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唱白脸,意思是比喻在矛盾和争斗中充当强硬、蛮横的角色。唱白脸表示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多是正面角色。与之相反的是唱红脸,表示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反面的角色。完整的俗语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红脸指外表和语气上看起来比较严厉不好说话,咄咄逼人,但是内心正直细腻,比如关羽。白脸指表面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柔和气,内心奸,比如曹操。扩展资料:出处: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或好人扮成红脸,把奸臣或坏人扮成白脸。后来人们就用红脸代表好人,用白脸代表坏人。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表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说好话、有的说坏话,红脸、白脸一起戏弄或欺骗当事人,这种情况被说成:“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京剧脸谱,红脸——正直的象征,白脸——奸邪的象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的说好话、有的说坏话),就是两人合作,一个做坏人,一个做好人,目的是让做好人的得人心,指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经常用白脸出演的是曹操,赵高等奸臣,与他们相对的红脸则是关羽,典韦等。在生活当中人们把在一件事情当中说好话的人和说坏话的人比喻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除魔天地间
小学教育
精选回答 1、在京剧中,白脸,又分粉白脸和油白脸。粉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油白脸:多为刚愎自用的狂妄武夫。如马谡、高登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五郎等。2、白脸象征着奸诈多疑的角色,多包含着贬义。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多含贬义,一般为奸诈之人。勾粉白脸的角色一般戴髯口(胡须),髯口与脸谱上的眉目鼻窝颜色一致。勾粉白脸者一般勾尖眼,但也因人而异。3、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4、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成的特殊谱式图案。脸谱分为各种脸色,所谓脸色是指脸膛主色而言,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色,脸谱上的面纹常衬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 从此珍惜你 2022-12-11 15:14:351-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121-140141-160161-180181-2001-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121-140141-160161-180181-200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因为教育孩子的事,跟娃爸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分歧了。我说:儿子,快9点了,该洗漱睡觉了。娃爸说:没事,晚点就晚点,多大点事。我说:快把地上的玩具收起来,保持家里整洁。娃爸说:小孩子不都这样......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每次我都说我俩应该统一战线时,娃爸都美其名曰“你唱白脸,我唱红脸”。朋友老公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在他们看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法。许多家长这样做之后,确实也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孩子惧怕父母中的某一方,变得听话。那么,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的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为何“红脸白脸”家庭教育模式我们很多家庭在面对孩子行为问题的时候,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就是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什么意思呢?唱红脸,就是一个在孩子面前扮演友善的,保护的角色;唱白脸,自然而然就是充当严厉的,训斥的角色。这种“拆台式”或“互补式”的方式,其实最初起源是来自我们传统的“慈父严母”的教育模式。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两个人平衡了,一个对孩子严厉点,一个对孩子宽松点,一个立规矩,一个开后门,在养孩子过程中,避免出现过度管教或过度溺爱,父母间这种默契的配合不会让孩子过度紧张,也不会过度松弛,像极了东方大智慧中的中庸之道。但是很多父母却不知这种拆台式教育模式的弊端,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逆的,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拆台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曾经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给一只小狗起名叫“趴下”,当小狗知道自己的名字后,便开始了这个实验,他每天固定时段命令这只名字叫“趴下”的小狗,对它喊:“趴下,起来!”“趴下,起来!”持续3-5分钟。后来,这只狗经鉴定得了精神分裂。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比较极端的,但是大家可以想想,我们这种拆台式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跟这个实验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孩子在看iPad时,妈妈觉得利用iPad学习,看动画片是可以的,但是坚决不能玩游戏,一玩游戏就陷进去了。这个时候爸爸说,有哪个小孩不玩游戏,自己小时候还玩游戏呢,玩玩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比如,孩子在玩具店想买玩具,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堆的都放不下了,不允许孩子买,爸爸觉得不就是几十块钱的玩具又不贵,买了玩够了就扔了呗,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当孩子面对父母这种不一致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下:我是玩游戏还是不玩游戏?玩了妈妈肯定揍我,但是爸爸又说可以玩啊。我是买这个玩具还是不买?是不是我继续闹一闹妈妈就同意买了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是矛盾的、冲突的、焦虑的、钻空子的,这种心理感受像不像那个名字叫做“趴下”的小狗,“我到底是应该趴下呢,还是起来呢?”长期在这种养育环境下成长,肯定会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状。2、阻碍孩子的学业发展了解过依恋关系的父母们都知道,四种依恋模式中,最糟糕的就是父母不一致的养育方式。看过这个心理学实验的父母都知道,不一致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焦虑矛盾型人格。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前焦躁不安,分离后变得极为痛苦,而当妈妈回来之后,这些孩子既想靠近妈妈得到安慰,又想惩罚离开自己的妈妈,这就是焦虑矛盾型孩子的外在行为特点。这类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学业、工作中等各种场景下,都会表现出这种焦虑与机能上的紊乱。比如,我们身边经常会接触这类矛盾性性格的人,在当前的工作中,总是抱怨工作累、压力大,领导怎样不靠谱等等,当是真的有了第二选择摆在他面前的时候,反而又不敢去尝试了,开始陷入极度痛苦的内耗中。其实,这种广泛的焦虑障碍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孩子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当下的能量是有限的,当我们把这些能量放在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自然就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支持自我成长。我们很多成年人总会觉得自己身上没劲,睡不醒,走不动,孩子上课总是走神儿,睡觉等现象,因为我们已经没有能量来支持我们正常的学业和事业了,就更别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了。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如果孩子把大部分的力量和焦点放在了父母的冲突和对抗上,天天担心,今天爸爸妈妈会不会吵架,明天爸爸妈妈会不会离婚,如果真的离婚了,我该怎么办?那我们可想而知,孩子还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吗?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1、采用权威性的养育方式父母在养孩子中有四种常见的养育方式,根据这个四象限,我们从右上开始看,可以看到:权威型父母:权威性也是民主型的养育方式,这类家长对孩子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孩子也有比较高的回应;专制型父母:权威型父母的对面是专制型,这类父母对孩子是高要求,低回应。比如:孩子问“妈妈,你能不能陪我玩?”妈妈回应说:“你做完这100道数学题,我们就一起玩。”这种是有条件地回应;忽视型父母:忽视性的父母,完全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孩子;溺爱型父母:孩子要啥就给啥,孩子说啥就是啥。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权威的、合作的、民主性的养育方式,养出来的孩子是雄鹰,有力量、有远见、有目标,其他方式是笼子里的,病鸟或者弱鸟。在权威的、接纳的、合作的方式下养育出来的孩子,他知道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也知道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知道父母这么对他是好的。这就涉及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直接告诉孩子去做就完了,不给任何解释。但是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像专制型的父母那样单纯的给孩子下指令,也不会像溺爱型的父母那样一味妥协,孩子说啥就是啥。他会告诉孩子一个明确的规则,并告诉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说孩子看iPad,权威型的父母会限制孩子看iPad的时间,并告诉他限制他的时间是为了保护他的眼睛,这就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转化成了孩子对自我的负责,同时还会利用时间计划表、番茄钟、契约等工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电子产品管理习惯。2、调整看待问题的角度,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都知道养育模式中,最差的教养方式也比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好,因为父母间的不一致是存在冲突的,在孩子面前,会把这种冲突无限放大,并归因到自己身上,最后,父母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就会转换到孩子的内在心理冲突上,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学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首先父母达成一致的养育模式是家庭和谐和稳定的基础。当父母在面对孩子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知道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当问题来了,我们需要调整看待问题的角度,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父母双方达成共识是有很大帮助的。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的问题面前出现激烈的矛盾,核心之一就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大化了,把它看作成了一个只能通过“我的”这种方式才能解决的糟糕至极的问题,这就导致我们会得出“如果不按我的这种方式处理,这个孩子前途就完了”等极端结论,秉着这种拯救孩子的信念,父母间的矛盾必然不断不断扩大。3、自我觉察,持续成长也有的妈妈问:我是权威的,爸爸是专制的,沟通多次,都没办法达成一致怎么办?这个时候提醒各位父母,如果家庭内部真的无法达成一致的养育模式,而且有的家庭会有老人过来帮忙,再加上复杂的隔代养育理念的不一致,该怎么办呢?我们都知道成人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想改变别人之前,只能先改变自己,老人身上携带着他那个时代的基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我们硬要把老人扭过来,只会徒增苦恼。我们要讲究方法,在保证方向大致正确的前提下,允许各自不同的养育方式。我们要相信孩子是有弹性和适应力,他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去配合父母,老人的养育方式的,随着他持续的成长,他会在平衡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发展通道。即使碰到我们底线无法接受的事情,我们切记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当面的冲突和对抗,这种直面的冲突对孩子的安全感是有极大的破坏力的,可以事后与老人私下沟通或者请另一半协助去沟通,这些都是可以的。养育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在当下多元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养育情境下,我们养孩子没有一个菜单式的选择按钮,按下这个键就可以搞定一切了,它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觉察自己内在的状态,觉察到孩子是如何受到自己过往经验的应对方式影响的。最后,父母找到彼此间养育模式的平衡点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温柔而坚持地对待孩子,态度上温和接纳,行为上坚持。这样,孩子才更能够信任父母,更有安全感,才能够把力量集中在自我成长和学业上,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孩子。看了这么多实用干货,记得点【在看】【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哦~别走开,活动抢先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