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不上高中上什么学校心里有什么打算的日记

&&&&&&&&&&&&&&&
少年行妈妈工作很忙,对我们比较严厉。但有时在星期天带我去看戏。记得有一次是在原万县市三马路一个小小的曲艺团。能够坐几十个人的园子。有川戏折子,也有川味浓浓的竹琴。由观众点节目。大多是传统节目。记得其中的节目有“断桥,打渔杀家”等。
一九五五年春,妈妈带着弟弟到万县龙驹区的县二中去工作。县二中就在区所在地的龙驹场上。后来更名为龙驹中学。
母亲走后,把我托付给杨孃孃,住在她父亲家,母亲适当给些生活费。于我离开了三中二宿舍,我记得我把我自己画的一幅台湾地图送给了万三中的小朋友。
我住的杨家就在紧靠二宿舍的麻柳林巷子。那是杨家的祖业。杨家有两个老人,我跟着任霞飞任苏绯给他们分别喊外公和外婆。进他家的门,有一个小院子。院子中有一棵树。杨外公个子不高,解放前在万县城做点小买卖,是个一般的商人。他那满带笑意的园脸,下巴上长有几根稀疏的白胡子。对人十分和气。杨外公的妻子是杨孃孃的后妈,年纪与杨孃孃差不多,当时大约四十多岁,常穿一身青布衣服,人有些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生活上照顾着杨外公和我。任霞飞任苏绯他们住在学校和杨孃孃在一起。他家养的个肥猫,不但会抓老鼠,还捉其它的小动物。有一天我看见他家的猫爬上树,捉住了一只麻雀。杨外公对我不错,有一天带我到二马路万安大桥附近进了一个澡堂子,许多男人脱得光光的到一个大的热水池里泡澡,澡堂的人给我发了一片肥皂,一张毛巾,在澡塘里我就自己洗起来。当然还有人专门为别人搓澡的。那是要另外付费的。洗了澡后,杨外公就带我到澡塘附近一家包子店吃包子。然后返回高笋塘,麻柳林。
杨孃孃有个大姐,我们跟到霞娃(任霞飞的小名)喊大姨。大姨住在董家乡。她有个儿子叫刘兴立在初六中读书,后来在杨孃孃的资助下上了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三峡医院,成为该院的外科大夫)。当时的初六中就在万二中附近,每周学校放电影,而万县其它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电影放映机。刘兴立带我去看过几次电影,看完电影后,在他那学校给他一起在不足一米宽的床上睡觉,杨家大姨的大儿子对我也不错,我记得他给我做过一些小玩具,如用几节竹子节做成的小蛇儿,染上色,描绘上蛇纹。拿住竹蛇的一头,几个竹节连成的蛇儿就动起来了,他还给我做了一个竹蜻蜓。结构简单,一、双股细铁丝拧成的螺旋状条。二、用十几公分长的竹片用刀削成的扇叶。扇片中心钻一个小孔刚好与两股铁丝一们粗。先把铁丝穿过一个直径稍大于铁丝长约一公分的园筒,然后
把叶片穿到铁丝里,转动叶片下到另一头,另一头有一个比较粗的尾端叶片就不会出来。当要玩的时候,将铁丝没有结的一端朝上。一只手捉住铁丝尾端,另一只手手指夹着小园筒,往上猛的用力一撸,竹叶片就快速旋转起来,然后离开铁丝,向上飞出并在空中长高一段距离,当叶片受到空气阻力而速度慢减慢,也慢慢降落到地面。
冬天到了,一天杨外公叫我到大姨家去,这是一个落雪天,我从高笋塘,经鸽子沟,到大会堂广场,下一坡大梯子,过万安大桥,走一马路,过钟鼓楼,过枇杷坪,从万一中附近向上,再到董家乡,走过一段积有几寸雪的小路,就到了大姨家,房子比较简陋,典型的农家小院。当大人们在天黑的时候,才从地里回来,先是把猪食给猪儿喂,然后再劈柴煮饭,由于是湿柴,因此煮饭时满屋是烟。经过一个多小时,饭煮好了,是红苕干饭。还有萝卜,青菜和豆豉腊肉等。饭后,摆一会龙门阵,就去睡觉。第二天我和刘兴立等一起去董家乡政府所在地去,那里房子比较多,也比较附近的房子好些。有那儿我找到了一本书,是写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历史书,至今还有些印象。
第六章到龙驹
一九五六年春,我也离开了万县市,前往龙驹。那时没有公路。只有一两米宽的石板路,母亲是坐的滑杆,(滑杆是用两根楠竹夹着一把躺椅做成的交通工具,一前一后各一个人,两个人抬着坐在滑杆上的旅客。走在石板路上,九十年代,在四川重庆一些旅游景区,也还有抬滑杆的人服务于其中。)那时我有十一岁了,走路不成问题。第一天下午,我们坐木船沿江边向上游前进,有时还要下船沿河边走一段。有时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还有纤夫拉着船向上行。船上掌舵的,撑杆的,划浆的,都一齐动起来。向上向上,不断向前,终于到了预定的位置,船折身向南岸使劲划去,这时船工们加倍小心,加倍用力。到中流击水,江浪奔来,也难阻船工的奋斗。船近南岸,进入回水,最后停于码头。下面就有船工下水,将缆绳系好,搁上跳板,于是旅客,依次下船。下船的地点正是沱口。现在的五桥。母亲坐上滑杆。我跟上抬滑杆的人,走了一两里石板路就到了五桥场,再走十几里山赂就到了长岭岗。看看天色已经不早大约五点多,考虑还在一百里路。只有先在这住一宿。
第二天,继续爬坡,翻山。除了路外,周围是许多高胝不同的茂密青翠的树木。这是最累人的一段道路。当到达最高处时,行人总想歇个脚,在么店子喝水,吃饭。五分钱的帽儿头,(在一大碗米饭上再紧紧的倒扣上一茶碗饭)还有一角钱的扣肉。一角五的蛋和菜。几角钱管叫你吃饱。
这山顶上的地名叫老土地。当时还能够看见那个小小的土地庙。其中有土地公和土地婆的一对石像。还挂有善男信女挂的红布。
过了老土地,就是一路的下坡路,对于我们打空手的行人,向下走,又好走又轻松。但对于抬滑杆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前后两个的配合,下脚的轻重,不能有一点马虎。
下到山脚,就是土门子,再走五六里便是长滩。到了长滩,到龙驹的路算是过了一半。听抬滑相的的抬扶说到龙驹还有六十里。
过了长滩,经万公岩,过白岩,再也没有大坡大坎就到了赶场。到龙驹还有二十里。在赶场歇了一会,就沿着龙驹河边的石板路向龙驹场走去经过杨家园,宝塔梁,过一个小桥,就看得到龙驹场了。
龙驹场那是一个与湖北利川相邻的山中小盆地。盆地中有三个平坝,分别是龙驹坝,还有向家坝和冉家坝。龙驹场就在龙驹坝。三个坝子周围是大山。龙驹离县城沙河子有一百三十华里,距川湖省界只有三公里。有两条小河分别从东或东南流来汇合于此,然后再拐几个大湾,经赶场,长潍,响滩,黄柏,到云阳,流入长江。
到家了,这是妈妈在县二中旁新街租的房子。房东姓谭,叫谭朝庆。他家房子宽。我们租了房间就在屋后面。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从城市到农村,到处
一片喜气洋洋,我们这些小孩,常常看见街上扯起横幅,敲锣打鼓,踩着高跷,玩着龙灯、蚌精,划着彩船,扭着秧歌的游行队伍,一波接一波的过去。我们一群孩童也常跟在后面跑呀跑呀,睢着热闹。
一九五六的春天的龙驹,特别闹热。群众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了,文娱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我的印象中,是龙驹有史以来最繁荣,规模最大的一次。龙驹区所在地,龙驹的后河坝专门搭了一个舞台,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文艺汇演。展现了龙驹区内七个乡和数十个村社和所在单位职工农民及学校师生的风采。一共表演了七天。真是大饱眼福。节日形式多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艺,如联线,武术,龙船,狮舞,川剧锣鼓。唢呐。快板。二胡,笛子,土家民歌等,也有现代话剧。歌剧,舞蹈等。不少戏剧时间较长,多是抨击黑暗的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有提倡自由恋爱,妇女解放的,有妻子送丈夫光荣参军的。连续七天,四乡八寨来的观众真是人山人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人多热闹,内容丰富多彩。时间长,过瘾。
第七章龙小读书
新学期开始了,我转学到了龙驹小学。当时的龙驹小学位于老街中场。原来的禹王宫,进校就能看见一个人多高的化钱炉。五八年在大炼钢铁时,打烂了化铁去了。
别看龙驹小学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小学。但是在万县算是一所老牌的名校。解放前它已经有足球队和兰球队,经常出县与各县中比赛。屡有所获。任课教师多有大学学历。我父亲就曾经在此任过课,曾资助过中共地下党员学生张学培十二元大洋,让其继续求学,后张学培到了延安,进入了抗大。解放前龙驹小学校长杨培章是中共地下党区委书记,下面的教员和学生中也发展了一些党员。后因党内出了叛徒,杨培章等离开了龙驹。后杨在云南省省办公厅工作。他的回忆录对在龙驹的工作有祥细的记录。
我插班的是六年级。毕业时有四十八人,教语文的是魏日新,数学闫家玉。体育敏可为。美术凌云举。同班的同学有成平赖,王克敏,潘文华,成平珍,周家英,凌希桃,杨和森,朱树林,曾玉珍,向书云,涂顺碧等。
我们教室就在校内的木楼上,由于我的年纪最小,又加之才从县城转来,口音与当地略有不同,人生地不熟的,开始难免有大同学的欺侮。但不久我的口音就改过来了,例如,城区提问常说“是啥子”(什么),龙驹一带说“是么子”后来和同学们渐渐熟悉了,我也渐渐融入了班集体中。
有几个同学也和我聊得上来。通过与同学聊天,我才知道,龙驹这个地名的来历与一个美丽的传说大有关系。
第八章龙驹的传说
几百年前,一条白龙修成人,化成一美丽的仙女,来到人间,行走于凡尘之中,有一天来到这方的板凳丫路口上,忽然天上降下来几个威武的天将,这几个天将见到了化为人形的龙女便问道:小姑娘你看见一条白龙吗?白龙女一听,不得了啦,看来天将是来捉拿我了,我得赶紧逃。于是白龙女也不答话,转身变回原形,从山上翻滚下去,天将动作也不含糊,降下无数个天雷,直往龙女身上招呼过去。白龙女也顾不上姿势的优雅,咕噜咕噜的直向山下滚,一连滚了十八个凼,躲过了天上降下来的天雷,终于从一个塘口钻了下去,从一条地下阴河逃掉了。从此当地人就把白龙逃走的大塘叫做了龙塘。
据说这个龙塘是通长江的。有人曾经看见过只有江上才有的船的桡片从塘里浮起过的。以此推断龙塘与长江是有联系的。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民国年间,龙塘发生了怪事。龙塘附近的一匹母马,经常到这塘洗澡,也许是是沾了龙气,于是下了个怪胎,生下的小马驹比正常的马驹多了一条腿,长在肚子中间,由于多了一条腿,所以不如只有四条腿的马驹,生下来就站不稳。因此主人家很是不喜欢它,只是可怜它一条命,也没有把它抛弃。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外乡买马的马贩子偏偏看上了这头五腿的马驹。马贩子找到马主人,双方隔了一个塘,大声问道:你这匹马卖吗?主人心想,我正愁这马没有人要呢,于是赶紧答应下来。说声:卖呀。“要多少钱?”马贩子又问。主人隔着堰塘用手一甩意思是随便给多少。马贩子一听说:五十两。主人听了一惊,想到莫非是听错了手又一甩,马贩大声说:“五百两干不干。”。这下主人听清楚了,心想发财了。于是爽快的答应下来。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马。商人把马从马圈里牵出来。放到龙塘里洗了半天,又把毛梳洗几遍,于是一匹脏兮兮的小马驹就变成了一匹漂亮无比的白马。当马贩子把小白马牵上岸后,把肚子中间的那条腿弯过来用一根红绸系好,于是马驹的四条腿便下了地。
这时小马驹感到十分的舒服。两眼放出精光。身子一抖,水珠洒了一地。接着它昂首发出一声兴奋的嘶呜。马贩也显得非常高兴。骑上马驹告别主人,绝尘而去。留下主人呆呆的站立在那里。过了半晌才清醒过来。不久他便向场上走去,到一个玉通的商铺去。到了商铺,找到了掌柜的。把事情的经过给掌柜的说了一遍。掌柜和旁边的人还没等马主人说完,就叫了起来。连声说亏了亏了。这是龙驹呀。快去追回来。于是镇上就派出了几个壮汉骑上几匹好马沿着山道往万县城的方向追去。几个追到赶场时,问路边的人有没有看见骑白马过路的,路边的人说看见
的,早晨辰时过去的。
当几个大汉追到长滩时,问路边的人时,回答还是一样的,还是说辰时看见过的。几个人又追了百多里,到了长岭岗时,问了路人,回答依然是一样,早晨辰时过的。几个人见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遗憾的从原路返回,向掌柜和马主人报告。于是龙塘出了龙驹的故事就传开了,于是根据当地人的要求把原来的地名永兴场改为龙驹场,永兴场周围的平坝也更名为龙驹坝。
这个传说已经牢牢的记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在我同班的同学中有一个同学叫成平赖的与我同桌,他语文不错,还能拉一手好二胡,他经常说起他父亲,他父亲成曾一,是老地下党员。解放前是龙驹共产党区委书记。解放前在重庆渣子洞坐过牢,受过大刑,在国共和谈期间,释放了一批政治犯,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出狱后,他有一首打油诗留了下来。其诗曰:“老虎凳凶又凶,哪怕你是贞洁女,它硬说你偷别人的老公。”
原来龙驹小学解放前就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活动,三十年代龙驹地下党书记名叫杨培章,其妻邵琼芝也是中共地下党党员。他以龙驹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在龙驹周边地区开展工作,并且在师生中发展了成曾一,谭国栋,张学培,郎仕等人为中共党员。后因身份暴露,在接到内线消息后,逃脱了敌人的追捕,解放后曾任云南省副省级职务。
杨培章走后,成曾一接任书记,继续坚持地下斗争,直到解放,一九四九年年底,成曾一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一部带路,从湖北利川,经川东门户龙驹,解放了万县。
我们的课程有语文,算术,珠算,美术,自然,地理,音乐。体育。体育课有克郎球。现在我没有看见过了。它有一个小桌子大小的正形球盘。四角有一个园洞。跟现在台球相似,四个人各占一角,每个人有一个球杆,打击
的对象是如大象棋子的矮园柱体。通过杆子的运动,撞击母块使它将其它的园块打入洞中,谁进迂环最多,谁就取胜。
那时学校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有的要求上课把手背在背后。老师提问,学生要举手。举手时手臂弯曲,手掌指尖朝上,手肘关节与课桌面接触。等待老师的选择。老师指到谁就发言。我注意到上小学时,等待老师提问而举手的人数比例最大。年级越高比例就越小。当老师说谁来问答时。教室,忽然响起一阵肢体与木板接触的声音。齐刷刷的举起了一排排少年的小手。
一九五六年的龙驹小学比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当时社会人才的需要服务。在当时的高小毕业生在城乡也算是半个文化人了,那时合作社、工厂机关团体,都需要大量的文化人,什么基层干部,会计出纳,技术人员都要高小以上的能学,能写会算的人来担任。
所以学校很是重视珠算课记账课和测量课,还有各种应用文的教学。学校的老师曾经带我们到老马子岩去测量那里一个山包的高度。同学们也是相当认真的学习。
农业合作化了,私有土地一律纳入集体。李子成熟的季节。住在打阵坪下的一位同学,把我们喊去他家李子林去摘李子。那同学说,以后这地就不是他家的了。我们几个同学到了李子林纷纷爬到果实累累的树上,边摘边吃,然后
一人带了一包,回家了。
很快就到了一九五六年的夏天。我开始学游泳,因为龙驹有好些个天然的游泳池,也就是龙驹河,即磨刀溪在龙驹段。从上到下有老码子岩,龙洞塘,枫箱塘,笕池塘。这些都是河流自然冲刷而形成的水较深的河段。我们经常游泳的还是笕池塘。一是长,二是深浅适度。清水长流。基本无污染。是自然赐予龙驹人的免费安逸的乐园。早在县城西山公园,政府修建了一个游泳池,洗的人很多,是收费的,每天换一次水。我去游过几次。按照书本上的方法学习。先是捏着鼻子,沉入水中飘浮。然后闭气在水中打水运动。但是不能换气。直到我到龙驹,终于一天我突破了,学会自由泳了。就是四川方言说的“打凉水。”以后,游泳成为我经常锻炼的方式。直到现在河水污染太严重了才没有去游泳了。,
这年六月三日,我们家添了个妹妹。还是我去喊的医生。接生的是街上的冯万秀。龙驹有许多孩子都是她接下来的。
五六年的夏天对于我们家庭是一段很开心的日子。这年我考上了龙驹初中,二哥和姐姐一同拿到了四川大学数学系录取通知书,那年我二哥十七岁,姐姐十六岁。高中分别在万一中和万二中。他们同时毕业同年考上川大数学系进同一个班学习。成为当地一人美谈。同年龙驹籍的还有十几个在城里上高中的孩子,都考得不错,如张守杰,张守玉,伍云富。郎某某,邵华,沈某等十余人。这年是解放以后龙驹子弟高考取得破纪录的一年。
假期中我和哥哥到四十多里外的他的一个姓黄同学家去玩,还到附近池塘中去游泳。这是我第一次在池塘中,脚离地自由自在的游泳。接着我和哥哥到罗田用平坝堂姐谢盛菊姐夫向全镇家去玩。品尝地道的农家腊肉。豆食,霉豆腐,啃几个烧包谷。亲戚朋友团聚,一起聊天,真是其乐融融。
从亲戚家回来,我和弟弟又到湖北利川磨刀区新场去渡暑假。当时父亲在新场诊所工作。
一天早晨,父亲带着我们。走过龙驹场头的木凉桥,沿蜿蜒曲折的磨刀溪河畔青青的石板路向东南方向的上游走去,经过苏拉口,过河走三十华里,到了青龙咀吃午饭,每人只需一角五分钱就吃到有肉有蛋的三菜一汤和米饭。当时的工资不高,但物价却很便宜。几分钱一斤的大米,两分钱一个的鸡蛋。三二角一斤的肉。在青龙咀吃饱了,休息到太阳偏西,天气不太热了,我们就要爬十五里的坡。才会到新场。因此青龙咀是这条路上旅客,挑二重要的歇脚处。这是我们最困难的一段路,坡度很大,坡路较长。但是我们是第一次来,感觉很新鲜。一边听父亲讲故事,一边走路,倒也不是很累。终于在天黑前,到了新场场口。进场口街街道是一些长方形的石板铺成的。街道大约六米宽。两边是板壁房。青瓦屋面。新场的诊所就在中场。里面有一层木楼。楼下设的门诊部,和中药店。楼上可以住人,还有间屋作为中药库。
在那我记得翻看了一些有关医学的书籍和杂志。了解一些简单的生理卫生知识。知道了人体的结构,器官,包括人的生殖器官,及人是如何延续后代的。过去大人特别是一些妇女,给孩子说小孩是从母亲的腋下生出来的。看了书后才知道大人是哄孩子的。看了中医书后,知道了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也知道了几样中药。我们有时由于好奇也偷尝一点中药。如枸杞,大枣,甘草等吃。在那儿一本杂志上我看了一篇介绍吐纳的最为简单的方法,题目叫“数息观”,这是我接触最早的关于气功的文章。它的方法很简单,一学就会。方法是睡觉前,鼻吸鼻呼,呼吸要求细缓绵长。吸气时气向腹内,腹鼓起,呼气时肚腹下凹。每呼吸一次心里默数一次,惭惭入睡。这种锻炼方法,至今仍在进行。特别是对于我在农村劳动时,对于我的身体帮助很大。
有时,我和诊所医生的孩子们,也到附近的堰塘去游泳。或到小学里去锻炼。小学的锻炼器材比较简陋。几根竹杆的每一头钻个孔用铁丝穿过糸在树权上,就成了锻炼用的吊杆。我就用手握住吊杆爬上,下来,又爬上。练手劲。学校还有用青枫树做成的单杠和双杠。我就利用这些,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在上面翻上翻下。在新场渡过了乐耍无忧的暑期生活。回家后体重也增加了。
新学年开学了。哥哥姐姐上了川大,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数学系,同一教室学习。,我也考上了龙驹中学。弟弟上小学。
&第九章上初中
上中学了,看到了新书,教材是新的。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一本是文学,分必修课和阅读部分,一本是讲的语法。地理也分为两本,其中包括自然地理。数学也是两本教材,一本是平面几何。一本是代数。分别是两个人教。
龙驹中学初中一年级有三个班,我在三班,新生来自白土区,龙驹区,走马区和白羊一部分乡。龙驹小学考入龙中的共十六人。升学率约百分之三十。
我分在第三班。班主任程宜焉教代数。副斑主任罗汀尼教语文。朱远章教几何,章元礼和谭安然分别教自然地理和中国地理。谭文严的教导主任。我妈妈在教务处当职员。教务处负责打钟的是牟御乾。
进入学校,勤工俭学就深入每个人心中。一是修教室教学楼,二是修大礼堂。还栽了许多树,有特色的是法国梧桐。学校为建设,在学校后面孙家湾建了一个石灰窑。因为石灰是当时重要的建筑材料和涂料。烧石灰的矿石(当地人称龙骨石,地质名,石灰石)龙驹到处都有,学校还在龙洞塘附近的山脚下开了一个小煤窑,安排专门的工人带大点的体力强的学生轮流上班采煤。用来烧石灰。师生共同完成用土的打板墙的任务。我和班上的学生到附近的背二梁上扛本棒,多数的工作都让学生干了,同学们积极很高没有任何怨言。那时上学的年龄相差很大,有些同学都结婚了,小的十岁十一岁,大的二十出头。重活有大同学做,年纪小的做轻活。学校食堂的用煤则要到几十里外的梨树去挑,来回要走一天。各班轮流去运。我们小同学只挑得起三四十斤。走累了,有大同学接。
学校还组织师生到学校背后的山上去开荒,我也参加了开荒的劳动,各班学生还开展了竞赛,劳动热情十分高涨。几十把锄头在空中翻中,一锄锄下到头里地,地下的黑土就翻了起来。没有几天就开出了几十亩地,一些同学挑着肥料往上运肥,一些同学平整土地,一些同学挖坑,一些同学丢麦种,然后施肥,掩土。到了第二年的阳历王月,就有了收获,当同学们收割了小麦,打出了麦子,磨出了面粉做成了面条在食堂煮出来,每人端起一大碗面条吃的时候,心里别说是多么高兴。经过一个个的劳动锻炼,为我今后的生存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当然那时的劳动所占的时间不多,一周不过一天多。大多数时间,还是学习。还有星期天。
那时学习比较正规,同学学习也很自觉。上课基本上没有人在下面喧哗。晚上上自习,小学晚上上自习,每人自带一个小煤油灯,我的灯是用一个墨水瓶做的,空墨水瓶加上一个铜钱,锤一个铁皮管,穿过一个灯芯,就成了一个煤油灯。到中学,晚上每个教室,有两盏煤气灯,形状与现在的上园下方的灯笼相似。
那时上晚自习,没有老师辅导,但是教室很安静。除了煤气灯嗡嗡的声音,没有人说话。
还有学校引人注目的是,学校中间有一个高高的风向标,风向标下面,是一个百叶箱。百叶箱里有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等。有几个假期,我都作了义务记录员。
在学校操场,有蓝球场,还有巨人步,那是一个体育活动的设备,中间一个很粗很结实的高八米左右的园柱,顶端有一个活动的园盘。周围有四个对称的孔分别系有四股粗约两三公分的麻绳。下端封闭成环,人可以坐在上面,也可以单腿跨在上面,另一只脚则在可触地,四个人或坐,或跨在绳环上,然后双脚蹬地蹦紧绳子绕园柱中心奔跑,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人就可以将脚收起来离开地面绕柱面转起来,很好玩的,相当于现在游艺场的转盘。但各有各的趣味。四人在转的过程中如果后面的人将前面的绳子抓住,前面的人就输了,于是就下场,让在场外等着的人上场玩耍。
在学校除了玩和少量的劳动,就是学习了,对于学习, 我的语文是不用费力的,因为我最喜欢读书看报,特别是看小说,几乎
三两天一本,从七岁开始看书,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年报,基本上是天天要看报,且不说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红楼梦,还有封神榜,七侠五义等。在小学中学阶段看过了好些红书,如我看了又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还有“红旗飘飘”,“红一方面军长征记”,“红日”,“保卫延安”,“铁流”,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青年近卫军”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反映中国保尔吴运铎一生的“把一切献给党,”参加过辛亥革命而后又参加共产党成为新中国功臣的李六如自传式的作品“六十年变迁”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还看过苏联的几部大部头小说,如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高尔基的童年,我的人生。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还有关于数学历史,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童话科幻小说医学,戏剧等各种课外书籍及杂志。至于数学,则喜欢独立思考,我们班的有些同学也是这样,基本上我做题没有问过老师和同学。教数学的程老师,对我们斑的同学学数学的情况的评价是独立思考能力强。程宜焉老师是一个乐天派,个子不高,瘦小的身材,面部微黑,带着似乎滑稽的笑容,上课的气氛总是让学生那么开心,他第一堂课对我的印象是那么深刻以至于五十多年过去了我都能记起他的开场白来,他开始报了他的大名,然后他说已经教了十七年的书。
罗汀尼老师则很难看出笑容。他介绍他原来只有初中文化,通过自学才达到现在的文化水平。
这两个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有些年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却却依然清晰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地理教师谭安然和自然地理老师章元礼给和印象也很深。谭老师在解放前曾经是国民党的军官,他上课风趣生动。听他的课可以说是一个享受。我记得,他讲到春天的南方雨季的形成过程,说的一段话:“当海洋吹来的湿润的南风与北方吹来的寒风不期而遇,于是在中国大地上空展开了一场鏖战,于是一场场春雨从天而降。”他使用了鏖战,形象的展现了南北空气,一进一退,交替汇合,一干一湿,一冷一热在运动中形成雨水带的过程。
章元礼老师的自然地理课中,讲到了地球经纬度的划分,到从北到南地球经度分为三百六十度,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地球人的一天,在自转中地球不同经度位置上人的正午时(即太阳该点时垂直于地面的杆子影子在一天中最短的时刻)不同,因此有出现时差。受到这个启发,我就想到了测量出本地经度的方法。于是我把我的想法给章老师说了,他说这个办法行。这个方法就是这样的:‘在地图上找出北京的经度,通过中央广播电台的收听,得到北京时间,在有太阳的日子,在平坝上竖直插上一根竹杆,当竹杆影子最短的时候,看北京时间是多少,如果超过十二点,则说明我们测量的位置在北京之西方。求出本地与北京的时差换算成秒。乘以360//240)就得出本地与北京之间的经度差。
后来我在图书馆,又找出了当地纬度的方法。就是先在晴天的夜晚找到北斗七星从斗柄方向找到北极星。然后测量从地面到北极星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这就是本地纬度。
从而满足了我的探索心理。
我记得开学上班会课,老师给一本书,叫我读,那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作。可爱的中国。他写到了他在外国人的船上看见一个外国人当众侮辱一个没有钱买票的中国女子时,方志敏和其他中国人愤怒了。我们十几岁的孩子也愤怒了。我们知道了贫穷的中国只有富强了才有力量,才能不受外国列强的欺侮。
在合作化,公私合营的的历史背景下,一九五六年过去了,进入一九五七年。
在我的记忆中,一九五七年的县二中,即后来更名的龙驹中学举办了一次精彩的文娱晚会。
这次晚会上我们的学兄学姐们在老师的辅导下编排演出了冼星海的力作,黄河大合唱。这是一个大型的难度甚大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学校,我们的学兄学姐们很好的完成了演出。无论是单人唱,合唱,轮唱,还有朗诵,对话,乐器表演,动作设计无不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以后在万县各个学校有类似水平的合唱表演出现。
我们年级的男生黄绪扮演一位苏联老妈妈,头上一个花花绿绿帕子,身上穿一条俄罗斯流行的裙子。还有班上的几个女生扮演她的女儿。他们在台上的表演也跟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词中有“这位老妈妈,真正是福气大。大女儿叫莎莎,&&
二女儿叫娜塔莎,最小的小女儿还有十七八···&
”然后是一群女儿围绕在她的身边跳舞歌唱,表现了当时的苏联普通家庭和睦幸福和温馨。
我也上过台参加过舞蹈表演,文娱委员是周家英,节目内容已经记不得了。
每天中午,我会走到学校
中间那个阅报架看报,这是我的习惯,大鸣大放不知在哪一天开始了。我看到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三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民主党派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地方上以知识分子为主,也在各种会上发言。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年下半年,我的母亲也和部分教师到重庆北碚去参加整风学习。于是我和弟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妹妹则放到隔壁何家。我们除了买米的钱,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钱,不过楼上有一大堆木炭可以发火,还有一大墵胡豆瓣。
我们的艰苦生活就开始了,每天我都要去酒厂或供销社有烧煤的的地方去拾煤炭花。捡一捡路边和树下的干柴。于是发火柴就有了,煮饭的时候,点燃干柴,然后放上些木炭,等木炭红了,再加上炭花。一般是稀饭或糊糊。下饭菜一般是胡豆瓣,有时也在坡上扯些野小蒜和上豆瓣吃。偶尔邻居给点青菜。于是我们提前几年过上了没有油水的生活。但是我们还是要读书。有一个星期天我到打阵平去弄柴,路很远,一个来回要一大半天,自然我要带上干粮,我带的一一砣米饭团子,把煮熟的米搓成一个球用口袋装起就是中午的口粮。回家的路上有人收费,我交了一角钱,扛了一根三十来斤的木棒回家。刚到家,就听人说你家失火了。我一上楼看到楼板上到处是水。一片狼籍。原来是弟弟谢盛元把没有完全熄灭的木炭放在一个空铁皮盒里,然后又放到一大堆木炭上。引燃了下面的木炭。好在发现得早,在房主和邻居的帮助下把火打熄了。
很快到年底了,房东谭伯娘杀年猪。四川人杀年猪都有一个习俗,吃刨汤。也就是主人杀猪后,要把团坊四邻,亲戚请来,加上杀猪匠,闹闹热热的吃上一顿。于是我俩兄弟终于饱餐一顿。开了个大晕。
到了腊月中旬,母亲学习回来了,母亲看到我们皮包骨头的样子,很是心疼。第二天,妈妈就把一块腊猪头给我们煮来吃了。
听说这次整风,龙驹中学和龙驹小学弄出了几个右派,中学教导主任谭文严,数学教师朱远章,美术教师李庆国,小学体育教师敏可为,语文教师魏日新。这他们四个人打成右派后,除了朱远章和李庆国留下教书外,其他四人送到打阵坪农场劳动,没过两年,就去世了。
母亲虽然没有打成右派,但因为父亲在湖北坐牢,在五八年的精简中,虽然母亲为了众多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想失去工作,但招架不了组织反复动员的力量
,办了离职手续,领取了四百元离职费,下放到本地集体单位龙驹服装社。
第十章全民动员的一九五八年
五八年,母亲下放到龙驹服装社。生活就比过去艰难了,母亲身体并不大好,一直犯胃病。但是她还是坚持学习服装技术,特别是童装,很受人们的欢迎。
进入五八年五月,正是收春季作物的时候,连续的雨天,严重影响到收成。如果不及时收拾庄稼,放多没有收回的粮食就会烂掉。于是我们学校下到附近的村庄去参加抢收。我们五九级三班的同学,冒着天上的雨水,坐上小木船,渡过混浊河水的龙驹小河。到对岸,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步行。走过二三十里的泥泞的山间小路,到了龙驹的同兴村。到了目的地,同学们立即开始劳动,抢收坡地上的碗豆。我们也把一些已经掉在地上长了芽的碗豆拾起来,放到衣袋里。同学们干劲很大,一个半天就收了一百二十亩地的碗豆,然后回到队里安排休息的地方。我们把捡到碗豆交到队上,就到指定的房间休息,由于同学们很多,队里给同学们安排的一溜的地铺,在楼板上先铺些谷草,然后再毯子,同学们就挨着睡,一个屋至少也要睡二十个人,经过一两个小时的等待,当炊烟散尽后,同学们吃饭了,吃着红苕饭,和长了芽的炒豆饭,个个吃得香香的,经过一天的步行和劳动同学们在吃饭的时候自然也体会到粒粒粮食皆辛苦的道理。
一九五八年龙驹取得了历史上的大丰收,特别是红苕特别的大,特别的多,个别大的有六七斤一个,由于红苕太多,于是,附近的生产队,要求学校的学生去挖,自己挖自己吃,于是我们参加了这样划算的劳动。同学们到红苕地头挖的挖,挑选的挑选,去掉上面的泥巴,除去个小的,然后装在罗筐里,往学校挑,而学校也加紧了吃,因为红苕不能放久,那些天,我们上顿下顿都是吃红苕。
这一年,从万县到利川的公路通了车,从万县经万利公路走五十一公里就到龙驹。这是龙驹人民的大事。
一九五八年,超英赶美的口号在中国大地响起,提出十五年超过英国,进入社会主义。到那时,人们的生活大提高,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孩子上学不要钱,还能喝上牛奶吃上面包。(现在中国已经实现了小康,日子比那时的理想还要理想。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摩托车,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
大办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群众热情高涨。同时浮夸风也在高涨,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三山五岳开路,我来了”等口号把我们许多青少年的心都燃烧起来了。
我记得在五八的金秋,收获的季节,报纸上关于水稻高产的消息一个比一个牛。先是亩产水稻几千斤,接着见风就长。亩产突破万斤,亩产十万斤,亩产三十万斤,最后竟然有人报道,亩产六十万斤,怕你不信,还有记者的拍照。一个小孩就坐在长满水稻的上面。
关于全民炼钢铁的故事也不少,听说一个小朋友硬是用吹火筒展劲的吹,居然炼出了筷子大小的铁。说是不行的。
我们学校各班也开始的筑炉炼钢。我们建的一种比较普及的小型鸡窝炉。还有一个大风箱。烧的烧火。扯的扯风箱。可是,我们班却因为晚上,风箱没有脱离炉子,而炉火倒过来把风箱烧了,为此,程,罗二位班主任,少不了写了检讨书受了点处分作了赔偿才了事。
土法上马。人多力量大。龙驹附近有一些小铁矿。建了些小铁厂,如新民铁厂。河力铁厂等调用了几个公社的社员。我们也到那参观过,另外也把百姓的家具上铁铜等也收上来,最不应该的是为了炼铁,把周围的山林砍了不少,特别是一些古木被砍掉了。为今天的人感觉特别可惜。成岩
人民公社是建国以来的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按照当时的说法,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乡社合一,一个乡就是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公社下是大队,最基层就是生产队。还有更大的,有报上看到当年徐水县就是一个大公社。但仅是个例。所有土地和生产的资料全是集体的,所有的牲畜全由集体饲养。粮食一律归公。每个队成立公共食堂。公社的男女老少全都在食堂吃饭。吃饭不要钱。饭管饱。
但是到了一九五九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食堂就只能按劳力和年龄大小定量供应食物。当时我的户口还是非农户,每月供应十九斤粮食。但是菜不多,过年才有一斤肉。也很少油。吃饭问题成为了共和国最大的问题。也成为了我这生最深刻的回忆。亿万人在饥饿中挣扎。连在共和国红墙里的孩子们也免不了一段挨饿的命运。只有经过了那样的日子的人们可能才会更加的珍惜今天丰衣足食的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第十章三年自然灾害中
一九五九年,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龙中修好了一个三合土的球场,上面还做了一九五九的大红字。表示对共和车成立十周年的纪念。
这一年的六月我初中毕业了,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又一个生活开始了。开始了自学和体力劳动的生活。下面是反映我当时的思想和生活的日记。
这些天来我对人的态度不太满意。我有些好与人生气,应该温和些,我应该对自己的一切坏作风作无情的斗争。我应该坚持锻炼磨炼我的意志,体力。我相信我一定会更坚定,更勇敢。伟大的自然一定会支持我们成长。明日作好一切劳动的准备,完成一遍诗歌,给家里挑七挑水,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骄傲是自己的敌人。要战胜一切困难,为了将来的幸福,我要以学为主。
我今天要指出,确实我还存在不少缺点,我想个人创奇迹要知道单枪匹马定不可能。我认为我应该经常帮助别人。多想别人少想自己。我应当多为善,凡是为了建好社会主义为目的提出的意见我一定要接受,我每天应该旱起二十分钟,好抓紧锻炼,跑步,要严格对待自己。
从明日起一方面坚持作好事,另一方面要用心复习,争取胜利。每天的事都要好记载,复习一定要踏实。
我除了同意昨日的外,我应该注意棉花,我前不久摘棉花,定要用好办法,搞好它,应该注意理论实践结合起来。用米汤给棉花打针让它几十天成熟。
我应该好好学习,还应该不断的改正骄傲自大,及其所有的缺点。我的生命属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我要把我的力量拿出来,要记住锻炼身体是第一关键好好配合起来学习列宁毛主席的高贵品质。别人能办到的事情难道我不能,大公无私舍已为群,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是伟大的人。我应该做到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时时听党的话跟党指引的路走为群众办好事,个人的不愉快就无影无踪了。
6月28日傍晚
我要好好学习啊!我对人做事都得特别 细心啊!我是世界上的一条生命,但是要使我的一生有价值还需得努力啊,伟大的祖国伟大 的党,伟大
的勤奋的中国人民培养了我们新生一代,我用什么来报答党报答人民呀?我充满
了满腔热忱,我要把一切自私的东西甩开。什么力量支持着我——是共产主义的大字指引着我,听吧!雷鸣响澈大地,从此
世界人民在共产主义的大道上并肩前进向自然进军,向科学进军。啊!五颜六色的旗帜拂着大地,不同色的民族人民手挽手,带着笑容高呼共产主义
万万岁!万万岁!
我向往共产主义。每当我想起了共产主义我的心是多么激动,这是我的一片真心,你听我的心在不停地跳动。支持我小小的身躯中血液循环不停。我这么想,共产主义是多么美好的,尤其是那和平安静每一个人的精神愉快,信心充沛,干劲充足,意志刚毅,决心似火,身体健康,更无疲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帮助别人心感快慰,极大欢乐,团结一心,人人无欺,真心欢喜,批评建议,接受乐意。目的一致,共产主义,所以如此,全民欢欣。
今年 ,我十四岁了,我的心灵中光茫照耀。
共产主义光茫照耀八方,无产阶级的党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主张。共产主义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我觉得浑身热火滔滔我拿起书本忘不了,我扛起扁担忘不了,只见我冲破难关往前跑。胜利属于我们,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任务全在我们肩。顺车转生逆车转亡。历史的车轮向前飞跃,阻碍前进的东西我要使劲甩掉,前进吧!共产主义就在我们前方。
我认为真正爱自己的人正是爱别人的人。
星一物理、化学、生产劳动&& 星二化学地理政治
星三几何、代数、文学&&&&&&&&&&&
星四几何、代数、文学
星五化学、地理、政治&&&&&&&&&&&
星六物理、历史
星期天看完地理及历史,作重动功
我发觉我行动有些粗鲁对待人是不好,我应尽量作到不吹不装。不能实事求是以调查研究的观点对待问题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慌张不沉着。轻浮得很。对别人的批评要努力地想,不管对否,只要你本人有好处,没有害处,有0.0001也要改。不正确的也要仔细考虑才行。一天生活应该生动活泼紧张愉快,
我应坚决改掉这些缺点,坚持好的,这才对,对待任何人不应该怒气冲冲,只要少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回家应多帮妈妈做事,有空就帮忙这样才能够使妈妈愉快和进步。
我有着不少的缺点首先在对人方面不好,另一方面是爱生气,不愉快。为什么呢?因为具有自尊心的缘故。我应对人诚恳礼貌才对。今后我一定开始这么仔细不骄傲。努力向比我知识多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这几天更要抓紧时间,分秒不放松。多加总结要把本期学习搞得取好。今日复习几何代数物理语文。
今天我想起来我的缺点我应该大力改正。我必需多为别人着想,为个人准备。
我好久没有写日记了。这几天来我应当做一个小结。首先我对人礼貌方面。作得不够。尤其是对人态度生硬,毫不不注意别人思想上是否能接受。还从不考虑别人是否进步。这是我的批评方式作得不够好。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自己自尊心不可犯。
在我思想上骄傲仍占据着一定比例,什么个人英雄主义占据于我的脑子,说话要忍耐,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个人不管他的年纪大小工作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只有努力进步努力去渣留精,便是一个有
作为的人。发现新真理,必须找事理实找假设本质,用实验证明适合于各种情况下。
试制油墨:⑴在坩埚装入适当的油不断地加热一面加入锅烟墨(要筛过)
⑵用棍子调和加水,直到不干不稀为止。
下周计划在完成计数器之后做好炉子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做白泥肥皂试制一下吧。
翱翔向东高飞去,小小志盖壮年郎
人生道路谁无异,战斗终生为国家
何需独为已人焦,自攻碉堡勇非常
他日定成凌云志,为民乐笑更安康
举国远见非寸光,苦钻苦干好 儿郎
人民好儿好榜样,谁不爱民谁无好。
吾观世大也世之宽广缥渺非凡。上有天,下有地,人之所见只其一小部分,滴水之微也,人不过为世之微物也。
嗟,世间人间,人之目光非大不行,吾年幼未观大世,只蜀地而居也,吾人不应以已悲,而应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而乐耶。个人利益服从全体利益,吾之利益则可不顾。真为大公而不为已利者定必处处有于社会出
力,为民所笑,其一得一失则早忘矣。我言:眼光远大也圣者何曾悲之。有再其艰难则不叫苦也。而忍之胜天,可见精神之力大也。本一病人虚弱无力若有其志也会去邪扶正,不亚于一健者也。如缺其决心无其信心心灰意懒,稍遇风险则束手无策矣。坚持信念是是谁给予,是党教给的则真真理也。
吾当今十四有余,年纪小也,而何不如他人,依吾之见是懒而不坚,拒不受理不乐取人长与人为善也。
上重父母,下教弟妹,说话慎重少生嫌疑,用其特点,帮助别人。努力 努力再加干劲,家务也不放松,力争红专。细言轻说。
一谈起学习二字我们不免觉得一种无比喜悦之感。因为学习能使我们在工作中走直路,他教给了我们简便而较正确的方法虽然还要通过实践来来证明。每当人们一谈起学习总觉得不得不够,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人们
学习限于深度和时间及人能力。学而不实的人总是要碰钉子的。
现实的教育,社会会使它惭愧而更正的,然而是学习较好的人也不能说学习够了或死抱以前的人们的认识经验不变。同样是会碰钉子的,稍微聪敏的人就知道学而不用,学而不钻,学不与用相互密切结合起来,不用实践去证明前人理论和其发展正确性是不对的。
在不同于前人它那种固定条件下理论与实际情形就有所不同了,例如我们常说水遇热膨胀但是有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行了。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多半根据某
几点而推断全部或大部的,因此
有些科学家还不能回答别人的话,即这个问题看是在什么温度压力及媒介物等自然条件下的,有一个科学家回答别人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导电,他回答:在绝对温度下,几乎种种物体都能导电。但在一般温度下,金属和酸、碱、盐溶液都是导体。这说明学习是灵活的并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
但是在社会中间某些人认为学习是在学校的事,仿佛在工作的人就不能学习,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学习的范围很广大的普遍的不一定是靠书本也不一定要教室。每当我们对于宇宙自然有了进一层的认识也是进了一步,也就是说明你学得了知识。人们口头传授、书面上文字同样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每当你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你就是通过了学习而达到的。无论是别人告诉你什么都是学习。学习是多方面的,工人在车间是学的人,由不会到会,这是一个进步也就是他通过了学习。
明日是国庆——是伟大的日子。中国人民的幸福
就是从这天开始。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社会一去不返了。即将到来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上出现又一强大的和平支柱。中苏人民紧密的团结使世界和平力量更强。十年来中国人民以冲天的干劲创造了振动世界的奇迹。58年、59年的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的出现使我国向社会主义迈了一大步。在伟大的党的领导下克服了万万千千的困难在许多产品产质方面超过了西方各国。在短短几年的许多产品我国由向外国购买转为向外出口了。汽车、飞机和大型轮船、大型车床、拖拉机和火车头、大型发电机、大型变压器等都由不会造到能大规模的生产了。世界上
各项尖端技术也正在跃进声中一个个被突破、原子反应堆、加速器、玻璃人、无线电远距离操纵、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逐个试制成功。这是何等的令人喜悦
今天我为什么才写日记呢?不因为无暇而匆忙,也不因别人阻碍,岂不是自笑自己了。懒惰的心情。多久没有翻过笔记呀!
自从我没有考上高中我一直在挑煤和自学,但因脚痛生疮之故至今还未参加户外劳动。过几天照常恢复正况。妈妈进了一趟城,昨日已归。我很想进厂或搞其它固定的职业。而妈妈却说我年纪还小,明年进城去考,我认为迟一些也行。反正边劳动边学习也是很愉快的。但以后全凭自己了。我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根本始末。无劳动创造没有
今天的幸福,也没有一针一线一花一木,哪样不劳而可得啊!就家里的碗筷、桌凳、枕头、被子何不是经万人之手千人之劳所来。从古至今祖祖辈辈辛苦劳动而不止哟,人应当知足,当你放开眼界看得远、看得清。你才会明白此说不差。某些人狂言乱语反对当今,我看这些人是瞎了眼。野物不如哟!今天的社会是何等的幸福啊。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遍地野草,城乡成千上万乞丐,民不聊生。火坑、黑窝、特务横行充满血腥味的社会。而解放后物价稳定。荒原变貌,四季歌声。城乡富饶,万民平等,人民同心,锦上添花。
哪一个吃过旧社会苦头的人不歌颂赞扬今天哪!
&&&&&&&&&&&&&&&&&&&&
东方一出红太阳,四海感受阳春光。
人儿新衣翱翔舞,一展新鲜五彩花。
十年国庆多名芳,报载喜庆传四方。
全国打起喧天鼓,又助阵来又乐陶。
彩球标语飞上天,手摇小旗呼声喊。
百鸟展翅噼啪飞,高低音乐舒心怀。
各地都盼在一天,建国十年功不浅。
献上新产表心意,六亿有心留万言。
全国都向北京城,那是人民的命根。
全国一至朝前走,几下超过英国人。
今天晴朗可有日出,从今天以后又返上了劳动的大道——挑煤。这是一桩快乐的劳动,说是劳动却不能马虎大意要注意安全。注意不要挑得过多。小心谨慎,是人们应具备的美德。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公民就应该不辞劳苦地为群众事业劳动工作。
今天 计划上午联系劳动、看点书。下午挑煤、捡炭。
今天我到纤维厂问老杨,我可以去石家山挑煤,不需要手续。
好罢我就挑上煤担上山。本来昨天我去过沙湾,但因新民沙湾自已不够用,不卖了。于是我只得另换地方了。这个地方我未去过,人生地疏,不识道路。绕东走西,转了许多空路。多亏旁人指点,一路询问过了许多时候才到了和平(龙驹的一个大队)挖煤的煤窑。这里的煤没有沙湾的好。杂石较多。因而重些,第一次我装好煤煤筐未满,一过称竟有九十斤。只得取了些煤炭出来,吊称一称还有八十多斤。工人叫我下次带条子来。我答应了一声,“一定带来”就挑煤下山。运煤下到山脚路很陡,很难停脚。仰头上望几乎要目眩眼花。我穿上草鞋,汗流满面,绳子太长,跌跌撞撞地很不好走,可谓的经验教训。总归挑下了山,在平路歇了好几次气才挑到酒厂。一过称竟如煤厂工人所料“减磅”只有78斤了。我找李工人打条子,他说:“总打”。我就回家吃饭。哪知却把衣服搁在板凳上搞忘记了,回家吃饭却不大饱,皆因上午东奔西走疲倦不堪。于是下午我决定不去了却在家中看英语、俄语。我准备再去,倒底如何打条子。
我觉得人有劳动果然快爽,才不愧为人呀!从明天起我应该走正规化,今天可谓是万事起头难的一天。为了进一步使我的学习、劳动、身体锻炼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特订出作息表和每日祥细计划。
。。。于是我每天就是学习和劳动,而劳动主要是担煤。一量给供销社,二是给食堂担煤。先是给工商食堂担煤,六零年春,原来是潘文华(高小的同学)负责工商食堂的管理。后来他考上了白土的初中,走了,我就接了他的活管理食堂,工商食堂的位置就龙驹上场火神庙的对面。我负责把米装在一个个罐罐里,另外有一个名叫王祖珍的女炊事员负责加水烧火蒸饭。煮菜。那时公共食堂的菜一般只有一样汤菜。萝卜青菜瓢儿白等。把菜切成小块,渗一大锅水,放点盐,煮熟就行了。食堂开饭的时候,一人一罐饭,一瓢菜。很少有油。有时过节,每个人舀一汤匙菜油。过年才能吃上点肉。过了两个月,我还是没有正式的工作。于是我就到生产队去了。先是到三队,全家住在服装社对面。由于缺少营养,吃不饱饭,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来解决饥荒。其中一种就是从包谷壳中提取淀粉,办法就是用新鲜的石灰水浸泡预先清洗干净的包谷壳,经过几个小时,然后用清水清洗,除去残壳,得到沉淀,对沉淀再次冲洗。把沉淀物用细纱布袋装起,压干,再取淀粉,分成小块,摊在大的竹席或簸箕上晒干。就可以存放做为食物,还有挖葛根,芭蕉根,蒴根,麻头等植物的根来制淀粉的。还有挖野菜,扯胡豆叶,马齿苋的。还有用山上长的红籽。苗线加上米糠来做粑粑,还有用斑九叶打豆腐来吃。但还是不能解决困难。许多人得了肿病,特别是一些食量大的壮年人,和身体比较差的人问题更是严重,随着持续的饥荒,已经有人饿死了,没有死的人也在想各种办法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为了活命,有的人也顾不得尊严了,开始在夜间去偷菜和地里的粮食。为此集体也安排了人去防偷。于是我也听说了几件与饥饿有关的事情。一是我们四队的我的一个好朋友的姐姐因为去邻队去搬了几根包谷而打得遍体鳞伤。二是民义大队,一个姓吴的老汉,去偷了队上的一只羊,被吊起打,最后不能忍受痛苦而上吊,还有距离龙驹四十里的马头乡一个妇女把自已的小孩煮来吃了,于是把她抓了,审问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饿”。最后马头场的这个妇女还是被放了回家。因为她家里还有几个需要她照顾的正在挨饿的孩子。
有一天晚上队上的张少峰约我去看后河坝的包谷地。看有没有人来偷,这天有月光,我和他到后河坝队里的包谷地,就发现了有人正在偷包谷,被我和少峰把那人捉住了,一看那人却是认得的,三队的王家老娘。想到人家来偷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于是我们只是给她说了几句,不要再来。就把她放了。
我们龙驹和平大队,好田好地种的是棉花。自己种的粮食一直不够吃,主要是靠国家供应。而供应要到四十里或六十几里的马头场和罗田的粮仓去挑。马头和罗田是龙驹区的粮食主产地。有好多个粮仓。我记得,马头场粮站,马头六合,马头枫箱,罗田石子坝,罗田用坪,罗田金黄甲都要粮仓。
我也经常去挑粮。每个粮仓都基本上去过。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走,中午在马头场吃饭,晚上才能回家。挑起六七十斤粮食一天要走一百多里地。
由于我的劳动量大,又正是吃饭长身体的时候。但一个月只有十九斤粮食,又很少沾油晕,更严重缺乏蛋白食物。所以我很快就得了肿病,两条腿膝盖下全肿了,用手指一按一个指印。于是吃过用米糠做的加上了一些中药的治肿病丸子。经过了三肿三消也不见好,劳动也成了困难。好在当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龙驹新街开了一肿病医院。由于我母亲的人缘还不错,一些好心人就把我送到了肿病医院去。于是我到了离龙驹中学仅有几步的龙驹肿病医院,使我得到了治疗,病院是借用的民房。病床则是学校那种两层的木床。每个床只有两尺多宽。治病人方式很简单,一是打针,二是吃药,三是多吃点含蛋白质的食物
。当时给打针的是我的小学时同学,现在的涂护士。好大一个针,真是吓人,但是要命就不能怕疼。那针里是什么,是在今天我们根本不会相信的。这是什么药?原来是黄亮亮的清油。护士说这是清油针。在那强大的针压下,护士硬是把脂肪注入到了我皮下的肌肉里去。护士给的那吃的药无非就是点维生素,肿病丸。除此之外我们吃的饭菜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药。每一个病员每天供应一斤大米,四个人一个罐头。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我恢复了健康。出院了。
我的日记记录了我的劳动情况:
早上雨下个不停。算起来从昨晚起,整整下了一晚上雨。
我从床上起来,穿好衣裳,听见隔壁伙食团传来的闹声,我就去吃饭。
天已经亮了,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我看见时间不早了,我就戴上斗笠,挑了两挑空
煤筐,走出门,经过一个粪池,穿过食堂就到了大街上。街上看见有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挥手高喊:‘上坡了哟,挖红苕的走起哟!’我径自走出街口,前面的路异常泥泞。我打在赤脚,秧歌舞似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走了两三里平路,开始爬上坡。路太滑,这可不是好玩的,光脚板好似立不住,一踩
一滑,好容易走过了这最滑的一段路,上面的一段路就好些,是沙石路。而雨下得越大,泥浆被冲得越干净,路越是好走了。我爬上了山岩,透过雨和浓雾,隐约看见不远处上空,煤厂煤灶生火产生的蜿蜒如蛇的黑烟。向着浓烟升起的地方走去,到了煤厂。涌入眼际的便是一大堆煤炭。于是我开始装炭,但是里面有石渣,好的坏的混在一起。于是我就势蹲下,两手不停的翻动眼前的煤堆,将好炭挑出来。我装好了一挑煤炭就下山。看来下雨天上坡难,下坡更难这话确实不错,道路象浇了油,滑得不行。我只好学着小脚老太太的样子,一步一步的小心的移动着向山下走去。路上不好歇息,我一口气下了山,已是汗水津津。看到前面的路更艰难,我就在新店子找了一点包谷草,搓了两副脚码子,套在赤脚板上,增加些摩擦力才又挑起煤炭走,这下子可好多了,不大觉得滑了。为沿着来时的路,安全的回来了。”
“一日挑米去,双脚未曾停,马头装上米,饭店把饭吃。挑上新米走,钣后初不力,爬坡需勿急。走上大寨口,汗水往下滴。风快下坡路,身轻心舒愉。下了山岗子,路旁找饭吃,吃得心满意,饭后继续行。上了公路走,山岳似屋脊。即将到家时,三点六有余。取担一身轻。向母报好音。”
后来我又到四队,住在老公社的斜对面张铁匠家,他的小儿子张英寿与我们年龄相彷。对门隔乡政府几间铺子,就是唐锡高的家,他也与我差不多大,而且说话做事也投缘。不久张英寿,唐锡高和我就成了朋友。四队的公共食堂就在对面。食堂的管理和炊事员李明发和罗育忠我们的年纪相差不大,关系渐渐好起来。因此,饭不会多,菜有时可以舀得多点。也算是点照顾吧。
经过了饥饿煎熬,我们家里也学着别人开始用一切办法来求活路。当时在公开市场上是没有粮食卖的。而在黑市上还有些门路。一是有全国通用粮票,二是四川省粮票,三是专供运粮工路上就餐的餐票,这些可以在黑市进行交易。四是用衣物,棉制品,布票到龙驹相邻的湖北利川乡村的农民换粮食。于是我们家就有添罐的粮食。在家悄悄的煮来吃。补充一下。这样我们生命也才保了下来。
就在六零年一天,妈妈接到了一封信,说二哥和姐姐这个月没有接到大哥的钱,按过去的情况是大哥每月寄十五元。家里想办法寄五元。(堂哥谢盛业每月帮助了五元)妈妈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叫我到利川去找大哥。龙驹到利川要走二百里的山路。这是我第一次走这样远的路。
天刚蒙蒙亮,大约六点钟,我从龙驹出发,沿着磨刀溪上游边的青石板路向东南方向走去。经过卫星桥,猪咀巴,石院墙,油坊,转咀粮库,三溪田,继续沿河向上游方向去,经过双河口,过了石桥,往上爬坡,一路上没有停下,到了十点多,到达距龙驹九十里地的磨刀溪。找到饭馆,在那掏出半斤全国粮票,二角钱,吃了一大碗干饭和一些蔬菜。然后继续上路。剩下的一百一十里路是最困难的路,一是身体已经倦了,体力下降了,二是还要翻越七岳山。从磨刀埸出来走了约一里地,就见到一棵数百年的水杉树,在树的下端还有一个土地庙,已经被树包住了,不能分开了。(经专家考察认证这棵树是目前世界上幸存的最大的一棵水杉树,我从书上看到,水杉树,原来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原本它遍布于世界各大州。但是在地球的冰河时期,除了东亚少数地方地方还存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了。因此水杉树是我国珍贵的一种树种。)。再走五六里地,七岳山青色的石块铺就的路就出现在眼前。整个山是由石灰岩构成,完全的喀斯特地形。路边不远处,不时有天坑出现,根本不知深浅。七岳山这原来是川湖之间的天然屏障。五三年前,磨刀溪还是属于四川,不知什么原因在五三年后,划入湖北,现在磨刀溪区已经更名为谋道。这里的风俗习俗方言与龙驹差不多,但是翻过了七岳山,就大不相同了。
我一步步向上爬,由于经常负重劳动,倒也不是很累。经过两个多小时已经爬上了山顶,七岳山上,有许多平地,种的有包谷。山上还有煤厂。听说从前,这里经常有土匪出没。三四十年代有贺龙的红军和四十年代川东地下党领导的七南支队在这些地方活动。
当我爬上了山,心情就大不同了,最艰苦的路终于迈过去了,剩下的路就是顺脚路,按照物理学的原理,理论上讲往上走才算做正功。平路和下坡路不消耗能量。实际上因为要腿的摆动,和克服磨擦等阻力还是要用力的。只不过要轻松许多。当我下坡时,一步跃出三步梯子,只听风声在耳边划过。人已经象飞一样向下过去。不过半个小时,就下了山,七岳山那边是比龙驹开阔得多的平坝,平坝中也有些山包,不高,象馒头一样。而龙驹周围的全是险峻陡峭的,奇雄的山。
我下到的大坝是个叫营上的地方。平坝是一片片稻田。下得山来,脚上的草鞋已经坏了,我于是又换上一双穿上。这时石板路没有了,而是二三米宽的马车土路。不时有马车拉着货物在身边经过。
当太阳下山,天已渐暗,大约七点,我进入了利川县城,只听到一阵广播声传入了我的耳中。我想我的目的地到了,由于当时没有公共电话我不知道大哥在哪,于是我问到了利川一中,因为我有个侄儿谢帮彦和堂姐谢晓群在这个学校读书。通过门卫,把晓群姐和帮彦找到通过他们找到了二堂哥谢盛泽,他告诉我大哥盛蓉在园艺场。距县城还有十来里,他给了五毛钱叫我去旅社去住一晚。于是他带我到了一家旅社,他就走了。这时我感觉到饿了,于是去买了碗苕粉调的米糊糊。然后给旅社交了五角钱,住下来,睡的地方是个十来人睡的大铺,十几个人头朝墙,脚朝门。那时根本没有想过挤不挤,卫生不卫生的,只要能有个睡觉的地方就不错了。疲倦了,睡得真香。第二天醒来,在堂哥的指引下,到了二堂哥在利川的家。他家就在一条小街上的典型的老式的木质结构房子。二堂哥带我见了堂嫂。堂嫂姓牟,标准的湖北女人个子比较大。看起来不是娇弱的那种。而是那种粗活细活都在行的那种样子。堂嫂打量了我,看着已经磨烂的草鞋,然后问我来的情况,我说是走路来的,她说你真是铁脚板哟。后来我再到她家,她还记得那阵子的事情。利川那里的人习惯于一天吃两顿,到了九点多,堂嫂开始做饭,她淘了几个白萝卜,然后切成颗粒状。然后煮起了萝卜稀饭。那时是灾荒时期,能够招待我吃一顿萝卜稀饭,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吃了饭后,堂嫂给我指了路我就到园艺场去,原来大哥从部队转业回到湖北,因为他有文化,在部队当过文书。而且是团员。先是在龙驹赶场小学代过课,后来到利川,到了县政府工作。曾任学习小组组长,表现不错,后来在六零年反右倾,被反下来,到了政府下属的园艺场。其实园艺场不错,它为政府一大家人提供了不少粮食蔬菜和肉食。我一路问过去,找了大哥住的地方。好象有一间宿舍。里面有一个二米来宽的简易床,一个书案。有茶瓶。几个小凳和箱子等生活必须用品。见了大哥后,我说明了来意,他说他已经把钱寄过去了,叫家里放心。后来他带了我到利川街上走了一下,他见到了十分熟悉的朋友,那个人看见了我知道我是四川来的,知道四川受灾非常严重。特别是缺粮食。他就给大哥一些副食票。谢过了人家之后,大哥就带我回到了园艺场。大哥去场里买了两支鸭,宰了一只鸭,煮熟了两人吃了一个够。好久我没有见过肉,这天算是开了大晕了。大哥叫我回去的时候带一只回家。我说带活的回去。结果第二天,鸭子不见了。大哥一阵气恼。我也没有想到好容易到手的鸭子跑丢了。
大概是早晨七点了,吃了早饭,告别了大哥,我就往龙驹赶。又是脚不停息的二百里路。我按来时的路线返回,足足走到晚上十点左右才到家。吃了饭,十分疲劳的倒到床上睡了。在三以后几年里,我又五次步行到利川城,十几次步行翻越七岳山。
到利川返回的途中,在天黑后,离家还远,只好在亲戚中住。两次夜行的经历我还历历在目,不时浮现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一次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我走在公路上,没有行人,没有亮,不时听到一些虫子断断续续的吟唱。当我走到距龙驹还有三十多里的孙家湾,已经是晚上九十点了,我想这样晚了,还是找个地方休息吧,我忽然想起,大哥的奶娘就住在附近,公路下方约二百米的地方,还能看到那几个院子发出的的微弱的灯光。于是我向那有点点灯光处大声地喊道:“我是谢诚照的弟弟,请你们来接我。”我喊了一阵,终于被他们听到了,于是他们打着火把(那时用电筒的人也不多)从下面的小路上来把我接了下去,然后进入院子,院子里住着几家人,这房子是土改时分的。大哥的奶娘家是贫农,儿子是队上的民兵连长。在那我和大哥的奶娘,奶弟们谈着家常,吃着土家农村的家常菜,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温暖。第二天告别了大哥奶娘的一家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还有一次从利川回家,也是天黑了,到了新场,在新场堂嫂的小姑家住了一宿。她住在场上,男人姓宋,还有一个奶娃。不过几个月,(想来现在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晚上吃的好象是碗豆饭。第二天也就回家了。现在想来,如果没有人招留我,没有吃饭和睡觉的地方,那晚将怎么过啊!
六零年全国多数地方都在闹饥荒,城里也困难,听说一块蟹黄饼子要五十元一个,当时万县川剧名角潘顶新工资在万县是最高的,有三百多元,但也吃不起几个。而一般工作单位的工资也不过四十元左右。吃一个蟹黄饼子都吃不起。进到城里,一个一个的人面黄饥瘦,根本没有胖子。食量大的多半饿死了。妈妈接到万县市二中的陈孃孃一家挨饿的消息,特别是她的儿子朱开明正是二十岁左右的东北体型的大个子,国家供应的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买了三十斤四川省粮票,叫我送到万县陈孃孃家。于是我在一天早晨六点左右,我从龙驹出发步行到万县市,先沿着公路到赶场,然后到长滩,再到土门,为了节省时间,离开盘山公路,直接从小路爬山,到老土。老土在一个山梁上,过了老土从一坡石梯子路往下走,沿着小河沟,再到长岭,再过五桥,从五桥走了几里地,经过沱口中学,下一坡梯子,到沱口河坝,买了船票上船,向下游行十来里水路就到江北下船。上行一段,就到三马路,从一路梯子路,到二马路,这时已经是下午二点多。再爬五香庙一坡梯子上了平路到新陈路,然后再到高笋塘朱开明的家把三十斤四川粮票交给了陈孃孃,朱开明拿着粮票就到少河子糠
站去买回了大米。在陈孃孃家住了一宿,我就又从高笋塘步行回龙驹。龙驹到万县市老路的路程是一百二十里。两天一个来回走了二百多里。
回到家又投入到劳动中,同时也看些书。最开始学做农活,评的工分很低。一般妇女每天干活评八分,而我们才学农活的少年,一天能够评六分就算不错了,而有些活是按定额评分的,比如,挑粪按距离远近和每担重量及担数计算。摘棉花则是按棉花的质量和数量计算。那时集体干活,人多热闹,但是效率和质量不高,全是手工劳动,肥料也差,种子质量也不大好,技术也上跟不上。当时有一段顺口溜是干不干三顿饭,做不做有几角。听说五六年建立初级社那阵龙驹每日劳动报酬大约在一元左右,与城里工资差不多。到了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后,龙驹场附近各生产队,日均劳动报酬大约在三角到四角。落雨不能上工,其它时间不耽误,一个月只能一个能做到十元钱。
七、八月,包谷要成熟的季节,队上安排我和王德贵白天去尖山和观音堂照包谷。晚上我一个人还要到观音塘照包谷。到观音塘要经过老马子岩,尖山。然后进入一个两边是斜坡中间一块平缓的包谷地,包谷地中间有一个已经干涸的堰塘
。也种上了了包谷。我们四队的包谷地还在干堰塘的里面约两百多米的地方。周围没有房子。也很少有人过路。只有我一个人在那。白天我和王德贵到尖山照包谷,每天还可以桐子树下聊天,聊一阵才知道,他已经去世的夫人姓谢,按辈分王德贵还是我远房的姑爷,王德贵的当时应该有五十多岁的人,有一定文化,有时空闲我会到他家看他收藏的书。看到了解放前出版的教科书。其中有小学语文,算术等等,当时的教材,也选有少量古文,还有周树人(笔名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作品,其中有一篇课文,对我印象最深刻,就是以德报怨的故事。说的是两个有点仇怨的人,其中一个人走在在一条狭窄的小路,恰巧另一个人从另一个方向过来,看见路的上方有一砣大石头眼看着要掉下来,而下面的人正是曾经与自己有仇的人,尽管有仇但是他还是及时提醒了对方,避免了一场灾难。白天照了包谷,晚上我就一
个人到了观音塘照包谷,手上带了一个电筒,还有一根木棍,带上一床蓑衣,晚上就在包谷地边走几转,一会儿打电筒晃几下,目的是让过路的人知道有人在照包谷。就不敢偷包谷。实在困了,就在一块大青石上铺上蓑衣,倒在蓑衣上假寐,不时把电筒打起晃几晃。别看我当时只有十五岁,但是为了生活,胆子算大的,也不怕鬼和坏人,还不能好生睡觉。只是工分还是不少,一个壮劳力,做一天可以挣十分,而我一天可以挣十八分,白天八分晚上十分。
60年6月25日,我开始复习,准备到城里三中参加升学考试,早上听到生产队吹号的声音起床,在家做五遍广播操后,做几十个俯体卧撑。锻炼后,就看书。早饭后休息十分钟就做代数几何习题。并背诵基本公式和定理,午饭后,到邮局门口看一会儿报纸。下午看理化、历史地理和生物等。中间适当休息。晚上记笔记和写日记对学习必生活进行小结。
7月3日,我反脚又肿了,好多天仍然没有消。只有在家养病,看书复习。
7月7日,天雨,母亲病了,她老人家辛劳过度。这不能叫我着急。7月8日,母亲病情加重,吃药也不见好,因为我肿病久不见好,我买了治肿病的药。7月15日,经过母亲自己的调理,她的病渐渐好转,我心情才好起来。7月17日,我早上去沙弯挑煤,但是因为没有出煤,我只好空筐而归。由于母亲多病,心里考虑的事情多,有时会发脾气。但我总是想法安慰她。尽量不让她老人家生气,因为生气不好,母亲身上有几种病一是胃病,二是心脏衰弱,三是神经衰弱。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我也最了解她,所以,我在母亲面前是绝对的听话的孩子。因为我最怕她生气,把病加重了,我们一家人全靠妈妈操心了,母亲每天都要给别人做一些衣服,主要还是童装,小孩的帽子,母亲还养几只小免,每天扯草来养。等免养大了,把肉弄来吃,皮子经过硝皮加工,做成小帽,送给翎居的孩子,母亲还会做各种花,用专门做花的纸能做出漂亮的花。插上花瓶中,真还分不出真假来。冬天,我看到母亲做腊梅花,母亲先买来些腊烛,有红烛和白烛,点上腊烛,腊烛开始熔化,然后将熔化的腊烛,滴到水里,趁热又不烫手,将已经软化的腊烛油滴捏成花瓣
,然后轻轻的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冷却后,等做够了花瓣,就把白色烛油或红色烛油做成的花瓣粘在预先准备好的树枝上,于是一株株腊梅花就做好了,再插在花瓶里。就象是真的腊梅花一样。好多乡邻都找妈妈给她们做花。遇到红事妈妈就给他们做花,写大红对联,写喜字。遇到乡邻有白事,妈妈就帮她们家写悼联,做花圈。所以妈妈在龙驹的人缘很好。因此在以后的的运动中,邻居和大队生产队干部,也少不了为我家说好话。因此我们一家也没有吃多大苦头。
根据我六零年七月二十三日的日记,大约是7月21日,我从罗田挑米回来,交了米,我刚跨进了屋门,母亲迎着我的声音,走过来说道;“康儿回来
这样早。”接着她又说:“杨孃孃来信了,你跟着就进城考去”。当然听了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心里想,这次一定要好好考。无论好坏都是一炮,考不上就到利川找工作。我的主意已定。身上有些倦怠,于是我上床休息,吃了饭做好了出门的准备,然后我出发。母亲又细细的叮咛了一番,叫我路上小心些。我答应了,就向外走去,我从家里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通过龙驹的老街,到长有两根上百年的老黄桷树下再向左拐走了段路。过一个石拱桥,这桥是不久前修的。过了桥就上了国道。我迈开大步,跟着公路走。走了一个多钟头,一直走到赶场,然后在赶场,走小路,爬山,翻茨竹丫。然后走下坡路,一路快跳,下了一坡石板路,然后沿一条小河沟边的石板路走经过油沙坝,天已经黑了,趁着月光,再走了十五里地便到了新田场。然后找了个店住了下来。到城里通常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沿万利公路,经龙驹到赶场。再到长滩。过土门,走小路到老土,再走小路到长岭,再到五桥,到沱口上船,到杨家街口码头上岸。旱路里程是一百二十里。而我这次走的是从赶场走茨竹,油沙,到新田。再到白水溪上船,到万县码头下船。其中走的旱路是一百里。但是水路要长些。第二天,清早我赶到白水溪第一班船,大约六点多我上船。到县城长江水路是下水因此一个多钟头就到了码头,我下船就往高笋塘走。到了万三中,找到了杨孃孃问了关于考试的事,要体检,要照片等。于是我拿了一张老底片去洗,但是在高笋塘
走了几家,又排队,走到一问,要二三天才能取。没有办法。只好走鸽子沟一坡梯子,下到电报路,到广场,下一坡梯子。到二马路,芦山相馆,问题才得到解决。叫我第二天来取。然后我又到了卫校医院去体检。结果出来。没有什么毛病。结果体检结论是“身体健康,营养欠佳。”真是令人涕笑皆非。
当晚我复习了一下背了些公式和定理。
我看见任苏绯也在复习,准备中考。。
七月二十三日,参加升学考试。考试完后于第二天告别了杨孃孃,道谢后离开了万县城,乘船到沱口。然后于当天步行回到龙驹。并在日记中记下了此次的经过。
等到了八月底,来了万三中的消息,任苏绯考上了高中。我没有被录取。但是我的生活并没有打乱,继续劳动。在业余时间,锻炼身体,自学,到龙驹书店读书,到邮局看报。
当时我的锻炼有这样一些,清早到后河坝堤坎上做广播操,后来还炼易筋经。放工后,到笕池塘游泳。睡觉前在床上吐纳。
六一年,二哥和姐姐经过五年艰苦的努力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在川大毕业了。二哥和姐姐的数学老师是柯召,现已在网上查到有关信息,对柯召先生的介绍摘录
于下:柯召,字惠棠,浙江温岭人,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副主席、四川大学名誉校长、重庆大学杰出教授。他曾发表了近百篇卓有创见的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
他热心于培养学生,提携优秀人材,反对论资排队。50年代以来,他培养过的许多学生,例如陈重穆、陆文端、张同、郑德勋、魏万迪、谢盛刚、孙琦、李德琅等,如今都已成长为我国数学教学和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可见我二哥是柯先生的得意门生。在著名数学家柯召的推荐下,六一年二哥毕业后,分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数学家华罗庚手下有了自己的工作。姐姐是共青团员,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分配到牡丹江教书。二哥毕业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还欠了学校几百元。后来工作后,才逐年归还。我记得当时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试用一年,试用期,每月工资四十八元。转正后,每月五十六元。
当家里接到哥哥姐姐分配工作的消息,我们全家非常高兴,家里的困难也就要大大减轻了。
不久母亲把我分了出来,母亲带着妹妹和弟弟又搬回到新街去住了,原来我们全家住在张师傅家的楼上,母亲走后我就搬到了楼下,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自己劳动自己洗衣煮饭。到了六一年,虽然大灾还没有过去,但是政策上开始有些松动。生产队,开始对重体力劳动实行粮食奖励。例如超过劳动定额,就可以多奖励几两麦子或红苕。于是我们劳动的劲头就高起来,于是我学会了挑粪,挑粪比不得挑煤和挑米,那时还没有推广化肥,所有的农作物,所施的肥除了柴灰,和火灰(就是把坡上的杂草和连带刮起来的地皮弄做一堆,点燃后,再用一层薄土把它全部盖住,让里面杂草慢慢燃烧,最后成为经过高温的产生的灰土混合物,再倒上粪水混合后再使用。)就是猪粪牛粪和人粪尿及沼水混合物。开始我挑粪,走路时,粪水老是从粪桶里荡出来,到处都是,甚至自己的裤子都弄脏了。回到家洗了好久还是臭,那时肥皂都没有多的。一个月一块。连续挑十来天,肩膀都挑肿了,忍着痛咬着牙,心想别人都不怕我怕什么。那些多年的下力人,也教我走路时要把腰板挺直,掌握好平衡。走路脚步要放轻一点减小震动。在粪桶里丢一些草,或是几匹菜叶,也可以减少粪水的荡出。于是我学会了挑粪,并且超过了定额,得到了奖励粮。于是我就有了添罐的粮食。渐渐肚子也就能吃饱了。吃饱的感觉真好。身体和气力也跟着增长。
春天,生产队在田坝并了些红苕种,还搭了个草棚,队上安排我和一个老人照看,这个老人名叫李应芳。这是一个解放前就在川湖间走动的猪儿客。是贩猪贩牛的老手。但是公社化了。这个职业没有人做了。这年队里安排我与他打伙照几亩地的红苕种苗。这个老李头,很有些头脑,他的女人个子不高,头脑灵活,也很能生,给老李家生一大堆娃,男孩女孩有七八个,居然在灾荒年,一个也没有丢。全靠李应芳两夫妇会打算。他的门路宽,在湖北熟人多,两夫妇在龙驹收一些旧衣物拿到湖北换粮食,又用粮食拿回来换衣物。中间就赚了些粮食。把一个十口之家养活。还给其他人用衣物换取活命的机会。我和老李照红苕他也没有忘记赚些吃的回来。白天他让我一个人照红苕,他就出去赚些餐票或粮票。有时就给我分一张半斤票。相互都有好处。由于能够吃饱饭,我的肿病也没有再犯过,最困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转眼到了六二年,国家进入了经济调整时期。对于市场上的自由贸易也稍有放松。于是街上出现了
不要粮票只要钱的吃食,如菜粑粑,油炸豌豆块,水豆府,米豆腐,都粑等。还有少量核桃板栗出售。李应芳的女人也公开在街上摆滩卖旧衣物等。再后来,就有些人到坡上开茺做地种南瓜,栽红苕种粮食。
这时候,房东李妈妈,看到别人做起了小生意,她准备推豆腐。为了搞好关系,我每天早晨四点左右起床,主动给她推磨,那时没有电,全靠人力磨豆腐。磨豆腐的石磨是一种比较硬的石材做成的,上下是两个厚约十厘米的石园盘,我们称为磨礅,下磨礅和下面的磨槽是固定的由下面的几个石墩支撑着,离地约一米高。下磨礅中间有一个铁轴,对着上磨礅的中间,一个铁圈,把铁圈对着铁轴,放下去推动上磨盘,就可以绕着铁轴作园周运动。只见李伯娘,用一把汤瓢舀几颗浸泡过的黄豆倒进石磨的磨眼里,还有少许水和在一起。我双手握住推磨的木把,木把垂直连接一个弯曲的木头,木头的末端中间有一个约两厘米直径的铁轴,放到上磨盘侧面的木柄园孔里,当我用力前推时利用惯性,上磨盘转过人与磨之间的直线,于是我再一拉,上磨盘转动到人与磨盘之间直线后依靠惯性继续运动,转动一个角度,我再一推磨子就会转下一转。于是掌握好力度,一推一拉。再一推一拉,不断的重复这样的动作。磨子就不断的转动,下磨盘是不动的,,在转动中,上下磨齿相互摩擦运动,挤压磨眼里掉下来的豆子,将其压碎磨烂,并由于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其磨成带渣的浆,从磨子外沿流出。最后沿磨槽,流到槽下的桶里,当几斤黄豆推完,已经是早晨六点多了。然后
经过过浆,把豆渣和豆浆分离。然后把豆浆倒在大铁锅里,加热烧开,揭几张豆油皮后,再加入已经磨好的石膏水,豆浆就会开始凝固成乳状的豆花。然后用大瓢把豆花舀到一个活动的放有一层纱布的豆腐箱里,箱的底层刻着整齐的方格。然后,将纱布收拢起把豆花全部包起来。在上放上一块木板,木板上压上几十斤重的石头。过一阵子,流了许多水出来。把压在上面东西全都拿掉后,把豆腐箱翻转过来底朝天,打开木箱,于是一箱雪白的豆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拿出去就可以卖钱了,李伯娘也没有白白的使用我的劳动力,每次豆腐出来时,都要给我拿一两块豆腐。
我自己弄了饭吃了,到了八点钟上,还要去上工,每天到时候,队长就会起来喊。
龙驹整个坝子,包括向家坝,冉家坝,有四个大队中的部分生产队。住在场上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声生产队,少部分是机关和工商户,龙驹场上有五个生产队,经过上场口过一个木凉桥,那边山下缓坡地带有三个生产队,这八个生产队组成一个和平大队。各生产队按居民的位置,从龙驹新街到黄桷树附近为和平一队,然后是和平二队,三队,四队,五队,五队包括龙驹场口一条约三米宽的与老街垂直的横街。在场口堤坎边有两根状的黄桷树。而上场口桥那边三个队依次是和平六队七队和八队。
我就住在和平四队。在四队劳动。四队的土地分布很散,原龙驹小学后河坝部分,东街背后田坝一部分。上场口凉桥那边堤坎下一部分。经过横街一里多经过老码子岩黄桷树,上坝有一部分。从上坝边走一里地,爬二百米坡尖山一部分,在尖山脚下走半里地,向左拐进入一个山沟,走一段一段缓坡观音塘一部分。四队在过凉桥后,穿过桥头田地,向上爬铜鼓石,三四百公尺上一部分坡地属于四队地界,过龙驹后河坝,过河上三一八国道公路,沿路走五百米爬坡约三百米谢家塝有片坡地。也属于四队。各个队的地并不连片,东一块,西一块。各大队,各生产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队民居虽然住在平坝,但土地却多在山坡之上。水田极少,后桥头田坝和上坝平地全种上了棉花。所以四队的农业主要生产棉花,玉米,小麦为主,还有少量胡豆,碗豆。
我们四队,在全大队各队中是人最多的一个队,当时也有两百多人。由于田少坡地多,生产队最重的劳动就是挑粪了。又由于队上男少女多,因此,生产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妇女也和男人们一起挑粪。在冬播小麦春播玉米和加施追肥的季节,挑肥的队伍来来往往,好不繁忙。我就在这队伍中,开始,我没有掌握好平衡,身上常常被荡出来的粪水洒得臭烘烘的,而且速度也慢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也能跟上别人的速度了。我超额劳动,所取得的奖励粮也多了许多。再后来,公共食堂解散,家家划了自留地,对于我来说,意味着饥饿开始过去了。
在这段劳动的日子里,我在日记中真实记录了我当时的劳动和感受。摘录如下:
“瓦上雪白霜,天空现光茫,红日东山现,青山翠玉妆。
自留土地增,只听传笑声。生活要改善,分秒与地争。
今年生活变了样,食堂下户分开搞。上坡人多热情高,多给庄稼投肥料。
个个雄心志大,誓与天爷比高下。
多劳多得最合理,积极劳动多分粮。寸土不闲庄稼好,多结棉花多打粮。平均奖布好几丈,一天一斤贸易粮。多的达到两三斤,劳动换来幸福长。”
“早晨起得早,晚上伴灯亮。身上挨过痛,鼻子闻过臭。门前耍扁担。挑粪到尖山。约齐一道走,妇女走在前,步子放得快,担子抖得园。咀上哼着调,自在不自在。穿街上堤坎,水流身右边。依依翠色山,坝中方方田。前面黄桷树,枝叶似大伞。遮阳一大片,树下好歇担。起身一直走,尖山在眼前。上坡慢慢走,谨妨摔筋斗。扁担直是转,转弯换顺肩。几步坎子高,掉下汗一串。脚杆用足力,一步上了坎。不怕走路慢,目的不再远。道路不好走,暗暗把汗开。过了不平路。坎上多平坦。待把担子放,身上轻大半。轻轻把汗擦,撩衣露胸膛。”
劳动使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除了会读书写字外,也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我依靠自己能够生活下去。劳动之余读书看报,下河游泳,运动做操,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我的朋友唐锡高和张英寿是六一年初中毕业的,他们没有考上高中没有事,我也常和他们玩。游泳爬山,下河抓螃蟹。晚止在门口搁上凉板,歇凉。吹牛聊天,记得某天,有几个街上的女孩,高声喧哗,惹得药寿(张英寿小名)一阵骂,几个小姐才不得不离去。不久,张英寿到了龙驹税所去了。
不觉之中,六二年的夏天,一天,唐锡高给我透露了一个消息,说今年龙驹中学恢复高中招生考试。问我去不去,他说他想去,这正合了我想升学的心愿。于是我和唐锡高两人就到龙驹中学,问了报考条件,我俩个都还也符合,初中文凭。年龄不超过十七岁。身体健康。都不成问题。于是我们就把名报了。
把名报了我和唐锡高两个去初三教室去看,看他们复习的科目。找一些复习方面的资料。那时没有什么课外复习资料。只有书和学生自己做的笔记,还有老师油印的一些习题。我们找了几个认得的同学,问了复习的情况。教室里就有我们龙驹街上的郎正秀和夏老师的儿子夏学益。我把他们的书借来看了看。其中一道题,至今我还记得,一道物理题。内容是:“两根长方体钢铁块,知道能够相互吸引,但是不知其中哪一块是磁铁。又不许借助其它
物品,如何才能关将磁铁找出来?”我想了一下,想出来了。原来磁铁中间部分磁性最弱,两端最强。利用这点,我想出了办法。办法是:“随便拿起一根铁条,握住一端,让另一端去接触另一根铁条。如果手能感觉到产生大的吸引作用,则手中的铁条是磁铁。那么根据题目所说,两个之中只有一根是磁铁,那么可以判断不在手中的不是磁铁。如果没有感觉到吸引,则答案相反。”
不久我和唐锡高、夏学益、郎正秀等人参加了考试。招生范围有原龙驹区白土区白羊区等地。
终于成绩下来了。我和唐锡高、夏学益被龙驹中学录取了。由于我和母亲分开住,一个人独立生活。学校担心我读书的经费问题,专门派了张慧英老师来做工作。当母亲知道我考上高中的消息后,对我的学习表示支持。开学前,我就搬回新街,与母亲和弟弟妹妹一起生活。当时我能够上高中,觉得十分幸运。一个新的天地将出现在我面前。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考不上高中的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