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能读柏拉图 理想国理想国吗

作为一个哲学类书籍看的比较少的人,最近翻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书,看了几次,都没能坚持下去。实在觉得这个老头的诡辩有时候疯疯癫癫,偷梁换柱,令人生厌。
至少要先了解一下当时希腊的地理和历史吧,“为什么柏拉图提出某项观点”和“柏拉图的某项观点”一样重要。
先说一些不讨人喜欢的话。如果题主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年良好训练和充分知识储备的人,那读懂《理想国》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所以建议题主先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要尝试读《理想国》。如果题主有意学政治哲学的话,可以搜一下知乎,有好多答案解答过政治哲学如何入门的问题,比如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政治哲学如何深入研究? - 匿名用户的回答&/a&。如果题主对柏拉图本人有兴趣,想要找两本书随便翻翻,我推荐更好读的《申辩篇》和《克力同篇》。如果题主想要找些柏拉图的好词好句忽悠姑娘的话,我建议题主去翻翻《斐德罗篇》,当然学术把妹法注定是会失败的。如果题主非要拿《理想国》来忽悠人,那我教题主一句话,你可以说:“比起《王制》,我觉得《理想国》这个翻法更合适。”然后就可以收口了。&br&&br&好了回到正题,《理想国》是一本阅读门槛非常高的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醒一下:&br&&br&1. 柏拉图本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深邃,如果你觉得柏拉图有任何地方说的有问题,请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虽然这个是废话,但是要放在最前面说;&br&&br&2. 对话体是一种不太好理解的文体。柏拉图的思想并不等同于任何一个角色的观点,切不可认为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话就是柏拉图赞同的观点,其他人的话就是柏拉图要反驳的观点。相反可以把整个对话看做一部戏剧。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功能,所有的角色加在一起才是柏拉图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言之不仅是语言,普遍认为文中出现的少量场景、动作都是故意为之的。关于这个话题可以参考这个答案,《理想国》全文第一句话的“微言大义”已经足够写论文了:&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理想国》的开篇有何寓意? - 黑白的回答&/a&。&br&&br&3. 关于题主提到的诡辩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方面,可以参考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苏格拉底在 《理想国》 中的辩论——受伤的马变坏了——马之所以为马变坏 一段的含义? - 张石敧的回答&/a&。&br&&br&4. 柏拉图所在的整个世界和我们熟悉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能随便套用我们熟悉的观念,相反优先要了解柏拉图的每个文本本来在讨论什么问题。这一点可以参考这个问题下各个答案,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教材:&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哲学&/a&。&br&&br&5.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是围绕“城邦”和“城邦生活”展开的,而城邦社会和我们现代政治社会的内在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直接理解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相反了解古希腊政治哲学之前必须先熟悉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是怎么回事。这一点可以参考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 - 姜源的回答&/a&&br&&br&总的来说读不懂柏拉图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相反如果有人说柏拉图很好读、很好懂才有问题。读柏拉图不用太纠结先读原文还是先读二手文献,原文应该怎么读,那个译本好,观点是不是会被带偏之类的问题。如果题主做好思想准备深入研究的话,必须要花大工夫,那这些入门时候的问题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唯一的好消息是,这几年国内翻译了大量柏拉图的译注和研究,足够读个三五年了。
先说一些不讨人喜欢的话。如果题主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年良好训练和充分知识储备的人,那读懂《理想国》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所以建议题主先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要尝试读《理想国》。如果题主有意学政治哲学的话,可以搜一下知乎,有好多答案解答过政治哲学如…
专业性的东西 &a data-hash=&2e88cc7acbf8f& href=&///people/2e88cc7acbf8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2e88cc7acbf8f&&@姜源&/a&讲得很好了。我讲一点我自己的体会。&br&我觉得,如果你不搞学术,读《理想国》其实完全不需要知识储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别人一起读。而且一定要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读。和哲学系的人一起读你就会发现大家基本上都是苏格拉底,那是很没有意思的。&br&&br&上学期我和几个同学读了学期的理想国。有学社会科学的、有学历史的、有学文学的、有爱打辩论的、有爱唱摇滚的。这些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读理想国,就会发生很多争辩。比如,学社会科学的人完全不相信有“善”这个东西,女生则对理想国中对女性的描述嗤之以鼻,爱打辩论的人则喜欢揪住苏格拉底的逻辑漏洞不放。&br&&br&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理想国》中的对话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了,你的身边就有特拉叙马霍斯,就有格劳孔,就有阿得曼托斯。而且你会发现,如果你想真心实意地做苏格拉底,多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强行装逼。于是,和一堆各不相同的小伙伴一起读《理想国》就像是把里面的情节重演了一遍,你时而想要替苏格拉底辩护,时而又拼命攻击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们都随着苏格拉底对话的进行一点点地向洞穴外面走去。&br&&br&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怀念的。
专业性的东西 讲得很好了。我讲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如果你不搞学术,读《理想国》其实完全不需要知识储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别人一起读。而且一定要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读。和哲学系的人一起读你就会发现大家基本上都是苏格拉底,那是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忍不住想吐槽理想国在线阅读_柏拉图
理想国在线阅读_柏拉图
《理想国》内容简介: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力,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其师死后,他游历四方,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加德米学园,在此执教四十年直至逝世,学园附有花园的运动场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理想国》。
最新发布的名著浅歌的空间为您精心推荐中小学作文,生活百态等精品文章。读后感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理想国
读《理想国》随想
在柏拉图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国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所以卢梭将《理想国》评价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在全书中,柏拉图结合希腊城邦的实际,从自己的理论态度出发构想自己的教育体系,具体说来,《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义和善为终纵目标。理想国事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国家正义是对个人正义的放大。
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整个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理念论。他把理念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独立本体,整个世界的“影子”。可感世界只能产生“意见”而不能形成知识,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熟悉对象,对理念的追求,才能获得真知识,达到真理,达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洞***之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其中可以看出,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事物的本体,是人们熟悉的对象,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他的理想国同样也把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高目标。
二、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务。第一、聪明是统治者的美德,“由于它的人数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聪明,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以为能够适应统治任务的,只能是哲学家。
第二、“勇敢”是军人必须具备的美德。柏拉图以为严格的军事练习,可以培养出骁勇善战的勇士。他希看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与雅典的***教育相结合,培养既有知识,又具有真正军人品格的战士,这种品格就是勇敢,亦即“保持”
第三、“节制”对一切人来说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最适合于“爱利者”——劳动者。什么是节制?“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看的控制”,但是节制针对不同的人又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抑制饮食等肉体上的快乐的欲看“。
三、主张***教育
柏拉图以为,教育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音乐,二是体育。音乐是广义的人文教育,注重练习儿童的“聪明”部分,体育主要是通过身体操练,不仅锻炼强健的身体,而且练习“勇敢”之类的心理品质。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实质在于品格练习。身体和精神是互相影响的,教育的题目无非是在于调整人的身体与精神两者互相影响的种种因素。综合音乐和体育,就可以使人得到完备的发展,使人的心灵***一致,从而使人形成良好的品性。
柏拉图以为,青少年的心灵和身体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可以塑造的。通过音乐和体育,应当为青少年的品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主张阶段教育
在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对于3岁至6岁的儿童,应准许他们游戏,用游戏把儿童的趣味导诸在工作方面,并陶冶儿童的品性;同时,给儿童听最优美高尚的故事。6岁以后,应对儿童进行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理想国》对于20岁之前的教育并未详加论述。到了20岁,就要挑选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的本质的联系,然后做第二次选择。从30岁起,用辩证法考他们,用5年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的本身”;然后用15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50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考验,然后,他们就在剩下的岁月中,研究哲学,并轮流治理政治事物。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关于诗人与哲学家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排斥诗人,以为他们玷污了神的圣洁;殊不知,他的哲学著作已使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读尼采的文章,你将发现诗歌般的语言,也将发现智慧的灵光,但这位哲人,却将诗人评作最混乱和最没用的人。诗人本身就是最混乱的矛盾集合体,在思辩之中,他们无意中成为了哲学家。哲人在爱智慧的引导下,发现人间的诗意,于是在无意中他们成为了诗人。但在深沉中洞悉生命之美的哲学家,却极力反对诗人与哲人的相通。
关于诗歌与历史
诗歌比史书更接近时间的真相,但大多数人却愿意把史书当作时间的代言人。一味地以“理性”自居去评判,只会导致狂热的非理性。因为认识一种事物,评判永远是最后一步。可惜我们已经本末倒置。必须放弃自以为是的“理性”,用志性、意性、气性、知性开拓新的朝圣之路,发现真正的时间。时间的观察不是主-客观统一,而是影射-反射的过程。诗意,存在于时间,必然的宇宙的;事件,存在于历史,或然的个别的。
对宇宙、人生、社会,众生凝神冥思,探入灵魂,纵身大化,一化窥天,一水观海,以生命为笔,精神为墨,幻现世界。宗教家是预言的说教,哲学家是解释的说明,科学家是分析的探究,诗人文豪是表现的启示,天才是不羁的发挥。一直相信,生命因为他们的求索而绚丽。
中西精神的差别相
纳西斯临水自鉴,眷恋自己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而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寂寞,却自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
中西都对无穷有着无限的兴趣,但究其精神,却差别甚大。西洋人于固定处以固定视角透视深空,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穷,其态度是追寻、控制、冒险和探索的,结果却往往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
中国人对太虚的态度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中国的平远之境,很少一望无边,远空必有蕴藉,或以数座青峰点缀空际,或以数翼归鸿掩映斜阳。
向往无穷的心,须有多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不是近代欧洲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目标,感受自在的过程。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柏拉图理想国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