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jun2997924588怎么念

为什么1m是光1/s所走的路程为什么定义1m是光1/s所走的路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定义一个整数倍呢先有米?你是说用光速来测量米原尺吗?
因为是先有的米这个单位,后来有了光速不变理论,然后技术上能够非常精确测量光速之后,就用光速来定义米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因为最早的时候一米的定义并不是这样的,最早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而后科技发展,把这个单位越来越精确化,才有现在的定义 参考资料: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
扫描下载二维码caldera_百度百科
英文名词,为巨火山口、 破火山口之意。天文学中的光速指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17世纪前人们以为光速为无限大,伽利略曾对此提出怀疑,并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但因过于粗糙而未获成功。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O.C.罗默证实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1972年,美国的K.M.埃文森等人算得c=(±1.2)米/秒,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值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在这定义中光速c=米/秒为规定值,而长度单位米由这个规定值定义。
caldera简介
天文小常识
光速(speed of light):光波或电磁波在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
真空中的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量,国际公认值为c=米/秒。17世纪前人们以为光速为无限大,意大利物理学家G.伽利略曾对此提出怀疑,并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但因过于粗糙而未获成功。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O.C.罗默利用木星卫星的星蚀时间变化证实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1727年,英国天文学家J.布拉得雷用恒星光行差现象估算出光速值为c=303000千米/秒。
caldera的音标:[k&l&di?r?]
1 【地】巨火山口
2 破火山口
英文释义:
A large volcanic crater, typically one formed by a major eruption leading to the collapse of the mouth of the volcano
caldera菲佐实验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佐(Armand Hipplyte Louis Fizeau )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
最早的结果为c=315000千米/秒。1862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J.-B.-L.傅科根据D.F.J.阿拉戈的设想用旋转镜法测得光速为c=(0)千米/秒。19世纪中叶J.C.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他根据电磁波动方程曾指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静电单位电量与电磁单位电量的比值,只要在实验上分别用这两种单位测量同一电量(或电流),就可算出电磁波的波速。1856年,R.科尔劳施和W.韦伯完成了有关测量,根据他们的数据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值为3.千米/秒,此值与菲佐的结果十分接近,这对人们确认光是电磁波起过很大作用。
caldera迈克耳孙实验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实验,测得c=()千米/秒,他于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实验,测得c=299774千米/秒。后来有人用光开关(克尔盒)代替齿轮转动以改进菲佐的实验,其精度比旋转镜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1952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K.D.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得c=(±0.10)千米/秒。此值于1957年被推荐为国际推荐值使用,直至1973年。
caldera埃文森实验
1972年,美国的K.M.埃文森等人直接测量激光频率ν和真空中的波长λ,按公式c=νλ算得c=(±1.2)米/秒。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值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在这定义中光速c=米/秒为规定值,而长度单位米由这个规定值定义。既然真空中的光速已成为定义值,以后就不需对光速进行任何测量了。
caldera结论所属
介质中的光速 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光速值。1850年菲佐用齿轮法测定了光在水中的速度,证明水中光速小于空气中的光速。几乎在同时,傅科用旋转镜法也测量了水中的光速,得到了同样结论。这一实验结果与光的波动说相一致而与牛顿的微粒说相矛盾(解释光的折射定律时),这对光的波动本性的确立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1851年,菲佐用干涉法测量了运动介质中的光速,证实了A.-J.菲涅耳的曳引公式。
企业信用信息长度单位“米”是如何定义的?为什么1m就是那么长,怎么定义的?
特雷西LElv43
单位制沿革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方便,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热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形状最坚固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 y=×10e(-10)米.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 86 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倍.” 这个基准的精确度相当高,相对误差不超过4×10e(-9)?,相当于在1千米长度测量中不差4毫米.但是原子光谱的波长太短,又难免受电流、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复现的精确度仍受限制.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80年代,用激光测真空中的光速c,得c=米/秒.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新的米定义有重大科学意义.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精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精确度.回答者:广东省考生 - 秀才 二级 1-16 06:07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1米的长度是怎样定义的?人类对1米的长度的规定也有过不少次的更改,自己查了一下,最新的对米的定义是“米是1/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我想知道为什么是在“1/”秒内光走的距离,而为什么不取个整数?还是米已经用别的方式定义了,这个距离正是光在“1/”秒走的距离?
最早的国际统一的1m的定义是:地球通过两极的大圆海平面的周长为4万公里.所以通过两极的大圆周长的1/的长度为1米.之后由于板块运动等原因,这种定义方法得到的长度往往发生变化,也不精确,难以测量.所以改成了你说的这种方式.本着不过大改变当时1m长度的原则,就近似成1/”秒内光走的距离了.你的想法很正确,只要不是整数,一般不可能是最初的定义方式.所以你看看地球子午线的周长是不是4万公里就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米已有过多次定义,在人们的思想里米的长度已有了一个概念,光在这段时间走的距离和前几次定义的米是一致的,也与人们的思想是吻合的。
1米的长度是一个罗马国王决定的。就是规定一段距离,为1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
因为在这之前,“1米”已经有定义了,新的定义不能为了凑个整数,而改变原来1米的长度,否则所有相关的仪器、公式、定理等等都要跟着改。
地球通过两极的大圆海平面的周长为4万公里。所以通过两极的大圆周长的1/的长度为1米。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99792458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