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求一部电影名字?


她可能是长沙最出名的“娭毑”。随着《一家老小向前冲》、《逗吧逗把街》等方言喜剧的热播,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她的本名,但一说起“严婶”、“三娭毑”,眼前立刻会出现一个辣利、多嘴、能干且心地善良的长沙娭毑形象。
李小嘉,湖南花鼓戏演员、方言喜剧《逗吧逗把街》主演。
但是对于“三娭毑”李小嘉本人而言,现在的知名度与热闹,只是她人生下半场的另一轮精彩。
这位十几岁就投身花鼓戏的出色演员,舞台生涯已达57年。人生最美好的那些岁月里,她在舞台上、银幕上塑造了不少全国闻名的花鼓戏角色:《打铜锣》中的林十娘、《沙家浜》中的阿庆嫂、《送货路上》的方秀春、《祥林嫂》中的《祥林嫂》、《野鸭洲》的秋二嫂……
这是一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透露出亲和却不失严谨的态度。接受采访时,她说得兴起,随口就会唱上一段,你很难不被花鼓戏那种小弯小调的韵味惹得神思飞扬。
少时学戏 成为红遍全国的“林十娘”
“土生土长的长沙人,长沙妹子”李小嘉这样定义自己的身份。
和所有那一辈的演员一样,李小嘉少时就对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我家住在剧院的隔壁,经常小时候趴在窗头看戏和看演员化妆,家里当时有很多泡菜坛子,为了看我就踩着,结果坛子都踩烂了。”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每次看完,李小嘉都会在家学唱段。“把床单围起来做裙子,把手巾绑在手上做水袖。当时南门口有个花坛,开着很多鲜花,我就偷摘了回来插在头上,在妈妈的大床上表演。”
等到进入初中,凑巧班主任是音乐老师,看中了李小嘉在表演方面的天赋,上课时会让她当小助手示范,学校办活动也让她参加。
1960年,李小嘉15岁,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和班上一位男同学搭档排戏参加湖南省中学生汇演。“当时湖南省花鼓剧院要扩招,派人去选拔,我们就被选上了。他们找到了学校,让我们到剧院去工作。当时初中还没毕业,我说毕业再去吧。那个同学比我大,说傻瓜,毕业不也要去吗,现在去可以多学点。”
就这样,李小嘉初中没有毕业,便踏上了戏曲之路。在花鼓戏剧院3年的学员期,她遇上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正宗科班出身京剧师傅,教形体;一个是唱牌街戏的老艺人,教唱腔。“一肚子的传统,扎实教了我们3年,不仅掌握了基本功,也学到了丰富的曲调。”
这些基础,让她在以后的花鼓戏创新上受益匪浅。“我们的很多花鼓戏都加入了歌剧的元素,不完全是老腔老调,这就是融会贯通再出新。比如《浏阳河》,这是第一个被创作的现代戏《双送粮》里面的一个唱段,现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首歌了。”
1965年,李小嘉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当时21岁的她虽然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却被领导大胆启用,出演花鼓戏《打铜锣》里的女主角林十娘——一个自私泼辣的农村妇女。
是年8月,李小嘉参演的《打铜锣》与当时李谷一参演的《补锅》一起,被选中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南五省现代剧汇演”,结果一炮而红。不仅在全国各地汇报演出,更被拍成了戏曲电影,李小嘉成为全国知名的“林十娘”。“我家里到现在有两张很珍贵的照片,是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我们的留念。”
后来,李小嘉又成功塑造了几个形象,特别是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被她称为“幸运之神”。“我的成长是花鼓戏给了我一份天地,正因为这部样板戏的成功,很多地方的剧种都开始移植样板戏。”
不过对于李小嘉而言,还是林十娘这个角色的烙印最深,就如几十年后,走在街上被人喊“严婶”一般,当时李小嘉在长沙街上,常常会被人喊“林十娘”,她也能很泰然。“那个时代的心态不同,我们演出都是为群众服务,从来不觉得自己演了电影就有多了不起,当然能够被大家认可,心里还是很高兴。”
退休“改行” 从花鼓戏到电视剧
“我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角色,但人总是要老的,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在李小嘉将要退休的那一年,“一家老小”的剧组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我对舞台很不舍,当时邀请我出演严婶,我既高兴又兴奋又紧张。”
作为戏曲演员,和影视演员的区别明显,但这位老戏骨很快就找到了节奏。“不需要拿腔拿调照顾最远的观众,不需要声音很具有穿透力,是很生活化的。我感觉自己就是严婶,生活在这个角色中,我们一家老小好像真的就是一家人。他们生活中也对我很亲切叫我娘老子。”
“一家老小”一演就是8年,奠定了李小嘉演电视剧的基础,也让观众都认识了屏幕中的严家。后来《逗吧逗把街》剧组又邀请李小嘉演出,同样是方言喜剧,同样是长沙市井生活里的娭毑……
“我很高兴,也希望有新的尝试。当时确实有人说人物形象是不是太雷同。我一边演出,一边在琢磨。”
在《逗吧逗把街》里,李小嘉演的是一个米粉店的老板娘,人称“三娭毑”。李小嘉说,虽然同样是长沙娭毑,但严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而三娭毑更多了一种吃苦耐劳。
“严婶家里有老公有四个儿女,三娭毑是老公走了10多年了,剩下一儿一女靠自己打拼拉扯。她性格火爆,有一种敢说敢做不怕场合的性格。这个角色比严婶要放得开一些,有严厉也有温柔,性格更丰富。”
有一次到高校演出,遇上一群学生喊她“严婶”,李小嘉感叹:“他们说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看这个电视长大的,到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以前在街上人们喊我严婶,现在走出去有人说要去我的米粉店吃粉。作为演员来说,对我是最幸运的事情。”
与“严爹”最默契 她的“闺蜜”是李谷一
李小嘉在电视剧中与“严爹”王永光是一对,生活中他们也经常搭档去参加各类活动。“我们都是戏曲演员,他唱湘剧,我唱花鼓戏。到现在他唱的时候我可以帮腔,我唱的时候他可以对唱。观众也很接受了,觉得我们是很默契的搭档了。”
在“严婶”的眼里,“严爹”是个很睿智的人,生活中很有学识和见解。“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探讨一些事情,很聊得来,也彼此尊重。他喜欢喝酒,我们给他取名‘小糊涂仙’,他喝多了点台词就记得没那么清楚了。有时候去外面演出,他总想喝一些,我就会干预一下,说老头子你少喝一点,会经常把他的酒杯拿掉。我们彼此会有一种生活中的默契。”
她的朋友圈里,还有同为花鼓戏出身的姐妹花李谷一。“我们十几岁就在一起,一个房间睡觉,两人睡一床滚的。下放时我们在农村组成一个家,吃一锅饭。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她和医生在旁边接生,是我儿子的干妈。”
后来,李谷一去了北京,李小嘉也曾与她在一次培训班相遇。学习的时间有几个月,周末的时候,李谷一会带着她回家,或者找个宾馆一起住两天。“改善伙食,北京的饭菜真的不好吃,她就带我到处吃。”
前不久,李谷一回到长沙,回到培育她的花鼓剧院。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湖南花鼓剧院将李谷一也评为了花鼓戏传承人。李小嘉说,她的这个姐妹对花鼓戏念念不忘,有一份真正的感情在里面。“她曾在花鼓剧院工作13年,她常说是花鼓戏的乳汁哺乳了她,才有今天的成绩。前阵子还在央视做节目推广花鼓戏,做了很多功课。”
表演生涯57年来,李老师有一个遗憾。“当时著名导演谢添看了我拍的《打铜锣》想要找我演《甜蜜的事业》,因为档期原因我没有去成。很遗憾,那么牛的大导演的戏。若干年后,他再次到湖南,给我打电话,我去看他,他说我们俩都有一个遗憾。后来谢老作古了,再也没有机会合作了,真的是遗憾。”
Q&A
Q:您当时演花鼓戏最火的时候,算是剧院的“头牌”吗?
A:我们剧院大部分是文艺工作者,不提倡京剧那种“角”,其他人要依附于他。我们是集体出现的。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是我曾经给年轻人上课时的重要课题。好演员,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要用心去演,都要让观众认可。
Q:《打铜锣》是您拍的第一部电影,当时拍电影是什么样的?
A:当时拍电影也挺神秘,胶片是英国的,很贵,要用外汇买,还要到香港去冲洗,回广州才能看样片。很多要求比现在精细得多。我们的导演是鼎鼎有名的王为一,很敬业也很和气,很随和。有句话叫做“半瓶子醋就晃荡”,真正有才学的人不是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都是很平易近人的。记得有一场戏要抓鸭子,平时演戏是抓假鸭子,拍电影是真鸭子,我年纪小不敢动手,其他人都不耐烦了,导演就过来说别着急别怕,我来抓给你看。我当时就想,这导演怎么这么好啊。
Q:现在有什么兴趣爱好?
A:以前也会和年轻孩子练功,现在拍电视剧时间相对少了。也还教几个学生,有空就把他们叫到家里来,传统戏曲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拿曲谱是唱不出味道的。
以前我很喜欢看书,在Ipad上看书,视力急剧下降。我学生说让我看纸质书或者电视剧算了。现在就找点电视剧和戏曲节目看。小鲜肉的戏我可不看。最近看了《湄公河行动》,很精彩,电影拍摄水平到了一个高度。我也看《伪装者》《琅琊榜》《甄嬛传》等,也了解了解现在电视剧的一些状况。
采访手记
镜头面前的李小嘉老师,已经72岁了,她的演员生涯已达57年。
和能称为表演艺术家的采访对象交流,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李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祖辈5代都在长沙。“我从小在老街上长大,祖上的老家被文夕大火烧光了,我家的老宅子在东庆街,当年是石库门,两扇黑漆大门,两个圈圈在门口,走的麻石路。我很怀念那里,前几年还去找,找不着了。最近有些街道都在复古,我也会去看看,想想当年的老长沙的样子。重新修复的没有那种感觉了。这也是大势所趋。”
她说长沙的变化太大,有时候都不会走路了。“像河西,简直不知道那些路叫什么名字。赏月、看花路。北边也是,延伸到好远。我住南边比较多,早三年去的时候很萧条,现在发展的很好了,人也越来越多,长沙的发展真的是快。”
采访当天,李老师本来要去社区一个宣传消防安全的活动表演,她和严爹参加了一个话剧团的小品,由于天气原因搁置了。“有时候也参加公益活动,感觉生活很充实,现在身体也好。”
责编:朱晓华来源:大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一部电影名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