哲学是文科,为什么在辽宁省文科二本大学招的是理科生

选文科的考生请扪心自问:为什么选文科?(2)_社会_
选文科的考生请扪心自问:为什么选文科?(2)
文科招生大户,签约率屡屡垫底
除了考大学难,敲开就业大门,对文科生来说也显得日益艰难。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平辉介绍,以各研究生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就业进展来看,截至今年3月,沪上研究生群体中,哲学专业毕业生签约率只有15.1%,历史学14.76%,法学16.93%。&这些专业都是文科招生大户,却也是签约率比较低的专业。&
部分文理兼招的专业,其签约率似乎也低于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至于本科生,差别更是明显。截至今年3月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文学专业的签约率低至9.2%,法学8.76%,历史学稍高一些,达37.04%。
&现在这个阶段,毕业生签约率在20%上下是一个相对正常的状况。如果过低的话,那就有可能影响全年就业率。&沪上一所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这样告诉记者。
高职高专类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存在同样的状况。材料能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41.1%;制造业毕业生就业率27.24%,生化与药品的就业率14.62%;同期,文化教育类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9.88%,艺术设计传媒7.85%,法学7.17%。
上海大学上周公布的2013年就业质量报告,披露了从年期间该校研究生毕业生的供需比。按学科分类,工学的供需比分别是4.58、4.4、4.66,也就是说,工科毕业生在最近3年里,平均每人有4-5个就业岗位;经济学为3.27、3.39、3.46。而法学为2.02、1.99、2.48;历史学为1.9、1.87、1.91;哲学1.69、1.73、1.63&&数据显示,这三个学科的供需比,比艺术类还要低。
名校传递新动向:历史系哲学系也想扩招理科生
最近几年,名校对于纯文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不看好。即便是文科尖子,也不例外。
在复旦大学,除了理科专业以外,几乎所有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院系都实现了文理兼收。&复旦中文系在高考的时候不招收理科生,但是在自主招生中,就有理科生报考并且被录取。&学校招生办公室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认为,对复旦来说,文科和理科学生保持30%和70%左右的比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我们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实施这一做法了,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动&。
丁光宏坦承,校内不少传统文科院系,包括历史系和哲学系在内,已不止一次地向学校申请扩招理科生。但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目前设定的比例已不适合再调整了。在研究生招生和国家人才培养层面,这些院系的需求应该得到了满足。&
复旦经济学院一直是文科尖子生填报的&热门&。而今,这个学院正在收窄招收文科生的大门。
历年来,经济学院实行文理兼收,而文科生的招生比例一直为40%左右。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该院在全国各地招收的一些文科高分生,入学后的成绩并不理想,屡屡出现高中文科尖子大学排名垫底的情况。&如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经常要用到数理分析和统计学等工具,缺少科学素质的学生,或者是在理科方面有缺失的学生,入学后并不能很好地跟上。&学院一位相关负责人称,学院曾希望过只招收理科生,但考虑到目前还有一些诸如经济史之类的专业,所以保持一定文科比例的招生。
相比复旦,上海交大的文科生比例要更低,每年招生人数中,文科生大约占招生总人数的10%左右。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郑益慧教授介绍,按照学校规划,上海交大发展的是&精品文科&,每年的文科生招生数量本来就比较少。&未来,学校有继续发展特色文科的设想,但不会大量扩招文科生。&
除了这两所沪上名校,文科考生比较热衷几所高校,如华东师大、上海财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近年来也调低了文科生的招生比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从2011年到2013年间,投放到上海的招生计划中,文科考生占比持续走低,从2011年的40.2%将至2013年的33.2%。
上海财大的上海招生计划中,文科基本占比基本维持在25%上下,2012年达28.6%,去年又回落到25.3%。
[责任编辑:赵光菊]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1:16
查看: 7370
& &   选文科的考生感觉有点“亏”,这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根据去年上海高考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文理科一本线之间的分差43分,二本分数线的分差高达72分。
& &   大学招录的文理科分数线,直接对应高中阶段的“文理分流”。对正在读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即将进入分流通道的学生来说,今年的巨大分值差到底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
& &   近日,不少高等教育界专家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流传在高中教育界多年的“文科好读、好考”的论调,到了必须纠偏的时候,因为大学招生口味正在发生显著的改变:就连传统的“纯”文科专业,眼下都在敞开大门欢迎理科生。& &
招生天平倾向理科生
& &   高中文理分流,对中学生来说是关乎人生发展的重大抉择。但做这个决定前,高中生够理性吗?即便是文科学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该关注高校正在传递的招生新动向。& &
& &   外语类专业,一度在文科生中受捧。但记者统计上海外国语大学近3年在沪招生计划时发现,其招生天平正在逐渐向理科生倾斜。2011年,上外在沪招收文科生119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40%,而年,上外的文科招生计划数分别为178人和85人,占招生总数的33.6%和33.2%——3年间减招将近7个百分点。而从2011年至今,文科考生数占考生总数比例却从35%上升到44%左右。& &
& &   除了上外,不少所谓的“文科好学校”,文理科招生比始终维持在3∶7左右。复旦大学是一所文理科综合型院校、沪上文科教育“重镇”,但复旦每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文理科生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1∶2。& &
& &   高校文史哲专业,是很多真正的文科爱好者的首选专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告诉记者,“未来多招一些理科生是明智的做法”。实际上,哲学是一门极讲究逻辑严密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有宽阔的理科知识背景。“招收太多文科生的弊端是,大家做研究的思路和选题上会出现‘诗化哲学’的倾向,而另一些重要的哲学分支研究则没有人去钻研。”& &
& & 部分文理兼招专业停招文科生
& &   虽然高校调整专业生源结构的意图如此明显,但很多考生似乎无动于衷,仍然选报文科。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说得直接:相当一部分考生报考文科,并不是真的喜欢、擅长文科,而是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博弈。比如,有人认为文科专业似乎对口公务员等白领工种,将来从事的职业比较稳当。“现在的社会很讲求实际利益,考文科的大部分人都奔着热门的专业去了,很少有人愿意考人文学科。”& &
& &   文科考生多了,高校文史专业的好生源没有显著增加,但诸如经济、金融、法学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也没有敞开大门欢迎文科生。相反,招文科生的计划数正在逐步收缩。& &
& &   以法学专业为例,很多高校历来实行文理兼招。2010年,以法学教育见长的华东政法大学瞄准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新设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但分配招生计划的名额时,文理科比例被设置为3∶7。院长罗培新教授解释,国际金融法律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学主干课程,还要涉猎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会计等大量和数理相关的学科。& &
& &   还有一些原本实行文理兼招的专业,近年已停招了文科生。眼下,不少高校的管理学专业已不招文科生,而经济类专业在招生时,则将文科生的比例一压再压。本市一些985高校的经济学院,每年招生数超过100人,但给文科考生的招生计划只有20人左右。
哲学本来就应该在理科范畴内。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哲学家和科学家合为一体。学哲学需要很强大的理科逻辑,只有一流理科生才学的好
参照苏联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从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看,走入了死胡同,还好当局迷途知返酝酿取消
诶 其实也挺忧伤的。虽然站在人家大学的角度上去看 肯定是希望收高精尖的学生 但是觉得文科生被社会严重不公待遇了啊。好几次外面补课 有的理科老师都带着种很轻蔑的神情说哦读不下去么只好读读文科呀 不否认这是部分人的现状 但赤裸裸的学科歧视总是让我如芒刺背 学识也分三六九等的感觉实在太不好了
“复旦哲学系教授:未来要多招理科生”。
这不是文科生的末日,而是文科生起死回生的机会。
只有以后少招文科生,社会上文科生的总数才会逐渐降下来,文科生也就不会剩余那么多了。
那以后高考取消文理了,也就没有文理科分数线之差了,统一进大学后读完基础科目再根据志愿进行分专业考?等于是高考作为大学入门考,大学里再进行分专业考,这样可能也能迫使孩子们考进大学后不敢松懈,毕竟还有一场决定自己专业走向的考试。
反对: 5 所谓叫兽的拍脑袋结论
“复旦哲学系教授:未来要多招理科生”。
这不是文科生的末日,而是文科生起死回生的机会。
只有以后少招文科生,社会上文科生的总数才会逐渐降下来,文科生也就不会剩余那么多了。
上海大学开了个好头,赞一个。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2 小时
金币:2949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1:37
部分文理兼招专业停招文科生??哪些专业啊
用户等级:大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981 小时
金币:65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1:38
好吧,你赢了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82 小时
金币:2630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1:45
哲学本来就应该在理科范畴内。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哲学家和科学家合为一体。学哲学需要很强大的理科逻辑,只有一流理科生才学的好
参照苏联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从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看,走入了死胡同,还好当局迷途知返酝酿取消
哲学和数学合体。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98 小时
金币:3712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1:59
wzypq 发表于
哲学本来就应该在理科范畴内。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哲学家和科学家合为一体。学哲学需要很强大的理科逻辑,原来文科生的概念还是从苏联迎进的啊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58 小时
金币:1084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6:20
这是对的,国外哲学大师都是文理兼修的,不懂理科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哲学。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39 小时
金币:4566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6:55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12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7:37
神马是浮云? 发表于
  选文科的考生感觉有点“亏”,这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根据去年上海高考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文理科上海大学开了个好头,赞一个。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97 小时
金币:1784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7:50
以后不是改革了嘛&&没有文理之分了吗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7 小时
金币:2517
<em id="authorposton14-4-23 19:48
诶 其实也挺忧伤的。虽然站在人家大学的角度上去看 肯定是希望收高精尖的学生 但是觉得文科生被社会严重不公待遇了啊。好几次外面补课 有的理科老师都带着种很轻蔑的神情说哦读不下去么只好读读文科呀 不否认这是部分人的现状 但赤裸裸的学科歧视总是让我如芒刺背 学识也分三六九等的感觉实在太不好了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20:01
ydsqy2012 发表于
诶 其实也挺忧伤的。虽然站在人家大学的角度上去看 肯定是希望收高精尖的学生 但是觉得文科生被社会严重不 ...是呀!选了文科有错吗?那高二时为什么让我们自己选科,就索性不分文、理得了,省得老是伤我们文科生的心。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20:02
ydsqy2012 发表于
诶 其实也挺忧伤的。虽然站在人家大学的角度上去看 肯定是希望收高精尖的学生 但是觉得文科生被社会严重不 ...这很正常,只有一开始选理科然后学不好被迫选文,而没有一开始选文学不好改选理的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20:08
其实只是喜欢文科中的一门学科,就加选了这门,没想到……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20:59
就不应该分文理,应该都要学才行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4-23 21:38
神马是浮云? 发表于
  选文科的考生感觉有点“亏”,这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根据去年上海高考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文理科“复旦哲学系教授:未来要多招理科生”。
这不是文科生的末日,而是文科生起死回生的机会。
只有以后少招文科生,社会上文科生的总数才会逐渐降下来,文科生也就不会剩余那么多了。
分析得非常好!
赞一个。未来,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个利好。
赞同!这样可以减少为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而选择文科的学生。
大富翁勋章
金币数达30000时,可申请该勋章
在线时间等级1
在线时间满500小时将自动发放。
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500并且注册天数≥300或者总在线时间≥800
Powered by冷哲: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
留美博士生,观察者网驻美国观察员
关键字:&理工科理科生文科生就业文科生不如理科生起薪学术训练
日,麦可思、搜狐教育和学而思培优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有很大的优势。
有人提出,这是由于理工科的学习更为&专业&导致的。理工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大量的专业课程内容都要以基础课程为前提条件。文科学生要进入理工科的体系,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从基础部分一点一滴地补课。而文科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散的点状结构,课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理工科学生要进入文科体系,直接学习工作所需的那一部分内容即可。一个机械工程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也可以勉强胜任记者的工作,但是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却不可能胜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
&专业壁垒&阻挡文科生转行步伐
社会中能胜任理工科岗位的人员总是远小于能胜任文科岗位的人员。因此,高收入的文科专业,都会得到过量的合格劳动力,其报酬就会迅速被拉到普通水平(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财会专业)。而高收入的理工科专业则由于&专业壁垒&而不能得到过量的劳动力,因而可以维持高薪。
可以想见,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据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美国25岁以上稳定就业人口的中位年收入为64396美元。在理工科之中仅有心理学与一些跨学科的理工专业低于这一水平,而在我国一般所言的文科范围内,则仅有商科和社会科学高于这个水平。所有专业之中,中位年收入最高的是工程专业。
但是,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并不仅仅与劳动力的供给相关,恐怕还与专业训练的差异有关。
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11年还做了一个专业、工作与一生收入之间具体关系的调查(Work-Life Earnings by Field of Degree and Occupation for Peopl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2011)。其中把被调查者的职业划分为14个领域。结果发现,在14个领域中,除了医疗行业没有工科毕业生数据外,工科毕业生在11个行业中都是工资最高的人。除了工科的典型行业之外,其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艺术与媒体、社区及法律服务、办公支持等典型文科行业中的收入都超过文科毕业生(包括商科)。
不仅如此,理科毕业生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行业的收入也超过了商科毕业生。他们在艺术行业的收入则与对口专业的文科学生不相上下。
这一结果无疑让人大跌眼镜。理工科与文科收入的差异,已经不能以&他们从事不同行业&来解释了。可以看到,理工科学生从事文科行业的,往往比文科学生收入还要高。
学不动理科才学文科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学生本身的选择造成了这种结果。在我国的文理分科体系中,虽然报考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优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大量的文科考生其实是理科学的太差而&逃亡&到了文科。我国高考中,文科有很大量的内容都是记忆性的,这使得文科考试未必能很有效地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因此,民众普遍认为,从总体上看,文科大学生的平均素质可能不如理工科。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2008年关于SAT考试的报告来看,报考理工专业的高中生三科考试(阅读、数学、写作)分数均显著高于报考教育、商科、营销的学生。因此,可以推测美国工科毕业生在平均智商上,要优于这些专业的美国学生。那么毕业后工科学生在相关文科工作领域更有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就SAT分数而言,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与报考哲学/神学、社会科学的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可以认为在智商上,美国这些专业的学生素质没有明显差异。然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在非本专业工作领域的薪金,却往往比不过理工科毕业生。
美国虽然没有高考的相关问题,但是也存在&无法胜任理工科的学生逃亡到文科&的现象。根据普渡大学教授马修&奥兰德2008年在《工程教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美国工程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转专业的学生比例类似,但是区别在于,学生一般只会从工程专业转出,而不会从其他专业转入工科。典型的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中,往往只有50%-60%是一开始就在本专业就读的。而工程专业则有高达93%的毕业生是一开始就在该专业就读。美国理工科学生转专业比例最高的时间是第一年,他们一般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遭遇障碍后转换了专业。
这种单向的转专业,也导致了美国理工科毕业生严重不足,这一点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美国理工科毕业生的失业率一般都低于平均水平。美国政府建立了各种计划,从小学就培养学生对于理工科的兴趣。相反,美国政府对于文科就没有这种计划。对于理工科硕士和博士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美国最长实习29个月而不必更改为工作签证,这方便了这些人留在美国,而文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则仅有12个月。对于留学美国而获得理工科硕士、博士学位的人,美国国会甚至长期讨论要直接给予绿卡,来满足美国国内的需要,而这种讨论从不涉及文科。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理工科的实际淘汰率都更高,所以即便两者的平均学生素质在一开始基本一致,理工科毕业生的平均素质也会优于文科毕业生。
理工科学术训练非常强调严谨
文科生更容易&想当然&
另一方面,谈到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有一个理念往往被奉为圭臬,这就是&严谨&。严谨这个概念,虽然在文科中也被重视,但并不是非常关键。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文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如理工科的一个原因。
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时时刻刻强调严谨,算错了一位数字,结果就全错了。忽略了一个要素,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无法反映现实,计算出的解决方案就会完全失败。因此,在理工科的学术训练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全面地、细致地、客观地考察问题。反直觉的结论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于靠数据、计算和实证来解决问题。
而文科训练往往并非如此。很多文科课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比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无论是高是低,往往都能说出自洽的道理。而文科训练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视角,这使得文科生会习惯于主观评价。一个人的主观评价基本与其直觉一致,这使得一部分文科生会忽视定量分析、排除他因、实验论证,而重视和挖掘直觉判断。因此,相比于理工科毕业生,文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可能更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比如2012年的茶水验尿事件,记者在获得了医院的化验报告后立刻认为是医院的黑幕。&茶水里能检验出白细胞、霉菌&,面对这个情况,人的第一直觉可能就是&医院人员在胡扯&。记者无疑就跟从了自己的直觉来进行报道,而没有注意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文科的专业训练在面对现实工作时仍然有很大的缺陷。这使得同样水准的学生经过理工科训练和经过文科训练后,很可能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可能是未来文科教育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小婷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问题已关闭
问题表意不明
请将问题表述完整,消除歧义。让其他人准确理解你的提问是获得回答的前提。
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讨论哲学的时候,显得很......?
&a href=&/people/hei-se-bi-ji-ben& class=&internal&&黑色笔记本&/a& 回答的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question//answer/&/a& 这个问题下的评论里,出现了几个理科生,明显对哲学缺乏基本了解,哪怕是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哲学,遑论分科细致的当代哲学了。从那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评论来看,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不出高中政治教科书水平,连哲学研究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就首先自己瞎给个定义,然后对稻草人开起十足火力。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大的勇气谈论自己基本零了解的东西呢?以及,为什么当别人说他们对哲学缺乏基本了解时,他们拒绝反思自身?&br&&br&1,本题不谈论“为什么有些文科生说科学显得很可笑”,答题请切题,想回答这方面问题请单开问题。有些网友认为@白如冰 的答案明显答非所问却被顶到了第一,表现出理科生是个立场大于逻辑的群体,当然这些顶帖人的做法确实过激,可有这样想法的网友也有些过激,为了防止这样的无意义的冲突,在此再度声明下本问题只针对案例中描述的“有些理科生”。答题者中出身理科的哲学学习者人才济济,认为题目开地图炮的网友们,请先看看自己这些“同胞”有没有被炮到。&br&&br&2,我希望看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答案,点出题目描述人群的心理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因子的作用方式。&br&&br&3,本题的答题倾向目前来看有如下几种:&br&3.0,我是在完全没看题目内容的情况下答的别的题,对不起,但我粉丝多,答错题了前排一样是我的,我还就不改了。&br&3.1,这些人划错了哲学与科学的界线;(科学莫名其妙冒出来闹哪样?谁问科学了?)&br&3.2,哲学比起科学来就是陀屎;(同上,谁问科学了?)(详见4)&br&3.3,因为无知;&br&&br&4,一种离题的答题倾向是“哲学在探索世界的真理上不如科学”,这种倾向普遍将哲学认定为一种给定世界观、并解释创世细节的学科,这种对哲学的理解似乎是停留在笛卡尔以前,从泰勒斯到圣奥古斯丁那几百年间的上古哲学时代,那时的哲学家酷爱从事将世界归纳成由水构成、由元素构成、乃至由数构成这样的“发现世界的真相”的活动。但是这种倾向从笛卡尔时代就已经转变了,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部分从“创造知识”改为研究“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从笛卡尔时代就开始的事情。&br&&br&此外哲学的分支学科众多,从研究道德的伦理学、研究政制的政治哲学,再到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不胜枚举,这些直接接触生活的学科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采用错误答题倾向的答主们,要不是如前所述以为哲学是给定世界观的学科,要不认为哲学只包含形而上学,都在不了解哲学的情况下发动了稻草人攻势,这样的答案对于解答问题毫无帮助。作为题主,我想看到的不是你们对一个自己树的稻草人噼里啪啦扯上一通鸿篇巨制,像我问“安慰剂为什么不如特效药”时你们跑来答“因为中医药中含有太多不确定成分”一样离题万里。&br&&br&4,对几个主要答案的看法——&br&@啦啦啦 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是由于引用太多没什么人看得懂有耐心看,所以排位不在最前。&br&@黑色笔记本 的答案从可证伪性出发,个人认为他暴露了自己对科学哲学的不熟悉,不过也难免,他做欧陆的。由可证伪性分开的并非科学与哲学(这将科学和哲学放在了并列的位置上,而事实上哲学高于科学甚至高于这个可证伪性的标准),而是已经形成“要求可证伪性”传统的经验科学学科、与未形成此传统的经验科学学科,以及出于实践能力原因(比如无法进行可重复实验)只能尽力追求而无法彻底达到的经验科学学科(用统计学工具对历史数据做检验的那些学科),以及压根就不遵循此传统的经验科学学科(伪科学一般都在这里边),还有最重要的,非经验科学。哲学、数学、逻辑学等处在最后一个范畴内,正因为数学与逻辑学不同于传统的科学,在科学哲学之外还单独有数学哲学与逻辑哲学,讨论这两门学科如何可能。&br&@dy.zhao 的答案针对@黑色笔记本关于数学与逻辑学不具备可证伪性的回答,认为通过数学(和逻辑学,但这里他的论证完全错误)的自洽与否判断在体系内给定而非在实证内获得的“True”/&False&也是可证伪性的表现,这是纯扯,自洽是自洽,证伪是证伪,两码事,没这么明目张胆偷换概念的。当然,@黑色笔记本 以可证伪性区分本身就有问题,围绕这个有问题的回答进行反击自然也问题满满。&br&——更新后他的追加回答仍然在胡扯一大通坚持“自洽就是证实,不自洽就是证伪”这种自己下定义的结论,就是假定在逻辑之前就存在设定了真伪的元逻辑,这是直接把形式逻辑当作一切逻辑之上的元逻辑了,重言式推理所使用的同一律与矛盾本身的无矛盾律不证自明的成为宇宙真理,懂的人呵呵之就好了,不懂的人也看不懂他的遣词造句说得是个啥。此外,他语言中的逻辑将逻辑本身与基于一定前设并在形式逻辑下推演得到的模型体系不做区分混为一谈,也是很差的论证。&br&@元达南 文章排版与段落设计都不好,阅读体验差。&br&@白如冰 原先文不对题的答案已经自己删除了。&br&@冷哲 的答案是最新的文不对题的答案,回答了自己想象中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认为哲学很可笑”,建议参考白如冰的做法,删除回答并开新问题重答。&br&@赵守卿 字太少。干货感太弱。&br&&br&既然许多网友都不是打算答疑解惑而是想来站队晒鄙视链的,那对几个色彩模糊的学科站队给点帮助:&br&1,商科生,法学生,艺术生尽量不要被搅合进来,尽管你们可能自认为偏文科。理科生所言文科生一般指代文史哲。商科的经济学部分偏向数学,管理学部分偏向法学与实践技能,并不好简单的分到文理当中。法学更偏向逻辑,也是高于文理分界的。艺术生是奇行种。&br&2,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大部分数学和逻辑学学生高中都出自理科班,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请意识到这两门学科跟现有的需要经验证实的自然科学有本质差别,你们在进行争论的时候用自身代表自然科学并不合适。写代码的也请注意身份。基于一定前设而按照形式逻辑发展出的模型式学科在不可实证的情况下亦然独立于所谓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
这个问题下的评论里,出现了几个理科生,明显对哲学缺乏基本了解,哪怕是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哲学,遑论分科细致的当代哲学了。从那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评论来看,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不出高中政治教科书水平,连哲学研究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就首先自己瞎给个定义,然后对稻草人开起十足火力。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大的勇气谈论自己基本零了解的东西呢?以及,为什么当别人说他们对哲学缺乏基本了解时,他们拒绝反思自身?1,本题不谈论“为什么有些文科生说科学显得很可笑”,答题请切题,想回答这方面问题请单开问题。有些网友认为@白如冰 的答案明显答非所问却被顶到了第一,表现出理科生是个立场大于逻辑的群体,当然这些顶帖人的做法确实过激,可有这样想法的网友也有些过激,为了防止这样的无意义的冲突,在此再度声明下本问题只针对案例中描述的“有些理科生”。答题者中出身理科的哲学学习者人才济济,认为题目开地图炮的网友们,请先看看自己这些“同胞”有没有被炮到。2,我希望看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答案,点出题目描述人群的心理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因子的作用方式。3,本题的答题倾向目前来看有如下几种:3.0,我是在完全没看题目内容的情况下答的别的题,对不起,但我粉丝多,答错题了前排一样是我的,我还就不改了。3.1,这些人划错了哲学与科学的界线;(科学莫名其妙冒出来闹哪样?谁问科学了?)3.2,哲学比起科学来就是陀屎;(同上,谁问科学了?)(详见4)3.3,因为无知;…
102 个回答
本答案回答“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认为哲学显得很可笑?”,在问题修改后就有点文不对题了……见谅……说白了,一粉顶十黑,都是被崇尚哲学的外行人给害的。做理工科的,大多数都听过一句话或类似的描述:哲学是指导科学的。有的人听过另一句话:科学做到极致就是哲学,哲学做到极致就是神学。听过这两句话,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自然会对哲学嗤之以鼻。但是,说这种话的人,却不是哲学的圈内人。往往是对哲学了解并不多,或者了解仅限于部分古代哲学的人。————————————————————————————————古代的时候,哲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由于验证能力低下,而且科学方法论尚未形成,人们往往只能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来分析、推断世界的规律。因此当年的哲学可谓无所不包。后来随着技术能力的上升、科学方法论的逐步成熟,大量过去基本通过思想实验来完成的工作,可以通过实际实验来完成了。哲学的很多分支就逐渐演变成为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最新的被大规模普及的哲学,其实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一般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教授。越初等的教育阶段,教授的哲学往往越古老。中国中学里教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哲学思想,而美国中学里教的是两百多年前的哲学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进入现代以来,由于大量的分支都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剥离出了哲学的研究领域。比方说过去重要的哲学分支政治哲学,如今已经逐渐被归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部分,而不再被视为哲学的一部分。因此今天的哲学的范畴,已经越来越窄,逐渐与实际生活脱离了联系。它对人类社会、行为、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思考,已经和“鸟类学家与鸟”的关系类似了。用过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来看待现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无疑是过时的。正如
所说,哲学并不仅限于证伪/证实的范畴。他抨击了理科生对证伪的执着。但为什么理科生对证伪如此执着?难道是因为科学哲学就是围绕证伪的么?当理科生说:“不能证伪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没有意义”是在什么范畴下的“没有意义”?这个“没有意义”是在“实践”的范畴下,“不能证伪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更接近于“不能证伪的理论在实践中是没有价值的”。不能证伪的理论,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认是否应该在实践中使用。“奥卡姆剃刀”一眼看上去就能看出其中的粗暴和武断,但为什么它仍然如此流行,因为它符合实践的需要:两个理论,对客观现象能够做到同等精确的总结、预判,那么面向实践我们自然应该选择简单的那一个。换言之,理科的所有价值取向,均朝向实践。在实践中没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得不到理科生的敬畏。一批不能证伪的理论,固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但从理科的角度来说,既然无从证明谁是谁非,这些理论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何在呢?这些理论之间的争论、辩驳,对于实践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当然,我们不能说对于实践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更不是对实践没有影响的。但我想这至少解答了“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说哲学显得很可笑”。而部分理科生积极地表达这种对于哲学的鄙视,则有可能是因为听过太多本答案开头所提到的那种言论。遗憾的是,那种言论基本不是哲学的圈内人会说的话,而是崇敬哲学的外行人所言。至少我所听到的这种话,都是哲学外行人说出来的。这只能说是一粉顶十黑的悲剧……
#修改了错别字(辛苦大家了#修改了哲学已死部分(更多关于哲学已死的批判和分析见谷歌因为无知呗。首先,对哲学没有了解的人是没有权利评价哲学的。你可能会甩我一脸“我评价个冰箱还得会制冷啊?”很抱歉,”评价“在“评价冰箱”和“评价哲学”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评价冰箱的时候,其实你是表达你对冰箱的主观感受(使用体验),而非评价冰箱本身。而大多数非专业人是没有能力对冰箱本身给出(有意义的)的评价的,比如它的压缩机是什么样子的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我们对冰箱所期待了解的只是使用体验,而哲学不然。你当然也可以对哲学发表自己的主观体验,但一方面我想除了你自己,你爸妈,你男女朋友外,可能没什么人在意。另一方面,发表主观体验和妄加菲薄是两回事。比如我本人对伦理学毫无兴致,看到过一个人的主页上写他对伦理学的态度,觉得很贴切:“[我的主要研究兴趣在形而上学],但这并不是说我不关心伦理学,我很努力地不吃人(make a concerted effort not to eat people)。“但是我毫无疑问地尊重伦理学这个研究领域,知道有很多很优秀的人在那个领域工作,也有很多卓越的成果。不懂哲学的人喜欢喷哲学。那些胡乱菲薄哲学的,一般喷的对象,要么是从什么奇怪贴吧上看来的“民间哲学家”的哲学创作,要么是八百年前的理论(当然还有三千年前的)。这无异于我跑去贴吧看一段民间科学家对物理世界的创作,或者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球越重掉的越快,然后说这就是物理啊,物理真sb。(这里可能需要强调一下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尊敬。)对了,很不幸,我不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当哲学家,我认为哲学需要专业的教育与训练。(这也是当今哲学界的主流,现当代的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technical的专门化的学科了,不是你随便从路边找一个人就能聊的了。)而任何一个对哲学有了解地人,不会对哲学妄加菲薄。拿上面说了很多地科学哲学来说。一般看不起科学哲学的人,不只不懂哲学,还不懂科学。送你一份cv,请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比他懂科学了,再来喷科学哲学。再送你一篇论文,philosophy of physics,研究的是时间和量子,够民科了吧?看懂我们再聊。最后再说那个费曼的quote。费曼那个时候科学哲学才刚刚起步,与今时不可同日而语。也有很多批判这句话的文章在网上,你可以自己google一些。其次,霍金是在一次会议上说的哲学已死。“Philosophers have not kept up with modern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Particularly physics。”首先哲学赶不上物理,我多少是同意的,目前哲学探索这个世界的作用远不如物理强大。但是哲学也同样毫无疑问地增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相对于形而上学,我个人更喜欢认知论,逻辑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很多时候就是解读别人的研究成果、实验结果,而有时候对成果的解读比成果本身还重要。。参考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子的发现。)但这不代表你可以任意菲薄哲学。通过别人的话,对某些事物建立优越感,实在是一件不能再蠢的事情。请你哪天至少真的懂物理了再来喷哲学。。
1.先说说这段话:在哲学里,没有什么是不能质疑的,包括“质疑”本身。哲学比科学更接近真理,就在于哲学没有这种傲慢与偏见。》》》我的真的没有理解  是怎样得到“哲学比科学更接近真理”这个结论的?难道就因为哲学可以质疑“质疑”本身?真理是什么样子的?说哲学比科学更接近真理,有多接近?哲学的接近程度是科学接近程度的几倍?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纯理科生的思维。但我在这里关心的不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或者是哲学生的思维,我关心的是我们应该怎样下一个结论的问题。2.然后来说说这段话:我自己高中时候也是理科生,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奇葩理科生,所以这篇文章同样写给过去的我,告诫现在的自己,一定对不懂的东西保持尊重。》》》我很不喜欢其中的“不懂”和“尊重”这两个词。尽管这看起来是一种读书人应有的态度,但当你告诫自己的同时还用这话来告诫他人的话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当你指责他人“不懂”的时候,你已经把自己定位到“真理”的一边,你已经是绝对正确了,尽管你并没有证明这一点。所以,你下一个结论,然后又无需证明,你是绝对可以马上宣布“胜利”的。再来说说”尊重“,在知识面前,我只知道正确与错误,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对于一个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或者错误的论述方式却不指出来,在我看来这不能叫做”尊重“。当你认为他人没有尊重一种观点,一个知识的时候,其实你是要说别人糊说。是的,你其实又下了一个结论,但你同样没有给出证明。你要说别人糊说,你要指出别人的知识性错误或者逻辑性错误来。3.总体上,我觉得  的回答里写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大部分内容我都认同。但是以下这部分内容,我还是有兴趣来聊一聊的:如果理科生们说,不可证伪的命题不是科学命题,那么我完全承认。但如果你说,谈论不可证伪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傲慢与偏见。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把感性经验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应该受感性经验的检验,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受感性经验的检验。》》》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谈论不可证伪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理科生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并不是“谈论”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下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些理科生的眼中,不能证明就是不能证明,你给一个不能证明的命题下结论就是有问题的;我相信大多数搞哲学的应该也能认同这种观点。也许这话你是从理科生那里听来的,但我确实在某些哲学家的书中看到过类似的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来回答楼主的问题了: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说哲学显得很可笑?答案就是:那些在楼主看来可笑的哲学观点,原来是其它一些哲学家说过的,后来有些理科生把哲学家说过的话搬过来,被楼主看到了,于是楼主感叹“理科生不懂哲学又在说哲学,很可笑”。楼主,其实你要问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观点会显得很可笑?4.楼主的问题补充里写了那么多,看起来像一个读过不少书的人,怎样提个问题让人有点“很可笑”的感觉?难道你没发现你的提问显得很没有文化吗?什么一个人代表了理科生群体之类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5.我看到不少人喜欢把一些问题归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然后说其它讨论问题的人不懂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自己却并不能给出什么比较专业的回答。而且他们不知道,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上帝并没有给它分领域。6.还有不少说你不懂哲学的人,总喜欢给你扯一些哲学史的东西,说某个哲学家其实是这样说的,不是那样说的,所以你不懂哲学不要乱说。其实我们是在讨论问题,谁关心哪个哲学家怎样说呀?那些哲学家能代表真理吗?
哲学问题高于文理分界,不过问主所提及的那群人我想应该具有一个高贵特质,那就是读书少,还好装逼。
鉴于题主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答案排版不好,我滚过来修改一下排版。我下面将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的序号,来标记我的答案的每个部分,并归纳出其主题。以下是目录:甲·我对于该问题的态度,以及我的答案的指称人群乙·对于该问题下哲学阵营之答案的观感丙·“我的三大姨家女儿的表姐的邻居……”——一些身边的“理科生”对哲学的态度。丁·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答案的反对和批判(其一)。戊·再度强调:我所针对的并不是“理科生”这个全称,而是“某些理科生”这个特称。己·对
陛下的回复。庚·对
同学的回复和道歉(其一)。辛·对
的回复(其二)、对具有代表性的匿名答案的反驳(其二)。以下是正文————————————————————————————————————————————甲·我对于该问题的态度,以及我的答案的指称人群我所做的回答,不全针对题主所列举的问题中的某些人。在我看来,不光是哲学问题,对于文化/宗教问题也是同样的——有些理科生正在犯与他们所看不起的文科生一样的错误:无知,眼高于顶,嘴贱,欠打,猥琐。 这种问题与其说是分科/学识上的,不如说是人格上的。乙·对于该问题下哲学阵营之答案的观感容我不合时宜地感动一下。虽然平时在哲学内部基本都是内战,但是一遇到上升到对哲学整体的攻击,不论哪个流派的学子,最后都会蹦出来短暂地联合一下。就我目前看到的:宗教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现象学,古典哲学……平时我虽然也很反对分析哲学(或着更广些,英美哲学)的一些主张,以至于急了的时候会攻击“英美哲学就是胡说八道”之类的,不过那些都是气话罢了。对于这些他派学子的努力和水准,我是很敬佩的。我真心地希望这次的争论里也是气话居多。因为哲学真的没那么不堪。丙·“我的三大姨家女儿的表姐的邻居……”——一些身边的“理科生”对哲学的态度。我认识很多饱读诗书,人格高尚的理工科老师(姑且算理科生吧?),我的高数老师就喜欢和我室友讨论尼采。他从来不会说:尼采的永恒轮回在数学上很显然是不成立的,所以他的哲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垃圾。兴之所至,再举几个例子:我导师,高中理科生,本科读的物理,研究生和博士考了哲学。毕业以后去高中教了三年物理,然后才应聘了副教授,现在在教现象学。算理科生吧?我从来没见他藐视马克思、宗教,更别说哲学了。顺便一提,因为他的导师做唯识与现象学的交叉研究,所以他在和我讲课的时候经常举唯识学的术语和例子,很多我根本记不得的东西,人家一理科生信手拈来。大家怎么看?我还有个女老师,教中哲,快五十岁了,看得像三十岁的一样(真的不开玩笑,我知道她年龄的时候都吓尿了)。上课的时候经常一袭汉服,黑长直,头发蓄到腰间。课上随意挥洒,牟宗三、熊十力、佛道、科学哲学、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信手拈来。会素描,带过画室,会中医,还经常去佛学院带课。后来我才知道她本科是学土木的……这算理科生吧?或者算工科生吧?这样本科学理,之后却以哲学为终身事业的老师,我还认识好几个。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理工科学生学哲学,可能学得更有热情,学得更好; 很多经过系统理工科学科训练的人,反而对哲学持有一种开放而非胡搅蛮缠的态度,最后甚至走上了哲学的道路。 反而是一些大学没学完的同龄人,尤其是个别理科生,左手拿着狗屁不通的认识论,右手拿着支离破碎的前设,头上顶着百分满分只能得二三十分的形式逻辑,就觉得自己有资格把哲学家一个个踩在脚底下了。遇到这样的人,我愿送他四个字:迷之自信。说真的,我老师给我说过句话,我深以为然:学物理的总觉得自己手握真理了,这恰恰和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一个样。丁·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答案的反对和批判(其一)。这位匿名兄弟的答案就是典型的不对头,可以当做反例:我们先把握住一点:所谓规则,是有公共性的法则。在经典几何条件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不是说到了我这儿就成181°了。我们先把握住一点:所谓规则,是有公共性的法则。在经典几何条件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不是说到了我这儿就成181°了。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位兄弟的文本。“哲学已经被分尸咯”这样的陈词滥调先不谈。“哲学指导科学发展”这样的莫名其妙的前提也暂且不论。“先看懂前沿论文再说吧”这句话隐含的“(哲学家)看不懂前沿论文”的前设,也按下不提。先来看看这句话:“说白了,世界是规则构成的,规则是建立在数理逻辑上的。”——我猜这是你最核心的论点之一。再看看这句话:“我只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没看出前者是怎么保障后者的特权的。即,命题:世界是由建立在数理逻辑上的规则构成的,看不出怎么能推出“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是最有价值/唯一正确的”如果前者不能推出后者,那我不知道你的信念有什么价值。哦,对了还有这句话:数学和物理才是世界本质。不对啊你前面才说过世界是规则构成的,规则是建立在数理逻辑上的。这里的错乱我就不费心梳理了。好吧,假设你的信念是对的,我把你观点里隐藏的东西说明白:规则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行动准则。由于世界的本质是数学和物理,所以由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是与真理一脉相承的,是正确的。那我想问几点: “想指导科学发展,先看懂前沿论文再说吧。”——这句话是规则嘛?如果是规则,你是怎么从数学或物理中把它推出来的呢? 如果不是规则,那你的个人意见有什么权威要求哲学这一个学科呢? “应该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学科”——这句话是规则嘛?如果是规则,你是怎么从数学或物理中把它推出来的呢?如果不是规则,那你的个人意见大家自然可以不遵守吧?“应该裸睡”,“应该杀人”,“应该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学科”、“应该不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学科”……这四者如果都是个人意见的话,我该听哪个啊?莫非听发言者胸大的那个? 举例:——————————文科生:“铁由铁原子构成”、“应该相信铁由铁原子构成”二命题中,哪个是可以从物理学/数学中推出来的?理科生:前者。文科生:为什么后者不可以?理科生:后者不是科学命题而是价值-伦理诉求。(你从物理、数学里推出个“应该”来我看看啊!摔!)END——————————好吧,就算你能从物理学或数学里推出规则。也能推出”你应遵守这些规则“。那,众所周知,物理学显然是在进步的,一个理论总是有待被另一个更“好”的理论推翻。那你怎么能保证你遵守的规则的基础理论在之后不被推翻了?基础理论被推翻了,那现在这规则是要遵守呢还是不要遵守呢?如果是要遵守的,那是不是说从错误的物理-数学理论推出的规则也应该遵守?亦即规则的效力不依据其基础物理-数学理论的正确与错误而独立存在?这就和你的初衷不对头了吧?如果是不要遵守,那是否意味着只有从正确的物理-数学理论中推出的规则才应该遵守?好,那你怎么知道你现在遵守的规则,是从正确的物理-数学理论中推出来的呢?假如正确性是个历史的概念,那你怎么知道它截止到这一刻都保持着正确性呢? 如果你的回答是“对我自己来说是真的”。那这就完全私·人·化了。那假如我只承认金木水火土,只承认极微,只承认妹,这对我来说也是真的啊! 文科生插嘴:不对,我们并不需要总是遵守正确的规则,我们也遵守错误的规则,只要是规则都行。 那我啪一嘴巴就扇过去了好嘛?? 数学和物理才是世界本质。。。噗,那你把这个和你爸说说?“爸,咱俩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肉块与肉块之间的关系……”戊·再度强调:我所针对的并不是“理科生”这个全称,而是“某些理科生”这个特称。大多数理科生都是坚强勇敢的好骚年,我本人在高中也学过三年理科,有联系的高中同学也都是理科生。但总有那么几匹害群之马。比如这个问题就炸出了几匹,那气势跟那啥时候的红卫兵似的。。不过说实话,这些人也代表不了理科生。己·对
陛下的回复。陛下所言极是,要圆润。语气不善之处已修改。庚·对
同学的回复(其一)。@ ←我在这里为我的所有暗含人格攻击的言论向你道歉。首先感谢你的回复。其次说几点吧: 首先.我觉得你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诶。我就把我的意思挑明了说吧:该答主兄弟的前设,或者说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两种——1,你应当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2,你相不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学科,都无所谓。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他说他的话,我拉我的翔,二者间没有什么鸟关系,他没什么资格要求我和其他人去信他那套玩意。如果是前者,那对不起,我得考察这句话的权威性。亦即:凭什么我应该听他的这句话?涉及“应该”的话语都是伦理诉求,一个伦理诉求只有在其具有某种权威性的条件下,才是有效力的。这种权威,可以来源于是诉求体的,可以是来源于诉求内容的真理性的。那这句话(你应当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作为一个伦理诉求,其权威性是从他个人的权威来的还是从其诉求内容的真理性里来的?他是我爹?是我未婚女友?是我二十几年没见的义妹?好像都不是啊?那他个人对我来说明显没有权威性啊?至于诉求之内容的真理性嘛……不要嫌烦,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诉求:你应当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我还真不明白哪里有真理性了。尤其是在同意你引的朗道的那句话之后。“物理學中的基礎理論並不是絕對真理,而是對客觀世界的近似”数学姑且不论哈,而且以下的内容也不含对物理这一崇高学科的贬低,可以当做我个人的疑问。假如物理的基础理论不是绝对真理而只是对客观事实无限逼近的过程,那建立在它之上的规则从哪里来的真理性?所谓的“更近似”?标准怎么来?上帝?科学家的学历或奖项?相关Paper数量和影响因子?说到底,这种进步观不就和你反对的那个“推翻”论差不多嘛。另一者,“近似”这个词的用法是什么?我画了一幅风景画,我照了一幅像,这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的描摹么?当然,这几句问的就有点偏了。顺便提一点,这个匿名答主很可能是抱着“万物以物理为基础,物理以数学为基础,数学以逻辑为基础”的心态,才会把物理和数学两个学科归为一类。但很明显,认为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素养应该都不咋的,同样的,理所当然地认为数学是以逻辑为基础的,我觉得他的数学学的也不好。——————————————————————顺手列个表。让我们把诉求者的权威悬置掉,来对比一下几个诉求界标杆的战斗力:“你应该相信A不是非A”,这个诉求,我不信也得信,因为其诉求内容是真理,是正确的。 “你应该相信1+1=2”,同样如此。 “你应该相信正常情况下天鹅是白色的”,其效力就要弱一些,因为所谓“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条件还有待澄清; “你应该相信天鹅是白色的”,其效力就更弱了, “你应该相信天鹅不一定是白色的”,关于这个诉求,我看不出比上一条好多少。 “你应该相信天鹅是黑色的”,严肃的说,这句话的战斗力和上面的差不多。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诉求:“你应当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对照上面的战斗力数值表,结论大家自己做。——————————————————————辛·对
的回复(其二)、对具有代表性的匿名答案的反驳(其二)。注意这个答主的那句话“我只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这样的相信固然在形式上与“我相信外面没下雨”这样的信念类似,但一旦细究其具体方面,二者间的差异就出来了。其原因在于,前者指称的是一套行为-认识规范,涉及事物及行为的可能性全体,后者则只涉及单个实然的事实。接下来让我们比较一下下列两句陈述:“我只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我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答主的原文是哪一个呢?当然是前者。为了方便讨论起见,我们把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记为P,并且我们再度明确一下:“有P”(P存在),这是一个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和公众效力。但“你应该相信P”,这就是一个诉求,具有伦理-价值的意义,并且要求自身在公众间起到效用。好,现在让我们来进行具体考察:“我相信P”与“我只相信P”之间的区别仅有一字之差,二者的内涵便大相庭径。别说我吹毛求疵,这个“只”字确实重要。如果相信指向的是一套认识-行为准则,那事情就更复杂了:他只相信P无非是在说,他不相信非P。而且这同时意味着,如果一个东西是他所相信的,那么这个东西是P,以及如果一个东西是他所不相信的,那么这个东西是非P针对答主的诉求,接下来有两种可能性:这位答主是相信自己的诉求的(他的诉求是P),他是不相信自己的诉求的(他的诉求是非P)。让我们从前者开始:假设答主的诉求是P,他的诉求就不是非P,亦即他的诉求都是他所相信的而不是他不相信的,这就是很简单的知行合一,没什么好反驳的。假如我们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呢?如果他的诉求中有非P,那么他的这一部分诉求其实就不是他所相信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实际上不相信的诉求混入到自己的陈述中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他是无意的或他是有意的。如果他是无意的,那就需要对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做一些检查;如果他是有意的,那事实就是:一个人正在有意地声称一个他并不相信的诉求。隐藏在这个事实背后的可能性,大家自己揣测。好的,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答主的诉求作为一个诉求(应该相信P),它是P吗?“你应相信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作为一个诉求,它是“数学和物理,和基于数学和物理发展出来的规则和学科”吗?(这里表达的有点拗口,合掌,不过我觉得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两种情况。如果答案是“是”,那么转1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转2.接下来要讨论的当然就是实然可以可能推出应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经典的解答是康德式的:不能。为什么?因为实然归知性管,应然归理性管。康德的层级很简单:知性针对经验世界,理性针对知性。知性和理性只能上管下,不能下克上,否则就是二律背反,谁也说服不了谁。前期维特根斯坦持类似的观点。美 价值和伦理,都不能成为命题。我赞同他们的观点。请自行参阅两本小书: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逻辑哲学论。一个泄愤(粪)引起的错乱,费了我这么多神来打字,真是不太好。如果有异议,欢迎讨论。
我算理科生,纯数学专业。对哲学的了解包括读过的若干本导论/综述型入门读物和不成体系地读的一些零散的哲学书籍(偏存在主义居多)。上学期上关于托尔斯泰的课,老师让我们读叔本华关于自由意志的文章,作为对观点的补充我们还被要求读了当代对自由意志进行讨论的文章(strawson)。毫不客气地说我认为后者论证所需的思维深度远远无法和现代数学的比较,逻辑上是否没有漏洞还有待斟酌,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难不去怀疑结果的价值,同时很多当代哲学家对理论物理的前沿结果知之甚少。总得来说,我感觉他们已经懒于用最艰苦却有效的办法探索真理了。(抽象、严格比不上数学,实用性不及物理,精致不及艺术,体现的分明是人类思维的局限 这种归类总结而非劈荆斩棘的学科真是不够好玩)
某本书上提到:黑格尔曾经断言,要是人们稍稍注意一下哲学,立即就会明白,只能有七颗行星,不多也不少。因此,天文学家的搜寻是浪费时间的愚蠢行为。“黑格尔的体系比任何其他哲学体系更甚地促使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分道扬镳。它使哲学变成为一个嘲笑的对象,而科学家则愿意从他的道路上清除掉这种东西。”----赖兴巴哈“你在当代哲学家谢林、黑格尔、内斯·冯·埃森贝克和他们的追随者身上看到了同样的东西(数学上的无能);他们的那些定义难道不使你毛骨悚然吗?”----高斯以上都是针对黑格尔的,我无法一一考证,但是像这种打着哲学旗号对科学指手画脚的哲学(家?爱好者?)实在不是少数。哲学思辨对自然科学是有益的,但主要是自然科学的从业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而自发产生的哲学思辨,而不是所谓的哲学家的思辨(除非这个哲学家兼为科学家)。后者也许有益,但也可能无益,搞自然科学的人花时间一一检查哲学家的言论对自己有用与否是低效的。如果哲学家放弃指导一切的自大,那科学家通常也懒得去找哲学家的麻烦。任何关于世界本原的终极问题,我都持不可知论的态度。在终极本原不可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便于解决问题的工具,喋喋不休的语言争论无法提供这样的工具,而科学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这就够了。=================================================至于中学课本的问题,那个属于政治,争论就根本上讲,是不可能在学术框架内解决的。对于理工科从业者而言,哲学的整个体系可能是无价值的(尽管在哲学爱好者眼中可能是无价之宝),而且本身也派系众多,不可避免语言含混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期待双方站在同一基准线上用标准的术语讨论。就中国的国情,唯物主义教育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具。
哲学外行勇敢答题。作为工科生,我觉得哲学还是有指导意义的。虽然个人认为哲学这种东西就像对号入座,不过很多时候,我对对号,试验一下那个结论是不是有用,结果真的有用,省了我不少穷举答案的时间,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不过对号入座跟预测结果这种自然科学的本分事情始终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哲学也是。什么时候我们觉得哲学不行呢?就是在有人开始说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的时候,试图用哲学的功能代替科学的功能的时候。这种时候我们针对的都是人,而不是哲学。说哲学的时候,就好好说哲学。譬如说如果一个人能把哲学说得跟《存在与时间》里面一样,我们都不会批评他的,只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
题目就像一个圈套,引理科生和哲学爱好者上路;我第一次写回答的时候,提问的原题是 “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觉得哲学很可笑”,题目下面的内容是,在某答案下有几个理科生,毫无哲学常识还勇于开火,他们看起来很可笑云云.....过了两天,再来一看,题目变成了“ ”,下面的内容是,某人的答案被顶到了第一位,显示出理科生是个立场大于逻辑的群体,这些顶贴人的做法过激,所以我要怎样blablabla。。。。。。。
看完一些评论以后,惊奇的发现,在我看到问题之前,提问者也修改过问题和引导内容,看来是有意为之,至于立场和趋向,大家自行判断。以下是第一次回答的内容,不做修改----------------------------------------------------------------------------------------------题主适时修改内容,在题目中加上极具褒贬趋向判断和引导的内容,是在故意挑起极端情绪,明显也给哲学爱好者一个有利的位置,首先放上去几个既不科学也不哲学的栗子(这几个人是理科生,我觉得这几个人也是文史哲爱好者,只不过觉得自己爱科学多一点儿),让大家烤着吃了,然后告诉大家这是理科生的代表,藐视哲学下场悲惨,这样的取向和判断,显然是不适合讨论的,引起的只有争吵,严重点儿就是骂声四起。。。。。文史哲学的优势在于表达,门槛更低,人人需要,即使没入门,也算有常识;科学的门槛比较高,不客气的说,高中生连现代科学的门都不算进过,本科以后,你只了解了自己的学科,硕博以后,你只了解了自己的课题方向,隔一个实验室都不敢妄加评论的,不看几篇综述,读些artical,绝不敢开口评论。理科生谦虚如此,还要被黑嘛~~ 这种对科学的最高理解局限在高中理科水准的,居然为科学写了这么长一段字儿,还列举了科学的若干核心问题,您的勇气和对科学理解的天赋,实在异于常人,关于可证伪性更为人接受的说法是这样的 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被证伪,并且仍未被证伪的。比如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伪命题即是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因为只要找到一个上帝存在的线索,命题就被证明是错的,即被证伪,这样的命题才有意义。(有意义是说,有讨论的必要,能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如果命题是,上帝是存在的,你今天没找到不代表明天找不到啊 ,你可以一直找啊,这个命题是无法证伪的,所以这个命题不成立。没有讨论的必要(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讨论上帝是不是存在这样的话题,而是不应该下类似于上帝是存在的这样的命题,因为这个命题有点儿胡搅蛮缠,我找不出来上帝,可是什么都说明不了;纠正一下之前答案里有人提到的这个也没意义,那个也没意义的说法,没意义的是论题的提法,不是讨论的内容,真的明白了麽)这是科学哲学家和哲学家之间的争论,科学家不管这些。科学家只管眼前的工作,怎么去认识更多的未知世界,用想象也好,用实验也好。抱歉的是,科学家们没有这么死板,不会说一定要等到某个理论被完全证实才会被接受,考虑到我们的思想总是比现实快一点点,科学家们不愿意等啊 ,所以大家主张不必证实,只要进行过严格认证还不被证伪的理论即可暂时被接受为科学理论,直至找到证据将其证伪为止。毕竟要证实一个命题往往十分困难,考虑到现实因素甚至会无法证实。更别说很多理论都只是针对模型的,而不是现实。到底要不要求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被证实,这是科学哲学目前的一个争论点,和很其他争论一样,还没有答案。但是可证伪性确实是科学理论天然具有的性质,用作否定一个理论是科学理论当然可行。部分黑体内容,摘自果壳网@zc,如有曲解和滥用,请联系我~~
这样的栗子有很多啊 ,粒子物理中很多的基本粒子在被观测到之前,也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关于宇宙起源的种种理论,几乎全是假说;现代化学基础中的化学键,直到近年才被直接观测到,整个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靠蒙存活了大半个世纪,也几乎是人人认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家觉得它最合理,可证伪而且没有被证伪,说科学家们都是极端的实证主义,我觉得是假托。科学家们多半是实用主义者,不是实证主义者。
科学家都极少去关注哲学议题的,他们都在老老实实的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去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能有余力跟哲学家争论的,都是做实验累了,挺喜欢哲学,决定转行做科学哲学家的那些人,不要误伤,
遍览各种回答,看得出来理科生里还有些哲学爱好者,读过几本哲学经典著作的,而为哲学站台的人里,高中理科生的水准大概算高的(大概连现代科学的门槛都没摸过),即使是像时间简史上帝掷骰子吗这种通俗科普读物都极少人看过,用题主的话说,居然勇于开火火力十足,实在是有勇气。
利益相关,理科生,不懂哲学,不评论哲学,但是要为科学辩护,太多理科生不善言辞,连跟大家讲科学都讲不好,哪儿能跟哲学家们讲道理~~不是这样,国内的科普也不至于做的这么遭。。。。
不善言辞,不善表达,如果无意中说错什么话私信我修改~~
是这样的,如果你数学好或物理好或编程好,那你谈谈哲学我怎样都服. 你要是这三样一个都不会你怎么说我怎么看不起你. 你看看有哪些个伟大哲学家不是先成为的一个伟大数学家? 我校哲学系是全美数一数二的,人家都是double major好么,数学都屌爆了好么. 他们谈哲学比你们一般的文科狗谈哲学就是带着让人生敬的光环,我们必须服,因为数分作业还要抄人家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省文科二本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