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河流自西向东东一共有几道河

天窟地根长白山 满族文化神山圣岳(上)_吉祥满族-爱微帮
&& &&& 天窟地根长白山 满族文化神山圣岳(上)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年天窟地根长白山 满族文化神山圣岳& & & & & & & & 施立学【内容提要】文章从东北文化的象征满族先世肃慎楛矢石砮、渤海建国、天女浴躬、祭山祀典如五岳、柳条边环护龙脉等七个方面论述长白山是满族人民心中的“超哈章京(长白山神)”。【关键词】楛矢石砮、渤海国、天女浴躬、祭山祀典、柳条边& & & & & & & &&&长白山为王气所钟,襟三江,领三岗(老岭、龙岗、南岗),奇峰十六,名胜百二。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亚东北海隅,为一绝大名山。古人称其为东方乔岳,“东方万物之所始,山岳钟灵之所宅”。长白山藏天然之秘,孕万古之灵,山色纯白,终年积雪,远而望之若珠宫玉阙,近而视之,如瑶林琪树,乃萨满文化聚合之地;“天造皇清,发祥大东。山曰长白,江曰混同。”清乾隆四句诗,准确地描绘了满族与长白山松花江魂之所依,情之所钟的关系。长白山为东北亚至高点,中国满族文化发祥地,四千年来,长白山纵横捭阖,多姿多彩地演绎满族文化。天窟地根长白山, 满族文化神山圣岳。& & & & & & & & & & & & & & & & &水为山魂,山为水胆。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海拔2189.1米处有一泓澄澈碧透的天池,给了天下多少神奇与向往。登临天池四时咸宜,盛夏初秋尤佳,而从抚松,从白山,从二道白河镇三路登天池,或于玉柱峰前俯瞰,或临鹰嘴砬头眺望,或经瀑布,过闼门,走牛郎渡,依乘槎河,多维去看天池,那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亦真亦幻的盎然情趣非亲临者不可想象。那年我首登天池自抚松县松花江镇出发,经喘气坡,闯老虎背,过鸳鸯地,趟过针叶、阔叶、针阔叶混交,岳桦林带等四个垂直观带,跋涉180里,身旁突现极地风光(这要在平地向南或向北行数万里,才得一见),眼前天倾一隅地塌一阙,游人惊呆了。但见擎天拄地的十六座山峰中间,环抱着一座巨大—的火由湖,就是有“天上瑶池”美誉的长白山天池;它莫不是上天王母梳妆台掉下的一面宝镜?又似九天仙女手中的一块碧玉。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275米,《东三省纪略》称其为图们泊,译言万也,乃万水之源。此时,它冰肌玉骨,秋波盈盈,静静地镶嵌在峰峦叠嶂中。白云蓝天走,也在池中行。不见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热闹景观,不见炊烟袅袅,不见车轨人迹,世界此时静得出神入化,返璞归真为原始的沉寂。望天池之悠悠,叹人生之渺渺,个人的所谓顺逆、荣辱,在这大苍穹间,该是何等微不足道? && 天池又名龙潭,也称海眼,是我国最高的火山湖和最深的湖泊,历史曾为其涂上层层神秘色彩。有的史书记载,天池中有百里可闻的“龙宫演操”,有如鸣金戛玉的“宫中鼓乐”。今人说,天池与海相通,每七日一潮,伴大海一呼一吸。天池毗邻,有水五湖六泓,与天池并称长白山“七星湖”。& & 绮丽幽静,掩映于墨绿林海中的银环湖,又称小天池、长白湖、对环湖。该湖位于长白瀑布西北约3公里的二道白河西岸,分东西二湖。立山头俯视,林中有湖,湖中生树。二湖恰似一对银环,与长白天池构成“母子恋”的奇特景观,为天下罕见;位于冠冕峰南5公里处的王池,传说为明末后金之初老罕王(努尔哈赤)得救还生乏地,故得名。该池不大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古有“王池笑月”之说;王池东侧,积水面积1200平方米的小王池,因其状有逊于王池,故名;岳桦池,位于小王池东北处,因南有茵茵绿草坪,周环逶迤岳桦林而得名;天文峰东30.4公里的圆池,又名文池、玉莲池。池在红上山西北侧安图县最南端,池深且圆,状如荷盖,俗称“天女沐浴池”,传为三天女降浴的地方。有神鹊衔来生果,色甚鲜妍,三妹佛古库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感而成孕,后生一男,生而能言,自言姓爱新(汉语金也)觉罗(姓也),名布库里雍顺,其国定号满洲,乃始祖也。有清以来,圆池被尊为生龙圣地,满族发祥地。& & 如果说,长白山浩浩天池,只见水出不见水入;银环湖只见水入不见水出,那么圆池是无水流注入也无溢口,但湖中泉涌如注。湖直径180米,水清浅,多水草,有花尾鱼邀游其间。据传早先年,每逢三月初三清晨,如临圆池岸畔可见歌台舞榭浮于池上,管弦悦耳,乐曲悠扬,余音袅袅,经时不散,故又有“仙湖”之誉。& & 二登天池是经二道白河镇,过可以煮熟鸡蛋的温泉群,过瀑布侧,沿乘槎河上行,直抵天池北岸。在钓鳌台旁,补天石畔,可以直接触摸清澈透骨的天池水。倘若步入天池二、三步,人便不见踪影。此时,偌大的天池,极似一泓随处可见的人工湖,而完全有别于人工湖的是湖上并无一叶扁舟或游船。拱卫天池的十六座雪峰,像一个个白发思想者,厮守着这一池晶莹,千年万年。此路登天池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乘槎河水流出1250米处;突然形成的霓跃虹飞般的长白瀑布。那68米高瀑,跌出万水之源如白练腾空;巨龙般的水柱冲入幽深谷底,溅起几丈高的巨浪,恰似云翻雪倾,钟鼓雷鸣,所以清人刘建封称其“举世无双,天际第一流”,乃滔滔千里松花江之正源。三登天池是过蜿蜒高峻的盘山公路,于长白山气象站旁鹰嘴峰头俯瞰天池。被群峰裹挟的天池,此时如一缕云,一层雾,一抹烟,湛青、微蓝。尽管游人与池面直线距离足有几百米,但你能清晰可见池上一丝风动,一线微澜。从清人刘建封亲眼目睹,到今天时常出现的似龙非龙、似蛾非蛾、似獭非獭、似雁非雁、似熊非熊,如同英国尼斯湖里的“尼西”,又如西藏文部湖的“怪兽”,也如新疆哈纳斯湖的“红帆”的天池怪兽之谜,就涌起于脚下这冰清玉洁的水面。所以有人推论这些“怪兽”是从“海眼”中浮进来的,多少年来,沸沸扬扬,真假难辨,可信可疑,无法定论。三登长白山,多维看天池。看得博大、悠远,看得神秘、神奇。看得入气吞云梦,直欲抵达霄汉。天根地窟的长白山天池,是不是一个梦幻天池、遐想空间? & &一、满族先世肃慎最早于虞舜崭露长白山尽管考古证明,上溯16万年前,在吉林地域就有人类生活的遗迹。华夏系的燕人、汉族;东胡系的乌桓、鲜卑、室韦、契丹、蒙古、锡伯;秽貊系的秽人、貊人、夫余、高句丽;肃慎系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四大族系,自古以来就在吉林大地繁衍生息。但是当你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商全图上赫然标注,3700年~3100年前,东北唯一一家人家在长白山,那就是肃慎。作为商代远夷的肃慎,是与黄河中下游的商时周边方国如基方、辔方、人方、虎方、淮夷及氐、羌、濮等同登早期中华民族历史舞台的方国。如果说此时吉林其它三大族系华夏、东胡、秽貊还仅仅停留于考古假说中,肃慎族系的先祖已鲜活地走进典籍,由长白山走进商朝。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记载,“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一名息慎,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朝,贡弓矢”,到了周代,肃慎屡献“楛矢石砮”。大荒为满语(大约、大概或无边无际的意思。古人看长白山也只能看个大约、大概,今作东北方言,人们多用,如大荒数一数有多少件东西),大荒山中的不咸山即今长白山。“肃慎”是满语,东夷的意思。肃慎族以鸟、以谷、以马为图腾,所以“肃慎”又写为骕騻、骕骦或稷慎。肃慎是满族的先世建立的部落。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先民。周武王时,肃慎人曾经进献过一种贡品,叫楛矢石砮,“楛矢”是弓箭的箭杆,“石砮”是黑曜石的箭头。楛矢石砮是一种木箭杆,石头箭头的箭。《国语.鲁语下卷五》曾经讲过一个故事,那是中原陈国的春天,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隼被一根一尺多长的箭射落庭前。这是哪来的箭矢,这么锋利劲拔?陈湣公和他的臣将们都觉得这事蹊跷,就拿着隼和箭就教于周游列国、宣明教化来到了陈国的孔夫子。于是孔夫子最早向天下人做了一个广告。他说“这只鸟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鸟身上的楛矢是肃慎人造的。过去周武王灭商的时候,国势强大,四海属国都来朝贡,北方肃慎的贡品就是楛矢石砮。”面对长约一尺八寸似木非木、似石非石、似铁非铁的楛矢石砮。孔夫子对迷惑不解的陈湣公说,周武王的时候,周族的亲属分珠宝,诸侯们都得到了远方来的珍品。当时周武王就把楛矢石砮分配给陈国的女婿胡公。人们到金柜里一查,果然就找到了这礼品。陈湣公这才知道,在很早之前,在东北就有会制造楛矢石砮的肃慎人。古籍中说,肃慎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不咸山。肃慎国东濒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到弱水,地域广袤。东面的大海是日本海,北及弱水是松花江。而西临的地方是扶余即分布在黑龙江下游西岸。《后汉书》中说“肃慎土地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肃慎人住房子,是深挖的地洞,越富有的人家挖洞越深。至接九阶,要登九蹬梯子上下来去。肃慎人养猪食肉、衣皮。且用猪油涂身,用来御寒。都知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满语中就是“野猪皮”。野猪经常往松树上蹭,蹭了一身的松树油子,可以刀枪不如。楛矢石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在宁古塔东1000米的松花江边有榆树,榆树坠到江中,被浪花激荡,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石化了,人们用石化的林木做箭杆,用江中的坚硬无朋的黑曜石做箭头,木头的箭杆和石头的箭头融在一起就是楛矢石砮。在牡丹江畔有一个鹦歌岭,岭上能找到肃慎古城。肃慎曾因向西周王朝贡献楛矢石砮和大麈(俗称四不像)而名。楛矢石砮是满族文化的源头,是这个以弓马定天下的民族文化的象征物,亦是东北文化的标志物。楛矢石砮这支响箭,它射透了历史,射穿了关于东北、关于长白山、关于肃慎的重重迷雾,使满族的祖先于东北最早,威赫赫崭落于历史屏幕。楛矢石砮作为东北文化的象征物,记录了东北民族早期活动的重要篇章,把一段悠远的、扑朔迷离的历史展示于前。而后伴着自西向东的人口流动,辽宁医巫闾山野人组成一个东至大海、西接扶余、南界北沃沮(今珲春市)“独无法俗,最无纲纪”的野人集团,这就是写进〈〈后汉书.东夷传〉〉的挹娄族,取代了肃慎,又经魏晋勿吉、唐靺鞨、金女真、清满洲(今简称满族)的嬗变,在东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二、西效长安,靺鞨人建的渤海国,就是半个大唐&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在今敦化敖东城建渤海国,号称震国。曾设5京、15府、62州、130县,占地5000余里,人口300余万,历15代王,国祚凡229年,四易都城,即旧国(今敦化)——显州(今和龙西古城)——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东京(今珲春八连城)——上京,其中有三个都城在吉林省境,长白山尽属其内。渤海国留有大量的渤海文化遗迹:它们是至今谜一样的敦化江东、官地、海青房、腰甸子等四组24块石;六顶山渤海王族陵寝;贞惠公主墓;敖东古城遗址;和龙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碑;贞孝公主墓壁画和金银器以及渤海国32次出使日本、100余次朝贡长安,经桦甸苏密城和神州(今临江)走鸭绿江入海的朝贡路线。渤海国文化是今天开发开放长吉图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依据与文化参照。前不久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长白山文化发展论坛演讲称渤海国:“中国辉煌时,你是半个大唐。”开辟渤海国文化旅游路线,游客可体验在吉林大地上演绎的大唐文化风情。三、天女浴躬奠定长白山为龙兴之地有清一代,满洲人对长白山的崇仰可谓登封造极,并进一步把族源与长白山联系。崇德元年(1636年)修纂的《太祖武皇帝实录》最早记载了“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佛库伦吞神鸟所遗朱果而生布库里雍顺的神话,以此向人们昭示皇权天授的神圣性。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长白山圆池即天女浴躬池,三天女佛库伦,吞朱果而成孕,生下爱新觉罗家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美丽神话,可谓长白山魂。在距长白山天文峰东30.4公里的西北侧,银堆玉砌一般的白头山群峰之中,有一红色的布库里山,把那雄伟壮观的白头山,浑映得更加绚丽多彩。山下有一个“池浑而圆”,形如荷盖的圆池, 是一个小火山湖。直径180米。水清而浅,水草丰盛,鸟儿戏水,鱼儿遨游,中央冬无冰,夏无萍,无水流注入,也无溢口,池中泉涌如柱。池四周多松,参天蔽日,池畔芳草萋萋,更有雨燕穿天,白鹤相戏,不失为人间仙境。相传这里是三天女降浴的地方,三天女中的三妹佛库仑浴后吞果受孕,生一男孩,相貌异常,生而能言,名叫布库里雍顺,被尊为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乘槎顺江而下,平定三姓之乱,所至鄂多哩城,其城址史有二说,一说依兰五国城;一说敦化敖东城;近年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应为俄莫惠平原上的龙井汗王山城。清光绪三十四年,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曾寻览至元池,为使人人得瞻,在池边立“天女浴躬处”石碑一座,故得名“天女浴躬池”。长白山天女浴躬池是长白山之魂,是长白山被称作清龙兴之地之所在,是长白山文化博大精深、神秘、神奇的象征。建议在登长白,游天池同时,应重点开放天女浴躬池,与长白山天池,相得益彰,相互媲美,向游人展示自然与人文的长白山。 &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臣觉罗武默讷、费耀色等奉命拜谒长白山,逆松花江而上溯源满洲故地讷殷即今抚松县境内漫江,为松花江上源,为明末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之讷殷部,艰险登临天池,撰有《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这次拜谒活动历时两月,回京复命后,康熙下了一道圣谕说:“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合同内阁,详议以闻。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祀典从崇,但民舍辽远,不便建庙,议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十一月,礼部建议:请求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在山上设帐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康熙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形成了祭祀长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纳再上长白山,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与祭祀五岳等同。四、祀典如五岳,博大了长白山文化长白山为中国的十大名山。过去我曾经写歌《大荒长白山》赞美长白山:“天地这苍苍,岁月这茫茫,苍茫茫有山隆东北,雄姿帅五岳,气势吞八方,中国满族发祥地,一个传说淌三江……”。长白山神奇、博大,似为天外之山,古往今来计有20多种称呼。第一称呼叫不咸山,意为有神之不咸山,并非满语称呼,源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一语汇,汉译为“雅达干”。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大都信奉萨满教,满语称其为“叉玛”,蒙古语称其为“博”,古人称女萨满为“巫”,男萨满为觋。肃慎人称长白山为不咸山,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长白山汉代称单单大岭,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 ;北魏称“盖马大山”,魏称“徙太山”,或“徒太山”,“徙”或“徒”为容易读错的字,这里真的将错就错了,《魏书·列传第八十八 》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与此相似。这是满族先世把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进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记录。南北朝称从太山,隋唐称太白山,《唐书·东夷列传》记载:“靺鞨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长白山地区,其“旧国”即今吉林敦化。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千载,是渤海文化遗存,傅英仁传讲本中称长白山“坐落在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金女真人定名长白山,长白山满语为果勒敏珊延阿林,又有白头山之名,既有国人惯称,也有他国人替代的一面。长白山的神奇主要表现为长白山与龙文化、天文化、海文化联系在一起,如周之兴于歧山,辽之兴于木叶,满族以长白山为兴王之地。& & 建立辽和金王朝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兴起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称呼——长白山。《契丹国志》中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  取代契丹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即现今满族的祖先)兴起以后,把长白山视为发祥地,对其四时祭祀以求保佑国运昌隆,帝祚永延,尊其为“东岳长白山”。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列圣蕃衍炽昌,迄于太祖,神武征应,无敌于天下,爰作神主” ,概述金兴以来迄于完颜阿骨打之武功,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 。山神由王及帝,成为诸岳中最高品秩,自此每岁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择日致祭,并有祭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东巡到吉林时,在松花江畔对长白山举行望祭。此后,每年春秋两季由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员在小白山望祭殿代表皇帝对长白山举行望祭。翌年康熙帝“诏封长白山神,秩祀五岳”,后又撰文称“泰山之龙,发脉长白”,把长白山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长白山崇拜的表现形式随满洲民族一起跃升历史舞台中央,进入中国历代皇帝的封禅礼制序列并居首位。清圣祖东巡吉林,率太子、诸王和群臣“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 。&康熙皇帝“敕封长白山之神礼典如五岳”,“应高于五岳,与五岳同祭”, 康熙有《望祀长白山》的诗和《祭告长白山文》两篇。康熙诗曰:“名山钟神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兆佳启,一代奠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嶢逼帝阍。“康熙文曰:“惟神杰峙东,维协扶景运。疏江汇海,荐瑞凝祥。著灵异于万年,溥蕃滋于庶类”。“朕惟国家受命凝庥,则山川百神罔不协瑞。矧溯兴亡之迹,推翊运之祥,尢宜肇与明,诞加显号。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矣。惟神秀结东陲,泽均厚载,浚发三江之脉,广延千里之区,极敷云泄雨之奇,宏济物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京。”据说康熙曾使人越海探究长白山与泰山的联系,称长白山为龙首,曾撰文说:“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於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于长白山也。长白山蜿蜒面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伏时现,海中皇城、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长白之间穹崇盘屈为五岳首。”雍正十一年(1733),遵旨在吉林市西南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望祭殿,殿内神案立满汉双文“长白山之神”位,山麓建祭器楼,山下建鹿囿以供牺牲,朔望由吉林将军、副都统轮流拈香致祭。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亲临小白山,在望祭殿中祭祀长白山,并下令封禁长白山,保护发祥之圣山。&  嗣后诸帝未到吉林,但也由吉林将军代为“岁时致祭,崇报特隆”。乾隆皇帝年东巡到吉林小白山,他们虽然没有登到长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诞生之地,但有的已经到了周边地区(吉林市的大、小船厂、开原威远堡等地)。而且,还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乾隆有《祭告长白山文》五篇,乾隆所写的祭告文章:“奥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虞所锤,不显不灵。周八十里,潭曰闼门。鸭绿、混同、爱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电磁波是吞。爰生圣子,帝用锡以姓曰觉罗,而徽其称曰爱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叶赫、辉发、界藩……”&嘉庆有《长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写得有声有色,叹为观止。&  直到清末,安图县刘建封还向朝廷上折奏请曰:“长白山为我大清发祥之地,天生圣人,削平区域于万斯年”,因此他建议上山重修神庙,以供俸长白山之神。经朝廷批准,这位知县组织人马四次登山察视,并摄下长白山名胜之地的照片40余张,归后编成《长白山灵迹全影》影集呈奏于朝廷。&  日,著名“红学”家陈景河先生在长白山主峰天池西北15m处发现了金朝用于祭祀长白山的皇家祭坛,规模宏大为现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代祭坛之最,一块女真文字碑出土于长白山天池北钓鳌台上,这块古碑初步认定是金代祭长白山神所刻记的,文字为女真文字“长白山神”。2008年5月在长白山西坡发现的“大荒顶子”祭坛遗址,经有关专家考证,为女真及其先人望祭长白山的萨满祭祀遗址。此遗址与通化二密努尔哈赤长白山望祭台、吉林小白山望祭殿恰成三角祭长白山之势。元明之际,女真各部卫所林立不相统属,对长白山的国家奉祀中止,然而女真人仍保持了长白山崇拜,朝鲜《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编成于1530年,其中记女真人对长白山“奉之为神山”。&五、东北柳条边保护龙脉亦保护了长白山生态文化东北柳条边是清初顺治年间(公元年)为保护清朝发祥重地,为防止满族“废骑射以效汉俗”,为保护东北特产资源而以修壕插柳的方式修筑的东北绿色篱笆,亦称东北绿色长城。清乾隆有柳边诗说,“征战纵图进,根本亦须防”,遂于清顺治年间开始修筑柳条边。柳条边“西接长城东属海”,在辽宁和吉林形如一个大写的“人”字。一足在辽宁东港市窟窿山,一足在山海关附近的辽宁绥中鸣水堂,两足交叉于开原威远堡边门后,经四平布尔图库苏巴尔罕边门(即四平半拉山门)、赫尔苏边门、伊通边门而至舒兰法特哈边门,当时是通往伯都纳、黑龙江的要道。总全柳边长2850米,边门20,边台168。吉林段柳条边修筑于年(康熙二十年始),全边长690里,边门4座,边台28。其中伊通边门,在新立城水库下游伊通河故道西侧,南距乐山镇25里。柳条边出边门东北行,过新立城乡靠边王、靠边孙,幸福乡靠边吴,南折净月边沿子屯、西边屯,三道乡岗子村后台屯,四合村南盛家岗子之后,进入九台放牛沟乡人家屯村北。如今九台得名于柳条边东数第九个边台。柳条边自东向西由舒兰过松花江西行,为九台三台乡三台村、上河湾四台村、五台村,六台乡六台村,城子街镇七台村,苇子沟乡腰八台,九台镇,放牛沟乡荆家村饮马河台屯,腰站村二台屯。柳条边在九台境内全长262里华里,有边台九座,多为水陆交通之要冲,全九台因边而名的乡镇、村屯有四十五处之多。柳条边200余年封禁,创造了特有的柳边文化,如不许汉人进入,满洲旗人也不许自由进入,紧要隘口皆安设卡伦(满语,岗哨),或设立封堆,以监视或阻挡汉人及蒙古人进入,今在伊通县西苇乡有封堆遗迹,在九台有卡伦镇即源于此。柳条边到咸丰十年(1862年)完全开放,伊通满族自治县当时在边里,长春府在边外,边里儿童游戏,有《学骑马》歌谣唱道:“驾,驾骑马上边外,去时带萝卜,回来换白菜。”因为有柳条边的封禁,出入柳边,须持有关部门发给的印票,从指定边门验票出入,否则以私入禁地论罪,如雇人偷刨人参,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充军。今天,我们应从历史的生态的眼光重新定位与评价柳条边的设置,柳条边二百余年的封禁,成功地保护了吉林境域包括长白山在内的蓬勃生态。可以说没有这二百余年的封禁,就没有吉林今天的生态大省。六、满族人情怀缱绻的“超哈章京(长白山神)”在长白山区,至今尚存的金代女真族祭天祭祖遗址,以及与满族“三天女生布库里雍顺”美妙传说相印证的“天女躬浴池”(即所谓“小天池”或“圆池”)等等,生动而确切地说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满族祖先,是怎样地景仰着这座在东北亚地区独钟天地灵秀的“果勒敏珊延阿林”。长白山,满族的心目中的圣山,是他们的发祥地。古时天然环境未遭损坏,长白山周围为千里林莽覆盖,外人极难进入,惟有经验丰富的满族老猎户才干找到前往天池的途径。满族人民自古狩猎、采药、捕渔、采珍珠都依附于长白山,逐渐产生对长白山的信奉与崇敬。在满族人民信仰的萨满教中不仅将长白山视为世界众神的栖居之所,同时也是本民族祖先的发祥地,以及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是货真价实的民族精力源头。满族民居通常把供奉祖先的神板设在自家室内的西墙上,室以西炕为尊位,只许年长辈高的老人就坐,其目的就是让神板上的祖先神位与长辈时刻面向东方的长白山,时刻瞻仰民族圣地的光辉。在满族家族祭祀中,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的衣服,尤其是妇女们身着彩旗袍,头带答拉赤,足登花盆底,显得既美观又庄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要杀猪乞福,由家族中的神职人员‘萨满’唱诵魂归长白山的历代祖先功绩。到了夜幕降临时分,萨满要头带铜制神帽,神披五彩丝线装饰的神袍,下套神裙,腰扎36对铁铃,手持白色神鼓,祭祀长白山神。长白山神被称为“超哈章京”,不仅是主管东方的大神,同时也是主管国家命运军事胜败的战神,是必须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祭祀长白山神时萨满要高举金叉伴随每小节三次全音符的鼓点跳战神舞。祭祀长白山神的同时还要祭祀火龙神,萨满凭借毅力与勇气赤手抓起烧红的铁索凌空挥舞,顿时火光绚丽以显示长白山三次火山喷发的壮观历史。“恭祀天子之神,白山神祖(白山祖先神之首领掇哈占爷,子孙娘娘(满族始祖佛多玛玛,亦称佛莫西玛玛),设宴备贡敬请诸神祗,辞去旧月迎新月……”满族歌谣与童谣亦唱:“白头山,万丈高,四时积雪永不消。前清发祥地,储藏万宗宝。满洲人,兴起早,勤劳勇敢数得着。松花江两岸人不苦,阿拉楚克百姓多幸福。”祭祀之后人们还要表演“盛洪舞”,大家有的扮作猎人,有的扮作野兽,表演的内容主要反映满族祖先在长白山林中行围狩猎勇斗猛兽的景象。传说满族七位小阿哥为战胜野人,在长白圣母的帮助下,化作七盏灯,把野人照成瞎子,后来七盏灯升上天宇,成为七颗星,岁时祭祀,对北斗的崇拜,反映了渔猎民族的信仰特征。背灯祭的时候要点七盏油灯,七个香碟,七瓶烧酒,七摞黄面饽饽。祭祀词都是满语,祭词里面说“旧月已过换新月,卜定吉日良辰,今日夜晚在七星斗下,高桌摆供,神祖护佑,温和善良、平安、吉顺。老者开明,幼者平安”这些祈祷之词表达了满族人对长白山、对七星崇拜的良好祝愿。长白山自古是人参等高档药材的产地,满族先民经营药材生意历史悠久。每年秋季八月十五前后,长白山下以养殖人参为业的满族农民都要挑出一年中存放的品质最优的人参给邻里亲友观看,并请客吃饭,这一风俗称为‘庆开山’,为的是庆祝长白山神的慷慨恩赐。近年来,每年春季或秋季都有满族的民间团体陆续前往长白山祭祖览圣。2007年起经吉林省白山市筹备,在长白山下建立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面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宏扬博大精深的满族文化。这一切使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以长白山为核心联为一体,已成为长白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观。&& & 许多年来,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关内,满族人,习惯上多是要打听对方祖上隶属那个固山(旗)那个哈拉(家族姓氏),“您的祖上来自长白山的哪道沟?”他们自己,当然是个个都能非常肯定地报出来自“长白山二道沟”或者是“长白山五道沟”。这种问询方式,是满族先民们的一项传统,深深地浸透着迁徙到各地的满族同胞,对长白山这一神圣故土经久不灭的眷恋之情。“长白山情结”,可以说,是萦绕于满民族心头的情与结。满族萨满神歌唱出了吉林长白山石克忒里氏家族史:“头辈太爷,舒崇阿玛法(元祖)留下,从始至终,在长白山,在三个山峰之上,从三道河到松花江,三条船与三棵树,在树枝上,由大瀑布下来,大瞒尼依附……”;满族儿童歌谣亦唱满族与长白山:“一块砖,二块砖,老罕王兴起在长白山……”著名满族文化学人关纪新在检读和研讨清代满族作家诗文作品的时候,也每每与这种“长白山情结”不期而遇。清代,满洲旗人中间涌现出了不下五六百位诗文作家,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宏富的文学遗产。而这些作家中,有相当多的一些人,总是在署名时,于自己的名字前面,习惯地缀上“长白”二字,这说明,清代的满族的文化人,从来就将故土长白山铭刻心头,将自身认作是长白山的血脉,将自己的作品认作是长白山文化传统的赐予和延续。有清一代,八旗文人曾把旗族文学中的诗词创作辑成了几部作品总集。在题目上冠以“白山”二字的,就有四部。它们是:雍正年间由伊福纳编纂的《白山诗钞》四十余卷;乾隆初年由卓其图编纂的《白山诗存》(卷数待考);乾隆、嘉庆之际由铁保编纂的《白山诗介》十卷;光绪、宣统之际由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五卷。从这些汇辑旗族文学之大成的诗词集,均用“白山”来冠名的现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这样一点启发:如果把清代满族文学泛称为“白山文学流派”,也是不无理由的。这里所说的“白山文学流派”,其实早已不仅仅是长白山地区的文学了,它是长白山的子孙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清代满族共有文学。七、长白山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名及方言土语产生重大影响。& & 因长白山博大精深的满族文化而影响了东北千万满语地名,状如白天鹅的东北地域,由长白山、大兴安岭、医巫闾山和千山等山脉画出了轮廓,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牡丹江、嫩江、镜波湖、兴凯湖和辽河穿行或镶嵌其间。这些山川得名无不浸染着满族文化印痕。因一山而有三江,长白山天池,满语图们泊,汉译万水之源,三江皆因满语得名。松花江名松阿里乌拉,汉译为天河;图们江满语统们、土们、驰满、豆满色禽,汉译为万水之源;鸭绿江女真语鸭绿(雅鲁)江,汉译雅鲁鱼,即雅鲁鱼较多的江。海兰江满语海浪乌拉,汉译生长榆树之江;布尔哈通河满语卜尔忽秃毕拉,汉译因河流地处柳丛间而烟气缭绕;小白山,满语温德赫阿林,汉译祭祀之意,即望祭长白山神的山。吉林主要大城市也以满语为名,如长春,满语春捺钹,汉译鸭子河泊。女真语茶河冲,茶河冲汉译滴血酒祭天之意,是女真人出猎前的一种野祭形式;吉林,满语吉林乌拉,沿江之城;四平,满语细直,汉译为柔而细的河流。吉林许多山川村落,或由肃慎族系初辟,或在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时代得名,时至今日,仍保存其满语地名,它或是动物、植物、药物或风物的一种,或是一种地理与气候现象。它折射了东北丰饶的特产,反映了满族农耕和渔猎过程,是研究东北满族与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千百年来,满族与汉族及其它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借鉴和吸收语言词汇,如今在吉林,除众多的满语地名外,满语日常词汇随处可见,有的直接溶入东北方言,如称谓词:格格(姑娘)、飞龙(树鸡)、嘎拉哈(猪、牛、羊或骆驼前膑骨)、哈拉巴(猪前肘)、勃罗盖(膝盖)、脖嘎拉(小孩围嘴)、哈拉子(口水)、橛子(木桩)、、山花子(房山墙)、蚂螂(蜻蜓)、崴子(山水弯曲处)、有行为词:拉扯(养活)、曲曲话(耳语)、咧咧(乱说乱讲)、秃鲁(不兑诺言)、捅楼子(惹事)、扎古(治疗)、起哈子(闹事)、嘎对(结合)、粘包儿(惹祸)、将居(下象棋)、巴达(吃饭)、扒叉(批评)。有状态词:哈拉(肉类变质)、翁洞(瓜类变质)、夹信子(窄)、门斯克(没主意)、甩计子(不高兴)、拉忽(粗心)、腻歪(不耐烦)、不大离儿(好)、麻流(快)、埋汰(脏)、鼠迷(无话可说)、兀突(不冷不热)、特勒(不整洁)、虎拉巴(没料到)、喇察(泼辣)、撇拉(不规则)。长白山与天文化古人在惊叹天地壮美的时候,曾对天产生敬畏之感,默默高悬在上的苍天,逐步具备了天所不在,高高监临的神性。“明明上天,照临下土”,《诗·小雅·小明》中就是这样赞颂天的。在周代,天代替了殷人的“帝”,天被称为“皇天大帝”“昊天大帝”;在金文中,“天”的形状是一个有着硕大头脑的人,象征着高高在上的神秘抽象的一种存在。& & 走上海拔2749米高的长白山,你会强烈地感到突然被这种至上神崇拜意识包围。走盘山小路,如在天街行走,“不敢高声梧,恐惊天上人”。长白山俨然是座超凡世界,梦幻乾坤。长白山天文化崇拜意识来源于长白山附件中诸多神奇的地名和传说。& & 在长白天池周围屹立的十六座山峰中,有一座冠以“天”字的天文峰,海拔2670米,峰顶尖如鹰嘴,伸向天池,故原名圃峰。1958年,在峰的北坡建立气象站,改名天文峰,天文峰是长白的游人最喜登临的所在,游人视登临天文峰为承接上天甘露恩泽,与天共语,接受天传达给茫茫红尘信息的极好机会。天文峰下临天池,天池坐落在海拔2189.1米终年积雪的群峰之间。一池天水,碧波晶莹。天池略呈椭圆形,南北长约4850米,东西长约3350米,湖面面积9.2平方公里。湖的周长13.11公里,湖水最深处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海拔高度比新疆的天山天池(即瑶池)高209米,是我国海拔最高,水深最大火山口湖,实在无愧于“天池”的美称。& & 据《长白山岗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山环抱,离地高二十余里,故名为天池。”& & 相传,天池是天上落在人间的一面玉镜。据说西王母娘娘有两个女儿,都说自己长得漂亮,一天在蟠桃会上,太白金星送给她们一面会说话的镜子。镜子说妹妹比姐姐长得漂亮,于是姐姐怒将镜子抛出天庭,落到人间化为一泓清澈碧透的高山巨泊。& & 天池闼门西部有一山丘,长约50米,自坡前深入水中,扰如蛟龙戏水,人谓补天石。传说为当年女娲炼就。补天石一侧,烟雾腾腾处,乃女娲炼石厂,蜗皇在此炼五彩石,补就了侧东南、拆西北的苍天。神秘的,传说解释了地震的源起与蜗皇炼石补天的过程。& & 传说一:长白山头七星湖东南二十里敖山有卢敖洞,有秦人卢敖遁迹洞中,故名。一年夏日月夜,有满人那氏入洞,行三十里,偶闻有人微语。石室数间,矮小异常,有二人从室中出,形容古怪,躯长不满三尺,那问你等在干什么,、答曰凿地球。奉地皇之命凿穿地球,以资修理,问地球何日能凿穿,答曰现已凿穿。问年代几何,答计八千年,问用工多少,答亿万工人,问如何凿法,答按五行生克;问地厚若何,答天如许高,地如许厚,取直线计,九万里;问地震为何,答天公游戏;问地裂山崩、海啸为何,答地中有风、火、水,工师兴工时,误触风则放风,放风即地裂;误触火则放火,放火则山崩;误触水则放水,放水即海啸。那欲再问,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出洞口,回顾白云封固,毫无奇异。故《长白纪咏》云:“地球何日能凿穿,多少工夫多少年?向使中间留有隙,千钧一发系弹丸”。又有咏地震诗云:“簸荡霎时震五洲,管他东亚与西欧。一声平地如雷起,想是天公蹴鞠球。”& & 传说二:图们江北有红岩洞,明成化年间,有人名惠豆根游至洞口,见一黑人自洞中出,衣冠博大,须发皆白,状如鬼‘惠素有胆魄,因问汝自何来,黑人害怕,径人洞中。惠豆跟随其后,匍匐行约半里,又下石阶万级,至一平地,才见黑人。黑人先说此乃女蜗炼石厂。惠对曰此事实属荒涎,自娲皇昔年补天后,黄帝甲子四千余年无丝毫缺陷,炼石何用。黑人说,我听工师(师傅)说,有形之天,天不满西北;无形之天,天有九重。就“先天不足”一语推论,天怎能无缺?今厂中炼石乃是一种准备。惠问黑人炼石厂有几,答曰有三厂,一为预备厂,一为岁修厂,一为储蓄厂。又问人厂几年,对答七十一甲子。惠连夜逃出洞口,数年后返回,烟云封锁,不能再入。& & 天池北面的出口称闼口。天池水经闼门流出,形成一条水量不大,但比较平稳的河流,人们称它通天河,又称乘搓河。它全长1250米,是松花江的源头。在乘槎河口不远处,有块巨石横在河中,好像一座小桥,水激石上,泛起朵朵白色浪花。脚踏此石,往来可以渡人。人称“牛郎渡”。游人由此跨过天河,即可直上对岸不远处的织女峰了。看来这织女“唧唧复唧唧”,正昼夜赶织她的金缕天衣呢,若不,附近怎有仙人聚会台和洗儿石呢?长白山天文化崇拜,显示了中国这座十大名山的神奇、神秘和神圣,也体现了山人渴求超凡脱俗走向清平世界的理想信念。游山如游天,长白山天文化崇拜,是引导长白山旅游的耀眼光环。长白山与海文化& & & & & & & & & & & & & & & &苍茫浩淼的太海,给了人类多少遐想的空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曹孟德有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海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势和壮丽景象。& & 海与长白山有十分深厚的渊源,长白山脱眙于海,据史料记载,距今45亿年前,地球的躯体大约基本形成的时候,长白山地区还是一片太古洪荒。长白山的形成,大约在六亿年前,在庞大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地质海面造山运动,海底上升后形成了陆地。于是在东半球的一个点上,出现了一个状如雄鸡之首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整个长白山地区。长白山左辅完达山,右弼干山,大兴安岭位居后盾,越过鸭绿江,山脉直抵韩国釜山,整体形制外环着日本海、黄海、渤海,与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长白山与海文化,是一种不易说透的文化现象。& & 天池海眼说。最早见于清刘建封所著《长白山江岗志略》:“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意其与海水相呼吸,故又名海眼。”天池是不是海眼,近年有人写文章批评此说,认为长白山与海直线距离数百里,天池与海相通,实属荒诞。唯笔者不敢苟同这位武断批评者,如今天池是否每七日一潮,潮有多大(当然不能等同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了).尚无确切考证。笔者倾向天池海眼说,虽然多次登天池,未见天池涨潮,但天地朝晦夕阴,变幻不定,且有神秘莫测的“怪兽”游戈其间,是否真的自海眼出入?& & 水悬山说。长白山向被称为水悬山,不蚀中有天池。即群峰不皆水,山浮水上,每至五百年,山即摇动—次,闻而见者有之。水悬山说是国内诸山大岳中特有的长白/JJ海文化标志。地脉与人身气脉一理,山为地之骨,水均地之血,土为地之肉,草木为地之毛发,矿物为地之脏腑.故山上有水,如骨上生血同,水中有山,如血中藏骨同.诚以地脉相连,山水不能间断,扰人身之气、脉、骨、血同,皆痛痒相关也。所以,清康熙皇帝认为,因地脉相通,五岳之首的泰山,发脉长白,穿江越海,在山东结而为岳,而渤海海峡为泰山一大过峡,长白山与海,血脉相通。相传,古时长白山中峰,石黑而高,夜间飞入东海。今海内之铁山,即此山云;又云,昆仑山有南北中三大干脉,盘踞亚东地方,长白山乃其北干之主峰,故系有三大岗,绵延于东北海说。乘槎河与海浮石。长白山天池出口呈一条全长1250米的河流,这是连接天池与长白瀑布的“银色通道”,这条河有个特异的名字叫乘槎河。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池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乘槎而去。”唐朝诗人李商隐《海客》一诗中有:“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一诗中也有“起草鸣先路,乘槎动罗津”等带有“乘槎”之意的诗句。“槎”为何物?即木筏。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早年间有一徐姓措户,行措至此,看见河边有一木舟,横在岸边”,安图县知事刘建封率队踏查长白山时,发现河边斜置一木,便将此河命名为乘搓河。刘建封赋诗记载此事:“松花江上乘槎客,寻到天池信有源。”木筏何以溯松花江而直上长白巅峰?看来,非海外仙人实难乘槎。长白山又有石名海浮石。这是一种体重极轻且能派上许多用场的石,它可以在江河漂流,有水花、蜂蜜石、江沫石、水浮石等多种名字。它的颜色呈白色或灰色、浅黄色,由于多孔而质轻,在水中不沉,近年长白山三大怪、十大怪或二十怪中已有“木头沉底石头漂起来”,可谓一怪,沉底的木头为松花江浪木,漂起来的石头当然就是海浮石了。为什么由于长白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浮石被称为“海浮石”呢?名字来源至今不可考,但通过这个名字至少你能看到长白L山与海文化的联系。最保守的认识是,像我国云南将其辽阔的水域均称为海,如洱海、阳宗海、滇池(也称海),古人也称天汕为梅,才将江沫石材;为海浮石吧?& & 论长白山与海文化,最壮观的景(友应是史料记载的;“土入,云,每年三月三日夜半时分,—遇天晴,见日如红球,白海:扣出。出时三起三落,而后波翻浪涌,忽上忽下,历历在目,尤是令观者,移情海上。”这是一幅海市蜃楼般的大观,找虽未曾于三月三日亲临长白山,但我不相信夜半时分,能于此地见海中日出。我认为这个传说又是长白山海文化的生动写照,是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移花接木,将西王母的上天瑶池移到长白山,所以创造了“海上日出说”。因为民间传说中,三月三日是上天王母瑶池盛会的日子。& & 长白山与海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施立学 ,满族,编审。1982年毕业于四平师院。中国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长春满族颁金庆典组委会会长;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员;东北师大、吉林师大、长春大学特聘教授,吉林艺术学院满族与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故国神游》、《万国揽胜》、《醉情山水》、《关东故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中华童谣》、《精品寓言百篇》、《东北年节》、《东北地名与东北文化》等。责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吉林卷》等。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先进工作者奖和艺术成果一等奖,长春市委、市政府立功建业优秀人士,吉林省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作者授权发布】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东北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希望广大阅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创稿件投稿邮箱: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电话:(同微信)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满族门户网站——吉祥满族网 中国最大的满族门户网站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河水自西向东流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