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臂非故是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的那一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第几页,
雍也篇 第二十条 我的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一版P69
您这书具体叫什么名字?《论语》还是《论语.雍也》
书叫 论语通译 ,也就是论语的古文现代文对照版,雍也篇是其中的第六篇。不用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去正确的意思是什么?孔子在论“诗礼乐”的时候,曾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人民只能用来役使,不可使其开化.真实的意思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诗礼乐”对于人民来说,如果他们可以运用,那么就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懂,那么就要使他们知道.
孔子关于人类认识论、实践论的明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发表了如何译解的体会之后,深悟还有不少层次的内涵.
首先是关于机密的部分,涉及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保密、绝密的内容,有的甚至仅仅一个人知道,例如军队交战中个别战术决策的更动,请示、讨论已经不容许了,只能绝对服从命令,都属正常情况.也有反常的做法,那是专职暴君的无道统治、贪官酷吏的横行霸道,到头来败国害民,自取灭亡.
自然,任何保密都是有时间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绝密的内容都会逐步自行解密,公之于世,或者在当时是很神秘的逸闻,一般也终究会真相大白于天下.
其次是属于逐步推开的部分,必须先在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上层统一认识,然后要求百姓跟着照做的.不然反而乱了套.这种类型有的是,跟着照做的民众在实践过程中慢慢理解了,也就上下一致了,所谓领导的意志化为群众的行动了.当然有修整完善的过程.
再其次是人类认识之始最多、最普遍的部分,就是有关孩子学前教学的情况.牙牙学语的婴孩只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成人教他说“爸爸”、“妈妈”、“公公”、“婆婆”,教他其他称谓,教他种种物名,教他认字画画,教他唱歌舞蹈.幼儿园教学亦复如是.过去私塾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多多益善,譬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读物,尤其读诵《四书》、《五经》,甚至背出《四书》的也大有人在,长大觉悟了,得益无尽,因而对于师长的做法深为感激.鲁迅有“人生识字糊涂始”之言,应取其正面的意义,为人的认识规律所不可免.可怜天下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有谁会去愚弄自己的心肝宝贝?
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这一名言明论,正确理解了、掌握了,特别是为人父母的,对于如何把握孩子健康成长、有效成材的良机,意义重大.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倡导胎教、零岁教育,重视十三岁之前的教育,认为是人类接受知识、培植智慧的最佳时期、黄金时期.科学实验证明的依据也愈益充分.实际上,我们的古人,中国数千年的教学,就是这样实行的.是以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那些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五六岁之时就能出口成章即兴赋诗,不是个别情形,唐代有骆宾王,当代有冰心,其原因是有良好的家学渊源.王安石写了《伤仲永》一文,感叹同样在五六岁之时富有天赋、出口成诵的方仲永,后来其才智却被埋没糟蹋了,因为他的父亲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懂得及时栽培孩子的道理.严肃的、负责任的、有眼光的父母,当为十八岁之前的孩子把关,抓紧时机促使他们接受富有营养的经典.目前社会上的引诱太多,未成年人都面临着两种前途,明智的家长应当为他们断然抉择.
当今是民主时代,警惕那些私心过重的领导干部歪曲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去兜售愚人之计,那是肯定要碰壁的.
附:《如何译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夫子的这句名言在《论语·泰伯》篇,是认识论的真理,实践论的真理.这一章的中心思想,说的是:“先实践,后悟道”,这样一个原理原则.最近因为我忙于解读《论语》,刚进入到对《先进》篇的感悟,发现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被误读了、歪曲了.现在先将本章的译解发表于此,很想听听有识之士的高见.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百姓先可使他们按指引的道路走,不可能未经实践就能使他们知道所以然.”
【感悟】古往今来,天下事就是这般,有先行者,有后行者,先行者指方向,后行者照着做;先行者是个别、少数,后行者是绝大多数,一般讲,平民百姓当属后行者之列.先实践,后悟道,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论便是如此,是普遍规律.即令先行者,他或他们,也是先实践,后悟道,只是他们早实践、早悟道而已,然后再以其悟到的道理指导民众,指导实践,如此反复前进上升,不会有穷尽.
本章安排在《泰伯》篇,其用意十分明显,非常有道理,是编书者悟到了圣人之心,就是引导百姓走光明的正路,从事先行者的实践,是泰伯那样至德者的神圣使命.孔子的本怀,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引领社会逐步走上尧舜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的至治之道.其赞叹周代完备丰富的礼仪制度,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因为舍此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解译“民可使由之”句,用孟子的“居仁由义”之说最为合适.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让百姓先按先行者指定的道路走,无疑,必定是仁义之路,这是检验先行者的准绳;否则,就一定是邪行者了.古来有正邪之分,有正必有邪,目前尤甚,各个领域,各种人群,都有坑人邪说俟机行骗,慎之,慎之!
对于本章的理解,在中国,特别自五四以来,有天差地远的分歧,均由于误解圣人的博大胸怀、偏离仁学的根本所致.对照手头的几种译本,也不如人意,不能传达圣人的本怀、意向.一般都译成:“百姓只能使他们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那种译解,便给人攻击孔子兜售愚民哲学提供了可能.
据南怀瑾先生介绍,到了民国以来,“五四运动”前后,有好几个人改这两句话.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说,孔子绝对民主,古人对这两句书,圈点句读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可以公开选择投票,给他们政治自由.“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还没有到达水准,“知之”,教育他,训练他,先使他知.改得好像是非常好.但又有人不同意,说康、梁的句读也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看看这个社会、老百姓可以民主了,给他民主.“不可,使知之.”看看老百姓还不可以民主的时候,“使知之”,要教育他.但不管他们怎样圈点,反正都是好心帮我们孔夫子的忙,都是主张孔子是绝对民主,不要打到孔家店,不必要乱批评.南怀瑾先生说,他早年认为他们圈来圈去有道理,现在老了,认为不必要另外圈点,就是原来那个样子.我也以为传统的句读不必动,是人们的理解离开了圣人的本意,方才造成了误读和错解. 记得采纳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的哪一篇如题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谢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就是七年级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是《论语十则》嘛,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这几则中,那些是讲学习方法的?那些是讲学习态度的?那些是将个人修养的。{按1-6的序号来写}
主要讲了学习、交友、自省、宽容之道,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强者.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第一则:为人处事第二则:为人处事第三则:学习方法第四则:学习方法第五则:学习方法第六则:学习态度第七则:学习态度第八则:怎样做人第九则:怎样做人第十则:怎样做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
最佳答案检举
隐藏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出自论语那一篇?_百度知道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出自论语那一篇?
“子夏 曰。子张曰:‘可者与之:“异乎吾所闻,嘉善而矜不能,人将拒我?我之 不贤与,其不可者拒之,于人何所不容:“子夏云何,如之何其拒人也:君子 尊贤而容众。我之大贤与?”对曰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曰?”
出自论语那一篇
提问者采纳
子张第十九
提问者评价
一语惊醒863
辛苦了,可惜没答到重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论语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LZ好,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参考资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臂非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