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本书,有点类似心迷宫的国产电影大迷宫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64|回复: 10
有半年空闲,想去秦岭里面寻些好料,求一本书籍,方便搜罗,拜托各位木友了。
发表于 昨天&08:31
有半年空闲,想去秦岭里面寻些好料,求一本书籍,方便搜罗,拜托各位木友了。
发表于 昨天&08:54
柘木& &酸枣& &
发表于 昨天&09:19
下个app~~~~~~里面可以自动认识植物~~~~~~~~~~~~~~~~~~~~~~~~~~~~~~~~~~~~~~~~~~~~~~~~~~~~~~~
发表于 昨天&09:37
需要帮手么
发表于 昨天&09:49
有砍伐证么?
发表于 昨天&10:10
兄弟哪人?离秦岭很进吗?
发表于 昨天&11:08
最好买一本野外生存指南
发表于 昨天&11:30
到秦岭不如去终南山学道
发表于 昨天&18:47
我在周至楼观,咱组队一块去
发表于 昨天&19:11
旋律飞翔 发表于
最好买一本野外生存指南
发表于 昨天&19:21
旋律飞翔 发表于
最好买一本野外生存指南
这么多评论真的就服你了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北京木之友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推荐到广播
4089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桃靥深处)
第三方登录:按博尔赫斯的迷宫又构建了一部迷宫小说
原标题:按博尔赫斯的迷宫又构建了一部迷宫小说
《巢》,诺曼·马内阿著, 余中先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定价:38.00元。延伸阅读:《流氓的归来:一部回忆录》,诺曼·马内阿著,邵文实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3月版,定价:40.00元。走路是一种娱乐司徒雷登又回来了文 米乔这个世界上,有爱跑步的,也就有爱走路的。实践证明,人在困顿的时候,做些机械性活动——比如走路,比如打扫房间,是很能让大脑清醒,走出思想的樊笼的。美国当代神经系统科普作家乔纳·莱勒(Jonah Lehrer)说,专注约束想象。机械性活动往往是一种放松,能解放想象。法国18世纪大哲卢梭曾说:“我只有在走路时才能够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灵只跟随两腿运思。”原来,走路还有这么神的功效。卢梭的这段话,印在这本《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封面上。作者丽贝卡·索尔尼,本身就是“走路族”,对于历史上那些天才人物与走路之间的关系,有一颗探究之心,“行走闯入各个领域,包括解剖学、人类学、建筑、园艺、地理、政治与文化史、文学、两性,乃至宗教研究领域,而且行行重行行,并不在上述领域中驻足”。在《浪游之歌》中,除了上面说到过的卢梭,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些爱走路的天才人物: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等,“就娱乐而言,我寄情于三件事,三者都给我极大的娱乐——叔本华、舒曼的音乐,以及最后一项,独自漫步。”尼采说。还有文人雅士华兹华斯、梭罗、托尔斯泰等等。“走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种将心理、生理与世界熔铸于一炉的状态,仿佛三者终于有了对话的机会,亦仿佛三个音符突然结合成一个和弦。走路使我们能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与世界中,却不会被身体与世界弄得疲于奔命,使我们可以独立思考,却不会全然迷失于思绪中。”索尔尼说,“走路的历史”是一部业余的历史,她本人似乎也并非职业的历史学家。但《浪游之歌》有这样一个好处:它并非正经八百的史学著作,但作者的视野宏阔,视角独特,文字功夫好,读这本书,让人有一种一下子走进一座色彩斑斓的森林的感觉。看着那些一边走路一边迸发思想火花的人物,你的眼睛也仿佛在循着文字走啊走,走啊走,焉能没有火花呢?《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 丽贝卡·索尔尼著,刁筱华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定价:36.00元。司徒雷登又回来了文 散木上几代中国人,都知道有《别了,司徒雷登》这篇宏文。它出自共和国最高领袖那汪洋恣肆的手笔。“别了”的宣告,传达的不仅是胜利者与一个“老外”(美国驻华大使)的告别,实是宣告上世纪世界政治体系在中国的解体,也即列强和世界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终于从1840年的“来了”到了1949年的“别了”,而那个“老外”所代表的美国,在中国、在远东遭受到了它无法理解的失败。那是历史的,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忽如一夜,这个“别了”的“老外”,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去世多年后,他的骨灰回到了出生地,“叶落归根”了。这里有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玄妙,怎样的诡异,请看这本《司徒雷登画传》。作者沈建中是杭州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长期搜集和研究关于司徒雷登的史料,之前曾出版《司徒雷登与西湖》《走近司徒雷登》等书。司徒雷登安葬于杭州安贤园之后,在美国的傅氏姐弟(司徒雷登生前“私人秘书”傅泾波的子女)又向杭州有关部门捐献了司徒雷登的许多历史照片。傅氏子女的热诚,深深感动了沈建中,也促使他在诠释这些图片时力图挖掘其中所蕴“普世的、人性的因素”。远离了时代硝烟后,我们才能对历史有更本真的认识和理解。司徒雷登,究竟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化身,还是一个标榜“世界公民”而对中国人有着同情的美国人?或者是带有双重色彩的历史人物?这当然需要人们去仔细认知和讨论,不管如何,正如《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作者林孟熹所说:“整个二十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于是,“走近”其人,就是对于历史的尊重。从“别了”到“又回来”,人们终于没有忘怀这位传教士的儿子,这位会说一口地道杭州话的“老外”,这位熟谙中国经史子集的异教徒,这位发自内心欣赏儒家人道主义思想又极力推崇孟子、墨子和王阳明的汉学家,这位宣扬“人类大同”的布道者和神父,这位民国燕京大学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校长,这位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而入狱的外国人(在日本宪兵监狱中遭拘禁长达三年有余),这位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有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受敬重的美国人”,这位“冷战”前后的尴尬人,以及美国退出中国的“罪人”,晚年以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的畸零人——他回来了。《司徒雷登画传》,沈建中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定价:39.00元。文 瘦竹在博尔赫斯的小说《死亡与罗盘》(又译《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自以为智力超群,却不幸中了凶手夏拉赫的圈套而落为猎物,他在临死前责怪凶手给他设计的迷宫不太高明。在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小说《巢》中,多次提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别是《死亡与罗盘》,而且,《死亡与罗盘》充当了小说中无数个线索之一。最可怕的是,马内阿正是按博尔赫斯的迷宫来构建他的小说的,不过用的不是《死亡与罗盘》最后提到的直线,而是“小径交叉的花园”——《巢》有无数个入口与出口,仿佛从哪里都可以出入,但进入之后何时能够出来,就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了。因为马内阿本人及《巢》中人物的流亡者身份,《巢》大概可以归为流亡者小说,但与昆德拉等的流亡者小说不同,《巢》的主人公只是间接受过极权主义伤害,他们中没有一个有过痛彻心扉的直接体验。在马内阿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极权主义的强烈控诉,有的只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生态下不一样的迷茫与挣扎,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巢》不以反极权为主题,它更加复杂、丰富。表面上,小说主人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迪马大师好像都只是换了个地方生活而已,我们看不到他们强烈的“出走”动机,但因为他们在极权社会的经历,一旦迈入自由社会,我们还是看出他们的不适应来,仿佛他们原来只是生活在一个黑屋子里,一下自由了,想做什么、想怎么活,却由不得他们,仿佛他们走进了一个有无数入口与出口的迷宫。出走以前,戈拉通过博尔赫斯的小说,仿佛有了先知先觉,他提出这样的疑问:“自由到底是迷宫的出口,还是迷宫本身的延伸?”《巢》的主人公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政治倾向。按理说,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支撑起小说的脉络,但《巢》不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先后到了美国,根本没有像样的“故事”发生,发生的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即使这些寻常事件,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它们的碎片。从小说中的大段对话里,我们知道了这些人物的前生今世。而将这些人物“串”起来的,是小说中几乎没有露面的“迪玛大师”,可见其重要性。关于“迪玛大师”,作者借彼得与戈拉的争论,这样概括道:“他只相信他自己,相信他至高的才能,他至高的荣耀。一个天才,只可比那些罕有的天才,实在不可比!不可触及,慷慨大方,在一切之上,在太虚中。……虚荣的陶醉,不道德,高踞于世俗人之上!在一个玄奥的平流层上,在一个虚幻的奥林匹斯山上。”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战争(二战)中的逃亡者是一个真正的逃亡者。与其说他是一个逃亡者,不如说是一个趋利避害者,所以彼得说他是一个“冒充者”。冒充者不止迪玛大师,也包括先后逃亡到美国的每一个人。但这个“冒充者”的复杂性在于,他虽然能抛下自己苦难中的情人独自远走高飞,却向每一个逃往美国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条件是不能怀疑、挑战他的权威,不能遮挡他发出的灿烂的光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骨子里,“迪玛大师”和他逃离的那个战争狂人是一回事。在对自己的狂妄崇拜中,他们其实爱的只是自己。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帕拉德、彼得先后走上了寻找真相之路,而他们的命运也就像真的流亡者与独裁者斗争的结局一样:帕拉德被暗杀,彼得不知所终——尽管这一切都发生在迪玛死后,但他的不散阴魂一样可以置他们于死地。戈拉虽然享受过迪玛的恩泽,但也许因为早早看透迪玛,选择了一条与帕拉德、彼得完全不同的路。他钻在故纸堆里“独善其身”,既不与迪玛同流合污,也不揭露他,也许这才是一个世俗而又聪明的人最可能的选择。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看透了太多东西,成了一个虚无主义者。在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他这样说:“那些留存下来的人不会永恒不死,他们生活在暂时中。当他们将来消失时,人们还会在一段时间里怀念他们,家人、朋友、书籍、相片,直到最后一丝痕迹被抹除。至于什么时候,那并不重要。是的,当人们想起那些珍爱的生命存在时,不免会有些眩晕,即便人们好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人们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还在那里,某个地方。我们疲惫的星球也将消失吗?真可怕,不是吗?”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所以他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既不想要痕迹,也不想要回忆。”所以,也许戈拉才真正称得上大师,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了死亡。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我相信笨孩子有笨福,就像我看的一本书说的,一群人被困迷宫,聪明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从哪里出去,而另一部_百度宝宝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性迷宫这样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