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玉潭小学中学重点班学文科还是理科

&&|&&&&|&&&&|&&&&|&&&&|&&&&|&&&&|&&&&|&&&&|&&&&|&&&&|&&&&|&&&&|&&&
宁乡县玉潭中学:新学期学子必做的8件事
发表时间:
17:33:41&&&&信息来源:宁乡县玉潭中学
&&& 3月3日,宁乡县玉潭中学4000余名师生齐聚在该校小学部操场隆重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典礼上,执行校长黄习贤给全体师生带去了新年的祝福并作重要讲话。
&& 首先,他与大家一起回顾了玉潭中学过去一年的主要成绩: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更加精细,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学校声誉持续上升。特别是该校“三雅”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越来越深刻的认知与认同,大家纷纷加入到“感悟雅”、“培育雅”、“展示雅”、“提升雅”的行列当中。经过两年多的试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玉潭中学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教学质量全线飘红。2014年玉潭中学中考6A以上学生34人,全A率全县第一,高考二本上线首次突破200人,学考合格率达到98.58%。特别是上学期期末考试,该校高中部543人参加考试,纯文化模拟二本上线234人(未含小专业生),其中一本上线96人。其本部高三学子肖艳丹同学以626分荣获全县文科第一名;精英部高三学子谢雄同学以664分荣获全县理科第一名。二是全员德育成果不断夯实。现在的玉潭中学校园,追跑打闹的学生基本看不到,高声喧哗的声音基本听不到,乱丢的果皮纸屑几乎找不到,学生翻墙外出打架斗殴、粗言痞语几近绝迹。
&& 他强调,2015年,玉潭中学将继续大力推进校园“三雅文化”建设,实现文雅育名生,优雅创名师,高雅铸名校,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之中,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他认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不仅要获得知识技能,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为此,他建议全体玉潭学子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在新学期里完成8件事。
&& 1、全体同学都要能背诵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明晰其历史渊源,理解其基本含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 2、每个同学都要学会唱6首革命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党啊,亲爱的妈妈》。
&& 3、每个同学都要以玉潭中学文雅学生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文雅学生。本期做好下面三种习惯:
&& ①遇见老师、同学和客人主动打招呼,做到礼仪文明
&& ②不乱丢乱扔垃圾,食堂里不浪费、不乱丢饭菜、饭桌上不丢剩饭、剩菜
&& ③凡事两个人以上便自觉排队,不拥挤插队,做到秩序文明
&& 结合上面三点,要做到“24字人人背得,红色歌曲人人唱得,文明习惯人人做得”。
&& 4、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同学都要爱书并读书,形成人人读名著、诵经典的良好氛围。每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全期至少读10本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 5、每个同学全期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或发表在学校网站、校报《玉潭之声》或班级作文集上,也可以建一个博客网站。它是学生时代的记忆,是里程碑和纪念碑。
&& 6、每个同学都要努力培养2门体育技能和掌握1项艺术特长,这将是人生一辈子的财富。
&&& 7、每个同学全期至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比较重要的)奖励,如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如玉潭中学文雅学生称号、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称号,期中期末学习标兵或国家、省、市、县级奖等。
&& 8、每个同学全期要养成做一项观察和记录的习惯(不一定要做研究,可以仅是积累)。记录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这不仅是一种研究态度,也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还是一种记录生命时光的方式。这个习惯可以使人变得宁静、大气而富有智慧。
&& 新学期,新气象;新目标,新希望。开学典礼为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玉潭中学在新学期的工作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再续辉煌!宁乡:带你来解密 考不倒的高考大县
宁乡文明网
  编者按:宁乡,一个曾经的农业大县,一度靠天吃饭,因此在上个世纪还被列为老区。可谁也不曾想到,仅仅十多年的功夫,一个曾经的农业大县,华丽转身蝶变为令世人瞩目的工业大县,县域经济一举跃入全国百强,随着经济一路攀升的还有宁乡的教育教学质量。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13年,全县已累计向全国高校输送50000多名大学生。其中仅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就有50多人,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省农村县(市)第一,被媒体赞誉为“考不倒的高考大县”。
  时间:6月25日上午11时许。地点:宁乡县教育局会议室。
  局长黎爱莲正在主持一个会议,按照惯例,他只要参加会议,就会将手机调成震动模式。突然,桌上的手机就像一只折翼的蜜蜂在不停地颤动。他拿起手机一看,打电话的人是县委常委会议秘书曹一航,他受宁乡经开区工委书记、县委书记黎春秋委托打来的,是询问有关当天高考放榜的情况,得知还要晚些时候后,曹一航挂了电话。
  令黎爱莲没有想到的是,下午三点和五点多,曹一航又先后两次打来电话询问高考结果,最后他终于得到了结果:今年宁乡县参加高考的人数为7715人,一本上线1180人,二本上线3539人,其中有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1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本科上线率69.8%,专科上线率则达到了98.9%。高考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三年实现三级跳,成绩遥居湖南农村县市榜首。
  可以想象得到,当书记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一定是欣慰的。
  是什么原因,让百忙中的书记一天之内三次委托身边工作人员打电话关注高考放榜情况呢?
  答案应该是:宁乡高考已经连续几年蝉联全省之冠,作为宁乡的最高行政长官,黎春秋对教育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心。虽然他早就知道宁乡人会读书,但他跟每一个普通的宁乡人一样,不希望今年高考出现任何闪失,期盼宁乡高考再创佳绩。
  书记的担心虽然不无道理,但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会读书的宁乡学子,用实际行动又一次向他也向130万父老乡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欣慰的,不只有书记,还有许许多多幕后的人。
  也许,探寻宁乡人会读书背后的成因,就能够解密这个“考不倒的高考大县”背后的“达芬奇密码”。
  宁乡历来就有崇教的传统习俗
  “看似是奇迹,实则是必然。必然的背后,是宁乡毗邻省会长沙,得外面风气之先的优势,以及宁乡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长盛不衰的宁乡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到明清时期,出现了王文清、陶汝鼐、袁名曜、陈佑祉、廖俨、王坦修等一大批名人学者。据资料考证,自唐宋开始,宁乡历史上曾经出过近30位举人。著名的岳麓书院55位山长中,宁乡人就占了7位。
  20年前,宁乡籍知名作家刘怀彧写过一篇叫做《宁乡人会读书》的报道,曾经在县内引起很大反响。从此,“宁乡人会读书”的美誉在三湘大地传播开来。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令人骄傲的是,20年后的今天,宁乡人依然会读书。在看似平静实则硝烟弥漫的历届高考大战中,宁乡的高考成绩扶摇直上,在成为湖南教育一道靓丽风景的同时,也成为了兄弟县市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度。"看似是奇迹,实则是必然。必然的背后,是宁乡毗邻省会长沙,得外面风气之先的优势,以及宁乡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宁乡人会读书的成因,市作协副主席、县内知名作家姜福成如此评价。“带崽不读书,不如喂只猪”。这是广泛流传于宁乡大地上的一句乡间俚语。这句话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考究了。
  乡间农民的思想是最简单的,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显而易见,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念支配下,才能总结出如此几近粗俗但富含哲理的俚语。
  这也许就叫话糙理不糙。
  直到如今,在宁乡尤其是宁乡边远农村地区,读书仍然是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一种最佳方式和渠道。
  最典型的一个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故事,当属宋代的易祓。
  2010年底,有“作家县长”美誉的易凤葵出版了一本叫《大宋状元易祓传》的书在湖南书市很畅销,这本书说的就是一个叫易祓的宁乡人的奋斗史。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一个叫大宋的朝代,看看宁乡人会读书的极致吧--宁乡人会读书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个朝代甚至以上。
  易祓,宁乡县巷子口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1156)年,自幼天资聪颖,好读书。易祓的名字是他爷爷易妙给取的,取自《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祓禳于四方”的祓,意即消除病灾,祈求孩子平安发达。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易祓少年立志,从小就树立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公元1176&年,易祓“弱冠以乡举游太学”,后赴京城临安(今杭州)入国子监深造。公元1185年,参加宋孝宗主持的殿试,因成绩优异被宋孝宗钦定为状元,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政事,先后任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尚书佐郎、枢密院检讨、国子司业、左司谏议官兼侍读等职,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完全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一步步登上南宋朝权力的巅峰。这是一个传奇,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农家子弟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历程。
  与易祓同年代,还有一个叫谢英的处士也值得一说。谢英,字楚华,金华乡(今道林)大界村人,以文名于时。只是谢英生性孤傲,岳飞被害后,闻讯禁不住悲愤叹息:“时不可为矣!”从此隐居道林山中读书著述,教授弟子。孝宗时,谢英曾几次被推荐征辟,但都拒绝出仕,最后以讲学撰作终老。
  翻开南宋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纠结的朝代。由于被金国打败,北方大部分的国土被金国占领,南宋从此沦落为向金国进贡的藩属国,以此换得一时安稳。宋高宗守着这半壁江山,在临安过着悠闲自在、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生活。
  南宋虽然是一个积弱的朝代,但令人佩服的是,非常重视教育,最典型的就是这一时期,书院制度正式兴起,斯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不清的书院。
  在后人的眼里,这是一个非常可笑而又费解的现象:一个连国土都保不住的弱国,居然还这样重视教育,这是发的哪门子神经?
  莫非,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南宋皇帝的心中,这也叫韬光养晦--从教育着手培养人才,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可惜的是,翻遍南宋历史资料,已然找不到答案了。
  但不管怎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崇教重教的风俗逐渐形成,宁乡大地上开始出现了一种叫做书院的场所。
  宁乡历史上第一家书院应该是南宋绍兴年间,由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胡安国创办的位于今天的朱良桥乡境内的灵峰书院。
  胡安国()系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原籍福建崇安,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先徙居潭州城南,提举湖南学士,并曾任中书舍人等职。晚年退隐,致力于学术研究。
  由于做过高官,又有学问,自然,书院甫一开张,就有络绎不绝的学子前来求学,一时间,书院声名远播。就连后来名满天下的理学家朱熹、张栻少年时都曾来此求过学。
  只可惜,青砖黛瓦终究抵挡不住千年岁月风雨的侵蚀,当年的书院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堆依稀可辨的瓦砾。
  到明清时期,玉潭、麒麟、南轩、云山书院相继在宁乡兴起,并历久不衰。清末废除科举,但社学、义学、族学兴起。民国时期,除按部颁学制建校外,宁乡私立学校大量涌现,出现了沩滨、鹅山、靳江、宗一、友仁等著名学校,一时间有"湖南学堂,宁乡为首"之美誉。
  长盛不衰的宁乡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到明清时期,出现了王文清、陶汝鼐、袁名曜、陈佑祉、廖俨、王坦修等一大批名人学者。据资料考证,自唐宋开始,宁乡历史上曾经出过近30位举人。著名的岳麓书院55位山长中,宁乡人就占了7位。
  到了近代,宁乡又出了一代伟人刘少奇、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人民司法事业奠基人谢觉哉、解放军上将甘泗其、著名科学家周光召等名人。这一连串的名字,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光耀长空,名垂史册,在构成今天宁乡十分独特的人文风景的同时,无疑也在告诉世人,这是宁乡人会读书的极致体现。
  以至于曾两次到湖南任学政并主持乡试,被誉为铁面御史的一代清官钱沣(即书法家钱南园)看到宁乡人才济济,欣喜不已的他,力主增加宁乡乡试录取的名额。
  可见宁乡人会读书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并且已经引起当时的教育行政官员关注。
  在宁乡人的潜意识中,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承载着父母与家庭的希望。在一些父母眼里,孩子能出人头地就是家庭的未来。所以他们愿意付出,愿意吃尽一切苦楚,愿意赌一把。于是,千万个家庭共同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
  恒久不绝的信念就像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在宁乡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宁乡人始终相信,读书才是改变身处农村这个残酷现实的最佳方式。
  到大学去!这是宁乡学子包括家长共同的精神支柱。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在宁乡各个高中学校门口,都会用醒目的红纸进行张榜公告。这样做一是向社会各界报告喜讯,二是可以激励在校的学生。对于别无选择的边远贫困山区家庭来说,高考无疑是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
  为了改变命运,宁乡的学生与家长不约而同地把"赌注"押在读书上,押上生活的全部。于是,千万个家庭共同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为了改变命运,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日,早晨5点多,宁乡十中高三年级的教室内便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天还未大亮,孩子们便在昏暗的光线中专注地早读。这个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每天都坚持早读和晚读,春夏秋冬四季不变,他们只为了一个持久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
  早晨7点多,早操结束后,学生们陆续回到教室准备上课。高三学生谢海蓉(化名)一边咬着包子,一边匆匆走进教室温习功课。
  另一间教室内,一位老师正全神贯注地给学生辅导化学课。“临近高考,学生们更加舍得下功夫了,苦学是当地的一个优良传统,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这位老师告诉记者。
  在宁乡,当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很辛苦,作息时间和孩子们都是同步的。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到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一天的工作才能完,到了高三下学期,连周末都没有休息。
  走进十中高三教室,各种书籍资料堆积在同学们的课桌上,从门口望去,就像一座座小山,蔚为壮观。高三这一年,不知这些孩子要做多少份试卷、多少道题目。
  许多学生把一些勉励自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课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刘敏(化名)是宁乡一中一名高一学生。她每天中午12点放学后便一路小跑来到位于学校一墙之隔的出租屋。这里是刘敏和妈妈的临时住处,她要为腿脚不便的妈妈做饭。
  2000年8月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并致使其母亲左腿高位截肢、右腿粉碎性骨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此家庭重担就落在了她幼小的肩膀上。尽管命运坎坷,但她始终坚强面对,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宁乡一中。为了方便照顾妈妈,她在学校附近租下房子,并将妈妈接来县城一起住,做到护理、求学两不误。
  淘米、洗菜,然后打开液化气,一切驾轻就熟,从做饭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
  在宁乡一中高三年级的教室墙上,贴着许多"放飞梦想"和"高考倒计时"的字样。随着倒计时数字的减少,他们放飞梦想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
  晚22时30分。宁乡十三中。学校早已熄灯,但不少宿舍内的学生仍然在手电光下复习笔记。尽管学校要求熄灯后学生必须睡觉,但住校的很多学生仍会偷偷学习。
  高考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与一中一墙之隔,是城郊乡被拆迁村民的安置小区。地征了,大部分村民就以出租房屋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房子出租,几乎家家户户都住满了陪读家长。条件好的家长做全职陪读,条件差的则白天去打一份工,晚上回来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吃。
  有人据此推测,目前在宁乡县城陪读的家长至少上万人,陪读也就成了宁乡县城一道壮观的风景。
  早晨6点左右,玉潭中学校门外不远处,来自老粮仓镇回春村的戴望珍(化名)夫妇俩就早早地将早点摊摆在了学校门口。
  戴望珍夫妇俩本来在广东东莞一家鞋厂打工,吃住在厂里,因为是老员工了,夫妇俩每月纯收入不下6000元,一年下来有将近8万元。夫妇俩就是靠打工供孩&子读书,还盖起了楼房。但有一天突然接到在十三中读书的孩子老师电话,反映刚读高二的孩子近段成绩直线下降。听到这个消息,夫妇俩十分着急,一合计,干脆辞职回来陪读算了。
  本来想在十三中附近摆个小烧烤摊,怕孩子知道后在同学们面前没面子,于是夫妇俩就来到了玉潭中学附近摆摊卖早点。生意不是很好,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如在广东挣的一半。
  戴望珍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情况还不算什么,有些家长从小学就已经开始进城做陪读了。据她介绍,现在的农村里几乎没有壮劳力了,绝大部分都外出做生意或者打工,一年的收入也不错,但为了孩子,不得不来停下工作或者放下手头的生意回来当陪读、"如今只准生一个孩子,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有点出息。对于像我们这样没有半点背景的农村家庭来说,要想孩子出息,只有读书,否则孩子又会走我们的老路,一辈子呆在农村里,要不就出去当打工仔。虽然付出的代价有点大,但&我们认为值得。"戴望珍如此对记者说。
  戴望珍还告诉记者,有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了,家里供不起,亲戚、朋友、邻居,别的忙可以不帮,但这个忙都愿意帮,纷纷借钱送孩子上学,场面令人感慨不已。正因为有这样的邻里乡亲互相帮衬,从许多贫困家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
  两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戴望珍夫妇俩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的成绩扶摇直上,一直稳居年级前100名,他们俩终于等到了高考这一天。戴望珍计划,等孩子上了&大学,他们夫妇俩又将继续赴东莞打工。“为能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陪读家长一般选择在学校旁边租房甚至买房,进行陪读。陪读的家长既有年轻的70后,也有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还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按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无怨无悔地付出,惟一的心愿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县教育局宣教科科长陈凯安如此描述家长陪读现象。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陪读,其实,还有另一种陪读。
  何小华&(化名)是来自边远山区龙田镇的一名学生,在她六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离去,后来母亲重组家庭,男方不希望小花母亲拖着个累赘,母亲便把小华留在爷爷身边。从此,小华一直跟着爷爷生活,爷孙俩相依为命。爷爷很疼小华,倾尽全力照顾抚养小华。爷爷春天采竹笋,夏天摸泥鳅,秋天捡菌子,冬天打零工,省吃俭用送小&华读书。小华也很争气,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
  后来小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内一所重点高中。面对不菲的学费,懂事且放心不下爷爷的小华最终选择了离家不远学费相对低一点的一所普通高中。每个星期,小华爷爷都会走30多里山路来看小华,并给她送来好吃的菜。
  日,离高考还有两天,小华爷爷去山上砍竹子时,脚底一滑,跌入一个大坑,直到傍晚才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时,人已经不行了。考虑到只有两天就要高考了,亲戚们决定先不告诉小华。8日下午,一身轻松走出考场的小华,面对的却是一个噩耗。小华急匆匆赶回家,一进大门,熟悉的笑容不见了,屋子里空空如也,她顿时泪如雨下,长跪在爷爷遗像前久久不愿起身……
  小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临行前,她来到爷爷的坟前告别,想到一辈子辛苦没有享过一天福的爷爷还没来得及报答就这样匆匆离开了她,她再也吃不到爷爷做的可口饭菜了,小华的鼻子一酸,泪水再一次潸然而下!
  人生无常,生离死别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疼。只是,如果老人真的在天有灵,知道小华的出息后,应该会感到欣慰的。
  宁乡近年来虽然跻身全国百强,但实事求是地说,发展还不是很均衡。尤其地处西部山区一带,由于区位和资源的劣势,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中东部,近城区就更不用比了。
  地理位置和资源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许多学生家住离学校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起就要在学校寄宿。这样,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要比别的地方高出很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但是,再困难也要供孩子上学,这几乎成为了山区农村家庭无需解析的命题。
  范东梅(化名)是西部山区巷子口镇人,丈夫因为腿有残疾只能做一些轻微的活,他们有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家里有两亩田,实行轮作,种一茬稻谷,再种一茬烟叶,再加上喂猪的收入,可就是这样,一年的收入也才不足15000元。
  寒门出孝子,两个孩子很懂事也很努力,因此成绩也非常好。2012年6月,记者在该镇采访烟叶种植情况时,路过她家,看着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就问范东梅,孩子将来考上大学后怎么办,范东梅说了两句自相矛盾的话:“考上大学就麻烦了,没有钱。”“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靠读书了!”
  夫妻俩就靠着这点收入苦供孩子上学。
  巷子口镇有一大产业很闻名--李子,记者问范东梅为什么不种点李子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初不看好这个项目,没有想到政府这样花大力推广,很多乡亲们都尝到了甜头。所以她后悔了,今年要开始种了,虽然有点迟,但还不是太迟。
  这是农村家庭苦供孩子读书的缩影,那么城区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家住玉潭中路的夏师傅原来是县氮肥厂的工人,氮肥厂在上个世纪就倒闭了,自此,夏师傅就开始了个人创业,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餐馆,自己当厨师,爱人当接待兼管账目。夏师傅两口子拼命赚钱,为的是供孩子上学。令他们两口子自豪的是,孩子很努力,考上了县内的重点高中,成绩非常好,这也成为了夏师傅两口子的希&望。夏师傅希望孩子将来考一个好大学,不要走他的老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两口子辛苦赚钱的同时,还大包大揽了包括孩子生活起居等在内的一切事情。
  其实,陪读也好,不是陪读也好,在宁乡人的潜意识中,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承载着父母与家庭的希望。在一些父母眼里,孩子能出人头地就是家庭的未来。所以他们愿意付出,愿意吃尽一切苦楚,愿意赌一把。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把人生当赌注无顾及地全压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居然没有压垮孩子们,让人不得不&感叹,宁乡孩子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了不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宁乡从上到下重教氛围浓厚
  自2009年以来,宁乡县四大家专题调研教育工作就达到12次之多;县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委会专题议教28次。在全县范围内出台了与教育有关的文件和发展规划30余个。至于主管教育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每年到教育系统包括各个学校点面,检查视察和调研教育工作,不下四五十次。
  日,这一天是教师节。
  百忙中的县委书记黎春秋没有忘记这个节日,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一天教育系统要举行庆祝教师节活动,他特意推掉一切工作,来到会议中心参加庆祝教师节的大会。
  当天,一批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业绩的教师代表受到隆重表彰奖励。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情怀、勇立潮头的精湛技能,他们不仅是全县教师学习的楷模,也是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正因为广大教师的努力付出和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宁乡教育久盛不衰的辉煌业绩,彰显了'宁乡人会读书'的特殊荣耀,托起了宁乡美好的明天和崭新的希&望!”在亲自给获奖教师代表颁完奖后,黎春秋对包括他们在内的宁乡广大教师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这只是该县领导尊师重教的一个细节例子,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县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服人--
  自2009年以来,该县四大家专题调研教育工作就达到12次之多;县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委会专题议教28次。在全县范围内出台了与教育有关的文件和发展规&划30余个。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记录,没有半点虚华。至于主管教育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每年到教育系统包括各个学校点面,检查视察和调研教育工作,不下四五十次。
  “不打招呼,不告诉教育局,也不通知底下学校,喊去就去了,有时候搞得底下学校的人措手不及。”政府办副主任江波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为的就是想掌握第一手情况。”
  当然,县委政府重教并没有只停留在开会、调研、考察上,体现在实打实的具体支持上。
  2012年上半年,《湖南日报》高级记者聂廷芳在该报撰文,专题报道宁乡重视支持和发展教育的事迹,他称赞本届政府重视教育“史无前例”。
  聂廷芳说的没错,就以建设教育强县为例,按照当时县里的规划,3年内需建198所合格学校、33所公办幼儿园,改造危房33.8万㎡,建设1所特殊学校,搬迁1所职业中专,装备现代教育设施设备和图书室。这对于一个人口大县、教育大县来说,该有多么大的难度!
  尽管困难重重,但县领导没有犹豫和退缩--
  时任宁乡县委书记黎石秋说:“要让全县上下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崇尚教育,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铺平前进道路”;“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黎春秋在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大讲“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教育”。他还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一方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心怀教育,情系教育,尽心尽力为教育多办实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应辉,2010年带领人大代表考察全县中小学,一线指挥投资近亿元的汪家冲小学(即玉潭中小)建设。
  县政协主席喻亚军,2011年组织政协对教育民主评议,足迹遍布全县几十所中小学校,亲自督促投资5000万元的东城九年制学校建设。
  仅2010年,县四大家领导,跑了70多所学校,12次深入一线调研教育,9次召开教育工作现场会、专题研究会,4次动员会、鼓劲会、冲刺会、攻坚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教育议案、提案25件。县领导集体调研、决策教育,次数之多,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近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强化教育发展的持续保障。最典型的是增加了财政预算,开通了融资渠道,实行集中投入,尤其是最近3年,在教育上共计投入的资金达到30亿元。
  3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2011年宁乡财政总收入是63亿元。也就是说,最近3年宁乡投入在教育上的资金,基本就是2011年财政收入的近&一半。"这30亿元真金白银砸下去,不但增强了宁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为宁乡教育发展做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谈到这么多资金对&改变我县教育面貌的作用时,县教育局宣教科科长陈凯安如此说。
  陈凯安还告诉记者一个细节。今年初,湖南教育报刊社的几名编辑记者来宁乡采风,当他们在县教育局听说宁乡近三年在教育上的投入达到了30亿元之巨时,怎么也不相信。见他们不相信,陈凯安便喊了一辆车,将他们拉到全县转了一圈,一圈下来后,他们这才真正相信了。最后十分感慨地说道:"这得要多大的胆略和气魄啊!"
  胆略和气魄的背后,是县委县政府眼光的超前和视野的前瞻。
  自2009年起,我县为创建教育强县而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所谓三年计划,就是在一般预算的教育投入之外,县里每年再投入7000万元,3年共计2.1亿元,用于教育强县创建、合格学校建设、学校危房改建等。
  事实证明,计划的实施,有效巩固了全县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刘霞玲是玉潭中心小学的校长,每天清晨,当他走进宁乡县城这所最漂亮的小学校园时,心里涌起的是一种由衷的喜悦之情。作为一校之长,她亲眼见证了这所学校从征地拆迁到建设的整个过程。“我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我县会这么大手笔投入一个小学,这样的规模和环境,就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些大学也比不上。老师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心情能不舒畅吗?”刘霞玲不无骄傲地说。
  玉潭中心小学是宁乡在创建教育强县和城区规划布局中诞生的一所学校,从征地拆迁到学校建成,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创造了宁乡学校建设史上的一个神话。"学校占地113亩,总投资1.2亿元,是真正的大手笔。大手笔的背后,体现了政府&重视教育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谭宁奇告诉记者。
  走进玉潭中心小学,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气派。行政楼、教学楼、教师周转楼等一应俱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大型的综合体育场、到处可见的绿化带和柏油的路面,楼宇之间有风雨连廊接通,学生们下&雨天也不用担心湿了鞋子,再加上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气息,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进了一所大学。难怪开学时,学校所在汪家冲村村民生怕自己的小孩进不来,在开学的那天将校门堵住,硬要学校先收下他们的孩子才肯罢休。"像这样的学校,如今在宁乡随处可见,别说是城区,就是在宁乡的偏远山区,也不缺这样高标准的学&校。应该说,本届政府是最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了。"县教育局退居二线的副局长潘晓红告诉记者。
  潘局长的话没有错,记者随后在县委书记黎春秋和副县长钟利仁的发言报告中找到了依据。
  从年的5年时间内,一般预算收入的教育投入逐年递增,宁乡教育支出近30亿元,教育投入占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的47%。也就是说,宁乡&的一般预算收入有将近一半用在了教育投入上。"仅3000万元以上的省示范性学校就建了9所,比如沩山九年制学校、大成桥中心小学、道林中心小学等等。并&且大部分都建了乡镇,有的还是在边远山区。凡是到宁乡特别是到西部边远山区看过的领导们都为宁乡发展教育的气魄所震撼,为西部山区的孩子而庆幸。"谭宁奇&说,作为系统负责学校基建等工作的部门,他对宁乡的合格学校建设了如指掌。
  在省市合格学校的建设中,黎春秋多次叮嘱教育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建一所成一所,保持50年不落后,建百年名校”,强调对每一所示范学校建设都要精心把关。书记对教育的关心由此可见一斑。
  三年时间,我县合格学校建设改造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234所省市合格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这234所学校,就像是234座丰碑,耸立在楚沩大地上,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的同时,体现出了地方政府重教落在实处。
  政府不只是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在财政逐渐增长的情况下,教师的待遇也在逐年改善。这还不算,县里还投入巨大的财力,为全县老师办了一件大得民心的事&--统一为全县老师购买了“五险一金”,免除了14000余名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从此可以安心工作。“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整合全县资源,扩大财政投入,助推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实事,真正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宗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真的很感激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谈到县里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县教育局局长黎爱莲更是充满感激地说。
  “宁乡的乡镇领导都具有非同寻常的远见卓识,都重视教育,认为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这个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深入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所以宁乡农村教育焉有搞不好的道理?”
  县委、县政府的重教,给了社会和人民群众信心和希望的同时,也给乡镇一级树立了榜样。于是,宁乡许多乡镇和村级也开始"有样学样"了。
  作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玉潭镇目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的中小学生约15万人,而在玉潭镇范围内就读的中小学生就有15273人,约占全县总量的&1/10。且这一数字每年均以1000人左右的速度在不断递增。按照这样的递增速度,全镇每年要新建1所小学,三年要新建1所初中,才能满足就学需求。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学压力,如何破局,成了历届玉潭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心头的一件大事。
  当时也有人提出,如果财政实在困难,修修补补一下算了,但马上有人反对,随着大量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增加,光靠对学校修修补补肯定不行了,惟一有效的途径是科学布局和大手笔建设。
  于是,从2008年开始,玉潭镇先后投入2亿多元,完成了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在2008年制定了城区学校布局规划,给未来学校定址,以确保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学校建设用地方面的需求;二是分别投入1.4亿元和4000万元,新建了玉潭中心小学和南郊小学;三是投入500多万元,改造了县教育局所属的宁乡&十四中和市教育局所属的宁乡师范,作为城北中学分校区;四是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实验小学的搬迁、梅花路幼儿园的改造和9所学校的维修。通过这些措施,5年来新增了1万个学位,基本解决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就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也不能苦了孩子!”在问到他们为什么这样舍得投入时,党政负责人的&回答就是这么一句大实话。
  道林,因为14年前震惊中外的“道林事件”一夜之间闻名遐迩。弹指一挥间,14年过去了,今天的道林已然成为了长沙市的十佳文明乡镇,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
  这一切,要感激一个人--他就是坐镇道林7年的党委书记陈科军。正是以陈科军为首的道林党政一班人,在痛定思痛之后,正本清源,调整工作思路,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将政务公开在阳光下,坚持为民办实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结果。
  道林中心小学就是其中一项为群众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这个占地80亩,投资近3000万元的小学,如今成为了道林镇内最漂亮的一道风景,让每一个路过的人赞叹不已。
  可是有谁知道,这所学校建设的背后,道林镇党委政府付出了多少心血?“不重视教育的党委书记不是好党委书记,不重视教育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一个地方如&果只注重经济工作是一种短视行为,抓好了教育才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这是时任道林镇党委书记陈科军经常在大会小会上讲的一句话,这句他既是提醒自己,也在提醒别人。"建设教育强县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服从,强县先要强乡镇,这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基础,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作为乡镇一级,应该把创造教育强乡(镇)放到突出位置,把它作为全面提升镇域发展综合实力的长远工程来抓。"面对记者问起当年的情况,已调任到县委组织部&工作的陈科军如此说道。
  搞管理抓经济是一把好手的陈科军,没想到对教育也是行家。
  道林镇由原来的道林、善山岭、金华三个乡合并而来,因此面积不小。由于地域宽广,包括村完小在内,道林一度有17所学校。
  陈科军到道林后,经过一番考察,结合当地实际,以教育均衡为出发点,大刀阔斧地进行资源整合。"抓住一个主中心,建设一个次中心,建好精品边界学校"的思路就是陈科军提出来的。
  按照这个思路,一场以道林中学、道林中小为中心,善山岭中学、中小为次中心,大界小学、汤家塘小学、尹垅小学等为镇域边界学校的教育格局大调整开始了。
  在撤并规模小、生源少、效益低的4所村小后,道林的中小学校减少到了13所。四所被撤村小的孩子则被转到就近的邻村或者条件更好的镇中心小学。
  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后,陈科军又在全镇开始实施精美校园工程,推进"一校一期一项目"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于是,道林中小、中心幼儿园、善山岭中学等精美校园工程一个接连一个竣工,并成为了道林境内的一道风景。
  同时,镇上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努力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并每年为教育办一至两件实事。
  仅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镇财政就投入300多万元,新、改、扩、建校舍6000多平方米,硬化了全镇所有中小学校进校公路,让每个学生告别了泥巴路,教室全部安装铝合金窗,让所有孩子不再喝“西北风”。
  与此同时,在全镇内开展评选星级教师活动,出台奖学奖教措施,对优秀校长、优秀老师、优秀学生进行重奖之余,对教育工作进入全县先进行列、中心学校工作在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单位”的给予中心校班子成员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
  这样的举措和理念,连教育主管部门也叹为观止,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
  像这样的乡镇还有许多,比如沩山、巷子口、流沙河、资福、灰汤、历经铺、城郊、菁华铺等乡镇,无一不是重教的典范,哪怕财政困难,自觉地把发展地方教育当作份内的事来抓,只要是教育的事,从不推脱,想方设法去解决,无怨无悔。
  宁乡在创建省市合格学校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大奇迹。创省市合格学校建设的前提是消灭危房,在大规模的消灭学校危房过程中,全县共消灭了44万平米D级、C级危房,而这些危房绝大部分都在乡镇,如果对教育没有真正的感情,这样的事肯定做不到。
  “宁乡的乡镇领导都具有非同寻常的远见卓识,都重视教育,认为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这个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深入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所以宁乡农村教育焉有搞不好的道理?”对于乡镇重教的现象,陈凯安如此总结道。
  还有一个村级重教的例子同样感人。
  在S209省道&68公里处,有一所气派漂亮的学校兼幼儿园矗立在公路一侧。每天过往的行人目光都情不自禁地要被这所气势恢宏的学校所吸引。这所学校叫合兴小学,谁又能想象得到,它竟是流沙河镇合兴村的一个村级小学?
  它的建成,无疑是该村掌门人文科初重教的缩影。
  合兴小学在建设之初,学校曾和文科初达成过一个“君子协议”:一是学校建设村上是主体,资金村上去想办法;二是建成后,产权和使用权归学校,村上不得干预;三是学校建成后,不开商店不养猪。
  真是岂有此理!建学校的钱由村上出,建好了产权无偿给人家不算,还不让做这个干那个,这岂不是一笔赔本生意?
  其实文科初心里有本帐:学校建好了,产权虽然归了学校,但学校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只要学校还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就永远是村上的一笔财富,村上的孩子就永远不用到外面去读小学,这笔账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当然,文科初后来也遇到了考验。
  由于学校选址紧邻流沙河集镇新区黄金地段,村上原计划在靠近公路一侧建一栋门面房出租以增加村里的收入,文科初在征求中心校意见时,没想到学校负责人一口否定了这个建议,见学校不愿意,文科初就毅然放弃了。
  2012年8月,学校刚建成,有老板便提出以每年40万的租金承包其中的幼儿园。当时支村两委都动了心,文科初也犹豫了,但转念一想,如果把幼儿园租给&别人办,村级财力是可以增加一些,但这岂不是把教育变成一种产业了?变成了产业的话,将来吃亏的不还是本村及周边村的孩子?文科初最终打消了承包的念头。
  如今,这所宁乡西部最好的村小,不但成为宁乡西部省道S209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一个村级重教的典范。
  在宁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一个有学校的村,都有一个重教的故事。
  系统上下以教育发展为己任
  这是一群抱负远大最不会计较利益得失最值得浓墨重彩讴歌的群体。自新中国成立起,他们就在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征途上,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无怨无悔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正是几代教育人的努力付出,才有宁乡教育的今天。
  有人说,是湘资沅澧四水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也有人说是独特的湖湘地理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后人总结出湖湘文化的核心,就是“不尚空谈、经世致用”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传统。其实,仔细想想,“不尚空谈、经世致用”&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背后,就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宁乡作为湖湘文化的中心地带,自然很好地传承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富民强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文化体育等等,其中在教育领域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说到宁乡教育,肯定要说到基层的宁乡教育人。
  这是一群最值得浓墨重彩讴歌的群体,这是一群抱负远大最不会计较利益得失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自新中国成立起,就在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征途上,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无怨无悔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正是几代教育人的努力付出,才有宁乡教育的今天。
  宁乡教育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敢于拼命,有着"拼命三郎"的劲头。
  今年47岁的欧正云,是喻家坳乡中学的一名普通政治老师。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都很高,令人钦佩的是,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因私缺过一节课,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二十余载。
  2006年,他查出患有肾病,从此每年要住一段时间的院进行治疗。他怕耽误学生的课程,总是利用寒暑假去住院,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由于积劳成疾,去年病情加重,发展成尿毒症,每周要去长沙湘雅做一次透析。
  中心校领导看他这样来回折腾怕他受不了,便想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坚决不答应,要求一边治疗一边上课,为此他还担任了两个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本学期,看他实在辛苦,学校领导不忍心,又一次劝他休息,他说:"我的身体还行,再不工作,恐怕以后的机会越来越少。要趁自己还能坚持,多为宁乡教育做点事。"他&又毅然走上了讲台。
  就在前不久,欧正云又一次住进了湘雅医院。记者应县委组织部的要求,对一批党员先锋模范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和欧老师&有过两次电话接触。在电话里,记者问欧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拼命。他平静地说,没什么,我只是做了我的份内之事,不值得一说。没有豪言壮语,感觉不到欧老师&内心有半点痛苦,这让记者佩服不已。
  刘月良、刘跃红、任晓兰分别是宁乡县灰汤、坝塘、偕乐桥三个乡镇中心校校长,因为在系统33个乡镇中心校校长中,只有她们三人是女性,所以在系统被誉为"三朵金花"。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刘跃红、任晓兰两个人都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刘跃红患上乳腺癌,任晓兰则是肾衰竭。万幸的是,两人都是早期,加上两个人都生性乐观,暂时并无大碍。
  这种病,需要的是修养,不能劳累操心。可偏偏两个人都很要强。刘跃红动完手术后没有几天就出院了,跟没事儿一样,又回到了坝塘中心学校,见到同事们,嘻嘻哈哈一通,便接着投入了工作。
  任晓兰也是如此,但相比之下,瘦小孱弱的任晓兰身体素质显得要差一些,可她不管那么多,一出院就跑到局长黎爱莲办公室,请求继续工作。黎爱莲感动之余,坚决表示不同意,他当即批示,要求任晓兰无论如何先休养观察一段时间,工作的事,再说。"这是在玩命,不要命的做法,我是坚决不同意的!"事后回忆起来,&黎爱莲还十分感慨不已。还有双凫铺中心校副校长喻照才,学庵小学校长吕艳等人,都是身患癌症还坚守在岗位上,为了自己心底热爱的教育事业,不惜把自己的生命都赌上,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对这份职业的忠诚和热爱,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样一群人,甘愿清贫,不求名利,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忠诚执著、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宁乡教育系统真的有一批好校长好老师,为了宁乡教育的明天,他们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没有半点怨言。教育系统点多面广,工作量大,老师们长期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拼命,如果不是对教育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样的玩命儿工作,谁又能做得到呢?"黎爱莲如此描述他麾下的这些校长和老师。为此,黎爱莲自前年起,要求局里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部分作为体检费,让所有&50岁以上的老师每年到县中医院进行一次集中体检,随后他又将这个标准降低到了45岁,仅此一项的支出就达百万元。"这些老师是系统的一笔宝贵财富,最困&难也应该这样做,也值得这样做。"当记者问起黎爱莲为什么会舍得这么做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说。
  “他是当老师出身的,又干过多年的校长,有想法,懂教育,是行家,所以他懂得从哪里切入。他上任后,推行过很多新理念和新做法,比如养成教育、思想治校、德育建设、高效课&堂、均衡发展、指标生分配、每天锻炼一小时、高中多样化发展、百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党员联千班等等,有的看似与教育教学风马牛不相干,但过细一想,关系大得很,让你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作为宁乡第一大局局长,黎爱莲是2009年因教育系统管理层出现问题,由组织部门从农业局局长位置调到教育局的。
  临危受命之际,县领导找他谈话,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带着领导的期待和信任,上任伊始,黎爱莲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先拿最让老百姓诟病、问题突出的政风行风抓起,抓干部作风建设,抓师德师风,抓教育公平,推行竞聘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格局。
  这还不算,他又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网络问政,祭出"让教育在阳光下成长"的旗号,并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自己的专用邮箱,全系统教职工有什么事,尽管可以跟他说,并且负责保密。
  一时间,在系统上下引起了一场地震。
  随后,他又在全系统掀起了"百名干部下基层,三扶两促谋发展"活动。所谓“三扶两促”就是用一年时间,派出一百名机关干职工沉到底下去,帮扶山区教育、帮扶薄弱学校、帮扶困难学生,促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促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他是当老师出身的,又干过多年的校长,有想法,懂教育,是行家,所以他懂得从哪里切入,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他上任后,推行过很多新理念和新做法,比如养成教育、思想治校、德育建设、高效课堂、均衡发展、指标生分配、每天锻炼一小时、高中多样化发展、百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党员联千班等等,有的看似与教&育教学风马牛不相干,但过细一想,关系大得很,让你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对于黎爱莲的一些做法,陈凯安如此评价道。
  在局机关干职工印象中,自打黎爱莲当上局长后,除去开会的时间,一年在机关呆的时间不会超过60天,以至于有的人想找局长汇报工作也要提前"预约"。
  “天天在底下跑,好像有瘾似地。有时候白天跑了还不过瘾,晚上还搞突然袭击,以至于底下的人说他和其它局班子成员是八路军的夜袭队,搞得跟他一起做事的都喊累。"系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层骨干笑着告诉记者。
  "教学课改、素质教育、学校建设、校园安全,甚至就连学校商店里卖一包槟榔的事都要管。"
  这还不算完,接着他又要求全县所有学校食堂要实现零利润经营,说是要把利润让给孩子,让孩子吃好。不服从的处分学校负责人,毫不留情面。
  有好几个校长和老师在政风行风整顿中,因为工作不得力,让黎爱莲逮住了,结果校长被撤职,老师被通报警告,还有一批中层干部被局纪委请去"喝茶"(戒勉谈话)。从此,有人送了他一个'黎铁面'的外号。
  当然,他还有另一个外号&“黎拆光”。外号的得来,源于教育系统大规模拆除危房运动。
  还得说到创建教育强县的事儿。
  按照当时“创强”的要求,宁乡县有几百所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不符合标准,尤其是指标之一的校舍。因为种种原因,我县当时许多学校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房子早已破败不堪,有的甚至抬头便看见天日,有的房子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这样的房子就是危房,说不定哪天就垮了下来。因此,让黎爱莲饱受煎熬,也寝食难安。他多么想改变这个面貌啊!
  其实,黎爱莲还有一个心病。由于上个世纪的撤区并乡,导致我县学校布局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了。他想趁这个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布局,新建、改建和扩建,改变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实现均衡发展。
  机会终于来了。2009年,我县开始谋划创建教育强县事项。而创建教育强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之一就是硬件必须达标。
  危房终于在此次"创强"中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给了黎爱莲信心。县委县政府率先表态,支持拆除全县所有危房。
  经鉴定,我县当年共有44万平米C、D级危房。
  拿到了尚方宝剑的黎爱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拆危运动,他要求全县所有的D级危房必须在日前拆除,否则,校长就地免职。
  于是,上百所学校、44万平米C、D级危房瞬间就成了残垣断壁。
  原先在危房中读书的孩子被迫临时安置到就近的学校读书,实在交通不便的则临时租用社区、村上的办公室甚至村民的堂屋做课堂。
  这下,有不明真相的村民跳起来骂娘了:“我的崽伢子在学校里读书读得好好的,是哪个败家子要这样搞的?害得我的崽伢子要到别的地方去读书。”有厉害一些的村民则将此事捅到了新闻媒体。
  2011年5月的一天,黎爱莲接到朱石桥中学负责人报告,说是有不少村民带着新闻媒体记者到了学校被拆校舍的现场,扬言要见局长,如果局长不来,就要曝光他。
  黎爱莲硬着头皮驱车前往学校。顾不得问对方是哪家新闻单位,黎爱莲便要学校拿出被拆前的照片给记者看,然后对他说:“记者同志,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我的学生在安全都没有保证的环境下读书,万一房子哪天坍塌下来,出了事死了人怎么办?生命和知识哪样更重要?如果是你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你会放心&吗?”
  没有咄咄逼人,有的只是心平气和的沟通。
  记者一下明白了,边掏记者证边对黎爱莲说:“黎局长,对不起,我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是接到读者的爆料线索过来的。看来您说的是对的,生命比知识更重要,生命都没有保证,要知识有何用?您做得很对,为全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这件我还要回去向我们领导汇报,争取做个报道,好好宣传一下。”
  自此,再也没有群众说他的不是了,不过他从此又得到了一个"黎拆光"的外号。
  一晃三年过去,如今,当234所省市合格学校矗立在楚沩大地上时,老百姓在感激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的同时,也不由对以黎爱莲为首的宁乡教育人投去钦佩的目光。
  看到这234所重新布局的省市合格学校,黎爱莲的心病终于去掉了。
  有哪样的带头人,就有哪样的班子。在黎爱莲的影响下,教育局一班人,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高效,内涵发展,向130万宁乡人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可以说,新一届教育局班子,是宁乡历史上最好的班子,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视野开阔,意识超前,不甘人后,想事谋事干事的态势大气磅礴,让人不得不赞叹。
  重视人才引进和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山区。系统上下形成了重视教学质量,视质量为生命线的传统。大家都自觉地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第一线的老师们,生怕自己的班级落后于别人。就这样,在系统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的局面。
  要说宁乡人眼光前瞻,甚至具有国际的视野,一点也没有说错。这从发展经济也好,发展社会事业也好,都可以看出来。在为教育选聘人才方面,也不例外。
  王真是黑龙江虎山县人,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她,2011年被分配到了宁乡县虎山特教学校。
  北方来的王真,由于在南京已经生活了几年,对南方的生活已经慢慢习惯了,所以来到宁乡的她,很快就适应了宁乡的生活。
  像她这样的外地教师,在宁乡目前至少有上百人,宁乡方面上上下下对他们都很照顾,想方设法提供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让王真感到很温暖。因此工作起来很顺手,很快就适应了在宁乡的工作。
  王真是宁乡县2012年赴全国重点高校招聘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加盟宁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宁乡县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致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出现了"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不合理现象。
  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学科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现实,2010年,敢为人先的宁乡教育人大胆提出,走出去,到全国"211"工程院校招聘教育人才。当教育管理部门把这个想法向县里进行汇报后,没有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支持,并制定了一个5年内招聘1700名教育人才的计划。
  这个计划,开了省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国各知名高校广聘人才的先河。
  当年3月22日开始,县教育局组成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局长黎爱莲,时任局党委书记胡志平和时任副局长潘晓红带队,南下羊城北上首都,辗转奔波几千里分赴全国各地高校,为宁乡教育选良驹聘贤才。
  "在华中师大,我们一眼就相中了该校篮球运训专业的高鹏伟,他身高195cm,体重106公斤,素质好、形象气质佳,技术全面。看得志平书记的眼睛都发绿了,当他看完现场测试后,高兴地对十三中校长说,只要十三中今天能把他签回去,就是胜利。"回忆起当时在华中师大选聘人才,同去的一位工作人员现在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
  这位工作人员说,工作组第一时间与高鹏伟取得了联系,通过沟通了解,宁乡十三中最终成功聘选到该生。还有该校华生物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董文,在整个招聘中表现突出,笔试、面试都是第一,但由于对宁乡不太了解,因此首先很犹豫,但是工作人员诚意最终打动了他,最后也选择了宁乡十三中。
  招聘人员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诚意,也打动了表现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华中师大历史系学生孙敏,最终,孙敏来到了宁乡四中。
  截至到去年底,宁乡县已经从全国各大知名高校招聘到了近1100名优秀毕业生人才,大部分都被充实到了山区农村薄弱学校,这些人才无疑就像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洒在了广袤的宁乡大地上,要不了多久,必将为宁乡教育带来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为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山区教育,宁乡县建立了"县财政补贴为主,乡镇配套补贴"的边远学校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推出了校长选聘制、任期考核流动制;强力实行域内教师交流制度;针对村小音、体、美、信息、英语、科技等专职教师紧缺,难以按课程计划开课的现状,实施"走岗任教"制度,教师年度流动达&到了10%以上,工作经验在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会上推介。
  此外,为提素质促均衡,宁乡教育创新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全县5000多名教师&完成业务普考,完成了对50岁以上、共1250名教师的全员培训,组织了对6000名教师的计算机、普通话培训,引导10000多人次教师参加挂职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与此同时,铺开"千名党员联千班"活动,深化"百名干部下基层,联点帮扶百所农村薄弱学校"活动,组织名优教师送课到村小2100多堂。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促进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外界眼中,宁乡教育的代名词就是宁乡人会读书,名气大得很。如今宁乡人到了外面,只要介绍自己是宁乡的,外人就会竖起大拇指说,宁乡不只是经济发展快,教育也办得好、出成绩,一个字,牛!
  其实,外人不知道的是,宁乡人会读书的背后,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原因外,其实还有一个奥妙,那就是宁乡人会教书,宁乡人重视教育质量,但并非唯分数而分数。
  在宁乡教育系统,上上下下有一个传统:重视教学质量,视质量为生命线。
  "这种理念无需领导在大会小会上讲,都懂,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这个效益当然指的是课堂效益。所以大家都自觉地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第一线的老师们,生怕自己的班级落后于别人。就这样,在系统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的局面。"陈凯安说。
  陈凯安还告诉记者,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的提升,按照由县到到乡镇、由乡镇到校层层发动层层竞赛的形式,每年系统都要举行新上岗教师、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的高效课堂比武活动,参与教师达6000多人次。
  异彩纷呈的全员赛课活动,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乡与乡比、学校与学校比、老师与老师比的竞争局面,通过赛课比武,促进了宁乡县广大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大幅提高。
  "这样的课改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课堂由学生做主,课代表主持全班学习,小组长主持全组学习,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老师只是服务学生的平台。其实,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走全面健康的发展之路。"
  由于质量效益已经成为了系统的普遍共识,所以大家都会朝着一个目标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系统上下都憋着一股气在暗暗较劲。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外,还会想出一些好点子好方法。
  课改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其实宁乡课改的口号喊了多年,也有不少学校在自觉行动,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也没有具体的领导来抓,基本停留在小区域范围内,所以也看不到什么效果。
  实事求是地说,课改并非宁乡教育人的发明,也非首倡者。全国有名的课改典型有许多,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北天卉中学、辽宁立人学校等等,都是课改的先锋学校,也是课改的受益学校。
  作为行家,黎爱莲自然知道课改的重要性,所以他上任后,就成了课改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为此,黎爱莲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响亮地提出了"向课堂要效益",走高效课堂之路。
  宁乡课改的先锋在五里堆中学。2011年,这个山冲旮旯的中学,率先在系统推出"三一五"课堂教学模式,一下子在系统引起很大反响。
  什么叫“三一五”模式?容记者多费些笔墨,稍作介绍。
  所谓“三一五”模式就是“三大模块”、“一个中心”、“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中心,然后再进行回顾反馈、自主合作、展示提升、梳理巩固、当堂检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追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显出来"的教学目&标。
  “三一五”课改最形象的标志就是每间教室不设讲台,教师与学生一样,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课桌的摆放也可以随意,每间教室按组设置多块黑板,每块黑板又划分为若干小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可以在上面默写、练习或板书展示。“这样的课改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课堂由学生做主,课代表主持全班学习,小组长主持全组学习,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老师只是服务学生的平台。其实,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走全面健康的发展之路。”五里堆中学校长黄跃军如是说。
  五里堆中学课改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学校的注意,仅去年,该校就接待了县内外上千名校长和教师前来观摩取经。
  去年12月,全国著名教育学者李炳亭专程来五里堆中学考察课改工作,他在详细了解五里堆中学的课改工作情况后,给予高度评价:“宁乡课堂教学改革代表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让我真正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后,宁乡教育系统掀起了课改的热潮。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之路,教育系统还以片区进行划分,先后成立了86个课改联合体。
  事实证明,蓬勃开展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让学生活了,让教师活了,让学校活了,让教学质量上来了。
  除了课改,宁乡教育还有一件事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高中多样化发展。
  高中教育是宁乡教育的龙头,高考升学成为宁乡教育的重大品牌。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教育的同质化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阻碍了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正是看到了这个短板,我县自2011年开始,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大胆启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改革。
  去年5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对宁乡"两基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建设、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普职均衡发展的问题。于&是,县教育局立即在暑假期间对高中招生作出重大调整,果断地推出在三所普通高中创办职业教育专业,为民办职业学校划出大量招生指标的措施。
  根据高中教育分类发展的原则,宁乡县将高中划分为省示范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三类。宁乡一中、宁乡四中、宁乡十三中、宁乡县职业中专为省示范性高中。省示范性高中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等方面对其它学校示范。同时,按照"一所学校,两种学历,双向成才"理念,在七中、九中、十一中率先试点举办&综合高中,面向全县招收660名职高生,举办电子、财会、计算机等专业教学班,就读这三所学校的职高生享受国家提供的所有政策待遇和各级补助,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多样化发展还包括特色学校建设。在整合现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将宁乡十中列为体育特色学校,将宁乡十三中列为艺术特色学校,将宁乡实验中学列为美术特色学校。
  高中多样化发展,不但符合按照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对建立普通高中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建立多样化办学机制、培养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宁乡是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指标生分配的改革,取消了重点学校的‘光环',让那些资质平平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平等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我县严格遵照《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宁乡教育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打开宁乡教育信息网,首页顶部是一幅蓝天白云和一片开满鲜花的草原图案,“让教育在阳光下成长”九个字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这就是新的教育局班子上台后,打出的第一个口号,也是他们的教育施政理念。
  怎么实现让教育在阳光下成长,其实上面的篇幅中已有涉及。如果单独拎出来写,恐怕又会是洋洋洒洒上万字。为了不过多地占用读者的时间,记者还是以一个旁观着的身份,带读者到宁乡教育系统去走走,看看他们在高中招生改革方面,特别是指标生分配方面是怎么做的,并且尽量用一种简洁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下什么&叫指标生分配吧。
  应该说,指标生分配的推行,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好措施,这在我县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是一种创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的龙头高中等重点中学,在招生方面长期享有"特权"。每年中考后,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就都被这些重点高中挑走了。
  这样做也并非没有好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将大部分优秀学生集中到几个学校,然后组织优质师资力量对其进行精确制导式的培养,使其更快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一来,对而那些成绩平常或者成绩较好但偶尔出现失误的广大农村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有鉴于此,2010年,我县正式在全县启动指标生分配的招生新模式,并且比例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30%到2011年的50%,再到去年的60%。
  指标生分配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将省示范性高中文化择优计划的60%,作为指标生,按全县各初中学校参考学生人数比例将指标分配到校,对所填报省示范性&高中志愿的指标生,依毕业升学考试成绩等级达到全县统一划定的省示范性高中指标生录取最低控制要求,按志愿按等级录取。
  “指标生分配的改革,取消了重点学校的‘光环',让那些资质平平或者较好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平等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我县严格遵照《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宁乡教育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陈凯安说。
  宁乡教育人善于摸索。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在中考、会考特别是高考方面,积累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经验。
  三个年级一起抓就是一个好方法和好措施。
  在有的地方,只把精力放到高三这一年,认为只要抓好了这最后一年,学生成绩就会上去,就会有收获。
  这最后一年当然是关键中的关键,但也恰恰是这最后一年,会暴露出学生许多问题。假如一个学生在高中,不,甚至初中乃至小学起步,基础就没有打好,那么他或者她到了高三这最后一年,面对着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临考氛围,会怎么样?可以想象,心理素质差的肯定会崩溃。作为媒体人,记者没少看到这样的例子。即便心理素质好的,也难以应付这种高强度和激列的冲刺。
  有远见的宁乡教育人正是看到了这个弊端,才想出了三个年级一起抓的点子--就是学生从进入高中起,就开始进入了高考倒计时。只是这种倒计时没有刻在学校某个地方,而是刻在了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心中。
  从此,自高一起,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就开始了为他们所教的学生,直奔高考主题,进行"订单式的"量身打造。并且,一旦接手,三年当中,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是绝对不会中途换人的。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基础打得早,打得劳,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学生也了解和适应老师的风格,互相之间达成默契,奔着同一个目的地跑。
  还有责任包干制也值得一提。所谓责任包干制,就是指局机关包乡镇中心校,党员干部包学校,年级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的责任机制。这样,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为了这个目标要去做的事情。
  除了成绩以外,这些责任链上的人,还要抓一些看似与考试没有半点关系实则关系大得很的事情,比如学生临考前的心理辅导,比如边缘生的学习质量提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是的,他们要的是整体提高,整体效应,整体水平,整体质量。为了这个整体提高,宁乡教育还有一套跟踪督查机制。
  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某一天晚上,某个学校灯火辉煌的教室里,学生正在潜心地自习,当集中精力帮学生辅导功课的老师偶尔将目光投向窗外时,突然发现教室外的走廊里,校长正带者一些领导模样的人悄悄地站在窗外,辅导老师正想打招呼时,窗外的人挥挥手然后做了个"不要"的手势便又悄声地走了。
  此后,有底下的老师戏谑地称这种夤夜督查为夜袭,因此,局机关的领导又有了一个“夜袭队”的外号。这样不打招呼,不请自来的夤夜督查,对所有学校和老师来说,很有效果。
  此外,宁乡县还特别重视抓高考信息工作。每年,县教研室都会派出专门的人员赴全国各地抓高考信息。跟踪像江苏的启动中学、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这样一些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高中考试命题和模拟命题,学习取经,并将其经验复制到宁乡,然后反复对学生进行模考训练。
  “别小了高考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对历年高考命题进行解读,能大体判断当年的命题走向。只要摸清了大致的方向,就可以针对这个方向进行辅导和模拟测试。在这方面,有许多外地知名中学远远走在我们前头。有一年外地有个知名高中,在模拟命题中,竟然猜中当年高考命题的一半以上。”陈凯安说。
  当然,还离不开一个激励机制。教育系统每三年要开展一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对成绩和贡献突出者,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奖励;截止目前,我县共评选出各类名优校长、名优教师200多人。
  系统内部的激励措施就更多了。每年要开展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育科研奖等评优评先活动,已评选各类先进1200多人。
  2012年起,宁乡县又开展在农村任教30年以上的老师当中评选“岩竹”园丁奖,在宁乡任教10年以上的外籍教师当中评选“蒲公英”园丁奖。除此之外,还推出了“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好书记、好家长、好课堂”的“七好”宣传评选活动。
  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荣誉感的同时,对本职工作更执着了,更上心了。
  还有一种激励值得一提。每年的高三下学期,所有学校都要举行一个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虽然形式和规模有所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目的是一样。
  记者曾多次采访过这种百日誓师大会,搞得非常正式非常隆重,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学生在一个大操场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喊着统一的口号,很震撼,很激昂,还有点悲壮的味道,那场面,只有看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别说,这个看似很虚的玩意儿,还真能管用。学生从此以那一天为倒计时的起点,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不,是玩命。为了提醒自己要玩命,有的学生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声喊三遍“我要成功”或“我会成功”,然后开了每一天玩命儿的复习。当然,老师也是玩命儿的辅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宁乡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寂寂无闻,到今天名震三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据统计,30多年来,宁乡有5000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有50多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媒体赞誉宁乡是"考不倒的高考大县"。
  这样的赞誉,无疑是我县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彰显教育公平的体现。
  宁乡还有一张最美的蓝图!那就是将继续加大投入,在完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一张遍布全县各种类型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宁乡已经列出了明确&的时间和路线图,那就是在这个体系里,有高中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有幼儿教育,有职业教育,有特殊教育,还有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教及社区教育。到2020年,&宁乡要构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湖南日报》高级记者聂廷芳为高位发展的宁乡教育总结出了18个“有”:有设计、有统筹、有总揽;有全局、有重点、有&攻坚;有抓手、有突破、有平衡;有奉献、有参与,有氛围;有制度,有阳光,有监管;有成效、有影响、有信心。
  以一个宁乡本土人的眼光来看,记者以为,还应该加上几个“有”:有公平、有公正、有汗水、有心血、有智慧、有信仰。
  是的,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他们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带着130万家乡父老的重托,在创建教育强县的征途上,用浓墨重彩书写了一篇辉煌的教育篇章,这个篇章,将永远载入宁乡的史册,激励后人!(&刘飞平&陈凯安&肖晚飞)
编辑:编辑
来源:宁乡文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乡县玉潭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