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同样药性的不同植物,将其成分ps两张图融合在一起起会冲突吗

[摘要] 前期研究发现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来源中药的药性存在关联性。化学成分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该文进一步考察了透皮促渗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中药挥发油,测定了其相对密度和折光率等理化参数,采用GC-MS分析了20种中药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将其按照骨架特征和官能团的不同分成12种类别,然后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药性与成分类别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五味、四气以及归经均与挥发油中不同类别的成分存在关联性(P<0.05),来源中药药性与挥发油的成分类别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关键词] 中药药性;中药挥发油;化学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透皮促渗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poten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effect of essential oils and the drug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data mining method. As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drug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s and the drug properties. Firstly, essential oils were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then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essential oils, such as relative density and refractive index, were measured.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20 essential oils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divided into 12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skeleton features and functional groups. Finall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s.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five flavors, four tastes and channel tropisms showed the correlation with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s (P<0.05). In conclusion, there were obvious correlations and regularity between the drug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s.   [Key words] drug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ssential oil;chemical compositio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transdermal penetration   doi:10.4268/cjcmm   经皮给药具有用药方便、能够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缓等特点,近年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继口服、注射之后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较强,对于大部分药物而言都很难透过,是限制经皮给药制剂开发的关键难题,对于成分复杂、剂量相对较大的中药制剂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应用透皮促渗剂(又名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是改善经皮给药制剂吸收效果、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最常用、最方便的技术手段,因而PE研究成为近年来经皮给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中药挥发油是中药中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油状液体,也是目前公认的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具有促渗效果好、安全性高、药效协同等优势[1-2]。前期研究通过系统文献挖掘发现,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中药药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3]。例如,具有透皮促渗作用的中药挥发油均来自于辛味中药,辛能散能行,“辛入肺,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说明中药挥发油作用于皮肤也符合中药药性理论。   化学成分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对于辛味中药而言,其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挥发油[4]。前期研究发现有21种中药挥发油具有透皮促渗2种以上成分的报道[3],为了阐明中药药性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应用之间的具体联系,本文选择了其中20种中药挥发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的关联性。   1 材料   调温电热器(南通市通州申通电热器厂),挥发油提取器,TGL-16B型高速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BAS-124S型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股份有限公司),BT-52S型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股份有限公司),WAY-2S型阿贝折光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C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美国安捷伦公司)。
  中药饮片干姜,高良姜,小茴香,蛇床子,广藿香,莪术,荜澄茄,羌活,细辛,草果,香附,川芎,荆芥,石菖蒲,丁香,当归,花椒(均购自安徽铜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150106),肉桂(亳州市永刚饮片有限公司,批号150121),以上药材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乐巍副教授鉴定为真品。松节油[永华化学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批号],薄荷素油(黄山天目薄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326),无水硫酸钠(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D),氯化钠(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乙酸乙酯[永华化学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批号]。   2 方法与结果   2.1 挥发油的制备   除松节油和薄荷油为直接购置以外,其余18种中药挥发油均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称取一定质量饮片,粉碎至一定粒度,加入1 000 mL圆底烧瓶,加入一定倍数的蒸馏水,加入沸石,连接挥发油提取器和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蒸馏水至溢出挥发油提取器支口。浸泡,加热保持微沸适当时间,至挥发油的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室温下放置1 h,接收挥发油,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离心并转移至棕色玻璃瓶中,4 ℃下避光密封保存待用。具体工艺参数参见表1。   2.2 挥发油的理化参数测定   2.2.1 相对密度 室温下,用进样针精密吸取挥发油100 μL,于1/10万天平称重,同法测定100 μL纯水的质量,则该挥发油在此温度下的相对密度=挥发油质量/纯水质量。平行3份,结果见表2。   2.2.2 折光率 室温下,取挥发油一滴,以阿贝折光仪测定其折光率,平行3份,结果见表2。   2.3 挥发油成分分析   2.3.1 供试品制备 取各样品挥发油0.10 g,精密称定,置于10 mL量瓶中,加乙酸乙酯稀释并定容至刻度。取适量12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待测。   2.3.2 GC-MS条件 HP-5MS色谱柱(5%苯甲基聚硅氧烷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载气为氦气,流速1 mL?min-1;离子源为EI源,电离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进样口温度250 ℃,进样体积1 μL,采取分流进样方式进行分析。具体检测条件参见表3。采用归一化法获得各个成分的比例。   2.3.3 分类方法 为便于分析,参照文献[5],将各挥发油的成分按照骨架特征和官能团的不同进行分类和编号,分为单萜化合物(X1)、单萜氧化物(X2)、倍半萜化合物(X3)、倍半萜氧化物(X4)、二萜及其氧化物(X5)、脂肪族及脂肪酸类成分(X6)、芳香族成分(X7)、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8)、倍半萜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9)、单萜氧化物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10)、苯酞类成分(X11)和其他类成分(X12)共12类,编号分别为X1~X12,然后分类统计各类成分的百分比,分类结果见表4。由于未辨别出类型的成分未统计在内,因此比例一般小于100%。   2.4 中药药性与挥发油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2.4.1 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20种中药其药性包括辛,苦和甘,其中辛为共有的药性,不考虑辛,只剩下苦和甘。为了便于分析,将五味量化,甘和苦等设0~1的数即“苦度”,设苦的“苦度”为0.9,甘的“苦度”为0.1,其余为0.5。令因变量为Logistic值,公式如下。Logistic=log(苦度/1-苦度)   当选入因子参数α越大,表示选入的条件较宽松,选入的因子就越多;相反参数α越小,表示选入的条件比较苛刻,入选的因子就越少。以下按照选入因子参数α分为0.15,0.3,逐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其中当α=0.15时,X11的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舍去。当α=0.3时,分别选入了X1,X3,X4,X9,X11,即五味与上述5种成分类别有关系。其中,X1,X4以及X9的系数都是正的,说明X1,X4,X9所代表的单萜、倍半萜氧化物及倍半萜与芳香族复合物类成分含量越高,就越能导致苦度值变大,越“苦”,含量越少,则越不“苦”。而X3,X11的系数都是负的,说明X3,X11所代表的倍半萜和苯酞类成分含量越高,就越能导致苦度值变小,越“甘”,含量越少则越不“甘”。   2.4.2 四气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四气分为凉,微温,温,热,大热五等,为了便于分析,给四气设定 “热度”,设凉=0.1,微温=0.6,温=0.75,热=0.9,大热=0.99,令因变量为Logistic值,公式如下。   Logistic=log(热度/1-热度)   选入因子参数α分为0.15,0.3,逐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其中,当选入因子参数α=0.3时,从P发现所选入的3个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舍去。当α=0.15时,发现X7成分与四气关联性大,即X7所代表的芳香族类成分含量越多,则越“热”。   2.4.3 归经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中药往往归多个经,这里主要以归第1个经为准,为了便于分析,规定20种中药材按照是否归心经分为归心经和不归心经,归心经的记为w=1,不归心经的记为w=-1,以w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余归经分析方法相同,分析结果见表7。   可见,归心经与芳香族成分(X7)成正相关,归肝经与苯酞类成分(X11)、二萜及其氧化物(X5)、倍半萜氧化物(X4)成正相关,归肺经与单萜氧化物(X2)成正相关、与单萜氧化物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10)成负相关,归脾经与脂肪族及脂肪酸类成分(X6)、单萜氧化物(X2)、倍半萜化合物(X3) 成正相关,归肾经与单萜化合物(X1)、芳香族成分(X7)成正相关而与二萜及其氧化物(X5)、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8)成负相关,归膀胱经与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结构(X8)成正相关。
  3 讨论   3.1 数学方法的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为普遍应用的多因素量化分析方法,由于对资料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不做要求,对自变量类型也不做要求等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各个领域。如杨波等[6]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植物类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中药的寒热药性,以有机成分单一化合物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发现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有相关性,并且部分挥发性成分对热性贡献大。   中药药性包括五味、四气和归经等,是多因素因变量,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常适合。但由于Logistic回归分析是量化分析方法,因此需要对药性进行赋值,再进行回归分析,而赋值的合理性目前还缺乏公认的判断依据。   3.2 对于中药药性研究的意义   中药药性是对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等。唐仕欢等[7]认为,对中药药性的这种认识偏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后的表现属性,是一种效应属性,但是药物本身在形成(生长)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性往往忽略,即药物的自然属性,其中包括化学成分。   纪玉佳[8]通过对药性和化学成分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含挥发油的中药为热性的概率大于不含挥发油的中药为热性的概率,并且含挥发油的中药偏辛味。   本文在上述基础之上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首次揭示了透皮促渗中药挥发油中具体的成分类别与中药药性所存在的关联关系:挥发油含X1所代表的单萜类成分,其来源中药往往味苦;挥发油含X3或X11所代表的倍半萜或苯酞类成分,其来源中药往往味甘;挥发油中含X7所代表的芳香族类成分,其来源中药往往为热性,并且往往归心经或肾经。   本研究表明,倍半萜(X3)类成分是甘味的重要物质基础,甘入脾,在与归脾经的成分类别中倍半萜(X3)类成分的相关性最高(P最小),这也验证了本研究分析结果符合中药药性认识规律。   3.3 对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研究的意义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四气对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影响最大[3],34种具有透皮促渗效果的中药挥发油除了薄荷(凉性)、香附(平性)外,均来源于温性或热性中药,并且透皮促渗效果最好的中药主要是温里药而非解表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与热性关系最大的成分是芳香族类成分(X7)。因此,如果热性与透皮促渗的关联性能够确证,那么芳香族类成分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大类具有高效透皮促渗效果的挥发油类成分,如桂皮醛。   中药挥发油共有300多种,而目前有透皮促渗报道的有34种,绝大部分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过,因此挖掘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和成分特征,对于中药挥发油PE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展望   本文在同一平台研究了20种中药挥发油的成分,并进行了“化学成分-药性”的关联分析。本课题组接下来将进行20种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研究、皮肤细胞毒性研究以及促渗机制研究,并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化学成分、透皮促渗效果、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力求建立起“中药药性-挥发油成分-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挥发油皮肤毒性”之间的数学模型,最终实现阐明中药挥发油PE效果的中药药性规律,以指导中药挥发油PE的应用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Herman A, Herman A P.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nstituents as skin penetration enhancer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a review [J]. J Pharm Pharmacol,2014, 67: 473.   [2] 陈军, 刘培, 蒋秋冬, 等. 中药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现状与展望[J]. 中草药, 2014, 45(24): 3651.   [3] 杨文国,陈军,刘培,等.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与中药药性间的关联性[J]. 中国中药杂志,):4609.   [4] 周典铭, 熊轩玖. 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2):48.   [5] 覃洁萍, 刘进, 陈玉萍, 等.解表类中药挥发性成分与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3, 30(1):85.   [6] 杨波,王振国. 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单一化合物相关性的文献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774.   [7]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 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 中医杂志,):293.   [8] 纪玉佳. 中药药性与其基原属性的相关性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孔晶晶]
欢迎转载:
推荐:    第三章&#160; 宇宙公式&#160;§3.1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今日的科学家,期望存在着一个&宇宙公式&,建立一种包揽一切的理论,并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的神圣之巅,它能够将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天体等一切宇宙物质的本质用一种极简短的精辟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众多天才科学家毕生为之奋斗而未成就的。笔者提出的&宇宙公式&是从构成可见宇宙的恒星、行星的四力平衡中推导出来,这些天体是宇宙的主角,也就是说,&宇宙公式&首先解释了宏观宇宙的本质。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构成,&宇宙公式&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如由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微观物质。这个&宇宙公式&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以下是四力在原子中的力量对比: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50%=49.5%+0.401%单个原子内的关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数值已能计算得到,三者相加等于引力。单个粒子内的反引力相当于正、反粒子碰撞后释放能量的1/2,引力等于反引力,粒子中的反引力与引力的数据也较容易得到。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和粒子构成,知道了上述数据,那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一切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本质都可以用此公式表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的差别从在于四力平衡的复杂度不同,相互作用的复杂度不同,力场分布和强度不同,不同物质只体现在&宇宙公式&中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公式可以解释所有物质的本质和奥秘,而且可定性定量分析。一切粒子,其本质都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引力=反引力&#160;&#160;&#160; (N=Z)&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反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宇宙奇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宇宙本质上就是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正奇力与反奇力的对抗生成引力和反引力,反引力与引力的对抗,转变成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160;§3.2从物理、化学角度分析宇宙中每一种稳定的物质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对抗的平衡体,如恒星、行星、生物体、细胞、蛋白质、DNA、氨基酸、无机和有机分子、原子。如主星序恒星就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是一种四力平衡体,但如将他放到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出现四力不平衡,因为陆地动物在进化中已适应了大气压力(是地球引力束缚空气形成的),到了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被巨大水压压扁,水压也是地球引力场形成的。如果将未穿太空服的人放在太空,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机体内细胞会裂出。原子是最典型的初级的&四力平衡体&,当原子之间的引力大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且能形成稳定的&化合引力场&,就能组合成分子,形成的无机和有机分子都是新的&复合四力平衡体&,原子构成的稳定物质都属于&复合四力平衡体&。四力平衡体本质上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即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体,只不过是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合成原子,所以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两者分开,原子以上物质都属于四力平衡体,粒子属于二力平衡体。宇宙的引力和反引力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黑洞中,在原子、分子构成的稳定物质中,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平衡的。原子与原子组合成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之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分子之间组合成大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大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轻原子可以组合成各种重原子,实质上就是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反引力与引力通过释放部分能量,来形成新的平衡,组合成的重原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235铀等重原子可以分裂成几个轻原子,是因铀原子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已出现了不平衡,已逐渐通过放射性衰变来寻求新的四力平衡,此时如果用一个中子击中铀原子核,就使得这种四力不平衡在瞬间爆发出来,分裂成两个四力平衡的轻原子。有放射性的原子就说明它们内部存在四力不平衡,或者说四力分布不均。电子、光子、中微子、质子等稳定粒子,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引力与引力的平衡体,其它所有不稳定粒子,都存在反引力与引力的不平衡,是稳定粒子相互转化中的中间态。中子如果进入其它原子核,而没有打破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就构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中子不衰变,如果中子进入原子核,使原子出现放射性,就说明这个中子打破该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只能通过放射性衰变来获得新的四力平衡。化学键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平衡的产物,它们分成两大阵营,吸引方由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组成,其中引力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斥方由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组成,其中强核力和弱核力只在近距离上起到排斥作用,即阻止电子靠近原子核,及阻止原子核彼此接近,&库仑静电斥力&起到阻止原子相互靠近的作用,第一道斥力是两个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第二道斥力是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且这种斥力时刻在单个原子中起作用,它使负电子彼此占有固定轨道,不能越界。这样总体上就会出现&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的态势,但&斥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距离的优势,两个原子(或分子)彼此靠近时,首先接触的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斥方的这种距离优势可弥补掉在&库仑静电吸引力&方面的劣势,所以原子与原子、原子与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总体是相互吸引的,但如果没有形成四力平衡,也会被&库仑静电斥力&排斥开。正是这五种力的相互对抗、平衡,使得原子组合成分子和离子型固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分子和离子型固体就象一栋房子,只有各种力形成平衡才能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参见图47,52,53,54),而且各种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各种力的空间分布不同,所以使组合成分子的形态各不相同。由原子组合成的分子,所形成的复杂的四力平衡体,就象一个特定的插头,两个分子相遇,如果两个四力平衡体周边的力场总体上是相互吸引的,就能组合成新的分子,就相当于一个插头插入合适的插座,这个插头和插座就是化学键。化学领域出现的众多相互作用力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色散力、诱导力、静电力、荷电基团的静电作用、离子-偶极子、离子-诱导偶极子、非键电子排斥作用,本质上都是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对抗中形成的,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上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正是长程的引力和电磁力,并且引力在束缚住强核力、弱核力之后,力量已与电磁力相当,正是在这种力量均衡的对抗中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并使之有序运行。化学平衡(酸碱、沉淀溶解、配位、氧化还原平衡)正是四种宇宙力在对抗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化学反应就是一种力场协同过程,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具有力场排斥作用。是什么力维持着分子的较稳定结构,使化学键形成的键角、夹角是如此的精确?是量子的力,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的新平衡(参见图48,52,53,54),所有的化学反应实质上都是上述四力在新的复杂对抗中形成新的平衡,产生新的化合物,化学与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上述四种宇宙力对抗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传统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粒子、原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奥秘,因未加入引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相当的混乱。传统化学研究的是原子、分子是如何形成新的组合,得到了很多实践经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提出化学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新的复杂对抗环境中新的表现形式,用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新能解释化学的根本奥秘,而且能设计出更多的有用化合物。传统物理学实质研究的是在各种物质中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由于宇宙万物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体,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上述四力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混沌到秩序的过程,或者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有序到混沌的过程。自然界存在两类有序结构。一类是像晶体中出现的有序结构,它们是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距离为其特征尺度,因此,它们是在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由于这种有序结构可以在平衡条件下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平衡结构,这正是本文所述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另一类是具有宏观尺度的时空有序结构,它们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很多非线性化学现象都是属于这类宏观时空有序结构,这种现象较易出现在流体中,流体中的分子之间出现四力不平衡,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产生了类似旋涡场或水波场的宏观有序结构。这些场是众多微观原子核与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的协同运行的产物。&#160;§3.3从生理角度分析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分子级、原子级的四力平衡体和粒子级二力平衡体相互作用与协同,建立众多新的四力平衡体的复杂过程,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不断吸收一类能量,释放另一类能量的过程,如人摄入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转化成电磁力,收缩肌肉,克服地心引力,举起重物。生理与化学、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相互协同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生理过程中四力对抗、协同的情况非常复杂,在化学过程中四力协同较前者简单得多,而物理过程中四力协同的情况较简单。如酶分子都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组成的高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在1万-100万之间,这些高分子蛋白质的力场很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在这种强力场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分子,由肠壁吸收了,参加这一生化反应的酶主要是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而且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这说明一种酶的力场只对某一类物质起作用。而且酶对外界条件很敏感,因此很不稳定,高温、强酸、强碱和某些重金属离子会导致酶失去活性,这说明上述外来的四力平衡体能破坏酶的四力平衡,使酶的力场发生改变,不再具有摧化作用,即失活。蛋白质分子除了主要化学键——肽键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化学键。如,氢键、二硫键、盐键、脂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其中,二硫键为共价键,和肽键一起属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健。其他均为副键,非共价键,它们各具自己的功能,对维持蛋白质三级或四级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上述化学键同样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病毒、细菌都是利用自身的特殊力场,从分子层面对生物体造成侵害。朊病毒亦称朊蛋白、毒蛋白,只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即它的力场比较特殊,使其具有抗热性、抗放射性,90℃、30min、不失活,360℃1小时处理后仍保留一些感染活性。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是由一种分子量为33—35kD的正常细胞蛋白PrPc或PrPc33—35发生构型转变形成的,由于它类似于羊搔痒因子,故又称为PrPsc。PrPsc是PrPc的异构体,二者的一级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完全相同。正常的PrPc与PrPsc之间在构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不同。不同的构型即是不同的四力分布。关于PrPc转变成PrPsc的机制,可能是外源性朊病毒即PrPsc与PrPc的肽链相互作用,能够诱导PrPc发生构型转变,生成PrPsc,朊病毒是以正常的PrPc或突变的△PrPc为&模板&进行复制。由于PrPsc是不溶性的蛋白质,所以从PrPc到PrPsc的结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说&朊蛋白&、&类病毒&是一种有机生命,那其它蛋白质和有机分子也具有生命,具有&活&性。基因突变正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遇到环境中其它四力平衡体,造成某基因段的增殖或缺损。如紫外线中的光子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当它击中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必然使这种平衡发生扰动,当有很多光子同时击中基因时,就可能打破局部的四力平衡,使基因链上的基因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各种致癌化学分子,都是一种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它们也能干扰生物基因的四力总平衡,使局部基因的区域四力平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癌变细胞正是因为生物基因的四力平衡体被外界的其它四力平衡体(粒子、原子、分子)破坏,引起力场协同机制混乱所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因为微生物体内组合出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对化学药物中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具有力场排斥作用,后者不能与前者结合,使微生物免受药物攻击。例如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敏感的部分,链霉毒由于核糖体(ribosomo)30S亚基中的S12蛋白质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性,S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引起30S亚基结构的改变,因而不再能与链霉素结合,这样链霉素也就不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起抑菌作用。如耐春日霉素的菌株丢失了一种甲基化酶,这种酶专门甲基化16SRNA3&#39;—端附近AACCUG顺序中的二个腺苷酸残基使成二甲基腺苷酸,由于16SRNA的改变使得春日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它的抑菌作用。如耐利霉素的菌株,由于染色体突变,改变了复制酶(replicase)或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的β—亚基,其结果使复制酶不能与抗生素结合。又如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β—内酰胺环的破裂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失效,又如耐药菌内经乙酰化导致氯霉素失效,磷酸化、腺苷酰化或N—乙酰化导致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失效。如疱疹病毒(HSV)对阿昔洛韦(Acyclovir)抗药性主要原因:胸腺激酶和多聚酶基因发生突变,其力场的改变,使其不再修饰和掺入的阿昔洛韦。如HIV病毒的反转录酶第215密码子处发生突变,加上其它2到3个突变,病毒就会对AZT产生全面抗性。免疫学中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正是两种分子间结合部分的引力大于斥力,即&引力+库仑吸引力&强核力+库仑斥力+弱核力&,万有引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就象是无形的钥匙和锁,吻合得很好。过去认为的抗体与抗原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氢键、静电力、范德瓦键、疏水键)都可归结为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因为在分子的基本模块——原子中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免疫应答正是免疫系统能认别抗体的特殊四力平衡力场,并形成&记忆&。每一个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都被程序化为只产生一种抗体,这一抗体作为抗原受体置于细胞表面。抗原只结合那些带有应受体的B细胞,因此,只有这些细胞能被激发而出现增殖,并成熟为抗体生成细胞和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免疫系统有多种方式摧毁病原体,每一种方式适合于特定的感染类型,并涉及病原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抗体作用于一些可导致感冒的腺病毒外膜蛋白质,就可以阻止该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和感染。如巨噬细胞能将分子态氧转化为可杀菌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一氧化氮,将其分泌入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含有乳铁蛋白(Iactoferrin),可以螯合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菌获得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带有一种称为&穿孔素&的分子,可以在靶细胞的外膜上打洞。和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也可以引导补体在靶细胞膜上打孔。如一些细胞毒性细胞还可以传递信号给靶细胞,使之启动细胞自身毁灭的程序,这一过程称为凋亡。这一切都可以用分子间四力的竞争与协同来解释。如化学处理后白喉毒素成为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但保持其表位,即经化学处理白喉毒素的总体力场已改变,失去了毒性,但某些局部位置的分子结构未变,力场未变,还能实现应答,因而用类毒素免疫后可以产生初次抗体应答。天然感染后,毒素刺激的是记忆性B细胞,可针对上述表位产生更快和更强的二次抗体应答,并中和毒素。抗体和T细胞所识别的只是抗原的特定部位即表位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子。今后可以根据各种微生物抗原不同的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细胞就象一个纳米机器,其内各种分子之间及各种细胞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笔者建议创立量子生理学、量子病毒学、量子遗传学、量子细胞学、量子细菌学、量子神经生物学、量子生物化学、量子酶学、量子免疫学、量子医学、量子病理学、量子内科学、量子肿瘤学、量子药物设计学、量子药物合成学、量子药物化学、量子药物毒理学,其实&核医学、放射医学、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核磁共振成像(MRI)&已具有一些向量子医学发展的趋势。运用本文所述的&四力平衡&原理,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协同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机生命本质上只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各级宇宙程序和谐运行的产物。细胞之所以经冻融易死亡,是细胞内的水经结晶后会打破原有的分子四力平衡体,高温已会使细胞内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裂解。生物分子的灭活,实质上就是在周边分子的力场作用下,该分子的四力平衡发生改变。所有蛋白质都是由二十种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却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生理性质,实际上就是各种氨基酸组合成不同力场所致,生物基因的机理也相同。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DNA的解旋、转录、复制,都是在细胞内各种四力平衡体(分子、原子、粒子)形成的力场相互协同下进行的。基因密码的本质就是各种基因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力场,这些基因通过信使RNA(mRNA)及转移RNA(tRNA)用特殊的力场来束缚氨基酸组合成各种蛋白质。生物界蛋白质的种类估计在1010-1012种,根据排列理论,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二十肽,其顺序异构体有2×1018种。如果一个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含12种氨基酸,并假设每种氨基酸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数目相等,则不难算出,其顺序异构体数目为10200。蛋白质的这种顺序异构现象是蛋白质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结构基础。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多的生物编码。一个真核细胞可有数千种蛋白质,各自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物质代谢、机体防御、血液凝固、肌肉收缩、信息传递、个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等方面,蛋白质编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生物已进化出一套精细的调控通讯系统,已保持所有细胞行为的协调统一。细胞间主要以如下三种方式进行联络。1.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160;&#160; 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连接子两端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一个亲水性孔道。这种孔道允许两个细胞间自由交换分子量为1500道尔顿以下的水溶性分子。这种直接交换的意义在于,相邻的细胞可以共享小分子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和可逆地促进相邻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160;&#160;&#160; 每个细胞都有众多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分子分布于膜的外表面,这些表面分子做为细胞的触角,可以与相邻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特异性地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功能上的相互协调。3.化学通讯&#160;&#160;&#160; 细胞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至细胞外,这些化学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作用于其他的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分为三类:(1)内分泌系统&#160;&#160;&#160; 以激素为主,它们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信号,并随血流作用于全身靶细胞。(2)旁分泌系统&#160;&#160;&#160; 以细胞因子为主,它们主要作用于局部的细胞,作用距离以毫米计算。(3)自分泌系统&#160; 以神经介质为主,其作用局限于突触内,作用距离在100nm以内。脂溶性化学信号(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的受体位于细胞浆内或细胞核内。激素进入细胞后,有些可与其胞核内的受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有些则先与其在胞浆内的受体相结合,然后以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式进入核内。&#160;与脂溶性的化学信号不同,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有的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各种细胞因子等)均不能进入细胞。它们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以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胞的功能如生长、分化及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分布等发生变化,以适应微环境的变化和机体整体需要。这一过程又称为跨膜信号转导。这种位于膜表面的受体所介导的信号传递主要表现为,各种参与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的构象、浓度或分布发生变化,各种信号分子之间发生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膜受体分三大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单次跨膜受体。生物体存储的各种信息都是以不同分子级、原子级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力场为编码,如生物基因就是以四种碱基为编码,也就是说,生物基因采用&分子编码&。人脑具有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由生物基因编码的原理可知人脑的信息编码就是在神经元中含量极丰的分子、原子、粒子,其中最多的是&分子编码&,如神经元中的各种蛋白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神经肽、组胺、氨基酸、环核苷酸、肌醇磷脂、廿碳四烯酸、甘油磷脂、类固醇、鞘磷脂(Sphingomyelin . SM)、脑苷脂(Cerebrosid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 PG)、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原子编码&如Na+、K+、Ca2+、Mg2+、H+;&粒子编码&如电子。生物体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具有接收、输入、存储、输出、运算、决策、反应、协调等功能,这些信息编码就是上述分子、原子、粒子及其同类的物质,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这些生物编码输送到器官、组织,后者将反馈信息编码传回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有很多是通用的,有一些则是专用的,如一些神经系统特有蛋白。生物体通过密布全身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将信息编码在全身反复输出输入。由于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是极多的,无法一一列述,在此仅统分成&分子、原子、粒子&三类编码,这些信息编码可以形成1020000种组合,因此人脑的信息存储、运算能力是极强的。正因为生物信息是以不同力场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人脑较易产生遗忘,甚至组合出各种幻觉与梦,也使DNA较易发生突变,促成生物进化。上述发现将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展现了宇宙万物质朴的本质,即四力的竞争与协同。今后我们可以针对分子、原子、粒子的不同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新药物、新产品。&#160;§3.4地球生命的形成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笔者认为,如果融合奥巴林的团聚体理论、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理论和赵玉芬的&核酸与蛋白共同起源&理论,就能较清楚解释地球有机生命的起源。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160;§3.5&宇宙公式&综述突破物质的幻象,我们就能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如氢原子只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我们看到的球形原子和电子云,都只是电子光速运行形成的幻象。如果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来构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四种力场的平衡体。宇宙万物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只是四种力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人们今后在构建原子、分子、蛋白质、DNA模型时,采用最能体现它的真实原貌的静态模型,即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为模块来构建。不要被物质的幻象所蒙蔽,看清了宇宙万物四力平衡的本质,就能破解任何自然奥秘。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可将分子、原子、粒子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四力平衡体,根据原子和粒子的种类,可以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力场分布,可以设计出大量有用的分子,将为医疗和研制新药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从根本上破解基因、生命和大脑的奥秘。宇宙万物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特性,都源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四力平衡。在原子世界中,各种原子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分布、强度各不相同,当它们组合成分子,就使四力平衡、力场分布的情况更复杂,当分子聚合成生物体,就使复杂程度上升109-1031倍。但本质上讲,各一种原子、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四力分布及强度,各一种粒子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及强度,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各种宇宙力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对于原子来说,质子、电子、中子就象一块块积木,各种粒子积木之间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平衡,维持着原子的结构。对于分子来说,各种原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原子积木之间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分子的结构。对于由分子的构成的宇宙物质来说(如生物体),各种分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分子积木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宇宙物质的结构。对于粒子来说,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引力子积木、反引力子积木之间形成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维持着粒子的结构。&宇宙公式&呈现一种完美的对称(引力=反引力)显现了大自然本源的美,简明、精辟、包揽一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物质的内在机理。其实,这个公式一直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发现,在于提出疑问,就象牛顿苦思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发现了&引力&,就象爱因斯坦看见甲虫在球体上爬行,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笔者正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太阳的引力会这么大?太阳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在宏观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为什么太阳系模型与原子模型如此相似?为什么天体与粒子都自转?为什么分子经几个原子组合后,就象建房子一样构成较稳定形态?为什么粒子能象几杯水一样相互转化?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会这么长,它的能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学能渗透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都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发现了&宇宙公式&,建立了&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160;&#160;§3.6 开拓宇宙疆土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运用笔者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在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160;&#160;&#160;第四章&#160; 宇宙存在四类程序&#160;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宇宙程序&已有论述,笔者同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四类程序,即宇宙程序、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秩序之对于宇宙程序,社会秩序之对于社会程序,大脑(心灵)的秩序之对于大脑程序,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对宇宙万物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下是笔者对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的论述。§4.1&#160; 社会程序秩序是普遍的现象,大到宏观宇宙,小到生物体、分子、原子,无处不有秩序,无物不需秩序。自然界中有秩序,人类社会也有秩序,而且秩序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为使群体免于溃散也会强烈倾向于建立法律控制制度。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虽有区别,但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它的意义在于消除混乱、维护安全,从而避免社会失序而崩溃。从个体角度来说,社会秩序使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可以作出预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人们只要根据秩序和规则进行活动,他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和侵害,所以,秩序带给人的是安全感。同时,秩序带来的行为的可预测性,也使人与人的合作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秩序是密切地与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等到演化出人类社会之后,规律又往往体现为种种的规则。可以说,社会秩序与规则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规则,就没有社会的秩序。社会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内核,人们甚至将二者在等义上使用。在原始社会,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国家出现以后,主要的规则则是法律。秩序意味着和谐、均衡、协调、有次序、稳定、一致、连续性、顺利。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织成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它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有机的社会。纵观美学史,我们发现,不仅秩序与和谐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它们常常被用来解释美的本质,描述美的特征。同时,和谐虽然不能与秩序等同,但秩序总意味着起码的和谐,和谐总是有秩序的和谐。可以说,没有和谐就谈不上秩序,而没有秩序则也说不上有和谐。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美是和谐的概念,他们认为&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宇宙&(cosmos)这个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亚里士多德也用秩序与和谐来解释美,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他同时把生物有机体的思想运用到美学中来,释美为和谐,&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人们是按照规则办事,而且是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践规则之后,才能在按照规则办事时&间接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只不过这种&自然&加入了文化因素,社会=自然+文化,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认知对自然中某一区域加以改建,也就是说,社会及社会程序是大脑程序与宇宙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宇宙程序起到基础的根本的作用,它决定着资源的丰贫与社会的存在。如果大脑程序(人的思想)严重违背宇宙程序(自然规律),必将使社会无序运行,直至消亡,如战争、内乱、瘟疫流行、生态环境灾变。战争与内乱是因国家掌权者的思想(大脑程序)没有遵循宇宙程序的&和谐、有序&原则,使社会运行失序,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或因贪图它国的财富,思想为&魔&控制,最终导致国家社会的消亡。瘟疫流行和生态环境灾变则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程序)的无知,没有遵循它,即&逆天而行&,结果必将自取灭亡。规则是与人的行为或行为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规则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而制定出来的,有了规则,人们也就要照章办事的。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相对于制度化比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社会规范就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则,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维护共同生活的需要,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确定与调整人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是由习俗发展而来,以后经领导层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的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风俗习惯也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提出的,按照罗斯的解释,在社会控制的具体方式上包括了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近20种控制工具。他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由这许多控制工具形成的控制体系,从而维持着社会秩序。法律具有有效地控制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首先,法律是防止作恶的有力武器,具有制恶的价值。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所反映的是公意和公正,既具有意志的普遍性,又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其次,法律是制约行为的基本方式,具有规范的价值,社会的秩序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建立和维持,要使行为遵守秩序所要求的规则,必须明确规定这种规则,并通过有效的制约措施使之为人们普遍遵循,法律正是建立社会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和使行为纳入这种基本规范的制约机制。行为的规范是多方面的,但法律规范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第三,法律是调节冲突的有效手段,具有协调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在所难免,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更经常地导致冲突。冲突是破坏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重要根源,要避免和调解冲突,必须有公正而有效的社会裁决调节机制,法律就是这种避免无序竞争,调节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制约机制。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所有规则中,法律和道德就是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调控有两个基本的和共同的运作机制,就是规则和原则。法律和道德正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规则和原则而成为行为的指南。其中,&规则&是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来源,&原则&则追求价值性和合理性,规则和原则对人的行为都有约束的功能,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想生一个这样的女儿,看到她笑,仿佛全世界都天晴了。想生一个这样的女儿,陪她看书,陪她成长,告诉她女孩的内涵比外表更重要。
作为女生,你是否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魅力?自信的挥洒自己的性感?女人当如此,不论遭遇什么困境,婚与否亦不重要,都别忘了爱自己。
2010Arthur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两张图融合在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