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在唐朝的影响力和高适在影视中的文学形象和现实的文学形象有什么区别?


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片名取自明代陈子龙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同时,片名也展现了电影的主题。“长安”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更是有志之士的憧憬,抱负和寄托。而“三万里”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是大唐诗人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岂止三万里,时代之下的命运有时是一生也无法跨越的鸿沟。1.裴十二:谁言女儿弱,剑气震前川电影里面李白带着高适去唐代裴将军家赴宴,裴家的裴旻剑舞是大唐一绝。女扮男装的裴十二,不仅是才女,而且继承了裴家剑法的所有剑法精髓。裴十二跟高适的剑枪对决堪称一绝,却因为是女儿身,只能囿于扬州无法施展的女子才华。即使女扮男装,也改变不了时代的价值观,她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有才女性的绝望。那首《题玉泉溪》本是佳作。梨花醉春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在唐朝这个浓墨重彩的锦缎上,她也只能署名唐·湘中女子。所谓湘中女子,就是无名氏。即使唐代部分女性有不输于男子的才华,古代女子的路依旧举步维艰。科举考试仅限男子,种地也没有资格受田,即使家中做官,爵位也有嫡长子继承制,留给女子的便是嫁个好人家,把命运从娘家交给夫家。谁言女儿弱,剑气震前川。作者将她的故事搬到银幕上,向你我传达的,不单单是传承了千年的价值观,更是为了放下这千年的偏见。2.李白:谪仙满腹才情一生未得功名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秋雨对李白的评价,只不过身处唐代的李白,并不知道自己竟如半个盛唐般重要。电影中李白带高适去唐代裴将军家赴宴,门口疯疯癫癫的张旭看了吴道子的画悟道了。李白告诉高适:“裴家的裴旻剑舞和张旭草书并称大唐双绝。”此刻的他还不知道,后来自己被唐文宗御封为唐代第三绝:李白诗歌。其实李白本身是个富二代,家庭优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就是他家境最有力的证明。他家是经商起家,处于“士农工商”阶层的最底层,他的出路比农民入仕更加艰难,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为了做官,他曾入赘宰相府,却没有真的找到捷径。好在他最终被玉真公主赏识,在贺知章的推荐下,43岁那年李白被召进宫供奉翰林。其实李白的性格不适合官场,在长安短短两年,就做出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等一系列荒唐事。经历了短暂的飞黄腾达,功成名就,他被玄宗赐金放还,仕途失意的他决定走上修仙之道。李白明明目空一切,不慕权贵,却两次入赘、入道家,皆是因为做官执念。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入仕是最好的出路。李白这样才情的人,自是有一股傲气,他要做就做宰相辅佐国君,其他的官,他都提不起兴趣。李白在入仕上的执念,最终也将他伤得遍体鳞伤。后来时局动荡,逐渐年老的他着急做出成绩,站错队成为了永王幕僚,写出了《永王东巡歌》组诗十一首。永王被高适镇压,李白沦为阶下囚,最终被贬夜郎,在途中遇到大赦。可李白依旧是李白,历经风沙一身伤,心中仍有一片山河。途中他写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青史留名的诗句。是他颠沛半生,度过重重难关的写照,更是历尽千帆过后的抱朴如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岁月泼墨,谪仙笔下生花,时序轮转,如今读到他的故事和诗,我们也算是有幸得观古意了。3.高适: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看电影很触动的一点,是高适千里迢迢从家乡来到长安,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为了得到举荐,他在公主宴会上表演“上阵杀敌的高家枪法”,只换来玉真公主的一句“有点害怕”。正如那句“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高适与仕途之间的距离,又岂止是那一路奔波而来的三十里路呢?跟裴十二那场对决以后,他口吃好了,决定卧薪尝胆,女子有如此才华只能埋没,他好歹是男儿身,脚踏实地总有出路。他在边塞以自己的见闻做出了《燕歌行》千古传诵,后又去往哥舒翰帐下,当将帅身边的掌书记。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高适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无法取悦他人而被埋没的高家枪法,终于在暮年,得以上阵杀敌。前半生的高适穷困潦倒,家族衰败,直到五十岁才崭露头角。幸运的是,他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不幸的是,直到头发花白高适才有机会披甲出征。《长安三万里》的每个人,都被禁锢在时代里面。统治者贪图享乐最终国破家亡,却可笑的将王朝败落归咎为一个女子;李白本不属于这世间,却最终入世。裴十二才华横溢,因是女儿身囿于扬州无法施展;高适直到头发花白才有机会披甲出征。可爱阳光的小杜甫最后结局落魄;程公公哪怕功成名就,后人也只能在宦官名录里面看到他的名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一代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无法挽救的将倾大唐。每个人都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的荒唐狂乱,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因为有能力的人只会寂寥不会悲惨,只会落寞不怕落魄。
影片不想借助动画技术手段让一千多年后的观众留下祖先曾经那么厉害的感叹,而更想邀请观众一起来思考,唐朝是如何盛极而衰的……■吴玫以唐诗为素材,创作一部动画片,此念生成的那一刻起,创作者就为自己找了个难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称“唐朝户籍警”的陈尚君先生,数十年来埋首在故纸堆里爬梳,完成了两部大书,《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而在《全唐诗补编》问世之前,我们习惯沿用于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的说法,亦即唐诗作者有2300多名,他们创作了48900首唐诗。陈尚君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全唐诗的总数超过了5万首。尽情地延展一部动画片的长度,《长安三万里》也说不尽5万首唐诗的故事,那么,从唐史中剪裁出哪一段来呈现到银幕上会最精彩?似乎也不必争论,盛唐嘛。影片也的确开始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那么,影片何以起始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而不是直取个性张扬、艺术精致、文学正充分表达着各种不同生命之光的盛唐气象?《长安三万里》不想借助越来越无所不能的动画技术手段,让一千多年后的观众在场灯暗下来以后跨越银幕内外的阻隔、回到绚烂至极的盛唐,等到影院再度明亮时空留下祖先曾经那么厉害的感叹。电影更想邀请《长安三万里》的观众一起来思考,唐朝是如何盛极而衰的,所以,大幕一拉开,撞入我们眼帘的画面是山川瘦骨嶙峋、大地白雪皑皑,大唐节度使高适率领的唐军如困兽被吐蕃大军围攻得狼狈不堪……也就是说,2300多名唐诗作者之一的高适,被《长安三万里》选作了影片的重要角色。2300多,这数量实在惊人。仅举头仰望唐诗这座金字塔顶端那些与高适同时期的作者,王维、杜甫、孟浩然、岑参、王昌龄等这些盛唐诗人的诗名都远大于高适或与他不相上下,《长安三万里》怎么就相中了高适?是因为高适远离长安三万里镇守边关时鞠躬尽瘁,为日后郭子仪率部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做足了准备?当程公公奉朝廷之命不远万里来到高适身边核实他与李白的交往史,随着李白的音容笑貌在高适的回忆中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再一次确认,论及唐诗,李白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我们也确定,《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电影以高适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是因为历史上两人确有其事地双向奔赴过;李白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中,高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一个是唐高宗时大将军的孙子,一个是商人之子,高适和李白哪有交集的机会?就像电影所交代的那样,掌握了高家独门刀法的高适也曾自负过,以建功立业自期的他,于20岁那年离开客居的宋州远赴长安首探仕途,与李白成为一世的未见时相忘于江湖、相见时鼎力相助的朋友,就是始于此次去长安的路途中。行囊就快空了的高适,突遭强盗剪径,正心急火燎时,同样被抢了随身物品的李白误将高适当盗贼与之打杀过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两人因此成了莫逆之交。李白形象如何?高适又长着一副什么模样?凭借留存于世未必酷肖的画像还原的李白与高适的动画形象,已经内涵了两位大诗人的性格特征:高适一身素袍,李白白衣飘飘;高适为丢失了仅有的盘缠而忧心忡忡,李白则高调宣称失去金银并不足惜;高适因为口吃而讷讷,李白则一张嘴便口若悬河……在今人看来性格正好互补的高适和李白,是否肝胆相照了呢?打那以后高适对李白倒是念念不忘,但高适在李白心目中可能就未必了,影片用李白的两次遗忘做了备注。第一次遗忘,发生在两人相识的一年后。那一年,高适践约去扬州会李白,见到高适的刹那,李白大感意外的表情透露出,他早就把去年此时与高适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第二次遗忘,则发生在数年后李白在长安得到朝廷赏识、觉得自己前途有望写信邀高适前来分享他的喜悦之时。在长安李白的寓所门外久等李白不归,高适只好依照旁人的指点到酒肆寻找,与李白四目相对的瞬间,高适明白,李白的邀请函只是一时兴起之作。两次遗忘,确信无疑。但是否证明了李白不像高适那样珍重两人之间的友情?未必。在扬州时,当着他的一众好友高适直言相劝李白,不应该这样胡闹着虚掷才华。仗着出众的才华未免有些浮夸的李白,怎能忍得下他人的当众指摘?但面对高适的耿直,李白只是愣怔了片刻,就领会了高适的好意,也就是说,两人的扬州会面,李白的遗忘是真的,而他将高适当做可以托付心事的好友,也是真的。从而,我们有理由怀疑,李白的第二次遗忘,是否内有隐情?收到李白邀请他去长安的那封信后,高适便启程出发。从高适居住的梁园到长安,电影切换一个镜头就已经完成,实际上那段长路高适大概需要走上好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长安都发生了什么?也许,刚被贵人赏识李白就写了那封信,他的想法是既然自己已经走通了仕途,就应该拉上兄弟一起奔赴光明前程吧?不过,李白很快就认清了一个事实,即权贵哪里是赏识他的才华?他只是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点缀。明了自己的处境后,李白便以醉酒麻痹自己,见到风尘仆仆的高适,他真醉了,哪里是忘了与高适的约定?一心想要以仕途报国的两位大诗人,历经波折汇合于大唐的政治中心长安后,却只能在酒肆里一个借酒浇愁一个怅然若失。是“安史之乱”掘断了诗人的大好前程吗?更确切地说,是满目疮痍的大唐江山让很多人梦断长安,而这,才是大唐衰败及至轰然倒塌的原因。不过,《长安三万里》落墨更多的,是家国不幸之际高适与李白相异的人生观带给自己的生命结局:既然放不下仕途,高适就辗转沙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尤其在知天命以后还不心灰意冷,不放弃终于成就了他,成为唐朝诗人中官位最显著的那一个,他的仕途之路,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诗风,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诗作的数量之巨,是高适无可比拟的,至于其诗风的瑰丽奇幻,更是高适望尘莫及的,假如李白平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一时无两的大诗人,他已经登顶,问题是,他遥望官职一生蹭蹬……“李白是仙人,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我们考虑到如果故事是从李白的视角出发,普通人可能很难代入到他的心境,所以我们查阅了很多文献,想找到另一个,最终确定了高适。”《长安三万里》的制片于洲的一番话,像是在提醒坐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兴致勃勃背唐诗的孩子们,从李白的遗忘和高适的念念不忘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开放、最多元的时代之一,也是诗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在唐朝,从皇帝到百姓,都喜欢写诗,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交流感悟的重要方式。而在唐朝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杰出和传奇的一个,他以天才的才华、不羁的性格、浪漫的情怀,创作了无数名垂千古的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就是以李白为主角,通过他的老友高适的回忆,展现了李白一生的风云变幻,以及他所经历的盛唐和乱唐的兴衰沧桑。影片长达168分钟,是中国影史上最长的动画电影,影片用细腻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长安城影片从高适老年时期开始回溯李白一生,从他少年时期在蜀地游学,到他中年时期在扬州饮酒作乐,再到他晚年时期在齐州入道修真。影片中穿插了很多唐诗中著名的场景和人物:李白在皇宫中为杨贵妃赋《清平调》,李白与贺知章相遇称呼“谪仙人”,李白与少年杜甫在岐王府邸听李龟年歌唱,《长安三万里》也是影片的名字和主题曲。还有扬州、洛阳、长安等城市,都是当时最繁华最富裕的地方,也是诗人们最向往最留恋的地方。影片没有采用复杂的剧情和技巧,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影片高潮出现在后半部分,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而被囚禁,在狱中向高适求救。高适虽然已经成为剑南节度使,却无法救出李白。后来李白被赦免后,在齐州与高适、杜甫等友人相聚,在酒兴之下作了《将进酒》这首名篇。影片借助动画效果,将这首诗表现得非常生动和震撼。我们看到已经有些苍老和沧桑的李白拿着一碗酒,大声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每一个人碰碰杯。然后他骑着一只白鹤飞上了天空,在云端中与神仙、鸟兽、花草共饮共舞。这一幕让人感觉到,这就是诗仙李白一直追求的自由和快乐。而所有的苦难和挫折,都在那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化为乌有。不久之后,李白在当涂病逝。而高适则在晚年升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成为唐朝诗人中唯一达到高官封爵的人。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也是李白曾经的梦想。不知道李白是否知道,他那个年轻时的朋友,最后活成了他想要的样子。李白和高适《长安三万里》对诗歌的文化价值也有着深刻的诠释。影片开头就说:“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唐诗不仅是国粹的传承,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影片中一一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盛唐的繁华和气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的情感和理想。即使在战乱之后,长安城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是只要我们还记得“青牛白马七香车”,长安城就还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不断地阅读和传承,唐诗就会永远地存在。最后还是要感叹一下,盛唐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它永远值得我们去回忆、去重现、去品味。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恨歌唐玄宗的人物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