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杯香茗,海阔天空,此生足矣。

“陋室”铭(原创)
我的办公室在机关办公楼的五楼,大约二十多平的面积,既是工作之所,也是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屋里老式的桌椅,老式的沙发,除一台电脑还算“时髦“外,所用都是些旧的家具,所以被我戏称为“陋室”。虽简陋了些,但那平实和质朴却是我所喜欢的。
因在楼的阳面,屋里大多时候都能享受到阳光的照射,虽然夏天有些酷热,但总比在阴面满屋阴冷好受得多。即便是冬季,每次打开门,都会开启满满一屋的阳光,进到屋里,满身暖意,与屋外的气温比起来,简直有些恍然若春了。
虽不是文人般地附庸风雅,但平时还是喜欢些情调,于是屋里便有了几盆花草、几幅字画。花草说不上名贵,都是极易成活的品种。窗下的小几上摆了三盆,一盆蟹爪莲,一盆九里香和一盆仙人球。虽是冬季,阳光和温度仍然孕育出勃勃生机---蟹爪莲吐出了鼓鼓的花苞,九里香伸展开嫩绿的枝芽,唯独那盆仙人球没有动静,或许它正在默默地积攒着能量,等待着来年的肆意绽放吧。
不求名贵,只为怡情,字画也均非名人真品。西侧墙上挂了副仿制的《富春山居图》,山石、茅舍、树木、竹林,淡淡笔墨勾勒出浓浓意蕴,不出斗室就能心归山林、寄情山水。东侧墙上是副横幅书法,是道峰先生所书陶渊明的《饮酒诗》,字迹飘洒俊逸,而我却独爱诗中那份心归田园、与世无争的恬淡。横幅下的茶几上摆了盆兰花,是那种易养的剑兰,喜欢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品质,所以才让它与独爱菊花的陶令相伴。案头太满,一盆文竹只好放在饮水机上,虽委屈了些,但婷婷身姿、葱葱翠色仍给屋里的氛围起到很好的点缀。工作间隙,捧一杯香茗赏花观画,案牍之劳也随之消于无形。闲暇时,三五知己常常聚在我的屋里,谈论些国家政事或乡野趣闻,时而悲悯世事,时而感叹人生,各抒己见,海阔天空,俨然已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闲情一多,人的意志便会消磨。年过四十,已逾不惑,对于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愿再去刻意追求。记得三年前曾去邻县向一位长者求字,长者看了一眼我写的“行云流水无著意,明月清风自在怀”的字稿,当下就给我下了“年纪虽轻,已无想法”的断语。的确,混迹官场多年,庆幸自己的底线还有棱角,不是没了追求,而是看开了世情,便不愿再去为虚名浮利而违拗自心。就如一位挚友所说:“无论做怎样的努力,都是在拼凑普通的生活”。于是,辟一间斗室,守一方净土,虽不能调素琴、阅金经,却能悬山挂水,植兰种竹,案牍之余徜徉其间,怡情自乐中便舒展了身心、涵养了性灵。滚滚红尘,谁又不想能有这样一处“栖心”之所呢!
&&&&丝竹乱耳案劳形,
&&&&不恋浮利与虚名。
&&&&一心追慕前贤志,
&&&&陋室之中且怡情。
&&&&虽不敢比诸葛之庐、子云之亭,但我还是会说---我的“陋室”又何陋之有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谈友情的最高境界--知己
谈友情的最高境界--知己
谈友情的最高境界--知己
“知己”一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闻“人生有三五知己,足矣!”
“三五知己”?何其多也!可能理解的角度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所以就我毕生的观察和体验,谈一谈友情的最高境界--知己。
  何谓“知己”
“知”者,懂也,“己”者,我也,“知己”者,懂我也!
人生在世往往是“知我者多,识我者少”,或曰“识我者多,懂我者少”。
所谓“知”,泛泛地讲为“知道”,了解表面;而作为“知识”则必须去读,去观察,去体验,通过各种器官去“悟”,只有“悟”出来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真“懂”了。
别看“人”是社会上最小的单位,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一科专门的知识,你不去读他又怎能懂他?你不懂他又怎能成为他的知己呢?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对方不懂你,又怎能成为你的知己呢?
知己乃一个人的精神与感情之寄托,不可小觑。
  “知”些什么
大凡交友都要互相了解,彼此关心,志趣相投,语言沟通,简言之为说得来,合得来,或曰两厢投缘。作为一般朋友这也就足够了,可是作为知己就差得远了。
知己都知些什么呢?不是外在,而是内在,明眼人一眼可以看出人的外在,而对内在则要慢慢地去解读。由他的志趣爱好,生活经历,内心活动,性格倾向一直到他的隐私,你必须逐章逐节地读懂,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他的“知心”,而他也就把你当成“知己”了。
反之亦然,如果你能遇上这么一个人能够如此这般地懂你,对你的优点能够欣赏,对你的缺点能够包容,对你的错误能随时指正,你能小视他吗?当然,如果有人故意“掏”你的心窝子而后去出卖你那就另当别论了。
  知己的双边性
一般来讲,每个人若想有个知己,总是要求对方对自己先好,也就是他先“读我”,然而你却把“书本”合得严严的,好,这个知己溜走了。
相反,你想“读”别人,别人给你个闭门羹,这个知己也“没门儿”了。
所以,知己是彼此的,对等的,公平的,双边的。与此同时,知己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时间,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再由有意识到无意识,须要一个甚至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有磨合,有包容,甚至有争吵,这样才能一辈子下去。
知己的最高境界是终生,最大的收益是晚年,到那时,一杯茶,两把小椅子;或者是沙发茶几翘起二郎胯,悠哉闲哉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不觉得乐吗?如果是结发夫妻,那更是天上下来的一对神仙!不说晚年,就是年轻时有一个人能成为你的一半,你哭他哭,你笑他笑,一个人的包袱两个人背,不亦轻松?
  知己的阶段性和对终生知己的筛选
人到了晚年仍有故交固然是好,但也不见得是一辈子下来的,因为人的一生道路漫长,路边不可能无人,相反都是和人打交道中走过来的,所以每走一步说不定都会遇到知己。问题是如若遇到,千万不要放过。
如何选择阶段性情谊,培养出终生的知己呢?
一要看人品:人品低下不可能成为你的一般朋友,怎能成为你的知己呢?但一无长处恐怕也难长久,除非你的人品能够感染他,使他不断地长进。
二要看他对待别人:如果他对师长不尊,对父母不孝,对同胞不敬,对同事不恭,只一味地对你好,其中必有缘故,相反要多加留心。
三要看逆境: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处于顺境,如果是“朋友来了都可爱,当你趴下一脚踹,等你站起再回来,这种朋友干脆拜拜”!逆境中走过来的人是用“心”走过来的,所以有可能成为终生知己。
四要看性格倾向:人的性格是可变的,这是由于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即在表面性格的背后隐藏着另一面,故此当你认同他表面性格的同时,要注意他的潜在性格,观察他可能往哪方面发展。如果发现他的性格迟早会和你的人品相悖,干脆早一点疏远。
其次,志趣爱好相投,文化层次相当固然更好,但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要喧宾夺主。
鉴此,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每走出一步都把你往日的故交分门别类地咀嚼一下,你就可以确定出哪个或哪几个会成为你终生可靠的知己了。
  保留隐私和知己的类型
上面谈到了知己的双边性,但有些情况不是这样,即你是他的知己而他不全是,反之他是你的知己而你并不全然了解他,这些问题往往出在各自的“隐私”方面。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同病相怜既同乡又同姓既是我的兄长又是我的导师相交三十年至今不断往来的好友,我把他的爱人一直喊“嫂子”,我老伴在时已经成为通家。有一次他一个人回北京,回来时把他初恋时女友的照片拿给我看,并讲了不少他们以往的浪漫故事,讲完以后千叮万瞩地对我说:“千万别对我爱人说,千万……”
我泰然处之。这说明他的爱人并非他的知己,而我是他的知己;我是他的知己,而他并非是我的全部知己,因为我的“浪漫故事”从来没对他讲过。
那么知己究竟可分为几种,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包含双方隐私在内的知己,除了“大限临头”想分都难分开,哪怕住在天涯海角,也时刻彼此牵挂。
二是一方或双方保留了隐私的知己,由他去,千万别挖人家的,万一人家向你透露了一点隐私,千万别给人家宣扬。
三是单边的知己,要珍惜,至少要把情谊保持下去。
四是半拉“知己”,情谊比较浓厚,彼此也能关心,也说得来玩得来,可是对“己”彼此只了解表面,遇到这种情况,想念时一起聊聊玩玩也是美事,切莫把友情作知己。
  人生有一二知己,足矣!
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一点不假,可有些人不到时候想不起知己来。
我曾见过有些当领导的,在位时前呼后拥唯唯喏喏,家里可说门庭若市,可到了晚年“信步庭园自从容”,再没人上门了。
也见过当编辑的,退休前大篇小篇往面前递,这个求发表,那个请推荐,在你面前像个龟孙子,等你退了休,这些“龟”都长了翅膀,全飞了。
更见过人物不大,但人用得着他,在岗时这个来找,那个来看,没事到你办公室里来坐坐,等一退了休,也都像泥鳅一样全溜了。再在街上碰到他,热情的不得了,喊你爷爷都行,就是希望你赶快走开。
这些人使人敬畏使人怜哪,59岁以前威威赫赫,59岁以后孤孤单单,不如早结交几个知己的好,那怕只有一个。要知道,“知己”不是那么轻易可“得”的,而是要用心血去耕耘,用“感情投资”去换取。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清茶一杯正香甜
&&&&&&&&&&&&&&&&&&&
&&&&&&&&&&&&&&&&&
喜欢饮茶,这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嗜好,因而引发如此一文。&&&&&&&&&&&&&&&&&&&&&&&&&&&&&&&&&&&&&&&&&&&&&&&&&&&&&&&&&&&&&&&&&&&&&&&&&&&&&&&&&&&&&
&&&&&&&&&&&&&&&&&
。&&&&&&&&&&&&
&&&&&&&&&&&&&
饮茶不仅仅是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香茗在手,茶香袅袅,你便进入了一种人生的艺术境界。我通常喜欢用玻璃杯泡茶,紫砂杯虽然是茶具中的上乘之作,一向被茶客们所青睐,但因杯体不透明,无法让人看透杯中世界,有些许遗憾。一杯汤清叶绿的茶水,闻则香高味长,品则滋味浓爽,观则变化多端。那造型独特的茶叶,有的条索细紧,挺直如仕女之眉;有的圆结匀整,卷曲似螺;有的条索紧秀,形似雀舌。它们在杯中冲泡之后,舒展自如,浮沉有序,颇能让人赏心悦目。唐代文人刘员亮说过:“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可谓饮茶的真谛。那副讥讽势利小人,痛砭世俗流弊的妙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就是以茶事冷眼观人间世态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茶肆品茗,远比酒吧小啜风流儒雅,正如古人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人们对佳茗的好感。茶可独酌自饮,于清幽闲暇中,慢品细赏,醉人心神;亦可聚邀三五知己共饮,此刻旧雨新知们品着香茗,海阔天空般的天花乱坠一番,好不畅快淋漓。邀众饮茶,不必担心宴席上劝酒时那种难以应付的客套。什么“感情深,一口吞。交情厚,喝个够。”全是借口之言,目的是以酒戏人。因“感情深”而被灌醉的酒友,洋相百出,文明礼仪一扫而光,让人当把戏看。我因愧无酒量,浅酌即止,特怕碰上“感情深”的朋友要我“一口吞”,那场面我招架不住,只能“举白旗”免战。酒后驾车更是成了社会公害之一。饮茶却无此弊端,而且淡泊宁静,温文尔雅,不伤风化。不折腾。&&&&&&&&&&&&&&&&&&&&&&&&&&&&&&&&&&&&&&&&&&&&&
饮茶的乐趣在于自我感觉舒畅,或呷上几口,或痛饮几杯,随心所欲,各有滋味。至于《红楼梦》中的妙玉论茶所说“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就是饮驴了。”那只是她对宝玉、黛玉们的戏言而已,当不得真。李时珍对饮茶就有“每饮新茗,必至数碗”的感言。茶客们饮茶经验之谈就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醇,四杯韵犹在。”说的更贴切的是“清晨一杯茶,开思路,振精神;饭后一杯茶,健脾胃,促消化;睡前一杯茶,定心神,做好梦。”因为茶汤清甜醇长,故有利于解除疲劳、明目提神、克食消化。在忙里偷闲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刹那间体会永久,乐在其中。&&&&&&&&&&&&&&&&&&&&&&&
&&&&饮茶除了在自家的庭院、书房或客厅中享受,在外最好有个好去处。供人饮茶的处所或大或小,或简朴或豪华,都无关紧要,只要环境幽静,有茶可饮既可。那有社无茶的“茶社”,是名不副实的地方,大凡茶客们是不会去光临的。茶馆、茶楼或茶肆都是茶客们的乐园,也是人们休闲和交际的场所。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中国从晚清戊戌变法到抗战结束,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出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位人民艺术家一生酷爱饮茶,有关他饮茶的一段轶闻,令人忍俊不禁。有次他去前苏联莫斯科参加一个文学艺术界的会议,当时的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便特意为他准备了开水和名茶。可当他刚刚沏好一杯,没喝几口,转眼之间就被多事的服务员倒掉了。那外国人以为老舍喝了几口已解渴,剩下的大概是不要的。老舍见此状,只好对同行的中国人说:“他妈的,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吗?”可见老舍先生茶瘾之大,到了外国也不收敛。茶艺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早已慕名学之,但不得要领,弄出许多笑话。有文章说,早年英国人把茶叶加水煮沸,然后滤去茶汁,单吃茶叶,有的还将煮过的茶叶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吃,真是奇思妙想。
近年来茶叶市场生意兴隆但价格飙升,动辄几百上千元一斤,令人咂舌。据说有一个外国人要买一种高档茶叶,一问价格吓得两眼圆瞪,耸着肩说:“茶压中华,价压天下。”可见价格之昂贵。好在我的儿女们知道我不酗酒,不抽烟,送给我的礼物多是好茶。&&&&&&&&&&&&&&&&&&&&&&
行文至此,案头一杯刚冲泡的碧螺春正在慢慢地舒展,此刻置身斗室,茶香与书香共沁心脾。我忽然记起一副有关饮茶的对联。那是好几年前,我们一群退休教师,在单位组织下,去苏州旅游。在自由活动那天,同伴们都去逛商场了,我却去找了一家临水而建的茶楼,赏景品茗。正好临座有一位茶客也在自酌自饮,我们便攀谈上了。得知他也是退休教师,我们有了共同语言,谈兴甚浓,他那苏州人的软语温腔和我这个湖北佬的蹩脚普通话,从品茗雅兴到诗词楹联,评今论古地胡侃起来。谈笑中我买点心他付茶钱,不亦乐乎。至今谈的什么早已忘了,唯独他提到的一副古代名联,我记忆犹新,抄录如下,与君共赏:&&&&&&&&&&&&&&&&&&&&&&&&&&&&&&&&&&&&&&&&&&&&&&&&&&&&&&&&&&&&&&&&&&&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