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的老师可以带家属一起去农村177nc住学校吗,农村小学的

一位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何把女儿送入私校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一位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何把女儿送入私校
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微信
  上周,我去一所没有上下课铃的高中听了一节英语课。这个学校根本用不着铃声:每个学生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并持续专注于课堂,直到最后一分钟,没有人会提早整理书包或等在门口。
  这所高中名叫San Luis Obispo ClassicalAcademy(SLOCA),位于加利福尼亚中部,是一所致力于培养“独立人格”和“热爱学习之心”的私立学校。
  即使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公立学校的老师,我吃惊地发现,这样的课堂氛围与这个片区域其他公立学校的相比,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别。现在,我的女儿正在SLOCA的学前课程就读,今年是第二年。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辅导员,亦或是老师,我都没离开过公立学校。我和我所有的好朋友一样,把自己奉献给了公立学校。甚至,我会肤浅地厌恶一些本地(私立的)天主教会学校的精英姿态和它们所谓的招生手段。
  然而,就在我女儿即将开始她K-12(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之旅时,我和妻子竟开始倾向于这个只有322个学生的小规模私立学校。原因只有一个:这里的孩子对他们的个性深感自豪,并承认自己热爱学习。
  现在,我四岁的女儿也是如此。而且我还发现,随着她和她的小伙伴们――那些其他自愿“买进”这所学校、具有同等学习热情的人一起主动投入学习,她得到的乐趣程指数上升。
  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状态可以出现在研究生院、棒球训练,或是在电视上看橄榄球赛――事实上,任何事情。而对于我的女儿来说,这样的乐趣在她学习独立人格,背诵诗歌,和“做人”的过程中孕育而生了。
  通过这次考察,我被SLOCA学生的主动投入课堂的程度折服,虽然人数只有32人,和附近典型公立学校几乎没有可比性。在90分钟的课堂里,没有打断,没有人打哈欠,没有人使用手机。一共15名学生,从10年级到12年级不等。所有人在上课前五分钟内全部顺利通过作业检查,并在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将笔和笔记本准备好放在面前。&
  当我仔细去听他们之间的交流时,我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确实是投入其中的。当其中一个孩子就历史素材开了一个玩笑时,全场都大笑了起来。
  我还发现了一个我未曾见识或耳闻的习俗:他们会听到发言者的精彩回答时,一起轻轻敲击桌板来表达赞许。此外,每一个孩子都至少回答了两次老师提出的问题。除了上述细节,教室里一点儿也没有吵闹和杂音,讲课一次都没有收到干扰。
  另外,我还惊讶的发现性别界线和年龄差距好似无处可寻。在那9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一帮老朋友,因为热爱学习而连结在一起。
  老师当天授课的内容是神圣罗马帝国。他对此了如指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每个问题他都能回答到位,并且毫不迟疑;
  二,我不仅能听清他说的每一个字,还能听出他通过音调、音量变化想要传达的信息。
  她不需要担心孩子们听不见而用喊的,也不需要顾虑打断而讲得飞快。她可以处理好特定词义的传达来强调它们微妙的含义,可以讲出让大家捧腹的笑话。听课的时候,我开始做白日梦:如果我有这样的机会,我会考虑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
  公立学校的“酷”是散漫,私立学校的“酷”是“爱学习”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同时在考察另一个课堂。这个课堂在一个825人的公立高中,正是我教书的地方。
  在课堂上,这位教师的热情显而易见,他的教案毫无瑕疵,是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但是,我却看不明白他是否对自己教的东西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他在20分钟内被打断了20次:有人在削铅笔,有人揉弄纸袋扔来扔去,一些无关紧要的笑话开始了闲谈,一个迟到的学生脸上挂着得意的笑漫步进了教室,一个孩子在给同学喂酸奶喝,一个班上的“小丑”在窗口随意乱晃,还有不断有人要求要拉下百叶窗……这位老师可能会尴尬地觉得没人在听课,因此分心了。
  在过去的半个小时里,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要怎么教这个班级,而不是我要教什么。
  我了解大部分在公立学校的学生并不是坏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止是粗鲁的。他们只是默认状态下要表现得“酷”,用他们的话来说,内心没有对学习没有“stoked”或“pumped”得饱满动力。
  在这件事上,不是班级管理得问题。老师可以禁止食物和手机,但是课堂上的笑话,坐立不安的躁动情绪还是会使他们分心。无论老师怎么煞费苦心去提醒他们合理的削笔时间,这里始终会有要扮酷的文化,散漫的作风。
  SLOCA每年每位学生的费用在3000美元到7000美元之间,比美国西部私校平均学费(根据相关统计,平均是29000美元)低了好几千美元。
  根据学校的数据,SLOCA还少量发放每年50000美金的助学金,同时提供大约52000美金的学费折扣。即使是这样,SLOCA的学费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可能还是太高了。
  但是,我并不认为是入学费用的高门槛使SLOCA成为如此特别的地方,因为我发现我的公立校学生和同龄的私校学生之间的最大差别与富裕程度和天资没什么关系(即使有影响,在我看来也不明显,甚至毫不相关)。
  和他们的公立校同龄人一样,这些在SLOCA读书的孩子身穿牛仔裤和连帽衫,哪里也看不出来会是个天才。事实上,其中有一个以前还是我在公校的学生,他现在部分时间还在公校上课(后文会继续介绍他)。他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在SLOCA,个人的学习投入才是“酷”的,所以任何对这个追求的打断的干扰将会惹怒每一个人,不仅仅是老师。
  总的来说,在公立学校的青少年不会想“买进”像在SLOCA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去,但他们有理由:没什么好“买”的。
  在他们的受教育过程中他们很难去做自己的个人选择,因为无论他们是否想要去学校,他们都有义务坐在教室。和许多州一样,加州的法律明确阻止学校要求父母付任何费用。在这个机构里,一位英文老师想要让家长给孩子买便宜的话剧票,但竟然被招生办阻止了。
  除了纳税人的钱,学校一切从课外活动到教材的补贴都是从募款人员那里拿到的,但是学校却不能要求作为实际受惠人的学生参与到募款中去。我完全理解并且支持这些条条框框背后的正当理由,比如从利益冲突的层面来说,又尤其是从维护平等的角度来看。
  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不可以用来抵消意想不到的失败后果。难道当孩子没有义务,便不花时间投入任何团队项目时,他们就可以在校耍酷了吗?与此同时,SLOCA的学生声称他们想要的学术经历在主流教育机构里没法实现。
  SLOCA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运动校队,也会组织一些舞会,却没有体操房,游泳池和其他一些公立学校尽享的便利设施。然而,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学校的热爱。白天的时候,因为学校有规定在校期间禁止手机,他们自愿放弃个人电子设备,也因此杜绝了那些亲密的闲谈。他们的老师说:“没有孩子会去约会,”因为“这样他们会(在这里)显得很怪异。”
  而且,有这样一所以推崇创新教育方法为理念,以培养对学习的热爱为奠基石的独立学校,而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那里并付出学费,那么家长其实公开投资了一个特定的课程或是教育系统。
  他们不是因为地理位置或是高级的便利设施而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从而接受了“股东”这个的名头。SLOCA的校园在硬件设施上完全没有优势,与周边公立校比差得远了:SLOCA的校园是建造在一个临时租借荒废多年的小学校舍上。实际上,当地政府正想要收回这些教学楼来建造一个新的公立小学,专门招收学术能力超前的学生。而这就意味着SLOCA要搬地方了。但这依然无法阻止家长继续为学校出钱出力。
  “购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在另一个公立学校教AP英语时,曾经注意到过类似的“购买”现象。根据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来这所学校上课,要求仅仅是,他只需找到他从前的一位老师,让老师担保他的学习资格,然后上交老师的签名即可。
  这个简单的发起签名认证的举动,足以体现“买进”的思想:在报道的第一天,每一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看似小却有重要意义的行动,这体现了他们是被选拔出来参加这次课程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公里学校学生是在意自己的教育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上心的。
  我曾经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在南加州上公立学校的青少年,我常身穿一件写着“永不相信政府”T恤,并轻轻松松地考出中等的成绩。快到毕业的时候,我爸告诉我他认为他没有必要再投资我的大学学费,因为学术显然不是我的优先选择。
  于是,我开始擦桌子,攒起上大学的费用。一旦当我自己是付学费的那个人时,若是有课程被取消了,我感到的不是解脱,而是愤怒。经常性地,我开始计算每小时会花掉我多少钱,我的成绩也开始直线上升。
  如今,除了我对那些全情投入教育的孩子的兴趣,我希望我对公立学校的学生的同感和信念是显而易见的。我并没有想要显得好争好斗,但我实在觉得很讽刺:很多不赞成私校的人竟是在私校工作的。
  整整20年,我从容不迫地把自己完全投入在了公立学校的孩子身上,给他们上课,辅导,还为推动支持那些缺少关注的孩子。
  其实,准确的说,我选择在公立校教书是出于对那些觉得自己是被逼来学校孩子的怜悯,出于对那些和当年的我如此相像孩子的同情。
  我用自己的钱去提供社团组织的建议,辅导那些在英语学课上困难的同学,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申请,并且有时候会帮助那些不确定自己是否吃得上完全的孩子。每一天,就算我被数以万计的利益和干扰包围,我仍旧努力工作,力求让他们能自愿来完成本是强制要求的学业。
  当然我需要说明,在我表达对公立学校的担忧时,我并不在讨论学生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我关怀,尊敬和支持的对象。公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棒的,有些是极其出色的学生。我也不在议论任何一位老师或是一个班级。
  毕竟,统计显示,公立学校的老师相比之下拥有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资格条件。在我看来,公立校的老师和私校的同仁是一样优秀的,不然就是更优秀。然而,我担心的是公立学校的整体素质。
  在我见过的这些学校里,我担忧它们其中投入度的缺乏和学习的强制性。所以我在考虑自己的女儿时,我选择多投资一点,保证她可以进入到一个更认同的,甚至是令人感到钦佩的环境中去,找到那种与生俱来的对知识的向往感觉。
  我相信这一个私立学校会助她成功,因为它由有着相同理念的家长共同创建。毕竟,诸多研究都证实了家长和老师长期以来的看法:一个学生的习惯和理念很大程度上受他或她朋友的影响。&
  像SLOCA这样的学校,只有它们的学生和家长乐意“买进”,才可能实现这么不错的学习氛围。由学生和家长组成的这个关键群体是创建这样一个学习环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幸的是,在当今的公立校里,正是缺少了这些人。而且当一切既是自由又是强制的时候,这个理想就不现实。
  当然,以上我所有的言论都是以一个家长和一名老师的角度去说的。所以,现在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学生到底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公平的教育,或优质的教育
  那名先前提到的在SLOCA选了几门课的学生,现在还在参加部分公立校课程,我最近和他聊了聊。作为一名11年级GPA3.4的学生,他只上少数honorscourses(提高课程)。
  这位同学说,尽管他很喜欢他公立校的同龄人和老师,也喜欢在在校队踢足球,他更加喜欢私校的课堂。“在SLOCA,同学们真的很想学,他们很想要专注下来,”他告诉我。“在公立校时,一些同学不这样,很多时候这很扫兴。然后,老师就会需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同学的身上。”
  当我问他,假设SLOCA的教室里放进了10个游离不专注的学生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又用了“扫兴”这个词。而在我问他觉得公立学校该怎么解决这些影响课堂秩序的很“酷”的孩子时,这个词又出现了:“这事你没办法解决的。你只能让他们离开教室,不过你没有权利这么做。谁又能决定是谁在扫谁的兴呢?&
  他是对的,没有人可以决定是谁在扫谁的兴。作为纳税人和公民,美国人是被赋予去追求自己的快乐的权利的,无论是涉及体育竞技,宗教信仰,还是房地产,等等。而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我们的选择追求的是一个教育环境。&
  尽管我们不是每月勒紧裤腰带省出来600美元缴学费的乞怜者,我们也没有像一些弱势家庭那样牺牲自己,我们更没有为了给女儿争取一个不公平的优势而挥霍了我们的收入。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也意味着我们住在普通的学生公寓楼里。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认同我的想法的。Vox的编辑MatthewYglesias认为国家应该问私立学校收更多税,因为“最理想的情况下,私立学校就是一个私人的消费品,就想给你的孩子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
  Gawker的作者JohnCook主张私立学校应该被认作非法的。
  一个私立学校的孩子的父亲近日在上发表了一篇“给私校家长的恳请书”,其中写到:“在免费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教育……这在太多个层面都做得糟透了。”
  除此之外,至少70000个人在脸书上给Slate的资深编辑AllisonBenedikt写的反抗私立学校的“宣言”点了赞。这片宣言里讲到:“如果你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那么你就是“一个坏人……在破坏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机制之一。”
  公立学校拿到了我纳的税,我终生的雇佣和几乎我的一切。让我的女儿,就这一个学生,脱离这个体制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担忧。而在一个更加抽象的层面来讲,以上所引的批判言论都没有承认我在公立学校中看到的累赘至极、几乎是顽疾的本质:
  它会偶尔孤立开那些热爱学习的孩子,让她们受到“酷”孩子的嘲弄,并最终在强压下随波逐流――无论她以前是多么自愿地背诵莎士比亚地作品。
  我期盼着女儿成为的那样一个学生,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将公立学校转变成一个觉得学习很“酷”的环境。
  当然,这些私立学校的批判者有自由权利去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Benedikt承认自己过度批判,但她说她“对公立学校有强烈好感”的一个原因是,一些青少年喜欢读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书时,另一些会在篮球赛前喝个烂醉……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样的,都很不错。”
  但我希望我的女儿怀揣自己的学术志向踏入校园,所以她应该去一个不会因此而需要对抗来自别的同学的谩骂的环境。她应该有机会和大脑清醒、理念相同的孩子们一起读Whitman的书。他们都懂,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买进”。
&&& 本文选自:外滩教育
  新浪教育于5月10日举办“2015国际高中择校说明会”,届时可与40余所学校招生官面对面,详情请点击:
&&& 更多信息请访问: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夫妻小学”之十一:夫妻村小:农村小学的昨天、今天
夫妻村小:农村小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22年,一对夫妻教师,一所山村小学,一代代的山里娃,一串串辛劳的脚印。当我们走进这对夫妻教师的生活,看到的是他们善良、朴实的天性以及对学生发自本能的爱——我们为他们质朴的坚持而感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夫妻村小的另一面:安全隐患、信息闭塞和有待提高的教学水平——我们为村小面临的现实困境而担忧。
走出村小,我们想到了更多: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这所村小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小学的缩影,如何看待它的昨天、如何应对它的今天、如何准备它的明天?我们希冀通过夫妻村小的故事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故事】诞生
夫妻村小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81年夏天。那一年,尖山村唯一的一名高中生蒋胜丰高考失败。
由于父亲蒋允高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尖山村小学教书,是村里最有学问也最受尊敬的人,蒋胜丰理所当然地延续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村小教师的“舞台”。
尖山村小学很不起眼,淹没在绵延的群山中,和最邻近的场镇还相距十多里,进出购买生活用品需步行三个多小时。尖山村小偏远、贫穷,原有的教师纷纷申请调走,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望而却步,在学校里坚持教书的教师也就三五个。
1984年,女教师杨学芬却申请调入尖山村小。她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做法既源于爱情的力量,更源于某种难以抗拒的感召力。
杨学芬本来在邻水县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小教书,1982年经媒人介绍与蒋胜丰相识。一次,杨学芬到蒋胜丰所在的学校看他,发现他正捂着肚子给学生讲解问题,汗珠顺着脸庞往下落。下课后,杨学芬冲进教室,焦急地问:“蒋老师,你怎么了啊?”蒋胜丰回答:“没什么,一点小毛病。”“有病就要休息嘛。”“我不去上课,学生怎么办?”
等他俩回到蒋胜丰的寝室,附近的几个家长已在门口等着了,手里还提着鸡蛋、白糖……那份被需要、被信任的温暖就这样打动了杨学芬,她说自己是被感情“逼”上了尖山村小。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尖山村小只剩下蒋、杨两名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村小。从此,尖山村的村民也就时常得以欣赏到这样一幅幅风景:新学期开学了,夫妻俩一人一担箩筐,从十多里之外的中心校往山里挑书;小溪涨水了,夫妇俩站在溪流中,将学生一个个抱着传递到对岸;中午放学了,蒋老师忙着备课改作业,杨老师则在灶台前忙碌着为学生热菜热饭;平常闲了,丈夫叮叮咚咚地修补课桌和凳子,妻子则帮娃娃们钉扣子、补书包……
1984年8月末的一天,天空洒着牛毛细雨。蒋胜丰夫妇每人背着百斤重的书本,艰难地行走在返往学校的羊肠小道上。半路上,杨学芬突然眼前一黑,迈出的左脚踩滑了,“哗”的一声,书本散落一地。
蒋胜丰急忙去拉妻子,可没拉着,杨学芬滚向一个小山崖,途中幸好被一棵小树挡住。蒋胜丰放下箩筐,赶忙把妻子抱下山。
疼痛难忍的杨学芬躺在丈夫的怀里,突然觉得大腿上一股热乎乎的液体直往下流。女性的敏感使她痛哭着大叫:“胜丰,不好,我们的孩子,没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了……”随后,晕了过去。蒋胜丰心一沉,呆了半晌才反应过来。看着痛楚的妻子,看着满坡的书本,蒋胜丰突然大吼起来:“有人吗?快来人啊,快来人啊!”喊声传遍山间。
在夫妻村小和夫妻俩的成长史上,这是唯一的一件大事。说起这20多年在山沟沟里的小学校坚持下来遇到的难处,杨学芬的表情总显得凝重:“我们辛辛苦苦地为学生挑书,箩筐都不记得挑烂了多少担,可有些村民却不大理解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辛苦?别说挑书,就是平常去中心校开会,我们前一天晚上都不敢睡熟,路途远,清早就要摸黑起身。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还是有村民抱怨我们。”说起来有些耿耿于怀,但该做啥还做啥,“谁叫我们是老师呢?”她说。
2000年4月,三年级学生肖兰的爸爸因癌症去世。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一下子就变得郁郁寡欢。蒋胜丰于是开始留意她。在肖兰过生日的那天,蒋胜丰将她请到家中,让杨学芬为她煮了荷包蛋,将笔和本子送给她做生日礼物。此后,肖兰的衣服破了,杨学芬帮着缝补;钢笔坏了,蒋胜丰帮着修理。有了两位老师的关爱,肖兰渐渐变得活泼了,心中的阴影散开了,学习也进步了。
尖山村小没有任何乐器,蒋胜丰就用一支借来的竖笛为学生上音乐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他用竖笛吹响《义勇军进行曲》,领着学生引吭高歌,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每逢下雨,夫妻俩都要踩着泥泞送学生们回家,返回自己家后,两人已是一身泥水一身汗。平时,哪个孩子的鼻涕流下来,便一把拉过孩子给他擦干净;“两免一补”申请表发下来,家长不识字,填不来,就由夫妻俩代笔。
别人的孩子,夫妻俩能当自己的孩子来爱,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学生啊!
这样做了,所以蒋胜丰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20多年来,我们的工作问得过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
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无意间自己的孩子就疏于管教了。小林是蒋胜丰夫妇唯一的儿子,自小学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连大专都没考上,如今在外打工。儿子成了夫妻俩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愧疚。
默默地奉献,并不意味着没有委屈和挣扎。工资微薄,几十年来没存下一点积蓄;儿子没出息,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自己的无私奉献有时还得不到村民的理解……为了能使生活宽裕点儿,他们也曾动心离开村小,甚至已经提出申请并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可当看到前来挽留他们的家长充满期盼的眼神;看到班里的学生听说老师要走,一个个更听话了,争着要帮老师擦黑板……他们就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蒋胜丰在一份评先进的申报材料里写道:“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崎岖的小径,只有甘甜的山泉。这里的乡亲,对我们关怀倍(备)至……”1987年,杨学芬得了胸膜炎,身体肿得像孕妇。热心的村民轮流背着她,赶了十余里山路把她送进医院。夫妻俩上课,没有时间赶场,需要购买的家什和吃食,都是村民帮着带回来的。乡亲们质朴的关心使得夫妻俩曾经遭受的那些委屈和误解仿佛都变淡了。
“我们要是走了,尖山村小没有老师来,学校不就垮了吗?孩子们怎么办?我们又怎么对得起这里的乡亲?”夫妻俩坚持22年在村小当老师,理由就这么简单。
红林是个三残儿童,生活不能自理,但夫妻小学没有拒绝他。红林上厕所,每次都是蒋胜丰护送。一次,红林拉肚子,把粪便屙在了身上,蒋胜丰连忙找来衣服给他换上,还把脏衣裤洗净晾干。一个冬天的下午,红林的爸爸没有及时来接红林,他委屈地哭了起来。蒋胜丰背起孩子就走,天黑才到红林家,然后又摸黑赶回学校。
22年来,几乎尖山村所有的娃娃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夫妻俩都看在眼里。22年中,夫妻俩为尖山村培养了多少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蒋胜丰呵呵一笑:“这么多年了,记不得了哦。”
远去的,不记得了,可近在眼前的,蒋胜丰时刻都想拿出来“炫耀”一番:在上学期全乡统考中,蒋胜丰所教的一、三年级语文、数学平均成绩皆获全乡第一名,平均分高出第二名10多分,前10名中自己的学生也占绝对优势。
“前几年,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人少终归省心。到了这个学期,一下子从29个学生增加到64个,难教多了。”蒋胜丰看似在诉苦,可脸上的笑容又是那么灿烂。
学生多了,是因为国家教育改革,娃娃上学缴费少了;还因为学校条件将得到改善。
2006年2月的一天,55岁的美籍华人冯俊无意中看到了关于尖山村小的报道。祖国贫困山区有这样一所夫妻小学,冯俊感到惊奇,决定捐资建一所希望小学。
在修建的过程中,夫妻俩可没少吃苦头、没少受气。材料运不到建筑工地,夫妻俩忙不过来就请村民帮忙。可村民不仅要拿搬运费,还哄抬价格。回忆起来,杨学芬几乎是带着哭腔说:“我们夫妻俩也是义务劳动啊,冯先生的捐赠款中没有这方面的预算,让我们怎么付搬运费?”可是村民不理解,还有一些风言风语:“学校是给你们夫妻俩修的,你们当然干得起劲啦。修好了,不是还有你俩的宿舍吗?”
村民带给他们的温暖,让夫妻俩感动,毅然决然地要在这里坚守。可在有些事情上,村民的不理解又让夫妻俩受尽委屈。面对来客,杨学芬一般会表达两个期盼:工资高一点,村民的理解多一点。
如今,学校已经修好了,占地480余平方米,共有5间教室,4间教师宿舍,还有食堂、图书室、电脑室、学生活动室各一间。教学设备包括5台电脑、两台大屏幕电视、80套桌椅、师生每人每年5套校服、各种玩具等。
来了客人,蒋胜丰必兴致勃勃地向客人介绍学校将会出现的新变化:校服是哪种式样,活动室将如何利用,怎么指导学生当图书馆小馆长,怎样利用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说到电脑室,蒋胜丰才又归于沉默,挠挠头皮,说:“希望能有年轻的老师来,教娃娃们学电脑,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课外知识。除了语文、数学,我们夫妻俩可啥都不会啊。”
蒋胜丰很乐观,杨学芬却显得悲观,她比丈夫承担着更多的委屈,内心有更多的担忧:学校修好了,却没有围墙,如何保证校产不被盗,不遭损坏?谈到未来,杨学芬很平静:“既然坚守了这么久,我们一定不会退缩,不到退休决不离开。不是说农村娃也应该享受优质教育吗?我们做梦都盼着有年轻的老师进来,最好是大学生。”
可喜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确切消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很快就会成为这所夫妻村小的新成员。
【见闻】 蒋老师的课堂
"哎,怎么爬到树上去了,赶快下来,赶快下来!"在去往教室的路上,蒋胜丰老远就大喊起来。听到蒋老师的喊声,几个爬树的孩子迅速滑下来,跑进教室。
这天下午,我跟着蒋胜丰和杨学芬老师,走进了尖山村小的课堂。
由于新学校正在修建中,夫妻小学暂时借用村办公室的屋子上课,杨学芬所教的二年级在楼梯间上课,课桌下,横七竖八地堆放着钢筋、木料等。蒋胜丰所教的四年级就在隔壁,课桌不够,大部分学生将课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写字。两位老师上课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领着她刚刚学步的孙儿,在教室里来回游走。如果孙儿去拉扯学生的书本,妇人就会给予训斥:"不要乱动,哥哥们在上课!"
课堂上,也有调皮的孩子来回跑动、打闹。蒋胜丰停下讲解,摸着孩子的脑袋,将他们拉回座位。蒋老师很自信地觉得自己是在用普通话上课,所以,当他情不自禁地说出"这个你还懂不起嗦"这样的四川方言时,学生难免哄堂大笑。下课时,蒋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安排到一半,学生大喊:"够啦!莫留那么多嘛!""城里娃娃才多呢!""少一点!"学生喊得更大声了。蒋胜丰也增加了分贝:"不留作业,你们回去又疯起耍。"那一刻,我注意到,蒋老师写"8"字的时候,是将两个圆圈硬拼在一起的。
上了一节课(一半讲语文,一半讲数学,一共大约1小时),蒋胜丰宣布放学。"过渡时期,我们没心思讲课,学生也没心思听课。所以,上学放学都比较随便。"我明白他说的过渡时期是指新校舍正在修建的这段时间。
学生走了,蒋胜丰开始跟我聊这些孩子。
小攀攀最调皮,课堂上,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乱跑,还爱惹旁边的同学。偏偏又是他,思维敏捷,反应最快,机灵得很,让蒋胜丰很是头疼。"打又不能打,只有耐心跟他磨。你说还能怎么办呢?"
小女孩丽丽最得蒋胜丰的疼爱,她上学期考了全乡第一名。蒋胜丰向我透露了他的制胜法宝:"全乡统考,一般都超了范围。超出的内容,其他学校都没有教,只有我教了。我喜欢给他们多讲一些。"
【感言】 唉,夫妻村小
22年,一对夫妻携手扎根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这需要怎样的毅力,需要承受怎样的委屈与挣扎?唉,夫妻村小,给你再多的敬重与颂扬都不为过。
22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纯朴、善良,富有村小教学经验,可22年没有走出过山村的他们,还能适应新时代对农村教师的要求吗?唉,夫妻村小,世人又会怎样看待你的落后与闭塞?
当我走进尖山村小,走到蒋胜丰、杨学芬的身边,与他们同吃同住,我的感受是复杂的。两位老师善良淳朴,对学生发自本能的爱,令人敬佩,绝对属于“好老师”。但是,两位老师的言谈、举止、穿着,跟山野农民没有任何区别,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知识面窄,教学手法单一。这时,我的内心产生了一个强烈而矛盾的想法:但愿这样的“好老师”越来越少!
教育需要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我尊重并敬佩蒋老师,但我忍不住跳出来揭他的短儿:生活中,穿着邋遢;课堂上,满口方言。神往素质教育,却不由自主地围着应试教育转。只重分数,大搞题海战术。想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却又无能为力,甚至背道而驰。
揭短儿,目的不在批评和指责,而是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曾经为农村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村小教师们,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学校、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显然,年龄偏大的村小教师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感叹夫妻村小,是为山村教师善良的心和纯朴的爱所折服。感叹夫妻村小,更是希望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年村小教师找寻一个完美的结局。感叹夫妻村小,我总在心底揣测:他们不需要浮夸的歌颂与赞扬,需要的是社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以恰当的方式更为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余热;需要的是社会给他们保障,让这些为农村教育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能够幸福安乐地享受晚年生活。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赵家骥
许多年来,靠淳朴的村小教师支撑了农村教育的大厦,他们贡献良多,功不可没,他们是最值得歌颂的人!
村小,条件艰苦待遇低,后继乏人。特别是中师停办以后,师资短缺的问题特别突出。
随着农村的发展,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正加速进行,交通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村小的校点肯定会得到调整、会收缩。我认为,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决不应是全部,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方便孩子们入学。过去的发展思路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际上是农村的事情农村管。我认为,现在应当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成为必然。今后城乡教育的规划、投资、实施都应本着这个原则进行。
【记者手记】 村小 路在何方?
村小学生少,校舍差,教师年龄大,课程开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鸡肋”,甚至是“眼中钉”。
据了解,大竹县现有村小教师约1000人,他们大多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学历低,平均年龄约为53岁。这批曾经挑起农村教育大梁的教师,如今已显得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这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农村小学该撤并,建立寄宿制学校,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学校撤与留的问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
现有村小教师,尚年轻的如何继续任用,年龄大的又如何退休安置?未来农村教师,需要怎样的人才,该如何引进,又如何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充满激情和理想地工作?
大竹县村小所存在的问题,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具有普遍性:
农村学校规模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突出,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短缺。由于投入不到位,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一些常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除国拨工资和微薄的津贴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农村小学大多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
大量小学、初中优秀教师分别被充实到初中、高中,造成农村小学、初中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城区缺少教师时也通过公开选招的办法,实行“地方支援中央”,大批优秀教师被选拔到城区,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另外,农村教师在职称晋升、培训、评优等方面得不到照顾,各种指标远低于示范学校。
针对这种种问题,大竹县教育局曾通过调研、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主要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国家向农村、边远山区的教师发放津贴、补助的规定落到实处,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
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前提是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农村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要让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在农村扎根,就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最终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
&&&【链接】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代课人员数量较大。
农村教师补充提高困难,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县镇67.17%、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44%、县镇34.5%、农村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
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各地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增加选派东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任教、西部地区教师到东部地区接受培训的数量。国家继续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
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农村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和校长培训经费投入。
(苗艳丽摘自《教育部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背景材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记者 李益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歌舞团一起努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