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提高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力?怎样写读后感?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话: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多数人愿意做任何事情。虽然王兴是引用了别人的话,但这句话出自谁不重要,因为王兴让这句话火了。我进入大学后就很少再完全依赖从课堂和老师那获得知识(为了防止有人杠我,我没有建议你们不要去上课的意思啊。课堂和老师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知识进入途径”,但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你身上),我曾经靠自学通过日语N1考试,中间没有报任何辅导班。我也曾经靠自学拿到GPA年级第一。wait,自学难道就是完全靠自己学习不靠别人的帮助吗?大错特错。自学只是一个人主动、自发的想要学习罢了,在我看来,自学是一种关于学习的成长型思维,而非一种学习途径。真正的思考才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不二法门。这里介绍两种方法:1.学习需要建立思维模型,学会模式化思维《超级学习》里提到了一个叫【认知偏差】的概念。想必大家都听过(注意:这种想法本身就属于犯了认知偏差谬误)。我是多年前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听到这个词的。那天,我们聊到了某工科专业就业前景。他说了一堆自己对行业的观察和判断,最后可能担心我找数据反驳他,他谨慎又不失体贴地加了一句:“这和我的认知偏差也有关,说不定事实上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个的。”顺手安利这本书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心想,这词好,洋气。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对女性遭受性骚扰or性侵经历是否该发声表达的话题很火。有个词也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个词就是【幸存者偏差】。前不久,我又学到一个和偏差有关的词,【自利偏差】。有多少人会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那你是否能说出这些词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又是什么?一个名为《十种认知偏见》的TED演讲介绍了何为幸存者偏差和自利偏差。所谓幸存者偏差,就是人们在分析成功的原因时,倾向于只看到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员和项目,而忽视那些失败者和项目。我们为什么津津乐道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自觉地被成功人士的自传所吸引?幸存者偏差解释了这一认知偏见的原因:我们就是容易看到”幸存者“而忽略”失败者“。所谓自利偏差,就是人们在评价的时候,会倾向于看到那些保护自我和自尊,支持自己的高度评价,而忽视那些会伤害自我和自尊的评价。 而认知偏差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它泛指一切人的认知因为偏见的影响而出现判断失误。影响判断失误的偏见有很多,认知科学家认为,大脑常常用简单的程序处理复杂的情况,因为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和人们倾向于高自尊高自我的心理倾向有关,人们喜欢维持积极的形象,保持自尊和使自我感觉良好。认识认知偏差只是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当然,我们不是人工智能,彻底消除认知偏见是不可能的。了解认知偏见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是怎么想的。认知偏见属于认知模式,《超级学习》还提到了很多思维工具和思维模型。一旦学会模式化思维,很多看似杂乱、零碎、毫无关联的事情都可以放进某个模式中,从而对其进行预测、修正和运用。2.学习是理解,理解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接触一个新的概念或者记住一个概念,会给人一种自己在学习的错觉。而一些概念,会给刚接触它的人带来兴奋感和刺激感。然而,记住一个概念,不等于理解了这个概念。这种错误我也犯过。莱布尼茨在解释作为基本实体的单子如何与世界互动时,引进了“预定和谐论“(predetermined Harmony)。当时为了准备西哲导论课的期末考试,我在图书馆狂背西方近现代哲学史,把和莱布尼茨同时代的洛克、斯宾诺莎的主要理论和莱布尼茨的放在一起比较记忆。结果考试时,光荣地把”前定和谐论“写在了斯宾诺莎的题目下面(泪目)。事后想想,记错也很正常,试问连单子的规定性都没有搞明白,怎么可能理解“前定和谐论”呢?阅读时多思考当前阅读的文本、学到的新概念和旧有知识可能存在的联系。脑子都转起来!@知乎图书
下面这本书挺有意思,读完后我梳理了一下各种新奇的观点和书的主要脉络,向大家作一介绍,旨在分享关于学习的学习体会。▼ 1、自我创造学习者中心环境学习者中心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在先前经验上建构”。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和新技能时,你要了解自己都知道些什么、能做什么。有哪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促进这次学习,哪些认知、知识和经验会阻碍这次学习。比如:在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的技能时,你如果能了解自己知道了多少识别他人需求的理论和技巧,表达自己意图的方法和技巧。那你就无需从零开始,而是可以在原有这些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与客户沟通”的技能。如果,你还能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那就更有助于你选择适合自己的与客户沟通方式了。比如你是热情奔放的偏外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请客户吃吃饭、搞搞活动建立情感联系。万一你是沉稳收敛的偏内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替客户排忧解难建立专业信任。(所以说性格内向和外向,不代表优点和缺点,只代表各自适用的环境不同)假设你身处于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中,造诣深的老师就会引导你完成以上分析。但是,在职场上几乎不会有人会帮你做这个自我分析的,也就是说你几乎没有可能处在这样的“学习者中心环境”中。那要怎样才能自我创造这样的环境呢?你可以给自己建立如下的提问清单,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前做一遍自我提问。1、我知道多少与这个新知识和新技能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呢?2、这些理论和经验之前我都在哪些场合应用过呢?3、这些理论和经验有多少我可以迁移应用在这次学习中呢?4、我有哪些认知、习惯、性格有助于这次学习呢?5、我有哪些认知、习惯、性格会对这次学习产生阻碍呢?通过上面这个提问清单,你就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学习者中心环境”了。▼ 2、自我创造知识中心环境所有的专家之所以具备更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具备一套更贴合本质的“思考框架”或思维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整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他们会把具体问题进行拆分,拆成无数个具体问题,或者是自己熟悉、垫脚尖能够到的问题。而不是对着问题显现出来无可是从、无处下手。这一点之前的公众号内容里有所涉及,今天不再赘述,参见下文链接。▼ 3、自我创造评价中心环境反馈对学习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有经验的老师会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从而帮你意识到学习中的误区或偏差。但绝大多数时候,特别是在自我学习的环境中,是没有这位有经验的老师的。那有没有办法自我创造出一个有效的可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呢?在职场环境中还真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① 方法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学习具体做法就是,拿一个实际的工作问题或工作任务出来,作为学习了后要解决的对象。你透过对这个工作问题或工作任务解决程度的判断,就能很好地得知学习成果的反馈。② 方法二:主动输出在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很有效,但可能也存在着试错风险。工作做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严重的甚至可能会丢了工作。幸好还有一种效果不错的自我评价方法,就是主动输出。你可以做直播分享,或写文章输出,这样透过输出效果你就能很好地评价学习成果了。(比如别人怼你,给你提意见等)▼ 4、自我创造共同体中心环境已经有无数的学习研究表明,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可大大提升每个参与者的学习效果。以前上学时,是非常容易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因为班级、学校天然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心环境”。但进入职场后,想身处一个“共同体中心环境”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你很难组织一批人,陪你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你完全可以组建或参加各种线上学习小组。翻译一下上面的内容,就是学习如果是自学的话,最好能先评估,明确自己在未来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方面,那些可以照搬经验,哪些是晦涩的内容需要从头学;然后能将未来面对的问题进行分解;对学习效果能够进行正确的反馈;最好还能有个能彼此鼓励的共同小组。所以对于要参加考试,报不报辅导班,要从上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自学能力强,当然可以不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