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知名经济学家家陈世清先生谈什么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也来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6),并与中央党校李鹏教授,贵州党校汤正仁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寿思华研究员等交换意见(图7)...
“房地产业的变化客观上推迟了去产能的进度,钢铁、煤炭等行业本来准备去产能,后来却又扩产...
作者:迟福林 主编&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主办单位: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
来源:大公财经|
  产能过剩、经济减速、调整结构、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最近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经济热点问题前所未有地把经济结构问题摆到了全体人民面前。这说明,线性增长方式GDP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GDP增长方式提供理论基础的GDP经济学不再吃香,能够为经济结构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经济学才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经济学,只是新常态经济需要新的结构经济学。
  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认为,从严格的科学学意义上,只有新领域才有资格称为新学科,只有新范式才有资格称为学科发展的以人名或概念命名的新的里程碑,只有新的基础理论才有资格在旧学科前加&新&字成为原范式发展的新的阶段。按此要求&新结构经济学&必须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新的结构经济学概念、范畴与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因此,兼具哲学家、逻辑学家头衔的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给新结构经济学下了这样一个符合科学学规范的定义: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新的结构经济学概念、范畴与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也是结构经济学的核心;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陈先生认为,对称经济学第一次提出以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为经济的核心结构,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原理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对称经济学就是新结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新结构经济学。
  陈先生指出,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关系是宇宙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五维空间结构存在;这五维空间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时间、空间、层次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通过这五维空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发展的。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必备的基本方法。新结构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新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陈先生指出,以主客体对称关系为核心的时间、空间、层次的对称分析的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在小商品经济时期,市场和政府是外在的;政府的行政&干预&确实会扭曲价格。在知识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本身已经立体化、整体化,政府客观上已经成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风险系数高,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民间创新&创造&创业,只能靠市场来换技术。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换技术的结果,就是市场丢掉了而技术却没有换回来,而要走自主创新这条路,离不开政府政策、资金、行政扶持。这时政府的行政支持不是扭曲价格,而是社会创造价值的必要环节。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不是价格机制。在小商品经济时期,&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通过&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近似表现出来,但并不等于市场的核心机制就是价格机制。在知识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的立体化、整体化,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得到直接表现。此时如果再秉持&市场的核心机制就是价格机制&的过时观念让价格自由放任,只能放任投机者借助金融衍生品工具兴风作浪,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甚至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控制市场、&扭曲&价格就是价值机制的必然表现,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这里&扭曲&的是投机产生出来的不正常价格,维护的是价值及价值正常表现的正常价格。如果说,在小商品经济时期把政府排除在&市场&之外有近似的真理性,对小商品经济的结构分析大体可以把政府作为外部因素来考虑,那么对现代知识市场经济的结构分析把政府打入市场外部性的&冷宫&就有点不合时宜。
  陈先生用新结构经济学解释发展。陈先生指出,发展是立体的、五维空间的,而增长只是平面的、线性的。发展经济学需要结构分析,而增长经济学只需要平面分析。发展经济学注重规模分析,增长经济学注重边际分析。发展经济学注重边际效益分析,增长经济学注重边际效率分析。即使拿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擅长的微观经济分析来讲,经济发展也不是仅仅遵循边际效率规律,而是更多遵循边际效益规律。企业的规模化、多元化生产、名牌战略,科学家的跨学科研究,名人效应的跨领域移植等,追求的就是边际效益而非边际效率。我国改革的&红利&就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红利&而不是比较优势的&红利&,市场实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市场就是价值之间发生关系的平台,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陈先生指出,发展是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与德智体能全面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相对于增长而言。增长狭义指的是按GDP来计算的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有两种途径:外延扩张与内涵深化。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简单,GDP增长大体可以反映一国增长状况。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知识的功能化与社会的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社会的整体发展;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
  陈先生指出,正好像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和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无法真正容纳幸福经济学,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和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发展&、&发展经济学&也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有&增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如果有也只不过是名词而在概念上仍然是&增长&。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经济学范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宏观化,任何宏观经济决策的细微偏差,都会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害,我国前段的出口导向型经济、GDP导向型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困境就是证明。这说明指导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必须是精准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结构经济学必须是精准经济学,结构经济学方法必须是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全面分析、精准分析方法。
  陈先生指出,按照系统论的分层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应该有以下六大层次:经济现象、经济结构、经济趋势、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经济本质。科学的结构经济学应该包含这六个层次的分析,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本质到现象的展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建构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功能的精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而政策建议只能是在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中,把握规律、预测趋势、掌控周期。其中经济规律和经济本质的分析是结构分析的终点、政策建议的起点。所以科学的结构经济学就是&精准经济学&&&精准指导经济发展的经济学。
  陈先生指出,经济的本质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规律就是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研究发展却不研究发展规律本身是一个悖论。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制约浅层规律;不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特殊规律,不能从对策论的层次提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精准战略,只能从博弈论的层面提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模糊设想。这种低层次、现象学层面的遐想由于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很容易被事实所证伪,给经济发展带来误导损害。
  陈先生指出,真正的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不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发展经济学的唯一内容。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相对而言。从经济学的本义来讲,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经济学本来就是发展经济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本来就是同一的。发展不等于增长,真正的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不是同一个经济学范式,各自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与核心内容都有本质的不同。真正的发展经济学只能是扬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整体经济学。作为整体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以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律为对象,以对称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以理性选择和理性创造为途径,以价值创造和资源再生为归宿,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为目标,是指导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看来,一国由&要素禀赋&决定的&产业比较优势&不在于该国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的眼前盈利能力、暂时的资金积累能力、通过购买技术实现技术更新的能力,也不是靠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率和边际生产率,而在于该国整体发展的潜力、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在于该国通过暂时的&扭曲价格&变暂时不利的&要素禀赋&为长期有利的&要素禀赋&实现技术更新换代、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轨的跳跃式发展后来居上实现该国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陈先生指出,作为发展经济学的新结构经济学,其逻辑结构是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架构相对称的;在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建构中,实现经济发展,体现经济规律,展现经济本质。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五维空间的结构,人类经济发展在时间、空间、层次的相互转化中实现,在五维空间相互转化中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轨迹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非线性过程。人类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的,不是当时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之花之所以绽开在英国,不是因为英国当时农业最先进;而信息革命的机遇女神之所以静悄悄地降临自由女神的国度,也不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发展程度高于英国。这种超越发展不见得完全是基于后来居上国家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更多的是文化、制度、地理环境和人的主体性,其中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由各国结构变迁展开来的人类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发展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五维空间的&全息元&;知识经济时代在发展经济学指导下建构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知识经济(层次)、经济全球化(空间)、各国国情(空间)、经济现代发展趋势(时间)的统一,是企业、市场、政府,要素、结构、功能的统一。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知识产业的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使传统产业&&工业、农业、畜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技术没有共享性,知识有共享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后来居上,把知识的层次性转变为时间的跨阶段发展。诚然,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但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借助知识的共享性、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经济的普遍联系,具体某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跨阶段或浓缩某个阶段的时间段取得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统一。新农村建设包括知识农业与农村生态城镇化建设、城市生态化建设就可以做到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统一。发展中国家政府从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法制诚信环境方面扶持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工程,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更新、产业提升、超越发展的必要环节乃至主导环节。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从市场外部性转变为市场内部性是自然历史过程。发展本来就是解决外部性问题。解决&市场失效&的根本途径,是把政府宏观调控定位于市场调节之中而不是之外;政府扶持创业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优化提升社会产业结构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企业边际效率或为企业资金积累提供外围环境服务,而是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与福利水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即使仅仅是GDP的快速增长也不是 &世界工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市场换技术&取得后发优势的成就,通过社会结构转型制度创新使人的主体性解放并推动持续不断的创业潮是更根本的原因。
  也许用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带动资本密集,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更本质的路线图,只不过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必须用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但愿陈世清先生的对称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能够为走出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经济减速的困境指出一条新路。
  原载: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李耀威 DF002
相关阅读:
2012 - 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供给侧改革
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供给侧改革
  产能过剩是结构失衡不是经济过热,化解产能过剩靠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减少投资。供给和消费的关系是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为主导、投资拉动为基础、经济社会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这就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根据他所创立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提出来的供给侧改革的精准定义。
  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决定不同的经济学语境,不同的经济学语境不但决定每一个经济与经济学前沿概念的不同定义,而且决定每一个经济与经济学前沿问题的不同定位。与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意味着经济过热所以必须减少投资降低GDP增速不同,陈先生认为,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有关与GDP增速无关,产能过剩和经济过热不能划等号,7%是常态8%是非常态没有科学根据。把产能过剩和经济过热划等号的理论根据是经济发展“均衡点”理论。“均衡点”理论是配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那时人们的需求结构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可再生资源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容易“失衡”;一旦“失衡”,就会出现所谓经济危机。然而到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括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带来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无静态的均衡。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无均衡问题。“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持这种理论只能损害可持续发展,人为降低增长速度会造成“滞涨”的严重后果。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宏观带微观,利用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才是解决结构失衡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是永远存在的。而且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基础性与延伸性决定,这方面的投资有无限延续的可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性与杠杆功能,使其具有连续性。只要决策者认清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关系,抛弃配置经济学的“均衡点”理论,政府对这方面的投资没有任何客观障碍。企业靠创业,创业靠推动。任何时候政府对基本建设持续投资都是推动创业、牵动企业、带动就业、促进消费、开发市场、使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就是自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
  陈先生认为,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牵动创业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和通过扶持创业工程解决就业问题消费结构调整两方面。从量来看,基本建设投资的投资拉动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是几何级数,消费拉动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是算术级数。从质来看,是靠投资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还是靠消费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是再生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原理,靠消费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是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要求。从后果来看,靠投资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其作用是永久的;靠消费来拉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其效果只是暂时的。因此不管市场怎样变化、商场怎样发展、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怎样争锋,投资永远主导消费而不是相反;在经济结构对称的前提下,投资只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经济永远不可能过热。
  陈先生指出,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不同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应该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产业结构与产业关系作一番整体梳理。通过梳理偶然,借以认清必然,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产业观。产业观,就是通过产业政策体现出来的产业结构观。产业观的后面是发展观。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就是知识运营——知识增长型的增长方式。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先导与主导,使人类由一次创业转变为二次创业,使人类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知识运营就是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知识运营的实质,是使第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信息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只有知识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而只有知识产业龙头化,才使这种桥梁和纽带现实地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使它们各自得以升华和超越。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知识运营就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早在十多年前,陈先生就提出了“反城市化”的思路。结合此次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陈先生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的过程。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人类社会的否定之否定,是历史发展的螺旋式。发展高速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缩小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开发中国时间、空间、知识资源的根本途径。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把这双向互动统一起来的中介是高速路,因此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枢纽产业。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才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先生是最早从理论高度系统批判GDP增长方式的经济学家。陈先生指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用生产力发展超越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包容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要阻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使中国走出产能过剩危机,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停止以GDP增长为经济增长目标、以GDP增速为经济增长唯一指标的做法,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对理论范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进行正本清源,使一切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在对称经济、再生经济的基础上。
  陈先生指出,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经济增速减缓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陈先生指出,解决产能过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应该用税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用财政手段代替银行手段。税率高低那个有利经济发展、税收增减是否有利经济复苏,政府宏观调控是治标还是治本、供给侧改革是否能真正走出中国经济低迷,取决于政府执政能力强弱。政府执政能力,包括政府清廉度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属经济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使银行手段休息、财政真正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是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上层是传统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中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底层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政府执政能力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综合功能。要从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我国产能过剩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偶然性中看出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从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中看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国家经济主体性既是这个必然性的产物,也是使这个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必要前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必须统一,当然是在再生经济与再生经济学、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基础上的统一。
  陈先生认为,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实现价值靠价值本身的价值而不完全是靠价格,靠价格实现的价值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任何财富只有在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时,才能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只有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的财富才是实现其价值的、现实的财富。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是潜在的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能成为累赘。财富的大小不是以值多少钱为标准,而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标准。经济理性是价值理性而不是价格理性,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把人民实际水平的提高作为幸福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标和目标。
  陈先生指出,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客观上要求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经济主体。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
  陈先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价值机制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充分竞争、保障有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陈先生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金融体制改革——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向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转化,通过直接投融资体制建构游资和游资通道之间的对称机制,使游资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直接投融资去杠杆化,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主体性与经营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不是供给侧改革的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早在10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陈先生即已发文指出,当时的金融危机虽非全球化的,然而是全球性的,其宣告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移、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那么,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全球化的,说明旧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又经过10年的苛延残喘、余热发挥,已经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而陈先生10年前开始提出来的理论,也就得到了1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验证(见陈世清:《知识运营系列丛书提纲》,《中国经济信息》99年11期;《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原载:中国经济网
无相关信息 & & &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