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给姻母五代十国楚国之内写法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农村喜事写请帖时,儿女亲家的母亲怎么称呼?选择一:称对方为“姻(伯)母”,自称为“姻侄”;选择二:称对方为“太姻母”,自称为“姻晚生”;还是有其他称呼。请方家详解。(不用口头称呼)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农村喜事写请帖时,儿女亲家的母亲怎么称呼”,选择一是正确的。但只称呼“姻母”不必加“伯”字;自称“姻侄”或“姻晚”都可以。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求写给姻母五代之内写法 _ 临沧汽车网
求写给姻母五代之内写法
那不是一个相亲节目吗?,而且七年了,她为什么还去湖南台的爱情连连看里边做嘉宾那,她只不过是在湖南台沈涛主持的《爱情连连看》里边做嘉宾,也就是那50个女孩中的一位。看过的人是知道的,既然他有男朋友?此女风骚至极她哪里是主持人嘛
她哪里是主持人嘛,她只不过是在湖南台沈涛主持的《爱情连连看》里边做嘉宾。看过的人是知道的,也就是那50个女孩中的一位,既然他有男朋友,而且七年了,她为什么还去湖南台的爱情连连看里边做嘉宾那?那不是一个相亲节目吗??此女风骚至极!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view-.html五代兩宋書法鑒賞2
我的图书馆
五代兩宋書法鑒賞2
五代兩宋書法鑒賞2&&
23:35:48|&&分类:
馆藏&2213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五代兩宋書法鑒賞2
五代兩宋書法鑒賞2
===============================================
朝代&&书法家&&碑帖名称&&书体&&收藏地&&收藏情况
===============================================
宋&&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
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
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纵27.8厘米,横39.8厘米。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
宋&&米&&芾&&《参政帖》行书<《参政帖》米芾书。纸本,纵23.9厘米,横12.2厘米,行书三行,27字,款署“芾记”。现藏上海博物馆。米芾娴熟历代书画收藏典故,参知政事苏易简氏,世代相传,富有收藏。此帖内容,是他记述在已故参知政事苏易简家所见盖有一件四代相印的文物。本帖属中晚期作品,写来特别认真,用笔圆浑较为迟重,跌荡磊落,结体略长,藏锋露锋互相对应。个别笔画显得有写涩劲生硬,末行潇洒飘逸,丰神自具。整幅观之,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此帖曾经清季振宜、安岐、清内府,近人张珩收藏。《墨缘汇观》著录。>
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
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纵30.l厘米&横4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宋&&米&&芾&&《丹阳帖》行书<(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般书家的弱点往往在于字的结体,或者过于拘促,或者过于猛厉。而米芾的字却在字的结体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洒脱开放而又中宫紧缩,的确令人佩服。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丹阳”乃润州古称。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艺术赏析: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此帖文字较少,虽是行书,但全帖完整,显得净洁可爱。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宋&&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行书<纸本&行书&29.1X3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米芾行书七言绝句一首。墨迹本。帖后有“衡山”印。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潇洒俊秀,倜傥风流。米芾虽力主“平淡”、“天真”。此帖却内涵丰富,逐字推敲,书文俱佳。“添”字上面一短撇,改写成短横,并下面一横,均写成前粗后细,且笔势十分活泼,看似随笔写就,其实胸中早有丘壑,才能够山水自然成章。全文绮丽如秋云织锦,烂漫若春花争荣,而撇锋如刃,垂竖若刀,又自刚劲凌厉,有摧岩斫石之势。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宋&&米&&芾&&《德行帖》行书<此帖书法雄浑超拔,纵逸豪放。其用笔凝重浑厚,又不失圆润遒劲,笔法猛厉多变,八面生锋,结字奇险,几乎字字无平稳安详之态,创造出一种激越昂扬的书法意境。>
宋&&米&&芾&&《多景楼诗帖》行书<纸本&(各)纵31.2厘米&横538.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原为长卷宋时改装为册。此册米芾行书十一开,册中有“左史江氏”、“桧”、“秦禧之印”及明清诸家藏印。崇宁元年(1102),同朝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所书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一气呵成。运笔苍劲飞动,筋骨雄毅,神气飞扬,刚健端庄中有婀娜流丽之态。其结字多取侧势,为米芾传世大行书之佼佼者。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松放,结构飘逸,如仙人舞袖,为米之绝妙书。”>
宋&&米&&芾&&《恶札帖》行书<纸本&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
宋&&米&&芾&&《法华台诗帖》行书<纸本&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宋&&米&&芾&&《方圆庵记》宋释守一撰,米芾书
宋&&米&&芾&&《芾非才当剧》行书尺牍<米芾不仅是书法家,亦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绘画被人奉为“米家山水”。欣赏此幅书作,的确有竹枝兰叶的意味。>
宋&&米&&芾&&《复官帖》行书<白粉腊纸本,12行90字。字大寸余。钤有“梁清标印”、“鸿绪之印”、“仪周鉴赏”、“诒晋斋”等鉴藏印。帖后有米友仁、郭天锡、施光远、成亲王等跋。施光远云:“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此帖为米芾晚年之作,体现出雄逸苍厚、八面生动的意境。>
宋&&米&&芾&&《公议帖》<又称《长至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瞻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宋&&米&&芾&&《海岱楼诗帖》草书<海岱楼是米芾的书斋号。米芾墨迹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者如长藤枯枝或者如阳春绿柳,或者刚劲有力或者柔媚多情,给人以无限遐想。此帖即是柔媚一路的典型。>
宋&&米&&芾&&《寒光帖》行草书<全称《寒光二简帖》,又称《向乱帖》。墨迹,淡黄纸本,尺牍。纵27.3厘米横3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简各五行,字大径寸,款署“黻顿首”,“黻”作草书。第二简有明董其昌跋。此二简结体修长秀韵,超绝中复具妍美之姿,已无早期欧阳询、柳公权笔法,应是其中年作品。《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明董其昌跋称:“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释文: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计已到官。黻顿首。>
宋&&米&&芾&&《韩马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3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预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宋&&米&&芾&&《贺铸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五)&纸本&行草书&纵23.4厘米横3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的看点在于刚劲。米芾书法最典型的特点是柔媚,而此帖则给他的书风添加了别样的一种色彩。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宋&&米&&芾&&《虹县诗》行书<《虹县诗》,行书。系米芾撰并书,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容为两首七言诗。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宋&&米&&芾&&《惠柑帖》行书<翰牍九帖之八&纸本&行草书&纵22.7厘米横3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虽则纵向取势,但有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意味。笔画粗细结合,用笔刚柔并济,达到了心手相忘的境界。释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试之。余卜面谢,不具。芾顿首。司谏台坐。>
宋&&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宋&&米&&芾&&《将之苕溪诗帖》行书&墨迹纸本<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澄心堂纸本墨迹卷。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迭出。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点画顾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劲,瘦而丰,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结字欹侧,力趋险绝。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寓静于动,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
宋&&米&&芾&&《蒋永仲帖》行书<此帖笔力沉着雄健,以结字大小斜正,潇洒飘逸,丰神自具。其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跌宕多姿。整幅作品显得气宇昂扬,清劲脱俗。>
宋&&米&&芾&&《焦山题名》在江苏焦山
宋&&米&&芾&&《晋纸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在结体上,参差错落,长短有变,显得巧妙而富变化。[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宋&&米&&芾&&《来戏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风格似乎与别的作品不同,它有一种“拙中见美”的特点,而结体险峻多变,与用笔达到了很好的统一。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旁注:是晋公绘像恩泽)家秀才(下双行注: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双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宋&&米&&芾&&《李太师》行书<墨迹,纸本。5行30字。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梁清标印”、“黔南景氏珍藏”、“庆郡王宝藏书画章”等鉴藏印。卷首乾隆题“米芾真迹三帖内府珍赏”,及无款“宋米芾真迹三帖嘉庆三年端阳内赏”二签。此帖书法清劲洒脱,流畅自然。此帖为三帖之一。>
宋&&米&&芾&&《粮院帖》行书<又称《历子帖》&纸本&行书&纵25.6厘米横3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用笔逆入平出,方中带圆,笔势飞动。点画多成圆弧形,谨严之中带有明显的柔美气质。释文:芾再启。历子倅车送去,粮院欲推过他人,不任其责。傥粮院知于法无碍,即自勘,使句院自驳,驳处即求直之端也。度此事必辨于上下乃已,幸左右明察,公文非得已也。或携示倅,佳。芾皇恐。>
宋&&米&&芾&&《临沂使君帖》行草书<米芾《临沂使君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纵31.4厘米,横25.1厘米。【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宋&&米&&芾&&《临右军帖》行草书<此帖虽为临作,但却具有明显的米氏风范。米芾只是在“神”上追求与王羲之的一致,这是此帖与一般临习之作的不同之处。此帖后有王世贞、莫是龙等人的跋语。>
宋&&米&&芾&&《论草书帖》草书&<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墨迹纸本&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此为米芾“九帖”之一,9行65字,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钤有“内府书印”二半印、“陈定”、“王鸿绪印”。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此帖书法雄浑高古,跌宕多姿,大小疏密,错落有致,有篆籀意,充分体现出米芾恃才傲物的个性和非凡的书法才能。其中“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为米芾重要的书法观点。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宋&&米&&芾&&《米芾语溪题名》
宋&&米&&芾&&《箧中帖》行草书<墨迹纸本,尺牍。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纵28.4厘米,横39.5厘米,10行85字。此帖书法沉着痛快,笔势劲健,堪称传世佳作。[释文]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芾箧(qie)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其他不论。帖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一言。芾顿首再拜。景文隰公阁下。>
宋&&米&&芾&&《清和帖》行书<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月。纵28.3厘米,横38.5厘米。【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宋&&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米&&芾&&《穰侯出关诗帖》行书<又称《高氏三图》诗,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行书,不强调圭角峥嵘、锋芒毕露,而是重在表现笔意,化刚为柔,婉转圆通。>
宋&&米&&芾&&《三吴帖》行书<行书。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宋&&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又称《砂步二诗帖》。墨迹,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言绝句二首。10行413字。第一首,纵二十九点六厘米,横三十八点五厘米;第二首,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三十九点八厘米。此帖前后有元俞和、明文徵明等印记。此帖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以淡墨出之,使转清晰,尤见其用笔之妙。其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表现出米芾早年书法之风貌。全卷31.3&559.8cm&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四十四行,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JOHNM.&CRAWFO&RD)&。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有“张文魁”印)视为至实。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宋&&米&&芾&&《珊瑚帖》行书<米芾《珊瑚帖》,行书。又名《珊瑚笔架图》《珊瑚帖》,《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又名《珊瑚复官二帖》。墨迹淡黄纸本,分别为纵&26.2cm,横47.1cm;纵&27.1cm,横&4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行书书迹,其书较中年以往作品,字态尤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且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如元代虞集评言:“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其中《珊瑚帖》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行文之中,米芾突然以画代笔,颇有意趣。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兴之所至,信手之迹,是文人墨戏的表现,这是米芾唯一存世画迹。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瑆、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作品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元虞集谓“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珊瑚帖》用的书写材料也很特殊,同的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珊瑚帖》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瑆、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
宋&&米&&芾&&《麝香帖》&行书<此帖书法雄强洒脱,清健脱俗。其行笔爽健,笔势飞动跌宕,沉着痛快,字数虽少,却不减其气势,正可见作者书法功力之深厚。>
宋&&米&&芾&&《盛制帖》&行草书<行草书墨迹,纵27.4厘米,横32.4厘米,清宫旧藏。此帖运笔纵横潇洒,痛快淋漓,有不可遏止之势,而提按顿挫丝丝入扣,游刃有余,有很强的节奏感。>
宋&&米&&芾&&《司动帖》行书<此帖行笔奔涌而出却收放得宜,结字欹侧奇险却又中规入矩。观其笔势,奔放洒脱,纵横恣肆,有不可遏止之势,充分表现了书者“随意落笔,皆得自然”的独特风格与深厚功力。>
宋&&米&&芾&&《始兴公帖》行书<米芾小行书大都体势险峻而又沉实,姿态飞扬而又含蓄,予人以十分儒雅的韵味。>
宋&&米&&芾&&《适意帖》&行书<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行书有草意,书法刚拔恣肆,超逸奔放,其用笔洁净利落,如斩钉截铁。结体圆转谨严而不失疏放,可谓笔圆墨润,收放得宜,尽得颜柳之妙。而且是在行笔过程当中,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而逐层递进,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宋&&米&&芾&&《叔晦帖》行书<墨迹,纸本。7行72字,25.8&31.3,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梁清标印”、“黔南景氏珍藏”、“庆郡王宝藏书画章”等鉴藏印。米芾《三帖卷》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此帖书法沉着痛快,洒脱飘逸。帖后项元汴跋云:“卷毫濡墨,沉着痛快,且潇散简远,气雄韵胜,实与逸少同调合度。”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宋&&米&&芾&&《蜀素帖》行书<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本色绢(丝绸织物)。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八月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挥到底,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蜀素帖》书于烏丝栏內,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米&&芾&&《送使江西诗帖》
宋&&米&&芾&&《岁丰帖》
宋&&米&&芾&&《苏太简参政帖》<纸本&行书&19.6&6.8&cm&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参政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仅有三行,但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此帖与《苕溪诗帖》等俱为其中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品。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芾记。>
宋&&米&&芾&&《太白江油尉厅诗刻》
宋&&米&&芾&&《太师帖》
宋&&米&&芾&&《逃暑帖》
宋&&米&&芾&&《糖霜帖》行书<3行15字。此帖虽仅十余字,却于字里行间显示出一种挺劲潇洒、逸趣纵横之气势。其用笔圆转刚劲,下笔果断,收笔干脆利落,用墨粗细相间,或浓重如泼墨,或纤细如风扫落叶,一带而过,却又尽显其劲健。>
宋&&米&&芾&&《天马赋》行书<原清内府所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等印记。刻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五册。后有王铎跋语。此帖笔法峻洁紧敛,瘦劲有神,为米芾早年之作,虽不及后来之纵逸飘洒和婉丽多姿,然亦矫健沉雄,变化于王献之虞世南、柳公权之间,自由伸缩,独具面貌。>
宋&&米&&芾&&《提刑殿院帖》<(又称《衰老帖》&存疑)&行书&纵34.5厘米横4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衰老人所弃,蒙□节,翌日欲拜谢,虑大君子讶其情文,钦向钦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检已了。来日欲屈华节,同彦勉家庖早饭,不审肯顾否?谨具启,不备。芾顿首再拜。提刑殿院节下。>
宋&&米&&芾&&《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行楷书&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秾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左司郎中黄诰。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不买金钗十二行,以彼易此归华阳。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职方郎中刘泾。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大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承议郎薛绍彭。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楷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传至太平随世长,金题玉躞重珍藏。刘泾。金十五万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顿还貌昂昂,冠佩肃给系宝章。晓趋大庭动鹓行,但笑不与见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长,何必绝人洗而藏。绍彭。晋大司马至洛阳,威略已著摧破羌。声驰江左传国光,右军笔阵争堂堂。妙用作意驱俊鋩,惊鸿乍起游龙翔。仁祖无奕乌衣郎,挂名篇末流遗芳。开元散落王涯藏,联翩飞动茂密行。料简鉴赏盛有唐,传授视此真印章。>
宋&&米&&芾&&《闻张都大宣德》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纵29.4厘米,横33.8厘米。此尺牍很有特点:在行笔中主要以细笔为主,间以浓墨,有的地方似缠绕的铁丝,有一种不流于俗媚的感觉。【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
宋&&米&&芾&&《吾友帖》草书<(草书九帖之四)墨迹,纸本。纵25.2厘米&横39厘米。曾入宋内府,有“内府书印”印记。后流入民间,历经完颜氏、笪氏、沈氏家藏,有“完颜景贤精鉴”、“笪重光印”等印。米芾以行书见称于世,而此帖为草书,是米芾传世不多的草书之一。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其书法苍劲遒逸、奇险中仍见稳练,行气疏朗萧散,笔势超逸飞动,俊丽自然,无做作态。[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
宋&&米&&芾&&《芜湖县学记》宋黄裳文,米芾行书
宋&&米&&芾&&《戏成诗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九)&纸本&行草书&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法生动飘洒、飞逸,观之使人思绪联翩。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里,赤目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夜转筋着艾燃。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宋&&米&&芾&&《乡石帖》行书<《乡石帖》,此帖亦名《紫金帖》,行书。纸本。随笔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纵28.2厘米,横30.5厘米。【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
宋&&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芾《向太后挽词帖》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最佳,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其实,亦系行楷。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此《挽词》“本为端方所藏,后归景朴孙,又归袁珏生。袁去世后,转入鄞人周湘云手。闻与耶律楚材诗卷,均入故宫博物院矣”。释文:大行皇太后挽词余庆源真相,求贤佐裕陵。知几卷箔早,戡变叱龙升。静德群邪震,清心后世矜。大恩知欲报,圣孝已逾曾。右一。温厚同光献,刚廉法宝慈。拥扶乐推圣,照彻托公欺。南纪归忠魂,东朝足素规。仁明存旧幄,常似补天时。奉议郎充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武骑尉赐绯鱼袋臣米芾上进。>
宋&&米&&芾&&《新恩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春和,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芾即日蒙恩。大贤还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芾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无念哉?谨奉状上贺,不宣。门人米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三月三日上。>
宋&&米&&芾&&《研山铭》行书墨迹纸本<米芾《研山铭》,绢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研山铭》,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字:“五色水,浮昆仑。潭在定,出黑云。挂龙怪,烁点痕。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第二部分为手绘研山图,篆书提款:“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华盖峰”“月岩”、“方坛”、“翠岚"、“玉笋”、“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于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第三部分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跋:“右研山铭,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清代陈浩跋:“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宜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宗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踈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周於礼跋:“研山铭,骄骄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亦园周於礼题”。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引首“鸢飞鱼跃,木堂老人毅”。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丞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钤印有:内府书印(三次)、宣和、双龙圆印,贾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在明代张丑的《真迹目录初集》、《清河书画表》和清代吴其贞的《吴氏书画记》中都有记载,据推创作于1101年至1102年间,作品沉雄苍劲、挥洒纵横,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专家研究说,作品早年曾入藏宋代内府,后一直为民间文人雅士珍藏。上个世纪20年代被日本一家博物馆收购而东渡扶桑。《研山铭》共计39个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对此帖的评价为:“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也正因为如此,这件墨宝一露面就引起众多书画家、收藏家的关注,热切期待能让它返回祖国。2002年年3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从日本征集到《研山铭》。国家文物局获此信息后,依法组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有关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鉴定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确属米芾真迹,具有极高艺术、历史价值,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再次流散境外。据此,国家文物局经批准,使用专项经费,依法通过定向拍卖方式竞买了这件《研山铭》。日国家文物局在拍卖会上以2999万元出资收购,每字折合人民币76.9万元。它成交价超过了不久前拍卖的北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的2350万元成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的世界纪录。拍卖结果后,《研山铭》交由故宫博物馆收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曾经说“我此生见不到米芾的《研山铭》,将死不瞑目!”启功先生早在&1986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就说:“《研山铭帖》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告诉记者,《研山铭》字字珠玑、笔笔难书,他最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陡然一笔细如蚕丝又稳如磐石,险绝笔法登峰造极。“有人说是败笔,我看恰是妙在巅毫。正如打乒乓的擦边球,又像足球弹在门框上再进网,妙不可言!就像孔子论人生最高境界———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
宋&&米&&芾&&《与伯修帖》行书<墨迹,此帖虽为日常信札,但点画表现出明显的心手相忘,淋漓挥洒的特点。其燥润相杂,浓淡在现的风格,似乎置规矩方贺于度外,形成了一种变化生动、浓密繁茂的布局。>
宋&&米&&芾&&《与窦先生帖》行书<此帖在行笔中,提按结合,委曲得宜,有和风吹林,偃草扇树,缤纷离披之致。>
宋&&米&&芾&&《与临邛使君帖》
宋&&米&&芾&&《与提刑帖》行草书<又称《致提举监丞尺牍》,信札。此帖前有“古林”、“赵氏”(半印)二印。此帖书法雄奇劲健,顿挫郁勃,纵笔浩放,一泻千里,而又古淡典雅,志气平和。其用笔以流畅为主调,虽畅快但不涉浮滑。行笔稳健,有藏头护尾之意;转折处力求圆融,又能内含方刚。结字重视横向取势,如“阳、匆”&等;有些字斜向右上方飘逸,如“便、承、如何”等;字形大小、疏密、轻重等也屡有变化。>
宋&&米&&芾&&《与通判帖》行书<此帖用笔圆润秀美,清雅遒健。不作怪奇之体,在平正中寓变化,在变化中寓姿致。>
宋&&米&&芾&&《与颜和帖》行书<此帖为一信札。其风格清艳而不显富贵,娇娆而存骨体,如一朵朵盛开的芙蕖。同时,此帖刚劲曲折处直让人怀疑是否为米芾的作品。但变幻莫测的风格似乎正是米芾高人一等的地方。>
宋&&米&&芾&&《与知府帖》行书尺牍<米芾四十一岁前所作,素笺本。五行,行字不等。此帖书法结体多变,笔画也尽量避免雷同。第一行三个“辶”写法各异,同是一撇,也各有不同。总体有向左倾斜趋势。米芾崇尚“自然”,信笔所由,自然形成。>
宋&&米&&芾&&《雨应帖》行书<此帖行笔由缓而疾,由行入草,节奏不断加快,至最后几字,更是一笔而下,狂飞乱舞,显出其狂放不羁的风格。整幅作品流贯上下,如阵雨狂风,惊心动魄,显出一种强烈奔放的气势。>
宋&&米&&芾&&《彦和帖》行书<米芾《彦和帖》,行书。纸本。信札呗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30.1厘米,横42.6厘米。【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宋&&米&&芾&&《元日帖》草书<墨迹,淡黄纸本。纵25.2厘米横40.5厘米。钤有“绍兴”、“陈定”、“黄琳美之”、“仪周鉴赏”、“完颜景贤精鉴玺”和清内府七玺等鉴藏印。此帖写得潇洒超逸,得王献之笔意而自成风格。用笔圆劲沉着,有篆籀意。颇具“一笔草”的特点。该作结字欹侧奇险,不拘一格,但险不至倾、危不至失,给人一种绝处逢生之感。表现了“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八面出锋,浑然天成”的高超技巧。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为草书九帖之三。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宋&&米&&芾&&《紫金研帖》<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结笔活泼,用笔奇妙,每字、每笔之间皆有顾盼,给人“妙笔生花”之感。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附录;姿奇态逸生机勃然——米芾行书《紫金研帖》赏析(作者:东华)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40厘米。钤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鉴赏”、”宣统鉴赏”等鉴藏印。见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宝》册,《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等有著录,是最为著名的米芾传世书法佳品之一。  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秦汉以前的书法,自然也讲流爽之美。传秦时蒙恬论用笔,曾说:“若能用笔,当自流美。”但这种“流美”,却又“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秦·李斯论书语)。所以说,中国早期书法的“流美”一词,是为以中锋运笔,令点画线条有“玉箸”之态而设置的。嗣后,虽然书法的笔法开始走向“夫书势法扰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之态(汉萧何论书语),但此期书法笔法所重视的,仍然是书法外在的视觉美感,还没有达到令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审美高度。当然,在唐代的书法中,已经开始有了对书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识追求,但此期尚属探索阶段,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理论总结,然而,到了宋代,对“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仅有了明晰的理论述说,而且还出现了米芾《紫金研帖》这样的书法力作。米芾的《紫金研帖》,确实是令毫平铺纸上,并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且使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书法力作。这种“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笔法,犹如中国人吃饭时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两根细棍,在指头的作用下,可以“夹”、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还可以“叉”,总之,它是灵妙多变,为方便人们实用服务的。照之于书法,那“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在书法家以气运腕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苏”字的草头两点、“之”字上点的写法;可以“叨”,如帖中的众多横画的起笔;甚至还可以“夹”,这是一种“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两点;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笔的两撇。总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为了使书法血浓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够姿奇态逸而灵活用笔的产物。宋代以后的书法大家,如元之鲜于枢、明之吴宽、徐渭、黄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铎、傅山,都是在深刻研习米芾书法后而卓然成为大家的。>
宋&&米&&芾&&《张季明帖》行书<墨迹,纸本。6行39字,25.8&31.3,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梁清标印”、“黔南景氏珍藏”、“庆郡王宝藏书画章”等鉴藏印。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帖书法跳脱放纵,气势飞动,字间笔画前后映带,与王献之《中秋帖》颇为相似,可见米芾书法保存了大令风骨。帖后项元汴跋云:“卷毫濡墨,沉着痛快,且潇散简远,气雄韵胜,实与逸少同调合度。”>
宋&&米&&芾&&《章吉老墓表》行书<此帖是米芾为针灸医者章迪(字吉老)墓撰并书。15行每行32字。额行书“炎宋章吉老墓”,三行六字。书于大观元年(1107),碑在安徽无为县。碑刻原石已佚,曾刻入南宋《宝晋斋法帖》。书法龙跳虎跃,秀劲遒逸,为米芾晚年代表作。米芾晚年书法渐趋丰腴展拓,而此书瘦劲俊逸,结字奇险,这对研究米芾一生书法之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宋&&米&&芾&&《致伯充尺牍》行草书<翰牍九帖之七,又称《业镜帖》&纸本&纵23.5厘米横2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外肆笔画与布白紧密之处形成疏密对比,虚实相生,在其端庄浓丽的字形上回荡着一股郁勃之气。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宋&&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前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为人模墨透印损痕。末有二字:"来戏",*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办。或能白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顿首上,伯修老兄司长。……不记得也。存纸尾。来戏,&*才字。>
宋&&米&&芾&&《真君题字》
宋&&米&&芾&&《真酥帖》行书<墨迹,淡黄纸本。信札,5行41字。钤有“仪周鉴赏”印。此帖虽为数行便笺,仍能从字里行间见到米芾书法之神采。其行笔于随意处风骨自现,结体洒脱遒放,一种风韵自在其中,由此亦可见作者书法功力之深厚。>
宋&&米&&芾&&《真宗孔子赞》
宋&&米&&芾&&《蒸徒帖》
宋&&米&&芾&&《政事帖》<又称《春和帖》&纸本&行书&纵30.5厘米&横40.8厘米[释文]芾顿首再拜。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芾幸安。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只尺何时从公游?临风引向。谨专人奉状,不宣。芾顿首再拜。知府大人麾下。>
宋&&米&&芾&&《值雨帖》草书<此帖为草书尺牍,写的极有特点。在笔势的纵横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淋漓挥洒的内心世界。能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到作品中,这才是杰出的作品。
宋&&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行草书<亦称《德忱帖》纸本,尺牍。纵25.4厘米横78.6厘米&19行158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尺牍笔墨浓重,用笔圆润遒劲,跳脱放纵,气势跌宕,卷毫濡墨,沉着痛快,其纵逸流宕之姿尽现眼前,观之令人称赞不已。释文: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说明}: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御寇”二句,即用此典。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此实记实之言。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赏析}: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林:“林”君和满“林”。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末一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若非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气来。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大变化;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求:“求”门馆和应“求”。此二字没有很大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方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能:必&“能”、“能”容和傥“能”。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自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舟:吞“舟”和此一“舟”。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前者重体态。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第一个“也”字圆软,向势的笔画居多;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也”字较第一二个夸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以余观点,第二字最佳。>
宋&&米&&芾&&《致景文隰公尺牍》
&宋&&米&&芾&&《中秋诗帖》草书<全称为《中秋登海岱楼作二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墨迹,淡黄纸本。纵25.2厘米横36厘米,10行70字。钤有“绍兴”、“清内府七玺”、“敬斋图书秘玩之印”、“安仪周家珍藏”、“完颜景贤精鉴”及“笪重光氏”三印。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帖书法流丽潇洒,使转自然,时出侧体势,貌似不经意,益见脂泽风神。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宋&&米&&芾&&《终南山题字》米芾行书,“第一山”三大字,刻于安徽盯眙
宋&&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行书<行书。纸本。信札及七绝诗各一。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纵29.5厘米,横31.5厘米。【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环]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宋&&米&&芾&&《昨日帖》行书<此帖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的飘逸超迈、沉着痛快的风格特点。其用笔放纵,结构上则随体势而变化,纵横错落,灵活多变,左右呼应,上下相承,显出洒脱流畅的气韵。>
宋&&米友仁&&《动止执福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米友仁&&《文字帖》
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修好古嗜学,博通群书,诗文兼李白、杜甫、韩愈之长,文章名冠天下。唐末五代以来,一般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怪僻艰涩的文风。他着手文风的革新,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薄空泛。写作平实朴素,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得到梅尧臣、苏舜卿、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有力支持,古文革新运动渐次展开,取得蓬勃发展,在平易这点上,他的诗风和文风也颇为一致,常常以文为诗,但诗歌的创作不及他的文章。欧氏并擅长写词,词作数量颇多,并取得相当成就。表现风流蕴藉的情调,一般写得清丽明媚、语近情深。文学批评上,《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提供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氏著有《新五代史》、《归田录》、《六一居士集》,又与宋祁等修纂《新唐书》。于天下金石之刻无所不阅,从而品藻,凡周汉以来金石遗文,断简残编,掇拾异同,辑成《集古录》十卷,为开创金石学的先导人物。喜论古今书,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六一题跋》、《集古录跋尾》等。后人编次其诗文为《欧阳文忠公集》。&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行书纸本<《集古录跋尾》,欧阳修书,行书,金石考证汇编。成于北宋嘉祐八年。&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集古录跋尾》原十卷,现仅存文稿四纸,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据《宋史》等古书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所藏的金石遗文,依此编写了《集古录》十卷。《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断简残编,掇拾异同,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后来,这位大文豪的儿子欧阳继承父志,又续撰《集古录》二十卷。后来,北宋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了一部传世之作《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欧阳修的《集古录》。《集古录跋尾》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诚如东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这亦自然之事,本身编纂的是金石学,方竣字里行间自不免沾染些金石气息。释文:右汉西岳华山庙碑。文字尚完可读,其述自汉以来云: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李武皇帝修对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仲宗之世,使者持节,岁一祷而三祠。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寝用丘虚。孝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岁时往祠。自是以来,百有余年,所立碑石文字磨灭。延熹四年,弘农太守袁逢,修废起顿,易碑饰缺,会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孙府君讳□,其大略如此,其记汉祠四岳事,见本末,其集灵宫,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于集录可谓广闻之益矣。治平元年闰月十六日书>
宋&&欧阳修&&《谱图序稿》<该书法左边“右欧阳氏谱图序稿”8个字即为周必大所题。&欧阳氏谱图序》卷后有南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此卷南宋时由周必大所藏,元代时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又传其八世孙欧阳彦珍,清嘉庆时入内府收藏。>
宋&&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行书<《行书自书诗文稿卷》,欧阳修书,纸本,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卷诗文稿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前者作于至和二年(1055),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后者作于嘉祐八年(1063),时年五十七岁。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矣。”>
宋&&欧阳修&&《修史二帖》
宋&&欧阳修&&《与端阳帖》
宋&&欧阳修&&《与元珍帖》
宋&&蒲宗孟&&《与子中帖》
宋&&钱&&勰&&《跋先代书帖》
宋&&秦&&桧&&《偈语》行书<秦桧《偈语》帖23行,行2—5字不等,计110字,残5。首题“秦检书偈语”尾落朱文“秦”、“桧”二印,另有鉴藏数枚,足见其真。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其笔意结体与蔡京兄弟非常相似,但气势之开张稍不及之。>
宋&&沈&&复&&《题十六应真记》
宋&&沈&&辽&&《与颖叔帖》
宋&&邵(龠虎)&&《与存道帖》
宋&&史&&浩&&《霜天帖》
宋&&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初(1038)中进士甲科,除奉礼郎。仁宗末(1036),迁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治平三年,以所撰《通志》八卷进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王安石得政,行新法,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不断反对新法,迫使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哲宗即位,元佑初(1086)拜尚忆左朴射兼门下侍郎,遂废新法,恢夏旧制,是为“元佑更化”。年六十八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光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诸书凡三百二十二家。光自云编此书“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宗整。此外尚著有《稽古录》、《涑水纪闻》等,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宋黄庭坚云:“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者,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宋&&司马光&&《宁州帖》
宋&&司马光&&《天圣帖》<楷书,纸本,纵三零·三厘米,横四八·六厘米。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马光此件为陈省华手书诗稿所作跋语一则,亦称《天圣帖》。文中所称“先太尉”,乃司马光之父池,“故相国庞公”,乃庞籍,“故省副陈公”乃省华。释&文:天圣中先太尉与故相国庞公,同为群牧判官、故省副陈公与庞公善,光以孺子得拜陈公于榻下。元丰二年,八月乙丑晦。陈公之孙法曹过洛,以公手书诗稿相示,追计五十年矣。乌呼!人生如寄,其才志之美,所以能不配于后者,赖遗文耳。苟无贤子孙,其湮没不显于世,可胜道哉!光窃自悲,侍公之久,今日乃得睹公之文,又喜法曹君之贤,能显融其先烈,是敢嗣书于群贤之末。涑水司马光。>
宋&&司马光&&《与太师帖》
宋&&宋高宗赵构&&()即宋高宗,书法家。宋徽宗赵佶之子。工正、行、草书,少即喜揽笔作字。笔法端雅淳厚、涵泳隽秀,盖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本朝黄庭坚书,亦颇能得其神髓。自谓:自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宋&&宋高宗赵构&&《赐染汝嘉敕》
宋&&宋高宗赵构&&《赐岳飞批札》行书<纸本。纵36.7厘米,横61.5厘米。凡11行,每行字数不一,共99字。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气韵清和,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宋&&宋高宗赵构&&《乐毅论》
宋&&宋高宗赵构&&《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楷草<赵构《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上海博物馆藏。此卷是临虞世南真草二体千字文,得虞世南之圆润而略乏笔力。>
宋&&宋高宗赵构&&《洛神赋卷》草书<赵构《草书洛神赋卷》,草书,绢本,纵27.3厘米,横277.8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洛神赋为曹植的一篇名作。《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宋&&宋高宗赵构&&《七言律诗》行楷<《七言律诗》,册&绢本,行楷书,27.1&x&4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幅墨迹是宋高宗以楷书书写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诗帖》。此一诗帖以中锋书写,通幅看来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一,令人看来赏心悦目。杜甫这首七律的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二者可说是相得益彰。诗后原来还有元代赵孟頫为此诗作的图,可惜已被人裁去。高宗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晚年时退休,这段时期所作的楷书,多典雅圆融,端正停匀,有一种飘逸潇洒的趣味。这幅作品不仅接近这样的风格,因诗幅后还有高宗在位时的用印(御书之宝),因此推测它书写的时间应距退休时间不远。>
宋&&宋高宗赵构&&《千字文》行书
宋&&宋高宗赵构&&《石经》
宋&&宋高宗赵构&&《书苏轼地黄诗》
宋&&宋高宗赵构&&《养生论》
宋&&宋徽宗赵佶&&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这是宋徽宗(赵佶)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和南唐李煜一样,这位亡国皇帝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宋&&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草书<《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宋&&宋徽宗赵佶&&《草书纨扇》<赵佶草书纨扇,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上海博物馆藏。这件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释文:“掠水燕翎寒自缚,随泥花片湿相重”。>
宋&&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诗帖》
宋&&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题诗》
宋&&宋徽宗赵佶&&《牡丹诗册》行书瘦金文
宋&&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楷书<《秾芳诗帖》,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枯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全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宋&&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千字文》<此为赵佶二十三岁时所书,原件藏上海博物馆。>
宋&&宋徽宗赵佶&&《夏日诗帖》
宋&&宋徽宗赵佶&&《小楷千字文》小楷<《小楷千字文》为赵佶二十三岁时用独创的瘦金体所书,原件藏上海博物馆。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
宋&&宋徽宗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楷书瘦金文<《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本,楷书,33.2&x&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1110)时所作。>
宋&&宋徽宗赵佶&&《赵佶诗翰》
宋&&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楷书宋&&宋太宗&&《敕蔡行》
宋&&宋孝宗赵昚(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後继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光宗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最终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于临安重华殿。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前任:养父宋高宗&中国大宋皇帝(南宋)&继任:三子宋光宗&
宋&&宋孝宗赵昚&&《赐曾观》
宋&&苏&&过&&《诗二帖》
宋&&苏&&过&&《与贻孙帖》
宋&&苏&&迈&&《题郑天觉画帖》
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苏东坡四大楷书名碑:《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宋&&苏&&轼&&四大楷书名碑:四川眉山三苏祠有座碑亭,珍藏着历代碑刻共计150多通,其中88通是苏东坡手迹刻石。《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是苏东坡著名的楷书四大名碑,共计14通。每通碑的高度都超过2米,宽1米多,每字字径10厘米以上,世人谓之擘窠大字。《罗池庙诗碑》,眉山人俗称《柳州碑》,后世又称誉为“三绝碑”。罗池庙,纪念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祀祠,在现柳州市柳侯公园内,因建于广西柳州马平罗池而得名。苏东坡晚年贬官至广东惠州,曾应柳人的请求而书写了该碑的赞词部分。赞词是用《楚词》“骚体”风格写的诗歌,所以叫诗碑。诗碑的头一句诗是“荔子丹兮蕉黄”,该碑又叫《荔子丹碑》。为什么又叫“三绝碑”呢?三绝碑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碑文、书法、刻工皆精绝。这通碑除具备以上条件外,还有点不同,即韩愈的祭诗,柳宗元的事迹,苏东坡的书法,“唐宋散文八大家”,这通碑就占了三家,绝中之绝!故又号称“东坡第一碑”。三苏祠《罗池庙诗碑》是眉州知州金一凤在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所刻。200多年后,清碑剥蚀严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1916年,眉山人郭庆琮据“友人张幼泉所藏宋拓本双钩勒石”。现今,碑亭内便有两通不同时期的《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苏轼书于元丰元年(1078年)。1942年眉山行政督察专员陈炳光、眉山县长张玉阶、民教馆馆长夏眉寿、诗人陈秉哲等集残拓刻石。碑文是苏东坡在徐州知州任上应杭州知州赵忭所请而作。该文表彰了五代吴越王钱鏐一门“三世四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忠懿王钱俶降宋后,使江、浙一带“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为中国文化的南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百家姓》这本小册子中,钱氏排名仅次于皇姓赵氏,足见钱氏的地位。赵忭请求中央朝廷对钱氏宗庙加以修葺和管理,苏轼倅杭时早有同感,因而写下具有钱氏简史的雄文。对于这篇碑文,王安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誉为“三王世家”体,即司马迁的《史记》文体。此碑不仅成为文章轨范,书法也为后世喜爱。《表忠观碑》四通,八面刻,850字,为东坡中年代表作,&“四大名碑”中的长篇巨制。杭州人在明嘉靖三十九年重新刻石,剩下三石已残,现存杭州市文庙内碑林。三苏祠藏《表忠观碑》是全国仅存完整的石碑,由于它的完整性,故弥足珍贵。《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共8通,碑文都是欧阳修撰写,苏东坡的书法。原碑由欧阳修自书刻石,立于安徽滁州琅琊山醉翁亭旁。后终因字画褊浅,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五代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