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国产电影,讲述建设卫星发射基地内容国内有关航天的电影影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横空出世展开全部电视剧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两弹一星的 可以去看看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发射圆满成功,并成功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祝融探火、神舟逐梦、北斗环宇……一代代航天人扬帆起航,逐梦九天。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与进步,中国航天电影的创作也进入高峰期,不断涌现出多部精品力作。继《流浪地球》打开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之后,《我和我的祖国》中陈凯歌执导的篇章《白昼流星》见证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的时刻。今年共有七部待映的航天题材电影,其中包括沈腾、马丽主演的《独行月球》,吴京、刘德华主演的《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的故事发生在2033年,为了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人类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因为意外而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上。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流浪地球2》中,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在《流浪地球》中饰演宇航员刘培强一角的吴京再次加盟《流浪地球2》,在《流浪地球》中以“特别鸣谢”的方式登场的刘德华也参演《流浪地球2》。被问及续作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观影新体验,导演郭帆表示:“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主创团队将会尽全力弥补前作中关于世界观呈现中的遗憾,努力在影片的主题立意、戏剧情节和视觉效果上更进一步。”此外,王红卫、郭帆监制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黄渤、荣梓杉主演的 《外太空的莫扎特》,章笛沙执导的《群星闪耀时》,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幕后功臣搬上大银幕的《东方红一号》和聚焦未来时空的《火星2079》都将上映。航天题材影片引发的热潮,将带动科幻电影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原标题:七部航天题材电影蓄势待发
作者丨小丑罗夏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小太阳》,这部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虽然只有30分钟,但非常硬科幻,更有科教片的味道。虽然片子比较短,但其实节奏特别慢,好在开头进入剧情比较快,在电影一开始就直接提出了问题: 一群小朋友希望解决中国北方冬天寒冷不适合农业发展的问题。虽然本片设定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而且是1963年,不过人物装束相对成熟,看起来甚至有一些时尚,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人的服饰还没有完全工农兵化。为了让北方的冬天温暖,孩子们想要造一个小太阳,这个服装布景和人物气质,如果不说我会以为是80年代,甚至90年代中期之前。在影片结尾会发现,整部电影主体部分实际上是主角的一个梦,所以片子里的各种科学技术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比如小朋友们要去找科学家研究小太阳,乘坐的是下图这种人工智能驾驶飞行汽车。从片中剧情来看,这种汽车搭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语音对话识别需求,精确到乘客要找的某个人的位置,并且可以自动飞行,有意思的是,这种车是车头开门。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门口,一个机器人管家接待了他们,是很经典的铁皮盒子形象。这是1963年中国人对机器人的想象,1959年美国才发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差不多,而第一台具有视觉功能的机器人要到1967年才被麻省理工发明出来,可以说 当时中国电影人的想象是跟得上时代的。电影中硬科幻的部分出现了,科学家们在进行反物质实验。 中国人接触反物质研究并不落后, 1929年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实验室观测到了正、负电子相遇而产生的湮灭现象,1931年他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33年狄拉克提出了反物质存在的假设,1935年狄拉克访问清华大学。接下来小朋友们设想的就是把生产反物质的工厂放到太空中,不断释放反物质发出能量。很有意思的是,这里在认真分析一个天文学知识,如果用卫星发射小太阳,这颗卫星不能绕着地球转,而是要绕着太阳转,这样冬天的时候小太阳正好照到北极。于是这些小朋友们开始认真学习,设计人造卫星发射小太阳,下面是小太阳最后成型的样子,要用火箭发射到太空中,到底还是1963年的科幻片,模型感还是很强的。这个小太阳的外观特别像英国在1973年提出的代达罗斯核聚变动力星际飞船,但英国雄心万丈的计划到了1978年就停止了。电影里这艘宇宙飞船是载人的,舱体内倒是坐着很舒适,由于宇航员是小学生,所以他们报告的时候行少先队礼。在太空中释放小太阳,这里有一段太空惊险戏,视觉上看和奥特曼的风格差不多,但第一部《赛文奥特曼》是1967年才上映的,所以这部片子的设计确实很难得。小太阳照耀地球的场景,还是很浪漫的。冰雪消融,北方变成了春天,这部电影中还没考虑到气候剧变带来的问题,也没考虑到冬季其实是一种天然福利,如果冬季也能进行农业生产,在集体劳动体制下,农民会被压迫成什么样子。结尾发现是一场梦,小学生们的服饰依然非常时尚,尤其是右边的女生穿了一件貂皮大衣。最后的场景是天空中两个太阳并存。这部电影拍摄于1963年,1961年尤里·加加里进行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964年中国原子弹实验成功,1967年中国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17年,合肥物质研究院“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谈到这部电影很多人会提到一首儿歌 《种太阳》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这首儿歌首次演唱于1988年的六一儿童节晚会,歌词的作者李冰雪是一个辽宁铁岭的小孩,在她十岁的时候写了这首诗,后来被做成歌曲。在一些暗黑解读中,认为“种太阳”是在暗示全球核大战,世界同归于尽,这就胡说八道了。80年代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怎么可能还有核战争的决心,1980年中国最后一次大气核试验,整个80年代中国只有7次地下核试验,还不如90年代多。这部《小太阳》与其说是科幻片不如说是科教片,更多的是普及一些科学原理,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里面的科学内容,而是人物服饰,非常时尚,即使拿到今天也毫不过时。而且片子中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喜好,从5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建设需要,中国教育一直倾向于理工科而轻视文科,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有今天互联网时代程序员高薪的感觉,直到今天在普遍观念中,理工科依然与大国工程、基建狂魔、星辰大海联系在一起,成为宏大叙事的教育基础。好在好在,这部片子中贯穿着浓郁的和平主义气息,人造太阳与反物质的研究自始至终都是出于和平目的,用于农业发展,而不是在美帝苏修头顶上爆一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题材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