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的发展越来越不幸福?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却越来越迷茫,这是为什么?物质越来越丰盛,人类却越来越不幸福,这是为什么?信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智商却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本文给你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1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人类是正在一点点蜕化。下面我们来捋一捋这个过程:在电报没有诞生前,整个人类都靠阅读获取信息,那时世界到处闪烁着理性之光。因为阅读是主动汲取信息,里面没有任何情绪,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能在那个时代广泛传播的内容通常已经被多重过滤,平均质量很高。但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让信息变成了碎片化、毫无关联的符号,信息不再具有“持续性”、“连贯性”、“系统性”,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开始被撕裂。电报时代也让大家从“文字时代”进入了“照片时代”,让“看”取代了“读”,“读”是汲取信息后消化理解,“看”是只要获取信息然后在大脑里形成印记就可以了,“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读文字却需要能理解”,于是人类的思考能力变弱了。于是我们接收并储存了很多信息,但我们却并没有找到这些信息背后的联系。我们知道了很多事,却没有深刻理解它们。也就是说在电报时代,人们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是”。2后来电视的出现,则让大众彻底被动化,“表演”开始取代了“事实”,电视时代引发了全面娱乐化,让理性与大众彻底分道扬镳。一个东西搬到电视上,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有趣、足够的新奇,表演是否到位,故事情节不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而是要足够传奇,因为大众对真相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传奇却趋之若鹭,这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真理的敬畏,开始沉溺于各种表演。为了能够博观众一笑,所有的滑稽式演绎都变成了“合情合理”,人们放弃了思考,毕竟思考需要耗费精力,转而寻求各种刺激。如果说电报把“文化”变成了一种爽口的快餐,而电视则是把这种快餐变得更多更“好看”,更“廉价”、且更易获得。3再后来就是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时代让这种全民娱乐演绎得更加疯狂,因为互联网时代最具革命性的特征是:让制作内容者也大众化了。在电报和电视时代,我们所能欣赏的内容至少都是机构出品的,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门槛、水平、资质,且被相关部门所监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创作内容了,比如博客、微博等等。于是“制作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方都变成了大众,信息传播得更快,因为各种互联网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当吃瓜群众。这时新奇、怪异、博出位的内容更容易进入大家视野,大家每天都在网上寻找各种刺激,一旦几天没有八卦出现,大家就会感到空虚,更重要的是,理性的人都不太喜欢发言,发言的人往往都是偏激、激进的,理性的人越来越少,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少,即便偶尔出现,也很快被淹没。我们陷入了一种集体的疯狂,实际上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4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手机短视频时代了,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这些网红、主播、培训大师竭尽所能地吆喝、表演,疯狂彻底压倒了理性,娱乐彻底取代了思想,地狱空荡荡,妖魔在人间,人间进入群魔乱舞的时代。更重要的变化是:互联网时代是我们主动选择去看内容,但是手机时代的算法推荐,我们已经不需要做选择了,大数据知道你喜欢什么,然后你越喜欢什么,就越给你推荐什么。于是每个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未来很多人就像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头顶的一片天,只能看到推荐给自己的那一类信息。互联网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打开世界,结果现在却让世界更狭隘了。也因此,未来很多人都会活在“内容茧房”里:一个大约五平方米的笼子里,在里面玩玩游戏,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抢购廉价产品,饿了就点一份外卖。让它们沉溺在各种短暂的刺激和快乐里,被各种内容和廉价的食品填饱。算法可以精准地给每个单元格投放他们最想要的东西,这些人都将像宠物一样被圈养起来,被喂养和投递,并且它们还乐此不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小资。这就是未来绝大多数人的宿命!5听我分析完这些?是不是觉的人生一片灰暗?其实,整个人类都在放弃了思想和文明,转而投向享乐主义、娱乐至上。《娱乐至死》里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人类的文明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表演。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毫无招架之力,至少你还能做三件事:拔掉插头,关上电脑、放下手机。当99%的人都开始随便逐流,沉溺于眼前的快乐,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只有1%的人能坚持自己,他们不被带偏,坚持独立思考,他们才是文明的火种,也是人类社会的引领者。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能成为那1%的人!毕竟,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成功亦然。人生最难得的是“人间清醒”高手深刻又轻松,庸人肤浅又痛苦!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人的幸福感是由物质多少决定的,但是当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一个人的幸福感就是由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的。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人们物质上的痛苦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精神上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从现在开始,人类发展驶向新的快车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科技创新的迭代不断加快,数不胜数的新功能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各种传统观念被挑战,人们的三观被摧毁重建……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越来越迷茫,很多人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和意义,只能机械式的竞争和奔波,焦躁/偏激/厌世/消极等各种负面情绪充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未来心理变态、精神分裂、抑郁、压抑的人会越来越多。很多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哪一个随意的行为,就会将它们引爆,而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种炸弹,生活简直就像十面埋伏。未来的社会,各种事物的迭代速度还会在不断加快,各种变化的周期还会不断缩短,更多的科技进步都在等着取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精神问题智能加剧,而不可能得到缓释。未来应对这一切的只有一个办法: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未来拥有健康的心态,远比拥有任何技能/知识/资源都重要,因为这些都会被取代,很容易迭代,但是一颗强大的内心,是无可取代的。这已经不是那个靠蛮力去拼搏的时代了,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只靠蛮力拼搏,精神痛苦会越来越多,甚至会遇到心魔,从而走火入魔。众生皆苦,唯有自渡。谁能帮助人们找到物质之外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不再外求而是去内求,重新燃起对真善美的向往,甚至能改写“成功”的定义,并且让大家更加有序地生活,谁就是世界下一轮文明的引领者。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我说幸福其实很简单。人们一向认为幸福是件很奢侈的事,必须通过丰厚的物质来体现。其实这是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错了。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对外界的依附程度。比如那些嫁入豪门的靓女有几个幸福?七十年代的王钏如嫁给富商蔡辰洋,遭遇蔡移情别恋成为怨妇。所以,你以为幸福像鱼,你买把钓竿可以钓到吗?你以为幸福像鸟,你编个鸟笼就可以罩住它吗?为了拥有幸福你拼命努力。为了住上大房子,舍弃休假舍弃回家拼命加班,直到晕倒。待到醒来,妈妈的一碗鸡汤,才意识到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真的很简单。对落难海岛的人来讲,是一艘从远方驶来的船。对失业的人来讲,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对沦落他乡的人讲,是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幸福真的很简单。最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平常的生活。小小蜗居可以栖身,有二三知己可以小聚。家中有花可以怡情,枕边有书可以养性。白天可以去工作,晚上可以进梦乡。雪中送炭,雨中有伞。饿时有充饥,冷时有御寒。心理欲求小,幸福指数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别人看,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那一年,一个月里,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只带了一把斧头,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跳出物质束缚的窠臼,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成功有两要素: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是低层次的自由,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我们通讯有了手机,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我们爬楼有了电梯。但从三楼下到一楼,如果电梯迟迟不来,我们就会焦躁不安。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编辑搜索老梁说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心得体会提高幸福感提高幸福感的小事提高幸福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