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喜欢张爱玲评价最高的作品的作品吗?

谢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个人 ,如果没空 ,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 , 一个人 ,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 , 一个人 ,对你借口太多 ,那是因为不想在乎。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如果这些都过时了,我们的爱情就过时了,我们的生活就过时了,我们的世界也就过时了。如果人人行尸走肉,生命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现在似乎是文学作品贫乏,理论也贫乏。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半生缘》比《茉莉香片》、《金锁记》写得更好是毋庸置疑的。写《半生缘》时的张爱玲,仿佛把之前浓艳的笔墨洗了洗,只剩下精准的白描和一点点色彩来点染,这时才真正进入高手境界。随便举个例子“ 江南的庙宇都是这种惨红色的粉墙。走进去,几座偏殿里都有人住着,一个褴褛的老婆子坐在破蒲团上剥大蒜,她身边搁着只小风炉,竖着一卷席子,还有小孩子坐在门槛上玩。像是一群难民,其实也就是穷苦的人,常年过着难民的生活。”这种精准观察已经不输于鲁迅了。实际从题材来说,《秧歌》并非张爱玲所长。正面描写农民,描写生产、饥饿、斗争,对一个向来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的作家来说,驾驭不是那么容易的。《秧歌》里的描述和腔调,还是难脱张氏一贯的市民风格,传奇、精细、苍凉、疏冷、残酷,好在多了一份悲悯之心,但结尾却又在仓促中夸大的意味。好的作品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张爱玲去世至今快有22年了,三千万的张迷还在不断涌增。伟大的写作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写“恒久不变的人性”,张爱玲写出了深刻的“恒久不变的人性”的魅力和它意义的所在。贾平凹亲口承认诺奖太遥远,最喜欢张爱玲。晚年的张爱玲只研究红楼梦,爱情小说、杂文、随笔基本封笔。她的红楼梦魇被红学泰斗周汝昌评价很高,说她才是最了解曹雪芹的。张爱玲的世事三憾:一憾,海棠无香;二憾,鲥鱼多刺;三憾,红楼未完。所以,晚年的她闭门寡居,心无旁骛地研究红楼梦。无论怎么评价张爱玲,任后人评判,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她的小说,使得现代小说有了贴近新市民的文本”,这钱理群说的,就我看来,人性很复杂,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可很多人还不太能够意识这一点。没有人说市民只有扭曲的人性,她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一些人的人性。《雷峰塔》里她写何干,她的老妈子,写得很感人。很多伟大的文学家都写过异化的人性,反映社会现实。我觉得艺术作品也不该沦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吧。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艺术的方式照见生命的悲哀,使我们审视自己的渺小,至于如何面对这无限又无情的自然,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人生的底色是苍凉的。张爱玲的书视角特别小,小到只有她自己的一双眼,她的叙述也特别自我,但故事还是投射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的。一流作家,请参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张爱玲确实非常有才华,而且就她的时代来说,独一无二,但是文学不仅仅是“一袭华丽的袍”,而且还必须有真实的血肉和深刻的思想,才可能成为一流,超越时代,永恒经典。张爱玲类似于英国的毛姆,都是当时的文学精英,很聪明,能够立即走红,但也很世俗(所以能立即走红),说穿了就是思想不愿往深了走,生活体验也局限于自己舒适的一个度,也就是非常小资的。张爱玲在语言和比喻上的天分毋庸置疑地高,例如村上春树“春天的熊”之类的比喻比张差远了。但是从才子(才女)到大师的差距就是张迈不过的坎儿。其实文无定法,没什么社会经验、闭门造车的人也能成伟大作家,例如勃朗特姐妹,但作家总得对世界有独到的观察和表达才行。张爱玲眼睛里的世界大约是很乏味很疏离的,除了泡沫般的男欢女爱能给她带来一些嘲讽的兴味,别的甚么历史,人文,时代,功业,她似乎都感觉不到什么意趣。因此笔下也就没有对世界做出过什么重要的表达。张爱玲是被称之为天才的人,不能用常人对生活的体验来看待他。在十来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关于霸王别姬的小说,里面的思想和别人理解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很不一样。张爱玲把虞姬处理成主动和项羽告别,因为她想到自己容颜老去的那一天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她虽然年轻,但是她对人生的洞察还是很敏锐的,看似琐碎的题材给读者造成她格局小的假象,实际分析起来则很有深度的,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功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傅雷先生写《论张爱玲的小说》那样有深度。她是冷笔描绘了女性眼中的世界,这是开创者的,女性的美丽脆弱、自我欺骗的本能和细腻敏感的视角与这个强者生存的无情世界中形成了对冲,更显得她笔下的世界是浮华一梦。她看不起这些自我欺骗的女人们,可是她也是她们中的一员,她只好描绘出从她们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时代是一辆前行的列车,而我们每个人却只是观看着自己在车窗上投下的倒影。“
当简奥斯汀看吧。张爱玲比简奥斯汀,多了一些大家族落魄小姐的悲哀苍凉。在鲁迅小说里,也有这种对于人性的冷静和悲凉,而鲁迅也是个落魄少爷,跟张爱玲正好凑对,两人也都跟汉奸沾亲带故。张爱玲流弊就流弊在,她把才子佳人的爱情小说,写成了流氓加骈头的爱情小说。张爱玲二流的地方在于,她没写成流氓加骈头的现实小说。本质上来说,还是意淫出来的地摊爱情小说。要说过时,倒也未必,因为现在还有流氓,还有骈头。还有吴亦凡,还有都美竹。但才子佳人也不过时,因为现在还有才子,也有佳人。骆驼祥子也不过时,因为还有跑滴滴的,像骆驼祥子一样早就失去了灵魂的,或者绝大部分人更像骆驼祥子一样活着。今天大部分的女性其实跟骆驼祥子一样在北京上海讨生活,而不是跟都美竹一样傍着流氓。马克吐温说,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同样,如果一个图书馆没有张爱玲那就是好图书馆。当年我问一个老师对色戒如何看,老师说“如果是真事,那没得说,真实的人性。如果是编的,毫无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爱玲评价最高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