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反映菜贩子如何应对恶意压价价,农业部门怎么办

为何“菜贱伤农”频遇“菜贵民忧”?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4月26日电(记者王春雨 王建威 许正)农民的白菜一毛钱一斤没人要,市场的白菜卖价却超过一块钱一斤。连日来,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多地蔬菜滞销,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市民“菜篮子”菜价居高难下。一方面是“菜贱伤农”,另一方面是“菜贵民忧”,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怪圈频现的背后,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不适应,以及政府“有形手”和市场“无形手”调控的错位。菜价何时才能告别“过山车”现象,政府、菜农、市场等多环节的努力仍任重道远。  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  路边、房后、沟塘,腐烂的菜帮、菜叶随处可见,阳光下散发着阵阵酸臭,在菜农眼里,这烂了一地的“都是钱”。今年开春以来,哈尔滨市主要的白菜生产基地―阿城区白城、南城两村的2200万斤窖储白菜遭遇滞销。  每斤4毛、3毛、2毛多、2毛……今年开春以来,阿城区白城村种菜“状元户”贾洪艳形容菜价几乎是“一眨眼就会掉”。无奈之下,贾洪艳将数十万斤窖储白菜以每斤2毛1分的价格卖给菜贩,而这批蔬菜的实际成本价至少应在每斤4毛以上。  “赔了比"憋"在窖里强,现在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这些菜放不过五月,如果真烂在窖里,到时候扔都扔不起!”贾洪艳说。  阿城区南城村村主任王俊说:“去年白菜价格高,菜农们将白菜反季上市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因此去年秋季的窖储白菜总量也多,没想到一开春白菜市场就变了。”  在菜农的低价白菜没人要同时,记者走访哈尔滨多家市场、超市却发现,市场上大白菜价格在每斤1.2元―每斤2元之间,这一价格高出阿城窖储白菜滞销最严重时期近10倍。哈尔滨市民航路上一位长期零售蔬菜的商贩告诉记者,“今年开春以后,尽管有不少山东、河北等地的新鲜白菜运过来,但白菜的价格一直没有跌。”  除了阿城白菜滞销,近期全国其他地区也出现蔬菜滞销现象。河南中牟再现芹菜“跳水”、江苏镇江莴苣丰产却遇滞销……进入春季,我国多地“菜贱伤农”的怪圈再次显现,留给菜农们无限焦心和疑虑,有专家甚至用“过山车”来形容菜价的极端波动。  在阿城区白菜滞销问题出现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多方力量为菜农联系销路,并在全区干部中发出购买“爱心菜”倡议。通过拓宽外部销售渠道以及新闻媒体呼吁等努力,滞销的2200万斤窖储白菜仅剩300多万斤,阿城菜农们的燃眉之急总算缓解。  “有形手”咋出手成难题  尽管阿城区白菜滞销得到解决,但其中暴露出政府“有形手”与市场“无形手”调控中的错位仍不容忽视。  “仅依赖种植习惯、追涨杀跌,这是典型的菜农忽视市场的表现。”阿城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张玉华说。2012年,阿城区白菜热卖,菜农赚的盆满钵满。2013年不仅阿城区菜农“追涨”扩大面积,连山东、河北等地也扩大种植规模。在市场“全国化”形势下,单个菜农要么无力获取、要么忽视供求信息,造成供求错位,菜价周期性“过山车”。  流通、服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市场不灵的重要原因。尽管阿城区两个村种植白菜已有多年历史,但从菜农到市民,中间一直依赖菜贩子当“二传手”,渠道单一且未形成有效市场对接。哈尔滨市农委蔬菜与经济作物处处长于凤芹说,哈尔滨市仅有3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产地集散市场少且规模小,曾经在郊区建设的10个地产蔬菜批发市场,目前仅剩下1个。蔬菜流通环节中,除少部分基地自产产品可以直接进入超市、院校外,主要还是从产地通过经纪人到批发市场,再进入消费终端的传统流通模式进行销售。  部分菜农诚信缺失也让参与阿城白菜滞销处理的基层干部感到困惑。一些干部告诉记者,当他们四处奔走为菜农找到销路后,面对主动上门采购商,菜农却不守承诺,坐地起价。基层干部坦言,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既不能要求菜农种什么、种多少,也不能强制菜农何时卖、卖给谁。政府“有形手”要出手,但如果时机和火候把握不好,也会陷入尴尬境地。  有关专家认为,“有形手”与“无形手”调控中出现错位的症结,源于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适应。农户单打独斗,根本无法与市场对接,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虽然有发展,但大部分合作社规模小、运作能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市场、企业、基地以及农户之间联结关系尚不稳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  破解菜价“怪圈” “互搏”需变“互助”  权宜之计,只解燃眉之急。破解菜价“过山车”怪圈,需“有形手”与“无形手”共同发挥作用,“左右互搏”变为“左右互助”。  哈尔滨市农委蔬菜与经济作物处处长于凤芹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蔬菜产品生产方式为主线,推动产销衔接顺畅、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有形手”不可越位,但也不能缺位,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形手”都大有可为,以弥补市场失灵。蔬菜滞销频发,除暴露出农民自身市场风险意识不足、存在“囤菜赌价”心理外,也提醒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在非危机状态下的公共服务,除注重基地建设外,还要加强流通领域和畅通市场信息方面的服务实效。  此外,传统农业中“散兵游勇”“坐家等客”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已与现代市场脱节,政府部门应扶助农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抱团”作战,改变他们缺乏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力的现状,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规模入市,引导经济合作组织“顺市而为”,做到真正与市场需求对接。  专家还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蔬菜市场秩序的规范清理,强力打击部分地区存在的人为垄断、商贩恶意压价行为,理顺蔬菜市场的管理运营机制,可以尝试与农民合作组织搭建直销平台,促进公平竞争,做到让利于农、让利于民。  作者:王春雨 王建威 许正点击进入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好, []|
海南荔枝果农遭收购商恶意压价 提前低价销售
  海南荔枝价格不会大跌
  部分荔枝果农遭收购商恶意压价,提前低价销售 业内人士表示:果农不必恐慌
  本报海口5月7日讯(记者 林莹)连日来,海南部分荔枝果农遭到收购商恶意压价,果农一味提前低价销售青果的消息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天省荔枝龙眼协会秘书长陈胜庭在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今年荔枝销售看好的四大因素,消除散户果农“恐慌”心态。
  收购价低至2元一斤果农很焦虑
  农垦总局红明农场是海南荔枝重要产地之一,整个农场荔枝种植面积有两万多亩。据在红明农场承包荔枝果园的果农说,今年荔枝的收成不错,成熟期也比往年早了一个星期左右,但还没有对外出售。之所以今年到现在还没有对外出售,就是因为整个荔枝收购市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目前市场上荔枝的收购价格从每斤2元到6元不等,而往年这个时候荔枝的收购价格则在每斤8元左右。部分果农透露,时下,一些收购商为了压低价格,减少收购风险,以2元/斤大量收购一些未成熟的荔枝青果,这在往年是没有的,此举也让一些果农十分焦虑。因为如果任由这种恶意压价的行为持续下去,今年荔枝种植户不仅赚不到什么钱,一些投资大的种植户,有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果农压价恐慌缘于对市场不自信
  海南荔枝龙眼协会秘书长陈胜庭说,海南荔枝在收购环节中压价的现象历年都有,往年海南荔枝价格走势都是前高后稳,并在海南北方荔枝上市的高峰期逐步回落稳定。因此今年上市之初,一些对接能力不强的个别散户,出现2元/斤收购的现象,被众多媒体关注后显得颇为突出。
  他分析,许多荔枝农户之所以面临“压价”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对市场大面的预期分析不足,因而出现“恐慌”心理所导致,担心价格越来越低不好卖,所以提前卖青果。
  东昌农场副厂长符先生说,导致“压价”的另一个原因是运费的问题。他说,海南的冷藏车很少,基本上都要从内地调,以往去北京一趟的运费是2万元一车,现在涨到了2..8万元一车,很多收购商找到了收购的荔枝,却很难要到车,这也是收购商压价降低成本的一个原因。
  四大因素可增强市场信心
  “从许多有利的因素来看,实际上农户应该增强信心,而压价的经销商只是在做无用功。”陈胜庭对行情比较看好。他说,一般来说,在荔枝丰收大年的情况下,农户才会出现销售恐慌,才会贱价出卖。但今年,海南荔枝仅属于“中年”,产量中等偏低,因此荔枝农户大可不必担心量大压价的。其次,今年荔枝上市早,这就意味着荔枝销售周期增长了,按照规律,销售周期长则能很好地应对价格上的波动。
  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可以稳定农户的信心。陈胜庭说,今年荔枝普遍质量好,市场认可度高,另外虫害也特别少,减少了水果销售损耗的比率。产量中等、销售周期长、水果品质好、虫害少,这几大因素决定今年海南荔枝市场行情看好,而总体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农户大可不必惊慌。
  陈胜庭说,海南荔枝种植户中,有七成是散户。散户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等,直接进入市场能力有限,一旦收购商“发难”,就会出现扛不住的情况。实施上,一些组织合作社今年荔枝销售价格则表现正常。
  符先生说,他所管理的合作社荔枝包园收购可达到3.2至3.5元一斤,相当于即使到了本月月底,都可以按照这个价格进行收购,因此荔枝整体价格不会较往年出现大的波动。
  陈胜庭建议,要增强农户“抗波动”销售信心,就要提高荔枝农户组织化的程度。他认为政府应该在帮助农户销售上做更多的投入,组织引导农户直接进入销售市场。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林莹)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一捆捆蔬菜装满竹筐,作为产业链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的销售问题却越来越清晰地拷问着设施农业,这么多菜卖给谁?怎么卖?
&&&&的确,不仅是本市,大棚菜的销路正成为全国很多地区面临的一道难题。不可否认,农产品的销售难依然是农民增收路上的最大困扰,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完善、农民在市场中缺少话语权、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利润微薄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是个有着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村,年产蔬菜4000万公斤,蔬菜销售真真切切使每位菜农年收入过万。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对最基层行政细胞的采访,深入剖析这个“京津蔬菜第一村”的市场营销之路,深切感到农产品的卖难有着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在此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对本市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有所帮助。
&&&&建产地批发市场
&&&&搭蔬菜交易平台
&&&&7月23日清晨的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还弥漫着氤氲的潮气。初见张义申,他正打着赤脚、挽着裤管,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地头又亮又紫的茄子堆成了一座小山。“一大早摘了400多公斤,在家门口就能卖,方便得很。”张义申把茄子装上一辆小型农用车,“突突突”地开到村头的批发市场,一会儿工夫,车空了,腰包鼓了。“7月23日,茄子:0.6元/公斤,400公斤共240元。”掏出一个小本子,张义申写下了当天的交易记录。
&&&&与张义申一样,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很多菜农都是靠这个批发市场卖菜的。
&&&&第六埠村位于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交界地,是国家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也是本市著名的菜篮子供应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6000余亩,全年各类蔬菜产量超过4000万公斤。全村4500口人,有80%的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达到了人均一个棚,蔬菜销售是该村绝大部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对于这样一个专业村,解决蔬菜销路问题绝对是重中之重。村里不少菜农告诉记者,蔬菜是个薄利产业,一斤菜的利润往往是以角甚至是分来计算,以前苦于附近没有批发市场,卖菜要自己找车运到几十里以外,光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赶上刮风下雨,菜运不出去那损失就更大了。虽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有一些商贩主动来村里收菜,但尚不稳定的交易渠道给农民卖菜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何把商贩留在第六埠村,最大限度减少蔬菜购销风险?当了20多年村委会主任的郝祥宝带领村民在村头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占地50亩,有了这个流通平台,老百姓不用四处奔波,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交易。
&&&&然而,仅有市场还不够,还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客户群,这样老百姓卖菜心里才有底。为这,村两委班子、种植大户组成了一个“招商团”,到东三省、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北等地,发广告、送名片,并向批发商承诺,每收一斤菜,村里补贴一分钱,连补三年,不仅如此,凡到第六埠村来收菜的客户都管吃管住,免除批发商的后顾之忧。现在第六埠村蔬菜批发市场有来自10多个省市的固定客商300多个,不少是各省市蔬菜销售龙头。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市场高峰时日交易量达到100万公斤,每年的7月、8月、9月是淡季,日交易量少说也得达到50万公斤,不仅能解决本村近80%的蔬菜销售,而且还有大量外省市的蔬菜也来此交易,第六埠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集散地。菜农张义申颇为自豪地说:“有了这个市场,我们村就没烂过菜。”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第六埠村正在筹划新建一个占地10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吸引更多农业购销龙头,以增加整个市场的吞吐量。
&&&&开辟“开心菜园”
&&&&风险低收入有保证
&&&&在第六埠村采访,一位有着30多年种菜经验的老农这样对记者说,种了一辈子菜,还是很难摸准市场的脉。与他一样,很多菜农反映,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缺少种植技术,不是担心买到假劣农资,资金也不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每年种什么菜、种多少、选择什么品种最令人头疼。“什么挣钱种什么,这个道理谁都懂,可究竟种什么挣钱?对于我们农民来说,要么跟着别人种,要么看去年的销路,去年什么菜价格高,今年就种什么。可是到了蔬菜销售时,市场未必像预想的那样。”见到记者,菜农们说出了心里话。
&&&&村主任、高级经济师郝祥宝说得更加透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民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来指导生产,因此农民种菜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往往与市场之间对接困难,“看去年市场,种今年庄稼”就成了很多农民的选择,这就好比是“昨天下雨,今天打伞”。
&&&&这一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凭借一己之力能够彻底解决,这需要有关部门权威、畅通的市场信息体系的建立。而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怎样让农民承担的风险更小一些?郝祥宝和两委班子成员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根据自身特点,推出“开心菜园”的种植模式。第六埠村地处大城市近郊,“开心菜园”就是专门针对城里人开设的承租新业务,每年花2000块钱就能在农民的大棚里租二分地,承租户想吃什么种什么,给菜农开出“菜单”,由菜农负责承担种菜的所有生产费用,并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管理,收获的无公害蔬菜归城里的承租户所有,可应时采摘。
&&&&“开心菜园”推出后,菜农张义虎第一个报名,他把家里的6亩大棚全部用来开展这项业务。他说:“以前一直担心市场风险,不知种什么挣钱,现在有了这个‘开心菜园’就一点也不担心了,我一心一意把菜种好就行了,市场风险与我无关。”张义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分地一年的租金是2000元,6亩地就是6万块,除去种子、肥料等农资外,一年稳赚5万元。
&&&&城里人点菜,农民种菜,这样的种植模式得到越来越多菜农的认可,现在,第六埠村已经有近百户农民开展这一业务,吸引了律师、医生、公务员、公司白领等300多户城里人在此建立家庭菜园。
&&&&“开设‘开心菜园’的初衷是想给村里的蔬菜找个出口,目的是卖菜,现在看来,这种卖法不仅让庄稼人、更让城里人开心,城里人感受到了久违的田园乐趣,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城乡互动,对第六埠村蔬菜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郝祥宝对记者说。据了解,今年“开心菜园”的面积要进一步扩大,以满足更多城里人的需求。不仅如此,第六埠村还要利用“开心菜园”的理念做“开心养殖园”,为城里人代养鸡、鸭、鹅、猪等畜禽,同时挖掘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让第六埠村不仅成为城里人的“菜篮子”,还要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乐园。
&&&&成立蔬菜产销协会
&&&&带领菜农抱团闯市场
&&&&农民种菜是一家一户,而市场变幻却纷繁复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的单枪匹马总是显得很无助。最近几年,第六埠村的菜农们明显感到,周边区县、省市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虽然自己起步较早,可是面临的竞争压力却越来越大。不少农民对记者说,为了给蔬菜找到销路,有时不得不面对一些中间商的恶意压价,因为低价出售总比烂在地里强。为提升农民在市场谈判中的话语权,2005年,第六埠村菜农们自发自愿,成立了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协会内联基地、外拓市场,将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对蔬菜从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标准化管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截至今年7月底,第六埠村已相继成立各种协会、合作社5个,入会及入社农户共计650户,蔬菜覆盖面积6000亩,各类协会、合作社一年能为农户带来订单400万公斤,每年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
&&&&走入会员王万龙家的蔬菜大棚,一畦畦芹菜翠绿油亮。他家一共4个大棚,每年通过协会下达订单,可以销售12000公斤,占总产量的80%。王万龙告诉记者,这些菜经过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卖到各大超市及批发市场,或是通过深加工、甚至出口,端上消费者的餐桌。为确保蔬菜品质,协会与每个会员都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书,各协会有专职的质量监督小组,从籽种、肥料、农药的使用都严格控制,蔬菜出村之前全部经过无公害检测设备检测,不合格的就取消会员资格。虽然协会的管理较为严格,但这一系列措施使蔬菜品质大大提高。去年,第六埠村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蔬菜供应基地,“六埠”牌无公害蔬菜也渐渐打出了品牌,每到春节,高附加值的礼品菜供不应求。得到实惠的菜农们纷纷说,一家一户的力量有限,而协会、合作社把大伙儿聚在一块儿闯市场,不仅菜农们说话更有底气了,而且菜的名气也打出来了。
&&&&蔬菜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是一家一户做不了的。在蔬菜产销协会及村委会的推动下,第六埠村利用出租土地的方式与国内前沿的籽种研究单位进行合作,打造蔬菜产业的“芯片”。第六埠村蔬菜之所以受市场青睐,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科技含量上先人一步。近年来,该村引进了天津农科院侯峰院士的绿丰黄瓜研究所、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中国脱毒马铃薯第一人”王炳君教授的洋裕生物有限公司,以及朝阳蔬菜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的知名种业机构。目前试验和推广了津研系列黄瓜、朝研系列辣椒、朝研系列西红柿、津引8号马铃薯种薯、大西洋马铃薯种薯等蔬菜新品种100多个,生物防虫、微型种薯繁殖、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等新技术10多个。
&&&&从农民的“菜园子”到市民的“菜篮子”,距离究竟有多远?在采访中,一位蔬菜运销商向记者介绍,从蔬菜生产基地到老百姓的餐桌,一个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条,需要经过3至4个环节,所需时间至少也得24小时以上,农户的利润有限,而中间每增加一个环节,就要从中抽取10%至15%的利润。
&&&&多环节的流通方式增加了蔬菜的流通成本,而且也使蔬菜的新鲜程度大打折扣。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也是最为脆弱的部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怎样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最大的利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从去年开始,第六埠村开始启动“农超对接”的尝试。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经营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由农户向超市、便民店等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在这种流通方式下,超市将采购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供需直接见面,菜篮子与菜园子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节约的成本既能直接增加农民收益和超市利润,有一部分还能以降价形式返还给消费者,可谓“三赢”。
&&&&菜农王万龙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芹菜为例,摊贩在产地收购价格是1.5元/公斤,摊贩们转手卖到市内某批发市场价格是1.7元/公斤,批发市场卖给超市的价格大约在2.0至2.1元之间,而这些菜到消费者手里每公斤价格是2.5元左右。而超市与生产基地对接,对菜农的采购价格提高至1.6元/公斤,消费者在超市购买芹菜每公斤2.2元,这样可以少花0.3元。
&&&&郝祥宝说,“农超对接”的销售方式只是一种尝试,目前还没有成为菜农们的主要销售渠道。到目前为止,第六埠村的菜农已经与津工超市、物美、华润等多家超市签订“农超对接”的购销合同,借助超市完善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将各种净菜送到千家万户,从去年以来,销量总共50万公斤。
&&&&不仅如此,第六埠村为卖菜还动了不少脑筋,在构建产销一体化的链条中主动出击。把菜园子搬到市民家门口,实行蔬菜的产销直挂。他们充分发挥自产蔬菜质量好、认可度高的优势,走入市区,在河西区洪泽路自己开办无公害蔬菜专营店,每天凌晨开始摘菜,6点之前,带着露水的上百种新鲜的无公害蔬菜就走上了柜台,从采摘到上市不超过3个小时,每天销售量300至400公斤。
&&&&此外,村里3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也为蔬菜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做了不少贡献。这些经纪人曾经是地地道道的菜农,在与批发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摸清了这其中的门道,搞起了蔬菜营销。不少经纪人直接与市内各大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食堂联系,开展直供服务。在销售旺季,一个经纪人一天销量可以达到1万公斤。
&&&&对设施农业的关注由来已久。
&&&&第六埠村为解决蔬菜销路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们看到了破解农产品卖难的希望。连日来,记者在田间地头通过对广大菜农、村干部、收购企业、运销大户的访谈,深切感到这样一个小村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建立稳定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在很多地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卖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在第六埠村,通过建立批发市场,依靠市场信息灵敏、交易简便、吞吐量大等特点,分解了全村近8成的蔬菜销量。由此看来,市场问题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确保良好的品质是农产品顺利走向市场的前提。第六埠村的蔬菜之所以销得好、销得快,首先是有过得硬的品质,从籽种、肥料、农药的使用,直到蔬菜进入市场,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品质控制措施。优质才能优价,这也是第六埠村菜农依靠种菜每人年均收入过万的原因之一。
&&&&农民抱团闯市场有利于提升谈判的话语权。第六埠村的5个蔬菜协会、合作社覆盖了全村6成的种植面积,这些协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部分蔬菜的销路,而且还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纷繁复杂的大市场对接。
&&&&城乡互动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新的销路。第六埠村突破传统营销渠道,将菜农与市民、基地与超市链接,发展了开心菜园、农超对接等多种卖菜模式,不仅得到了市民的欢迎,也打响了蔬菜品牌,为自身增加了收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立平 本版摄影 蔡盼 张军
&&&&产地批发80
&&&&%开心菜园5
&&&&%协会收购10
&&&&%农超对接5
&&&&%以芹菜为例 2008年设施农业与露天种植对比
&&&&亩设施 种子等生产
&&&&投入 资料投入
&&&&设施农业 春节前后 1.2元/斤
&&&&6~7月 0.6元/斤
&&&&露天种植01000元 6~7月 0.6元/斤 1.5万斤 0.9万
&&&&上市时间 价 格 年总产量 年毛收入
&&&&1万 1000元
&&&&3万斤 2.7万
&&&&不同蔬菜流通渠道的链状图
&&&&市场型
&&&&产地批发商
&&&&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
&&&&消费者
&&&&菜园型
&&&&农超对接型
&&&&消费者
&&&&消费者
&&&&协会型
&&&&深加工
&&&&消费者
&&&&菜篮子与菜园子对接
&&&&降低成本多方共赢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菜贩子赚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