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 一,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二,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辐射力凸显&国家中心城市从蓝图变为体验(2)--时政--人民网
城市辐射力凸显&国家中心城市从蓝图变为体验(2)
  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实现共赢  广州和佛山地缘相邻,人脉相亲,一直以来两地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近年来,广佛两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许多领域相互渗透和融合,已初步形成了都市圈发展的新格局。从2005年起,广州和佛山双方已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机制,由专门部门负责定期就具体的合作事项进行沟通衔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在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和道路交通建设等方面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空间发展战略上,广州的“西联”战略与佛山的“东承”战略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对接。在产业发展上,广州汽车产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了佛山汽车零配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广州钢铁,特别是不锈钢产品,为佛山的家电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广州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促进了佛山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也为佛山的物流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上,未来两市将有多条轨道交通线和道路网实现更紧密的对接;广州南站位于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成为衔接珠三角轨道交通的重要枢纽。  广州围绕提升城市功能,以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为突破口,先后与佛山、肇庆等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区域协调联动机制。  南沙高效连通港澳内地生产要素  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崛起与粤港澳深化合作的进程中,广州正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广州与港澳特区政府专责CEPA事务的部门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与香港连续多年共同举办“香港潮流商品展”,广州从化亚运会马术比赛场项目成为穗港合作的成功范例之一。  而日前发布的“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更是将“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作为目标之一,以“打造一个新广州”为目标,力图实现南沙港口、航道、城际轨道、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与城市建设相配套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突破。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深化粤港澳合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广州将加快推进穗港澳合作重大项目,探索穗港澳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把南沙建设成为推进经济转型的新平台、促进城市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使南沙成为促进港澳与内地间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平台。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国家五大中心城市是哪几个_百度知道
国家五大中心城市是哪几个
未来国家五大中心城市是哪几个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又迎来一个发展的大契机 记者 欧阳祖兵 摄   继国务院3号文件后,又一重要规划将重庆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记者昨日获悉,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区一枝独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并没有入选,而被确定为华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为何能入选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  国家中心城市发端于2005年,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就提出了这一概念。“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远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重庆为何能跻身一线顶尖城市?“这是城乡建设部对重庆城市地位...
相关专业回答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2005年,当时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心城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湖北省统计局
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比较
  日至20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到湖北考察,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有望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之后的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武汉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引领水平、辐射能力、集散功能方面,武汉已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实力。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既有差距,也有优势,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把武汉做强、做大,率先实现中部崛起。
  一、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比较
  (一)引领水平方面
  从人口规模看,2012年,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0083.02万人,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其中,重庆2945万人,上海2380.43万人,北京2069.30万人,都超过了2000万人,天津1413.15万人,广州1275.14万人,武汉1012万人,都超过了1000万人。全国城市中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只有8个城市,另外两个城市是成都和深圳。
  从城镇化率看,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城镇化率除重庆外,都超过了70%。上海89%,北京86.2%,天津81.55%,重庆56.98%,武汉79.23%。国际上一般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2年,五个国家中心城市GDP都超过万亿元,总量达到75797.74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4.6%。其中,规模最大的上海超过2万亿元,达到20101.33亿元,是武汉的2.5倍,在全国城市中排首位。北京17801.02亿元,是武汉的2.2倍,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二位。广州13551.21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位。天津12885.18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五位。规模最小的重庆11459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七位,也是武汉的1.4倍。武汉8003.82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九位。从人均GDP看,2012年,武汉人均GDP79482元,低于天津93110元,上海85000元,北京81091元,高于重庆的39083元。从发展速度看,武汉的发展势头很猛,潜力较大。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低于天津增长16.1%,重庆增长15.3%,高于广州增长11.7%,北京增长9.0%,上海增长8.7%。
  从财政收入水平看,2012年,北京、上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0亿元,分别为3314.90亿元和3743.70亿元,重庆1705.10亿元,天津1760亿元,广州1102.25亿元,武汉828.58亿元。虽然武汉财政收入规模远远落后于五个城市,但财政收入的质量占优。2012年,武汉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最高,达到80.5%,广州的76.1%,上海的76%,北京75.4%,天津70%左右,重庆50%左右。
  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12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达到40188元,广州38054元,北京36469元,天津29626元,重庆22968元,武汉27061元,仅高于重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除重庆外,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突破了万元,上海最高为17401元,广州17017元,北京16476元,天津13571元,重庆7383元,武汉也突破了万元,为11190元,高于重庆。
  (二)辐射能力方面
  从城市定位看,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天津市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到2020年上海市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努力把重庆市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广州的发展定位为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日国务院批复武汉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五个中心城市中,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重庆是长江上游的中心,都是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和经济增长极。
  从产业结构看,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且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了60%,标志着三个城市进入了服务经济发展阶段。2012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8:76.4,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上海为0.6:39.4:60.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广州为1.6:34.8:63.6,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天津、重庆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且第二产业比重都超过了50%,2012年天津为1.3:51.7:47.0;与200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0.8个百分点。重庆为8.2:53.9:37.9,与200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武汉自1998年到2011年均为“三、二、一”产业结构,近几年,武汉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快速增长,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三产业,为3.8:48.3:47.9,与200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表明武汉和天津、重庆都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但武汉的工业化率低天津3.4个百分点,低重庆5.6个百分点,工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
  从交通运输看,2012年,重庆货运量超过10亿吨,达到11.01亿吨,上海货运量接近10亿吨,为9.44亿吨,北京2.86亿吨,广州7.60亿吨,天津4.77亿吨,武汉4.39亿吨。重庆、北京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分别为15.78亿人次和14.90亿人次,广州7.61亿人次,天津2.85亿人次,武汉2.75亿人次。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36亿吨,天津4.77亿吨,广州4.51亿吨,重庆1.25亿吨,武汉0.76亿吨。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共起降航班59.67万架次,进出港旅客7870.84万人次。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在首都机场起降航班的航空公司有94家,每天起降1500多个航班,通航点达236个,居全国机场首位。广州白云机场旅客运送量4831万人次,起降航班架次达37.3万架次。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814万人次,正班航线77条,其中国内63条,国际10条,港澳台4条,通航城市63个,其中国内49个,国际10个,港澳台4个。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205万人次,位列“两千万级”机场行列,航班起飞19.5万架次,通航城市已经突破100个,国际(地区)客运航线15条。武汉航空旅客吞吐量1398万人次,民用航线203条,其中国内184条,国际19条,通航城市(地区)76个,通航国家(地区)9个。
  从对外贸易看,2012年,上海、北京进出口总额超过了4000亿美元,分别为4367.58亿美元和4079.16亿美元。广州、天津超过了千亿美元,分别为1171.31亿美元和1156.23亿美元。重庆532.04亿美元,武汉203.54亿美元。其中,上海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068.07亿美元;北京、广州超过500亿美元,分别为596.50亿美元和589.12亿美元;天津483.14亿美元;重庆385.71亿美元;武汉107.48亿美元。上海、天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了150亿美元,分别为151.85亿美元和150.16亿美元,重庆105.33亿美元,北京80.42亿美元,广州45.75亿美元,武汉44.44亿美元。上海跨国公司总部达到403家,投资性公司265家,外资研发中心351家。北京跨国公司总部127家,投资性公司208家,研发机构663家。重庆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25家,广州224家,天津152家,武汉101家。在“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武汉进入综合得分前十名,武汉排在第九名。
  (三)集散功能方面
  从商贸中心看。五个国家中心城市都是区域商贸中心。武汉是华中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商埠,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012年,北京、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了7000亿元,分别为7702.82亿元和7387.32亿元。广州超过5000亿元,达到5977.27亿元,重庆3961.19亿元,天津3921.43亿元,武汉3432.43亿元。北京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08万亿元,其中,批发业4.32万亿元。上海5.38万亿元,其中,批发业4.72万亿元。广州批发业3.18亿元。天津2.57万亿元,其中,批发业2.52万亿元。武汉1.23万亿元,其中,批发业0.87万亿元。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数8577家,天津4220家,广州3801家,武汉2989家,商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500多个,商业机构1万多家。在《2011年全国连锁、百货100强》中,北京14家,上海9家,重庆2家,广州3家,武汉3家,其中,中百和武商进入前20名。
  从物流中心看。上海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2%,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52.94万标准箱,均位居世界第一;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37.96万吨,运输规模跃升世界级机场行列。外高桥保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集聚了包括美国APL、英迈、荷兰TNT、日本近铁、通运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物流仓储企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上海物流业已经形成了多级联动机制。北京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有近千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在“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有19家总部设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天津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物流企业达到2万多家,其中运输企业1.5万多家,货代企业0.4万家,仓储企业及其他企业近0.1万家。60多家中外船公司挂靠天津港,与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开辟了100余条集装箱航线,集装箱吞吐量123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4.77亿吨,为全球第五的世界大港,航空货邮吞吐量19.43万吨。重庆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9%左右,物流企业近500家,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7.04万吨,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87.10万标准箱。武汉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A级物流企业近70家,其中,5A企业4家。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2.82万吨,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656.30万标准箱。
  从金融中心看。上海、北京是国际金融中心,其他城市都是区域金融中心。2012年,上海各类金融单位1124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单位510家,资本市场服务单位139家,保险业单位347家。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208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210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63555亿元,贷款40982亿元。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486.95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金额54.75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金额16.45万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各品种总成交金额89.2万亿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75.84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3.53万亿元。浦东融资租赁业务创新试点有序开展,共引进融资租赁企业90家,单船单机(SPV)项目公司达64个,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企业达50家,专用账户贸易额达85亿美元。引进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344家,累计达1128家。北京法人金融机构620家,居全国之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84837亿元,贷款43189亿元。金融市场成交额85413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44993亿元。基金交易额2356亿元。年末期货公司和期货营业部79家,交易金额22.4万亿元。重庆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7家,中小型银行19家,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27家,外资银行分行13家。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12家。保险法人机构3家,保险分公司41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19424亿元,贷款15594亿元。天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20294亿元,贷款18397亿元。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30187亿元,贷款19937亿元。武汉各类金融机构398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9家(含外资银行8家),证券、期货业单位139家,保险公司63家。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15家。在汉设立或正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27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13132亿元,贷款11576亿元。
  从科技中心看。2012年,北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占全国的4.7%。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31.8万人,R&D经费支出103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9%。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92305件和505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52720件和20140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99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458.5亿元。上海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达到500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16%。受理专利申请量82682件,其中发明专利37139件。专利授权量51508件,其中发明专利11379件。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8万件,合同金额588.52亿元。重庆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中心10个,国家级创新企业16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受理专利申请3.89万件,专利授权量2.0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26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3578项,成交金额223.5亿元。广州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国家级工程中心15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受理专利申请33421件,其中发明专利9816件。专利授权2204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36件。广州市质监系统已建成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获得资质认证的实验室401家,获得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222家,产品获得3C认证企业1227家。天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2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9个。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7%。专利申请41500件,专利授权20003件。签订技术合同13409项,合同交易额172.11亿元。武汉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两院院士58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2.9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7%。专利申请24105件,其中发明专利8071件。专利授权1369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52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69.69亿元。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中,虽然武汉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服务功能、对外开放等方面与五个国际中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但在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辐射功能、城市地理条件、城市文化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武汉建设国际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承载力已基本形成。历史赋予了武汉发展的机遇,机遇千载难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着力点
  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从优势着手,明确目标,正视差距,加快发展,努力用10到20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
  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2012年,虽然武汉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位上升到第九位,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GDP都超过了万亿元,武汉不足上海的五分之二,为排名最后的重庆的三分之二,差距很大。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及时有效地解决重大产业项目的审批、土地征用、资金筹措等突出问题。以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促进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的机制,妥善处理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制定实施产业链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钢铁、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等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建立现代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扶持物流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阳逻港物流园、天河空港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综合型物流园区,组建跨黄陂、东西湖、孝感的国家级临空经济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结算中心、物流航运金融等新业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促进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完善证券、期货、信托等各类金融市场。构建文化创意中心,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培育动漫、数字文化等创意文化产品的发展。优先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娱乐、文博会等主导产业。支持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商务服务,引进国内外总部企业以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建设大型批发商孵化中心,打造集金融、地产、贸易、生产制造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贸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高水平、专业化商务服务体系。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科技竞争力全国排名第3,企业研发能力全国排名第6,两院院士58人,除上海、北京外,武汉最大的优势在科教和人才。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教资源的巨大潜力,加强高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力争在光电子通信、智能制造、生物等重点领域,尽快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二是建设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学、研”一体化,抓紧规范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企业市场优势与“学研”研发优势有效衔接。完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三是引进高端人才,改善创业环境,增加激励机制,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重点集聚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既具创新素质又具领导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影响力。武汉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早在明清时,汉口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同时,武汉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圈层的中心位置,得中独厚,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支点作用,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被铁道部规划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功能。一是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尽快把武汉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全国大型航空枢纽,进入全国机场十强。二是尽快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抓紧建设武汉火车站、京汉广快速客运专线武汉段、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等项目,强化武汉作为全国铁路四大枢纽、六大客运中心和四大机车检修基地的枢纽功能。三是着力打造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新改扩建阳逻、杨泗、北湖等港区,优化和完善口岸“大通关”。四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中心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各新城区建成通车一条轨道线和快速通道,推动武汉全面迈向地铁时代。五是率先建成“智慧城市”,2012年,武汉荣获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要以国际水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六是彰显滨江滨湖的武汉特色,强力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金银湖“七湖连通”等工程,打造现代生态城市,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12年,武汉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16%,北京189.9%,上海为136.6%,远远低于北京、上海。要以建设国际中心城市为契机,积极有效承接国际、国内“两大”转移,注重外资项目与武汉产业的互补性,加强配套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引资,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完善、延长武汉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外商对武汉投资的吸引力。一是主攻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武汉区位和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发展总部经济。二是把好项目“准入关”,做好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要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龙头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三是提高引资质量,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引进企业审核的首位,严把生态环保关。四是增强城市口岸功能,拓宽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抓大项目,增强产业集聚力,增强武汉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融合度。新闻资产价值:
上传时间:
新闻资产评估模型
News Asset Evaluation Model
哪些城市最有潜力成为新“国家中心城市”?
摘要:如今,对“一线城市”、“全球城市”已有较为清晰的论述,那么,这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啥?
自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政府、学界与社会舆论对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尤其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中心城市,更是各媒体、自媒体广泛关注的对象,两两城市相互比较的言论往往牵动大家的神经。诸如,媒体总提到,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已跻身全球城市顶端行列,某某城市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等。
如今,对&一线城市&、&全球城市&已有较为清晰的论述,那么,这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啥?本文将在明晰此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布局,提出学术见解。
概念由来:早在2007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年)》中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其名词解释中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表现为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规划提到,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地域,是国际交往的国家门户,同时也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影响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规划并没有考虑港澳台地区。随着中国总体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有可能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范畴。
为什么要提国家中心城市?
2015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城镇化发展进入到高速增长的中后期。城市,尤其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大的中心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端&城市,其区域布局事关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家,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与科技教育等交往活动日趋频繁,故而需要首都及其若干具有国际化担当的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进行密切交流。如当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正在带领三个沿海城镇群地区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带动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密切联系。
其次,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同步发展,并推动区域的创新转型。
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这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需消费增长、科技与文化创新发展、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改善城乡二元关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重任需要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需要有此担当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对国内的战略资源、高端生产要素配置,如国企(央企)总部、民企总部及地区分布、研发部门等战略选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并有助于缓解经济资源向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过度集中的压力。
从历史长河中找线索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大统一时期,还是分裂对峙时期,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始终表现出多中心发展态势。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交通和人口等方面指标综合分析,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统一时期,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保持在8-12个左右,分裂时期也保持在5-10个左右。而在近代民国年间,也先后设立了12个院辖市(直辖市)(中华民国的院辖市(直辖市),作为统领各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秦以来的都城分布
新中国成立前30年里,我国宏观经济和城镇布局,深受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影响。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商业与交通运输指标比重占据全国较高水平。但是,由于该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受制于各省市区的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相对封闭,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尚未有具备全国经济影响力的城市。横向来看,当时的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兰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而太原、包头、鞍山等城市也具有相当突出的区域性生产组织中心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式经济体系,跨区域的产业经济联系加强。沿海的低运输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带动了工业资本聚集,从而推动一批城市人口加速增长。
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2014年三大城镇群常住人口占全国的27.5%左右,就业人口占全国的29%左右,流动人口占全国的43%左右,大专学历以上人口占全国的36.5%(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7.5%左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4,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2/3。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转向全国性的高端生产服务职能、国际门户职能和高端消费服务职能。
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加强内需市场培育;同时,各类开放政策也逐步向内陆地区倾斜。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通过交通枢纽、空港建设,极大提升了其在全国的枢纽地位和全球中的开放地位,国家区域经济格局逐步走向相对均衡发展。
北京与上海的全国影响力分析(对地级行政单元,2013年)(数据来源于百度搜索的北京、上海与相关城市的词条数,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经济、交通、信息联系强度)
这里说说天津,为什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将其列为国家中心城市?这还是国家在近十多年里的特别关照所致。自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以来,国家自由贸易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新生态城等、国家租赁业创新示范区重大政策相继落户天津,使其稳步迈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经济实力方面,2006年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1.68%,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上升为2.41%;以大飞机、大火箭、航天科工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聚集;2015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接近1500万TEU,全球排名第十,国内第七。
目前,GaWc全球城市体系排名中,天津是列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的第五个中国城市。
谋略国家中心城市布局
谋略国家中心城市,还是要从其内涵及延伸来谈。第一,中心性至关重要,体现在市场中心和网络中心两方面,尤其是交通网络中心方面;第二,国际性是加分因素,体现在国际门户、创新中心等方面。
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全国城镇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方面。一是随着全球化深度推进,将出现新的国际门户、创新中心;二是国家实施相对均衡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培育新的市场中心;三是区域交通、能源设施在全国层面将促使新的网络中心出现。
因此,未来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在新国际门户、创新中心、新市场中心、新网络中心的叠加下产生。既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也将在这些职能叠加基础上,向全球城市体系的上层位置移动。此外,军事管理职能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本文不对此做过多涉及。
1)新的国际门户
GaWC全球城市体系研究表明,除了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外,一批人口规模不大但以上专业化职能突出,战略性经济要素掌控力强的城市列居全球城市体系的前列。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继续加深,也将出现一批新的专业化强的国际门户。
一是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核心城市将逐步向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移动,在文化、科技、创新服务、高端消费等国际性职能方面有更大突破。二是面向不同国际次区域的边境省区中心城市的国际化门户职能与边界中心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三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空港、海港地区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以及内陆的空港国际门户城市将产生国际性的专业化职能,如浙江的义乌、重庆的江北空港地区等。
2013年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空货运吞吐量对比
特别地,新时期中国联合周边国家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未来区域开发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过去的沿海一个方向转向沿海与内陆边境两个维度,由此将形成纵深联动的区域开发局面。在这一战略引导下,目前重庆的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一批中欧集装箱和邮政班列已定期开通。
可以预见到,未来20年里,一批重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重大国家级政策将向中西部地区甚至边境地区倾斜,从而引导产业要素、创新要素和信息要素的集中。未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边境地区门户城市、口岸城镇将迎来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空间格局(图片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课题综合报告)
2)新的创新中心
国际化职能拓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在新技术成果的孵化与市场交易上,另外也体现在制度创新带来的产业经济价值链的延伸与市场化等成果上。
当前,对&世界一流创新中心城市&称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创新城市前50名里,上海、北京位列其中。北京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下,上海在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下,均提出争取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前北京中关村的技术交易合同占据全国的40%左右。深圳、上海成为新兴的&互联网+&经济重要创新基地。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全面推进制造业2025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加快形成一批接轨国际产业研发转移,培育本地创新服务中心的城市尤为迫切。
麦肯锡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有三条路径:其一是新加坡、台湾新竹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创新发展模式,其二是首尔、班加罗尔为主的城市综合服务型创新模式,其三是硅谷、纽约为主的&基础研发+风投产业化&创新模式。北京、上海、深圳以第三类模式为主,而中国其余科技实力强的城市往往采取第一类模式。如国家布局未来科技城的城市,有天津、武汉、杭州,是明显的政府主导型;此外,广州、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的科技原创动力较强,未来这些城市都应朝第二类创新模式转型。
全国大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创新中心分布
3)新的市场中心
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内需导向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意味着未来人口密度分布将会成为主导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从历史经验看,当我国是强大的统一国家时期,中心城市的分布是相对均衡的。从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来看,未来将有7-8个人口规模超过1亿人、半径尺度在300公里左右的城镇密集地区。这些区域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由此可以支撑一个强有力消费型中心城市的发展。
全国主要人口规模一亿左右的城镇密集地区(底图由清华大学龙瀛提供)
可以预见,未来人口密集的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将成为我国的新兴市场地区,这些区域将成为新的城镇人口快速聚集中心。尤其是,当前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工业,发挥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带动消费经济发展是促进大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2013年全国主要城市市区的执业医生数量对比
豆瓣同城一周活动对比(采集自2015年11月底一周数据)
4)新的网络中心
区域交通条件对全国城镇体系布局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建设,2004年左右开始了海港与内河港的建设高潮,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铁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建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覆盖50万规模的航空网络和高速铁路网。这些交通网络的枢纽地区的经济聚集能力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各种交通设施网络将在全国层面形成布局相对均衡的客货运的集散中心,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年)》,我国将建成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沈阳、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兰州等九个一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这些枢纽城市的直接影响范围将随着高速铁路、机场航线得到更大拓展。通过日本新干线建设对高速公路和航空出行的影响分析表明,250公里左右是高速公路和高铁交通方式出行率的等分距离;800-900公里是高铁与航空出行的等分距离(高津利次,2007)(原文出处《日本铁路与交通》2007年8月,根据图纸换算)。根据2小时商务圈看,核心城市的城市经济区范围将随着高铁、城际轨道扩展到500-600公里范围,由此对物流体系的重塑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支线机场建设,中心城市的休闲旅游服务辐射腹地拓展到600-1000公里范围。譬如,当前成都、昆明等城市,航空中转枢纽职能得到明显提升。
综合型电商与第三方物流分布(截止2014年底)
论道具有潜力的城市
1)重庆、深圳
重庆的快速崛起,获益于国家行政资源倾斜和各种资源、设施的持续投入。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在三峡库区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逐步崭露头角,在全国的市场中心、交通网络中心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重庆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其国家的中心地位得以稳固,同时国际门户地位也明显提升。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年)》一书指出: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家对于重庆两江新区给予很高期望,在&空铁水&联合枢纽下,其定位欧亚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门户与枢纽,为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已吸引超过11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同时以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为主的创新服务中心,都是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重大布局。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春风,走出了一条创新先锋城市道路,成为深圳模式的示范。目前深圳是粤港合作的先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口岸贸易中心、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之一。深交所、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要政策载体,为深圳保持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圳模式中引以为傲的创新中心,使其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强有力竞争者。虽然深圳没有211大学,但其产学研商体系是国内最为完善的。
&十二五&期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42家, 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16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
2)杭州、成都、南京、西安
杭州、成都、南京、西安这四座城市,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具有跨省域范围中心职能的城市,主要体现在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传媒等方面。
这四个城市的人才储备长期来看较为优越,未来在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区域性金融商务等产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也正由于其兼具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性中心的优势,这四类城市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长路径应尤其突出文化弘扬与宜居品质提升两方面。
当前国家倡导&一带一路&战略,以促进沿线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这四座古都是继北上广之外的国家文化交往中心城市,其战略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杭州最近几年发展尤为值得关注。杭州在21世纪初,就开始谋划品质之城发展目标与定位,其后更是转变发展理念,提出了美丽杭州规划行动。经过十多年潜心经营,为其赢得了G20峰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交往事件,使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表中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武汉、沈阳、郑州
武汉、沈阳、郑州这三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分别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
这三座城市都位于中国人口过亿规模地区的中心,因此在培育区域市场发育方面具有区域性中心职能。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三座城市均是中国在推进制造业2025战略方面的重镇,它们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工业体系的全面扩展与升级。如果说北上广是拼世界城市,渝深拼全球创新中心领军城市,杭蓉宁西是拼全球文化中心城市,那么这三座城市就是拼全球制造业领军城市,是直接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再工业化战略挑战的核心城市。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表中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是当前长江中游地区的重化工业中心、钢铁与汽车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沈阳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之一,肩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任;郑州是黄河中游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综合工业的重镇。一方面,国家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给予其更多关注,特别是将更多国防科工尖端产业、研发功能融入这些城市的产业体系。譬如,今年2月,国家级储存器产业化基地落户武汉,为其布局240亿美元产业链,就是一例。另一方面,也不应盲目跨越发展阶段,以过度超前的战略,指导产业的错配升级,否则只能拔苗助长。
4)大连、青岛、宁波-舟山、厦门
大连、青岛、宁波-舟山、厦门是中国过去100年以来一直很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其成长路径也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中,这几座城市的门户地位也得以强化。
这四座城市是在上海、天津、广州和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以外,具有深化对外开放功能、寻求贸易创新发展的核心城市。因此,未来国家在自贸区政策上应优先向这些城市倾斜。自贸区为双向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未来在推进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模式、金融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跨境电商贸易制度以及负面清单等方面应试点创新突破。当然,与之前一类城市相比,这类城市的短板在市场腹地方面,进一步凸显门户作用,向着深圳发展的目标方向迈进,还是有可能的。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表中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南宁
如果说上面四个城市是中国海洋文明拓展的战略堡垒,哈尔滨、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四座城市,就是内陆地区面向一定区域范围的潜在国际化中心城市、文化名城。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当国家实力强大的时候,必定有繁荣稳定的边疆支撑,边疆地区成为商贸、文化、宗教交流的重要跳板。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军事风云变化的时期,中国与他国相邻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将对周边国家地区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这四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达到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但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将在国际贸易、科技与文化交流、国际门户职能发展方面有较大作为,分别在促进东北亚、中亚和西亚、东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合作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四座城市的中心城市升级路径体现在边疆地区的国际化职能方面:一方面,加强空港门户以实现跨国贸易便利化、实现空港保税物流与中转加工贸易保障;另一方面,应该立足这些城市推进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建设。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表中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愿景
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这些城市将联同周边次中心城市、县城,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镇群或大都市地区。
因此,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应该有全球性视野和区域性视角。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政策性与学术性话题。
本文暂不涉及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国际交往、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和推动区域创新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城市常住人口为201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14年》的城区人口与城区暂住人口之和;
市区GDP为2013年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年》;
金融中心指数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2015年第七期CDI(CDI&CFCI);
航空旅客吞吐量为2015年中国民航统计公报;
实际利用外资为2013年全市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
会展指数为CMIC中国会议市场指数,为2015年3月发布数据;
211大学数量为2014年汇总数据;
执业医生数为2013年市辖区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
都市文化中心为豆瓣同城一周内的音乐、戏曲、讲座和展览数量总数的排名。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下载九派新闻客户端
热门评论条
*邮箱/手机:
邀请注册码:
*邮箱/手机:
获取邀请码
请选择菜单
*兴趣爱好:
请选择菜单 请选择菜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