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重生到小时候农村的小说读书时候不在老家,侥幸逃过一劫,然后多年后还是被杀了,重新回到读书年代,老家找到金色树叶修仙?

浅谈我们渌口的历史和变迁晏建怀一个多月前,聂鑫森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讲讲渌口,我听完很是忐忑。作为渌口人,讲渌口本是应尽之责,宣传渌口也是件大好事,不过知识渊博、熟知渌口、出口即渌口典故的人多呢,比如非非的父亲、任过多年株洲县文化馆馆长的蒋海堤老师,比如老家三门镇、原市博物馆馆长的曹敬庄老师,比如老家堂市乡、株洲日报资深记者马立明老师,比如老家同为堂市、任过株洲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李遐龄老师,都堪称老渌口。即使是没有在渌口生活居住过的聂鑫森、叶之蓁老师,那对渌口的过往、当下和文化,也如数家珍,熟悉得很。那么,既然老师们谦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渌口人,我就权当一次学习和汇报,浅谈一下我们渌口的历史和变迁。在准备这个汇报材料的时候,我除了参阅了一些寻常可见的资料之外,我还特意去找了一些其他有关资料。比如核实朱芳圃先生情况时,我在网上买了《朱芳圃文存》《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核实杜甫过渌口情况,查阅了我书架上的《旧唐书》《唐新书》,冯至的《杜甫传》,莫砺锋的《杜甫》,陈贻焮的《杜甫评传》,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核实朱熹在朱亭情况时,查阅了《朱熹年谱》。核实范成大过湘江情况时,查阅了《全宋笔记》中范成大的《骖鸾录》等书。核实郭松林情况时,查阅了《清史稿》。核实齐白石与渌口的渊源时,查阅了《白石老人自述》。在核实其他有关人物情况时,还查了一些其他能够得到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尽量查阅经过编辑核校过的书籍,尽量查原文,尽量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记得当我打开了以前翻阅过多次而近年未曾翻阅的,1990年开始首修、于1995年株洲县三十周年县庆时出版的《株洲县志》时,刚刚翻开前面几页的照片集锦,我便忽然有一种十分惊讶的感觉:一是感觉我们的县城曾经那么小。仔细观察对应“县城全景”这张照片,发现1990年代的县城,主街道只有南江路、学堂路、迎宾路、津口路、向阳路、漉浦西路等几条,而且很短,向阳路仅延伸到现在的中央时代广场,后来的金峰宾馆和株百渌口店,包括烟草公司以东的漉浦路,照片上还是一片农田或民居,我至今还记得我在政府办干秘书工作的时候,跟随当时主管漉浦东路开发的城建副县长到路上调研时,站在农业局和公安局前面,那前面还是一口抽干了水的山塘,路基都没搞好,全是黄土,漉浦路以北还看不到成片的楼宇,基本是农田。而如今,东至梅子湖片区,北至伏波大道与芦淞区接壤处,南至南洲工业园,都已经布满了高楼大夏和宽敞的街道,道路笔直,桥梁贯通,颇有现代气息;二是感觉我们的企业曾经那么少。当时县志彩页以照片形式展览的骨干企业有明珠公司、株洲特种陶瓷公司、渌口水电站、堂市煤矿、太湖水泥厂等。渌口水电站我们知道,不过渌江上一个小型水电站。堂市煤矿,我1993年曾经在那工作过半年,我对它很了解,从产品质量到生产规模,在那个年代来看也只是个不大不小的乡镇企业的样子,2006年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我随当时的县领导在现场,生产条件也是非常差的。把渌口水电站和堂市煤矿都列入骨干企业名录,展示在彩页,可见三十年前我们的骨干企业是多么的少,几乎没有一个够得上档次的现代企业。三是感觉近三十年的变化真的大。这是我工作中得出的印象。我是1995年6月到县委宣传部上班,之后在政府办工作十一年,其间我了解得比较清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状况。1992年南巡讲话一出来,全国各地的开发区顿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上海的浦东、江苏的昆山,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国家级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后来闻名世界,昆山近二十年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而它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赖当时抓住了南巡讲话的机遇。株洲县也在那一个浪潮中,于199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开发区——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是因为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经过十年的开发,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没引进什么企业,比外地,尤其是发达地区,至少慢了十年。有时候机遇的错过,实际上就是机遇的丧失,甚至机遇不再,留下遗憾。所以,2004年,株洲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重启园区建设,2005年重获省里批准为渌口经济开发区,包括所辖渌口工业园后,从现在的株洲时代电器绝缘责任有限公司、大美物流到老国税局之间,建设了不少新企业。而随后不久,又开启了南洲工业园的建设,渌口的园区经济才算真正起步,并逐渐依托园区发展、退城进郊、产业转移,以及渌口自身的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政策引领和全县全区的集中发力,才有了眼下的发展态势,产业才真正有点发展雏形。这是我在渌口工作近三十年的一点零星印象,如果要说对这三十年渌口园区发展或整个经济发展的观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醒得很早,起得很迟。说醒得很早,是我们本已抢先搭上了南巡讲话开辟的快车道;说起得很迟,是当我们意识到作为长株洲潭城市群南缘的渌口,必须从产业承接、园区经济、工业发展上发力时,时间上已经很迟了。醴陵有陶瓷,攸县有煤矿,茶陵多将军,炎陵有炎帝,渌口有什么?只有株洲的近郊优势。这种优势也只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特别是工业产业优势,才可能摆脱贫穷落后。倘若还在以农业为支柱,那是工资都发不出的。所以,尽管起得很迟,毕竟起来了。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主动作为下,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渌口已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发展潜力不断放大,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发展优势日渐明晰,这可以看作渌口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值得曾经在渌口生活、工作、居住和如今还在渌口生活、工作、居住的人们庆幸的一件事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传承,以及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民的辛勤耕耘。下面,就以我浅薄的学识和我一点搜集的功夫,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渌口的了解和理解,其中若有偏差或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渌口的建制区划1、讲渌口,从株洲说起讲渌口,先得从株洲说起,渌口是因为株洲而生,也可以说是株洲市的次生产物。1934年,湘潭县设株洲镇。1949年8月,湘潭解放,随后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以株洲区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1953年改为省辖市, 1956年,株洲升格为地级市,是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一个正地级市(当时的湘潭市为副地级)。1965年设株洲县,属株洲市管辖。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而成立株洲县,就是为这座工业城市的工业管理者和广大工人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服务的,所以株洲县最初定位,就是一个农业县,“农业立县”成了多届县委、政府的产业定位。1965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县,从株洲市郊区划出渌口、朱亭、雷打石、三门等四个镇及黄龙、龙凤、龙潭、砖桥、淦田、平山、太湖、八斗、长冲、洲坪、南阳桥、均坝、漂沙井、白关、姚家坝、鸿仙、龙头铺、蝶屏、云田、明照、群丰、伞铺、马家河、苍霞、堂市、王十万、古岳峰等27个公社为株洲县行政区域,株洲县人民委员会驻渌口镇,属株洲市领导。在株洲建县市以前,这些行政区域分属长沙、湘潭和醴陵三县管辖。属长沙县的有蝶屏、云田,龙头铺公社。属湘潭县的有黄龙、龙凤、龙潭、砖桥、淦田、长冲、太湖、八斗、平山、白关、明照、群丰、伞铺、马家河、苍霞、堂市、古岳峰、王十万共18个公社和朱亭、三门、雷打石三个镇以及县农场、凤凰山林场和群丰茶场;属醴陵县的有姚家坝、鸿仙、漂沙井、洲坪、南阳桥、均坝6个公社和渌口镇以及白关公社的双牌、天福、大岭、东庄4个生产大队。建县后,县域基本上是沿湘江两岸呈峡长分布,百里湘江因此得名。2、渌口几次区划调整建县以来至撤县设区的2018年,县内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比较大的几次分别是:1967年,将区名改为8个区,朱亭区为第一区,淦田区为第二区,渌口区为第三区,白关区为第四区,龙头铺区为第五区,雷打石区为第六区,三门区为第七区,古岳峰区为第八区。1968年撤区并社,全县划为渌口镇、朱亭公社、淦田公社、八斗公社、洲坪公社、渌江公社、白关公社、五七公社(原龙头铺区)、雷打石公社、三门公社、古岳峰公社共1镇9公社。1984年公社更名为乡。同年4月,龙头铺、云田、蝶屏、明照4乡和白关乡的百井、罗塘、关口、道田、新庄和五里敦等6个村划归株洲市郊区。1992年,从白关乡划出苦竹、烟竹、残梅、线江、林场6村及沙堤村颜家冲组,设立大京乡。1993年后,白关、黄龙、伞铺等先后撤乡建镇。1983年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醴陵、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后,株洲开始城市扩容。1997年,群丰镇、马家河乡划归天元区。2010年,白关镇、姚家坝乡划入芦淞区。2011年,雷打石镇、三门镇划入天元区。2015年,株洲县14个乡镇合并成8个镇。此后,株洲县面积和人口再无大变化,总面积为105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4万人。而1965年成立株洲县时,全县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2018年,株洲县撤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3、“先天本身不足”与“后天偶有违时”如果说渌口的建制区划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么用两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句是“先天本身不足”:为什么说先天不足,是因为前面说了,株洲市设立株洲县的目的就是解决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就是安置一个粮仓,开辟一块菜地,这注定了渌口最初的农业定位,天生就慢人一拍、落后半步,所以当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到来,我们在思路上依然固守着这个定位,没及时转变过来,自然慢人一拍、落后半步,因此丧失了一些可能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机遇;第二句是“后天偶有违时”:渌口一直不富裕,当然也有相对富裕发达的地块,比如蝶屏、云田,龙头铺,但改革开放初就划出了;比如马家河、群丰,但南巡讲话后不久就划出了;白关、雷打石、三门等,十多年前也划走了。要想,这些地方也是一步步富起来的,这些土地也是一天天热起来的,但这几十年间,富一块划一块,热一块划一块,一次一次,划出去的都是税源大户,都是经济热土,不得不说,渌口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了一些影响,也不得不说,株洲市的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渌口是作出了舍我其谁的贡献的。不过,连天下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况一个县、一个区。划是正常的,不划反而不正常了。以农业定位区域经济,也并非一无是处,老祖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干了数千年农业,其根基地位不可撼动。因此,关于区划问题有弊也有利,这个“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农业立县温饱了数十万百姓的肚子,也为株洲数十万工人兄弟姐妹提供了生活保障,这是功不可没的。从解放至今,渌口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巨大,取得的成效也明显。比如我们的山塘水库,经过多年的整修,基本保障了农业灌溉所需;比如我们的油茶林建设,先辈们建设的油茶林在我们手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渌口的茶油至今还有口皆碑,特别是淦田、洲坪、南阳桥、渌口、仙井这一片的,一般是出产即售罄,油茶之乡的名片越来越亮;比如我们在2006年举全县之力耗资数亿元整修加固湘江防洪大堤,此后湘江在区域段基本没再造成过大的水患,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比如今天还闻名遐迩的王十万黄辣椒、挽洲花生、龙潭银鱼、包括白关丝瓜、姚家坝香玉甜瓜等,不一而足,都是那个年代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老百姓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渌口的农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渌口也因株洲沾光不少。比如株洲作为今年总理视察第一站的工业城市,说明它在全国的工业版图中的位置是非常显眼的,它的工业基础和尖端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处于这样一个工业快速发展、体量越来越大的城市边缘,自然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所以株洲市近二十年来的工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渌口受益良多。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是无论渌口工业园还是南洲工业园,入园企业几乎全是与市里的大型企业或产业配套的;二是渌口历史上引进的最大一个项目、投资80亿元、2022年初开工建设的大唐华银株洲电力公司,就是从市区搬迁至渌口淦田镇的。这可以看作渌口在株洲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一个缩影。当然,再好的大树也不是为你而生的大树,渌口要发展,还得自力更生,还得顺时应势,还得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二、渌口的历史渊源1、远古的渌口1988年考古,湘江西岸距湘江5公里的三门镇燕子村六斗坡发现一处旧石器点,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确认,六斗坡旧石器点距今约20万年,这证明在渌口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2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1986年,考古人员在位于县城东边7公里处漂沙井乡黄霞垅村甘家园组发现了属于大溪文化遗址的磨山遗址,通过采集的石器、陶片证明,6000年前,区域内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区域内还发现多处夏、商、周聚落遗址,发现过东周、汉、晋时期墓葬,宋元时期窑址等。2、渌口历代归属渌口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分属不同国度或州、郡,大致来说,上古时属三苗国,夏、商和周前期属古九州之一的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长沙郡、长沙国,此后,大多数时间属潭州,或长沙府。区境之地分属湘潭、长沙、善化、衡山、醴陵等县。渌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唐皆在渌口、小花石(原王十万乡政府驻地)置戍,屯兵,以控湘、渌两江。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屯兵渌口,因有伏波庙。唐末,黄巢率军自广东回师北伐,驻军朱亭、淦田一带,留下太田营这个村名。宋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领军赴江西抗元,曾途经渌口。渌口不大,弹丸之地,历史上却多次遭受战乱和兵燹。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湘州剌史王琳部将陆纳反叛朝廷,与营州刺使李洪雅曾交战于渌口空灵滩(一说空灵滩就是空洲岛,即航电枢纽处位于湘江中央其状如战舰的那个岛。查阅郑天挺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说:“空灵滩即空云城,在今湖南株洲南湘江畔,其条也记载:南朝梁承圣元年,营州刺使李洪雅进讨陆纳,纳遣其将吴藏袭击,破之。洪雅等退保空云城。可见当时空灵滩是指空灵岸附近的空云城,并非空洲岛,应为军事驻地)。洪武元年(1368),明将常遇春与陈友谅战于朱亭、渌口一带,杀戮甚众。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军张献忠率部由醴陵进入湘江,与明将左良玉交战于渌口。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夜经昭陵滩,焚昭陵街民房以照明,昭陵被毁,后屯兵渌口,与清兵战于株洲、白关一带。3、近现代渌口据县志载,道光二十六年(1848),湘潭知县方登贤、县丞刘友皋倡导主持捐资,在朱亭镇原南宋宁宗年间朱熹弟子钟震所建的主一书院旧址,修建了龙潭书院,左宗棠亲题门匾。渌口近现代极不太平。清同治八年(1869),朱亭的哥老会会员发动起义,杀伤县丞葛治平,烧毁县丞衙署,后以凤凰山为大本营,乘胜向北发展,势力扩展至株洲,后被湖南巡抚刘崐镇压。民国7年(1928),湖南督军张敬尧部与零陵镇守使刘建藩部混战于朱亭、渌口、白关等地,时长达一个月,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至战争结束,兵过之地万余户百姓遭劫,百姓无辜被杀达3400多人,房屋被烧毁2000多栋,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渌口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作出了极大牺牲,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的胜利,为人民的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县域内建立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关王庙支部,随后,县域内相继诞生30多个基层党组织。1927年,农民运动更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先后建立起110个农民协会,会员达5万余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奋不顾身,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也因此而走出了许多共和国将军。这在后面会讲。三、渌口的人物典故一个地方出不出人才,与这个地方的人文气质和地域传统有关。成立株洲县之前,渌口这块地域分属长沙、湘潭和醴陵,其实是包围在长沙、浏阳、湘潭、醴陵、衡阳之中的一块地方,这块地方上的人什么性格,渌口人就差不多什么性格。以我在这个地方五十年的生活经验的理解,我觉得渌口人的主要性格特点是:勤劳,善良,朴素,踏实,坚韧,执着。这种性格从民歌中也可以看出,比如有一首本地山歌《布谷鸟》这样说的:口唱山歌进松林,斑鸠问我是何人?我是春天布谷鸟,凤凰差我来叫春。前山叫到后山转,叫得花红柳叶青。叫醒几多作田人,早起下田忙春耕。叫醒几多懒大嫂,起床烧火把饭蒸。等到早禾扬花日,欢欢喜喜转回程。这首山歌唱出了我们的先人的追求和坚持,说明我们的先人一直是以勤劳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并这样教育下一代,代代相沿。遗传了这种性格和禀赋的人,读书往往读得很深,学艺往往学得很精,从军打仗总是往死里拼。所以这地方虽然小,但也出文化人物,出革命家。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里将历史上的人物分类、摘要讲一讲。1、文化人物: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区域内第一个史载比较精确可信而非传说的文化人物是罗典。罗典,字徽五,号慎斋,马家河乡高塘村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逝于嘉庆十三年(1808),历康、雍、乾、嘉四朝。罗典自幼聪明,敏而好学,乾隆十二年(1747)以乡试第一的好成绩脱颖而出,后于乾隆十六年(1751)考上进士,授编修,转江南道监察御史,官至鸿胪寺少卿,后受朝廷派遣任过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任过四川学政。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因母亲年老多病,请求归养,辞职回乡,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主持岳麓书院,时长达二十多年,在乾嘉年间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嘉庆十年(1805)的状元彭浚,彭浚在道光皇帝旻宁为太子时做过他的老师,官至内阁大学士。学生中还有后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厚均、任过贵州按察使的严如熤等,皆是学富五车的人物。罗典一生为官清正,为学扎实,著作等身。嘉庆十三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一岁。民国词坛名家刘肇隅刘肇隅(1875—1938),字廉生,号晓初,淦田乡宏图村人。为晚清任过吏部主事、后辞官归湘的著名藏书家叶德辉的门生,后署岳州府巴陵县学教谕,1911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政治一年,因父亲病重回国,入湖南第一师范任经学、国文教员,与徐特立共事。20年代,刘肇隅赴上海,先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和湖南私立群治大学教授,为群治大学创始人之一。抗战暴发后,他辞职回乡,在淦田石泉湾办私塾,为家乡培育人才,1938年去世。他是民国期间很有名的词人,是民国时期的重要词社——沤社成员,沤社1930年成立于上海,社员29人,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前清工部郎中的冒广生、陈寅恪的弟弟陈方恪、民国词坛大家龙榆生、长沙人曾任民国政府监察院副院长的许崇熙等,有《瘀伽坛词》二卷传世,省图书馆收藏民国22年铅印本。大学者朱芳圃渌口有个大学者朱芳圃。朱芳圃(1895—1973),号耘僧,世居南阳桥乡周家埠村,其父朱宗熎移居渌口镇,经营碓坊生意,即舂米作坊。朱芳圃1895年6月25日出生于渌口镇,七岁入私塾,1906年入渌口镇初级小学。(应该是私立,渌口最早的两所公立小学:一为1902年以龙潭书院改办的湘潭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堂,一为1909年创办的渌口高等小学堂,即育红小学的前身)1909年转入长沙明德小学,1912年考入湖南长郡中学,1915年考入湖南大学前身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史专修班,与蔡和森、邓中夏同学,且关系亲近,其中蔡和森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之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与毛泽东同学。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朱芳圃于本年夏高师毕业,拟继续深造,因西南护法军骚乱未果,回乡闭门读书两年。1919年到长沙求职,当时,任过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后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当过毛泽东、田汉以及朱芳圃老师的易培基,正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岳麓书院筹备成立湖南大学,易基培介绍朱芳圃居住于岳麓书院,当时毛泽东正编辑出版《湘江评论》,也寓居于此。后易培基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聘毛泽东为附属小学部主任,朱芳圃任师范部文牍员,二人同事。不久朱芳圃辞职,转任长郡中学国文教员。1923年应醴陵县立渌江中学之聘,回乡任国文历史教员。1926年9月,朱芳圃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主治小学、古文字学。毕业后,任教过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省历史研究所,为九三学社社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朱芳圃一生勤奋,在古文字、音韵、训诂、历史、考古、神话等诸多领域卓有研究,尤其是在甲骨学、殷商史研究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为学术界所称道。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当时参与鉴定的知名专家12位,包括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夏鼐、陈梦家等国内顶尖学者,朱芳圃是其中一员,可见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之高。朱芳圃著述颇丰,出版有《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孙诒让年谱》《殷周文字释丛》《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等专著及多篇学术论文,还有多部遗稿因各方面原因未整理出版。朱芳圃为人和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介入政治,唯闭门著书,潜心学术。他与毛泽东同学(出自《朱芳圃文存》导论,须考证),由于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绩,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曾托任过河南大学校长、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嵇文甫代向朱芳圃问好,但朱芳圃不以此自居,恪守学人本分,认认真真做自己的学问。1964年,在老师徐特立的安排下,朱芳圃与毛主席见了一面。1968年,朱芳圃因患气喘、白内障等病回老家休养。1971年在湖南医学院做眼科手术,眼睛稍有恢复,但身体仍然不好。1973年9月,病重住进株洲县人民医院,24日因脑溢血辞世,终年七十八岁。《株洲文史》杂志1986年第十辑曾刊朱芳圃女儿朱德莹《回忆我的父亲朱芳圃》一文,说父亲逝后,生前好友、曾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陈粹劳作诗悼念曰:“绩学名天下,精工独契文。青毡尘不染,黄卷墨恒新。开创殷商史,风同魏晋人。广陵琴绝响,遗恨别终身。”高度概括了朱芳圃其人其学之精神风貌。目前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朱芳圃文存》传世。另外,据说渌口老街几年前还有朱芳圃老宅,现已拆。马立明老师曾对朱芳圃作过考证,还采访过朱芳圃的侄子朱德立。目前,渌口准备做老街修复项目,据有关领导说,朱芳圃故居在修复之列。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李立(1925—2014),字石庵,号立翁,堂市乡楼厦村人。毕业于华中美术学校,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先后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顾问、湖南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会长,湖南高等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和中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李立十三岁学治印,擅甲骨、钟鼎,尤以小篆见长,画画长于花鸟。书作入选中日现代书道二十人联展及中国书法艺术赴西德、芬兰展。七十多年来,李立先生镌刻的传世印章达5万多方。曾多次为国内外政要、社会名流刻印。他刻印时不画印稿,以刀代笔,刻削如泥,顷刻而成,有“神刀”之美誉。他先后在香港、台湾、日本、泰国、法国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深获好评。出版的艺术著作有《毛主席诗词印谱选》《李立金石书画集》《文天祥正气歌》等。他的名字和传记已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辞典》。1995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专栏对李立作了专题报道。李立成名后,不忘家乡,关心教育。他说:“花石、楼厦,处处都散落着我童年的梦。”一次回乡时,李立看到家乡的孩子还在破旧矮小的土房子里读书,毅然把原本准备建造别墅的积蓄捐给家乡,在堂市乡楼厦村(祖籍)捐建李立学校,在王十万乡花石村捐建立翁学校。2014年12月,李立在长沙病逝。2、行伍出身人物晚清名将郭松林郭松林(1833—1880),字子美,伞铺乡脉湾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入湘军,在南岳一带阻击入湘的太平军。1854年,加入罗泽南部敢死队赴南昌,支援江西,因英勇善战得到罗泽南器重,并呈报曾国藩,获嘉奖。1856年,曾国藩命九弟曾国荃进剿江西太平军,郭松林隶属曾国荃部,在安福、吉安、新余、景德镇等战役中多有功劳,先升把总(百总),后升守备(千总),并赐花翎。咸丰十年(1860),随曾国荃围攻安徽安庆太平军,在小池驿、集贤关等战役中对战准备解安庆之围的英王陈玉成部,几乎每战皆捷,1861年9月攻陷安庆,升游击(从三品武官),赐号奋勇巴图鲁,后领兵独立作战,转战东南,攻克庐江、无为及沿江要地,升正三品参将。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攻击江浙上海,江、浙和上海乃军饷之源,梁启超所谓“无江、浙则是无天下”,曾国藩因此拟派曾国荃驰援,曾国荃舍不得南京,死活不答应,曾国藩只好退求其次,命李鸿章募淮勇八千,另拨郭松林、杨鼎勋所部归李鸿章节制,郭松林从此入淮军,攻下沪西青浦城,升副将。1863年攻陷江苏太仓、昆山,收复江阴、苏州、无锡等地,先后以总兵、提督记名(清制,官吏有功绩,交吏部或军机处记名,以备提升),加头品顶戴,开始统松字2营,后增至8营。1864年,协同刘铭传连陷宜兴、常州、常熟等地,授福山镇总兵。受命支援浙江、福建,攻占湖州、漳州、漳浦,将太平军逼走广东,赏云骑尉世职,署理福建陆路提督。1866年,捻军入湖北,郭松林奉湖北巡抚曾国荃之调入鄂镇压,在安陆遭捻军伏击,受伤十余处,伤愈后复入李鸿章营,李鸿章命其独领一军,统领万人,改松字营为武毅军。当时,东捻军赖文光部退到山东寿光,郭松林率部追击,在弥河大败捻军,浮尸二万余,俘获万多人。赖文光南退,他会合刘铭传追击600余里,于1867年12月在扬州瓦窑铺追上东捻军,赖文光被擒就义,东捻军灭亡。1867年11月,西捻军首领张宗禹(《清史稿·郭松林传》写作张总愚)接到东捻军的告急文书,率部从陕西东进,经山西至直隶,进逼天津,以围魏救赵之法牵制清军主力,京畿危急,朝野震动。1868年春,郭松林与各路勤王兵一起围剿西捻军,追至德州,俘斩捻军4000余人。当年六月,郭松林和潘鼎新与捻军会于山东商河县,激战16个昼夜,斩捕过半,捻军只剩下了五千余人。又与刘铭传、潘鼎新包围阻击张宗禹于山东茌chí平县的南镇,张宗禹兵败投徒骇河自尽,西捻军灭亡。郭松林赐穿黄马褂,赏轻车都尉世职。1869年,授湖北提督,驻防襄阳。1872年,母亲亡故,郭松林辞官归原籍丁忧,同时养伤,达八年之久。母亲去世后,长沙城南书院山长、翰林出身的何绍基赠联:“母为古列女,子作大将军。”何绍基还曾针对郭松林的经历送过一副对联:“古今双子美,先后两汾阳。”子美指诗人杜甫,字子美,与郭松林同;汾阳指唐代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封汾阳王,郭松林与他同姓。这马屁拍得,真令人拍案叫绝。据高阳在小说《慈禧全传》中说,郭松林得此联后大喜,单送给何绍基的润笔费就达白银一千两。光绪六年(1880)三月,朝廷复起郭松林为直隶提督,因战伤复发,郭松林于四月二十一日逝于任上,时年四十九岁。《清史稿·郭松林传》记载说:“西捻平,赐黄马褂,予轻车都骑尉世职,授湖北提督,调直隶。光绪六年,卒于官,优恤,建专祠(赐在原籍及立功省建专祠),谥武壮。”《清史稿》说郭松林逝于任上。《湘潭县志》说:“松林起授直隶提督……不乐荒寒,又前伤足失血,多有末疾(手脚疾病)。到未一月,疾作卒……”看来还是战伤所致。而我们的县志则说:“光绪六年,回原籍休养,自恃战功在身,奢侈淫乐。钦差大臣彭玉麟至江南巡视,查访到郭松林娶妾13个,犯了欺君罔上之罪,郭松林因怕受斩刑惩处,与爱妾赵氏一同吞金自尽。”不知所据从何。我更相信《清史稿》和《湘潭县志》所说。原因有四:一是《清史稿》毕竟正史,为一个武将没必要遮掩;二是历朝历代的高官都受到过弹劾,并非弹劾即定罪,中间回旋余地多的是,像权力如日中天的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等都被弹劾过多次,甚至是贪污、植党、卖国这样的大罪名,均安然无恙,这是有先例的;三是他隶属李鸿章的淮军,多年充当李鸿章的先锋,浴血奋战,李鸿章视他为左臂右膀的亲信,与他以兄弟相称,有深厚的战友情,其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如同宰相,人称“李中堂”,为郭松林挡支明箭不在话下;四是虽然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眼中,彭玉麟的分量可能重于郭松林,但是对郭松林的赏识也差不到哪里去,从对郭松林那么多高规格的赏赐来看,郭在慈禧的眼里也是有很重分量的,不会为一点生活上的事情来诛杀功臣的,何况国家多事之秋,内外交困,俗谓“闻战鼓而思良将”,有一个郭松林在,慈禧放心不少,盼他长寿为自己分忧还来不及,怎会杀他、自断手足呢?作为女子当国的慈禧如果这一点都悟不到,那么洪杨起义早已让清朝垮台了。而作为斗智斗勇疆场数十年而少有败绩的郭松林,这一点也不可能想不通,否则那个“奋勇巴图鲁”封号便是浪得虚名。所以我认为郭松林不可能自杀,也完全没有半点必要自杀。郭松林死后,葬于伞铺乡脉湾村茅坡组的毛坡岭上。据《株洲文物名胜志·古墓葬》介绍,郭松林“墓葬位于株洲县城西12公里,筑于清代,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1967年……全部被毁。”郭松林武夫出身,却颇有文才,1872年曾国藩去世,他曾有挽联曰:伟业冠古今,满而不溢,高而不危,统求国计民生,先忧后乐;荐贤遍天下,功则归人,过则归己,若论感恩知己,异口同悲。郭松林征战一生,官居大员,也腰缠万贯,于是回乡置业,建过长沙郭家花园:这是1910年3月18日,王闿运、曾广钧、谭延闿、杨度、周大烈、龙璋、廖树蘅等14位湖湘文化圈精英名流,在今芙蓉区“落星田”街西侧的郭家花园木桥上合影,可谓群贤毕至。郭家花园后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郭松林也置过很多房产,据说,朱芳圃在渌口老街住的房子,就是郭松林的房产之一,为朱芳圃从郭松林后人手中所购。郭松林后人中最有名的是其子郭人漳,郭人漳以恩荫入仕,官至广东钦廉兵备道。不过,让他历史扬名的不是因为做官,而而是因为他曾不遗余力的推崇和扶助齐白石,后面会讲。齐白石称郭人漳郭五,不知是因为家里排行老五还是本名。有资料说郭松林膝下七男七女,郭人漳外,其他似乎并无大的建树。御前带刀尉陈式鹏陈式鹏(1855-1895),名翼,洲坪乡清水塘村人。从小习武,武艺精湛,弓马娴熟。清光绪五年(1879)八月,他参加长沙乡试,力挽硬弓如满月,将360斤重的石墩举过头顶,绕场一周,轻松放下,被录为武举人。光绪七年秋(1881)进京赴试,他力开180斤硬弓,比试骑射,三矢均从同一小洞中穿过,中武进士。殿试时,被钦点为御前带刀尉。1886年,出任贵州绿营兵(汉兵)铜仁协协统。1895年病逝于官邸,年仅四十,归葬洲坪乡清水塘村白竹组马连冲山上,即现在南洲镇北洲村月新组。我特问北洲村村书记田雪光,他说现在的月新组差不多都姓陈,几乎全部是陈式鹏家族的后代。上世纪80年代,田雪光小孩子时,在陈氏家里看到过官员开道的旗锣鼓伞。如今马连冲山上,有陈式鹏坟墓,墓碑。民国陆军上将邹云彪邹云彪(1861—1917),字寿延,龙凤乡天石村人。读过一年私塾,辍学后仍手不释卷,有“土秀才”之称,会拳脚。年轻时赴福建从军,投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左宗棠部,因功升为什长、哨长、队长,后隶属左宗棠爱将钟紫云麾下,任长门炮营哨官(绿营兵百人为一哨)。邹云彪颇有文化,著有《六德论》。又喜欢交友,扶困济贫,尤其诚信,每有战斗,必身先士卒,枪弹不避,左右十分爱戴。1898年后,受朝廷派遣赴武昌、日本等地学习。1900年,被任命为福建陆军统领孙道仁祥胜军总教习、营管带。1908年,率部平匪乱,诛其匪首,胁从不究,功绩声震朝野,授为武功将军。后升延平协统。1911年武昌起义,他举义旗响应,为光复福建立下首功。其时,多次与孙中山会晤,深受教诲,致力于革命。因时局动荡,福建秩序混乱,他严整军风,竭力维护治安,升任福建水陆总司令部总参谋。1914年,升任福建省西路警备队统领,镇守汀州。1915年,因平定宁化匪乱,荣获四等嘉禾、二等文虎勋章。1916年,升任闽西警备司令,晋升陆军中将。1917年,因病逝于官署,因其功劳卓著,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衔。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长、陆军中将张翼鹏张翼鹏(1882-1944),字毓鲲,号麓森,渌口镇接龙桥人。早年赴日本留学, 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骑兵科,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任湖南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教练官。后参加辛亥革命,任攻宁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16年任湖南督军公署副官长。1917年任湖南督军公署参谋长。1919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战术教官。1923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陆海军大本营高参。后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主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926年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厅厅长、军事厅厅长,并一度代理省政府主席。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兼平汉线运输司令。1929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1年至1934年任代理军事参议院院长。1936年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44年11月6日在重庆去世。长沙卫戍司令张国威张国威(1892—1927),字剑欧,名绪惶,姚家坝乡光明山村人,早年就读于醴陵县渌江中学。1915年秋,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军事,1917年夏毕业回乡入湘军。1918年春,奉程潜命令回醴陵,组织游击队,抗击占据湘东一带的北洋奉军。6月成立浏醴游击司令部,他任副司令。时驻醴陵的奉军以“剿匪”为名,烧杀抢掠,他率部截击,在明月桥战斗中,重创奉军。后随何键前往郴州资兴,投湘军宋鹤庚旅,任骑兵第二营营长,1921年入李品仙的八团任营长,负责常德城防。1923年,湖南省长、水陆军总司令赵恒惕将湘军整编为一、二、三、四师,他任团长。1926年,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将赵恒惕驱逐出湖南后,正式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张国威随唐生智北伐,任团长。北伐军先后攻占长沙、汉口,张国威因功升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后任长沙卫戍司令。当时军阀混战,蒋介石“反共清党”,之后又是蒋介石、汪精卫“宁汉对立”,唐生智本来资历就浅,骤然以湘军一小小师长而升方面军总指挥,控制湘、鄂、皖三省之地,尤其在打败吴佩孚、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后,为谋取南京,竟与北伐的对象孙传芳勾结,最终遭到南京政府北伐军讨伐,在李宗仁、程潜、何应钦、冯玉祥的围攻之下通电下野。当时,李宗仁的第七军攻入了湖北,唐生智令张国威的第一师死守汉口外围,以掩护大军撤退,张国威则认为如今大势已去,死守无益,建议全军迅速撤退,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唐生智本来就因败懊恼,听了张国威的建议更是大怒,为泄愤,1927年11月6日,唐生智召集各军长、师长在他汉口的唐公馆开会,会后竟命人将张国威勒死。而另一个原因是,程潜与唐生智有矛盾,程潜多次以老乡名义拉拢张国威,还承诺以南京政府名义任命张国威为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获知此事后将其杀害。张国威死后,尸体运到长沙,程潜亲自主祭,葬于岳麓山,并追认他为陆军上将。出身国民党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斐刘斐(1898—1983),字为章,姚家坝乡桐木村人。早年就学于广西南宁讲武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学堂。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作战主任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留学日本,1933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回国后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少将高参、广西民团干校教育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国防专门委员会委员,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台儿庄战役。后任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组长,第五战区临时参谋团成员、参谋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组组长,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军政部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与蒋百里、杨杰、白崇禧合称民国时期“三个半军事家”。1949年4月任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和谈破裂后赴香港。同年8月与黄绍竑等44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脱离国民党。9月以特邀人士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1年11月至1983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行伍出身的人物还有清光绪年间在凿石铺首创洪帮、任正龙头的哥老会成员、马家河乡凿石村的王秀芳等。王秀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努力救国”为口号,数年间会员发展至数万,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一带,孙中山先生曾与他主动联系,商议反清事宜,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党奉他为“大龙头”,共谋革命。1900年,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长江沿岸地区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王秀芳隶沈荩右军在新堤起义,后在九江被捕,受尽酷刑后被杀害。3、革命先烈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张挹兰张挹兰(1893—1927),女,洲坪乡许家湾村人。1915年春,十二岁的张挹兰考入醴陵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读书一年后回乡当家庭教师。1919年春,考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1921年夏,受聘赴印尼华侨小学任教。1922年回国,考取北京大学教育系。1924年,受李大钊等人的思想熏陶,毅然走出课堂,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进步组织“中山主义实践社”,当选为理事,创办《妇女之友》杂志,任主编。1926年春,当选为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出任缦云女子中学校长。她利用刊物和缦云女子中学所在地联络北京各大学女生,组织群众集会,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任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在《妇女之友》杂志上发表《妇女运动述略》《新妇女的使命》等文章,对中国妇女政治状况作了精辟分析和论述,号召妇女努力寻求国家和自身的解放。多次向李大钊申请入党,正在党组织对她考验期间,奉系军阀张作霖镇压革命党人,实施白色恐怖,1927年4月,张挹兰与李大钊等20人一起被捕,英勇就义,她是20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工人运动的先锋、中共早期党组织负责人刘昌炎刘昌炎(1894-1927),号琛璞,漂沙井乡王竹村人。1914年与二哥刘昌明到安源煤矿打工。1921年入工人夜校读书,逐渐懂得革命道理。1922年参与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筹建,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由中共安源地委选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次年秋回国后,奉派到河南郑州、焦作等地领导工人运动,曾任中共焦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2月,党组织调刘昌炎回安源重建中共地委,任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后,刘昌炎领导安源和萍乡的革命同志积极参战,配合北伐军攻城。北伐军进驻萍乡城后,成立了中共安源市党部,刘昌炎担任市党部书记。同年10月,刘昌炎作为中共安源地方党部的代表,出席了中共湖南区第六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反革命的腥风血雨,刘昌炎临危不惧,主持召开了萍乡各民众团体联席会议,成立了萍乡武装力量的统一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刘昌炎担任总指挥。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实行反共大屠杀。为了打击反革命的嚣张气焰,刘昌炎带领萍乡安源的工农武装两万余人,在易家湾与敌军李仲任部激战,后撤退安源,许克祥部乘机反扑,夺取株洲、醴陵、萍乡等地,进犯安源,刘昌炎奉命将安源工农武装分两路转移,转移途中遭地主武装袭击牺牲,年仅33岁。农协委员长肖光海肖光海(1885—1928),王十万乡长源村人,出身渔民。1926年,王十万一带农会组织蓬勃发展,他参加农会。是年,春夏荒期间,朱亭龙凤桥土豪劣绅何宝璜将粮食用船运往外地卖高价。肖光海果断组织农会成员将何宝璜的粮食减价卖给农民,救灾扶贫。1926年,经毛福轩、刘爱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龙华乡党支部书记,他串联贫苦农民,着手组织秘密的农民协会。10月成立东四区农民协会,他任委员长。并在淦田祖师殿设立东四、五、六区联合办事处,他负责办事处的工作。同年秋,率领农民自卫军攻打朱亭团防局,缴枪30多支,取胜后,扩大到50多支枪。此间,与大恶霸地主刘岳峙作过斗争。“马日事变”许克祥部危害长沙,他配合醴陵、湘潭千余工农大军率4个区的纠察队员到易家湾攻打许克祥部,寡不敌众,奉命撤退。1928年1月,带领农民协会武装,先后三次攻克王十万和坪上团防队,夺枪50多支。是年2月,又摧毁了龙凤团防局。大革命失败后,土豪劣绅猖獗,捕杀农会干部。他白天躲在山上,晚上把船开到白岩下,睡在船上,历时半年之久,幸保生命。尔后,转入长沙从事地下工作。是年春,他和李庆华、谢龙安等5名纠察队员去长沙取枪支被捕。是年3月,敌人将肖光海杀害于长沙南门外石子岭。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黄逸夫黄逸夫(1888—1928),字守典,群丰乡响塘村人。八岁读私塾,1911年考入长沙体育专科学校,1923年3月考入湘军讲武堂第二期。1925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1926年春毕业。7月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少校参谋,参加北伐战争。7月底随第二军转战江西,打败军阀孙传芳部,升任团长。1927年5月,黄逸夫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屠杀政策,辞职回乡。6月任湘潭县挨户团副团长,掌握城区两个排兵力。此时,他对共产党员、革命工农积极分子,未执行国民党的捕杀政策。9月,中共湖南省委布置恢复、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反击白色恐怖,年底发动年关起义。后在共产党员李镜靖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湘潭工委决定由他率领挨户团两个排作冬季总暴动主力武装。他接受任务后,积极引导官兵为暴动作组织准备。不料内奸告密,黄逸夫被捕,1928年2月17日在湘潭熙青园外就义。介绍张子意入党的中共党员旷家喜旷家喜(1891—1928),字铁良,白关乡天福村人,7岁入私塾,1908年到安源煤矿做工。1921年冬,毛泽东与李立三到安源考察并开办夜校,他积极参加,成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骨干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夜校教员。1925年9月安源惨案后,中共安源地方执行委员会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和党员,介绍了张子意(解放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等一批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建立县域内第一个中共支部:关王庙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发动群众组织农会。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挺进湖南,农民协会组织开始公开活动,8月,醴陵县北二区农民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旷家喜任农协副委员长、中共醴陵北二区区委副书记,领导农民开展平粜斗争,实行二五减租。大革命失败后,旷家喜坚持在当地进行秘密活动,领导“年关斗争”。1928年1月27日,醴陵县北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他任主席。同年4月,国民党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出动军队围剿北二区中共党组织,农会骨干转入外地分散活动,中共党组织决定留下他继续斗争。当年5月5日,旷家喜被杀害于关王庙村关王坝。(今渌口镇关王庙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大革命民失败后至1928年,关王庙有24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在上井冈山途中的革命烈士唐士谦唐士谦(1902—1928),字寄凡,鸿仙乡关王村人。1918年,考取渌江中学。1922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夏,从县立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任唐氏私立伦序学校校长。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醴陵农民协会成立后,任副执行委员长、代理委员长,当选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其间,撰写《我的农运经验》等文章公开发表。同年12月,作为醴陵代表出席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省农协执行委员。“马日事变”(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后,湖南各地组织工农武装攻打长沙,醴陵、攸县、安源等地组成湘东赣西工农义勇军指挥部,唐士谦是指挥部负责人之一。战斗失利后,指示工农化整为零,深入群众中去。1928年4月,醴陵苏区遭国民党军“血洗”后,他率领部分工农军转移到华容继续游击斗争。6月底,在华容获悉毛泽东和朱德在宁冈会师的消息,受党的委派,带领张寿林、袁冬生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8月17日,途经长沙时,三人不幸同时被捕。入狱后,深知难脱虎口,设法给父母转去一封遗书说:“双亲大人,男于旧历七月初三日上午八时被三十五军捕获,现监禁在三十五军特务营,性命决难望生。此次事件,在我之死,很觉痛快。当此时局纷扰,不死于此,则死于彼,纵不为刀下鬼,又难免不为饿殍?达观之人,视死如归……深望大人对于男此次之落难,须认为时势使然,不必悲恸……”唐士谦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狱中留下壮烈诗篇曰:“一为难客过长沙,猛虎狂吞百万家。我志未酬身先殒,忠贞千古共咨嗟。”1928年8月25日,被杀害于长沙韭菜园。毛主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哲烈士罗哲(1902—1928) ,字以恒,马家河乡高塘村人。1918年,考入长沙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后,加入毛泽东代表的新民学会,湖南早期学生运动的骨干,组织“爱国十人团”,创办《岳麓周刊》。1922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后改为中俄大学),积极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反帝反军阀斗争。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召开抗议日本联合八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组织驱逐八国公使请愿团,罗哲被选为请愿代表,在斗争中遭北洋军阀段祺瑞镇压,他被击伤脚部。4月,离开北京赴广州,在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回长沙,任湖南省农民协会组织干事。1927年初,毛泽东到武汉筹备成立中华全国农民协会,调罗哲任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与毛泽东住在一起,所以,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罗哲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第一任秘书。“马日事变”后,毛泽东派罗哲回湘领导农民运动,准备秋收起义,任中共湘潭县委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下,罗哲奔走于易俗河、株洲、朱亭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至1928年3月,在湘潭地区共建立30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400多人,筹集枪支150多支,曾率部攻打团防局,5月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因叛徒告密,罗哲同妻子曹云芳一起被捕,1928年10月23日,罗哲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遗体归葬家乡马家河乡高塘村打板塘组山坡上。罗哲是毛泽东早期革命的同事、战友。1956年8月11日,毛主席给罗哲妻子曹云芳写信说:“罗哲为党艰苦工作,我可作证。”同时汇款300元钱修罗哲墓,亲笔题写墓碑:“罗哲烈士之墓”六个大字。11958年和1960年,毛泽东曾两次请曹云芳到北京家中作客。毛主席同学罗学瓒罗学瓒(1894—1930),号荣熙,马家河乡中路村人。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合并到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是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后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罗学瓒与毛泽东同学,也是毛泽东和蔡和森组织新民学会的首批会员之。1918年夏,罗学瓒一师毕业后,入北京大学预备班,学习法文。1919年7月,和包光溢等五十八人赴赴法留学。留学期间,和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人以新民学会的名义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真理。1920年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其间与毛泽东多有通信,互通国内外情况与思想变化。1921年9月,因为参加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北洋军阀勾结法国政府将罗学瓒、李立三、蔡和森、陈毅等104人囚禁兵营28天,后遣送回国。罗学瓒回国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秋回到长沙,在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在毛泽东办的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任教。自修大学被查封后,到湘江中学任教。1923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湘区委员会改为湖南区委后,任区委宣传部部长。1925年冬,党派他去醴陵从事农民运动,并担任中共醴陵县委书记。后调到长沙,与夏明翰共同负责湖南省委组织部工作。1927年,他以湖南省委委员兼湘潭工委书记的身份到湘潭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发展武装力量。1928年,党中央调他到上海。1929年,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同年4月,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建制,罗学瓒改任中央巡视员。不久,因党在杭州的机关被敌人获悉,罗学瓒被捕。1930年8月27日,罗学瓒被害于杭州狱中。毛泽东评价很有功的宋乔生宋乔生(1891—1929),号增桥,字春生,淦田乡山峡村人。小时候学打铁,后到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当吊车工。1922年入工会创办的夜校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水口山矿机械科党支部副书记。1927年“马日事变”后,带领矿工纠察队配合各地农军参加攻打衡阳和长沙的战斗,被任命为中共水口山特别区委书记。1928年,为配合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以总指挥名义于1月26日率领水口山矿工举行武装起义,夺取矿警队枪支一百余支,随后率起义部队开往衡南桐梓山,与当地的工农游击队汇合,组成了一支拥有千余人的工农武装。不久,奉命将所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任团长。同年4月,加入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5月20日,出席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22日,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他和毛科文负责工农运动委员会工作。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军委委员、特务营营长。7月,带领特务营随军部和二十八、二十九团进攻郴州,后调军委工作。11月,茨坪重新组织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前敌委员会,他被选为前敌委员兼工农运动委员会主任,和谭震林一起负责工农运动委员会的工作。1929年1月中旬,随红四军进军赣南时,在大余县南平坳战斗中被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曾评价他说:“宋乔生组织能力很强,带了许多人上井冈山,很有功。”革命烈士还有王十万长源村的肖光海,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曾带领工农纠察队与许克祥部作战,失败后转入地下工作,1928年被杀害于长沙南门外石子岭。还有南阳桥乡城塘村的朱昌炎,1922年入党,1926年参加国民党北伐,任独立团向导队队长,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9月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因叛徒告密被捕,10月28日遇害。1929年中共中央给他作传评价他:“昌炎之死不独革命青年失却一个领导,确为中国革命前途失却一根支柱也!”还有在易家湾攻打许克祥部、后参加贺龙领导的洪湖根据地武装斗争、后被捕牺牲的群丰乡响塘村人殷顺存。还有1928年任过中共湖南省委党委、军事委员会主任,1930年任过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后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遇害的漂沙井乡油圳村人易足三。等等等等。在这些革命先烈的身上,我觉得至少可以学习三点:一是崇高的信仰:二是执着的精神:三是无所畏惧的胆魄。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这几十年,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培养尖子精英,造成都往尖端挤,甘于基层,做基础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这种现象有点像爬树,所有人都在向上挤,上面由于枝干小、资源有限,无处容纳,而下面本需要大量人员充实根基,维护基础,却因工作辛苦、待遇相对低、社会关注度不够、职业没那么显眼,使就业者不安其位,谋职者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努力当老板、当教授、当工程师,而员工、职工、产业工人、环卫工人,还有农民,大家都不想当,不愿意当,甚至个别当作羞耻。比如农民,现在农村已然没有60岁以下的农民了,不仅农业技术后继无人,农民这个职业也后继无人,将来农业怎么办?这可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根本呀。另外,技工也严重不足,企业这么多,技术工人产业工人却招不到。这种情况造成头重脚轻,是很危险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关键是如今的青年一代,缺少了革命者他们当年拥有的精神支撑和拼搏干劲,这是让人深深忧虑的事情。4、共和国将军渌口是一片革命热土,在这块革命热土上,曾经培育出五位共和国将军,一上将,三中将,一少将,分别是上将杨得志,中将刘先胜、晏福生、杨梅生,少将唐子安。开国上将、总参谋长杨得志新中国的每一位开国上将都拥有着赫赫战功,其中有三位姓杨的上将,被周总理幽默地称为“三杨开泰”,“三杨”分别是福建长汀人杨成武、湖南浏阳人杨勇,和渌口的杨得志将军。杨得志(1911—1994),原名敬堂,1911年1月出生于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望冲村。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红四军十一师先后任班长、排长、特务连长、红四军十五师管理科长、九十三团团长。1934年1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接任红一师一团团长,后参加长征。1935年5月在刘伯承、聂荣臻的指挥下,他率领红一团一营强渡大渡河,为红军主力顺利北上打好了关键的一仗。1936年升任红一军团二师师长,在陕北会宁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突击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1938年任三四四旅代旅长,率部进驻冀鲁豫三省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新组建的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支队长。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2年任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1944年率部回到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的艰巨任务。1945年担任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司令员。1946年底调晋冀鲁豫第二纵队司令员,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10月组织清风店战役,歼国民党罗历戎军主力2万余人,生俘军长罗历戎,11月夺取石家庄,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统治区重要城市的先例。1948年任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任十九兵团司令员,率部进军大西北,先后攻克西安、兰州、银川等大城市。1950年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1951年2月率十九兵团抗美援朝。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获得一级解放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国旗勋章等。1957年后,历任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并组织指挥了云南边防部队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80年后,历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先后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得志戎马一生,从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到l979年指挥自卫反击战,亲历了我军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从士兵成长为总参谋长,他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清风店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著名战役,创造了永留战争史册的精彩战例,是智勇双全、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1994年10月杨得志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杨将军生前对家乡怀着深深的故土情节。1950年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和陕西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曾偕夫人申戈军及女儿杨华荣、杨柏华回到阔别20多年的南阳桥乡老家。1957年秋,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带着—名警卫员又一次回故乡。1975年,原株洲县渌口区委书记易迪生和三望冲大队支部书记王选华等四人到武汉看望将军,得知家乡运输工具缺乏,购置了一台货车和几台拖拉机支援家乡建设。他的家属后人对父亲出生之地渌口也怀有感情,他的儿子杨建华少将及两个女儿,都曾多次来渌口。为纪念杨将军,2010年,原株洲县委、县政府组织对杨得志故居进行了全面修缮,于2011年元月将军诞辰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故居旁设立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将军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供群众免费参观。目前,故居与新建成的渌口博物馆一起,成为了得志公园的核心部分。粟裕最得力的参谋长、开国中将刘先胜刘先胜(1901—1977),伞铺乡金塘村人。9岁入私塾读书, 16岁到江西安源路矿当工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安源路矿矿警队排长。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一师第三团连长、营长、副官主任。1933年起任红九军团直属队中共总支书记,第八团、第九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8年起任新四军教导总队中共总支书记兼政治三队政治教导员,第一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团政治委员。曾参加半塔集保卫战、郭村保卫战。1940年7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发生后,蒙受了巨大损失的新四军重建,刘先胜先后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政治委员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第十八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苏浙军区参谋长,曾参加著名的黄桥战役及天目山三次自卫反顽军战役,获得巨大胜利。解放战争爆发后,刘先胜先后任华中军区参谋长,华中野战军参谋长,直接辅佐粟裕进行决策,和粟裕一起导演了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此时刘先胜的身体已经积劳成疾,但在孟良崮战役中,刘先胜依旧带病工作,为协助粟裕研究作战方法殚精竭虑,最后取得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名将张灵甫的骄人战绩。此后粟裕战神之名传开,人们也没忘记刘先胜,称他为战神的得力参谋长。后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刘先胜任苏南军区司令员。1952年12月任江苏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至1969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10月12日在南京病逝。独臂将军晏福生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鸿仙乡陈家山村人,距我老家两公里。15岁到安源做工,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工人纠察队队长,支援北伐军作战。“马日事变”后,参加农军攻打长沙的战斗。1928年元月,参加醴陵暴动,任赤卫团排长。5月,加人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任湘赣边区红军醴陵游击队队长。1934年,任红六军团第17师49团政治委员,参加长征。1936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同年10月,在甘南天水罗家堡战斗中右臂负伤,只身滚到山坡下,强忍疼痛,躲在小窑洞里,几天后,爬出窑洞,装成乞丐,躲过巡逻哨兵,在通渭县找到部队,被送往医院治疗,因伤口感染被截臂。后被称为“独臂将军”。1938年5月任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717团政治委员。率部在晋西北和晋察冀对日寇作战,后在陕北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1941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用一只手带头参加劳动,被授予“生产英雄”称号。1944年任359旅副政治委员,后任八路军第2南下支队政委,率部挺进河南新安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5年,晏福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359旅政治委员。1947年任359旅改编的独立第1师政治委员。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7军139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1949年6月,任47军副军长,参加宜章、沙市和解放湘西的战斗。解放后,晏福生任湘西行署主任,湘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2年任湖南省民政厅厅长。1953年任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7月,被授予一级独立勋章、八一勋章。1961年5月,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2年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代表,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冬,时任湘西军区司令员的晏福生曾回老家一次。1957年,时任省委常委、省军区第二副政委的晏福生回到家乡,在渌口视察了446部队。1982年3月,时任广州军区副政委的晏福生回乡,到朱亭林区视察,在县林科所后山栽种了两棵桂花树,陪同人员见他一只手臂不方便,劝将军栽一棵就行了,可他边栽边说:“株洲县的人工造林搞得好,我是株洲县人,也应该为家乡建设献上—份心意。”1984年4月,晏福生将军病逝于广州。开国中将杨梅生杨梅生(1905—1978),出生于淦田镇一个小药商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早年曾在长沙当药店店员。1926年参加湖南省总工会组织的工会斗争。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l团副连长,第12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第36师第106团团长,中央红军学校管理处长。1931年底带一个营到闽赣边游击区护送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周恩来,途中与国民党军一个保安团遭遇,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两个连引开国民党兵,一个连武装护送周恩来安全到达长汀。1932年任湘赣军区独立第9师第43团政治委员,红9军团第3师第8团团长、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遵义会议后,任军委警卫营营长,率部保卫军委首长安全渡过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地。红—、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32军第7团团长。1936年随军北上,任甘肃省抗日救国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警卫科科长,1938年任新疆军事学校教导。1939年调任新四军驻竹沟留守处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参谋长;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参与指挥淮南抗日反“扫荡”作战,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晋纵队副司令员,热河军区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牡丹江军区、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6军副军,率部参加辽沈、平津等战役。长沙和平解放后,参与指挥湘南剿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6军军长,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61年4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获一级解放勋章,—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78年1月9日在广州病逝。桑梓情深唐子安唐子安(1912—1982),古岳峰乡坝塘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军团侦察科副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八路军一一五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队长、3分区2团团长、分区参谋长、骑兵团团长。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1945年,冀晋军区部队组建为第一野战军冀晋纵队,他任纵队参谋长。解放战争中,唐子安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参谋长。1948年参加攻克石家庄战役。1949年四纵队改称第64军,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放后,升任64军军长,赴朝鲜参战,战功卓著。1955年后,先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军区副司令、顾问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唐子安在任沈阳军区参谋长、军区副司令员期间,先后八次回乡调研,关心支援家乡建设。1981年6月11日,将军病逝于沈阳。唐子安关心家乡,在困难时期,曾给古岳峰乡送回过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如今家乡存世的老人,对唐子安仍然赞不绝口。5、民间传奇人物兰仙果(1865—1924),又名仙杆,南阳桥乡南岸村人。五岁跟父亲兰湘益去湖北新堤入学读书。八岁拜武当山道长薛赢洲习武学医,因聪明勤奋,得师真传,武艺出众,尤以轻功为最,时人称他为武杰。1885年从湖北回乡闲居,1889年至醴陵石亭乡廖家礼祠堂私塾任教,教孩子们学文习武,后迁居渌口招徒传艺,广交武林朋友,因武功高强、行侠仗义而声名远扬。1911武昌起义,长沙隐储学堂教练陈作新邀兰仙果去长沙参战,兰仙果欣然而往,在攻打湖南抚台衙门的战斗中,他手持柳叶钢刀跃上城墙,一刀砍断象征清朝皇权的青龙旗,继而砍断电线,割断巡抚衙门与清廷的联系,为光复湖南立下战功。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兰仙果深感国运艰难,不愿为军阀效力,屠杀百姓,遂隐退江湖,于1915年迁居郴州苏仙岭,潜心研究武术。他总结数十年习武经验,独创败桩十八拔拳法,又创造六字连环棍,其所创拳种和棍路,经株洲县体委发掘整理,作为湖南民间武术成果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败桩十八拔拳法被收入《中国武术大辞典》,辞典在“败桩十八拔”条中介绍说:“湖南地方拳种。为清末兰仙果所创。仙果又名仙轩,外号‘水上飞’,人称‘南侠’。”兰仙果家境并不富裕,但他性格豪爽,乐善好施,1916年郴州瘟疫流行,他自制药丸,自备草药,挨家挨户为老百姓治病。1924年逝于郴州。民间传奇人物还有群丰乡勇于同地痞流氓拼命、独创黄氏汇宗拳、解放后任株洲市武术协会顾问的黄德兴,还有太湖乡心怀侠义,敢于同恶霸地主斗争的汉癫子等等;当然坏家伙也有,如出生于八斗乡无恶不作、杀人无数、老百姓谈虎色变、号称“军山王”的湘攸醴三县边区警备司令贺石生等。6、在渌口留下足迹的历史名人四过渌口的杜甫大历四年(769)初,杜甫从兵戈连年的四川辗转入湘,准备投奔自己的多年好友、衡州(今衡阳)刺使韦之晋。二月离洞庭,至潭州(长沙),停舟数日。据宋代赵子栎《杜工部年谱》所载杜甫离开长沙后的经历大致是:“发潭州,溯湘,宿凿石浦,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戍,过衡山。”杜甫离长沙后,溯湘江而上,分别在马家河乡凿石村湘江边的凿石浦、王十万乡的花石戍留宿,还上空灵寺参观。据近人考证,杜甫沿途曾写下了八九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分别是在凿石浦写《宿凿石浦》《早行》,在渌口写《过津口》,渌口古称津口,至空灵岸,停舟靠岸,欣赏美景,写《次空灵岸》。杜甫南行至位于洲坪乡、号称湘江第一滩的昭陵滩,急流险滩,水势险要,幸亏船工技艺精湛,安然渡过,因作《解忧》一诗记事。当晚,杜甫宿花石戍,写《宿花石戍》。翌日离岸,写下《早发》一诗,舟行半日,至晚洲。值春汛,水陡涨,作《次晚州》。午后离洲,行约千米,在王十万乡赤石村江边朱崖上见到女孩采蕨很辛苦,写《遣遇》一诗,然后进入衡山地界。但我想,这些诗歌都是证明杜甫到过这些地方、表明了行迹的诗歌,沿途舟行寂寞,恐怕不一定仅只这几首,因查阅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有些小发现:一是仇氏注明在潭州及至衡阳途中所作诗歌达数十首,其中当有从长沙到衡阳经渌口水域段,因未注明行迹,如怀友、遣怀、寄赠之类的诗;二是我们所录在渌口的杜诗,都是溯江而上的诗,也就是说只是杜甫从长沙到衡阳这个单程的诗歌,但杜甫至衡阳得知韦之晋已经调任潭州刺使,会韦之晋未果,又原路回了潭州,这个回程虽然是顺流,快一些,但也会要几天,以杜甫的勤奋,不可能不作诗歌。再说,杜甫到潭州得知韦已病故,遂暂居于潭州,一年后,又遇湖南兵乱,杜甫深夜逃到船上,再次沿湘江而上,准备到郴州投奔任郴州录事参军的舅舅崔伟,经湘江,折耒水,结果在耒阳方田驿附近被大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终于放弃,决定改变计划,想北上汉阳,预备沿汉水回长安,于是沿原路返回,又经过了渌口水域,最后客死潭州至岳阳的舟中。按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说法:“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葬于岳阳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四多年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迁回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不过,杜甫死葬之地有争议,新旧《唐书》“杜甫本传”都记载杜甫曾寓居耒阳,卒于耒阳,一说撑死,一说醉死,但《旧唐书》采用的是小说家言,甚至杜甫死期都记载为永泰二年(766),实为大历五年(770),明显错误,故不可信。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一书中曾以杜甫这段时间写的《回棹》《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三首诗,证明杜甫之死“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际”。另外,陈贻焮《杜甫评传》也有详细考证。所以客死岳阳当更可信。如此此说确切,那么可以说杜甫在世的最后两年间,便在湘江两上两下,四次经过渌口水域,诗应该远不止这八九首。杜甫《梦李白》一诗中有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借以自况,其实,杜甫的身后并不寂寞,我们今天还在不停地念叨他。朱熹与渌口之缘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在弟子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于九月初抵长沙,举行了那场时长达两个月的著名“朱张会讲”,之后二人沿江而上,结伴游南岳衡山,途经渌口之南六十多公里处的浦湾,受当地父老之请,在此结亭讲学,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据《朱熹年谱》记载,当年十一月六日,朱熹“偕南轩张公(张栻)登南岳衡山”,十九日离南岳。朱熹浦湾讲学,大约就在这个上山游历或者下山北归的途中。朱熹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后人为纪念此事,取朱熹“结亭讲学”之意,将浦湾改名“朱亭”,沿用至今。范成大泛游湘江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曾游湘江,过渌口,留下诗歌。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于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出发赴任,由苏入赣,由赣入湘,由湘入桂,历时三个月,水陆行程三千里抵达桂林,将行程日记编游记一卷,取名为《骖鸾录》。其中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书中记载南宋乾道九年 (1173) 一月 “三十日,宿潭州醴陵县……县前渌水桥下小江,本名漉水,比年新作桥,改今名。”由此可知渌水本名漉水,南宋乾道年间修新桥后写作渌水,沿至今。二是二月 “二日,宿槠洲市,又当捨舆泝江,此地既为舟车更易之冲,客旅之所盘泊,故交易甚夥,敌壮县”。可见当时株洲的富庶繁盛,株洲虽然只是一个镇,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水陆运输发达,商贸繁荣,老百姓富足,敌得过富县。三是株洲1173年以前还叫槠洲,据查,南宋绍熙元年即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四是通过《骖鸾录》也可知,范成大在醴陵宿一晚,在山阳驿宿一晚,再到株洲宿一晚,可见醴陵到株洲陆路间有个山阳驿,值得去找找。四是可知范成大到桂林是从株洲上船,沿湘江而上的,确定是经过了渌口水域的。县志上录有范成大《湘江洲尾快风挂帆》一诗:“船头雪浪吼奔雷,十丈高帆满意开。我自只凭忠信力,风应不从世情来。儿童屡惜峰峦过,将士犹将鼓笛催。明日祝融天柱去,更烦先卷乱云堆。”这个洲尾的洲,县志注为挽洲,可信。齐白石在渌口据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亲述,他一生正式拜过的师傅不少,如齐仙佑、齐长龄、周之美、萧芗陔、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等。其中,齐白石的第一个绘画师傅萧芗陔,就是朱亭花钿人。萧芗陔名传鑫,号芗陔,虽是“纸扎匠”(制作祭祀用的纸人、纸马、纸幡的工匠)出身,但他发愤用功,自学成才。他的绘画,尤其是肖像画,有“湘潭第一名手”之誉。齐白石随周之美学小器作(雕花木工)出师后,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绘画,苦于无人提点,无甚长进,听人介绍,想向萧芗陔拜师学画,于是委托与萧芗陔熟悉的亲友,代为转陈。当说客拿着齐白石的画作请萧芗陔观看,并转达齐白石的拜师诚意后,萧芗陔“一说就合”,马上同意收其为徒。光绪十四年(1888),25岁的齐白石兴冲冲赶到朱亭,到萧芗陔家正式拜师。师徒如父子,以后,齐白石就成了萧家的常客,朱亭的麻石路上,一次又一次留下了他来去匆匆的身影。作为第一个将齐白石正式领进绘画之门的师傅,萧芗陔对这个徒弟的影响既大且深。齐白石成名后,曾在萧芗陔的画作上题过诗,如《题萧芗陔师画荷二首》中有:“花钿风雪忆门墙”之句。其一:花钿风雪忆门墙,粉本争传仕女行。岂独画师称世俗,误公心迹是文章。其二:开图草里惊蛇动,下笔阶前扫叶忙。掷牝黄金何所益,人间我亦老萧郎。诗中可见齐白石对师傅画艺、人品的由衷敬佩和景仰。齐白石还在书中谈到萧芗陔说:“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我得他的益处不少。”自述时,白石老人已年过八十,言及这位朱亭的师傅时,仍充满感激,十分动情。我想,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更是真诚的。一个人的成长啊,当然讲主观能动的努力,但齐白石若没有肖芗荄等老师的慧眼识珠,倾囊相授,成器的道路将更曲折和复杂,有时也真可以说是时也命也。帮助过齐白石的人很多,他自己以伞铺人郭人漳为最。齐白石大器晚成的一生有几个关键转折点,从40到47岁八年间有“六出六归”的远游经历,其中四次是应郭人漳之邀,不仅写信邀请,而且寄付盘缠。远游拓展了齐白石的见识,知道了画画真正的深浅高低,对提高自己的水平、奠定自己的风格、扬名海内,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人不出去,始终是井底之蛙,不可能有后来的出息,所以后来不仅二人也成为了至交,齐白石也最感恩郭人漳。1922年冬,郭人漳因病逝世于北京,齐白石在日记中写道:“十九日得仲华函,知郭五于十七日死矣。余即往慈园一哭。朋友之恩,声名之始,余平生以郭五为最。”慈园,据说郭人漳晚年号慈园,可能是居所名,齐白石全集篆刻中“他人用印”中有“慈园居士印”,不知是否为郭人漳所刻。郭人漳死后,其遗体运回湘潭安葬。出殡那天,齐白石扶杖前往安定门车站为好友送行,回家后依然泪流不止,痛作挽诗一首云:“丈夫死幸得棺材,况有家山骨可埋,倘使今朝易当日,三千门客会都来。”这是为郭人漳抱屈。日记中“朋友之恩,声名之始”八个字,足证齐白石对郭人漳的感激之情。另外,齐白石还有一个渌口学生吴力虎。据聂鑫森老师的文章《齐白石与同乡画家》介绍,齐白石的弟子名录中,除梅兰芳、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娄师白等众多名家外,还有三门镇的吴力虎。吴力虎,三十年代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当时齐白石任教于该校,曾让吴力虎在身边侍画。毕业后,曾在洛阳等地任美术教师。四十年代回到三门老家,作画不辍……六十年代初去世。我在《株洲日报》一条三门镇南江村的新闻中,看到过当地村民还保存有吴力虎画作的报道。毛泽东在渌口当时的背景是,在罗学瓒的领导下,醴陵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渌口受风气影响,紧随其后,当时毛泽东正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于是在1927年初决定到他老同学罗学瓒任中共县委书记的醴陵县来考察农民运动。据当时醴陵县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程炳生1968年口述的《毛委员考察渌口农民运动回忆》一文介绍,毛泽东是1927年1月27日从长沙乘火车到达醴陵,由中共醴陵县委书记罗学瓒和醴陵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中共渌口埠委书记孙小山陪同考察醴陵农民运动,考察完其他地方后,于2月4日,由孙小山陪同到渌口考察。我查了下日历,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三,也就是说毛主席是腊月二十四到醴陵,在醴陵过的春节,初三就到渌口,你看当时的革命家真是不计时日节庆在工作,春节都在外搞调研,且冒着天寒地冻,看来,毛主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是一句空谈,他是以身作责,身体力行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月4日上午,孙小山陪同毛泽东从醴陵县城乘火车到达株洲,再乘船来到渌口伏波岭。伏波庙是国民党醴陵县第二十二区党部办公的地方,当时国共合作,也是渌口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所在地。毛泽东一进伏波庙,看见一些菩萨堆于一角,笑着问:“这是什么,”孙小山打趣地回答说:“请他们偏安一下,让我们无产阶级来办公!”毛泽东点头称赞道:“稳健!稳健!”当天下午,毛泽东在孙小山、程炳生、渌口农民协会会长胡晋高、醴陵西二区农民协会副会长陈钦楼等人陪同下渡过渌江,来到南岸许家祠堂西二区南岸乡农民协会所在地,访问了当地几户贫苦农民。晚上,召集20多名农民协会会员、各工农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参加的调查会。毛泽东认真听取了与会者的汇报,与大家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当晚即住在伏波庙孙小山的宿舍内。2月5日上午,毛泽东离开渌口回长沙。毛泽东在1927年3月,毛泽东根据自己一个多月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战士》周报连载,其中涉及渌口的文字有:“许多地方,农民协会占了神的庙宇做会所……醴陵禁迷信、打菩萨之风颇盛行。北乡各区农民禁止家神老爷游香。渌口伏波岭庙内有许多菩萨,因为办国民党区党部房屋不够,把大小菩萨堆于一角,农民无异言,自此以后,人家死了人,敬神、做道场、送大王灯的,就很少了。这事,因为是农会委员长孙小山倡首,当地的道士们颇恨孙小山。”渌口,因为伟人的莅临,增色不少,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伟人的足迹,都是建立在舍家忘我、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的基础之上的,他留给我们渌口的不仅是红色印记,更是精神遗产,我们要好好传承的,就是这种精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当代,还有很多名人到过渌口,如刘长卿彭玉麟、王闿运、释敬安八指头陀、易顺鼎等,他们还写过渌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我们渌口现当代也出过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出类拔萃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因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四、展望渌口渌口区自1965年建县以来,经过了十届县委,目前正值第二届区委。历届县委提出过农业立县、教育立县、科技立县、工业强县等多种口号。无论提出什么口号,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区委、政府,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意,都在兢兢业业,带领着全区人民努力向前,为振兴区域经济,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艰苦奋斗,且卓有成效。2022年,渌口全区有“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31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112家。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4.7亿元。而以1998年为例,全县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仅33家,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7000多万元,而原株洲县比现在渌口区的面积更大、人口更多。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渌口的发展和进步。本届区委提出“青春渌口,创业新城”目标,这是顺应从原县到新城的变化,顺应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号召作出的科学决策,彰显活力,体现担当。我相信,在本届以及后来者的带领和奋斗下,渌口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越来越多,渌口的发展将越来越好。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首清末民初易顺鼎先生《暝泊渌口》一诗,来结束今天的汇报:暮犬吠行人,昏鸦集渔舸。遥看帆影收,仿佛片云堕。春江不见星,暝就邻舟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重生到小时候农村的小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