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的大概内容二主要讲的是什么


来源
影视大咖说
嘉宾简介:
冯郇,圣博映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董事长、春秋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副总裁,从90年代中起,便开始投资并制作独立电影,参与作品包括“周末情人“、“极度寒冷”等艺术电影。2008~2010年,在中国电影开启商业化初期,她先后担任了惊悚悬疑类型影片“惊魂游戏”、“凶间雪山”的制片人,在国内现有的审查制度下,探索好莱坞成熟商业类型电影的运作可能性和市场潜力。之后她作为联合制片人制作的“我的唐朝兄弟”、“日照重庆”分别进入了釜山国际影展和戛纳国际影展主竞赛单元。2016年,在电影总票房低迷的前提下,她主导并制作的影片“大话西游”在内地上映,获得了3.6亿的票房,引爆中秋档观影潮。继而,她参与制作并中担任联合制片人的影片“战狼2”,2017年上映。
代表作品:《大话西游3》《战狼2》《日照重庆》
主持人:请老师先用几句话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冯郇:我是上海人,在北京上学,93年机缘巧合开始接触到了独立电影,也就是现在说的艺术电影,于是就开始了电影投资和制片人的工作,之后又去了美国学习电影理论,因为父母和家人都在纽约,生完孩子就长住北京了。
冯郇:因为我走动得比较多,每到一所城市我比较喜欢去体会每个地方不同的人文环境,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吸收到各种不同的养分,而且这对我做电影也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科技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之类的。这一切都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看到更多的影像。像美国那么发达的西方国家,国民的生活节奏好像是能够一整天躺在海边晒太阳,但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忙一天,不停地在快节奏中(生活),每个人都很急,所以当我看到和感受到这两边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节奏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反而觉得自己需要放慢速度去思考,去把握一下自己的方向。因为经常来回往返在上海、北京、纽约,常常会有包括时差和感受在内的一些错位的感觉。所以如果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活在别处的人吧。
主持人:您一开始进入这个圈子是做演员,高中时期就被选上在电视剧《案中恋》中担当女一号,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影视明星,现在主要从事制片工作,对您来说演员、制片这两个阶段意味着什么?对您有什么影响?
冯郇:我最早进入影视圈时还是个高中生,那时候我17岁。我从小学书法,我的老师是唐云,可能群里的同学都还比较年轻,唐云是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也是一个非常有造诣的老艺术家。我那时候跟他学画,那个时候为了挣零花钱就在上海美术学院的一个小卖部拿自己的画换零花钱,那时候觉得非常自力更生。那个时候非常巧合,被孙瑜导演的儿子孙栋光看中,他说“你来吧,我觉得你可以演戏”。当时我父母还有点含糊,想他是不是个骗子,没想到孙栋光导演就带着向梅、刘琼,那时候已经非常熟脸的明星到我们家说你放心吧,你的女儿交给我们了,于是就跟着他们拍了一个四集连续剧。现在想起来是孙导演为我开启了一扇门,之后我学表演、拍戏,在我19岁的时候拍了一个8集连续剧《战将陶俑》,我是执行导演,他们就说“你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性执行导演”,那时候还挺乐的。当时确实是年轻,总想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演员特别被动,当然我觉得当演员也要有一个机遇和才能,而且当时大气候和市场环境也不像现在这么多的机会。
冯郇:之前做演员的经历和我之后去美国学习电影理论,对我来说我觉得是多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电影,尤其是作为一个好的制片人,我觉得应该是商业和艺术都能够掌握的,这样有利于我不断地切换角色,让我有一种用现在的话说叫智能交叉和多维思考的可能。所以在挑选剧本、理解导演的创作思路,包括跟演员的沟通、他们的表演,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主持人:您曾赴美进修电影理论,您觉得中美电影的商业模式及游戏规则有什么区别?
冯郇:这几年国内的电影市场几乎是井喷,其实从前几年就开始了,这几年又是变换各种不同的玩法,节奏也越来越快。以前我们要是做计划的话基本上都是做一个五年计划,五年拍几部电影,后来就变成做三年计划,现在做一年计划,并且能够完全实施都变成挺困难的一件事了,尤其做宣传发行,加上互联网平台现在这么蓬勃,所以我们可能要用季度这个单位值来考虑我们的运作模式。其实这么多的电影、这么多的钱,但是我认为残酷的现状是赚钱依然是少数,因为有80%多甚至90%的电影都还是在赔钱。
冯郇:那如果说起模式的话,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我捋了一下思路,大概有几点,第一个方面是盈利模式,在美国电影是一个典型的长线产品,它的衍生品的销售非常稳定,收入占到一个电影的总业务收入70%以上。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这个大IP火了30多年了,每出一部,一定是狂扫票房,但是不论它的票房表现有多好,迪斯尼也许不是那么重视,因为相对于星球大战品牌背后的衍生品销售,电影的票房只是一个小头,它只是占到20%到30%的比例,它的衍生品生意是票房的几十倍,这是非常可观的。好莱坞的很多电影也是IP,后续衍生品收入不仅是主要的财源,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相比国内,电影产业收入,我们现在说票房多少了,那几乎就是90%的收入,可能有一点广告或者植入之类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说白了,我们的国内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也很难拿到国际市场上放映而获得高利润回报。
冯郇: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产业发展的区别。中国电影真正商业化到现在不到十年吧,因为我印象里应该是08年。那个时候开始大规模盖影院,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宣发、营销等等概念,然后近几年资本进入电影界,越来越多的钱。但即便是这样,大家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好莱坞电影模式的理解也基本是碎片式的拼凑,或者说形式上的模仿,它内容上和真正的实质还不能够支撑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也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完善的体系。1895年美国电影史开端,到现在一百多年,从无声电影发展到现在有这么庞大的或者是尖端的特效的技术,高科技的支撑,形成一个成熟的工业,人家经历了战争、金融危机、垄断、政治风暴,各种艰难的过程。我觉得这仰仗于美国真正的民主体制,推崇创新和自由,他们的脑洞是随时开着的,因而使得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境都比国内电影的产业发展要成熟、自由,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得以把这个产业慢慢完善起来。所以我们特别希望中国电影能够在现在这么好的势头,有这么多人爱看电影,愿意走进电影院,慢慢走出一条比较健康发展的生态链来。
冯郇:第三方面,就是体制与观念的差异。美国电影是行业自律,不是政府管理,如果说一个同样的剧本在国外拍了,我们可以引进,但在国内就不能拍,其实挺不公平的。美国电影说白了就是讲故事,就是一个消费品。你只要去想这事怎么讲,讲了别人怎么觉得爱听,然后观众掏钱买单。美国人的娱乐可以渗透到各个层面,甚至政治,有更开放的空间和话语权,所以就电影来讲,他们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拍。但是国内电影有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编剧要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是不该说的,所以作为创作者要比美国的编剧和创作者多一个坎,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所以能在中国做编剧我觉得真的挺棒的,挺了不起的,非常有自检性。比如说有宗教倾、烧香拜佛,马上就变成传扬封建迷信,像这一类的有一些编剧就会把它化解成关于神经病的教科片;或者因为在中国不能有鬼,但是可以改成妖;有一些是有政治敏感度的故事,把它直接弄成年代戏或是拍成预言,剩下的这些东西你就可以自行补脑解密。
冯郇: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就是从业人员的差别,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几个朋友说起来中国缺少的是“中国好态度”,可能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了,很难让人平静地面对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业,在这种状态下我认为人心还是容易浮躁,很难沉浸到创作当中。客气的说是区别,但是客观的来说,中国和美国不管是体制也好,专业程度也好,差距是非常大的。电影诞生一百多年,应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第一大的文化娱乐,或者说是一个产业,所以美国电影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主持人:2015年《战狼1》揽活5.4亿票房,成为当年最成功的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也上映了,对比《战狼1》,《战狼2》在制作成本方面有哪些加重呢?所有花费在预算之内吗?您对《战狼2》的票房又有怎样的预期呢?
冯郇:其实每部电影就像人生,都有亮点,也各有各的困难。我没有参与《战狼1》的拍摄,但是因为都是非常熟的朋友,投资人也是我的朋友,吴京也是我的好朋友,知道当时很辛苦,因为完全没钱,也完全得不到任何的市场的认可,来看片子的都觉得还行吧,可能最多也就是3000万什么的,很孤独,但是说实在的,我觉得人一方面有信念,另外一方面也有好运伴随,投资人和导演都凭着信念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战狼2》的情况当然比《战狼1》强多了,我们在拍的时候基本上并没有被资金的问题所困扰。吴京导演要求很高,也极为敬业和认真。我们制作周期应该前后一共八个月,除了国内的部分,去了非洲、南极,你们未来几天都会看到电影里各种打斗戏,都是耗时耗力,主创和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
冯郇:咱们就先说说亮点吧,我们的武指是《美国队长》的武指团队,在动作方面我们非常自信,肯定是和美国类似的电影动作持平。除了《美国队长》的团队,还有香港团队,武术指导是湄公河的武指,“中美的一线动作团队大PK”,这也是吴导演自己的话,所以在电影中就成为了绝对的亮点。还有好莱坞的作曲,易家扬做的主题歌等等。毕竟大家都付出了特别多的辛苦,尤其是吴京自己,我们衷心都希望看到一个好的结果。首映我是带儿子去的,我儿子2000年出生的,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所以看完之后我觉得还不错,如果00后做后盾的话,我们就对结果更有信心了。
主持人:《战狼2》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呢?
冯郇:像这样的军事动作类型电影,除了制作上有各种各样的硬性的难度以外,语言沟通都是一个特别大的成本。我们整个剧组最高峰的时候人数将近800个人,其中有美国人、香港人、内地的工作人员、台湾人,光是语言的沟通都鱼龙混杂,组里的每个部门都配有翻译的。等到导演把意愿充分地传达到每一个主创,大家都领会他意思的时候,并且实施出来,其实已经是个相当大的工程了。人对于回忆的东西总是会抱有一种好感,但是当时的话真的觉得怎么有这么多事,而且真的是不知道从哪着手。因为我们要在当地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拍摄问题,包括器材、场地、无人机的调配等等,包括我们中国过去的这些人签证什么的,过去之前还打了各种各样的预防针,反正去之前各种危言耸听的,有的还说刷牙你一定要用矿泉水,绝对不能用自来水,这里有很多细菌的。我们在那边找了一个制片公司,因为我们是外国人,到当地的话必须要找一个类似于中介的公司,跟它们的接触过程当中也有各种说白了贪污、收很高的费用等等,和那边人的工作节奏的磨合,再怎么样他们周六日是绝对不干活的,不上班的,而且他每天的午饭之后一定要喝一杯咖啡,不像咱们这儿都是吃苦耐劳,什么时候都能够随叫随到。跟他们那边的人的工作节奏的磨合和适应,因为在国内要是两个半月就能拍完的话,我们一算,打出周六日所有的休息时间,而且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十个小时,多一分钟就要加班费,所以我们想可能四个月都拍不下来。我们在电影里还有一些特殊拍摄,比如说非洲大草原,拍野生狮子等等,现在想起来都是如履薄冰。但要说到难度,其实我觉得最大的难度也莫过于找演员的过程。我想这也是所有当下的制片公司、投资人最头疼的事。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还是有那么多实力派演员加入,不过这个过程只有冷暖自知了。总之拍摄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主持人:作为制片人,您如何判断、挑选内容好、有可行性、有热度潜力的项目?您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有哪些标准?
冯郇:我觉得这个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制片人各自有不同的喜好,也各有各的长处,但是制片人找项目我觉得无外乎是他的嗅觉和判断力。判断的部分其实占着非常重要的比重,也就是来确定自己大的方向。我一直在说我们做事、做人都是这样的,我们在具体的事情上可以犯小错,但是大格局和大方向上是不能出错的,我觉得在挑选电影、剧本,你要是有了一个大的方向,你就会决定这个电影的类型、调性,或者是做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片,所有的定位等等你得想清楚了。市场会有不同的风潮,但是我个人认为任何类型和题材都有可能成为爆款,就看你怎么拍,不一定是要跟风,或者是觉得现在流行青春片,明年可能流行武打、喜剧,我觉得不用去想这个事儿。
冯郇:那我现在觉得,毕竟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觉得大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帮助(挑选题材)。像之前《小时代》口碑有点差强人意,但是票房却是非常的成功,这就是典型的综合大数据的成功案例,因为数据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你真的就能看出大家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包括美剧《纸牌屋》,也是利用了大数据的分析,掌握了特别多的海量用户信息,成功推出了这个电视剧。
冯郇:无论是原创剧本或者是IP作品进行再创作或者小说改编等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制片人是需要有一定量的储备项目,这是个硬道理。这个对于导演也是一样的,你在做一个项目的同时,你要关注其它的一些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跟编剧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能够拿到他们最好的一些原创的作品,或者是买一些小说之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奠定它是不是一个成熟项目的关键的因素,也就是有了好故事之后你才可以开始码局,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寻找合适的导演,并且建立团队,与此同时评估剧本的资金体量,就是你需要用多少钱把这个项目做起来,这个时候就引入合作伙伴和投资人,也就是开始找钱,当然你每个项目都会遇到辛苦的环节,就是找演员,如果说你找到了合适的性价比很高,配合度很高的演员,那么就真的恭喜你了。
冯郇: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为我觉得做电影是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始终在变化,即便是同样的一班人马在同样的一个地方拍不同的电影的时候,它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一切都在推进当中,那么剩下的可能我们就需要一点点运气了。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现在IP很火,您也担当了大IP《大话西游3》的制片人,您如何看待现在的“IP当道”现象?您又是如何挑选IP项目的?
冯郇: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就是知识产权,说白了IP就是内容,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一个概念、一个形象,甚至于一句话,能够用在音乐、游戏、影视等各个不同的领域。我觉得IP的概念可以在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开发,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当然这也是成熟市场的一些惯性做法,我觉得IP这个概念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从好的方面说,IP具有自身的价值。比如说《大话西游》是个大IP,也是刘镇伟导演一个作品的巅峰,周星驰也凭着《大话西游》奠定了自己非常重要的头牌演员的地位,到现在好多无厘头的台词,或者一些电影的桥段一直被人在这样那样的引用,或者是传诵,这样的台词对我来讲也是意义非凡,还给了我很大的空间。还有20多年前的那一版唐僧的扮演者罗家英,《大话西游3》里是吴京演的唐僧,他俩都唱了《only you》,也都成为了怪腔怪调的经典。当时《大话西游3》的出品人是春秋时代的吕总,他就有制片人的天赋,直觉敏锐果敢,也有很有魄力。他在和导演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启动这个项目,他看好的就是《大话西游3》是深入人心的一个的IP,后来也都有印证。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随时随地能感觉到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特别投入,其中有一个场工,他跑过来跟我们说他能成为《大话西游》剧组的一份子非常的荣幸,而且他就是冲“大话西游”这四个字来的,当时我们也是特别感动,因为这个电影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一代人,而且这一代人他们还是满怀着一种情怀来参与我们的拍摄,所以我真的是感到经典的力量,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都改变不了《大话西游》是一个里程碑作品。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夏洛特烦恼》,它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投资的,因为它是开心麻花的IP,最终票房好像是超过了十二亿,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我想说的是,当《夏洛特烦恼》获得一亿的票房,我们可以说它是因为之前有了那么多舞台剧粉丝,那是一个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当排片一路走高,它的那个势头越来越猛的时候,你会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人家靠的不仅仅是IP本身,而是一个自来水效应,就是说电影本身还是得了人心。
冯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IP电影热”什么的,其实是电影原创能力的缺乏和匮乏,因为现在市场越来越大,迅速扩张,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市场现在不缺钱,缺的是创意来源,反正IP开发我们就一窝蜂的往前冲,所以如果对内容不够重视,即使是大IP,也很难获得认可或者说得到好的成绩。所以我觉得IP只是一个壳,只是一个概念,如果有那最好,可以利用它去做一些更好的营销,但是总体还是要沉得住,不要急功近利,即使有了一些好的东西,也我们也要去更加丰富它的内涵,才能够提升你发展出来的作品的品牌价值。
主持人:您是如何看待中外合拍片的现状的?您觉得未来的合拍片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冯郇:合拍片是中国之前就有的一种形式,现在这几年中国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了,很多老外也就把目光投放到了中国市场,中国进出口影片总公司是有配额的,合拍片也就成为了国外投资人和制片人要进军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策略。
冯郇:好的层面来讲,合拍片一方面带来了中国海外票房的利润,不单单是单一的中国市场,虽然这个利润微薄,但是苍蝇也是肉;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也让外国人了解到了一些中国的文化历史,或者说我们的现状,多多少少改善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前两年那个《美人鱼》,去年的《捉妖记》、《寻龙诀》,这些都是合拍片,在国产片和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这个较量,合拍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也非常愿意投资合拍片,因为毕竟会有一些优惠政策,假如一部进口片进入中国,以进口片批片的形式进入中国,制片方能拿到票房比例差不多是才25%,但是如果以合拍片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制片方就可以享受和国产片一样的待遇,也就差不多37%左右。
冯郇:不过合拍片也会存在另一个问题,我有一个合拍片公司的朋友说中外的合作关于审批条款这方面的沟通非常繁琐,因为和我们国家签协议的很多国家没有电影审查制度,但是我们这边有审查,所以协议在签订过程当中需要有很多的磨合,目前中外合作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毕竟不同的国家,概念、观念都存在着差异,除了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行政条件以外,还要取决于两头的观众,平衡文化差异,把握一些题材,所以结果往往是可能两边都弄不好,两边都不搭调,所以导致了很多电影是亏钱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想做合拍片,不管做什么电影,还是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去投资内容,而不要去投机政策。
冯郇:从制片人的角度,就说理论上,我们可能实操永远及不上我们的口述,我觉得质量永远是一个发展的源头,是一个基础。尹鸿以前说过“质量就是市场发展的生命线”,去挖掘好的故事、新颖的题材、一些人物本身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带动观众走进电影院,从业人员也要做好电影的每个环节,把这个工艺更加精益求精,把握好预算,严格的控制预算,在资金预算和周期的时限之内完成这个项目。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在咱们国家我觉得需要强调的,就是寻找作品的时候作品本身一定要传递好的价值观。市场起起伏伏也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把控的,在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元化,渠道、营销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制作技术也日新月异,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做好自己,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更新自己的一些观念,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基础。
谈生活:心态沉稳乐享亲子时光
冯郇身上有着知性女性的优雅、干练与严谨。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冯郇,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就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演员。可是众人心目中光鲜亮丽的演艺明星之路,对于她来说,只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她从台前到幕后,从演员到制片人,一路走来,心态沉稳。每次作出的选择在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却显得很淡然。她很感谢自己的父母,自小轻松无忧虑的生活,使她面对竞争与选择的时候,始终能保持平常心,让自己跟着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至关重要,话说至此,就不得不提及冯郇的家庭教育观念。人生的高品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体现,更是对于身边的人正面人生观的传递。她对儿子的教育,正体现了她自己对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谈起儿子王天冉,冯郇充满了感恩,“儿子有音乐天赋,在国际钢琴比赛上屡获大奖,也取得了些许成绩,正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成为母子也是一种缘分,我们的合作是愉快的!”也正是冯郇的豁达感恩之心,让她收获了在职业生涯意外的莫大的幸福感。
即便中国电影打破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票房记录,可想要做既要观众认可,又有票房佳绩和良好口碑的好电影之路依旧任重道远。而冯郇则表示,静下心来做好电影人的本分,让观众看到真正有水准的影片,才是一个电影人应该有的操守。正是怀着做好每一部电影的简单愿望,冯郇始终把“做更好的电影”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入行二十余年,初心未改,方得始终。
【划重点】
但是进入商业电影之后你明显会发现有一个阵营开始拉开了。因为出品人或者制片人是作为资方代表,他一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导演为了艺术的创作,也是作为一个制作团队的核心,他需要维护电影的品质,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存在资金上、要求上的一些冲突。我觉得作为一个制片人的话,我相信肯定还是会有方式去承担或者平衡资金和导演需求当中的关系。
从我的角度就是制片人中心制,因为已经被美国人证明了那么多年了,这是非常适合商业化电影的生产的,所以我认为在中国电影也可以普及,毕竟电影本身就是产品,这个是一个认定的前提,加上现在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大了,制片人应该更准确的来把握市场、资金和导演的完成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处理得好的话,我认为既能够满足导演的意愿,同时又能够把这个项目顺利的往下推进,当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自己的理解制片人至少需要几点素质:
第一个是融资能力。你不必有钱,因为电影投资这么大,你一个人是无法承担的。
第二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好的眼光,眼光是制片人的立命之本。你需要有好的说服力,谈判技巧。
还有就是生产环节你得清楚,掌握进度。因为对我来讲,我觉得预算是一定要严格把控的,再多的钱,预算不好好把控的话,它的风险直线上升,所谓的财务能力吧。
另外就是人脉、渠道、码局的能力、市场嗅觉,市场嗅觉当然是对政策的把握能力。
最后就是发行能力、营销能力。这个就是电影的末端,怎么看把产品给卖出去,而且卖得更好,我认为制片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让电影持续盈利,我觉得有这个能力的人在中国可能并不多,我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就是情怀和理想,这个是定你个人魅力的总基调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2068705',
container: s,
size: '680,250',
display: 'inlay-fix'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狼2的大概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