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古装剧经常出现的场景的片段?

国产古装剧的“美人图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空窗期逐年增多。从上世纪起,古装剧类型从名著经典、历史正剧两大类,发展到如今的仙侠、古偶、玄幻等。
国产古装剧样式越来越多,小分支也更加细化。可国产古装剧中的造型却逐渐单一化,要么清一色的过分寡淡,要么猎奇得不忍直视。从各有仙姿的“云髻钗环”到整齐划一的“披麻戴孝”,造型师携美人齐齐出逃古装剧,只留下了一些“古丑”笑料。
这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我们细看看国产古装剧的造型发展史,已能瞧出端倪。同时大家也能在今昔对照的巨大落差感之下,共情到我为何对现在古装剧造型如此愤慨。1、“戏装”定乾坤,80年代承古意20世纪,1905年。适逢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被誉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60岁寿辰,北京泰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为他拍摄了一段其最拿手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这,成为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也成为了中国影视史上最早期的古装扮相,取材于戏曲造型。随着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在梅兰芳的改良下,银幕上的戏曲装扮变成了更为轻巧、贴近生活的“新戏装”。沉淀了将近半个世纪后,中国影视剧在80年代焕发出了新生命。大量优秀的古装电视剧井喷,尤其以《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作品搬上荧屏,达到一个高潮。
80、90年代的古装造型,以考据历史(原著)、还原人物、尊重古意三个要点为主。例如,《红楼梦》中,各具风采的万艳千红。
每一位演员的妆化、服装无论是角色气质如何,都透着华丽与精致的中国古典审美内核。同时精心对书中着重描写的人物特色,给予最大程度的还原。
林黛玉的“似蹙非蹙”笼烟眉,让造型师杨树云翻阅了大量书籍,加以自己的想象自创了这一虚拟眉形。
王熙凤两弯柳叶吊梢眉、惯梳着高高的发髻,首次出场身着明黄的衣裳,将她的华贵辉煌展现的淋漓尽致,真真的“恍若神妃仙子”。
除了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观园中其他的姐姐妹妹,衣着华丽间各显自己的风流。
同时,杨树云在87版《红楼梦》中对于造型的用心,从“贾宝玉辫子”和“林黛玉的手”两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中都可以得见。
再例如,《西游记》中,一眼即明的神仙精怪。这部出场人物极其繁多、横跨三界众生的巨著,在被搬到荧幕上之后,因为造型师对每一个人物及其身份的用心还原,丝毫不减书中的恢弘之气。
86版《西游记》是出了名的“贫困剧组”,在经费不足、一人饰多角等情况下,依然将每一个出场人物刻画的生动传神。
华彩的头饰随着舞姿的起伏熠熠生辉,明艳的五官有着顾盼留情的笑意,飘逸的披帛轻盈出尘又不失庄重。嫦娥仙子出场勾住的哪止一个天蓬元帅,还有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观众。
女儿国国王将头发挽至脑后梳了一个髻,尽显女王的大气利落。额前灵动的珠帘和流苏在举动间轻晃,又显小女儿的温婉可人。
同样是满身珠翠,比起嫦娥仙子的超凡脱俗,不同配色和配饰的运用让女王更多了一份人间富贵花的可亲与贵气。
再拿金鼻白毛鼠举例,她比之前两者的服饰更加大胆、轻浮,头饰上不同寻常发饰的运用也暗喻了她精怪的身份。
除此之外,她的妆容也更加浓重,凸显一种精明算计、妖媚勾人的气质。
在《红楼梦》和《西游记》这样严谨的名著翻拍之外,还有《武则天》、《唐明皇》等没有完全考据历史,但又不失古韵的古装剧作品。
其中,电视剧《武则天》尤其是以杨树云造型+毛戈平化妆,让古装电视剧造型审美再达一个小高峰。
当时已经40岁的刘晓庆,要在剧中饰演武则天从少女时期到称皇的一个巨大跨度。两位造型王者合力,再加上演员争气的情况下,将一手好牌打出王炸。无论是少女时代的娇俏肆意,成为皇后的稳重贵气,再到称皇的霸气决绝,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的传奇在这部剧中从书中跃然于观众眼前。
从这一时期,荧屏上的古代故事逐渐被艺术加工,但古装剧中的造型仍旧尊重中国古典审美,流露出古色古香。
2、翻陈出新,“重意轻形”创飘逸新风格90年代,内地古装剧依然在古典之路上深挖。港剧开始在古装造型上创新,诞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古装,其中就包括日后形成了刻板印象的张叔平风格——“重意轻形”。
1993年,徐克的电影《青蛇》中,由张叔平担任造型设计,吴宝玲担任服装设计。
如水墨画般的场景中,一白一青两道身影身着飘逸的纱衣,配以昆曲的发饰及哥特风格的妆容,打造出了一部不失古典气质且迷幻的“新式”志怪传说。
除了《青蛇》之外,当时一众香港新式武侠奇幻电影《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倩女幽魂》、《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等,都延续了服化道上的“重意轻形”。
造型师们也借着这个东风大展身手,创造了许多大胆又不失美感的开创性形象。张叔平、吴宝玲、叶锦添、陈顾方等一众造型师,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样“重意轻形”的造型,在当时的拍摄手法、打光方式和导演对于美术整体的把控下,是非常成功的。还很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当时的演员们都十分具有自身气质,且与影片中角色契合的。
十多年后,张叔平虽然延续了纯色飘逸长衫、中分头、散发加头冠,但失去了以上几点的配合实在是不灵了。如今的张叔平被戏称为“梳平”,影视剧造型频频大翻车,这个我们先按下不表。
3、内地市场发展高峰期,港台造型师北上百家争鸣进入21世纪之后,内地电视剧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依旧有杨树云这样在古典领域稳扎稳打的造型师,为我们贡献了《上错花轿嫁对郎》这样制作优良的古装好剧。
娴熟稳重的富商小姐杜冰雁和俏皮活泼的武馆武师之女李玉湖,两位本毫不相干的姑娘意外结识,还在机缘巧合中嫁给了对方的夫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静一动。
整部剧中以两位姑娘的性格和经历,展开了完全不同的故事线。佐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妆容、发髻和服饰,既不乏味雷同又能相得益彰,让观众在美学与巧思之中频频赞叹。
一件嫁衣,造型师仍能以不同身份和性格,变换出不同的搭配和章法。两位新娘子站在一起同样是红,但红得各有风姿。
除此之外,古装剧市场题材暴增,玄幻、架空、穿越等类型纷纷接踵而来。这样大量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前文所提的一众港台造型师北上发展。这些既在古装影视剧深耕多年,又在国际平台上进修过的造型师们,带着多年来的古典素养和新奇想法,将在内地古装剧这个开阔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其中,陈顾方和唐人达成了合作。在唐人早期的经典古装剧中,都有她的身影。我们熟悉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天外飞仙》、《聊斋奇女子》、《射雕英雄传》(胡歌版)等,都出自她的手。
陈顾方这一时期的作品打破了古今壁垒,衣形上仍有古装的样式,但剪裁上受到了时装的很多影响。
因为这一时期许多古装剧题材的特殊性——讲究一个“奇”字,因此陈顾方的“出格”反而显得顺理成章,同时还增加了观剧的趣味性。
而陈顾方这一时期的作品,为什么没被吐槽为“辣眼睛”?主要也是她在创新的过程中,没有忽略掉审美的逻辑性,很多造型用心的贴合了演员本身的样貌特点,扬长避短。
比如,一直被称为唐嫣“古装巅峰”的紫萱这一角色的扮相,用刘海或额饰挡住了演员自身的额头缺陷,同时还增加了角色设定中的异域感和灵动性。
以“奇”出名的,除了陈顾方,还有一位吴宝玲。自她90年代的代表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之后,吴宝玲就擅用各种出乎意料的头饰为角色“添砖加瓦”。
《小李飞刀》中林诗音的扇子发饰,《刁蛮公主》里的各种羽毛发饰和超短裙,《欢天喜地七仙女》里的扇子+羽毛和彩色的眼影。
还有筷子、树叶等等,各种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吴宝玲不敢用的饰品。就算偶有几个造型失误,但她的作品人物妆容符合古典的大框架,因此不会让观众觉得特别违和或者出戏。
而吴宝玲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爆款,她的大胆尝试(基于有审美功底)难道不比现在的千篇一律好吗?
在这个各家争鸣,大显身手的影视蓬勃期,叶锦添也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光。先是分别担任《卧虎藏龙》和《夜宴》的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
叶锦添的艺术承袭了讲求意境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充满创意,繁复、夸张、华丽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一种富有东方诗意的超凡世界。回到国内,他又靠着《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两部电视剧中的服装设计,让观众再度一览“美到极致”的古装剧,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一个太平,一个秀禾,两个时代同样的悲剧性女性。
李少红和叶锦添用朦胧、暧昧的手法,佐以考究的服、化、道将她们的美好展现到极致,然后在残忍的剧情之中将她们一点一点撕碎在观众眼前,这大概就是最早期的“破碎感”美学吧。单是说说《橘子红了》的服装制作有多用心,就让现在许多古装剧为之脸红。饰品是安徽宏村出土的文物,服装是纯手工的整套刺绣,每集50万人民币的成本,都花在这上面了。
《橘子红了》里面的嫁衣因为过于精致,引起了现实中中式嫁衣的风尚,被称为“秀禾服”。
4、资本进入市场,“速成”、“复制”成为王道从2010年开始,资本正式进入古装剧市场,“多、快、省”成了古装剧新的拍摄标准。因此,不需多加考究、剧情很好套用的仙侠古偶剧流派,越来越受到影视公司的欢迎。
古装剧中固然还有坚守在精良服化道的团队,也多出一些投机者,掀起一波新风浪。有网友将2011年播出的三部爆款清宫剧放在一起做对比,刚好代表了当时的市场状态。这三部剧,分别是:《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甄嬛传》
于正靠着《宫锁心玉》声名鹊起,旗下的宋晓涛、林安琪、曾明辉等造型师以强势的造型,绚烂的色彩在荧屏上“辣眼”多年。
《步步惊心》是先前提到的陈顾方携手新人方思哲的作品,这部剧是唐人最后的高光时刻,也是陈顾方直至现在最拿得上台面的作品。
而陈敏正和陈同勋凭借《甄嬛传》打响名号,开始了影视圈的新征程,近年来两人都分别有佳作产出。
此后,国产古装剧的造型差距越来越明显,用网友的话来说:“讲究的越来越讲究,迷惑的越来越迷惑。”但可惜,终究还是讲究的少。什么影楼风、网游风,在国产古装剧中大行其道,一部更比一部塑料。
而前面提到过的一众影视造型界的“精兵猛将”,不是没有冲出来拯救过市场。叶锦添凭借《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封神”,想要借《红楼梦》这个大大IP的光和别出心裁的创意再度一战,可惜老搭档李少红给他自由过了火。10版《红楼梦》,啊不,《青楼梦》一出,被诟病十余年。
张叔平倒没寻求什么太大突破,他把以往用过的“披散长发、仙气长袍、梳得精光”等招式再度用到了新兴的仙侠古偶剧中。就如先前所说,这样“重意轻形”的造型,是十分需要拍摄技巧和演员气质的。全然不管、“一律梳平”的张叔平翻了车,被观众骂造型丑,还让主演现身找补。
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仙侠古偶剧的扩土者,加之主演的高人气等因素加持,还是被观众给足了排面。可余下的“复制剧”和“复制复制剧”,在一次次的复制中,就像一块用到不能再用的橡皮——功能全无,样貌尽毁。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爆之时,观众们想的是造型有失误,下次不准了哦。影视公司却只看到直线飙升的收视率,从故事模板到道具服装,纷纷效仿以求再创奇迹。
IP+流量的复制爆款模式,让主创人员在创作的时候难以有时间去思考。流水线生产的廉价古偶剧,反过来定义了神话体系的服饰表达,忘记中国古代华丽、精致的审美。
且不说中国古代的审美究竟如何,影视剧中的造型本就应为角色服务。而现在的古装剧却不论角色背景、人物性格,一律“披麻戴孝”处理,无法为角色性格添彩的服饰、妆容,真不如披麻袋。
这样的“素衣寡淡”风,还无意间说动了于正这个艳丽古装界的王者。在《延禧攻略》因为改去阿宝色,加上暗滤镜被观众大夸一番之后,于正也开始尝试“面无血色”的风格。这下好,国产古装剧最后一个“色彩运用者”也宣告投降。国产古装造型不仅跌下神坛,还跌入“阴间”。可以说,古装剧造型师的“消失”,已经成了整个影视圈的悲哀。
因为如今古装剧的“摆烂”,观众终于“急”了,开始期待古装剧对于古典的还原。观众一“急”,影视公司也“急”了。近年来出品的影视剧,许多都打着“还原历史”、“追求古意”的旗帜。虽然被骗多次,但这些古装剧中,也不乏真正有用心还原的良心团队。例如正午阳光旗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电视剧的造型师,纪伟华、杨树栋、杨晓海等人。
《东宫》、《媚者无疆》等网剧,就算是一些小制作也开始追求自己的风格,逐渐走出俗套。
前几天,#85花待播剧造型师#的热搜吸引了我的注意。
虽然还未知效果如何,但从几张剧照上看:国产古装剧确实不再沉迷“复制粘贴”,开始在造型上发力,来挽回观众们受伤已久的心。
从万众一心研究最纯粹的电视艺术,到在中式美学基础上诞生的许多极具特色的古典创新,再到陷入速成仙侠古偶剧的“仙气”怪圈。
每一环节,都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电视圈风向密切相关。蜿蜒曲折,或许才是某项事物发展的既定路线。但愿,国产古装剧的美学不会在低谷停留太久。那些“消失”了的古装剧造型师觉醒之后,国产古装剧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青石电影
雀雀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暑假来啦,那些神剧又双双叒叕出来啦细数电视剧里的名场面你知道琵琶其实潜藏其中吗?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重温一下这些剧情和曲子吧01《如懿传》论电视剧里的“琵琶精”,《如懿传》这部剧最是当仁不让。大小琵琶精争宠,可为什么这嚣张白蕊姬会被宠幸?因为她会弹琵琶!就连高贵妃,也是因为弹得一手好琵琶,深得大猪蹄子乾隆皇帝的心。一部电视剧,两个琵琶手,琵琶也是相当红了。白蕊姬高晞月“曲有误,周郎顾。”玫贵人曾因这句话,被皇帝宠幸。剧中她演奏的曲子为《春江花月夜》,为她增色不少。在《如懿传》中,与玫贵人琴技平分秋色的便是高贵妃,而高贵妃演奏过的曲子则是《阳春白雪》。02《还珠格格》很多人是因为紫薇弹奏的古筝,而爱上国乐,但你知道吗?在这部剧里,并不只有古筝哦!蒋勤勤饰演的夏盈盈,一身红衣,手抱琵琶的模样令人怜惜,一首《自君别后》,让皇上动容。03《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初见《杨贵妃》海报的那一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运用中国工笔画高度还原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不管是史书还是剧中,女主杨贵妃并不是一个只有美貌的花瓶,她擅歌舞、通音律,弹的一首好琵琶,曾因一曲《霓裳羽衣舞》让唐玄宗为之倾心。04《西游记》大家对“琵琶精”的初印象,莫过于陪伴我们长大的《西游记》了,琵琶精是第五十五回剧中女主,不但毒辣,并且武艺非凡。悟空,八戒二人大战琵琶精,竟也不能分出胜负。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西游记里的琵琶精实际上是一只蝎子哦。大家可以趁假期再回味一番插曲《天王琵琶曲》脑补一波剧情。05《大唐女法医》去年,周洁琼主演的《大唐女法医》一播出,剧中弹琵琶的一个片段被疯传。也许因为从小学琵琶的缘故,剧中周洁琼身上,那古典美人的气质很是出众,剧中的《十面埋伏》也是十分精彩。国内古装剧,琵琶配乐总能为剧情增色许多。不难发现,在古代通音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网友笑谈感觉不会弹琵琶在古代都混不下去了你喜欢的神剧里出现了什么乐器呢?发布于 2021-07-15 19:45
原创 纳兰竹潇 博物馆丨看展览近十年来,各种题材的古装剧如同井喷一般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荧幕上,俊男美女们穿着或华丽或飘逸的衣裳,上演着一个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总能吸引粉丝们热切的目光。无论是什么时代背景,剧中的建筑装潢、人物装束、器物装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是难得一见的——物以稀为贵,这也许就是古装剧之于观众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当看到那些不亚于现代机器工艺的精巧设计,我们也时常会惊叹于先人的智慧:我们的祖先,当真如此聪明,拥有这般超乎时代的“高科技”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然而,剧中所展现出来的物事,又当真都是先人的智慧成果吗?在文化自信的同时,请冷静一下,让我们带上放大镜看一看。令人痛惜的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如今太多太多的古装剧,充斥着“以倭代唐”、“以倭代宋”、“以韩代明”的现象!服 装时至今日,汉服复兴的势头虽然较之十年前已算得是如火如荼,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历朝历代的服装形制都在发生变化,即使是忠实的汉服爱好者,面对资料的散佚、出土文物的缺失,也无法保证自己对每个朝代的服装都了如指掌。因此,此处我们并不苛求所谓“影楼装”、“仙服”、“戏服”等服装一定要符合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但至少,它不能明显地混有别国血统吧?《我叫刘金凤》剧照此处男子头戴的发冠,与日本的“垂缨冠”神似。“垂缨冠”原是日本古代文官服饰的组成部分,初为祭祀礼服,后发展为官服,而我国并没有这样的装束。看他的模样,是不是和日本的传统贵族如出一辙?头戴垂缨冠的德川昭武(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弟弟,图自百度百科)日本平安时代以降的文官“束带装”(图自[日]笹间良彦编著,庄千里译《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在这张日本平安时代文官装束示意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物腰间还围着一条腰带,下垂的部分名为“续平绪”。这是日本武官或者得到允许的公卿等人佩戴刀剑所需,也是正装束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再看这张古装剧《今夕何夕》的剧照,出现了疑似“续平绪”的配饰。《今夕何夕》剧照有些古装剧中也会让演员们穿上男式和服(或者不伦不类的和服“改良”产物)。上:《天盛长歌》剧照下:《我叫刘金凤》官方宣传照《天盛长歌》中服装的立领也好,《我叫刘金凤》中演员肩上的开口也好,都是日本狩衣的特征。中国传统服饰讲究贴合身形,即使有立领,也不会像日式立领那样硬挺地支棱在脖子周围。至于肩上的开口……中国传统的圆领袍还真没有这个设计。上:日式狩衣结构图解(图自[日]笹间良彦编著,庄千里译《日本历史风俗图录》)下:唐神龙二年章怀太子墓《仪卫图》(局部),男子身着圆领袍,两肩无开口上:《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圆领袍服,两肩无开口下:《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身着圆领袍的女性,可以看出圆领较为贴身,两肩无开口除了服饰形制以外,是不是觉得男主角衣服上的花纹也有些奇怪?因为这并不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服装纹饰,而是日式传统樱花纹样。花瓣向内缺了一个小口,辨认樱花并非难事。《我叫刘金凤》官方宣传照而再看中国传统服饰的纹样:博古纹、云纹、回纹、万字纹……除此以外,还有中国人印象中寓意祥瑞的珍禽异兽:龙、凤、狮、虎、鹤、龟……繁复精美、连绵不绝,给人以华丽、吉祥、惊艳的感觉:上:战国 龙凤虎纹绣罗 荆州博物馆藏上:西汉 绒圈锦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下:西汉 绢地茱萸纹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如果说,古装剧的服装设计团队在服装形制设计上出现偏差,尚且可以用方便演员穿脱、衬托人物性格、对中国古代服饰史不了解等理由辩解,但在纹样方面,将大量的中式传统纹样晾在一边,选用日式纹饰,这就说不过去了。不只男装,古装剧中的女装也存在着混杂和服或朝鲜族服装元素的问题。《我叫刘金凤》宣传照(右)与和服女装(左)对比这张宣传照上,女主角所穿的衣服,与日本的二尺袖(小振袖)和行灯袴(裤)不能说是毫无关系,但说句一模一样应该不过分。行灯袴分前后片,各有两条系带,因为外形像日本行灯而得名,非但不是中国的古代服饰,甚至也不能算是日本的古代服饰,因为它在明治维新后才出现。日本女性的袴(当时也称“改良服”,图自[日]难波知子著,王柏静译《裙裾之美——日本女生制服史》)单看上身效果,有人可能把日本行灯袴和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下裙搞混。中国古代的下裙主要分为褶裙、交窬裙(也叫破裙)、百迭裙、马面裙四种,平铺图如下:很显然,无论哪一种,与行灯袴都不是很相似,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看,弄混它们几乎毫无可能。除了行灯袴外,从上面这张图还可以看到,这部剧的女主角身上的衣服腋下开口,袖口对穿。这是典型的女式和服特征。两处开口被称为“身八口”和“振八口”。之所以有“身八口”和“振八口”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女式和服穿着时,需要在腰部折叠与身高相合,穿着时方便调整(手从振八口伸出袖子,再伸进身八口调整)。女式和服结构 图源网络而传统的中国虽然也有方袖,腋下却是不会开口的。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福建博物院藏黄昇墓出土广袖袍形制图(1为正视图,2为下摆开岔示意。图自《福州南宋黄昇墓》)“改良”完和服,还要“改良”朝鲜族服装。《雁归西窗月》剧照图中女角色所穿的衣服,是否会让你觉得有那么些许的眼熟?再多看两眼,那些年风靡全国的《大长今》BGM仿佛已经在耳边响起。而韩剧《大长今》中的朝鲜族服饰其实已经是改良后的版型:韩剧《大长今》剧照朝鲜族传统的女袄非常短,称“则高利”, 袄长及至现在上衣三个纽扣之上,无纽扣,袄袖呈圆弧形肥大,上下衣襟以两根长长的结带在下胸前打一个蝴蝶结。《雁归西窗月》中的女装更像是《大长今》中的改良韩服,具备十分鲜明的朝鲜族特色。首 饰看过身上的衣服,接下来让我们把放大镜移到人物的脑袋上。大家对于这部剧应该都不陌生,当年一度有人称赞其“盛唐气象”,还有夸奖还原唐代妆容的:《武媚娘传奇》剧照可她头上戴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日本细工簪,妆容(见)也毫不还原。细工(つまみ)源自日本江户时代。是一种用布来制成花的手艺,常用于制作发簪等装饰物。日本细工簪 图源网络而唐代的发饰应该是这样的:唐 鎏金摩羯纹银钗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源:动脉影还有这样的(这是钗头部分):唐 嵌白玉花卉纹鎏金银饰件 山西博物院藏图源:动脉影再看这两张的人物造型:《武媚娘传奇》剧照《我叫刘金凤》官方宣传照抛开后者衣服上明晃晃的日式车轮纹样,两者的发型似乎……也有那么一丝眼熟?胜山髻,图自《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这种发型是日本艺伎的发型,有好几种梳法和不同的名称,《武媚娘传奇》和《我叫刘金凤》中的人物所梳的近似于“胜山髻”,相传是吉原的人气艺伎胜山太夫爱梳的发型。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女子发髻,多种多样,各有特色,之前我们也写过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服装、纹样、首饰,每一件都带着文明古国所特有的端宁祥和、雍容大气。和服、韩服、细工簪、花魁髻,虽然不是中国服饰,但其实也包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然而,在拥有着山海一般庞大广阔的文化宝藏的前提下,展现中国古代情景的电视剧,对中国传统服饰视而不见,偷换概念选用日韩服饰或在服饰中加入日韩元素,就可谓数典忘祖了。古装剧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不止是穿着古装的人物,还有各种古色古香的器物和场景。有些时候,细心的观众甚至能在剧中找到博物馆里那些眼熟的藏品:长信宫灯、博山炉、曾侯乙编钟、千里江山图……等等等等,这些彩蛋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和遥不可及的国宝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但近年来的部分古装剧中,却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属于中国的东西。物 品日式灯笼算是古装剧中的重灾区了,作为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之一,只要是涉及夜景,都不乏灯笼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觉得:不过一个灯笼而已,能出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带上放大镜一看,几乎在如今80%的古装剧中,使用的都是日式灯笼:《风起洛阳》剧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再看这张图:日式灯笼,图源网络应该不难看出,剧中满街悬挂的灯笼与日式灯笼是一样的结构。它们的特点是横向骨架,排列细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收纳。而中式灯笼本应该是什么样呢?应该还有人记得,童年神剧《宝莲灯》中,沉香家里就是做灯笼的吧?下面是沉香被父亲罚制灯笼的片段:《宝莲灯》剧照中式灯笼很少有横向骨架,多为纵向骨架、网状骨架(沉香家的这种),还有扎成各式花鸟人物形状的花灯(又叫灯彩),即使有横骨,也是用以加固整个灯笼骨架的,与日式的细密横骨有很大差别。上: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局部,灯笼内部的纵向骨架清晰可见下: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局部,孩童手中提着的荷花灯图源中国彩灯博物馆官网灯笼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就演变出了独特的中式艺术文化,西汉时期便有元宵赏灯的习俗,至唐宋时期已然十分成熟。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观灯乐行》一诗中描述道:“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满城花灯如山,这是何等繁华绮丽之景象!明 吴彬 岁华纪胜图册之元夜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曾记载宋代灯会盛况:“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这样热闹喧哗的场景,岂是结构简单的横骨灯笼所能展现的呢?而今我们并不强求有古装剧能还原昔时情形,却也无法接受满街都是日式灯笼的场景。近年来随着日本动画事业的全球化发展,日式面具也开始出现在了中国的古装剧中:《三千鸦杀》剧照这张剧照里男女主所戴的狐狸面具,名为“狐のお面”,也可简称为“狐面(きつねめん)”,常常出现在日本戏剧及歌舞表演中。狐狸在日本被视为稻荷大神的神使,而稻荷大神主司丰产,所以狐狸会在神使降临或人们祈求五谷丰收的祭舞中登场。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道具,中国有这么多面具可供选择,却偏偏选了日本的传统狐面,总是叫人有些遗憾。上:北朝 陶彩绘武士面具 故宫博物院藏下:明 计盛《货郎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货架上有几种面具除了脸上戴的,还有头上戴的——大概有些关注汉服的朋友对前一阵外网的韩国黑笠和明代大帽之争还有些印象。《捕快姐姐郝可爱》剧照我们对外网指鹿为马的行为感到不忿,然而有些古装剧中,却也的确是以韩代明了。这部网剧中女主所戴的帽子并非明代大帽,倒是和韩国的“黑笠”颇为相似。古画中的韩国黑笠韩国黑笠和明代大帽有些近似,但不无区别。鲁荒王墓中曾经出土过相关文物,使得明代大帽的实物和画像得以对应。明代大帽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图源:动脉影明代大帽早期饰有帽珠,但在明中期向后,则以系绳代替(且佩戴时都是系上的)。即使是有帽珠的时期,从画像上也可以看出来,帽珠并不长,最多也就到颌下一拳上下的距离,像上面那部网剧中长至胸口的帽珠,绝非明代大帽。古画中的明代大帽古画放大庭 院古人历来重视住处的布置,苏轼曾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一斑。文人往往爱在庭院中种上喜爱的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气节:陶渊明爱菊,周敦儒爱莲,蜀相祠堂里有松柏,洗砚池旁有墨梅。江南的高官富贾还会以高价购得太湖石在院中堆砌成假山。而古装剧中,导演也乐于用大量的镜头来展示不同人物居住的庭院(布景)。《梦华录》剧照《斛珠夫人》剧照不知从何时起,白砂铺地、石台灯笼成了古装剧中庭院的标配元素,好生奇怪。中式庭院分明讲究的是天人和谐、移步易景,草木葳蕤、生机盎然,何时流行过枯山水的审美?我并非不能欣赏日式的侘寂物哀之美,可那不属于中国,不该出现在中国的古装剧中。从前读《于园》,张岱描述园中奇石花木:“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寥寥数句,描绘出一个富含生趣的小世界,令人不由心生向往。但看这几部剧中的庭院,花从何来?鸟从何来?春夏秋冬,变化何在?再看87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楼梦》剧照哪怕是模糊的背景,也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楼阁和不同季节的花草树木,夏有绿荷,冬有红梅,若是少了这些花花草草,何来“潇湘妃子”、“蕉下客”的雅号,又何来湘云醉卧芍药裀、宝玉雪中乞红梅的美谈呢?建 筑日式建筑亦是古装剧重灾区之一。《梦华录》剧照除了日式枯山水之外,这两张剧照中的建筑上,圈出来的部分名叫“唐破风(からはふ)”,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常见于城堡等建筑的正门或者侧窗上方,两侧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有些像遮雨棚的形状。宋代虽有类似的抱厦,但从产生的原理来看,它是建筑主体的附属空间,与主体建筑的屋顶呈丁字形相交,或以“勾连搭”的方式与主体建筑相连,起到扩大建筑内部空间、增加采光、丰富建筑轮廓线条等多重作用。抱厦内部可以让人活动,与唐破风完全是两种东西。所以,凡是出现唐破风造型的建筑,几乎可以认定为日式建筑。还有一个可以判断为日式建筑的特点便是金鸱吻。日式的鸱吻呈金色,造型近似靴子,闪闪发光:《梦华录》剧照日本四天王寺五重塔及金鸱吻建筑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鸱吻。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鸱吻是龙的儿子,喜欢喷水,能够主导降雨,安置在建筑上,有防火的美好祝愿。中国的鸱吻造型精美,多做成形象的兽状,为琉璃瓦制作,装饰繁复。参考永乐宫三清殿的琉璃鸱吻:笔者自摄房屋建筑上的装饰也有典型的日本元素,日式工霞纹似乎无处不在:《梦华录》剧照《陈情令》剧照中国的云纹通常更为写实、饱满,还有勾云纹、如意云纹等多种变体,很少有这种线条较为平直、简单的勾勒形式:清 盘金彩绣团龙补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图源:动脉影汉 白玉勾云纹龙首带钩 天津博物馆藏图源:动脉影元 剔犀如意云纹盏托 浙江省博物馆藏图源:动脉影相较于人物的衣服、首饰而言,我们对于生活用品、房屋建筑的样式可能更为陌生,如果不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对于这方面的古装剧乱象几乎无从分辨,甚至于连中国的一些风景区、博物馆的仿古布景都出现了错误的陈设。某景点的日式五重塔和金鸱吻图源江苏新闻某博物馆特展的日式横骨灯笼笔者自摄笔者最担心的莫过于此。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文物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古装电视剧是他们直观感受古代文化、获取文物知识的重要途径,若是古装剧的以倭代唐/宋、以韩代明现象如此继续下去,反会令真实的中华文化明珠蒙尘。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家的关注下,广电总局最近也刚刚下发了“古装剧不得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指令,这说明我们带上放大镜观看古装剧的行为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日韩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文化早就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属于他们的特色,文化风格已经与中华文化剥离。日本和韩国绝不是“中华文化的电冰箱”。本文无意于吹毛求疵,只望尽己所能指出古装剧中的谬误之处,为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声。原标题:《如果观看古装剧时带上放大镜……》阅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装剧经常出现的场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