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诗句的学生评语语和硕字的诗

哪些古诗词的句子背后有动人的故事?
按时间排序
129 个回答
在电视上听到过李敖大师提到了这首诗很感人。
别鄞女 王安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别汝,此生从此各西东。王安石有一个死去的女儿埋在河的对岸。当时皇帝要他来京城做官,王安石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女儿。由于当时的交通不发达王安石很难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他在临行前的夜晚,坐着小船来到女儿的坟前与女儿告别。今夜扁舟来别汝,此生从此各西东。
  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写的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 ,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唐婉的《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世事炎凉,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希望你也能够听到。难、难、难。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瞒、瞒、瞒。  对比:与陆游的原词比较而言,陆游把眼前景、见在事融为一体,又灌之以悔恨交加的心情,着力描绘出一幅凄怆酸楚的感情画面,故颇能以特有的声情见称于后世。而唐婉则不同,她的处境比陆游更悲惨。她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写出来,就是一首好词。因此,此词纯属自怨自泣、独言独语的感情倾诉,主要以缠绵执着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感动古今。两词所采用的艺术手段虽然不同,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遭遇和身分。可谓各造其极,俱臻至境。合而读之,颇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之妙。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荒僻的岭南。 身边有一名唤柔奴的歌妓随行,岭南是炎暑之地,气候干燥。按理说呆了一段时日后,柔奴应当稍显憔悴才对,然而却显得愈发光彩照人了。王巩不解地问:“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柔奴心中,岭南不是故乡,京城也不是故乡,真正的故乡只有一个,就是王巩。自作清歌传皓齿,很美;笑时犹带岭梅香,亦是绝美,却不及她心中的忠贞不渝、生死相随让人动容。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总有人说,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不单单是现代,古人也是一样。正如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南朝宋少帝时期,一个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在路途中的旅店中,见到一位女子,莫名的就爱上的她。古人的措辞正是“悦之无因”,总有那么一股冲动,让他没有理由就爱上的不知名的少女。这以后士子便念念不忘,因而染上心病而死。送丧的车辆经过华山畿,到了女子家门口,牛便停了下来,怎么也不肯走。女子听说后,打开门来到棺木旁,唱出这首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你既然为我而死,我独活又是为了谁?如果你还怜爱我,就把棺木为我打开吧。唱罢,棺木应声而开。女子于是也进入棺中,没有再出来。于是两家合葬,后来这墓就被称为“神女冢”。自此以后,便有了《华山畿》这首曲子。《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古今乐府》这个故事在元朝的时候被人丰富,加入了男女间互动的情节,使得后来的转折稍显圆润。《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民间的故事,虽然粗糙,却不妨碍将普通人的追求表达出来。无因无由,只是爱着她。独领将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解征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这首诗没有题目,《莲堂诗话卷上》记载:金主亮南渡江,宋将姚兴拒于尉子桥,力屈而死。亮作诗哀之:独领将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解征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这首诗非常平庸,让人很难觉得是完颜亮所写。然而当细检书时,却不由得为姚兴而动容。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南宋派出老将刘锜和副将王权抵御。然而刘錡病重,王权又是草包一个,惧敌不前,于是有了尉子桥之战。王权在昭关时,不战而退,只派出姚兴一军三千人迎敌。在尉子桥处与金人相遇,凭借地势,姚兴以四队四百人与金人相持。副统制戴皋领剩余兵力后援。姚兴单骑突入贼军,出没数遭,身带数箭。领教过敌人的强大,姚兴于是激励部下:“今日报答国家,建节封侯,在此一日,无得退走。”同时派出人去找王权求救。然而王权却在仙踪山上以群刀斧手自卫,饮宴自若,毫无应援之意。姚兴苦苦哀求八个小时,王权仅仅派出两百人去救援。姚兴没有办法,只有力战,形势虽然不好,但是姚兴杀数百人并生擒贼首而回。只是,在听闻没有援军后,副统制戴皋就偷偷逃跑了。终于,姚兴抵挡不住,只好朝着宋军大旗突围而出。谁想到,刚到大旗旁,埋伏的金军又将他包围了起来。原来有个叫李二的商人,曾经有恩于王权,于是王权让他和军队做买卖。不仅如此,李二还和金军做交易,偷偷把宋军的旗帜卖给金人。这时,金军就把旗帜立起以误导姚兴。姚兴最后与其子及拱卫大夫忠州防御使郑通等五十士官俱死,士兵也死了十之八九。然而在死前,姚兴仍然手杀数十人。对于姚兴的忠勇,金人印象深刻,相互说:*如果南宋有十几个像姚兴这样的人,我们哪还敢前进?*完颜亮更是写了这首诗来哀悼姚兴。
我居北海君南海 鸿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初读此诗 心中苍凉也许初见青丝 再见华发也许山南海北 音信杳杳但朋友啊 我仍心念着你不知十年的时光 你可好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唐僖宗年间,年轻的学士于祐漫步于皇城宫墙外。时值深秋,天地肃杀,万物飘零,让漂泊在外功业无成的于祐不由生发思乡之情。他在御沟边洗手,红叶浮泛间,瞥见一片红叶上似有墨印,便拾起查看。页上题着一首小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唐时宫女最少也有万人,众多韶龄女子青春不及绽放给人看便老死宫闱,年华荏苒,俱付与深宫寂寞。于祐把红叶带回家,收入书箱。他把这当作是一段浪漫的奇遇,而辞柯霜叶上女子委婉诉说的晦涩心事与忧婉伤感的情愫让于祐始终郁结于心,难以释怀。他不知道这题诗的深宫女子经历过怎样的悲欢,有过多好的芳华,只是想象着她的寂寞,文人的心便怅然若有所失。几日后他又在御街徘徊,情不自主地在红叶上题诗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红叶顺着御沟流进深宫,载着年轻才子的恻隐与怜惜。此后是辗转江湖的十年失意人生,于祐屡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鸟羁林,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那些年轻的故事,早已失去鲜活的记忆,只能供日暮薄酒之际絮絮叨叨地回味罢了。转折在这一天,韩泳赏识他的为人,告诉他:“禁苑之中有三千余宫人因事被遣,放逐出宫,允许各自嫁人。其中一位是我的侄女,温顺贤良,别无居处,住在我家。我感念你困苦一身,不曾婚娶,形影相吊,愿意出丰厚的嫁妆,使结为姻亲。“于祐自然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婚礼如期举行。看到新妇美好的容貌,他惊为天人,夫妇倍加恩爱。一日韩氏为于祐整理书箱,翻出了那片墨迹已陈的红叶,惊诧莫名。相询后得知是于祐捡走了她偶然间遗落的诗作,眼前新妇正是故人。韩氏也翻出她于水中得到的红叶,才知道是于祐的酬答。二人惊讶于缘分与命运的不可捉摸,相隔十年陈旧的光阴,红线在隐秘的角落里暗暗相牵。此后便是俗套而完满的结局:二人夫妻美满,生活相得,两个经受过失意落寞的人彼此相惜,更加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一时传为佳话。此事甚至传到天子的耳中,大加赞赏,宰相张浚写诗纪念: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我始终觉得这是唐宋传奇里最动人的篇章,两个饱受流离的人因深秋的红叶结缘,因怜惜而守望,所有命运的不公和凉薄大概都可以从这诗意与深情中得到消弥吧。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兵败洛阳为僧自题像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骆宾王诈死埋名灵隐寺联句宋之问诗)文魁武帝,扶龙起义,如是如是。
《息夫人》
王维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写的是桃花夫人息妫的故事。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却因奸人陷害被楚王强掳,息国国灭,国君被擒。纵使楚王待息夫人再好,息夫人也未同楚王说过一句话。有传言息夫人最终与息侯相会,双双自尽于桃花树下。
然而此诗背后的故事却并不只此。
宁王好色,妻妾众多,却又看上了路边卖饼人的妻子,强抢了过来。一日席间,宁王问卖饼人的妻子可还想卖饼人,那女子默然不对;宁王又召卖饼人入见,两人相对无言可眼中却分明有情……宁王让席间文人作诗,王维便吟出《息夫人》。故事的最后宁王放人,卖饼人与妻子再次相聚。
题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的作者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擅长做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南宋灭亡后,诗人隐居在苏州,靠种田为生。苏州知府很欣赏郑思肖的绘画才能,便托人索要几幅画。郑思肖知道这位知府大人叛国投敌,剥削老百姓,便婉言谢绝了。过了十天,知府派了另外一个和郑思肖有一面之交的幕僚去索画。见面一阵寒暄,来者说明来意,被郑思肖断然拒绝。幕僚见软的不行,知道郑思肖在苏州有田地,便威胁道“这是知府大人的地盘,一点面子不给,恐怕未必妥当吧”郑思肖板着脸,冷冷的说“头可断、兰不可得”那幕僚自讨没趣,悻悻地走了。郑思肖望着庭院中的一从菊花,在北风中挺立着,顿时感到人生处境犹如院中菊花,便作诗一首,抒发情感。“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说明自己不会与元朝合作。“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菊花宁可抱死枝头,也绝对不会被北风吹落。北风意指元朝,诗人作为南宋遗民,宁可去死也绝对不会向元朝低头。一介书生,何以报国?生当文醒世人、投笔从戎死当葬殉国难、泉下戎马令人动容!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其实。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几个月前,她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2、陆游的《钗头凤》词人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不到三年,棒打鸳鸯。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6] 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3、文天祥的《正气歌》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在狱中三年的时间,他受尽了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并于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终年48岁。4、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太平兴国三年戊寅七月,成了亡国之君并被囚禁的南唐后主李煜想到国家灭亡,想到和自己一同被掳至宋朝京师的爱妾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看中,整整强暴了一月有余,后回到他身边哭哭啼啼的情景,他深深陷入了绝望之中,留下了抒发自己悲愤绝望情感的千古绝唱《虞美人》。七月七日,正是李后主的四十二岁生日,晚上,李煜在被囚禁的寓所和小周后命故妓作乐,唱和他的新作《虞美人》。唱和之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又听词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便龙颜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后葬洛阳邙山。5、李之仪《卜算子》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6、仓央嘉措的诗集仓央嘉措,这位全西藏曾经最重要的宗教领袖——圣域之王,雪域高原最神秘的诗人,最多情的佛陀子弟……在这众多的头衔之下,你无法想象,他的诗作,比他的地位更令人神往,他的经历,则比他的诗作更加传奇。历史的尘嚣已消逝了三百年,而他的一生,却至今还是众人茶余饭后的话题。然而,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一个舒适的王者,或是一个令人倾慕的才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历经了所有人无法想象的光荣与屈辱,承载了世间俗人无法理解的圣洁与晦暗。仓央嘉措,他具有达赖和情郎的双重角色,又在格鲁派对抗和硕特蒙古的政治斗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一言一行足以牵一发动全身,甚至影响整个西藏的政治格局。那一年,
一个帅气、博学、多情的公子驻足于此,
他看见了一个美丽、大方、温柔的姑娘,
他们的目光触碰在了一起,擦出了心的火花。
他们围绕着火焰尽情歌舞,尽情倾诉心中的爱慕。
然而,他们彼此钦慕,却又只能在黑夜的掩护下相会。夜,是他们唯一可以幽会的时间;夜,是他们唯一可以相见的屏障。一切皆因,这位公子身份实在特殊,特殊到整个西藏为之动容,为之哭泣。传说,这位特殊的公子,就是雪域高原最神秘的宗教领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说,仓央嘉措多才又多情,玛吉阿米却是唯一一位烙印在仓央嘉措心中的女子。传说,仓央嘉措几乎舍弃了身外的所有一切,却无法舍弃玛吉阿米的一绺发丝。玛吉阿米,你究竟是谁,你究竟拥有怎样的容颜。当他离去,你又究竟在此等待多久,是一年,还是,一千年……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的情诗深情而缠绵,他身为活佛,却为何拥有比世人更加强烈的情愫。
好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应该蛮出名的吧。分割线…………………………………………………………赠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分割线…………………………………………………………唐代元和年间有位秀才名叫崔郊,家境贫困,寓居在汉上(指荆襄,又称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姑母家。姑母家有个婢女姿容秀丽,精通音乐,是当地出名的美女,崔郊与婢女互生爱恋。但姑母由于家境原因,不久将婢女卖给当地高级长官于頔,于頔对这个婢女宠爱有加,给了40万钱。崔郊对婢女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于頔府邸附近徘徊。寒食节时,婢女外出,恰巧见到崔郊站在柳树下,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两人相对哭泣,立下海誓山盟。临别时崔郊写下此诗赠给婢女,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当时有人可能嫉妒崔郊,把这首诗传抄给于頔,于頔读完,召见崔郊。于頔一向蛮横,众人不知此事是福是祸。崔郊也是提心吊胆,硬着头皮来见于頔。谁知见了面,于頔却握着崔郊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先生写的吗?四十万是一笔小钱,怎能抵得上你这首诗呢?你应该早一些写信告诉我。”于是让婢女与崔郊同归,还赠送了一大笔嫁妆,成就了这段姻缘,传为诗坛佳话。你应该早一些写信告诉我。”于是让婢女与崔郊同归,还赠送了一大笔嫁妆,成就了这段姻缘,传为诗坛佳话。其实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更喜欢的是这首诗而已。古今中外有多少男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终成眷属呀。孟郊是幸运的。但是确是软弱的,面对心爱的人,无能为力,只能写诗,这就是悲哀。希望各位能够能够努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呀。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安好便好“李大人,您来迟了。”那女人孜孜的站在营帐深处,背对着帐口,操着细细的吴语说到。“娘娘,臣赶来送送您。”李大人没有往里走的意思,而营帐外竟不知为何的喧闹了起来。烛光,微颤,把女人的身影送的很长。好在是李大人的身子及时挡住了影子,否则漏到了营帐外,薄了这满天星辰的光,不知又会惹恼了天上哪位星君。她是容颜可倾那大千世界的女人。女人捧起桌案上的一副画,望着那画中已满岁的孩童,自顾自的说:“ 这孩子现在怕是该学会走路了吧。“回娘娘,随军队出来之前我去看过他们母子,一切安好。“李大人说完,帐外喊声又是盛了一筹。“安好便好。“女人说完,竟痴痴的笑了起来。“娘娘…..”“大人还是叫我莫愁吧。”李大人不言,抬头看向女人,喟叹,溯前五百年,追后五百年,这么美的眸子这片土地上怕也只是生出来这么一双吧。但透过那双眸子,李大人看到的全然是另一个人。李大人若有所思,像是回忆起什么事来。而帐外的喊声更盛了。--------------------------------------------------------------------------莫愁虽是人间寻常女子,倒也生的个玲珑纤秀,李大人未中功名的时候便恰住在莫愁隔壁。彼时的莫愁已是四月怀胎,夫妻相敬如宾,公婆更是抬爱她这温尔的媳妇,可谓岁月安好。可只有李大人了解她心中丝丝烦扰。那一次李大人路过莫愁家宅院,听到了门口不远处莫愁对丫鬟的口语:“我只轻为这凡间一只欢快燕子,终究还是比不上那枝头上的凤凰。”说罢,轻叹。 原来她想做那个女人,或者,那只凤凰。后来发生的事,已非常理可解。次日李大人起夜,忽见天有异光降入邻家院落,待到李大人赶到之时,院中莫愁神态惶恐匐于地下,相诉之音里,带着半调华贵,已非莫愁那细细软软的吴语。莫愁却是与那凤凰对掉了灵魂。--------------------------------------------------------------------------“这凤凰啊,终究不是凡人能做的。”帐中那女人轻叹,一如莫愁。女人说罢,便不顾了李大人,兀自地走出了帐篷。不远处的另一顶账外,一员大将跪于帐前,怒眉竖立,携着豪刚之音谏到:“皇上,杨玉环妖妃祸国,我等为皇上自当捐躯舍死,可要我们为这妖妃卖命,恕难从命!”三军将士皆围于帐前,那大将说罢,四周喊声震天。帐中之人良久无言。女人却并未理会那员大将,转身用吴语细说道:“我受了杨姐姐的身体,做了这天下无人不羡的凤凰,黯了那三千粉黛,承了皇上的一世欢好,过了数个月神仙般的日子,所以理应替她受死,玉环姐姐替我经了这生育之苦,所以托您给她带个话,就且替我和我的孩子好好活下去吧。”女人走向了不远处的一棵树。行至半程,女人转身,仍是那软柔的吴语:“李商隐,你腹中自是有些诗气的,当要作诗一首,告诫后世如我一般的痴人,休要妄作那枝头凤凰,安好便好。”言罢,女人解下身系绸绫,绕树枝三匝,纵身一跃,有如凤游九天。不远处,帐中男人徐步移至帐外,眼角有浊泪划过。树旁,女人嘴角带笑,已是自缢而亡多时。李商隐望着男人轻叹,诗到:“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千里之外李大人家旁的庭院中,一妇人以指轻抚怀中孩儿脸颊:“孩子,以后你便与母亲相依安好吧。”那动作怜惜而灵巧,一如莫愁。 ———————————————————————————————————————知乎首答阿。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翻了一下似乎还没有人说元白之间 “死生契阔三十年,歌诗唱和九百章” 的美好感情呢...
好问题,收藏
转:独立东风看牡丹 文 | 军持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牡丹》
初次读它是什么时候,一点印象也没有了,那一定很早,该是我最初的诗歌阅读,因为搜遍记忆,找不到丝毫为之感动的痕迹。这类的诗就是这样,不负责打动年轻人,不准备让盛着美梦的白纸颤抖。它是吱吱哑哑的旧躺椅,只供奔波已久的疲惫身躯享受片刻舒坦;它是扑哧扑哧冒着气的老式熨斗,把揪紧如心绪的旧征衣慢慢抚平。
也难怪,一切都太寻常了。一位老人,被战乱驱赶着流落异乡,在寂静的溪边对着牡丹,独自怀念家园。如此简单,平淡无声,没有起伏和绚烂。
我努力搜索自己的阅读经验,想象着年少的我,该是怎么看待这寥寥二十八个字。我一定是屈服于它的声名,才礼貌地读完了正文和注释,没有刻意背诵。但它在我的记忆中潜伏下来了,等待着某一个时刻,我会自己来寻求它的慰藉。
从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到绍兴六年(1136年)诗人在青墩面对牡丹的这个春天,整整十年了;距离他四十九岁的人生终点,也只剩下两年的时间。伊水和洛水,这两条著名的河流流经诗人的故乡洛阳,那儿的微波里翻腾着千年的烽烟和歌吟。而此刻,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无闻。洛阳的牡丹天下驰名,即使在僻静的桐乡,与乌镇隔水相望的这个地方,因了春天,牡丹照样守着节令而开,似乎遥远的马蹄声总不会撕破这里的宁静,似乎那席卷中原的变故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每次绽放都是同样的年轻而鲜嫩,像是初长成的少女。而诗人已龙钟,年近半百而且多病,而且孤独。
与这首诗可以相对比的,在老杜的手里,即使字面也是鲜活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老杜是以对话勾勒场景,说是对话,其实并没有对方的应答,全诗只是诗人絮絮叨叨地提醒对方,举出曾经共同出现过的场景,试图唤起对方的记忆——您不记得了吗,想起来了吗,我们曾见过的。
那些当时普普通通的场景,那些寻常的欢会,已经永远不再了。在这美好的暮春,花儿凋零的时刻,我们老来重逢,那些时光也在无声地凋零,而且不再。
不需要计较手段,老杜跟简斋在此都没有刻意玩手段。手段已经退居到次要的位置。但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一些细微的好处来。古印的斑斓处,虽然不是故意的,我们欣赏的时候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愉悦。
一和十,字面上的对偶,隐约唤起点与线的对比,瞬间与漫长。胡尘,汉关,当句的对偶,连接两者的入字既轻易又刺眼。伊洛路漫漫。漫漫是前半最形象化的字眼了,偏偏压在句子的末尾。
记得八八年的冬天,在南京师范大学东门附近的小酒馆里喝酒,南鱼,北冕,老刀,我。前两位现代且专业中文,后两位旧体且业余。南鱼指着我的手稿,点绛唇上片结尾的“夕照如红粉”:“不好!重心太靠前,你整个上片都是由动入静,这句的节奏乱了!”于是现在的版本是“夕照红如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最后两个字的节奏是一样的。
青墩溪畔龙钟客。表面上看是纯粹的静止。其实画面由大到小在拉近。
独立东风看牡丹。两个动词,即使东风不是宾语,也与牡丹一样,在感觉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同样是两个字。
青墩溪畔龙钟客。倒回来看,全诗只有这一句破坏了两个字收束的节奏。青,色彩的凝重。墩,微凸的地势,呼应着龙钟的形象。溪,流动的意味。也只有这一句,使得节奏丰富起来,这一句的主人的形象凸现出来。
独立东风看牡丹。东风,既是催开的东君,也是吹落的主宰。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独立。看。没有感情色彩,中性。独立,剪影式的。看,也许是漠然的,也许是涕泪纵横的。我倾向于前者。至少,作者不希望我们看到他的泪水。
二○○五年的暮春,我到马鞍山出差,启程回上海是下午,一个小时就到了中华门,出租车从南京残存的古城墙西侧匆匆路过,已是黄昏,下班的交通高峰时分。没有直奔火车站,去夫子庙找了个地方吃饭,喝茶。再次坐上出租车,天已经快黑透了。八九年毕业前,夫子庙是常来喝酒的地方,多数是周末,喝完酒去新街口看通宵电影,早上一排人蹲在新华书店门口,多数情况下是四个人,嚼着鸭油烧饼等书店开门,泡一上午,下午回校睡觉。只不过八九年临近毕业的学期,除了三月份还去追着看小剧场话剧节的演出和奥斯卡电影回顾的录像展播,——把新街口附近的各个剧场跑了个遍,看了《绝对信号》的现场演出,看了《日瓦戈医生》的录像,后来,南鱼送了首诗给我,题目就是《日瓦戈》——“干一杯,日瓦戈/我们准能重返春天”——这首诗有个光明的结尾——这之后,用臀部温暖夜晚广场的水泥地面,用鞋底丈量市区的街道,大喜,大悲,突然就毕业了,送走所有的同学,“南京”字样下的站台上,我们的泪水,还是温热的——一个细雨霏霏的午后,只剩下我独自一人,拖着旅行包,走出空荡荡的学院大门——这段时间真的只是一晃眼的工夫。那个春天和夏天的交界处,我们有太多的体验,太多的投入,以至于我的毕业设计也只是以及格告终。现在,十六年之后,重履旧游之地,耳边蓦然响起了沉睡已久的声音: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丝毫没有来由的,情境也绝不相似,但是它就是在那一刻触动了我。
我自己的句子也随之脱口而出:
茕茕江海水云身。壮悔当时未化尘。暮霭空销十六春。市灯昏。二八佳人新倚门。
——调寄忆王孙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小学的诗句,用以比喻廉洁,比喻忠臣风骨。于谦写这首诗,没有一点吹嘘。他一生忠良,清廉堪比海瑞,政绩能力大若内辅三扬。 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汉王朱高煦之叛。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十起。在败军之际存亡之间,指挥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力挽大明江山于既倒。这样一位忠良人臣,却在改朝换代之后,被奸人陷害,最终死于牢狱之灾。
同样推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肝肠寸断!古今第一悼亡词
沈复的“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让人肝肠寸断。沈复与妻子青梅竹马,举案齐眉。虽然两人颠沛流离,但一直非常恩爱。后来,妻子被沈复家人误解,久病无医,抱憾离去。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下了这句话,世间的有情人不可过于情笃,否则经历生死离别,是世间最不幸的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语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