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贸易生意好做吗进 出 口贸 易有吹的那么好吗?


吹膜机吧
关注:5,676贴子:31,335
16回复贴,共1页
现在很流行aba吹膜机,aba真的有那么好吗?有谁对比过没,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很流行aba吹膜机,aba真的有那么好吗?有谁对比过没,吹薄袋或者厚袋区别真的很大吗? 同样的配方是不是用单螺杆做的没拉力没横力没手感,用aba做的就有拉力横力手感。都说用aba中层可以加差的料可以省,有哪位算过没,能省到1000一吨吗?它的电费应该也比单螺杆的高吧,吹薄袋的话有没有影响质量。欢迎大家来讨论,本人没做过aba吹膜机,只做过普通单螺杆吹膜机。aba就没有缺点吗看做什么产品2024-01-10 11:26广告有缺点,就是别做小袋子成本肯定低,配料与拉力都会很好,劲头、手感都比单层的好,ABA主要可以加次料,成本比单层低300-500,优其竖劲料便宜的时候,ABA用竖劲料多求购3500型号三层共挤吹膜机2024-01-10 11:26广告电话15830227717产量高肯定各方面消耗大如果按照消费者来算的话,还是单机的袋子便宜,ABA做不到很薄,填充袋子看起来价格低但是袋子厚下载贴吧APP看高清直播、视频!
首先让我们站在一个关键的分歧点去思考:假如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的格局维持了下来,中国的历史会如何发展?地理决定论与历史必然性很多人看待历史的时候,往往很容易陷入“某某决定论”的简单理解,这种单一归因往往是非常偏颇的。尤其是在探讨中国和欧洲为什么前者倾向于大一统、而后者倾向于分裂割据的问题时,地理决定论是被用得最多的思维工具,其中一个最简单的理解是——中国有着广大的华北平原,既能作为腹地,亦能作为大一统帝国的核心,因而高度稳定;而欧洲的地形则被地中海划分得支离破碎,并且地中海周边缺乏大型平原,因而无法形成统一欧洲或者“古代西方世界”的强力核心。这种理解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既然是一种单一归因,那么实际上会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比如从局部去看待的话,印度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区域也是大型平原,为什么其历史上有过统一帝国的历史也没有中国长?再比如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什么当地的北美原住民没有发展出与阿兹特克和印加同期的大河文明兼平原帝国?再比如往细了说,巴尔干半岛北部的潘诺尼亚平原也是一个适合建立统一国家的核心平原地带,历史上也的确有过实现了统一的匈牙利王国,那么为什么匈牙利王国没能维持下来,现代还四分五裂,沦为火药桶?反过来说,如果说海洋阻隔、海岸弯折之地就一定会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多个国家的话,那么印度尼西亚为什么能形成一个国家而没有四分五裂?要说历史的话,印尼古代也同样有过满者伯夷帝国大体统一过现代印尼的疆域,满者伯夷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当一个简单粗暴的理论遇到太多的反例,这就意味着这个理论本身就立不住。这个问题底下还有一些回答做过探讨,这里就不细说太多了。仅以此图惋惜一下原本能全据潘诺尼亚平原的匈牙利王国当然“地理”是一系列含义丰富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地形本身。如果地理决定论的第一个版本,即“地形决定论”靠不住的话,那么依然坚持地理决定论的人会提出更高级的理论,结合上气候、水文、植被、生物群、各区域之间的民族互动等等更多的因素,给地理决定论添上无数的补丁,这样一来似乎把单纯的地形决定论更加靠谱,但这样的“高级版”地理决定论如果还是遇到难以解释的反例该怎么办?是继续添加越来越多的补丁吗?对于人类史而言,“地理”范畴的决定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像是地理包含的是上面说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生物群等等等等,那么其实还是将很多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排除出去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后面详谈。至于地理决定论以外的其他决定论,也同样都陷入了单一归因的思维泥潭之中,往往都已经破产了,比如说“种族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宗教决定论”等等(连“语言决定论”我都是有见过的……),这些都是19至20世纪欧洲人为了解释“欧洲为什么能够统治世界”甚至是“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国”等等而提出来的狭隘的理论,对这一系列的决定论的反驳已有很多,不再赘述。而我要详谈的一点是,要理解历史与现状,还是得回到历史本身,而不是妄图在历史以外找一个能够彻底决定历史的因素(像地理、种族、制度、宗教等等)。在这里我得先打个预防针,就是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经典话题。之所以人们愿意使用“决定论”去理解事物,其实就是在寻找最方便大脑理解的必然性。但是将必然性套在历史与政治格局变迁上是死板而机械的,人类历史的必然性不在于谁统一、谁分裂、谁强大、谁弱小这些具体史,而在于人类发展出农业、手工业、君主国、宗教、城市、资本主义、大航海、世界市场、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等等作为整体的人类史的历史事件与历史阶段。单一归因的必然性思维是无法解释到底是普鲁士、奥地利还是别的邦国才能够统一德意志(甚至德意志从未统一),也无法解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都发展出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的时代里会是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换句话说,这种思维是没有预测性的,跟地理决定论一样会遇到无数的反例,不得不打无数的补丁。但既然会不断遇到反例、需要不断添加补丁,那么是不是说明这种理论或思维工具从一开始就立不住呢?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具体的国家与民族的格局变迁,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个偶然性并不是说历史就是会随机发展,而是许多影响国家与民族格局的历史事件依赖于当时的时局、已经形成的历史传统、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决策、战争甚至战役的胜败等等,这些事情,我们不可能站在公元前3500年的节点上就用地理决定论或其他决定论去断言其结果,或者再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是公元前400年色雷斯海岸城邦的一位哲学家,并且掌握了地理决定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能断言这个世界的这个地方,一定会被两千年后名为突厥的野蛮人攻破吗?(如果认为可以断言,或者历史可以预测,那么便更加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了。)接下来我们回到题目,从历史本身去看待中国和欧洲的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倾向。诸国并立的可能谈到中国历史总是倾向于大一统这一点,我们首先要记住一点是,历史会本身积累其传统或者说“惯性”,在具体的节点往前看,中国的历史统一得久、统一得多,其后人自然也倾向于以再度统一、再度建立大一统王朝作为奋斗的目标,尤其中国人是非常重视遵行祖先理念的;反之,则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思维游戏,也就是开头时我提到的问题:假如项羽取得某些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制定的新分封制也同样取得成功,在那之后的中国历史又会如何发展?统一,或者说大一统,在项羽那个时候看来是只有穷兵黩武、草菅人命、残害天下的秦国短暂做到过的事。如果放在古代西方世界,那就相当于亚力山大帝国那样,忽然一波爆发,一个马其顿王国就征服了已知的世界,但又忽然炸裂,再度四分五裂。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也恰好就是在短短十来年间的事,甚至也同样维持不了多久就迎来自爆。而项羽之所以在灭秦之后分封天下,再度建立起足有十八个王国,在当时其实有着坚实的社会与思想基础——在秦灭六国以前,世人早已习惯春秋战国延续了数百年的诸国并立的格局,秦的统一在时人看来是完全反常的历史事件,恢复原来的秩序才是顺应天意人心的做法。历史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反秦战争中,六国的“残余势力”并起,在战争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当时,唯有一派势力挑战这种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的传统,那就是刘邦集团。刘邦向往的不是春秋战国的“正统”的旧时代,而是像嬴政那样建立自己的统一帝国,因此实际上可以认为他与他的势力在当时是个十足的异类。一旦中国历史从来没有过刘邦这样的人物,或者刘邦在获封汉王以前的几年里的任何一个节点就死了(比如鸿门宴真的被杀了之类的),那么项羽制定的新格局便不再有挑战者。接下来,为了巩固好不容易通过灭秦而恢复的正统秩序,项羽与诸王国自然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反思过去发生反常事态的原因,从而发展出新的制度与理论。我就随便放个图,比如鸿门宴什么的比方说,要大体稳定地维持诸国并立的秩序,那么时人会更加推崇西周与春秋时代,而贬斥赤裸裸地就是要兼并土地、灭亡他国的战国时代,而对比西周、春秋与战国这三个时代。前两个时代之所以相对战国更加稳定,乃是因为有能够协调各国利益冲突的人或国存在,在西周,那是周天子,在春秋,则是霸主。项羽自封霸王,并掌控着疆域最大的西楚国,正是能起到类似的作用。进一步反思的话,我们会认为每个国家自有兴衰,即使是霸主国,其国君也可能在世袭罔替的过程中出现能力与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位雄主的后继者可能是昏君。既然如此,项羽死后乃至于西楚占据霸王之位数代人之后,诸国开始认为霸王之位就不应该永久性地停留在其中一个王国那儿,这便会像春秋那样出现霸主轮流当的现象。但是春秋霸主的流转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而不断的战争可能再度导向战国那样的兼并战争乃至于再度出现嬴政那样的疯子野心家,这就意味着诸国需要一个更加和平的选出霸王的制度。为了实现这一点,可能会继续深化发展会盟制度,也可能会给诸王国投票权,在每一任霸王死后选出最能领导诸国并协调外交争端之人担当霸王。另一方面,在思想界,“轴心时代”发展而来的各思想派别会根据政治现状的发展,开始用思想武器去维护诸国并立的格局以及和平选霸的制度,认为这是遵循古老华夏周礼的正统做法,王与王之间必须互相平等、互相尊重、讲信修德。在制度、思想、“历史传统”的多重压力下,项羽之后建立起来的诸国将越来越难开展对邻国的攻战,唇亡齿寒的道理已经成为诸国的共识,一旦有一国有穷兵黩武的迹象,其他国家自会形成包围网将其攻破并拆个稀碎。自然一个能独力对抗六国的新的“秦国”可能会出现,但即使他在有先例教训的情况下再度冒天下之大不韪消灭诸国、统一天下,在巨大的思想道德与传统的压力下,他也很难像刘氏汉朝那样真正稳定住大一统帝国,很可能再度在原来各地各国的势力的极度反对之下再度如秦那样炸裂。对这样的诸国秩序会有贡献的,还包括不断分化的语言文化。嬴政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会被认为是恶政,各国再度恢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度量衡、车轨、货币等等。这种在文化上“恢复传统”的实例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正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北魏“汉化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孝文帝之后,北魏至后来的东西魏都或多或少再度“鲜卑化”了。一旦几百年时间过去,各国各地的语言将会彻底分化,无法互通,事实上形成不同的族裔,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有国家试图兼并邻国,会更容易激起被攻打的王国及其族裔的愤怒,巩固统治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长期的诸国林立还会带来人们思想上的变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认为诸国并立是“分裂”,不会认为统一才是正常的,一国的人看待另一国的人,不会认为是“同胞”,而是看作是他国的人民。这种现象甚至在真正的历史中也确实存在——在南北朝时代,当南朝已经数次更替,南北并立格局已经稳定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候,南北两朝都已经习惯了将对方看作“邻国”而不是“我还未收复的割据势力”,即使南北朝之间发生战争,也更多是在边境上争夺领土,而不是要彻底消灭对方重新统一天下;甚至,南北朝都有过扶持对方宗室中亲近己方的成员担当皇帝的做法而不是直接吃下对方,著名的陈庆之北伐便是其中一例。我就随便放个图,比如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什么的甚至在更久以后的北宋,因有过秦汉之后隋唐的再度一统,最初的时候北宋也有意收复燕云、再度统一汉家天下,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尤其是澶渊之盟以后,北宋、辽、西夏、大理并立的格局似乎已经稳定下来了,宋辽之间也更多将对方视为邻国(所谓的兄弟之邦)而非割据势力或者谁是谁的臣属。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长期的诸国并立格局会越来越深刻地塑造时人的思想观念,“一统天下”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乃至于被遗忘,与本国并存的他国都是邻国,可以有战争,有外交行动,但渐渐地就不会再视为割据势力。回到我们从项羽那时开始的分歧世界,一个因霸王制度、“周礼”思想、文化差异塑造的更稳定的诸国并立格局,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放到欧洲去,那就相当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诸邦、英格兰、荷兰、奥地利互相看待那样,其中欧洲不少国家都曾经被“统一”在罗马帝国或者查理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甚至语言也本可以统一成“罗曼语”或者“日尔曼语”,认为欧洲人内部实际上还真就“同文同种”,但长期的并立已经让欧洲人完全习惯了那样的格局。当然,要让中国的土地上出现长期诸国并立的格局并维持相对稳态,即使不是从项羽开始分歧,而是在此前或此后找到别的分歧点,那都是可行的,只要新的分裂局面维持得够长时间,就会像上面举的两个现实历史中的例子那样,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分立视为正常的格局,并不断加诸制度、思想、文化、传统观念以稳固现状。若是到了现代,九州大地上仍然是多国并存的格局的话,这时我们回头去看待中国的地理条件并分析“为什么九州是多国并立的格局而不是被统一在一个大国之下”,我们甚至可能通过“地理决定论”得出一些我们在真实世界里觉得莫名其妙的结论。比方说——1、广阔而人口丰富的中原(华北平原)其实正好为诸国并立提供了基础,因为这样一来,占据中原的国家即使面积较小也能有较大的人口体量,这便使得这些“小国”互相之间难以吞并。2、中原(华北平原)的地形太过平坦开放,四面受敌,即使有中原国家吞并邻国、大有统一中原(这里的“中原”指的仅仅是河南一地)之势,也非常容易被周边国家打压而无法崛起。因而中原在更多时候沦为边缘大国角逐的竞技场,根本无法凝聚成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核心地带。3、从地理上看,中原周边的国家,(这里我们口胡一些国家)比如占据关中的雍国、占据河东的晋国、占据幽燕的燕国、占据川巴地区的蜀国、占据湖广的楚国、占据江南的吴国、占据岭南的粤国都占据了各自的地理单元,因而自保有余,互相攻伐则不足。4、由于在这样的体系下华夏人国家难以互相兼并,一些地理上更边缘的国家更容易通过对外攻伐来扩张实力,比如雍国开西域,蜀国入滇,燕国攻辽,粤国并交州,闽国拓殖台湾等等,从而形成“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格局,而随着各自在同一时间对外开拓扩充实力,这些国家的体量同时增长,互相之间的攻伐难度也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地理决定论其实同样是正着说也行、反着说也行,很多理论其实是用于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不是站在过去的时间点去预测“未来”必然会如何。————11.22更新————在继续谈下一个问题以前,这里先就上文内容以及评论谈一谈“道”的问题。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世界上许多区域的历史都是“统一”与“分裂”交替的,也就是那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即使是西亚地区,也有过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等统一的时期,当然也同样有过这些帝国盛期之间以及现当代的分裂期。同样的进程我们在印度、巴尔干、西欧等很多地方都可以观察到,所以不能认为中国倾向于统一是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或者说“中国例外论”之类的,“某某例外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单一归因,即将历史发展路线归因于这个地区独有的“特殊性”,那这个特殊性到底是什么?一旦展开来讲,我们才有讨论的空间,比如说到底是地理的特殊,还是思想文化的特殊,抑或是历史传统的特殊?这样一来,我们便又回到了开头批驳的“决定论”系列去了。从现实来看,形塑我们当代人思维的“统一倾向”和“分裂倾向”其实还是来源于现状,比如我们在南斯拉夫还在时候去讨论南斯拉夫,自然也会说本来南斯拉夫人就同文同种,互相之间能直接听懂对方语言,生活之地也山川勾连,现在又有共同的意识形态,这不是必然要统一的吗?但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看得到。反之,罗曼人与日尔曼人的对立由来已久,有着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塞到同一个国家里,那不等着分裂吗?但结果是我们能在欧洲看到比利时和瑞士这样的国家。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片理论上适合统一却事实上四分五裂的地方,我们自然会创造新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这里诸国并立才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地理上本该是一个整体的潘诺尼亚平原却成了著名的巴尔干火药桶,但不想再被匈牙利统治的斯洛伐克人和克罗地亚人一定会认为不被匈牙利人统治的诸国分立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共存抑或是地理上跨山跨河却能统一在一起的国家,我们也自然会创造理论去为这个国家之所以能统一而辩护。而决定这一点的是我们所处的现状,即使是在东亚地区也是同样的,就像我上文中提到的,南北朝和宋朝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了诸国分立、与邻国共存了,会觉得这样没什么有不对。在这篇答案里,我以项羽为分歧点,而这个分歧点有好也有不好。不好的地方在于,了解当时历史的人也知道项羽其实也同样有志于天下。但如果他真的解决掉刘邦,当时的局势会如何发展是很难判断的,有人会认为他一定会像嬴政一样再度建立大一统帝国,有人会认为他的性格与能力缺陷太过突出,抑或是杀掉刘邦寒了诸国的心,他想要“取而代之”建立类似秦朝的“楚朝”还是会失败。而这个分歧点好的地方在于,它是对战国时统一天下的呼唤的重大挑战,即使战国时期已经有人厌倦了诸国之间的互相攻伐,了解诸国变法富国强兵之后认为必然会有其中一国消灭诸国完成统一,但秦朝暴政却在相反的方向上告诉世人,统一其实根本就不好。无论是六国残余势力抑或是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再生活在秦朝的统治之下。既然现在有机会重新分封天下,那么自然会在之后的时间里扼杀想要再度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野心家(比如可能的项羽),再通过制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巩固诸国分立的格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一劳永逸地避免新的统一大国的建立,毕竟印度、西亚等区域都会一次次地迎来能统一本区域的大国强国,除了上面讲到的西亚,印度也有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之类的。在我们假设的分歧世界里,中国依然还是会在随后的两千年历史中,有国家之间的互相兼并,有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建立帝国,当然也同样会有这个帝国衰落之后天下再度分裂。至于会让这个世界的“现代华夏人”或“现代九州人”觉得东亚就是适合统一还是就是适合诸国分立,就取决于我上方所说的,由“现状”所决定。接下来要讨论的,则是引入游牧民族的要素。我们知道欧亚大陆内部广阔的大草原孕育了无数的游牧民族,并对包括东亚、印度、中东、东欧等大量地区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游牧民族直接威胁着漫长的北部边疆,除了来自正北方蒙古高原的大族联盟,东北方的渔猎民族,西北方的羌氐人,也都同样不容忽视。如果中国历史在分歧以后的整个时间段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诸国分立的状态,比如面对游牧边疆的是辽国、燕国、晋国、雍国(或者新的秦国)、凉国等等王国,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旦北方大漠形成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华夏国家将会不堪一击,被游牧帝国征服从而建立一个统一大国?既然我们要讨论的是异次元的事情,那么这个问题是很难实证的,我们只能通过现实历史中的一些规律去模拟,而我们主要使用的规律,是 @书树 这个回答里讲到的镜像帝国理论: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这个理论,意思就是在中国范围内,北方游牧地区建立强盛帝国基本与农耕地区建立强盛帝国的时期是一致的,农耕强则游牧强,比如强大的汉朝面对着强大的匈奴,强大的唐朝面对着强大的突厥;反之亦然,农耕弱时,游牧亦不强。那么在一个中国历史以诸国分立为主流的世界线里,游牧地区大概率也难以形成一个强盛的大型政权。如果单靠这个理论的结论去推测的话,恐难服众,那么当中的逻辑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游牧民族从南方农耕民族获取物资的渠道是否通畅的问题。如果北方边境上有多个农耕政权并存,那么游牧民族就可以分别跟这些政权打交道,其中最关键的则是通商,游牧民族提供牛羊、马匹、毛皮、铁器,而农耕王国则提供大量的粮食,布匹,陶瓷,茶与其他手工产品,这样互通有无的方式,能够确保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不至于天时一变,牛羊成群死亡,整个民族彻底活不下去。而之所以一个统一的农耕王朝会催生统一而强盛的游牧民族帝国,原因在于:一是统一帝国便于封关,二是统一帝国所需求的产品可以从帝国内部或帝国的别的边疆获取,这样便会使农耕帝国与游牧民族的交易量减少,游牧民族会越来越容易有过不下去的危机,因而必须结成强大的军事联盟,南下打草谷劫掠农耕帝国的物资,这便是游牧帝国的由来。但北方边境有多个国家的情况下,这些王国与九州别的地方经商相对就没那么便利了,还不如就近与游牧民族互通有无;并且即使其中一个王国封关禁商,其他的王国保持开放的话,游牧民族依然可以前往通商贸易。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就没有必要形成强大的军事联盟才能自保。当然这不意味着南下劫掠乃至于征服的行为就会减少,但是很可能会呈现现实历史中类似欧洲的现象——更有可能是具体的单个王国吸收游牧民族,让游牧民族征服者担当统治者,而不至于每一次都是一整片地区都被游牧国家彻底征服。在现实当中,类似的现象可以在东晋十六国与南宋时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完成征服之后甚至没有彻底统一北方(更不用提统一整个中国),甚至北方本身就会分立数个国家。因此,在一个诸国分立为历史主流的世界线里,因镜像帝国理论,首先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型游牧帝国就会更少,其次是即使南下掠夺或征服,也很难实现对整个中国甚至只是北方的统一。而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游牧民族分批南侵,人口会在两千年的跨度内逐步充实地理上更加易守难攻的南方地区,使得蜀国、楚国、吴国、闽国、粤国等王国的独立地位更加坚实,即使是现实历史里,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诸国也都在北方彻底统一以前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北方经过一次次的洗牌与民族融合,可能会在长期的历史里呈现多种可能的格局,这里就不作展开了。————————————终于有空继续更新了……欧洲“统一”的可能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欧洲的情况。若是以地理决定论的框架去考察欧洲的话,欧洲并非没有在地形上适合建立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的核心地带,单从地形角度去考察,大概是三大块连片平原:高卢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其中高卢平原和东欧平原在某些历史时期里确实实现了统一,前者是我们要重点阐述的对象,因而放到后面再谈,而后者在沙俄与苏联时期被统一在单个政权之下,大概可以作为“平原利于统一”的这个初级版地理决定论的有利论据之一。当然,如果我们反着去说,那自然可以进一步提出疑问,比如说为什么东欧平原统一得那么晚?比如说为什么后来还是四分五裂了呢?我们如果代入到“皇俄”或者“苏粉”的立场中去,自然会对沙俄及其后的苏联解体痛心不已,但如果我们代入到乌克兰人,尤其是西乌克兰人,恐怕就会找民族啊、语言啊、宗教啊、历史传统啊之类因素来为“东欧平原就不应该统一”这一论题来辩护,甚至正着说也行、反着说也行的地理决定论也可以被用上。至于波德平原,其历史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东西两面的特点,比如欧洲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以极为破碎而闻名,因而我们还是要单独拿出来谈谈。实际上这三大块平原是连片平原,也即是说它们互相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地理间隔(主要指的是山脉),实际上甚至可以统称为“欧洲平原”,从坎塔布连海一直延伸到乌拉尔山,从南特一直延伸到彼尔姆,按照地理决定论,理论上应该是适合统一的,并且历史上确实有人如此认为,并且付诸实践,当然结果嘛,一个被送到大西洋小岛上养老了,一个在“我奋斗后”反而让国家版图又缩小了。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实际上我们也能知道初级版的地理决定论也就是地形决定论(平原利于统一)是相当不靠谱的。若是更高级点,依然单从地理的角度去看但加上更多的地理元素来分析,实际上欧洲平原也有不利于统一的地理因素,那就是河流的流向。众所周知,从古到今,水运的效率一直都高于陆运,因而所谓的平原统一大国一般都有一两条大河贯穿其核心区,而这个统一大国则利用这一点,征服了整个流域。但是在欧洲,河流多而短,并且都呈现出一种大体平行的从南向北纵向流动的趋势,这些河流是:卢瓦尔河、塞纳河、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若是再加上从北向南流的河流,则还有罗讷河、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以及欧洲的界河乌拉尔河。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欧洲国家再大,通常都只能控制两到三条大体是同一流向的平行河流,比如说法国控制的卢瓦尔河与塞纳河,德国控制的易北河、(曾经)奥得河,波兰控制的维斯瓦河,俄罗斯控制的顿河、伏尔加河、(曾经)第聂伯河。至于莱茵河,在欧洲历史上有重要的分界意义,是我们接下来要考察的重点。从河流的视角去看,欧洲国家的版图大小似乎真的被“决定”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欧洲的这一大片连片平原不可能只由一个国家来统一,最大程度上适合统一的范围则是在三块平原各自的内部,实际上这三片平原也确实在历史上各自有过统一政权,其中按最大版图来看,大体如下:高卢平原——查理曼帝国、拿破仑帝国波德平原——纳粹德国东欧平原——沙皇俄国、苏联——
时隔一个多月继续更新(…)
——若是再加上“欧洲平原”以外的一些比较鲜明的地理单元,我们还可以认为,大不列颠群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上方被我鞭尸好几次的潘诺尼亚平原,都应该能实现各自的统一。这才是按照地理决定论理应统一的范围,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要整个欧洲统一起来才叫统一,这样就相当于认为中国得把朝鲜半岛和越南都囊括进来才叫统一。在界定了“应当统一”的范围以后,我们才好去展开讨论,去理解为什么现实历史当中这些地理单元没有实现各自的统一反而四分五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确定年代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去考察这些地理单元各自首次统一的时间,会发现不少端倪:若是除去罗马帝国,法国平原或者更中立地称呼,高卢平原,的首次自行统一,是在法兰克王国(至查理曼帝国)时期,大约在8世纪;潘诺尼亚平原则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由匈牙利王国统一,大约在12世纪;东欧平原是在瓜分波兰以后的沙俄时期,即19世纪;最晚的是统一波德平原的纳粹德国,已经到了20世纪了。而波德平原难以统一,这是因为德意志政权与波兰政权长期分立导致的,若是抛开波兰,单看德意志的话,可以认为东法兰克王国至神圣罗马帝国算是实现了统一,那么我们便能以9或10世纪作为其首次统一的年代。梳理一遍这些欧洲平原各自首次统一的年代后,我们会得出一个相当废话的结论:它们的统一时间很晚。相比之下,古典时代几个大帝国,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巅峰,马其顿帝国是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帝国是在2世纪。甚至再往后还有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帝国都比法兰克王国要更早实现“大一统”。之所以欧洲各大平原统一时间偏晚,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们进入文明的年代较晚,因而开发得也晚,这一点对于斯拉夫人所在东欧平原来说是最鲜明的,基辅罗斯建立于882年,匈牙利王国建立于1000年,波兰王国建立于1025年,莫斯科大公国建立于1283年。在建立国家以前,东欧可谓蛮荒,虽然当时当地的生产力未必低下,但依然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政治形态,信仰着原始多神信仰,定居农业尚不兴旺。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过程,在欧洲遵循着希腊→罗马→高卢→日尔曼尼亚→北欧与东欧的路线,因此东欧是最晚建立王国的地区便合情合理。我们自然不能期望一个刚刚进入文明未久的地区马上就实现对其所在的地理单元的大一统,就像从夏商到秦汉,也得先经历一两千年的时间。在西面,在更早的时代里,即西罗马帝国尚在之时,日尔曼尼亚也同样处于部落联盟林立的状态。5世纪西罗马崩溃以后,日尔曼人纷纷以部落为形式大幅外迁,实现征服以后各自建国,像汪达尔王国、伦巴第王国、西哥特王国还有我们的重点法兰克王国等等,这些都是日尔曼征服者进入原西罗马的领土征服当地人而建立的(被统治者基本不是日尔曼人,因而这些王国很快罗曼化了),其中最有出息的当属法兰克王国,它是确确实实地实现了高卢平原的基本统一,其领土并不仅仅是现代法国的疆域范围,甚至还包括整个莱茵河流域以及低地(现代的荷比卢地区),因而认为法兰克帝国实现了其地理单元内的统一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不能认为欧洲从来都是四分五裂从不统一。按照我们的预期,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理应是法兰克王国为了巩固征服成果与国家统一而不断努力,编户齐民,指派文官,建立从国王到地方到领民的金字塔政治结构,确立单一的继承制度;经济上建立统一的道路与运河系统,发行由王室管控的货币;再辅以文化上的统一来巩固大一统,比如宫廷、将领、官员一律使用(通俗)拉丁语,推广基督教,甚至可以在罗马教会衰微之时将教会请来巴黎或亚琛,抑或是设立新的教会。这些举措当中的不少都是有罗马帝国乃至于东罗马帝国的答案可以抄的。若有旧日的合伙人不服王室的这套集权组合拳,那么,要么阴谋杀害,要么六师移之,使文、武、百姓皆要仰国王的鼻息。这样一两百年下来,法兰克的这片疆土便能稳固得不能再稳固了,卢瓦尔河、塞纳河、莱茵河各流域的人逐渐形成对法兰克王国的统一认同,即使作乱,也将会以重新统一这一片疆土为目标,最终分分合合,延至今日。但是现实历史却完全走岔了:查理曼在世时,就规定在他死后,帝国将按照日尔曼传统由他的儿子们均分继承。不过法兰克帝国并不是没有挽救的机会——由于查理曼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先后去世,唯一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直接继承了皇位与整个帝国,为了巩固权力与帝国的统一,虔诚者路易推行过一部分集权举措,流放政敌,镇压叛乱,但他又在其后与自己的三个儿子产生矛盾,引发内战,此后经历非常混乱的继承计划的变更,甚至虔诚者路易本人被儿子们废黜了一段时间。虔诚者路易的长子洛泰尔在路易驾崩后也有意控制整个统一的帝国,但他被两位弟弟丕平以及日尔曼人路易击败,最终三人于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正式三分法兰克帝国。这段历史中所谓的日尔曼传统的继承制度,正是欧洲历史倾向于诸国分立的万恶之源。类似于在中国历史当中宗法制度既决定皇室的继承制度,也决定了大多数家族的继承制度以及皇室与臣属的关系那样,欧洲那一套极为复杂的分封制度,也正是由部落联盟时代遗留下来的日尔曼传统所决定的。由此可见,即使统治着一片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看非常适合统一的高卢平原,法兰克还是因日尔曼人那套强势的部落遗风而走向分裂。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偶然性,但很显然,在此时此地,决定历史走向的并不是地理因素。再往后的故事,不少人都是知道的。中法兰克王国继续分裂成好几块,而东法兰克王国成为了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既不、也不、更非的所谓“帝国”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碎一地帝国,表面上是一个庞大的“统一”国家,早期也确实曾有过皇帝掌握帝国权力的时候,实际上其内部却是山头林立,这显然也是日尔曼尼亚的部落遗风在产生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产生了极其复杂、斑驳的政治格局,到了最后17世纪爆发三十年战争以后,更是彻底宣判了神罗只是个没用的虚壳子。掌握皇位的奥地利宁愿向帝国以外的巴尔干地区发展,为哈布斯堡家族牟取私利。至于西法兰克-法兰西王国则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集权,维护了法兰西国家的统一,很长时间里都是欧陆最强大的存在。只是实现地理单元完全统一的企图——拿破仑帝国——最终还是失败了。除了高卢平原与半个波德平原,我们还可以观察在欧洲的另外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我不断鞭尸的匈牙利,它对潘诺尼亚的统一直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以后才宣告瓦解,而之所以面对奥斯曼的入侵不堪一击,原因也同样在于匈牙利王国集权举措失败,贵族群体宁愿选择外国人当国王,也不愿意强势的胡尼奥迪(匈雅提)家族继续担当国王,而这是具有偶然性的:15世纪下叶将匈牙利带向强盛的马加什曾经成功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权,但他因为婚姻生活的原因没有正统子嗣,驾崩时仅留下一名年轻的私生子,这样的非正统子嗣显然无法敌过强势的贵族群体,这使得马加什的奋斗最终付诸东流。另一个案例是许多人都曾问过的问题——为什么西班牙没有把葡萄牙给统一了?实际上西班牙曾有过两次吞并葡萄牙的时候,后面的一次是在1580年至1640年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最为强盛之时,当时称为伊比利亚联盟(英文为Union of Iberia),最终因西班牙深陷三十年战争与八十年战争(尼德兰独立战争),国内治理问题一团糟,引起普遍不满,加泰罗尼亚和葡萄牙纷纷举起义旗,孱弱的国王无法镇压葡萄牙的叛乱,葡萄牙便重新取得独立。单从地理的角度去看,西班牙的核心地区卡斯蒂利亚与葡萄牙之间没有明确的地理间隔,而境内的河流大多向西流去,在葡萄牙入海,两者统一才是更符合地理决定论的。如果西班牙能够更合理地规划自身的发展,不将自己所获得的无数资源浪费在欧陆争霸上,更多关注自己的国内问题,改革财政,实施集权,那么像英国最终吞并苏格兰那样和平地正式统一葡萄牙并不成问题。与西班牙联合统治葡萄牙类似,英格兰也是在17世纪初联合统治了苏格兰,甚至非常巧妙的是,17世纪中叶的英国内战当中苏格兰爆发叛乱,正如差不多同期的葡萄牙独立战争,而克伦威尔成功地镇压了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最终1707年,英国通过团结法案正式将英、苏合并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西班牙与英国在这两件相似的事情上迎来不同的结果,此消彼长,也使得两国的历史走向在后来完全不同了。以上那么多的案例与分析告诉我们,若单纯以地理去分析的话,欧洲绝非没有在合适的地理单元内建立统一国家的潜质,但众多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地理远非能决定历史的因素,就像法兰克帝国的分裂原因不在于地理,而在于遗留下来的日尔曼部落传统;匈牙利没能守住潘诺尼亚的统一,西班牙没能正式吞并葡萄牙,直接原因也都是在于内政与军事上的失败,而不是地理决定了它们就是无法维护自身的统一。————————时隔N久的更新————————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历史是如何实现统一的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所讲到的关键节点,也即是秦末,去看看中国的大一统究竟是如何实现与奠定的。常有人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华夏大地,“奠定了大一统”,但在我看来却并不尽然。就像我们在开头做的思维游戏那样,如果项羽果真在鸿门宴杀了最有可能再度实现统一的刘邦,并且项羽的作为令诸侯联军与关中秦人都极为寒心,依项羽本人的性格、能力和观念,要他像嬴政、刘邦那样统一天下实际难度很大,毕竟就连在现实历史当中田横、彭越、英布皆反项羽,在刘邦被杀的世界线里反感和反对项羽的人只会更多;与此同时,他之所以给自己建立西楚国而不像刘邦那样留在关中称王,其实也正说明了他并不真的想要如嬴政那样暴力地将整个天下统一在单一的政权里头,而是更想当他给自己加封的“霸王”,建立一种类似春秋霸主制度却又与春秋有很多不同的新秩序。从秦末时局中刘邦以外的人的所想、所谈、所做来看,其实秦始皇并没有将大一统的思想与认同推及当时人们的心中(就连韩信的追求也是裂土封王而非统一天下),若是我们秉持“人民史观”的话,就应当认识到,回到诸国分立的秩序才是时人普遍的想法与追求,而秦始皇反而是从反方向把人们推向了追求诸国分立,使人们反感暴力统一、军国主义以及遍及全国的高压的郡县制度。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视频推荐大家一看,相对比较清楚地通过实际案例去分析这一套秦制为什么会带来秦朝的灭亡。具体到这一历史语境当中,我同样是认同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并不是像一部分人幻想的那样一切都是胡亥、赵高的锅,要是秦始皇多活几年就能稳住。正是由于有秦朝这么大一个反面教材在前,现实历史中的刘邦(没死!)在楚汉相争之际攻灭和收降诸侯国并最终灭亡项羽统一天下之后,自然会吸取秦朝的经验,一方面很大程度地承袭秦制,尤其是在扫灭六国前的秦国(而非秦朝)原有的疆域上,郡县制度仍是有效的,但刘邦也有“约法三章”(当然后续还是很快就补充成了完整的汉朝律法体系)、兴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等举措;而在原秦国疆域之外则仍是分封诸国,并且在他称帝之后的数年间不断消灭异姓王、改封同姓王(此举在吕后干政之后不久就起到了效果,最终坐稳汉家天下的恰是宗室藩王刘恒),这些诸侯国名义上归于汉帝国之下,但也有很大的内政自主权,如此一来便能稳住当地的官民之心,至少咸阳/长安无法再在他们的地盘上施行“暴政”了,士大夫也能各自在离家近的地方当上一国之官了。这一整套制度一般被总结为“郡国并行制”。刘邦及其集团有效地建立了既能够统一天下又能够安稳人心的实用主义制度,这才真正奠定了汉家四百年天下的基础,汉朝的长期稳固统治,才真正使得对大一统的认同深入人心。这是具有偶然性的(刘邦的思想在秦末属于少数派,其能力也的确强于项羽等人,且他始终能够靠实力和运气苟下来而没有中道崩殂),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于刘邦及其集团而言,他们的确对天下形势认识得比谁都清晰,认识到六国旧地的人们还尚未认同大一统,务必使用更柔和的手段去维持统治)。不管怎么说,我们如此梳理一番下来便会发现——这样的历史走向似乎与地理因素仍然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然而若是我们再往后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可能就连汉朝的长期且全面的大一统都并非时代与地理的必然:即使在景、武二朝基本解决了诸侯王问题,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变得稀碎而再也无法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但政治上的统一却很可能是越过了当时的地理极限的,因为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在政治统一之下,经济、人事关系、宗教权威(即儒学)上的“统一”正逐步趋于瓦解,与政治的统一逐渐脱节与错位。(未完待续)少年梦阅读《美洲日不落》(阿兹特克题材长篇网络小说)欢迎各位阅读~对美洲文明和美洲原住民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加入我的粉丝群10570336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贸易生意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