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觉得王自健有马三立相声的魅力的风格?

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相声,你会做些什么?徐强会说球。他在PPTV录制一档名叫《中超吐口秀》的节目,与王新欣、杨昊、韩鹏等足球圈的「老炮儿」们一起侃大山、喝小酒。他还会唱民谣,作为民间音乐组织「麻油叶」的一员,与马頔、尧十三、 宋冬野等民谣界的「旗手」们一同赋新词、强说愁。丁嘉恒会武术。他结了婚,当了爹,曾经的「小灵童」早已长大成人,却一直痴迷着拳脚棍棒。他开了一档网络电台,取名《打架那些事儿》,在荔枝FM、蜻蜓FM上都有更新。电台后来改名为《闲篇儿》,邀请马春然、闫翀一起,不说相声,只话春秋。陈溯会写字。虽然「耗子招笑儿」的传奇已从网络世界的腥风血雨中隐去,但现实生活里的陈溯依然笔耕不辍。除了报社的工作外,他为师弟金岩创作了多段作品,还参与策划了央视《挑战不可能》、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等多档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都很不错。王自健会说脱口秀。他在东方卫视主持《今晚80后脱口秀》已满五年,历经走红、停播、改版,将《今晚80后脱口秀》打造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电视脱口秀品牌,离别之时,已然无憾。他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雄心勃勃进军手机市场。他演戏,甚至还凭借电影《你好,疯子!》提名第八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马岐将「康龄轩」从后海搬到了马连道,坚持着自己的京味儿评书。王长宝、齐满意二老从单位退休,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杨亚鹏爱听歌,于洪涛爱看球,李志申爱养狗、养乌龟。周思浩去了「哪儿乐」,张硕去了「乐活」,魏鹏继续漂着,之后都渐渐淡出舞台。李善鹏在「大逗」遇见了千年难遇的钱琦,找到了自己新的表演方向。孙洪亮在「笑动百华」向体制靠拢,成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的一员。张伯鑫在「嘻哈包袱铺」做到了演员总队长的位置,可「嘻哈」的风光似乎与他无关。他停更了博客,也不在微博上发表任何与相声有关的内容,只是单纯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生活平静得可怕,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相声,远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但相声,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曾几何时,他们是中国最具希望的青年相声团体,引领了郭德纲之后相声艺术创作与创新的方向。从「广茗阁」到「青蓝剧场」,从「挚友」时代到「第二班」的辉煌,赢得掌声阵阵,一时佳作无数。曾几何时,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冲冠一怒为知音,义结金兰报社团。却终究在名利与是非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然后分道扬镳,各奔天涯。2017年6月24日晚,灯火通明的「青蓝剧场」,「第二班」举行了盛大的回归复演。此刻,距离他们的上一次演出,已经过去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第二班回归复演)在现场,观众哭了,演员也哭了。哭的是那些逝去的青春,哭的是那些曾经的过往。时间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作家,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我们一直在思考,相声为什么会存在?但直到站上舞台、坐进剧场的那一刻,我们才终于明白,相声虽不是生活的意义,但相声让我们都生活更有意义。对于「第二班」的旧事,我们无意评价对错。对于「第二班」的新生,我们无需唏嘘伤感。毕竟,在生命的无常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合久必分也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做的,是正视这段历史,这不仅仅是「第二班」的历史,更是大时代下中国民营相声团体发展的一个缩影。时代的浪潮里,所有的分别都只是另一个开始。世家回顾「第二班」的历史,有一个永远也无法绕开的名字,张伯鑫。张伯鑫,北京人,1980年生,曲艺世家出身。他的祖父张喜林是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的奠基人,师从「相声大师」赵蔼如;外祖父希世珍是京城单弦名票,师从「单弦大王」荣剑尘;父亲张同和是海政文工团快板书演员,师从「快板大王」李润杰;母亲希婉英是西城区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师从曲艺名家马增蕙。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年幼的张伯鑫打开了一扇通向曲艺殿堂的大门。他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记得从小家里就是个曲艺的大票房一样,许多许多的名家都是家里的座上客,郭荣启先生、侯宝林先生、高元钧先生、高凤山先生、孙宝才先生、罗荣寿先生、李志鹏先生、阚泽良先生、张永熙先生、冯宝华先生……和太多的小子辈了,我都见过。最高兴的是能过年啦,哈哈给我压岁钱,记得高元钧爷爷在八几年的时候给了我二十元压岁钱,天啊!快乐疯了我啦,那可对个孩子来说是钱啊!为什么那时候记不住侯耀文、李金斗……他们呢?因为不给钱(什么倒霉孩子啊)。张伯鑫称自己是「红旗下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幼随外祖父和母亲学唱单弦、岔曲,随父亲学唱快板书、连珠快书,是名副其实的「娃娃腿儿」。1989年,年仅九岁的张伯鑫参加北京首届少儿曲艺大赛,凭借表演连珠快书《真假李逵》荣获一等奖,在曲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张伯鑫)1996年,十六岁的张伯鑫开始随「相声夫妻店」赵小林、马贵荣学习相声,并邂逅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搭档——李文华先生的外孙孙越。赵小林人称「面儿赵」,是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师承张伯鑫的祖父张喜林。马贵荣曾担任崇文区小花艺术团副团长,是回婉华先生的弟子。当时,北京电视台王牌少儿节目《七色光》中有一个名叫《瘦嘻嘻和胖哈哈》的板块,很受小朋友们欢迎。「瘦嘻嘻」的扮演者是常宝霆先生的弟子安宁,而「胖哈哈」的扮演者就是赵小林。正是基于这个角色,赵小林、马贵荣在西城区少年宫成立「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相声的孩子。王玥波、应宁、王磊、徐德亮、孙越、张伯鑫、李然、阎翀、王惟、连旭、赵臣、李林、刘喆、高晓攀等人,都在不同时期接受过赵、马二人的培养。(马贵荣、赵小林收徒仪式)马贵荣在自传《我和相声》一书中,这样回忆张伯鑫:张伯鑫小时勤奋好学,无论是和姥爷学单弦,还是和父亲学快板,与同龄孩子比都很有天赋,但他学相声却是由我启的蒙。那时我已到西城区少年宫授课,并成立了「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张伯鑫因为来得晚,就没经过小班的培训直接进了大班。给他辅导的第一快活就是《八扇屏》,因为他有过快板表演的基础,所以身上的刀枪架儿比别的学员洒脱漂亮,一招一式也比别人领会模仿得快。在艺术团,张伯鑫既是学员,又是小教员。他经常被马贵荣安排教同学们打快板,还与王玥波合说了一段以快板形式贯穿的相声作品《新导游》,在《空中笑林》节目中播出,获得广泛好评。然而,当时的相声行业并不景气,除了少数几个国有院团坚持演出以外,相声在民营领域内可以算是一片空白。诺大的北京城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相声场子都找不出来。如果不能登台演出,孩子们的天赋只能被白白浪费。为了找到合适的场地,夫妻俩几乎跑遍大半个北京。几经周折,终于在琉璃厂内的「京味茶馆」里找到了地方。
茶馆
「京味茶馆」成立于1996年3月,位于宣武区琉璃厂古文化街中国书店院内,创建者是当时中国书店的员工,北京民俗界赫赫有名的「茶人」冯建华先生。冯建华痴迷于老北京民俗文化,他在茶馆内开辟出一块曲艺场子,邀请民间艺人、票友来此演出。说是场子,其实就是茶馆内的一块空地,支上场面桌,贴上幕布,幕布上写着「京味茶馆,京味曲艺」。虽然极为简陋,但在当时已是十分难得。曲艺名家李学勤、金宗超、佟连生、黄显一,评书艺人马岐、刘永生,相声名家王世臣,相声艺人沙广森、查良燮、张文顺、邢克昭等均曾在此献艺。(京味茶馆,王世臣与冯建华)在《中国摄影家》期刊1999年6月15日发表的王相东所作《京味茶馆》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京味茶馆」里有相声、评书、单弦、大鼓、双簧等多种传统曲目,演员们大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老艺人和痴迷于曲艺的票友……现在常到茶馆练嗓子的演员大概有五十多位,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老艺人……但令人惋惜的是,一些曲艺界的老艺人已相继去世,没有足够的年轻力量来继承他们的事业,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消亡。如果说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浓缩了近代中国的市井百态,那冯建华的「京味茶馆」,则见证了相声第五次兴起前的最初形态。1996年,王玥波、应宁、王磊、徐德亮、张伯鑫、吴玥等一批年轻人加入「京味茶馆」的演出阵营,为茶馆带来勃勃生机。在相声第五次兴起的前夜,「京味茶馆」以一种近乎不可能的方式,为这门艺术留下了火种。(京味茶馆,沙广森表演相声)点燃这火种的一根柴,叫郭德纲。同样是在1996年,还留着分头的郭德纲第三次闯荡北京城,依旧不得志。一日,百无聊赖的郭德纲来中国书店看书,无意间发现了这群说着相声的年轻人。在北京的茶馆里听到相声,郭德纲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若干年后,他在自传《过得刚好》里写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路过南城的一个茶馆,看见一帮孩子在茶馆里说相声,说着玩儿。我坐在那要了一壶茶,太感慨了。我是奔着这个来的,从小学的也是相声,现如今我因为相声困在北京了。看见他们说相声,心里不是滋味。总去听很快就熟悉了,聊天的时候他们问我是干吗的,我说我也是说相声的,他们就让我也说一段。说了一段,打那儿起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在「京味茶馆」,郭德纲把天津茶馆里的「野路子」带到了北京,火爆的表演让人大开眼界。他与王玥波组成搭档,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固定的茶座。徐德亮在自己的杂文集《新鲜猫屎》中写道:早在十年前,在东琉璃厂的旧茶馆里,我第一次看见他(郭德纲)时,就觉得他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听着他在台上讲很露骨的性暗示和性笑话,招得一屋子男男女女乐不可支,我忽然感到:相声的原生态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郭德纲与王玥波)在这里,郭德纲结识了张文顺、李菁、徐德亮,这几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创业伙伴。郭德纲还结识了张伯鑫,一个与他命运相似但又大不相同的年轻人。《竞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北城张伯鑫VS南城郭德纲:相声的火是虚假繁荣》的文章,描述了当时郭、张同台的情形:张伯鑫第一次和郭德纲同台演出,是在京味茶馆,茶馆原来在厂甸,后来搬到西琉璃厂。郭德纲当时穿着白色的大褂唱大鼓,他说:「我就是条来北京争饭的疯狗。」这话给张伯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人说不了相声,还可以找别的饭碗,而郭德纲只有相声。正是这段经历,让郭德纲坚定了「相声艺术回归剧场」的决心。他在《过得刚好》中写道:其实那茶馆也不挣钱,在墙上贴了一张纸,听相声、听评书两块钱一位。那段时间,对我后来把相声带回剧场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百公里外的天津,于宝林先生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同样的口号。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将尹笑声、黄铁良等老艺人集结起来,又补充了自己的弟子陈鸣志、邓继增、佟有为、马树春等人,在茶馆内恢复相声演出。1998年,众友相声艺术团成立,次年,哈哈笑相声艺术团成立,相声重新回到了天津百姓的生活中。
寒冬
1997年,十七岁的张伯鑫拜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高英培先生门下,成为高英培的「关门弟子」,与苏明杰、孟凡贵、李嘉存、赵保乐等名家同出一门。1998年,张伯鑫应征入伍,远赴河南洛阳,成为第二炮兵政治部「长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在部队,他依然坚持创作、表演,凭借小品《选号手》荣获第二炮兵第四届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2002年大年初二,张伯鑫随父母一同到师父家拜年。此时的高英培已卧床多年,连说话都费劲,但见到张伯鑫却很高兴。他拉着徒弟的手说:「祝你演出成功。」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好似身上没有一丝病痛。第二日,高英培先生在睡梦中驾鹤西归,享年七十四岁。(张伯鑫与师父高英培)带着师父的遗愿,张伯鑫决心把相声事业坚持下去。他从部队复员后的第一站,便是曾经的老师马贵荣领衔的「笑友校友俱乐部」。「笑友校友俱乐部」成立于2001年,由鲲鹏网发起,马贵荣担任领队兼指导老师。第一批成员大都是曾经「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的学员,以及北京各大高校的相声爱好者们。如中国政法大学的王玥波,北京师范大学的应宁、王磊,北京工业大学的李菁,北京大学的徐德亮、阎翀等。马贵荣在《我和相声》中写道:原来从小在西少宫胖哈哈幽默艺术团活动的小学员,十多年后,这些当年天真可爱的「乐娃娃」已经分别考入各高等院校,成为跨世纪的中华学子,他们的年龄已不适合少年宫的编制,于是在姜昆老师的支持关怀下,成立了这个挂靠昆朋(鲲鹏)相声网站的组织。2002年,张伯鑫加入「笑友校友俱乐部」,负责俱乐部的财务工作。但没过多久,却因为财务问题被迫退出。他在博客中写道:由于我疏忽管理,把演出票款没有及时收回,才与「笑友校友」俱乐部(胖哈哈幽默艺术团)断绝了关系,也和马贵荣老师的学生弟子产生了矛盾。一切都因为钱。同年,辗转过琉璃厂「京味茶馆」、珠宝市街「中和戏院」、西单商场「启明小剧场」等多地的郭德纲联合张文顺、李菁,在大栅栏「广德楼戏园」成立了「北京相声大会」,何云伟、曹云金开始追随郭德纲学艺。第二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演出地点搬到了「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内,潘云侠、张云雷相继加盟。(德云社)那段时期,正是相声艺术最萧条年的年月。如果说九十年代末,相声还可以靠着春晚上留下的人气勉强撑起门面,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大众娱乐形式日趋多样化,相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断崖式」暴跌。原本在人们眼中旱涝保收的国营院团,也在行业的破败里人心涣散,各寻出路。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于谦,在相继参演了《小井胡同》、《海马歌舞厅》、《九九归一》、《李卫当官》等多部影视剧之后,一度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要去拍戏了。他的搭档,李金斗先生的大弟子刘颖,则在2000年离开相声舞台,远赴日本学习企业管理。为了维持演出业务,北京市曲艺团从小茶馆里借来了「草根艺人」郭德纲,临时与于谦搭档。在北京某郊区的露天广场上,二人合作了一段《拴娃娃》,竟是高山流水,默契异常。郭德纲在《过得刚好》里写道:我是在1998年认识于谦老师的,有朋友介绍,这是于谦,北京著名相声演员。当时我是大三——刚到大兴三年……后来,我们没怎么联系,直到他们团里缺人找我帮忙,我们搭档说相声,辗转于北京郊区,我们成了相声界的郊县天王。在台上的合作,让我感到特别惊喜。我从小学相声,跟很多捧哏演员合作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但是他让我特别满意,挑不出毛病。两人一见如故。那次以后,于谦经常被郭德纲请来「德云社」做客,还在张文顺先生身体不适的时候「救场」演出。后来,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与郭德纲组成固定搭档。在那段寒冬的岁月里,这样温暖的片段少之又少。更多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冰冰的现实,相声就快要被遗忘了。为了生存下去,郭德纲不得不写剧本、做节目,想尽一切办法挣钱。曹云金在自传《金声金事》中记载:那个年月,师父在安徽电视台做一档栏目叫《超级大赢家》,几千块一个月,在北京租套房子两千多的开销,反正是将将够养家糊口,过日子。额外时间,师父也挣点外快,做个编剧什么的,天天在家里编写。2003年的一天,郭德纲饿着肚子,从北京连夜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合肥,可只能被关在玻璃柜里吃泡面,吸引路人围观。这个片段,似乎是相声在当时处境的一个缩影:你放下尊严,极尽所能去引人发笑,可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更没有人会关心你的辛苦与可怜。(郭德纲参加电视节目)为了找到出路,国营院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2003年,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东城文化馆和社区文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俱乐部高举「给老百姓演出、为老百姓创作、让老百姓满意」的大旗,由相声名家李金斗担任俱乐部主席,汇聚王谦祥、李增瑞、孟凡贵、李建华、宋德全、贾仑、付强等老中青三代相声工作者,迈出了国营院团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姜昆、李金斗与郭德纲)这是相声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反而就越团结。寒冬里,无论是国营院团,还是民间团体,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让相声活下去。无数相声人投石探路,虽举步维艰,却义无反顾,没有仇恨,没有攻击,没有轻视,有的,只是一份活下去的勇气。冬天已经如此寒冷,春天还会远么?
春天
2004年,「德云社」从「华声天桥」搬到「天桥乐茶园」,逐渐有了起色。孔云龙、岳云鹏在这一时期加盟,高晓攀也作为报幕员,出现在德云社的舞台上。为宣传演出,郭德纲曾用「天津小孩」的ID在「中华相声网」上发帖。时过境迁,如今再翻看当时的节目单,难免让人唏嘘:(北京相声大会节目单)从10月份起,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开心茶馆》的主播康大鹏开始录制「德云社」的专场演出,并在节目中连日播放,吸引了大批观众,「天桥乐」剧场的售票窗口第一次挂上了客满的牌子。年底推出的「濒临失传曲目展演」更是火爆异常,观众多得甚至吓到了演员。2005年,几乎是一夜之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把就快被人们遗忘的相声艺术重新拉回到大众的视线中来。相声艺人,特别是民间相声艺人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寻找剧场、成立班社、组织演出。一时间,北京城掀起了一股相声小剧场热潮。(德云社外,排队买票的人群)在2005年之前,北京市可考证到的相声团体一共只有五家,分别是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北京市曲艺团、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和「德云社」,「德云社」是当时惟一一家民营性质的相声团体。从2006年开始,北京城迎来了相声小剧场演出的黄金时期,其中民营团体占绝大多数,数量上升至三十多家,上百名相声演员在茶楼、小剧场汇聚一堂,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聚乐部」创始人王惟在接受《中国文化传媒》的采访时形容当时的情景,「几乎是开一家、火一家」。这些人当中,有来自国营院团,在当时已小有名气的笑星;有退隐舞台多年,如今重新登台献艺的老艺人;有曲校、演艺学院毕业的科班学子;有下海一试身手的票界精英;有怀揣梦想来北京闯荡的「北漂」;有一直接受相声熏陶的北京「土著」;有继承家族衣钵的世家子弟;有误打误撞进入行业的求生者……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的理想齐聚北京,合力撑起了相声第五次兴起的脊梁。之后的十年里,他们的人生数度交集,却又数度分离,见证了一段盛世,谱写了一曲悲欢。(德云社)随着王玥波、应宁、王磊、李菁、孙越、阎翀等一批「78—80」年龄段的大学生演员陆续走出校园,「笑友校友俱乐部」迎来了第二批年轻人。在「笑友校友俱乐部」的博客中,有一篇发表于2006年的成员介绍。马贵荣仍然担任领队兼指导老师,主要演员有:郝君、连旭、栾京祥、顾博岳、李欧、赵臣、赵健、郭磊、甄有川、吴嵩、李晨语、宋伯朝、詹竟、丁舟、赵宇、高晓攀等。他们深入高校、社区进行演出,还在通州「豪唐酒吧」组织过慈善义演。(笑友校友俱乐部)而离开了「笑友校友俱乐部」的王玥波、应宁、王磊、李菁、孙越等人,成立了「学子鸣春相声大会」,定期在大栅栏演出。但在演出之外,他们的人生却各不相同。李菁在「德云社」创业,王玥波、应宁陆续进入国营院团,而孙越则在北京动物园当了一名饲养员,逐渐与舞台绝缘。(应宁与王玥波)与孙越相似,张伯鑫在离开「笑友校友俱乐部」后,未能像王玥波、应宁等人一样进入国营院团,而是成为西城区环卫局的一名环卫工人,在护国寺扫过大街,在紫竹院收过垃圾,后来做上了业务检查员。正如师胜杰先生在相声《同桌的你》中描述的那样,环卫工作虽然平凡,但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2003年,张伯鑫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表现优异,还因此获得了西城区政府的表彰。(张伯鑫作先进事迹报告)可张伯鑫毕竟是一名相声演员。世家出身,学艺多年,相声艺术早就融进了他的血液里,无法割舍。面对日益复苏的相声市场,师父「祝你演出成功」的遗愿犹在耳边,他没有理由不把这条路走下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舞台。
颠沛
在张伯鑫还在苦苦寻觅相声舞台的时候,高晓攀已经先他一步,开始了创业的道路。2005年,在「德云社」并不得志的高晓攀选择离开,自组班社,在朝阳区文化馆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相声青年剧团」。由于当时的演出场地是在朝阳区文化馆「九个剧场」之一的「小梨园剧场」,与酒吧、画廊、休闲书屋等文化设施交错,故剧团又名为「九个剧场」相声青年团。(北京相声青年剧团)在「北京相声青年剧团」的新浪博客里,至今仍能找到高晓攀当年所写的一些宣传材料。「北京相声青年剧团」由高晓攀担任团长,主打创新元素与相声剧的概念,主要演员有张鲁、陈一、邓志勇、曹俊清、李荣林、王楠、尤献超等人,由高晓攀与陈一搭档攒底。其中,陈一久战影视行业,是资深的导演、主持人,之后拜师刘洪沂,但在当时还并未正式下海。张鲁、李荣林都是罗荣寿先生的弟子,邓志勇就是如今「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邓德勇。尤献超在当时的身份虽然只是学员,但与高晓攀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两人之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北京相声青年剧团博文)「北京相声青年剧团」成立后,演员阵容不断扩编,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被吸纳到队伍中来,张伯鑫、刘喆、张岩、程柯深等人相继加盟。起初,张伯鑫并不是该团演员,几次接触下来,他开始随团搭班演出。2006年2月,张伯鑫第一次在「小梨园剧场」的舞台上亮相,时隔多年,终于又回到了相声的怀抱。(北京相声青年剧团节目单)2006年3月,「北京相声青年剧团」移师「广茗阁」茶楼。「广茗阁」位于什刹海北,鼓楼西大街六十一号院内,是由几位民俗与曲艺爱好者自筹资金,共同兴建的一所具有浓厚老北京风情的茶馆。如果说「京味茶馆」孕育了相声艺术的星星之火,那「广茗阁」茶楼则汇聚了相声复苏后的燎原战火。之后的十年里,「广茗阁」几度易主,经历了十余家相声团体,见证了太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在「广茗阁」首演的当天,已是八十三岁高龄的北京琴书一代大家关学增先生现身,他虽已行动不便,但仍坐着轮椅到场祝贺。前辈的鼓励,给了这群年轻人莫大的信心。他们坚持演出了数月,高晓攀独特的个人风格渐形渐成,张伯鑫的才华也日益展露,做到了「北京相声青年剧团」副团长的位置。(北京相声青年剧团,高晓攀与陈一)2006年中,因经营原因,「北京相声青年剧团」被迫搁浅。恰逢「老北京网」发起组织了「老北京网民俗曲艺队」,高晓攀、张伯鑫、尤宪超、刘喆等加盟了曲艺队,仍旧然在「广茗阁」演出,陈一等人则离开另谋出路。根据「老北京网」上的记载,当时「老北京网民俗曲艺队」由马小骥(网名玩儿美)担任队长,主要演员有张伯鑫、翟国强、刘喆、高晓攀、尤宪超、赵臣、郝君、连旭、张呈、付俊昆、郭磊、勾超、詹竞等。(老北京民俗曲艺队节目单)这段时期,张伯鑫的主要搭档是翟国强、刘喆。扎实的传统功底及良好的舞台表现能力,让张伯鑫在曲艺队的演员中脱颖而出。他在舞台上气场十足,又很卖力气,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张伯鑫与翟国强)重新回到相声舞台上的张伯鑫无疑是非常幸福的。他在博客中写道:「民俗曲艺队」就是个大家庭,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前辈们,曲友们,网友们之间已然超越了主人与客人的关系,更超越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因为这里是曲艺爱好者共同的大家庭。到这里来的都是亲人。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不平凡的一年。而高晓攀也在这一时期正式确定了与尤宪超的搭档,并遇见了后来的创业伙伴赵臣、连旭。两年后,他们共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嘻哈包袱铺」。(高晓攀与尤宪超)「老北京网民俗曲艺队」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06年底开始,曲艺队出现人员分流,一部分成员离开成立了「礼视阳光」,而张伯鑫、刘喆、高晓攀、尤宪超等人则短期转战至北京御林「绿衣人」水吧。2007年元旦,张伯鑫、高晓攀等人参加了由武警文工团快板名家王双福领衔的「福乐社相声大会」,重回「广茗阁」。(福乐社相声大会)「福乐社相声大会」由王双福与马歧领衔,邀请了多位天津相声名家,又补充了孙越、魏鹏、阎翀、马星野、武炳然、高峰、王春龙、赵纪文、陈亚雄等青年演员,定期在「广茗阁」茶楼演出。(福乐社相声大会节目单)然而,「福乐社」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传统的文工团模式并不能适应市场化团队的发展要求,组织结构松散、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核心演员与品牌效应等问题也愈见显现。成立之后,「福乐社」先后辗转「广茗阁」茶楼、海淀区文化馆等多地,但都未有起色。从2005年到2007年,差不多两年时间,张伯鑫在各个班社中颠沛奔波,北京城的相声园子开了一家,散了一家,再开一家,再散一家。分分合合的现实,让志在有一番作为的张伯鑫很是困惑。而当这些短命的班社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时候,「德云社」已然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德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德云社」从传统的民间班社,开始向现代化公司制企业转型。这一年,郭德纲以一千万元的年收入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位列年收入第二十九位,一时风光无限。「德云社」的成功让张伯鑫意识到,若要做出成绩,必须转变思路,打破这牢笼与桎梏。他决定自立门户,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挚友
2007年9月,张伯鑫试水「挚友评书沙龙」,邀请评书演员王传林在「康龄轩」茶馆开讲评书《混混儿论》。王传林又名容弘千,相声评书二门抱,虽然在网上有一些争议,但颇具功力。「挚友评书沙龙」的成功举办,给刚踏上创业之路的张伯鑫极大的信心。9月22日,张伯鑫创立「挚友相声俱乐部」,自任班主,以「传承相声、弘扬国粹」为宗旨,在「广茗阁」茶楼举办首场演出。当晚的演出阵容,有马岐、孔伟杰、赵臣、郭得泉、王传林、张伯鑫、孟洋、赵纪文、李方之、陈金立、王文友、李业明。除了班主张伯鑫之外,其余的演员大都是临时拼凑,阵容并未固定。(挚友首演,张伯鑫与孟洋)成立之初,「挚友」的名字先后改了五回,演员队伍也换了五次,用张伯鑫自己的话说,是「五起四落」。之后,孟洋、马岐、陈金立固定在「挚友」搭班,翟国强、孙越、王碧辉、 栾奕、王少立、郭鑫、刘喆、魏鹏、阎翀、王磊、王耀宗、陈一、路遥、齐满意等人先后加盟,逐渐形成了「挚友相声俱乐部」的第一批演出阵容。(挚友相声俱乐部演员合影)在这批演员中,评书名家马岐无疑是最年长,知名度也最高的一位。马岐原名马增祥,深谙评书、相声、单弦等多种曲艺之道,其父亲马连登、兄长马增锟、姐姐马增芬、马增蕙均为曲艺名家,儿子马小祥被誉为「三弦王子」。(马岐)翟国强是西城区拆迁办的一名公务员,多年来一直坚持相声、京剧的学习和表演,捧逗皆佳,柳活一绝。他十一岁时拜京剧名家汪芝琳先生为师,学习京剧老生演唱,又随「叶派」名家朱福侠先生学习小生演唱。后拜相声名家刘庆福先生为师,是张伯鑫的祖父张喜林先生的再传弟子,也是张伯鑫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搭档。(张伯鑫与翟国强)孙越主攻捧哏,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先生的外孙,曾拜赵小林为师,在「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学艺期间长期与张伯鑫搭档。后未能进入国营院团,在北京动物园当了一名饲养员。加盟「挚友」后,为张伯鑫捧哏。(张伯鑫与孙越)孟洋是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的儿子,师承快板名家张志宽,与刘庆福的弟子王碧辉一场;王少立师承二炮文工团相声演员贾继光,以一招「双手玉子板」的功夫独步京城,为杨进明的弟子栾奕捧哏;刘洪沂先生的弟子,影视导演、主持人陈一,与师弟路遥搭档;军旅相声名家李立山先生的弟子魏鹏与赵小林的弟子阎翀组成「胃炎没治了」组合。此外,还有张志宽先生弟子,快板演员陈金立、昔日「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年纪最小的成员刘喆、「小万人迷」王耀宗、贾继光的弟子齐满意、张德武先生的义子,后拜师李菁改名为郭天翼的郭鑫等。应该说,「挚友相声俱乐部」集结了一批颇有实力的演员,老、中、青三代搭配合理,捧、逗相得益彰,再加上张伯鑫的个人品牌输出,在当时的北京相声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翻看「挚友」一周年庆典的宣传海报及节目单,我们能对当时的演出阵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挚友相声俱乐部节目单)「挚友」成立初期,经历了不少艰难,后台十六个演员为三个观众表演,张伯鑫自己掏腰包支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经两个月没往家交一分钱,工资都用来贴补演出了。」直到2007年年底,「挚友」的账面才勉强能达到收支平衡。《北京日报》在一篇专稿中这样描述「挚友」的演出:当晚演出的一台精品相声晚会,除了开场的快板和中间一个节目,其余全是传统段子中的经典,《大上寿》、《托妻献子》、《汾河湾》都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了,有时不等演员开口,观众就把下面的词说了出来,演员们干脆现场抓哏,现场气氛好不热闹……张伯鑫无疑是当晚的重量级人物,他是惟一演出两个段子的演员,一段《找堂会》他用方言逗哏,大轴的《汾河湾》他又为翟国强捧哏。小伙子一米八的大个,身材魁梧,猛一看还真有点像大了一号的郭德纲。到了2008年,「挚友相声俱乐部」的演出阵容趋于稳定,在「广茗阁」茶楼也站稳了脚跟。一时间,「南听郭德纲 ,北听张伯鑫」的言论在北京城不胫而走,广大相声爱好者们把「挚友」与当时最火的「德云社」相提并论。2008年的《竞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北城张伯鑫VS南城郭德纲:相声的火是虚假繁荣》的文章,详细记录了当时「挚友」演出的火爆局面:2008年3月15日,挚友相声俱乐部成立两周年的日子,也是张伯鑫的爷爷张喜林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日。离开场还有3个小时,票已经卖完了,票务躲在广茗阁茶楼的院子里,不是熟人,还真不知道哪儿卖票。然而,这是徒劳的,一会儿的工夫,加座票也没了。 「再加二十张吧……」张伯鑫放下手机,这是第三次加座了。问题是,他们甚至没印刷足够多的入场券。张伯鑫想了想,说:「这样,用我的名片,签上字,名片当入场卷。」经查证,文中「挚友相声俱乐部成立两周年」系记者误写。「挚友」成立于2007年9月,不可能在半年后就到了两周年。据张伯鑫在「六人行」博客上发布的演出预告,当天的演出应为「广茗阁曲艺专场」开设两周年庆典,还邀请了尹笑声、邓继增等津门名家前来助阵。(挚友相声俱乐部节目单)这篇报道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引起不少质疑,还引发了一些风波。张伯鑫后来在接受《北京日报》的采访时澄清:我们没有那么大本事,也不敢这么说,这两天没干别的,净跟人家解释了,连德纲师哥本人都打来电话问这事。北京演相声的场子不少,但能有黄牛倒票的,我敢说除了德云社就是我们挚友相声俱乐部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虽然能力有限,但我们一定不惜力,把节目演到最好。对待同行前辈,我们的宗旨是谦虚、团结、学习。不管怎样,「挚友」确实火了。在那个如火的年代里,张伯鑫与他的伙伴们满怀创业的热情,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辉煌。
才俊
随着演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挚友相声俱乐部」开始面向社会吸收新鲜血液,补充到演出队伍中来。王自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挚友」舞台上的。王自健,北京人,1984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王自健喜欢看书、打游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剧细胞和表演天分。(王自健)小学三年级时,王自健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上学了一段马三立的相声,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蒲公英艺术团」,学习相声表演。当然,这种学习只是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与张伯鑫、王玥波等人的自小坐科的「娃娃腿儿」不可同日而语,其传统功底自然就逊色许多。因为跟老师赌气,王自健从高中退学,自学参加高考,考上名校,可大一时就被学校开除。他为游戏杂志写软文,进入游戏行业,又为电视节目撰稿,做电视编导,最后投身广告行业,成了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少年时期的王自健)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自健以票友身份临时参加了「挚友相声俱乐部」的演出。《科学中国》杂志在一篇关于王自健的专稿中介绍了当时的情形:2007 年,一个朋友找到王自健,让他搭档说相声。那人是个票友,业余时间帮「挚友」卖门票。那时,郭德纲已经火遍京城,北京冒出了一些小剧场,挚友相声俱乐部是其中一家,地点在鼓楼附近的广茗阁……那年10 月,王自健和朋友第一次登台,他捧哏,说的是《打灯谜》。这是个传统段子,有很多版本。他们东摘一点,西摘一点,凑一起热闹就行。「结果一上台,效果特别好。」他说。连他自己也很奇怪:「我没学过相声,怎么就火了呢?」由于时隔较长,那次的演出资料已很难找到。网上流传了一版王自健与搭档2007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合说的相声,也是《打灯谜》。从中不难看出王自健当时的水平,虽然表演稚嫩,经验欠缺,但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有台风,不怯场,且节奏感好,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王自健《打灯谜》_腾讯视频https://v.qq.com/x/cover/y0521eflfzq/y0521eflfzq.html(王自健北师大表演 《打灯谜》)不过,当时的王自健并没有专职说相声的想法,按部就班去工作,仍然是他生活的主旋律。当年年底,「挚友相声俱乐部」举办喜迎2008精品相声大会,王自健再次登台,为翟国强捧了一段。演出结束后,他回到广告公司上班,相声生涯暂时告一段落。广纳贤才的同时,张伯鑫也开始收徒。2008年,他首开山门,在「吴裕泰茶栈」举办收徒仪式,收丁嘉恒、孔伟杰、王亚军为弟子,赐艺名丁挚恒、孔挚杰、王挚军。收徒仪式由马岐主持,翟国强、张德武和孟凡贵分别担任引、保、代师。郭德纲虽然未能到现场祝贺,但赠送了亲自写的一幅字:「艺重流传,万象归春」。(张伯鑫收徒仪式)三位弟子中,1992年出生的丁嘉恒年龄最小,但天资最高,位列大师兄之位。他自幼喜爱相声,一直没有正式学过,只是凭着热情和天赋在家里听录音自学。十四岁那年,丁嘉恒开始真正接触相声行业,他分析「德云社太大,我在那里可能成才,也可能被埋没」,于是来到规模较小的「挚友」,从检票打杂做起,逐步登上舞台。丁嘉恒的形象机敏可爱,表演浑然天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灵气。他自幼习武,一招一式又有着练家子的洒脱与干练,极有人缘,被誉为「九零后小灵童」。(丁嘉恒)徐强与「挚友」的缘分,也始于这段时期。徐强,1985年出生,山东青岛人,自幼喜爱相声和摇滚乐。他七岁开始学习相声,八岁时加入青岛「小白帆少儿艺术团」,随常宝霆先生的弟子耿殿生学艺,还曾为江泽民同志演出。十五岁时,为了躲避学业,徐强选择参军,成为了南京军区的一名文艺战士。在部队,徐强演小品、排话剧、说相声,他的第一位表演教师是当时还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担任演员的于和伟。徐强对这位老师很是敬重,若干年后他去北京看望恩师,还送给老师一张痛仰的专辑。(军旅时代,徐强表演相声)2005年,徐强瞒着父母从部队退伍。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他在酒吧驻唱,成为一名酒吧歌手。可一次意外的车祸,断送了他的驻唱生涯。之后,徐强只身闯荡北京,成了一名「北漂」,在酒吧卖唱,住地下室,做临时工,混迹在这个城市的最底层。他在接受专访时回忆:我的前二十年人生不是一个正常的轨迹,没有像很多孩子那样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一直受家庭的供养。我在十五岁就独立了,在军营中历练。二十岁又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身边没有朋友。我干过发传单,中介,最苦的时候每天就是两个馒头。(徐强)2008年,在父亲的建议下,徐强开始尝试重操旧业,在北京说相声。通过介绍,他结识了张伯鑫,登上「挚友」的舞台。徐强自幼学艺,相声功底着实不错,舞台风格稳健而含蓄,且善于弹唱,能将流行歌曲、摇滚、民谣入活,特点鲜明,独树一帜,很受年轻观众的欢迎。后来,他拜相声名家李金斗为师,终于在北京城站稳脚跟。
联盟
2009年,「挚友相声俱乐部」分别在东城区东四工人文化宫、宣武区虎坊桥「湖广会馆」开辟了新的演出场地,加上原有的「广茗阁」与「康龄轩」,「挚友」的演出阵线一下子扩大到了四家。张伯鑫在接受《北京日报》的采访时向记者介绍:「挚友相声俱乐部」有四支小分队,除了专门演出的相声俱乐部,还有赴监狱、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的爱心联社,以及评书沙龙和相声票友会。(挚友相声俱乐部东四工人文化宫店)扩张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剧场数量的增加、演出规模的扩大极大地提升了「挚友」的品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以「挚友」当时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战线,剧场数量的增加导致运营成本直线上升,经营经验不足、演员相对短缺、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也日渐显现。就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挚友」的演出市场虽然火爆,但根本赚不到钱。压力之下,张伯鑫苦苦寻觅走出困境的办法,当得知郭德纲提出「德云相声联盟」的倡议后,自然便动了心。(德云相声联盟)在中国相声史上,「德云相声联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存在。它本着「横向联合全国民间相声演出团体,让民间相声中的资源物尽其用」的目的,建立一个类似行业公会性质的组织,依托「德云社」的经验与优势,带动各民营相声团体共同发展,如若成行,确实功德无量。可若是行业公会,就应该由所有成员平等参与,但「德云社」在联盟中的强势地位,却让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平衡。往好了看,这是一次共同繁荣的机会;但往坏了想,这也可以视为「德云社」扩张战略的一部分。究竟是被扶持,还是被蚕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德云社」试图制造一个新秩序,但却破坏了近百年来的行业规矩。它打造了一个「山寨曲协」,必然让长期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们大为恐慌,更让在野的民营相声团体们纷纷观望。一时间,闻者云云,但应者寥寥。对于「德云相声联盟」的是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们截取一段《德云相声联盟章程》,大家读罢各自评判:1、本联盟是民间团体之间,以团结互助、齐力扶持为宗旨,为发展相声事业而成立; 2、任何民间相声演出团体,均可向联盟提出加入申请;签约联盟之后,联盟发起人和响应人之间彼此尊重、平等合作、相互鼎力支持; 3、联盟内成员间,将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和探讨;根据各团体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不定期的学员、新人培训、演出人才互动等各项活动; 4、联盟发起人和响应人之间,互派演员交流演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演出水平; 5、联盟发起人对联盟内成员在演出活动中所遇到的艺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困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6、联盟发起人和联盟响应人之间互不干涉对方日常演出的正常事务; 7、联盟内所发起倡议的如:纪念演出、专场演出等活动,联盟成员应积极参与,步调一致的搞好相关活动; 8、本联盟的成立不针对第三方,完全是民间团体之间的自愿合作模式; 9、联盟成员加入和退出均为自愿,加入后即可享受联盟内的所有支持和协助; 10、联盟内成员退出,应向联盟主席递交退出说明;退出联盟的团体不再具备享受任何来自联盟内相关支持、协助的资格;在无正当理由的前提下,联盟不接受退出成员的再次加入申请。正因如此,当张伯鑫动了加入「德云相声联盟」的念头后,遭到来自「挚友」内外的强烈反对。「挚友」的部分演员并不认同「德云社」的发展思路与艺术风格,他们希望独立发展,而不是依附于人。老郭与曲协水火不容,加入联盟无疑意味着一次站队。体制内三番五次派人来讲道理、打招呼,也让张伯鑫左右为难,疲于应对。张伯鑫是世家出身,又是高英培先生的传人,但「记名弟子」的身份让他与师兄们之间总是有些隔阂。当年他阴差阳错未能进入国营院团,一直在民营小剧场闯荡,与体制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李金斗、孟凡贵等人虽然时常也会来助阵,但更多时候,却只是爱莫能助。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首先爆发的矛盾,来自陈一。(陈一与路遥)陈一,原「挚友相声俱乐部」主力演员,台风帅气潇洒,表演推陈出新,善于对传统作品进行改编翻新,被业内誉为「翻活状元」。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原是北京电视台《天天理财》栏目的主持人,曾在「北京相声青年剧团」与高晓攀搭档,后拜师刘洪沂先生,下海说了相声。2009年3月,陈一携王楠、张伟、路遥、回想、梁洪昊退出「挚友相声俱乐部」,并开始筹划新的班社。与陈一相同,王楠、张伟、路遥、回想也都是刘洪沂先生的弟子,是陈一的师弟。3月8日的这场演出,成为了他们在「挚友」的最后一场演出。(挚友相声俱乐部节目单)陈一的退出,不能简单将责任归咎于「德云相声联盟」,更深层的原因应该在于个人待遇与经营理念的不同。但他与张伯鑫在加入联盟问题上的分歧,确实客观存在。既然道不相同,又何必相伴相谋?而这次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让张伯鑫断了念头,彻底下定了加入「德云相声联盟」的决心。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买话筒、修复舞台、办理演员卡、单方撕毁合同,这就是我为之付出三年换来的结果,什么哥们兄弟,全假仗义,一切向钱看!!!!2009年3月11日,「德云相声联盟」启动仪式在天桥剧场召开,张伯鑫代表「挚友相声俱乐部」与郭德纲签订协议,正式加入「德云相声联盟」,担任联盟副主席。两个北京城最大的相声团体,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同加入联盟的,还有徐永刚掌门的武汉「天乐社」。郭德纲称自己也没想到张伯鑫会首先加盟。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名为《谁谓犬能欺得虎?》的文章,直言张伯鑫的不易,不知道这些话有没有说到他心坎里:德云相声大联盟开业了,我没想到,张伯鑫的挚友会第一个参加。论身份身世师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都应该是主流,富家子浪迹天涯,其中的苦楚只有他一人知。据说,伯鑫弟刚有此意时,家中说客盈门,欲拦阻加盟。此景颇堪一笑,有的人很卑鄙,但他希望你伟大。签约仪式上,张伯鑫与郭德纲交谈甚欢,郭德纲把手一直放在张伯鑫的大腿上,以示友好。在德云社官网上的新闻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郭德纲还称,因为现在的民间相声组织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所以才大家联盟起来,这样都可以相互照应。张伯鑫在问及如果郭德纲被封杀后,你是否会支持他的话题时,张伯鑫很坚定的称,我们既然加盟了「相声联盟」,那肯定会站在郭德纲这边。(德云相声联盟成立,张伯鑫与郭德纲)这似乎意味着一种决裂。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当天,张伯鑫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多年朋友的一位大哥说了一句话:张伯鑫你是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你最该是他们身边的好宝贝,哪怕有一个人给你一点,只要一点点的爱,都会把你紧紧的搂在身边,但是从来没有过!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哭了,哭的好伤心啊!是你们不要我了啊!我们指着相声吃饭,我们要活着。。。要坚强的活着。让大风大浪来的更猛烈些吧,看吧我们不会趴下,会更好的活着。(张伯鑫)之后,「挚友」与「德云社」进入蜜月期。「德云社」当年在青岛的商演,就邀请了张伯鑫与孙越参加。在演出的开场环节,「德云社」延续了在捧小角时的惯用手法,让岳云鹏频频打岔抢镜,出尽洋相。这次演出,是岳云鹏和孙越第一次在商演中同台。当时的岳云鹏还在与史爱东搭档,而孙越则是为张伯鑫捧哏,两人并不熟识。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阴差阳错成为搭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长为中国相声舞台上最火的一对组合。(德云社青岛商演,张伯鑫、孙越在列)2009年3月14日,「挚友相声俱乐」在湖广会馆开辟出新的一块场地,成为第一家进驻湖广会馆的民营相声团体。 5月23日,「德云社」的第三家分号也落户湖广会馆,两家团体共处一室,共聚一堂。不仅如此,「德云社」还定期会派演员助阵,免费参加「挚友」在湖广会馆的演出。(挚友相声俱乐部湖广会馆演出节目单)2009年4月25日,张伯鑫在湖广会馆举办个人相声专场。当天,不仅张伯鑫在「挚友」的搭档翟国强、孙越为他捧哏,郭德纲和于谦也代表「德云社」前来助阵,分别为张伯鑫捧了《拴娃娃》和《找堂会》。这样的演出阵容,在当时的中国相声界已是顶级,放到今天,也依然是星光熠熠。(张伯鑫与郭德纲、于谦)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同台,上一次,还要追溯到「京味茶馆」的年代。一晃十三年过去了,相声从无人问津到迎来了第五次复兴,当年落魄街头的老郭早已家财万贯,而那个初生牛犊的张伯鑫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回首往事,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感慨万千。但他们肯定都知道,前路漫漫,真正的挑战,这才刚刚开始。新旧加入「德云相声联盟」后,张伯鑫重新整编演员队伍,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稳固自己的「四梁八柱」,才能应对人员出走带来的变故。2009年3月,「挚友相声学员班」开营招生,孙洪亮、张硕、周思浩、刘斌、王皓等人先后加入学员班,取艺名孙挚亮、张挚硕、周挚浩、刘挚斌、王挚皓等。学员们的到来,极大地补充了「挚友」的新鲜血液,优秀学员不仅获得了登上「挚友」舞台的机会,还被张伯鑫收为弟子。(张伯鑫与弟子们)徐强也在这一时期正式成为「挚友」的演员。他先后与孙越、刘喆、王磊、魏鹏、王耀宗等人搭档,能捧能逗,很快成为「挚友」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徐强与王磊)更大的惊喜是,王自健回来了。2009年,对生活充满倦怠的王自健接到了来自「挚友」的电话,当听到对方邀请他来说相声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王自健后来说:「我好像幡然醒悟。上班无聊了,攒够钱了,车跟房买完了,是不是可以去干点不那么规律的事了?」于是,他辞去工作,一头扎进相声园子,成为当时「挚友」第一个全职说相声的演员。(挚友相声俱乐部节目单)在「挚友」,王自健展现出了极高的相声天赋,进步很快。他善于钻研,肯下功夫,什么段子都是一学就会,一使就响。王自健是个聪明人,懂得藏拙的智慧,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眼界宽、知识面广,他把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用结合时事热点、贴近都市人生活的段子入活,掩盖自己口齿不清、基本功不足的缺陷,虽然整体风格稍显零碎,但胜在包袱「短、平、快」,最有效地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受到热烈欢迎。登台之初,王自健与王世臣先生的弟子,前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王长宝先生搭档,在所有节目中第二个登场。但很快,他的出场顺序便由第二位变到了第三位,再由第三位变到了第四位,仅半年时间,便可以在张伯鑫不在的时候攒底了。(王自健与王长宝)王自健的走红,犹如一条搅动湖水的鲶鱼,打破了「挚友」后台的平衡。他是票友出身,没有师承,自然被一些同行所不屑。可他又是舞台上最火的一个,受欢迎程度远比那些从艺多年的「老演员」们高得多。再加上他快人快语,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很有些当年郭德纲的风范。很快,王自健得罪了不少相声圈的同行,他们称这个年轻人「不懂规矩」。张伯鑫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形容王自健:我们团一个最近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王自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在相声圈没有师承的人。只是在来了挚友之后口盟给马歧先生作为评书门的徒弟而已。也因为如此,办了很多让 「所谓内行」看来可笑又可爱的事情,不过他倒是不错,并不纠结于此。只是自己用他那种冷面的幽默在舞台上为观众不住的带来笑声。对于相声行业内部的事情几乎是不闻不问。也就是说毫无相声演员身上的气质。2009年,王自健将他的最新作品《天下第一针》搬上舞台,大胆的翻新与巧妙的改编,让观众耳目一新,演出效果异常火爆。之后,王自健多次表演过这段作品,这也成为他在早期的代表作。但这段作品在内容上大范围借鉴了相声演员徐德亮改编的传统相声《扎针》,引来徐德亮的不满。徐德亮博客中发文,指责「北京某票友」抄袭,「光借不道谢」。其文一出,业内哗然。(徐德亮)在相声界,借用段子自然要先打招呼,未经作者同意擅自使用,就是「捋活」。「捋活」好比「偷师」,是行业大忌,郭德纲当年就是因为「捋」了很多天津茶馆内的相声段子,与天津相声界结下宿怨。认真对比王自健版的《天下第一针》和徐德亮版的《扎针》,诚然王自健版的表演与现挂为作品增色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内容确实属于「捋活」的范畴。事后,王自健发博客道歉,说和徐德亮「师哥」解释过了,算是平了这一风波。但张伯鑫对此却耿耿于怀,他在博客中发文,为自己的好兄弟打抱不平:既然传承了相声行业,那么传承些糟粕必然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大家都是说相声,而且如今的北京娱乐市场相声之间还没到需要竞争的时候。不妨就先放下门第之见,也不要去管名份不名份,或者门派之间的芥蒂。共同先把市场的繁荣营造起来才是正路。北京如今一十八路诸侯同时开相声大会,相声繁荣雏形初见。这种时候,先别勾心斗角了吧。在博文末尾,张伯鑫还作了一首诗。顺序读来,这首诗的语句颇不通顺,但如果竖过来读,会发现王自健与徐德亮的名字都在里面: 同争王侯旗徐徐是非自古后德议海中健取龙亮宝青花火灭化泥坯一系列事件后,张伯鑫与王自健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共同的爱好拉进了两人的距离,共同的理想则让两人彻底走到了一起。在王自健的身上,张伯鑫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是饱受质疑,一样是摸爬滚打,一样都希望出人头地,用成绩回击那些曾经的质疑。两人兄弟相称,张伯鑫为王自健抵挡了很多来自外界的非议,王自健则用自己的天赋与创作给了张伯鑫很多新的灵感。(王自健与张伯鑫)与此同时,张伯鑫在与翟国强、孙越、孟洋等「挚友」旧部相处时,却渐渐产生了嫌隙。王自健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过一篇名为《师哥你要挺住啊》的博文,虽然早已被他删去,但部分内容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当初挚友的演出队伍鱼龙混杂,江湖气很重。一帮无名无能的「所谓艺人」,在一个本就艰难维持的团体里斗来斗去,勾心斗角相互排挤。当然也出过很多事情,其中因我个人的臭脾气引起的事情就好几件,若不是因为我伯鑫哥死命的护着我估计我现在连登台都是不可能的了。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因为伯鑫哥护着我而得罪了将近一半的挚友老江湖,这帮人关键时刻拍屁股一走。差点让挚友散了摊子。王自健代表了一种新的路数,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艺术风格,都与「挚友」原有的气质格格不入,恰似新潮流与旧势之间的一次抗衡。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引发质变,在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中,新旧之间的矛盾,似乎越来越难以调和。山雨欲来风满楼。新旧之间,终究要迎来一场风暴。风暴2009年,北京城相声小剧场的厮杀进入白热化阶段。2009年6月,从「挚友」离开的陈一创立了「宏春社」,可原定于6月6日在新街口电影院举办的首演,却因恶意举报而无奈推迟。竞争之惨烈,可见一斑。(宏春社博文截图)直到8月份,「宏春社」转战至「碧玉阁」和「鸿波杨府」,才得以顺利开张。「宏春社」的演出阵容有从「挚友」出走的陈一、王楠、张伟、回想、路遥、梁洪昊,又新补充了金桐、杨凯、王政、吕嘉强、于磊、付朝奎、孙钰童等优秀的青年力量,阵容着实不弱。这批演员大都出自「京城相声总教头」刘洪沂先生门下,陈一、王楠、张伟、回想、路遥、金桐、吕嘉强均是刘洪沂先生的弟子,于磊、付朝奎则师承刘洪沂大弟子李伟健,是刘门徒孙。这样一个以师承关系为纽带建立起的社团,在腥风血雨的京城相声圈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宏春社,回想与吕嘉强)面对汹涌的创业洪潮,作为「挚友」元老的翟国强,免不了会心潮涌动。他有自己的鸿鹄壮志,不甘久居篱下,希望带着兄弟们大干一场。而关于张伯鑫习惯性「捂杵」的说法,也在坊间流传。更重要的是,翟国强所代表的「挚友」旧派与王自健等新势力之间的是格格不入的,新旧之间,终究要做出取舍。陈一退出「挚友」后,翟国强在博客中写了一首名为《别了》的诗,这似乎是他对陈一的送别,又似乎是对自己的感怀:(翟国强博文截图)不止翟国强,孙越,孟洋、刘喆、王碧辉等演员也都萌生去意,整个「挚友」被笼罩在一股巨大的分崩离析的情绪中。徐强在博客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情形:有一天刘喆问我:「张伯鑫给你吃什么药了,挚友跟你有什么关系?」我说:「挚友不是张伯鑫的,挚友是我的!」每一个离开挚友的人收去你们的私心和欲望,少些土鳖一样的门派概念,知道天下二字怎么写,多为艺术少为自己,这样,成功就不只是郭德纲一个人的。我要跟老翟说,你输了,无非是输了相声。我输了,是输了全部。所以我很不愿意为你那个并不伟大的想法去牺牲。服侍将帅!我看能耐!不看心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与徐强有一样的觉悟,或许,他们跟本就不是一类人。一群注定要分离的人,能在彼此生命中并肩战斗过,便已弥足珍贵。一段「挚友」曾经的返场视频,见证了那些曾经的战友们,时光匆匆如水,往事永不再来。挚友相声俱乐部返场小段_腾讯视频https://v.qq.com/x/cover/n0514ah4ake/n0514ah4ake.html(“挚友”群星返场)2009年8月,翟国强、孙越、孟洋退出「挚友相声俱乐部」,成立了新的班社——「艺馨相声研习社」,广邀「挚友」旧部。8月23日,「艺馨相声研习社」在「碧玉阁」举办首场演出,除翟、孙、孟三人外,「挚友」旧部王碧辉、王磊、刘喆、王少力、栾弈、魏鹏、阎翀等人也都参加了演出。(艺馨相声研习社首演)「艺馨」成立之初,部分演员依然会去其他班社串班,魏鹏、阎翀、王少力、栾弈等人在参加「艺馨」演出的同时,依然也参加「挚友」的演出。作为「艺馨」的负责人之一,孙越还曾短暂出现在「宏春社」的舞台,与陈一搭档,作为攒底节目出场。(宏春社,陈一与孙越)2009年11月24日,「艺馨相声研习社」加入「德云相声联盟」,成为联盟的第四家相声团体。以此为契机,「艺馨」加速建制,邀请刘庆福先生担任艺术顾问 ,并补充了彭岩、李善鹏等新鲜血液,魏鹏、阎翀、王少力、栾弈四人也正式退出,不再参加「挚友」的演出。(艺馨加入德云社相声联盟)如果说陈一的出走让「挚友」备受重创,那这一次「艺馨」成员的集体退出,则让「挚友」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除张伯鑫、王自健、徐强三人外,所有艺术风格相对成熟的演员全部离开,剩下的演员老的老,小的小。王长宝、齐满意二老年龄偏大,只能发挥余热;张伯鑫的弟子们又刚入行不久,很难在短时间内挑起大梁。演员阵容的弱化,直接导致演出质量大幅度下降。而此时,正值「挚友」两周年演出筹备之际,与一周年时的兵多将广不同,一年后的今天,残酷的现实摆在张伯鑫的面前:「挚友」已根本不再具备举办大型演出的能力,他们甚至都凑不出一套能卖票的阵容。大厦将倾,似乎就在眼前。(张伯鑫、王自健、徐强)挫折能将人击垮,却也能让人越来越强。当风暴来临,张伯鑫、王自健、徐强三人团结起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他们谈场地、拉赞助,排练节目,三个人当六个使,请来了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开心茶馆》的主持人纪同,又邀请前「挚友」演员王耀宗,以及王玥波、应 宁、张德武、刘源等人助阵,终于凑够了演出阵容。2009年11月28日晚,「挚友」两周年庆典演出在胜利电影院上演。演出分上下半场,一共十段节目, 张伯鑫、王自健、徐强三人各说了三段,合力撑起了这台演出。一位演员在一场演出中连演三段,已十分罕见,而张伯鑫、王自健、徐强三个人各演了三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样吧。(挚友两周年庆典演出节目单)诚然,临时拼凑的节目并不完美,但那天的演出,所有的演员都很卖力气。他们都憋了一口气,要拼一局,要搏一把,为了台下的观众,为了离去的队友,更为了他们自己。多愁善感的徐强在博客中发文,直言「挚友」两周年的演出让他想起了94年红磡演唱会:刚才做音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94红磡的何勇。临上台前何勇对自己的所有乐手说,大家就放开了演吧,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海外演出(当时是94年的香港),大家就当是最后一次演出吧。我把两周年当做红磡,却不敢把自己当做何勇。但是最起码我能做到战斗到最后一刻。证明给所有离开了挚友的那些演员们看。让你们知道你们的整体素质永远追赶不上你们的欲望。徐强将这场演出比作94年的红磡演唱会,那场演唱会,有何勇,有张楚,有窦唯,有唐朝,凝聚了一代中国摇滚人的呐喊。而「挚友」的这个夜晚,他们何曾不是一群rocker?舞台上,张伯鑫、王自健、徐强三人联袂登台,并肩而立,像一支孤独的乐队。他们高傲,坚强,身后是一片废墟,身前是汹涌的人海,情到深处,红了双眼。追求理想的道路充满坎坷,但请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要出人头地,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即使现实再过冰冷,也要恣意呐喊,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时隔多年,再次回想起那个夜晚,脑中响起了这首新裤子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他不伤心张伯鑫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名为《忍辱负重》中文章,记录了他当时的心境: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说实话好艰辛啊,想起两口子让人挤兑着哭的时候,什么都无所谓了。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王自健在博文下评论:「咱们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啊!加油哥哥!」咱们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啊!这是两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没有虚情假意,没有世道凶险,一句出人头地,简单而温暖。若干年后回头看,或许这份感情在这个时候才是最真挚的。又或许,他们生来就是一群骄傲的斗士,纵然遭受了太多非议,纵然遇到了各种艰险,但年轻的心永远不怕失败,永远期待明天。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明天?(未完待续)收听列表/List1. 《怯大鼓》王自健&张伯鑫2. 《歪唱太平歌词》王自健&张伯鑫3. 《论梦》王自健&陈溯4. 《天下第一针》王自健&陈溯5. 《京都球侠》王自健&陈溯6. 《悲催人生》王自健&陈溯7. 《十八大吉祥》王自健&陈溯8. 《解放战争中的一幕》王自健&陈溯9. 《黄鹤楼》王自健&马春然10. 《学摇滚》徐强&马春然11. 《学歌曲》徐强&李志申12. 《学电台》徐强&李志申13. 《关帝论》丁嘉恒&张硕14. 《同仁堂》丁嘉恒&张硕15. 《日行记》周思浩&齐满意16. 《二班那些事儿(全本)》周思浩&王挚军原文首发于公众号《严肃相声》,查看原文链接:《相声合伙人|大时代与第二班(上)》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严肃相声/SeriousCrosstalk,第一时间查看更新。
相声演员王自健是在德云社么4个回答2022-11-28 21:47他不是德云社的1984年生,北京人,相声第二班及品牌的创始人,草根相声演员。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受到广大相声迷的喜爱。你觉得王自健做相声演员的初衷是什么?1个回答2023-04-29 19:30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对生活的理解和抱怨,然后组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片段。又舍不得忘记,所以说就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相声演员李伟健是哪里人3个回答2022-05-08 23:58应该就是北京人啊,他1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说相声了,后来被姜昆带起来的嘛。在北京曲艺团混了20多年了。相声演员王自健是郭德纲的徒弟么?4个回答2023-01-05 12:35王自健不是郭德纲的徒弟,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系如下:王自健师从侯耀文,郭德纲师从侯耀华,而侯耀文的师傅赵佩茹和侯耀华的师傅常宝华同属“宝字辈”。在相声演员界你觉得王自健优秀的原因是什么?4个回答2023-04-04 16:06我觉得是他非常努力,他一直都是在提高着自己的能力的,外加他也是有着一定的天赋的,所以是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演员李伟健的师傅是谁1个回答2022-06-29 17:05李伟健相声的师父是刘洪沂 ;刘洪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相声大师王世臣先生,郭德纲的启蒙老师之一,笑星及书画大师李嘉存的搭档,相声明星李伟建的师傅。刘洪沂擅长柳活,与侯耀文在京剧的造诣上,并称于相声界。刘洪沂在相声教学及传统相声的挖掘和整理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德纲所创办的德云社,大量的传统相声实际出于刘洪沂的口传心授,被陶莉慧称为“实诚的传统相声火炬手”。王自健除了演相声以外还参加过哪些节目?2个回答2023-03-30 08:20王子健曾经主持今晚80脱口秀这档节目。还参演过电影,你好,疯子。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也有过他的身影。电视剧安家。都曾经出现过他。相声演员张卫健个人资料2个回答2022-11-28 19:41我听相声几十年了,没听说过张卫健这个相声演员,要是有个影视剧演员张卫健的。我只知道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苏文茂、马三立、马志明、郭启茹、郭德纲、王自健、李金斗、师胜杰、佟守本、杨少华、马树春、魏文亮、李伯祥、孟凡贵等等等等等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哪个新出道的相声新秀也未可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三立相声的魅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