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穿过任动体育运 国内运动服十大名牌的吗?

生命在于运动。但许多心血管病(CVD)患者对运动却是既想又怕,担心运动容易引发中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近日,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公布的一项研究,可以让你打消这种顾虑:这项近50万人参与的研究首次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人更能从运动中获益。在6年的随访期间内,研究人员发现,增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死亡风险。但风险降幅最大的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并且随着运动量加大,死亡风险持续降低。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健康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运动的获益却并不明确。截至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相关比较研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心脏病专家Sang Woo-jeong博士团队研究了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接受韩国国家健保服务健康筛查的441798名患者的数据。参与者年龄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0岁。近6年的跟踪调查期间,共有131558人患心血管疾病,53.5%是男性。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的调查基于他们对过去7天的自我报告,这些信息被转换成每周代谢当量任务/周的单位(MET-分钟/周)。在随访期结束时,研究人员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人从体育锻炼中获益更多。运动每500 MET-分钟/周,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4%和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从0-499 MET-分钟/周的运动中获益最多;完全不运动的人死亡风险比那些最活跃的人高27%(1500 MET-分钟/周及以上);那些每周运动0-499 MET-分钟/周的人,风险降低了8%,并且达到1000 MET-分钟/周以上时保持平稳。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从0-499 MET-分钟/周的运动中获益最多,但死亡风险的降幅在500 MET-分钟/周以上呈持续改善趋势。与运动量最多的健康人群相比,完全不运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87%;运动量为0-499 MET-分钟/周的患者死亡风险下降了45%;1000 MET-分钟/周的患者风险下降了14%。研究中大约一半的人没有达到建议的体育运动水平,1/4的人完全不运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运动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但运动越多,在6年的随访中死亡风险越低。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尔国立大学心脏病学家Si-Hyuck Kang博士说,可能有这么几个合理解释:首先,久坐是众所周知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本身就喜欢久坐不动,所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锻炼对他们更有益。其次,许多既往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胆固醇和血糖,从而可使体育在二级预防中受益。另外,有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全身炎症水平。因此,医生应给心血管病患者开运动处方,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心血管病患者该如何运动?运动虽好,但也有潜在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因此,需要通过评估掌握患者身体状态,找出潜在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充分获益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评估包括:生理功能评估、心理状态评估和社会功能评估。运动形式不限制,具体应根据个人情况、场地条件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应包括有氧运动(最基础的是步行,以及跑步、骑车、爬楼、椭圆机)、抗阻运动(弹力绳、杠铃、哑铃等)和柔韧性、综合性运动(如太极、瑜伽、拉伸等)。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非常重要。应根据患者的体能、既往运动习惯、病情和运动限制因素来定,由低到高、由慢到快。心血管病患者可采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或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有研究发现,HIIT的获益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但应在医生监测下进行。运动时间应由短到长。一般推荐心血管病患者每天合适的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每周150-500分钟运动时长比较合适,可根据患者情况酌减。运动频率应根据运动时间来定,原则上短时高频、长时低频。运动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持之以恒,并且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体能变化随时调整。参考资料: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9-cardiovascular-disease-patients-benefit-healthy.html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心脏病,处方,患者,心血管疾病,体育运动,风险,获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9月中旬将在陕西拉开帷幕。近期,陕西全民健身工作也迎来一件大事——《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完成。以举办全运会契机,陕西省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民全运”理念,用脚踏实地的工作践行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条例》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推动陕西全民健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看场地:“健身去哪儿”不再难   在筹办十四运会的过程中,陕西着力填补体育基础设施缺口,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要求,推动智能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等,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要。  在全运惠民工程的引领下,陕西许多市县在公园和绿地建设中植入了健身场地,促进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养成健身的好习惯。几年来,陕西省统筹资金近6亿元,启动渭河、延河、汉江、丹江全民健身长廊等一批重大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县级公共体育场馆87个,建成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健身场地81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工程、智慧社区等项目5117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同时,陕西还积极落实国家足球改革发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新建足球场地628块,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陕西省认真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要求,陕西省体育局印发了《关于有序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和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工作的通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分步、分批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目前全省低免开放的大型场馆已达31个,中小型场馆已达118个,年均投入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4538万元。延安、汉中等市启动了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智慧体育”“智慧健身”方面,陕西依托“体育云”和陕西省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一网一号一端”,把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赛事活动、专家团队、体质监测、运动康复、科学指导等资源融为一体,实现了健身休闲的科学化、智能化、掌上化。截至目前,“陕西智道”已经建成15条,注册用户39390人,实现了关中、陕北、陕南全覆盖,初步构建了陕西省智慧步道生态体系。看赛事:“全民运动会”如火如荼   作为十四运会东道主,陕西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己任,借筹办全运会的强劲东风,推进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共享全运的“全民运动会”就此拉开序幕。  在筹办十四运会期间,陕西以群体赛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赛事的组织形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引进新型赛事的新模式,促进群体赛事活动多极、多元、多层发展,场面精彩纷呈,辐射力强大。  陕西省政府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举办了两届陕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为群众体育搭建竞技平台,民间“草根”运动员有了展示的舞台。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各项目参赛代表队638支,参赛人员突破12000名,观众达310万人次。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75个代表团2.3万人参赛,拉动经济收入12.6亿元。  近两年,陕西省体育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体育健康行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先后深入60多个省直机关单位、12个市区和30%的县(区),开展活动260余场次,为3.4万人提供体育文化宣传、国民体质检测、健身技能辅导、健康咨询等服务。通过陕西最美体育人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体育精神,传播陕西体育好声音。  陕西全省各市按照“4+X”模式,不断健全体育协会组织,扩大协会数量。近年来陕西全年举办各类群众赛事活动1万场次,参与人数达1千多万。在首次开展的全民健身年度最佳赛事评选活动中,全省213项赛事参与评选,初评的100个赛事进行网络投票,点击率突破1313万,评选出的50项赛事,示范引领效应凸显。看创新:全运场馆惠民 “母亲河”成健身“打卡”地   全运会场馆承载和传达着举办地的人文特征、历史文脉和承办主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四运会场馆的拔地而起,不仅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带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同时将引领全民健身风潮,为体育产业发展赋能。  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自2020年7月1日投用以来,已成了西安市民新的网红打卡地。该新建场馆在最初的设计中,不仅考虑场馆的办赛能力,还考虑到全运会赛事结束后,场馆在运营过程中要满足群众更多样化的需求。为此,西安奥体中心规划了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场地。清澈的河流穿过这片全民健身场地。篮球场、足球场、骑行道路、儿童活动区等多样的健身场所沿河分布,让普通群众能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美景中参加体育锻炼。  十四运会结束后,西安国际港务区计划将对西安奥体中心采取有偿使用与免费开放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保障市民日常健身需求,让老百姓充分享用这座家门口的超级场馆。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流经四市两区的48个县区,沿岸人口密集、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群众健身需求非常强烈。在十四运会申办成功后,陕西就开始全面规划、建设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力争把渭河沿岸打造成群众身边的健身打卡地。  如今,这里已形成以渭河为轴,以大型滨河运动公园为核心,以堤顶滨河绿道为线,以县级健身设施为点,以市、区体育健身设施为面,建设有全民健身中心(园区)、运动公园、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各类体育健身场地、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惠及224万三秦百姓,成为全运惠民最亮的工程。  从2016年开始,西安市启动了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西安段的建设。健身长廊西起周至县,东至临潼区,经周至、鄠邑、未央、灞桥、高陵、临潼6个区县,全长140.6公里。  宝鸡市的渭河沿岸健身长廊全长100公里,总投资大约4亿左右。先后建成了渭河公园、石鼓山滨河大道健身长廊、五环体育公园、高新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渭滨区海棠体育运动公园、金台区团结足球主题公园、陈仓区渭河健身长廊、高新渭河运动公园、岐山蔡家坡尚健湖生态运动公园、眉县渭河健身长廊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约0.2平方米。  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是渭南市为有效缓解城市人口增长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幸福工程、民心工程。2015年启动项目建设,过三年时间,在渭河沿岸建成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站点、运动驿站等一批体育惠民设施,为全市增加体育场地面积256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新增0.4平方米,将堤路景观、滩面整治、水景观公园与全民健身工程有机融合,让渭河从安澜河、生态河变成运动河、健康河,形成了沿岸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转自8月31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2023-10-22 22:33
来源:
钱江晚报发布于:浙江省
10月22日晚,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盛大开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身穿青粉搭配的“江南风”礼服亮相“大莲花”,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亚残运会历史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男女运动员身着分色设计款礼服进场,再加上分别搭配的印有桂花图案的领带和丝巾,将男运动员的阳刚与女运动员的柔美充分展现。
中国体育代表团身着礼服入场
处处桂花香,尽显江南水乡特色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杭州亚残运会又适逢桂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决定用桂花作为设计元素。”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这套礼服的设计师,王培沂之前更多是为巩俐、高圆圆等明星设计红毯礼服。所以这次,他也把在时尚美学上的高要求,带到了亚残运健儿的服装设计上。
此外,考虑到残疾运动员的特殊需求,王培沂在设计中融入了一些“温暖”元素。“比如在裤子的设计上,我们选择了松紧带,领带也特意用了拉链的设计,都是为了让选手们更容易穿着。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设计中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王培沂说,“大家可能觉得‘高定’这个词遥不可及。它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专门针对特定人群做的特别的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为中国亚残运代表团设计的这套礼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定’,甚至比普通高定的要求更高,因为它在美观、舒适性、实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为了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穿戴,领带设计为拉链形式
除了礼服,每一名中国运动员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枚“金枝折桂”的胸针。这是由“美丽工坊”30多名残疾女性耗时两个多月手工制作完成的,寓意祝福中国运动员自信上场,勇夺桂冠。
“金枝折桂”胸针寓意自信上场,勇夺桂冠
据了解,这是继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后,支付宝连续第二届亚残运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服装支持,不过和上届相比,本届亚残运会,支付宝提供的服装装备覆盖面更广,品类也更多。中国运动员入住亚残运村时,就能领到包括礼服、领奖服、日常便服、马甲等在内的共26个品类的服装与装备。
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出场服、领奖服、训练服试装
运动员收到衣服后发现,每一件衣服上地领口上都标有自己的名字。由于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之间身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设计团队前期前往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训练基地,几乎对每一位运动员都进行了量体裁衣,保证运动员都能够身穿最合身的衣服参加本届亚残运会。
“记得一个月前设计团队特意来为我们测量,设计师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比如有些运动员上半身特别强壮,希望肩膀那里尽量宽一些;还有些没有手臂的运动员,希望袖子可以短一点,我就提了一个要求,因为我练游泳把大腿练的很粗,平时买的裤子,大腿那里都特别紧,所以就希望裤子大腿那里宽松一些。”游泳运动员蒋裕燕回忆量体裁衣的情景,开幕式上,这位东京残奥会两枚金牌得主也作为运动员代表宣誓,“结果拿到衣服一试,第一感觉就是好久没穿过这么宽松的裤子了!很开心自己说的话真的被听见。”
蒋裕燕穿着合体的领奖服,代表运动员宣誓
隐藏商业元素,支付宝主动放弃权益
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的衣袖上还有一个支付宝的logo,但本届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衣服表面却看不到任何的商业元素。
“其实前期设计时,我们尝试过把logo放在包括袖口、胸前等各种位置的方案,但都会觉得和整体设计不协调。”支付宝设计师周鑫哲表示,“后来我们想,是不是可以不破坏服装整体的设计,把logo放在领口里面。而且相比logo的展示,我们更希望的是让运动员日后能一直穿下去,在未来的生活、训练中,能多一套衣服穿,而不仅仅是亚残运会上的一个高光时刻。”
隐藏于领口内侧的logo
本届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整套服装和装备的设计,也得到了中国残联领导的认可和肯定。“从2022年年初,支付宝团队和设计师就和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就这次服装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讨论,最终在今年5月确认了设计方案。”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杨金奎表示,“虽然制作时间很紧张,但所有服装最终都顺利交付,我们所有的代表团成员穿上这套美丽漂亮的服装,都觉得非常自信和帅气。”
“相比健全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更不容易。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泪水,很多时候更有血水。”杨金奎进一步强调,“所以也希望全社会更多的关心、关注残疾人,不仅仅是在像亚残运、残奥会这样的时刻。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决一条盲道一个坡道的问题,更主要是解决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无障碍,服务无障碍。但最关键的还是观念无障碍,让健全人与残疾人,能平等的相处,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游泳运动员华栋栋体验无障碍支付
据了解,10月19日,蚂蚁集团发布“亚残运会服务计划”,通过一站式数字观赛平台、无障碍支付、运动员关怀和志愿者服务、助残公益行动等,全方位助力杭州亚残运会。同时,也希望通过统筹科技与公益积累,以服务亚残运会为契机,为社会提供平等、包容的无障碍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运动服十大名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