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王牌飞行员:雄兵出击》有哪些残疾人演员参演?

国庆档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尽管它有新晋顶流张颂文的加入,但在上映之初,这部电影还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然而,电影的票房表现还是不错的,上映5亿票房3亿,虽然不及《坚如磐石》,但是口碑已经逐渐好转。最近,国庆档电影的评分已经出来了,《志愿军:雄兵出击》获得了7.3分,而且很多人认为它实际上应该获得7.5分以上的评价。虽然电影的导演陈凯歌和他的儿子承受了一些批评,但是这部电影的表演、镜头语言等方面都超出了观众的预期。电影的故事叙述了志愿军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悲惨和荣耀。电影中的场面壮阔,气势恢宏,有刚入伍的青春少年,有蓬勃飞扬的战士,有在炮火“摧残”下日益沧桑的老兵,还有出场仅有几分钟的外交官伍修权(张颂文饰演),一句“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振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章子怡的出现也让人们惊叹,她的每一帧画面都非常美丽。另外,海清饰演的林巧稚也深得观众的喜爱,她温柔有力量,说话有条不紊,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即使是一向走搞笑路线的魏大勋,在这次的电影中也有了不少改变,他的眼神更加坚定,演技也更为出色。辛柏青则毫不意外地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位勇敢无畏、隐忍克制的老红军战士。此外,歌手出身的魏晨也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连长戴如义不仅英勇无畏,而且小角色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总的来说,《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虽然电影的导演陈凯歌和他的儿子承受了一些批评,但是电影的表演、镜头语言等方面都超出了观众的预期。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表演都非常出色,而且展现了战争的悲惨和荣耀。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不妨去电影院看一看。《志愿军:雄兵出击》:戏中有亮点,演员却成短板由陈凯歌执导,朱一龙、黄晓明、王骁、魏晨等主演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即将上映。虽然预告片已经让观众们期待不已,但当看到定档海报上一众演员的造型后,不少人却因为“丑化”的造型而产生了疑问。电影讲述了在战争年代,一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志愿军部队,在指导员李想和副连长孙醒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的故事。朱一龙在影片中饰演的“李想”是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也是第二部中的主角。特辑中,他在孤身举旗的镜头下,引导人民自由前进。而王砚辉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是一大亮点,他在扮演的“彭大将军”身上,表现出了沉稳有决断的特点,一双坚定有神的眼神更是让人感受到他的强大力量。而他和王骁的对手戏也让人动容不已。然而,这部电影中的两位演员——陈飞宇和黄晓明却成为了短板。陈飞宇扮演的“孙醒”是整部影片中最难以出彩的角色之一,他的表演有些生疏,很难用几个镜头来塑造角色。虽然他和魏晨组成了健身搭子,但在表演方面却没有太大收获。而黄晓明在扮演的“江潮”身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尽管陈凯歌称他有了进步,但在电影中,黄晓明的表演依然让人觉得不够自然,有点“憨”。他的表演虽然贡献了一些笑点,但在整个剧情中,他的演技依然是短板。总的来说,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很多方面都有亮点,但也存在着演员表演的短板。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的上映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相信观众们也会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所以,你是否对这部电影有着自己的想法呢?欢迎留言分享。《志愿军:雄兵出击》——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自上映以来,备受广大观众的关注。虽然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小瑕疵,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志愿军指挥官顾许和他的部队身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震撼。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然而,在这部电影中,黄晓明的表演有些欠缺。虽然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演员,但在这个角色中,他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与王骁、王砚辉等其他演员相比,他的表演有些差强人意。相比之下,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好事成双》中,黄晓明的表演要更加出色。他将自己的年龄和形象转变为了一个少年,他与张小斐的对手戏非常出彩。当他静静地看着女主角时,他的表情非常忧郁、惆怅,还有点少年的羞涩。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苏感类型的角色更适合他!总的来说,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非常值得一看。导演陈凯歌在制作这部电影时非常用心,不能因为有一些小瑕疵就对这部电影进行恶意攻击。据悉,《志愿军》三部曲的制作成本高达15亿,第一部也有5亿。电影票房已经过了3亿,专业预测会有7亿,希望更多观众可以前往电影院观看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2023-08-16 18:24
来源:
山西新闻网
15日,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三部曲宣布杀青,影片自2022年盛暑开拍,历经三百多个日夜。参与拍摄的演员集体“报到”,全组接力发角色照与这段拍摄历程告别。众星云集,阵容堪称中国电影最强军,影片将于2023年国庆上映。
《志愿军》三部曲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群像为主角,讲述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三年间的恢弘历史,这也是影史上首次如此全景式、多线程地再现这场“立国之战”。
国庆迎来最强军!三部曲讲述中国人抗美援朝历史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于昨日杀青。参演演员进组前先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化训练,又在一年多的拍摄中,共同经历了酷暑严寒。片中一起出生入死,戏外也是“有难同当”的战友。杀青之际,50多位演员集体分享人物照与角色告别。志愿军第38军、第63军的人物会是三部曲的关键角色。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将于今年国庆上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侵略中国台湾,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新中国一岁之际,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我们为何而战?面对军备实力强大的美军如何作战?《志愿军:雄兵出击》便是围绕决策出兵、初入朝鲜这一惊心动魄的阶段展开故事。影片呈现了三场重要战斗: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首次歼灭韩军的两水洞战斗、第二次战役中14小时奔袭72.5公里的三所里战斗、第二次战役中以百人之力阻敌十几个小时的松骨峰阻击战。
第二部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三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其中铁原阻击战将是第二部的重头戏。第三部则聚焦抗美援朝战争后半程,战争形成相持局面,美军想要轻易打击志愿军的幻想破灭,拉开双方边打边谈的序幕。
狂沙“下饭”滴汗成雨三百多昼夜沉浸式体验战士生活
杀青特辑中,湛江、重庆、盐城、承德……来自五湖四海的演员会聚于此,他们身着军装,在荒野中、战壕里、山脚下,一张张质朴的面孔上,还浸染着一年来“作战经历”留下的痕迹。他们面向镜头,说着:再见,战友。既是向三百多天里台前幕后共同奋战的所有工作者道别,也是向这段绝无仅有的“战场记忆”作别。
《志愿军》三部曲的拍摄,让导演陈凯歌都感慨是“从影40年来最为艰苦的创作”。为了还原这段对国人极为重要的历史,剧组在方方面面都要求真。
场景还原要真:志愿军严冬作战,演员拍戏裹紧军大衣直言“冻耳朵”。作战条件要真:拍完一场爆破戏,尹昉浑身焦色,险些烧到睫毛。特辑中朱亚文在狂风沙中睁不开眼,调侃这是剧组“一号套餐”。片中不乏数百人演出的大场面,单是跨过鸭绿江一场戏,就需要600多名群演在人工1:1搭建还原的大桥上奔袭往返。据悉,最多的时候剧组每天要准备上万份餐食。艰苦的拍摄环境下,为了保证演职人员健康安全,后勤也提供了诸多保障,天气闷热时,便配有救护车以应对突发情况。导演、演员、幕后工作者日日夜夜在现场并肩作战,也已有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全组杀青,就像告别了一段“军旅生活”。
新娱
(责编:温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lyyy_scndgs)
9月28日,《志愿军:雄兵出击》全国上映。
身边几个极少看战争题材的朋友在看完电影之后都说,没想到这部电影会看得他们热泪盈眶。“之前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只是课本上的一段话,但现在通过这部电影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很震撼,和平真的来之不易。”
类似这样的表达在观影团做活动当天也听到一些。9月26日,鲁豫观影团在北京做了一场《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观影活动。
电影放映期间,影厅里时不时地听到一些啜泣声,放映结束后,有影迷说,看完之后觉得“太震撼了”——“战争的庞大与残酷真的不是史书上寥寥几笔能概括的,它值得以更多的形式被呈现。”
电影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先说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始于1950年10月,先后历经五次战役,于1953年7月宣告结束。今年是我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三部曲正是以此为纪念,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群像为主角,完整讲述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三年间的历史,全景式呈现了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目前正在上映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主要围绕决策出兵、初入朝鲜这一阶段展开故事,让观众知道,志愿军当初为什么必须要去打这场仗,又是如何在军备实力对比悬殊的境况下取得了节节胜利。
影片呈现了三场重要战斗: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首次歼灭韩军的“两水洞战斗”、第二次战役中14小时奔袭72.5公里的“三所里战斗”、第二次战役中以百人之力阻敌十几个小时的“松骨峰阻击战”。此外,新中国外交代表团第一次亮相联合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第一部的重头戏之一。
为了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些场面,剧组下了大功夫,鲁豫也在当天映后分享了一些相关信息:片中的鸭绿江大桥、联合国安理会会场都是1:1实景搭建,飞机、坦克等大型旧式武器也是1:1还原仿制。
有一场美军轰炸东北平民的戏,场景是麦田。这场戏在影片中仅有1分钟左右的镜头,但就是为了这一场戏,这1分钟的镜头,为了让场景看起来更有真实感,剧组没有使用特效技术,而是花费两年时间播种了两茬小麦。
此外,剧组还配备三万多套服装、制作数万件不同伤效的倒模来还原人物造型,横跨春夏秋冬来拍摄恶劣天气中的作战场面。
鲁豫说,电影之所以能震撼观众,恰恰是因为它在这些细节上做得足够真实、真诚、真挚。
说完制作上的细节,再说一点影片中的细节。
影片开始一直在讲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有两处细节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处细节是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城楼上看着天安门前绽放的烟花,感慨“新中国一岁了呢”。这里的烟花象征什么?象征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一岁的烟花在天安门前绽放,这画面很美好,也因为它足够美好,所以不容任何人企图破坏。而彼时美军屡次在中朝边境挑衅,轰炸平民,正是企图破坏这种和平。
另一处细节是在国庆招待会上,毛泽东与妇产科医生林巧稚的交谈。他对林巧稚说:去年开国大典你就请了假,今天白天你还是没来啊。林巧稚回:主席,白天我接生了八个孩子。
孩子代表什么?代表那一辈人必须要守护的美好与未来。所以毛泽东才会接着问林巧稚:如果敌人的飞机把炸弹扔到了你们医院里,你会怎么做?
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孩子——这是林巧稚的回答,也是新中国政府的答案。
为了世代长久的安稳,新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抗美援朝,那一辈人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打这场仗,就是要守护来之不易的安稳,守护中国的未来,让他们的下一辈活在太平盛世里。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很动人,就是彭德怀在屋内问责38军军长梁兴初——38军为什么慢腾腾的?梁兴初说,“我错在一个心思上,我想准备准备,我们牺牲的太多了,战士们仗都打得已经看到新中国了,已经看见好日子了。”此时,站在屋外的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听到这番话后,用毛巾捂着脸哭了。
李默尹为什么哭?因为他是红军,一个老革命,他见过太多太多的牺牲,梁兴初的话恰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一个将领的迟疑,一个老兵的眼泪,都让这些角色有了更性情、更生动的一面。观众可以通过这样的细节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怜惜他们,心疼他们,而不仅仅只是一段历史的旁观者。
另外,影片的镜头语言也让人印象深刻。
有场戏,一边是毛泽东与彭德怀关于要不要与美军打仗的对话,另一边是吴本正与周恩来、李默尹等人在会议上对于武器作战装备的激烈讨论。镜头不断切换,将两波人的对话穿插拼接,形成一种巧妙的互文。不同视角的对话,再一次点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还有一个蒙太奇镜头:三连战士在松骨峰浴血奋战之后,连长戴如义大喊“三连还有活着的吗?活着的举个手。”幸存的战士们一个个挣扎着举起手。此时镜头一转,观众看到,远在联合国的伍修权也举起他的手,准备发言控诉美国的恶行。
朝鲜前线,志愿军们为了守护和平而战。联合国会场内,伍修权和他身后的新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正在为了捍卫中国的权利而战。同样的目标与信仰将不同场景中的人紧密连接在一起,共同举起手的那一刻,他们就是战友,在不同时空里为了同一个理想并肩而战。
类似这样的镜头语言和细节,也让《志愿军:雄兵出击》有了更多人文表达,而不仅仅只是描绘战争的惨烈。
有影迷看完电影后说,这部片子“既有史诗的格局,又有动人的细节和人味儿”——“群像戏、战争戏、蒙太奇、多线程交织……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摄影美学都是战争片中最好的那一档,导演和演员之用心也令人敬佩。”
以下是来自鲁豫观影团影迷的无剧透影评
鲁豫观影团影迷
-评价《志愿军:雄兵出击》-
@ Emily
真实感和现场感拉满,细节还原到位,场面还原到极致。声效非常到位,让观众彷佛置身前线。因为拍摄战线拉得足够长,所以无论是景别还是人物,都将每一帧拍到最完美的状态。出场人物多达200多个,既有领袖将帅,也有普通战士,个体命运和时代风云交相辉映,为观众展现一场气势恢宏的战争群像,电影里从人物造型到场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都力图还原,很值得一看。
@ kkkeepreading
不愧是陈凯歌导演啊,恢弘的史诗大场面,浓墨重彩地还原了历史志愿军三连以百人之力击退数千敌人的壮举。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哭了好几次,每一个演员都很合适!选角太牛了!!坐在影厅,从背后呼啸而来的敌机的音效真的很绝,视觉听觉冲击力很强,故事讲述很震撼,很值得去电影院观看!
@ 不是够了我是够够了
看完电影哭得稀里哗啦,铭记是对志愿军最好的致敬,这正是电影《志愿军》所展示的,它通过还原历史时刻重要场景,展现抗美援朝的中华儿女豪迈群像。回望初心,不忘来路。今日盛世中国如愿,以光影敬历史,一定去现场亲眼见证这样一部鸿篇巨作!一起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 0番茄鱼o
小时候,记事起,外公就会跟我讲起他年轻时候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小时候不懂事,不知道当时的战争有多残酷。看完这部电影,想起九年前去世的外公,遗憾不能和外公一起看电影,再听听他讲讲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外公如果知道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故事,仍然记得他们当时的无私付出,也会欣慰吧。
@ 达哺噜
中秋国庆档,如果要推荐好看的电影,安利志愿军!史诗级全景大制作出乎意料的好看,起初是冲着演员阵容来的,却被陈凯歌导演征服了,扎实的电影剧本,层层高潮递进的故事走向,完全超乎预期的特效和全景大制作,加上每一个角色演员都赋予了人物鲜明的特色,有共鸣和激动,有缅怀和致敬,油然心上,热血沸腾!
@ 硕大草莓熊
既有史诗的格局,又有动人的细节和人味儿。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父辈以蝼蚁撼动大树的信念与勇气,致敬志愿军,致敬伟人。此外,群像戏、战争戏、蒙太奇、多线程交织……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摄影美学都是战争片中最好的那一档,导演和演员之用心也令人敬佩。国庆档强推!
@ 四九城的瓷儿
立国之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生死较量,国庆档在银幕见证到了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热血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承诺,演员阵容群星荟萃,中生代实力派演员们携年轻力量完成光影致敬。三线并进展现恢弘史诗巨作,同时对于历史史实和战争场景的尊重与高度还原令人欣喜,期待后两部作品~
@ kjyjnnnn
看完后觉得太震撼了,战争的庞大与残酷真的不是史书上寥寥几笔能概括的,它值得以更多的形式被呈现。陈凯歌导演很擅长拍群像戏,影片里就算是出场时间很短的人物也能让人心揪流泪。电影画面一如既往的高级,陈导独特审美与真实历史的厚重结合,使得画面有一股浓烈的苍凉悲壮气息。在映后交流环节,鲁豫老师的提问与主演们的回答都好精彩,精妙妥帖,有趣有料!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参与。
@ 卷不动了200407
非常好看的一部战争史诗,战争场面非常宏大真实震撼,同时影片的文戏也可圈可点,观影期间可以时不时听到影厅里的啜泣声。影片切入点全面而深刻,群戏中每个人物都很丰富立体,非常值得国庆走进影院体验这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史诗。继续期待第二部!
以上来自鲁豫观影团影迷
映后环节,鲁豫也和主创们聊了聊关于《志愿军:雄兵出击》中的一些创作故事,一起来看
鲁豫对话主创
-《志愿军:雄兵出击》-
王砚辉:饰演彭大将军很有压力
鲁豫:您在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时,是怎样贴近这个人物的?
王砚辉:首先我觉得饰演彭大将军是非常有挑战而且非常有压力的,我到现在还没看过这个片子,也是非常忐忑的。怎么去诠释这个角色,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横刀立马”,知道他的沉着、他的淡定,但我会想,在抗美援朝这个战场上面,真实的彭大将军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想把这方面体现一下。他心里是我们不想打仗,但是我们不怕打仗,如果真要打的话,那就把战争留在这儿吧,下一代不允许再打了。我觉得挺有劲儿的。
鲁豫:看到片方的一些宣传花絮,其中有个细节特别让人感动,也很有意思,就是您在片场走来走去揣摩人物时,有工作人员怕您辛苦拿了一个凳子给您,但你本能地就说不要坐,要把凳子给“小战士们”坐。我们后来知道,现实中的彭德怀将军其实也有这样的习惯,只要跟战士在一起,他就不坐。
王砚辉:对,他是非常爱兵如子的一个人。反正饰演这个角色是非常困难的,希望我能够接近这个角色。
辛柏青:与角色共处一年多
鲁豫:柏青是一个特别棒的演员,我知道上一次你演《妖猫传》的时候因为时间太短,你说不太过瘾。但就是那样一个可能只拍了两三天的角色,你也事先准备了三个多月。那这一次,从你接到李默尹这个人物,到进入他,再到跟他告别,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辛柏青:一年多。我是从去年四月份被告知要参加这个剧组就开始准备,剧组也给准备了好多文字资料,我自己也去看纪录片,还买书看,包括参加前期的军训,做身体和心理的建设,然后一直到拍摄,经历了一年多。
鲁豫:我看到了一些片段,军训很辛苦。
辛柏青:对,主要是一些军事战术的训练,因为我们没接触过,这种训练不光是对身体的一个锻炼,也让我们在心理上迅速靠近真正的士兵。
鲁豫:有一个情节特别动人,就是上级在里屋训梁兴初,你在外屋拿着那条滚烫的毛巾捂住脸哭,你是怎么解读这个动作的?
辛柏青:其实就是梁军长说到了他的心坎里,李默尹也是一个老革命,他看过了太多的牺牲,新中国好不容易建立了,他希望大家能享受安定、团结、稳定的生活。但是没办法,这时候有强敌来,打到了我们家门口,我们不得不应战,这个时候能减少点牺牲就减少点牺牲吧。
黄晓明:每次演戏之前先把嗓子喊哑
鲁豫:晓明演的江潮是一个真实人物,一个开国少将,非常英武帅气。影片中的江潮很可爱,他是一个非常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军人——能力出色,同时也很有性格。你在表演时是从哪个地方去入手的?
黄晓明:我演的是一个真实人物,我自己也查过大量的资料、纪录片,比如说电影里光着腿过江,这就是真实存在的,真的是在非常冷的时候把裤子脱下来,光着腿过江,过完江之后再穿上它,这样就可以保温。我记得当时看纪录片包括资料上写的是,有脚趾头断掉的,有腿断了的,有半途淹死的,有跑得吐血的,但就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还是提前五分钟截住了美军大部队,我记得写的是歼敌5000,缴获重装武器无数。当时就觉得太不容易了,看得我汗毛竖起,所以我觉得如果演得不真实,真的对不起这个人物。
很巧的是,江潮是河北人,我身边一个跟了我很多年的司机师傅也是河北人,也上过战场,甚至还受过伤,所以我向他咨询了很多关于战场上的事情。他说,真的到了战场上,大家就跟疯了一样,一脑门子热血,嗓子都喊哑了,因为根本听不到别人的声音。我在片中的河北话就是采访他时学的,后来用到了这个角色里。包括嗓子,你能听到我全程都是破音的,这也是设计的,每次演之前我都先把自己的嗓子给喊哑,因为在战场上全程都在喊,再加上他又是师长,会特别累,所以我一直都是故意哑着嗓子破着音去演的这些戏。
朱亚文:我的领带是凯歌导演的
鲁豫:亚文这次扮演的科学家一出场,你的白头发、西装、拎的包还有手里拿着的笔记本,就非常真实,能够感受到他是当年很多科学家的一个“综合体”。我很好奇,你的笔记本里面除了角色本身需要的一些文字记录外,有没有你个人想写的东西在里面?
朱亚文:其实会有,我有一些需要记录的前场戏的时候,在走戏的过程当中,我会在上面写很多很多的内容,我是希望他不是从很开心的那一刻才开始记录,而是早在之前就有一些准备,加强自己的内心建设。怎么讲,就是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里面,甚至在这种类型的作品里面都比较少见,你能看到他对于曾经放下所有、归国支援国家科学建设的这些科学家们的致敬,那句台词是“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回来了”。但是我回来,我是带着一个负责任的心回来的,我拿出的所有冰冷的数据,并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前后一个巨大的反差就是,我们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把这些冰冷的数据重新熔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鲁豫:我想每次在拍摄前,从演员朱亚文变身到角色吴本正——随着你头发慢慢地变白,然后穿上他的衣服,那种人物的转变过程应该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
朱亚文:是的,而且我特别感谢凯歌导演,曾经有位记者说注意到我的领带很特别、很漂亮,我说那条领带是凯歌导演的。当时是凯歌导演把他的十几条领带带到现场,供大家参考选择,不是为了体现一条领带有多好看,不是为了显得漂亮、显得精致,而是希望通过这条领带精致的细节来告诉大家,这些放下所有海外优厚生活的科学家们,他们到底放弃了什么回来,就是通过这一点点小细节,告诉大家他们的曾经、过往。
鲁豫:大家回去可以再看一个纪录片,讲西南联大的,最后有一张图,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很多从美国、从欧洲辗转回到中国的科学家,那个画面一出无比感人,亚文扮演的吴本正就是这些人的缩影。
张子枫:
走进1:1还原的“联合国”,我不自觉地就会紧绷
鲁豫:子枫,我看到你这个角色的时候就特别感慨,因为你们演的是70年前的人,但又会发现,不管是70年前还是今天,当两个人物的年龄相仿时,其实就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那你在演李晓这样一个70年前的人物时,又是怎样去寻找你们之间“共通的东西”、怎样去接近她的?
张子枫:我也是在开拍前去看一些相关资料,比较特别的是李晓在戏中从事的是翻译工作,所以也有研究一下这块。还有就是,我比较重要的戏份是在“联合国会场”,当我真的走进现场、走进“联合国会场”的时候,发现真的是1:1还原,所以这个人物身上的那种紧绷感和庄严感,我不自觉地就会有。
鲁豫:我刚刚讲,这部电影的细节特别好,就像戏里面我们看到的“联合国”,不是今天纽约联合国的总部,1950年的时候联合国总部还在建,联合国总部启用是1952年,所以当时他们好像征用了一个类似于影院还是剧院的地方开会。包括影片中你看不到美国白宫,因为白宫那一年也在装修。所以这部影片是由很多真实的细节组成,我们也因此能够感受到创作团队的真诚。
王骁:第一次见完导演后
他决定让我演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鲁豫:王骁,我特别喜欢你那个眼神,就是你跟彭大将军通过窗户互相看,你的眼神里有点不服。
王骁:对,有点不服。因为开拍前的那年春天吧,我第一次跟导演见面,我俩坐在那儿闲聊。他说:你是不是脾气不太好?我说:对,我现在的好脾气好像都是约束来的。他说:行,那我还是决定让你演一个脾气不好的人。我说:谁?他说:梁兴初。我听完之后还挺有压力的,因为我知道梁军长,可是对他的过往、生平不是特别了解,回去也查了一些资料,看过他的生平之后,我才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虎将。跟彭老总见面的那场戏,是我进组后的第一场戏,导演给我设计了一个动作,就是身上披着一件皮衣,他希望梁兴初在转身的时候是把这件皮衣抖下去的,就是(展现)他的那种不服感和骄傲感——即便是面对彭德怀。当然彭德怀依然是可以压制他的,他虽然有一点不服,有一种倔强,但他毕竟是一个军人,军令和职责肯定得让他往前面站一站。
陈飞宇&魏晨&尹昉
角色留下的“痕迹”
鲁豫:这部戏里面,飞宇、魏晨还有尹昉,你们像是“铁三角”一样。我觉得每个演员都是在一个个角色的创造过程中完成自我蜕变的,每个角色可能多少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先问飞宇吧,这部影片拍完之后,你觉得“孙醒”这个人物有在你身上留下什么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东西吗?
陈飞宇:首先我和晨哥还有尹昉哥,我们饰演的是三连的三名志愿军战士,他们三个人性格截然不同,孙醒这个人物和我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差异。孙醒是比较外向、比较莽撞的性格,但我自己在真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内敛的,但是拍完这部戏以后,我觉得从外到内都有一些变化,可能孙醒的一些性格特征在我身上也留下来了。拍摄这部戏是一次特别宝贵的经验,能够去塑造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也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鲁豫:魏晨呢,是否跟飞宇有相似的感受?这个人物有给你留下什么吗?
魏晨:对,因为其实我们三个人的戏基本上是共同进行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头那场戏,是我们三个人的相遇,然后松骨峰那一战,是我们的别离。换句话说,好像一个人的人生就这么短暂,在这部片子里的篇幅就这么短暂,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了。
鲁豫:尹昉,你们在这部戏里有很多有“炸点”的戏,硝烟离你们还都挺近的,听说当时你在拍摄时睫毛还差点儿被燎到了是吗?
尹昉:这种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因为松骨峰战役非常惨烈,敌军的飞机大炮汽油弹一直狂轰乱炸,我们每天都在这样的“狂轰乱炸”里面去拍摄,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小伤,但是整个剧组还是非常专业的,所以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张宥浩:杨三弟后面会有成长
鲁豫:宥浩这次扮演的“杨三弟"这个角色很打动人,有很多地方都能够感受到你从身体到心理被推到极致的那种感觉,你怎么样体会三弟这个角色的?
张宥浩:我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太惨了,太悲剧性的一个人物了。不断有人跟他亲近、给他希望,然后又在他面前离世、牺牲,特别像生活总是在给你点儿希望的时候,又立刻给你浇灭了。杨三弟一直都在寻找(方法)——怎么样能够在部队里、在战争里正常地生活下来,去迎接每一次的战斗。所以大家如果看到后面第二部和第三部,就会看到他有一定的成长。
赵波 李卓阳 王乃训 李感
分享拍摄感受
从左至右依次为:李感、王乃训、李卓阳、赵波
鲁豫:其实稍微有一点超时,但还是希望能给最后四位演员一些时间——赵波、卓阳、乃训还有李感,你们也来讲一讲这部影片带给你们的一些感受。
赵波:我非常幸运,因为算上这部影片,我已经是第四次参演志愿军题材的影视剧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不断地认识了很多仍然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致敬,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向长眠在朝鲜的197,653位志愿军英烈们致敬,向所有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致敬,很荣幸,很光荣,谢谢大家。
李卓阳:我觉得我这个角色主要就是爱吧,一个大爱,一个小爱。大爱是爱国家,小爱是爱身边的战友和家人。
鲁豫:好,乃训可能是剧组里面年纪比较小的演员,是不是?
王乃训:是的,今天是老师给我记的旷课我来的……
鲁豫:哈哈,都已经旷课了,必须得多说两句。
王乃训:首先能跟导演合作,尤其是作为这么小的演员能跟导演合作,很荣幸,包括在片场,在监视器前,能看到各位老师如何去设计角色,这是我能学习到很多的一个地方,也希望我能把这些东西融入到以后的表演当中。其次在拍摄《志愿军》时,我对麦田那场救火戏印象很深,因为火很大,身上模拟喷的汗一秒就晒干了,我就不太敢靠近。那时候就突然想到当时的军人们,他们克服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困难去完成这些任务,我真的很敬佩。
鲁豫:好,谢谢。李感最后再来说两句。
李感:当时导演对我的要求就是作战时要像猛虎下山一般,我觉得我做到了。然后我理解的志愿军精神,就是即便我是一只蚂蚁,不管对方是不是大象,我也敢冲,也敢撞。
鲁豫观影团 · 推荐理由
电影之所以能震撼观众,是因为细节做得足够真实、真诚、真挚。如果说之前你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只是来自于课本上的一段话,那么通过这部电影,相信你能够切身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故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人演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