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的日记从来没认真写过我的名字叫可汗 电影,是什么意思

小溪和小鱼 日志(3) - 小溪和小鱼 - 三衢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2004年的那天下午,我可爱的女儿,在我的朝思暮想中来到了我的身边。我愿意记下她成长中每个精彩的瞬间,记下每个平凡而幸福的瞬间。年轻的时候,妈妈也曾经爱诗歌,爱散文,爱风,花,雪,月,一切美好的东西。而今,每天看着一块块尿布飘荡在风中,闻着它散发出的阳光的香味,才发现,这,才是人间最美的诗句。
昨天是三八节。这个节日,蛮像节日的。其实在本妈眼里,素来过不过节,都没什么所谓,可是今天,有人一再要强调——这是个节日!
上午9点过。一束鲜花送到单位来。挺漂亮的一打睡莲、百合。仔细看下,是阿云的名字。
阿云向来是个好孩子,这么多年来,就像偶的大女儿,那叫一个贴心。像妈一样“监护”了她了快十年,冲突不是没有,可红脸、纠结的次数,一共也是屈指可数的几次。
时常对小人说:你长大了要是像阿云样,妈妈就很高兴了。
——好孩子啥样的,相信大家都很好想像,一句话,省心。省心与不省心,当妈的都太有体会了。
于是,心想,也怪了,如果这两个都算俺的孩子的话,为毛大的这么温柔,淡定,小的这么叛逆、顽劣?把阿云的花带回家,一来与家人分享下,阿云送的呢,二来给小人做个榜样:长大了也要送鲜花表示爱哦!
“礼物”之二
上午10点差1分。
电话响起来,竟是女儿的老师。——自打女儿上幼儿园来,这好好的接到老师的电话,都是有些发怵的,我的孩子,怎么了?那心情决不亚于接到单位里“大灰狼”的电话。
果不其然,是一个告状的电话。称女儿本周以来是超不讲纪律,每个老师都讲她讲小话,吃饭的时候也讲,刚刚还跑到另一排的同学那里去撩人家了。。。。“我警告她了,说再要讲话,让妈妈带回家讲好了再来……今天下午你晚一个小时再来接……”
唉。。。老师是个超认真超负责的好老师,可是,显然今天她生气了。。。。
唉。。。关学堂了。。。这孩子,上星期还受表扬来着,这是怎么了。。。。
天地良心,接到这个电话,偶虽然有点儿难过,可是,真的没有一丝一毫想骂她一顿的感觉。(何况,这时候,偶破天荒又收到了第二束花……谁啊,这么搅和偶老人家……)
偶觉得吧,孩子也不容易啊,在家里看着挺正常的,做作业挺自觉的,讲小话的习惯么,似乎一直没有彻底地改掉过,咋突然来了个“报喜”的电话惊了偶一下呢?
赶紧报告耗子:老师都告状了,你看看吧你看看吧。
“理工男”向来都很淡定,在偶眼里天要塌下来的事,向来在他眼里根本就不是个事。何况还是他宝贝女儿的事呢。
一个下午跟俺聊啊聊的,似乎要被关学堂怕被老师批的,是俺,所以很需要安慰。
每个人都有个性的,在这个年代,不听话的孩子未必就是没出息。
和她民主的谈一下,沟通一下,不要骂,会适得其反的。谈通了,后面也许是一马平川了。耐心啊,老婆,不要把天才毁在我们手里。
不傻不呆的,叫她学老实也没必要。我倒是很满意我女儿。
喜欢捣蛋的往往是聪明小孩。
说出来了就知道她想什么啦?她是机灵孩子,但也顽劣,需要一定的约束和耐心;如果处处顺你的心,长大了也许很平凡;能有胆量在老师那里态度不好,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是知道的,我小时也是聪明孩子,但被你公公管的太死,所以长大了缺少灵气了。基本上不敢和他说话,所以得到沟通、支持就少;看去是个老实孩子,但问题很多。所以没什么大成就,希望我们不要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她充分发表意见,我们好对症下药。
你希望她当科学家吗?我希望她长大快快乐乐就好了。
你教育教育她,让她收敛一点;可以说的严重点,但这种教育是需要长此以往的。
几点去接关禁闭的小猫?你被留过学没有啊?留学堂也是终生难忘的事情啊。
好了,我先忙了,祝老婆天天开心,永远年轻。
熬到4点40分,终于见到那小样儿的走向校门口,老娘我都快冻死了。忍不住地远远冲她招了招手。也许这个信号告诉她,老妈并没有生气,小跑了过来。偶就和颜悦色地说:“看,讲小话的毛病不改不行了,老师说,再讲话带回家讲完了再来!那就不能上学了啊!”
——您倒是告诉我啊,我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她不讲小话啊?早提醒晚叮宁的,没起作用啊!
没走几步,小人见危险期已过,兴高采烈地说:“妈妈,今天美术作文画丰收的桔子,我画了摩尔庄园里的桔子豆,老师一定会以为那是真的桔子的……我拿过去给某同学看,某同学笑死了歪!”
“打住,你是不是就拿这个给他看,被老师发现了?”
“是的……”
原来是这样,在教室里搞这个名堂,难怪老师生气了。
给老师道歉加道谢,那是一定的了。
回到家,发现外婆还买了个小蛋糕,因为她之前接到了阿云的电话,也收到了阿云送的康乃馨……因此,她决定也一起庆祝下偶祖孙三代同过的三八妇女节。
这个节日,也太像节日了吧,既然大家都这么在意……
3月7日 星期三 &雨 向孩子道歉
3月5日 星期一 雨 雨中散记
一、雨天,给自己一个微笑
三、在雨中
春寒料峭。
无边无际的雨。
耗子今年总在周末有事,不是出差就是学习。
于是,不会开车的偶,带着孩子在风雨中来来往往。昨天的雨特别大,可是没有办法呀,得带孩子去学书法,葫芦丝。吃了晚饭,得自己拎着东西从南区回到斗潭。
在雨中等车,小小的伞罩不住两个人,雨水打湿了衣服,淋湿了发梢,风吹来,很冷。搂着孩子,她的小手从后面伸进妈妈的棉衣里取暖。妈妈没有地方取暖,手冰冷冰冷的……
可是,这样的雨天,这样的坚持,为了亲爱的小孩,觉得一切都很值得。给孩子的爱,怎么样都不会嫌多,怎么样都不会厌倦。
于是心想,一定要趁这雨还没歇,趁着那份寒冷还未消去,爬上来写下一笔,也许多年后,孩子长大了,会替妈妈遮风挡雨了,也就自然地想起了今天的一幕,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多少这样的风风雨雨……
2月28日 星期二 雨 陪伴
(几位好朋友问了:你怎么都不上线了?博客也不更新了?前段时间确实挺忙的,现在一切都已回归正常。对于孩子的成长记录一直很在意,觉得今天替她写下一段段文字,就是留下她成长的足迹,有喜有忧,有苦有乐,那是我们共同的见证,所以,对此一直是再忙也不敢疏忽的。其实,博客一直在写,只不过很多时候写在自己的电子文档里了,没有理清挂上来。)
“今天作业很多的,要快点做了。”昨天下午4点25分,小人回到家,顾不上吃水果,边说边拎着书包往房间里走。
进了阳台的那个小角落里,她安静地做起作业来。妈妈准备晚饭。妈妈基本上准备好晚饭的时候,她还有一样摘抄没有做。她坚持要做好再吃饭。看了下,作业确实不少:语文课外练习一课,数学一课,摘抄好词好句加上阅读心情一页。好在,小人现在写字的速度已经提高了不少,而且做作业的时候已是相当专注,再加上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也就没有了与人讲话的机会,所以,她完成作业时井井有条,字迹工工整整的,而且相当自觉,做完了自己检查,文责自负嘛!
总之,现在做作业的习惯,让妈妈觉得很是欣慰。要知道,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可真是有点儿不容易。现在好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
吃过晚饭,下去散了一会步,顺便买了面包当作第二天的早餐,和第二天带的水果。
晚上做了数学老师另外布置的5道聪明题,还有一道来不及做了。每做出来一题,都笑呵呵的,说:“这聪明题,也蛮有意思的嘛!”当然,有一两题还是要在边上点拨一下的。不过已经很不错了,在上学期,有时候做额外的作业,她是有情绪的,常常表现出不乐意的样子。
晚上吹了会葫芦丝,由于专心了,所以效率也高了,基本上15分钟搞定。
吃零食,和妈妈东拉西扯,给外婆、给在苏州学习的老爸打电话……
陪伴孩子这样度过一个个晚上,觉得心里挺充实的。
然后,继续每天的读书时间……
但是阅读时间还是缩水了。因为洗漱完毕,开始阅读的时候已经是8点钟了,中途她还有一些不懂的不认识的字要问,顺便还要打点岔,说点题外话,那是拦也拦不住的。这样,离她躺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40分钟了。而妈妈给她定的目标是一天一小时,周六日没有什么兴趣班,可以看两小时。现在看来执行起来不容易啊!这点本妈还是要注意!
最近写的一篇日记,回来说被老师在幻灯机上放了,读给全班小朋友听了,小人挺高兴的。只是写那篇日记的时候小人很是心不在焉,所以费了很多时间。不过有了这个意外的“好收成”,也许她也受到了鼓励,所以下回写日记,应该会更认真更讲效率的!
今天,我妈妈买回来几条小鱼。它们的眼睛旁边有一个桔黄色的小球,那个小球像个小“太阳”,它的肚子上还有一条黄色的花纹,好像是太阳的光芒,所以叫太阳鱼。
我用手指靠近小鱼,没想到小鱼哧溜一下就游走了,还摇摇尾巴,好像在说:“来抓我呀!”这些小鱼真是太狡猾了,应该叫狐狸鱼,而不叫太阳鱼。
其中有一条小鱼,它的动作可优美了,它的鳍左一摇,右一摇,像个公主一样。有时候,它游得又轻又快,我怎么也抓不到它。有时候,它不像其它小鱼那么淘气,其它小鱼都在水里跳来跳去,而它就静静地呆在水里,一副很惬意的样子。
这些小鱼真是又灵巧又狡猾,我真是拿它们没办法。
1月17日 星期二 晴&&
&“如果老师生气时,我呵她痒痒,她会怎么样呢?
徐老师平时不是很凶,如果她生气时我呵她痒痒,她一定不会生气。
唐老师平时也不是很凶,如果她生气时我呵她痒痒,她一定也不会很生气。
汪老师平时经常笑,如果他生气时我呵他痒痒,他也一定会笑。
谁也不敢去做这种事,好比老鼠给猫系铃铛。
会自己找乐子的人,一般都是心理比较强大的人。
“我自己叫,我第一回叫的时候很客气,如果我不听,我再叫一次,不过凶多了,如果我还是不听,那就打屁股,没错!”
偷吃鸭舌头
今天,妈妈买来了一大包鸭舌头,我想去偷吃,就放轻脚步走到厨房里,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怕被妈妈发现。我轻手轻脚地打开柜子,拿出一个鸭舌,被妈妈看见了,妈妈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说:“你这个小馋猫!”我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啊,太好吃了,咸咸的,油滋滋的,真是美味无穷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都快把自己的舌头给吞下去了。
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所以我给家里人都发了一个,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就像过节一样。
今天,妈妈买了一斤沙糖桔。
它很小,只有3CM。沙糖桔像一个个小灯笼,红红的,圆圆的,像蜜一样甜,很好吃,让我吃了还想吃。
有一个沙糖桔上有一个长长的柄,这个沙糖桔像个八面威风的将军在打敌人呢!
丰收时,它们的样子可爱极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反小脑袋伸出来,欣赏外面的风景,农民伯伯喜笑颜开。
沙糖桔多么可爱,你们想吃吗?
你们吃过星球杯吗?
它可好吃了,里面是小饼干和巧克力酱,比蜜还甜。饼干就像是星球,奶油就像宇宙,所以叫星球杯。小饼干又松又脆,巧克力酱又甜又好吃。
今天我吃了星球杯,感觉吃了鸭舌头一样好吃,还像猫吃了一条鱼一样美味,我真想拿它当饭吃。
今天我写字很认真,妈妈奖给我三个巧克力,名字叫作小身材大味道,很好吃。
&& 11月30日 星期三阴 我的外号
下课了,玩游戏的时候,我的同学小可开玩笑地叫我“土猫”,意思就是野猫。同学小语说:“土猫要下土鸡蛋。”真搞笑呀!
我心想:我的外号可真好玩呀!反正我喜欢猫。不过,如果叫我凯蒂猫就更好了。
12月1日 星期四 阴 我的“沙发”
我有一张神奇的“沙发”,她会说话,会走路,那就是我的妈妈。她的身体很舒服,软绵绵的,我躺在上面,就像吊床一样。趴在那里就更舒服了,像摇篮一样,可以摇来摇去。
我的“沙发”真好呀,如果能一直躺在上面就好了,我知道,这是因为妈妈喜欢我才让我躺的,我们真是相亲相爱呀!
12月2日 星期五 晴 章鱼妈妈
我有一个“章鱼”妈妈。每天早上我吃早饭吃得很慢,妈妈就催说:“快点快点,我要迟到了!”一会儿又说:“要不你就带路上吃吧!”我只好一手牛奶一手早点,边走边吃。妈妈要拿口风琴、书包、雨伞、皮包……真像一只大章鱼啊!
这个“大章鱼”可真好呀!
以后我要吃得快一点,让“大章鱼”省力点
12月3日 星期六 晴 我的奖品
今天我写字很认真,妈妈奖给我三个巧克力,名字叫作小身材大味道,很好吃。
12月4日 星期日 晴 去公园玩
今天,我和妈妈去府山公园玩。到了那里我看见了幼儿园的同学余尔其,我就和她玩挖陷阱的游戏。
我们找来许多树枝,拿出两根开始挖了。我们使劲地挖着,挖了一半,看见了一块石头,于是更加使劲地挖着,大石头挖出来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又过了一会儿,我们挖好,累得气喘吁吁。我们又把树枝细心地盖在上面,一个小陷阱就做好了。
我们设了这个雕虫小技,心里很快乐,也会让别人很快乐,因为他们掉进了我的小陷阱里,肯定会哈哈大笑的。
12月5日 星期一 晴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今天,家里吃鸡,很美味。吃着吃着,我想去找鸡心,可是碗里没有,我又到厨房的砂锅里去找。我毛手毛脚地打开锅盖,一转身,砰的一声,吓了我一大跳,锅盖打碎了!我大叫起来。妈妈说:“乐极生悲了吧,你真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我想:吃一堑长一智,下次我可不会这样了。
12月6日 星期二 晴 我的新杯子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新杯子,很漂亮,是粉红色的,而且是个保温杯。上面画着一个米老鼠,她拿着一个水壶,在大口大口地喝水。
我的杯子真漂亮呀!喝水的时候我觉得水也很好喝。我美美地想:冬天,天上飘着雪花,我拿着我心爱的小杯子,喝着温暖的水,就暖和到了心里。
12月1日 星期四 阴
&&&&&& 在某美女的空间里看到一首诗,觉得好美,偷来一用~~~呃,我这不是为了三衢里的大家嘛!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 台湾 张文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
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
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家长、老师又何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
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11月30日 星期三 阴
最近看到郑委老师的这篇点评,觉得很有用,所以把它发在这里,与三衢里的各位博友家长分享!
文:张XS&& 点评:郑委&&&
&&&&& &很多家长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也看了一些,专家的课也听了不少,但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对于怎样教育好孩子,还是迷茫困惑。(郑委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是家长们普遍问的问题!)
&&&&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体会到在学习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惑原因还是出自学习者。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自己孩子出了问题时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开始学习的,(郑委老师:关键点!如果不出问题就开始学会规避很多问题,哎~,但这样的家长太少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郑委老师:关键点!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解决孩子问题!)孩子出现问题,如果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引起的,问题在家长,是家长缺少家教知识,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所以如果学习家庭教育的不是为了对付孩子,而不是应该自己,这就是方向性弄反了。&
&&& 其次,孩子问题的出现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已经累积、潜伏了好长时间,在什么时候爆发只是个必然中的偶然。最近通过学习家庭排列方面的课程,更能深刻感觉到这一点。我们成人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大多都有早年家庭影响的影子。记得心理学家杨凤池在讲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从哪里错的还要从哪里改,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能缩短这个过程,但不会减少环节。还有,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要比培养新的难上好多倍。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教育上是注定要失败的。(郑委老师:这句话应该镌刻在每一位想通过“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孩子”的“学习型家长”的笔记本扉页上!)&
&&& 另外,任何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来自实践中个案的总结,不是万能的定理公式,是不能套用的。如果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去套用学到的知识,则会感慨“知识失灵”。知识本来就是无用的,如果不能科学合理运用的话。(郑委老师:能讲的都是共性,能做的都是个性,每个家庭和孩子的问题都是个性的,如果把共性运用在个性上,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只想学习方法的家长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在方法之前是“观念”、“信念”、“原则”,在方法之后是“应用(行动)”、“调整”和“坚持”)&
&&& 还用,孩子的改变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看不到并不一定是没有起变化。(郑委老师:学员管霞给我的启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正如买回家的香蕉,从生到熟,要经历一个内部的化学质变的过程。我们对着香蕉说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说说而已,最后还得由香蕉内部起作用。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说教,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 怎样才能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管用呢?&
&&&& 第一,要把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作为学习的目的。(郑委老师:就是改变自己为核心目的)&
&&& 一位母亲对我说:我感谢我的孩子,在伴随他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孩子身上放大了我的问题,也提示了我很多正面问题和改善自己的方式,我在教育他,更是在教育自己。&
&&&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这一点,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自我感觉懂得许多教育理论,但学习家庭教育后,反思以前的教育孩子的经历,感觉到很多的过错。人的智慧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感悟,二是反思。我们要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郑委老师:家长们还记得“德”吗?在做任何事之前提醒,做任何事之后反省,我们是否伤害和妨碍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
我感觉,作为家长,如果能做到两点,教育孩子就不会烦恼。首先是做好自己,同时要尊重孩子。
&&&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做好自己,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习科学艺术的方法,任何问题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庄家长得不好,农民总是会想水浇多了还是少了,肥料不足还是过了,地太硬了还是太松了,单单不埋怨庄稼。教育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想呢?(郑委老师:孩子出问题的了,你不应该去想“庄稼有问题”,你应该思考“农民”有种庄稼的水平吗?给的精神“肥料”充足了吗?庄稼的种植“环境”出问题了吗?)&
&&& 第二,要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内化的过程,“悟”字当头,循序渐进。&
教育更是一个要求悟性极高的活动。如果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只掌握一个字,那就是悟字。悟是学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实践的唯一门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悟教育规律、悟教育原理、悟自己的孩子、悟教育方法,学会迁移。在应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悟就是把教育真理同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 学习家庭教育后,有不少家长来咨询孩子教育的烦恼与困惑。开始,我总是尽我所能,告诉他们怎么培养孩子的习惯,怎么引导孩子的兴趣,怎么和孩子交流等等,有些家长当时如获至宝,认为很有用。但过不了多久,就又回来了,“你说的方法感觉很好,但怎么用不上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了,就像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一样,再高明的指导师也不能代替家长的成长。好的指导师应该引导家长自己去学习、分析、思考、实践,自己明白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好为人师”是教育者的大忌,也是指导师的大忌。(郑委老师:张老师用了几年的时间“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记住“只有体验才有经验”,这句话可以作为指导师培训时提醒指导师的内容。)&
第三,要懂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
&&& 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祖孙买驴》的故事。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 现在流行的家教理论,成功的个案,也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了。外国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虽然大多有共同的东西,但针锋相对的观点确实不少。我理解,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研究个案的背景是不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结论当然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被这些“绑架”了,就像故事中的祖孙一样,寸步难行了。(郑委老师:所有的理论和成功的个案都是相通的,千万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和个案都是让家长悟出一个字——“爱”,教会家长两个字——“信念”,让家长实践两个词“德行”和“责任”,告诉家长一句话“想让孩子改,自己先要变”)&
&&&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你生搬硬套,总是套用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来教育你的孩子,是很难行得通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人体有异,千差万别,教育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合别人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这也是许多家长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却仍然不会教育孩子的真正原因。(郑委老师:学习过的家长“行知合一原则”中的“法财侣地”!)&
&&& 第四,要学会等待。
&&& 很多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非要短时间看到孩子身上变化的效果。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也很难做到静心去悟,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就更难了。。(郑委老师:戒——定——慧,停掉错误的教子方法之后,心回静,静才能生智慧,家长学习核心是要“先心静”,这是基本功,怎么做到呢?——去掉功利性“只管修行,不问前程”。也就是说“关注过程的进步,而不要索要结果”)&
&& 曾看过一个叉手游戏:伸直双臂,两手十指自然交叉,看是右手拇指压着左手拇指还是左手拇指压着右手拇指。重复动作,但必须改变拇指交叉的顺序。然后让参与者谈自己的心理体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改变交叉的姿势后感觉很不舒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归根到底是一个改变人的习惯的过程。这个对人的培养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用耐心等待的过程。&
&&& 《西游记》中,孙悟空几次气愤地提出,自己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把经拿回来,不就行了吗?能行吗?绝对不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唐僧及四个徒弟的成长过程,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和磨练,也就不可能有正果的修成;其实,佛祖看重的不是那些经书,而正是取经的过程。(郑委老师:经典!)&
&&& 如果没有母亲无限期望的等待,就不可能有爱迪生的发明;如果没有文王充满信任的等待,也就没有姜尚垂钓的美谈。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中,只是可能我们没有感觉到。
&&&&& 学会等待,需要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创造性地包容和化解一切矛盾。善于等待的家长,是智慧的家长。
&&&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郑委老师:关键是“坚持”——“习学”)
不让孩子第一名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这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给300多位学生家长分享的一个小秘密。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出版过一百多部著作。三十年来,得过无数文学奖,被视为“天生的作家”。他写过三十多本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与教育有关的书,作品多次被编入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与时间赛跑》、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等。
昨晚在杭州天长小学的礼堂里,林清玄结合自己和教育孩子的经历,为300多位学生家长上了堂幽默的亲子课。
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分,很高兴,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的,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说到这里我真感动啊,终于找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
我的老师对我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了。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和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都用生命保证过。所以说考试没有考过第一名,也有人用生命保证你会成功。
大学我考了三年,比我差半分的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老板。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他是“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所以说,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唤醒内心的种子,就是好孩子。
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我都出这么多书了,你们还不鼓掌啊。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
锻炼这个能力,除了读书,还有劳动。
爱的能力:
我学生做过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一百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认识生命的多元价值:
台南有个高一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还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这个机器最后得到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这时候,我教你们“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那个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有感情后要提炼观点:
好文章一定会有好观点。我给我的孩子讲睡前故事,不讲白雪公主,太老套,我自己写了365个故事。比如有个国王,他有个独生子,有一天国王叫王子搬个椅子到阳台赏月,王子说自己身份显贵怎么能搬椅子,椅子是下人搬的,后来国家战败,王子成了庶民,流落街头被个做椅子生意的人收留,每天的生活就是搬椅子。先有观点,再讲故事,肯定是好故事。有感情也要不失浪漫情怀,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不和孩子细致生活,那会不再认识孩子
我想到一件事,是成龙的故事,有一天,他出差回来想去接儿子,结果学生都走完了,孩子还没接到,就去问老师,结果老师说你儿子两年前就毕业了。孩子长得太快,如果不细致爱孩子,不和孩子细致生活,那会不再认识孩子,不再看得到孩子的心。
我和我的孩子相处很好,每天孩子出门,我站在门口拍拍他们肩膀,说爸爸爱你们,要加油,每天孩子回家,我还是抱抱他们,说爸爸爱你们,今天辛苦了。我和三个孩子关系都很好,和他们就是朋友,同时从他们身上学习。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看完之后和泛泛一起乐了半天,(虽然泛泛的孩子还小,可是难为她早就开始关注这些啦!将来的小茉莉一定是个冰雪聪明的小人儿!)
为什么乐呢?因为从来没有碰到这么对偶心思的文章。偶觉得,偶家小人大概得第一名是不可能的,进前7名的可能性也不大,可是要考出17名之外估计应该也不会。
所以那个自在啊!你懂的。。
泛泛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偶说,可是说这话的是林清玄啊!俺超崇拜的一个人。想当年俺年轻的时候,他的散文是一本不落地买来,一篇不落地看过的。记得那时候还有席慕蓉的诗,那真是每一首都看到能背下来。这些都是俺们青春的记忆啊!所以,偶觉得,林清玄的话,那叫靠谱,八九不离十。
好,只顾高兴吧!为培养一个十七名的孩子而奋斗!同时,为了让三衢里的爸妈们也分享一下,觉得一定得把这个贴子转发一下。各位高手爸妈,还有各位尊敬的老师,你们可要研究一下,林薯薯的话有没有道理啊
突然间觉得好同情这个小女孩儿。才这么点大,就被逼着要学数学了!
前面转载了郑委老师的博客,那上面的内容还是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中国的家长这是怎么了?一个比一个地爱抓教育,一个比一个地重视“赢在起跑线上”,一个比一个地爱把孩子塞在七七八八地培训班里,不论家庭条件如何,真的是个个挥金如土,在所不惜。
其实,女儿读小学以来,偶也一度有过“焦虑症”,怕自己没给孩子学这学那的,会误了她未来的前程。怕自己会带不好孩子,输给同龄的他人。可是一天天磨合下来,觉得自己着急也没有半点用处,对于孩子,还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地等待她长大。
成长,实在是一个美好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爱,耐心,相信爱心总会浇开幸福的花朵的。
还看到一位爸爸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12岁以前,你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12岁以前的你,每天能见到我们,你就会心里很踏实。这个暑假,你跟X阿姨去海边玩两天,我和你妈妈算过了,这几乎是你读初中前唯一没有见到我们的两天。
小学六年,你是班上唯一没有参加过课外学习辅导班的学生。因为我们很早就说过:小孩之间应该比,但不是比学习、比长相、比穿着……,而是应该比快乐。所以我们经常会问你:你身边的小孩哪一个比你更快乐,告诉我们,我们要向他们的父母学习。但你以毕业考全班第二名、连续六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为自己的小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并考上自己向往的初中,我们也是感到由衷的开心。
家庭和家庭之间我们认为也要比,但不是比房子、比车子、比食物、比旅游……而是应该比和睦、比民主、比孝心、比爱心……我们认为:你被你们班的一位智障同学的妈妈评价为班上唯一不欺负和乐意帮助她的儿子的同学,并是班上唯一被邀请参加他的几次生日会的同学,这都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我们家里每周打一次牌,一起分工做家务(妈妈做菜,你洗碗,我负责洗衣服),都是我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刻。这个学期,读初中寄宿的你,每周日离开我们,周五回到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你周五盼着回家见到我们,周日盼着回校见到同学和老师。都是在盼望又心想事成,多么快乐和幸福!
小学天天见面、中学一周见面、大学一学期见面、大学毕业后一年见面,我们希望你就像一只小鸟,逐步离开爸爸妈妈的安乐小窝,以后靠着自己坚实的翅膀,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快乐飞翔——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快乐!
今天看了郑委老师的一篇博文,觉得很有触动,堪称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写照,值得一看,值得深思,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播下龙种& 收获跳蚤》
&&& “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这是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这句话可以送给大部分围着孩子转的家长们!
&&&& 今天我写这篇博客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我们举办了两天两夜的家庭特训营,使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连着两个晚上做噩梦,为什么?因为这一期近50个家庭,家庭问题和孩子问题非常普遍,而且都特别的严重,看着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隐性的问题就要在青春期后爆发,看着问题已经爆发出来的青春期孩子们脸上的默然或不屑表情,身体上的放纵或幼稚的行为,眼睛里迷茫或仇恨的眼神,给我带来的就是心痛。
&&& 这两天的时间我几乎没有休息,晚间陪着孩子们打牌,观察者孩子们的行为,判断孩子们的问题,和孩子玩游戏,玩到半夜2点,和他们达成一片,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喜欢我信任我,因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信任才会改变!当我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尽管累的筋疲力尽,但和孩子玩的时候,我心情真的是开心的。因为我知道,这些孩子们都很可爱,都很上进,我真的恨不得这些孩子都到我家来,我相信,我都能把他们变成祖国的栋梁。但我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觉得我最应该做得还是我现在做的,一搭建服务于全国的家庭服务结构体系,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帮助更多的人。
&&&& 我思考了两个晚上,和指导师及工作人员们调整了这些家庭的跟踪方案,更有效的陪伴、跟踪这些家庭更好的改变,让还没有出问题的孩子不出问题,让已经出问题的孩子们走向优秀,我更加感觉到我们肩膀上的重任。
&&&& 我想起了《新周刊的一篇专题——无法成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大家可以看看,尤其看看几张图片,看文章前,学习过的同学们请你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权当考试了,其中夹杂着很多的知识点的提醒:
&&&& 1、我们的孩子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吗?
&&&& 2、我们抱怨社会有用吗?
&&&& 3、当代教育体制下,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 4、在当代社会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孩子不成为跳蚤?
&&&& 5、请问“龙种”是什么?请问何为“龙”?
&&&& 6、播下“龙种”,望子成“龙”,如何播种?如何实现?
&&&& 7、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谁的问题?为什么?
&&&& 8、当代社会下,家长提前学习就是“自救”行为,感谢这么多家长跟着我们学习,因为你们学习不是为了你们的孩子,而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家长素质提高,娃娃素质提高,娃娃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运昌盛,民族复兴!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越来越低,何来昌盛的国运,何来复兴的民族!
&&&& 围着孩子转的家长们,你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其实,你们播下的就是跳蚤!
301期《新周刊》封面专题
  无法成人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如今我们怎样做家长?
  重修中国人教育大纲
  中国人成长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亦面临教育和社会的双风险。
  文/胡小同
  这一年里,中国年轻人脸上写着的茫然,比任何一个年份都多。
  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600万,预计比去年增加70万,比前年增加130万。
  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可他们曾经这样被加工: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的中国式教育目的只有一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教育没有社会变化快,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幼教大热、大学生找工作大冷;输入端恐落人后,输出端乏人问津;理想远大,现实无情;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与教育严重错位。
  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迎来了自己的成长焦虑症。
  中国人成长的三段论
  中国人成长三阶段:求学、成家、立业。
  其中求学和成家在往两头发展: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可最后都不免要倒在失业的枪口下。
  社会和教育之间供需的巨大剥离,使得付出必须越来越多,而收获可能越来越少。家长对教育几乎不叫投入成本,而是不惜血本,但在某一刻,血本无归,啃老族、宅居族的出现,使得家长明白教育投资有风险、“入校”需谨慎。
  中国教育的产业化和体制改革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经历了30年。如果把中国的教育比作一条产品线:高中和高等教育是精英化教学、大众化就业,收益最大、风险最小;九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越来越普及,惠及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择校在城里变成一个红火的收费项目;少年宫、才艺班等课外教育则是家长的另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其热度不减反升;早期教育业已市场化,各路品牌纷纷涉水抢滩。
  有一次导演张元说,他最反对电视上针对孩童的广告,因为那完全是不对等的诱导。儿童缠着家长购买商品。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针对孩子的“二次销售”:首先是把教育理念灌输给父母,父母再把孩子圈进来。
  李阳15年的疯狂英语运动并没有使中国人的英语变得流利起来,反而是新东方等应试教育的项目变成了一个产业。在听闻中学生卖听课笔记居然也演化成创业项目后,一位大学老师在博客上表达了他的愤怒:“我们一直觉得应试教育有问题,也老是嚷嚷要改革,可是改来改去,竟然改出了这个结果: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利用应试教育来牟取利益并与这个反人性的教育体制沆瀣一气甚至为虎作伥的害人虫!”
  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则另辟蹊径选择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国外留学。他们不认同中国教育,也不想让孩子整天做不完作业,所以就用高花费铺就另外一条道路。
  但是,他们骨子里仍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考名校、进入精英阶层,在英语中,专门有一个名词“中国妈妈”,用来指留学陪读的中国妈妈,她们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台湾人亦如此,每个台湾孩子平均学习了三项才艺。这显然都不是“自我选择”,而是“包办教育”。在中国,有人说子女就像父母的财产,不仅父母对其有抚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其中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了子女的世界中。
  无法成人的几个变量:社会、教育、父母之责,父母首当其冲。
教育高消费的群体冲动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
  医疗花费是不得不,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一处楼盘项目,因打出“名校全程进驻”的广告,而掀起了抢购热潮。虽然此承诺未能写进购房合同,但家长仍火热咨询,其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日前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万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学前教育费用1.092万元、幼儿园学费10.2万元、小学教育费18.6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中学教育费用16.8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大学教育费用4万元和留学教育费用30万元,总计超过80万元。
  追求“教育GDP”的盲目冲动,使得政府和教育机构形成一种合谋。教育学者杨东平说:“高教管理追求的就是那些数字和政绩。有人称之为‘教育GDP’,就是规模、速度、科研成果、博士点这些指标化的东西。”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比去年减少近4个百分点。有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因此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的说法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4%,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将更大,预计每100个考生中有62个会被录取。高校扩招的盘子和总量仍在增长之中。
  这似乎让家长和学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上大学不再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将迎来一个险峻的时期。
  “就业难和高校扩招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就整个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位持这种论调的专家说,“大学以面向未来为使命。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市场脱节,而是要求大学尽最大努力去揭示那些左右市场的因素和力量,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或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家长的困境
  公众对于教育高成本与就业难的双重无奈现象无能为力,这一恶性循环还将继续。
  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是:软教育、硬投入、争夺教育资源。现在正是9月份入学前的“活动期”,不少家长开始了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入学年龄只差几天,而卡在那里入不了学,她不得不为孩子进入一家实验小学发愁:“中间人已经找好关系了,学校也一直答应着,但就是没有下文。”
  即便是在北京偏远的郊区,民营性质的幼儿园也四处开花,但仍赶不上入园的速度,稍微好点的幼儿园早就爆满。几千元的入园费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笔不得不给的投入。
  但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实在规划得不怎么样,包办孩子的教育战略,到为孩子选择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大学专业后,终于出现了分裂:许多人在毕业时放弃专业改行了。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100个中国孩子的成功报告》,乃至新概念作文、奥数竞赛、国际才艺表演,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
  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播下龙种,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
  那些不堪忍受教育体制的人,成为教育体制的外逃者,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赞赏发明家EDWIN H. LAND的一篇演讲《伟大的年代》:“我认可他(年轻人)仅仅是个伟大的人,而非天才,他不可能跨越他专长的领域。他不会想到用几百年的时间缩短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不会突然说人民大众就是力量,那是天才做的事情。但是在他自己的领域内他会让事物发展并繁盛;他会因为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帮助别人变得快乐。在这个领域内如果他没有取得成功,他会增加不应该被增加的东西。”
  “自我实现”在中国的受教育者那里只是一个迷梦。他们只有在成人的那一刻起才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此之前,他们被家长包办,然后又被学校包办。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
  “无法成人”的“成人礼”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此后,他们被抛弃到自我奋斗的历程之中。就业和谋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页,当它翻过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中国人的教育大纲需要重修了,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那么简单。
 2030年,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千禧后父母们的焦虑,来自遥远将来的竞争压力。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文/肖锋
  “我终于扛不住了!”一位朋友曾发誓决不让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剥夺儿子的童年乐趣,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
  新世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很像所玩的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没有一关能轻松度过,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们担心学校教的东西将来不够用,于是疯狂加码。面对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储备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够用。
  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至少主流经济学家们是这么预测的。我们姑且认可这个美好愿景。只是对某些中国人而言,伴随而来的并非风光,而是焦虑。届时,中国人口红利耗尽,中国独特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让当下每位父母忧心,对子女投资的回收遥遥无期。
  当下父母的焦虑,是未来竞争压力的预演。目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双重困境,无疑加剧了这种焦虑,并导致恶性循环。
  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拉丁裔将成美国最多人口,届时很可能是拉丁裔总统当政。就是说与老美打交道,除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还须兼顾西班牙语。日本人口不再是纯正的大和民族,就像今日德国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日尔曼民族,2030年德国总统是土耳其裔的也并非不可能。印度人口将达14亿,人口结构年轻,富有创造力,“印度世纪”如日中升。
  世界人口将逼近80亿,呈现一片“银发”现象,人口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成本上升,人口生产力下降。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会出现。生物医药科技将推出“智能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病未然。
  汽车、微波炉甚至鞋子都能成为互联网接收终端,资讯接收实现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6至11厘米。人类将遭受更多的暴风雨、飓风、龙卷风的侵袭,并频繁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洪灾。
  2030年的中国什么样?好预测是,中国荣升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第二位的美国50%,是第三位的印度的两倍。坏预测是,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有4000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到朝鲜或越南邮购跨国新娘成为新时尚。
  2030年人口红利即将耗竭,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从目前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子无力“孝”,父无法“慈”。养老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服务产业。
  “8421”家庭结构(8个老人,4位父母,小俩口加1个孩子)令千禧后们不堪重负。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老人味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受到顽固抵抗。同时“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愤老情绪在年轻世代中蔓延。
  京沪穗这等特大城市中国将达十座以上。大城市人一方面忙于漂洋过海,另一方面又不肯低就低职位的工作,某些岗位无人应聘,年轻人从找不着工作变成不想工作,于是出现“农民填城”现象。可见,农民工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买房不再难,卖房租房倒成了难题。房子会像电器一样大打价格战,买一送一,买大送小,因为每个新世代手里都有超过3套房子(爷爷的1套,父母的1套或无后的姑姑1套,自己1套)。
  80后面临才啃老又养老的未来,千禧后则永远啃老。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热、更平、更挤,能应对自身的问题已难能可贵了。
  千禧后们成长的烦恼
  对,就是他们,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生的这批人,相信“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一代,看日本卡通长大的一代,从小就酷爱玩拼装车的一代,视肯德基、麦当劳美味过海鲜山珍的一代,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和新东方英语的一代,被父母拉去上各类补习班、强化班的一代。
  现在父母们所有的努力可能会走向反面。好比学钢琴过剩,拉二胡的倒成为稀缺节目。各种个人技能同质化现象依然如今。更要命的是,只注重个人技能培养忽视团队合作,统一意见成为千禧后们的第一难题。作为团体,他们可能成不了任何大事。
  千禧后与国外同辈人完全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美国人从小被训练能查资料写独立见解的论文,野营中独立处理生活问题;中国人从小背标准答案,考试要大人陪伴,野营要大人陪伴,找工作要大人陪伴。他们感到自卑。他们怨恨父母和老师把自己教成这个德性。
  当下,教育已沦为一部利益机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个比尔·盖茨,毁灭多少创业的种子。从小学到大学,灌输教育的极端就是学生只面对一个“标准答案”——这是老师最偷懒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体制内如此,民办学校亦如是。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管制令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想像力,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结果。
  21世纪的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西方教育以哈佛为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这五条似乎没有一条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内。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两套人才评价体系:一个是现行教育机构+体制内单位,另一个是西式教育+跨国公司;而民营企业的评价指标则只是“实用”两个字。
  据闻北大、清华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数都被送往国外。中国最高学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同时,国内失败教育制度仍在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最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中小学仍借各种名目敛钱。学校忙于巧立名目收费,如何教育得好学生?批评现行教育体制者认为,其实最应教授的是德育与美育,而不是技能。我们正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后代。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高考不如直接就业,有条件的则选择直接到国外求学,今年中国人用脚投了票,表明对现行教育正失去信心。但更多人则是无可奈何,对高考这部绞肉机和奥数这种利益游戏,反抗不如顺从。就像那位“终于扛不住”的朋友一样,对强大的现实缴械投降。
  中国自古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常识。负责的老师懂得,怎么教比教什么其实更重要。要知道,到了2030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知识让电脑代劳,社会稀缺的是摆脱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就这么几条,多少年后学生忘记老师讲过什么,却忘不了教过的方法;心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个千禧后的能力,无论学过的强化班再多,也打拼不过美国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当下,经济学家呼吁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否则中国难以在这波危机中自拔。远虑千禧后们2030年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竞争,近忧现行教育模式,改变在所难免。“要是你的法则让你沦落到这个地步,那这个法则还管用吗?”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老无所依》,也适合今天中国的父辈们。
————————————————————————————————
&后来,小人又告诉妈妈,今天还发生一件不高兴的事。说好多人在做游戏,她因为不会做那个游戏,就站在边上,叫一个同学教她,可是那同学不肯。“他们肯定是不喜欢我哇,所以只顾自己玩,都不教我……”小人很委屈的样子。
妈妈说,每个孩子玩得很高兴的时候,都会忘记一旁的同学的,所以不能怪他们,更不是不喜欢你。你也应该主动点,多叫几位同学,总有人乐意教你的呀!
哎,星期一看来还真的是事多啊!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脸贴着她的热热的小额头,安慰了好久,才高兴了。然后对她说:你看,你把不高兴的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就会替你分担一半的不快乐,这样,你不是就少一点儿烦恼了吗?同样,把你高兴的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不也就能分享你的快乐了吗?
真的,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的事情会不少,好希望孩子都能把她遇到的许多事与妈妈分享。妈妈总是会在她的身后,目送着她成长的背影,愿她走得更稳,更好。而无论何时,只要她一回首,就会看见妈妈在她的身后,在她的心里。
还有啊,我发现焕写字写得很认真,我也就学他的样子,跟他一样认真,结果我的田拼本是A加两颗五角星歪!”
妈妈高兴地鼓励她:你看,你这么会发现问题,善于总结,才会进步啊。你现在跟最好的同学坐,要多学习他好的地方哦!这样,你才能变得跟他一样棒呢!
很替她高兴,同桌第一天下来就有了这些收获。焕妈那边反馈回来的情况也很不错,说焕表示很高兴和心同桌,因为还借他铅笔呢!(看看,借东西这话题真是无处不在)。
心里暗暗地许个愿:但愿他们不是“三日香”,愿他们以后都能这样和谐相处,一起努力!
还有开心的事
130005700600600300
大山里那些事儿(六)猜猜看
&&&&&& 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猜到了没有啊!
&&&&&& 大山里的东西真丰富,有很多东西相信外面的朋友都没有看到过,更别说小孩子了。不过,偶的手机太不给力了,拍了一整天就没电了,第二天勉强开了机,挣扎着又拍了几张,就玩完了。本来,偶是计划着要好好拍一些照片,让大家猜猜看的。好吧,就这些了!
&&&&&& 看过图了吧,可以告诉你啦!
&&&&&& 图一是米仁。果实磨去壳可以熬粥吃,也可以炖猪脚,据说是去风湿的。
&&&&&&& 图二当地人叫“猴桔”,树大约有两三人高,结满了这种果子,味甜,剥了皮可以吃。小人一口气要吃上好几大捧呢!因为果树上挂满了红果果很好看,所以一些有别墅的人纷纷进山来买去,种在院子里很好看。
&&&&&&& 图三是吊瓜。以前吃过吊瓜籽,可是没见过吊瓜原来是这样子的。
&&&&&&& 最后一个图是滥竽充数的,这不就玉米花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