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播报例题

2007年高考有奖猜题活动_新浪考试_新浪网
2007年高考猜题列表
2007年高考猜题示例
上传格式请参照猜题示例
点击可以下载
关键词说明
  2007年高考大纲要求“高考应用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反映测试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指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即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难度:指测验试题难易程度,难度系数=该试题的平均得分/该试题的满分值。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发布说明
  自2007年3月份新浪网考试频道与全品高考网联合举办“2007年高考有奖猜题活动”以来,共有2000余位高中一线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提交高考预测猜题1万余道,五一期间全品高考网组织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的特高级教师十多人在长沙召开了“2007全品高考网高考预测专家研讨会”,大家就2007年全国高考的发展趋势、命题走向、备考策略积极发言,认为全品高考网举办的2007高考有奖猜题活动激发了高中老师参与高考命题科研的热情,各学科专家结合2007全国考试大纲和各省的考试说明,对全国各地教师上传的高考猜题和最新模拟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编写了《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这在高考冲刺阶段对提升一线师生的备考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举办2007年
  《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简易版)》在新浪网考试频道和全品高考网上刊登供全国广大师生阅读参考。
  在此谨向参与本次猜题活动的所有老师和编写《2007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的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简易版)(点击学科,免费下载)
  《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完整版)》将于高考前20天即5月15日对外正式发布,北京全品教育科技中心向购买全品高考网《校园通》和《2008全品高考复习方案?一轮》用书的学校免费赠送《2007年全品高考网高考命题预测报告(完整版)》。
电话:010-8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当前位置: 第A7版:升学特刊
本报邀命题组专家解读中考试卷
福州地铁、绿波时速等热点进入物理试题,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素养三坊七巷、船政文化进入语文、历史试题,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记者 林铭  今年中考试卷难度如何?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意?命题有何用意?昨日,记者联系了市中招办,邀请各学科命题组专家解读中考试卷。【语文】新增的诗歌鉴赏题引导学生别死记硬背  语文试卷命题选用了大量生动鲜活、富有人文内涵、极具时代气息的素材。综合性探究题引导学生用跟帖的形式,对“9·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感言;作文命题思路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美好的品德来构建和谐生活,用文字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和谐之美。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关心“窗外”大事,树立“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  命题关注福州城市建设,彰显城市精神。例如第2题、第3题,考查病句和对联知识,考题中有镇海雄风、屏山古韵、闽都春韵、三坊七巷的衣锦坊水榭听曲等福州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传承本土文化。  整份试卷总体平稳,但稳中有新。第7题、第8题是新增的诗歌鉴赏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诗词时,不仅要重视背诵识记,更要注重对作品内涵外延的拓展和了解,从而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感。记叙文阅读题中,用概括性语言评价文中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评价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倡导和弘扬善良、热心、宽容等美好品德。【数学】  在“简单题”里考出不简单的味道  数学试题注重能力立意,在“简单题”里考出不简单的味道。如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1题、第16题、第18题、第23题等。第23题统计题的素材来源于福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并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预测,旨在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26题与第27题受到许多考生关注。第26题以学生熟悉的几何模型为载体,涉及全等、勾股定理、轴对称等初中阶段多个重要数学知识;第27题以二次函数为背景,通过代数运算串联三个问题,突出考查学生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关注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两题的最后一问都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体现了关注基础兼顾能力的命题精神。【英语】题目灵活贴近生活淡化“纯语法”考查  英语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加大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语篇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语篇类型多样,题材丰富,信息量大,富有教育意义。试卷有助于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淡化对纯语法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下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试卷选材丰富,寓德于考。完形填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心灵鸡汤文”,是一位马拉松运动员为实现梦想坚持跑完全程的感人故事,告诉人们抵达心中的目标便是一种成功。阅读B篇寓言故事《河马唱歌》寓意深刻,启迪人们不要盲目羡慕他人,要善于发现自身闪光点,并且知错就改。  试卷题目紧扣学生课余生活,贴近生活。书面表达题以学生沉迷游戏、考试舞弊等现象为话题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有关诚信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话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物理】福州地铁进入考题突出考查科学素养  物理试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中选材,如第2题、第3题、第8题,倡导关爱生命,关心他人,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第11题以混合动力汽车为素材,巧妙地将节能环保教育融于物理情境之中;第17题、第23题分别以福州地铁和绿波时速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释物理问题,了解物理知识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今年试题突出对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从不同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与科学思维水平,是否形成正确的物理基本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如第30题、第31题考查学生如何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设计方案、处理数据等,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基础知识覆盖面广重视实验技能考查化学试题立足考纲要求“7∶2∶1”的难度布局,基础知识覆盖面广,起点高落点低,重视基本实验技能考查。如第1题至第10题,第13题、第15题、第16题等。  试卷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和方法,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第13题从“宏观-微观-符号”等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第14题以“化学地铁”为素材,考查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分类观和变化观;第17题是一个用量气法和沉淀法来测定混合物成分的实验,考查学生运用“元素守恒”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新颖,注重原创,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新奇和魅力。如第15-II题,考查学生对于溶液以及溶解度的认识及应用。【思想品德】“网络谣言”入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思想品德试题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第9题提到了“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讨薪手段,第16题是关于如何正确面对网络谣言,第22题与手机消费有关。这些考题中的情境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过的,尚存困惑,以此为切入点,既体现学科的生活性理念,又凸显学科德育特征。  试卷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问题设计有特色,注重设问与材料的统一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试题材料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如第26(3)题,是有关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比较;第25(3)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  试卷注重多元学习方式的引导,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如第27题,试题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时政播报稿”,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了解“时政播报”主要内容的过程。【历史】“船政文化”入题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历史全卷阅读量适中,难度适中。  试题关注今年的时政热点,体现时代性,比如以纪念船政文化等社会热点话题为载体,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功能。  试题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重视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体现发展性。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同时,试卷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试题的设计上,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容易题”的比重,同时又能区分出具有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考生。&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醋栗的滋味 刘心武& &&那天跟一位老相识在街上相遇,互问“哪去?”自然都不过是“遛遛弯儿”,但他跟我说了没两句话,就急着往公共报栏那边凑。我有点好奇,他家里赠报很多,何必还要到街上来读报?不免也就去那报栏浏览,这才发现是那报纸上刊发了一篇他的文章。不用问,我理解,这张报一般是不赠阅的,报亭也无零售,大概编辑通知了他这天发表,但样报要过些天才寄得到,所以他是来先睹为快。他也算著作等身的人物了,对自己新发表一篇文章仍充满了孩子游戏中胜出的喜悦,满脸幸福的波纹,这令我始而惊奇,继而感动。&&&& 我感动,是因为忽然悟出:幸福是一。&&&& 把幸福的感觉锁定在一天里的一件事上,没有大事锁小事,连小事都没有那就锁定在美好的一瞥一闻里,的确是一种维系好心情的妙方。针对时下人们容易焦虑多半浮躁的心理状态,提供对症的心灵鸡汤,已经成为一种写作与阅读的时尚。仅从与老相识报栏附近邂逅一事联想开去,我不也就能烹制出一锅心灵鸡汤吗?《幸福是一》难道不是绝好的题目?想想也是,倘若一天到晚总把幸福的目标设定在将来,设定得非常宏大,似乎只有在久远的未来实现了“一万”甚至于“一亿”才能产生出幸福感来,那岂不是将自己浸泡在了永难消退的沉重与愁闷之中?&&&& 常饮鸡汤,无论肠胃的还是心灵的,是小康人士的习俗。小康人士的焦虑,多出于“比上不足”,以及因还贷、人际、家庭建设、子女教育投资与期望等方面的压力,还有情感方面的不满足或不确定。提醒他们“幸福是一”,抓住每天至少一件开心事,立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放眼未来,满心彩霞,的确是非常香美的一锅心灵鸡汤。&&&&& 但是忽然想起了安东•契诃夫的那篇《醋栗》,找来重读。契诃夫不炖鸡汤,他给予我们心灵的不是漂油星的营养液,而是在惊悚中提升的鞭策。这篇小说里写到一位当时社会里的小康人士,他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巢,有胖厨娘和大肥狗,有不小的花园;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在花园里栽下的醋栗终于有了头茬果实。“幸福是一”,他的“一”就是那醋栗,面对厨娘送到他眼前的一盘醋栗,他“笑着,对着那些醋栗默默的瞧了一分钟,眼里含着一泡眼泪”,在一颗颗地往嘴里送那些果实时,不住地喟叹:“啊!多好吃啊!”契诃夫通过小说里另一人物这样批判:“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已经到手,对他的命运,对他自己都很满意。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生出一种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了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七年后圣彼得堡的工人大请愿,沙皇命令开枪镇压,史称“黑色星期日”;十九年后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那以后,《醋栗》所写的那种小康人士该面临怎样的处境?在那一连串的社会大动荡大颠覆前夕,契诃夫于1904年去世,他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以这样的作品警世人们特别是沉迷于小我世界的“一盘醋栗”的小康人士:幸福不能只是自己的“一”,一个自己温饱或者说已经超温饱的小康人士,应该有社会关怀。他在此后的《新娘》等作品里,更为小康者指出了投向改造社会使其达到公平合理的历史潮流的人生方向,契诃夫不是革命家,他的思想也还不是激烈的革命观,但他那吁请人们突破“己一”的幸福观,而去寻求群体“万福”的人道情怀,至今仍闪烁着神圣的光芒,那是任何鸡汤的色香味都无法企及的。&&&&& 感谢契诃夫,贯穿在他所有作品里的反庸俗主题,跟爱与死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我们曾经历过一段严厉压抑甚至试图消灭自我意识的年月,在那阶段的极左思潮冲击下,任何“己一”的幸福感都只能是一种罪感,似乎我在这边喝了一碗鸡汤,都会立即延缓比如说非洲那边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劳苦大众的解放日程。改革、开放,奔小康,使我们从极左的桎梏中获得了身心解放;像我这篇文章开头所引述的种种“己一”幸福感,都是时代进步催生出的健康心理花朵。放心地饮用滋养身体和心灵的鸡汤吧。但应该把“幸福是一”和“幸福更是万”的意识融合起来。“幸福是万”的意思就是应当有社会关怀,自己先富了,别忘了那些还等着后富一步的人,自己小康达标了,要懂得如果小康群体只是大富和贫穷之间的一个瘦细脆弱的衔接颈,那么,就会有一朝断裂的可能。构建一种把“己一”和“万福”统一起来的幸福观,也许不像呷鸡汤那么便当,却是我们都应该努力的。而在这种努力中,记住契诃夫笔下那饱含自私庸俗成分的醋栗滋味是有醒脑作用的:“那些醋栗又硬又酸。”(选自《文汇报•笔会》)17、第2段与第第7段中都提到了“幸福是―”,试问,这两处的“幸福是一”,其内涵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18、文章第5段说“契诃夫不炖鸡汤,他给予我们心灵的不是漂油星的营养液”,请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4分)19、文章第5段引述《醋栗》中的话,称“一想到人的幸福”便会“哀伤”,“亲眼看到了幸福的人”,“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试根据全文内容推断这种心理的成因。(4分)(1)觉得哀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到绝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那位著作等身的老者对自己新发表一篇文章充满了喜悦之情,这种心态令人惊奇、感动。作者借此引导那些处于焦虑、浮躁心态中的人们应该学会知足,感受生活的幸福。B.作者认为,时下的人们往往不肯脚踏实地地去埋头苦干,去创造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却沉湎于好高骛远的想像中,把幸福的目标设定在不切实际的将来,这只能令自己陷于沉重与愁闷之中不能自拔。C.《醋栗》中的那位小康人士,自认为生活目标已经达到,陶醉于已有的花园、美味的醋栗等庸俗的物质享受,而对于“爱与死”这样永恒的生命主题却并不在意,作者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厌弃感。D.《醋栗》这部小说创作完成之后不久,俄国进入“社会大动荡大颠覆”时期,先后爆发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彻底摧毁了少数小康人士将幸福建立在穷困者身上的不合理社会,体现了契诃夫非凡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E.文末写到极左思潮时期严厉压抑甚至试图消灭自我意识,否定“已一”幸福的荒谬做法,表达了作者对身心获得解放,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小康、追求幸福生活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无比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次中国地震新闻比较
&&& 日,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了7.7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不仅如今知道的人不太多,就是当年也远没有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 在这场大灾难过去整整30年之后的日,云南省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公祭时,首次正式公布这场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伤亡总人数近5万人。
&&& 当年的媒体远没有今天发达,传播新闻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和广播。在通海大地震发生之
后的3天之内,不论是中央的报纸和广播,还是地方的报纸和广播,均没有任何关于大地震的报道,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天,即日,《云南日报》才有了一篇关于这场大灾难的报道,标题为《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文中没有提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此后《云南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关注的也是灾区群众在大灾之后“不要救济和捐助”,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灾区人民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对捐献的物品全部退回。云南省抗震救灾办公室退回各地捐款115万元,灾区人民只收下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
&&& 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
&&&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条新闻《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篇新闻采用的是新华社通稿,只有400余字,有10多个字提到了地震的后果:“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当时是“文革”后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报道必须突出当时的政治。报道的最后一句是:“他们(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争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 唐山地震是极其惨烈地发生在城市内的强破坏性地震,在人们的酣睡中,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可是,当年灾难死伤人数是国家机密,中国内地对死伤人数没有任何公开报道,中国也没有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
&&& 日新华社从大连发布的消息说:“在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
&&& 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20分钟,新华社就发布了消息,
此后,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在内的中国各类新闻媒体各尽所能,详尽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及时更新伤亡人数,及时报道国际国内救援的情况,与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中国的巨大进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 (原载《中国青年报》日,有删节)
下列对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与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二者的不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通海大地震发生后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大力宣传,不仅现在知道的人很少,就是在当时知道的人也不多;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报道没有任何限制,各类新闻媒体各尽所能及时报道,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也广为人知。
& B.通海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宣传的重点是灾区人民在大灾之后“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不要救济和捐助”,连国内各地的捐款和捐赠的物品都要全部退回,当然就不可能对救济和捐助作正面详尽的宣传报道了。
C.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四川,这并不是说灾区
&&& 人民不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固不可少,全国人民都喊出了“四川加油”的呼声,但给以物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也是不可或缺的。
& D.1970年传播新闻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和广播,很不发达,所以一直到第4天才有第一篇关于大地震的报道;而今天的新闻媒体显然比38年前发达多了,所以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中国各类媒体就迅速地作了详细报道。
下列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与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二者不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由“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只刊发了一条400余字的简短的新闻稿;而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那一天起,报纸整版整版报道,电台一天24小时不间断播报,网络天天及时更新,电视更是采取全天直播、滚动播报的方式,让全国人民及时了解有关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
& B.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大力宣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力宣传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四人帮”时期新闻报道的“文革”语言特色。
& C.唐山大地震是极其惨烈的强破坏地震,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对此,当时的《人民日报》只用一句话概括了地震的后果:“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蔑视困难,勇于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D.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志愿者、消防、武警、解放军官兵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人,救济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各类媒体对抗震救灾情况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放。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度重视。
下面对三次大地震死伤人数的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1970年通海大地震中,到底死了多少人?由于当时的媒体没有来得及作详细统计,所以没有报道,一直到30年之后的日,才首次公布这场大地震的死亡和伤残的具体人数。
& B.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40多万人,但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对地震死伤人数高度保密,当时并没有公布出来,一直到“四人帮”垮台三年后,才由新华社发布了唐山地震的死伤人数。
& C.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就向全世界权威发布在这场大灾难中死难、受伤、失踪和住院治疗的人数,并且天天及时更新伤亡人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扬。
& D.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对死伤人数的报道,同1970年通海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世界从中国新闻的巨大进步中看到了中国的巨大进步。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1970年通海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很有时代特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只收下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 B.1976年那场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否接受国际援助,当时的中国仍是犹豫不决、偏向谨慎的,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自力更生”作为一条原则,仍然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 C.在唐山百万灾民急需救助时,“四人帮”控制下的媒体除了喊几句“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空洞的政治口号外,并没有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抗震救灾上,仍然连篇累牍地宣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四人帮”不得人心的原因了。
& D.今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对国外的捐款和救济物资以及对国外志愿者的救援情况,都在第一时间内作了正面报道,这与30多年前的两次地震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拒绝国际援助到主动接受国际援助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日。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节选自《城市晚报》)【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小题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小题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日。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节选自《城市晚报》)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小题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小题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作业讨论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aqus经典例题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