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常见动作舞蹈


高山族是个富于艺术天才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舞蹈更令人赞叹不已。
三国时沈莹《临海水上志》中便有“醉酒后歌”。亡人时“饮酒歌舞”的记载。
明代陈第《东番记》中记载了高山族在宴会时的歌舞情景:“……不设肴。乐起跳舞,口亦乌乌若歌曲。”
清代时期,《台湾府志》记载:“种粟之期、群聚会饮、挽手歌唱、跳脚旋转以为乐。”
《台湾民族图说》也写道:“吉事皆更艳服、头替野花、缠金丝藤、数十成群、挽手合围而歌。”
“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1000多年前《北史·流球传》形象地记载了高山族独特的歌舞形式。
时至今日,高山族的舞蹈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但反映日常劳动生活的内核和欢腾热闹的属性依然被延续。
华安的高山族有50户128人,主要散居在仙都镇的送坑、大地、市后、云山、下林等村,还有华丰镇大燕村、沙建镇沙建村及华安县城等。
华安,作为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最集中的县,高山族传统歌舞的魅力在此得以传承和发扬。
高山族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高山族拉手舞可在喜庆节日或婚庆仪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时供娱乐之用。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多沿着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还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拉手舞的动作主要由上步、撤步、抬腿、踏脚等步法组成,男子还有大幅度向前跳跃、全蹲继而直立等较激烈的动作,节奏与组合的变化使舞步变得十分丰富。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在华安县的演出舞台上,或是街头巷尾广场上,总少不了高山族舞蹈者的身影。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都镇是华安高山族聚居最多的乡镇,有5个高山族村落,21户,是祖国大陆高山族聚居最多、最集中的乡镇。
世遗非遗强联手
舞蹈擦出别样火花
世遗土楼与非遗舞蹈的组合,无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仙都镇大地村圆土楼——二宜楼里,身穿高山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子同游客们一起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圈。跟随着音乐节拍,平日里正襟危坐的“土楼之王”也跟着轻盈欢快了起来。
为了推广高山族文化,为了确保舞蹈排练和演出的时间,一支从景区工作人员里挑选人选组建的土楼舞蹈队,为百年土楼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支从零学起的年轻舞蹈队,现如今已经在各大节日、各个舞台为游客献上了最热情的表演,深受游客欢迎。90后的高山族小伙子高翔也是其中成员之一。从小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跳舞对于他来说是信手拈来。
“我爸爸当初就是在舞台上跳高山族舞蹈,现在轮到我来接棒啦!”提起这事,高翔脸上满是骄傲。“高山族舞蹈热情奔放,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与憧憬,我很喜欢,更愿意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
与这支土楼舞蹈队固定队员不同,李继征作为一个“元老级”的高山族文艺舞蹈队队员,因为工作生活在县城,没办法每次都参与排练和演出。但只要有需要,一个电话,他都会推掉工作,赶到表演现场。“我作为高山族的后代,希望尽自己所能为民族文化加把力!”
深受父亲影响,李继征女儿李昱锦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高山族舞蹈,她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
汉族姑娘高山情
当代表达古老非遗
多彩民族文化,魅力高山风情。从汉族姑娘到“高山族通”,作为高山族拉手舞的华安县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高山族舞蹈编导的张金梅,1999年刚毕业的她被选中参演高山族舞蹈,自此便与高山族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抛陀螺俗称打竿乐,是高山族一种传统特色技巧体育项目,具有对抗性、技巧性。将绳子绕到陀螺上,比谁的陀螺抛得准、旋得久。
竿球,也称“刺球”,高山族传统游戏之一。球以藤丝或树皮编扎,每人持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轮流用竹竿上端刺球,刺中者勇士。据说刺中棕球的操竿者会在今后五年中事事如意、逢凶化吉,而刺中得越多,就会越受到乡亲们的敬重,还可能得到姑娘们的垂青。
为将高山族舞蹈在华安县得到更好的推广与传承,张金梅成为编导后,陆续创作出《抛陀螺》《竿球》等优秀舞蹈作品,她从最初表演单纯的观赏性舞蹈,发展到表现高山族同胞生产、生活习俗的体育竞技类舞蹈,还推广至全县上下的广场舞。
“太难了,但再难也得做。”张金梅回忆起刚开始接触高山族舞蹈时,没有成品舞可学习,全靠舞蹈队里曾有过在深圳民俗村表演经历的高建生、高荣华等队员口述,接着根据他们描述的舞蹈动作和场景进行想象、创作。
张金梅根据高山族同胞抛陀螺、顶竿球等民俗活动编排成的原创舞蹈《抛陀螺》《竿球》在福建省第七、八、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获得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荣获二、三等奖。
高山舞蹈进校园
非遗传承薪火赓续
走进华丰中心幼儿园,园区里处处可见体现高山族文化的环境布置,还有小朋友做的关于高山族文化的手工作品,学校更是将高山族舞蹈设为幼儿早操。
感受高山青,传承高山情。华丰中心幼儿园开展省级课题《高山族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践研究》并成功结题。该课题花费两年时间,倾全园之力充分挖掘高山风情民俗文化,将高山族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高山族别样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也让民族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华丰中心幼儿园开展“抛陀螺”活动,小朋友们认真学习掌握抛陀螺方法后,通过距离远近、增加簸箕等方法,不断增加抛陀螺的乐趣。
竹竿舞来源于高山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利用竹竿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舞者在敲动的竹竿间轻快地来回穿梭舞蹈。小朋友们在跳竹竿中,学会与伙伴合作,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簸箕是高山族同胞必不可少的农作工具,勤劳智慧的高山族人把簸箕玩出新花样,在闲暇之余,将簸箕融入体育活动、歌舞表演之中。小朋友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簸箕的多种玩法,感受高山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现在我们县很多人把拉手舞当成广场舞在跳,在我们学校拉手舞被推广为课间操。”华丰中心幼儿园园长沈丽芬介绍说,“把高山族文化引进校园,将高山族舞蹈转化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深入了解高山族文化,爱上高山族文化,将高山族文化传承下去。”
舞蹈作为高山族的一种生命的表达形式,有无数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等着去挖掘。高山族几种独特的舞蹈中,每一个小小的舞蹈动作,也包含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让高山族的舞蹈文化活起来,让这种舞动的活化石长久留存,让高山族的故事在华安这片大地上传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作者:陈 蕾
编辑:陈秀妹 责编:唐小玲
主编:杨毅君 监制:蒋欣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山族常见动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