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讨厌港台明星?感觉很可笑

“以前觉得香港明星很洋气,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土?”这个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在贴吧、知乎和豆瓣等平台上有着数不尽的撞脸问题。可见,对于肉眼可见的土化港星们,大家心中都泛起了一连串问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made in香港的电影、电视剧和杂志都是女孩们的时尚启蒙。推开了时尚之门。钟楚红、林青霞、邱淑贞、关之琳、李嘉欣、黎姿……一个个时髦个性又风情万种的香港女星就好比是时下的顶流爱豆,从发型到妆容再到衣着,往往引来大众争相模仿。然而,现在我们提起“香港明星穿搭”,不知道为什么,脑里总会浮现出一幕幕车祸现场的画面……对于港星迷惑醉人的穿搭风格,有网民语带调侃地将其概括为“港潮”。“港潮”一词,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你能想象到的翻车造型,它都基本囊括:或是穿金戴银的暴发户画风,或是冗杂的色彩堆叠,或是酸爽的土味搭配,又或是雷人的奇异单品。在很多人心目中,“港潮”风格的头号代表绝对要数陈奕迅的妻子徐濠萦。徐濠萦号称在时尚圈浸淫数十年,时装编辑、造型师和买手统统都有干过。而她在近几年来,也实实在在地凭借自身造型被diss到出圈。最近一次被大面积吐槽的,就是以下这身破洞衫+防水布look,许多人都直呼看不懂。红的、黄的、紫的、绿的、蓝的,任何一种闪瞎眼的荧光色,在徐濠萦身上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仿佛徐濠萦一人就能出演一整部《巴啦啦小魔仙》。形似垃圾袋的斗篷、肥大的靴子和厚底鞋,徐濠萦身上总挂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单品。最窒息的是她那独创的“丑鞋配袜”大法,无论什么季节、场合和造型,徐濠萦都对这种穿法无法割舍,仿佛丑鞋和袜子才是她的本体。跟real的穿搭高手倪妮来个同款对比,相信大家瞬间就能get到徐濠萦打扮的违和。因为造型杀伤力之大,知乎上也有了专门讨论徐濠萦风格的问题,浏览次数超过了10万。除了徐濠萦,前几个月在《浪姐2》载歌载舞的容祖儿,也曾不慎被这种“港潮风”带偏。显黑的紫色高领、杂乱丧气的羽毛、质感平平的水钻鞋,全身几乎都是槽点。在桶型裙子和茧型外套的双重夹击下,容祖儿瞬间看起来像是个挥着翅膀也飞不起来的女孩。哪怕是机场抓拍,容祖儿的私服也是层层叠叠,丝毫不给人眼睛一丝休息的机会。但其实,“港潮”这一词在八九十年代并不像今天这样,带有那么多的负面含义。在这里,要先给大家讲讲“港潮”与“港风”的区别。“港风”亦是那个时代的高频词,它更强调复古优雅,常用的单品有白衬衫、红色连衣裙、垫肩西装和复古牛仔裤。而那时候的“港潮”是用来形容先锋小众的装扮。将这种风格演绎得很好的代表女星有三,分别是王菲、梅艳芳和张曼玉。香港版《VOGUE》创刊时,也将这三位女星评为香港的时尚icon。王菲很多时尚媒体在写王菲时,都会用到类似于“潮流都是王菲玩剩下的”或“以前王菲的打扮放到今天也时髦”的形容。王菲的造型之所以能无惧时间一直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独特的挑衣服喜好。王菲的御用造型师Titi Kwan曾在采访中透露,王菲本人挑衣服时,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它是不是大牌。相反,她更看重衣服够不够先锋前卫,然后牌子最好是那种整个香港都没多少人知道的。因此,Titi Kwan出国给王菲囤衣服时,下意识地避开了伦敦巴黎这类大众目的地,而是到比利时安特卫普扫货。安特卫普的皇家艺术学院在欧洲颇负盛名。在那里修读时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从来没有把衣服只看作是装饰物,而是将其视作概念和情绪的表达。所以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生鲜少会跟风随大流,每个人设计的衣服都极为独特。像是Ann Demeulemeester,她创立的同名品牌基本以黑白色为主,爱用不对称的解构主义剪裁方式来呈现衣物美感。1993年,王菲去参加电视台打歌节目时,就穿了一件由Ann Demeulemeester设计的露背上衣,造型极其前卫。王菲当时的专辑封面,基本上可以跟时尚杂志媲美,因为每一张的服装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像是1997年的专辑《王菲1997》,王菲就身穿Yohji Yamamoto 1997秋冬系列的黑白格大衣进行拍摄。当年的山本耀司,还只在巴黎的时尚圈活跃着,在国内鲜少人知他的名字,刚走完秀的1997年秋冬系列就被王菲拿去做了专辑封面。而在1999年的《Eyes on Me》唱片,王菲则是选择了Martin Margiela 1999秋冬系列的拼接款式毛呢上衣,配以浅色牛仔裤,中性风的搭法在当时一众女歌手中独树一帜。下面这张大家非常熟悉的《只爱陌生人》专辑。王菲身上的半透视PVC衬衫和牛仔裤都是来自Helmut Lang。现在热度极高的极简主义,就是由Helmut Lang发明的。Helmut Lang对流行不屑一顾,舍弃扎眼的颜色和大Logo,专注于面料和裁剪,用简单高级的面料做出非常有现代工业感的衣服。王菲当时特别喜欢一个叫Jurgi Persoons的独立小众品牌。王菲在《唱游大世界》的演唱会上很多造型都出自Jurgi Persoons,她还自掏腰包买下了不少他的设计。香港时装人黎坚惠曾在她的《时装时刻》中写道:“王菲当年买了很多Jurgi Persoons披口的雪纺衣物,包括豹纹裙子,若她不要,我会全盘接收。”梅艳芳此前的Gucci 100周年大秀上,品牌回顾了自家无数传奇经典标志性元素,如GG monogram和Flora印花,还有不少致敬90年代Tom Ford时期的经典设计,像是下面这件。而这件夹克的原版,后来被网友扒出来,当年梅艳芳早就上过身。梅艳芳一头前卫的极短发,戴着复古味道浓厚的有色墨镜,用机车外套搭配牛仔裤,下方拉链敞开,在中性风格中透出隐约性感。在拍摄《女人之苦》MV和参加金馬獎时,梅艳芳也都是选择由Tom Ford设计的礼服,既华贵但又不失潮流感。梅艳芳其实很有fashion sense,而且也很敢穿。出道仅三年,因为造型百变和舞台表现力强,在不到22岁就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东方麦当娜”。她穿得最多的,大概就是Dior了。梅艳芳跟时任Dior创意总监的John Galliano私交甚好,更是首位跟Dior展开官方合作的中国艺人。其实,梅艳芳出道以来的多数舞台造型由刘培基为她度身订制,但在90年代末刘培基已经进入半退休状态,梅艳芳便开始与Dior合作。John Galliano 笔下的Dior华丽张扬,又有入型入格的街头元素,与梅艳芳的百变形象不谋而合。在《极梦幻演唱会》中,Dior为梅艳芳赞助了高达五百万元的服装,其中包括两套现在明星抢破头都想上身的高定。John Galliano 用了蒙古民族风作灵感,为梅艳芳打造出以下这套令人眼前一亮的“绿色武士装+碎花短裙”开场look。即便是到了2003年的告别演唱会,梅艳芳也依旧选择了Dior。海报上的这一身,便是出自让John Galliano在时装史上留下姓名的东方系列,这个系列既有中国刺绣,又融合了日本和服元素。John Galliano曾公开表示“亚洲明星中唯有梅艳芳,能很自然地把每一件服装、饰物穿戴地与众不同”。张曼玉在《时装时刻》中,有一段关于张曼玉的描写:在大会堂看跳舞,Maggie Cheung(张曼玉英文名)一把长发一件皮夹克一条贴身小喇叭裤加一对尖头高跟Mary Jane,有型得不得了。据作者黎坚惠回忆,当她夸张曼玉鞋很好看时,张曼玉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这是Manolo Blahnik啊!说起Manolo Blahnik这个牌子,很多人知道它大概都是因为那部在1998年开播的美剧《欲望都市》。剧中女主Carrie Bradshaw爱鞋成痴,Manolo Blanik更是她最爱的鞋履牌,时不时跑去店里败家。但现在看来,张曼玉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在穿这个牌子了,完全是走在时尚前沿。张曼玉因为品味够好,所以当时香港著名的时尚杂志《号外》特爱找她拍封面,张曼玉一共上过7次封面。据说,有次她去给《号外》拍封面,看到天空飘下雨滴,她的时装精基因瞬间被唤醒,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Manolo如果被淋湿了那可怎么办!跟王菲有点相似,张曼玉非常爱挖掘一小众品牌,像Jean Paul Gaultier就是她比较喜欢的牌子。Jean Paul Gaultier曾说,“什么东西我都能设计,除了令人沉闷的正规服装!”因此他设计出来的衣服都极具戏剧化色彩,衣服或是被撕毁被打结,又或是加上各式的奇特装饰物。看过《家有喜事》的姐妹,相信都对张曼玉下面这个子弹胸衣造型印象深刻。其实,这件胸衣也是致敬Jean Paul Gaultier。在1990年时,麦当娜邀请了Jean Paul Gaultier为自己设计演唱会造型,玩心十足的Jean Paul Gaultier就倒腾出这件记忆点十足的胸衣。张曼玉除了买买买,还会跟自己欣赏的设计师交朋友。1998年,Martin Margiela上任掌舵爱马。举办第一场时装秀时,Martin Margiela邀请了两位明星来走秀,一位是铂金包的缪斯Jane Birkin,另一位就是设计师的好朋友张曼玉。借由这次机会,张曼玉也成为了首位走上国际时装周舞台的亚洲明星。现在每年为LV祭出海量爆款的创意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跟张曼玉也私交甚好。在Nicolas未走红前,张曼玉就开始穿他的设计,Nicolas视作灵感缪斯。后来美版《VOGUE》为Nicolas做专题采访时,Nicolas就邀请了张曼玉一起拍摄内页大片。虽然钟爱设计师品牌,但张曼玉在搭配时非常有一套,喜欢将不同品牌混搭,倒腾出新感觉。她曾说:“我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我会把衣服的商标全部剪掉。我不想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品牌。因为对我来说,这些衣服都是张曼玉的,是我的一部分。”对于香港明星为何越来越土这个问题,有位网友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也许并不是现在香港的同胞们土气了,其实只是我们大陆的同胞们洋气了而已。此外,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洋气,当地明星的曝光度会对大众决策造成显著影响。毕竟,靠形象刷屏的次数多了,在“穿什么”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也相应变大了。因此,这也不难理解,时尚的风向标为何会发生转向。-----------------------文后打个小小的TIP!对香港身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花20S时间测试下入境资格(没兴趣的朋友看个热闹就好):
首先纠正一个观点:不是以前港台明星等同于国际明星。而是以前港台尤其是香港是东亚、东南亚娱乐中心,其明星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南亚东亚地本来就是明星,因此称之为国际明星并不为过。比如周润发、张学友、黄家驹、张曼玉等等在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等地的号召力并不弱。其次,不仅仅是港台明星在内地越来越没有牌面了,而是哪怕“国际明星”在内地都越来越没有牌面了,甚至于说不止是明星越来越没有牌面了!以前刚刚改革开放,人心思动,整体的政治风气、环境比较开明,年轻人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他们喜欢的事情更加主动和狂热。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不仅仅是影视明星,歌星、足球明星等等的“人气与被人认为的素质”都是超越现在的。举个例子来说:假如2000年时罗纳尔多来中国访问,跟现在C罗来中国访问,其对应的“牌面待遇”是肯定不一样的。现在你几乎已经见不到所谓狂热“追星族”了。现在整体环境收紧,“娱乐”成为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人的思想被禁锢和约束,人民热情似火的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建设中,再也无暇他顾,再也不需要“人”的娱乐。所以,在现在的中国,有,且也只允许有一种明星可以有“牌面”,那就是:政治明星!或者说,只有政治家允许的明星,才可以有牌面。其次,就是很多回答说的,港台明星的水准实实在在的下滑了,跟以前根本不在一个水准。这里同样有两个方面:1.港台影视作品质量的刚性下滑;2.偶尔有高质量的高思想性的作品,大陆也不引进,在大陆看不到。这两相叠加,港台明星就是屎尿屁垃圾堆的混合,其自然没有牌面。最后,很多回答的“以前中国人没见过世面”的回答,我并不认同。说白了,明星有没有牌面,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非常单纯的取决于:有多少人喜欢他、有多喜欢他。。。如果用“现在中国人见得多了”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可以引申为“中国人不再对这些低质量的东西感兴趣,而是开始喜欢真正的高质量的事物”。但很明显现实社会并不是这样,现在的社会,绝大部分中国人非常明显的不是“注意力被高质量的事物吸引”,而是根本没有空闲、余力、金钱去喜欢什么东西。而且,我认为,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执着和稍微的狂热(哪怕这个事可能并不会对工作和建设祖国有实质的帮助),只要不是病态的,并不是坏事。。
这个问题,还得从我的童年记忆说起。有时我回想起过去时,总觉得记忆就是日渐斑驳的老照片,一张又一张铺叠在回忆的长廊里,每一帧照片都有当时流行的歌声在回响 。我的童年记忆里,塞满的是港片画面和各个港剧里的主题曲、插曲。从第一部《霍元甲》一直到后来的《寻秦记》之后鲜少再看港片,其间一张又一张靓丽的脸孔铺满了记忆之墙。从最早香港亚视《霍元甲》里的米雪、黄元申,再到无线的《上海滩》里的周润发、吕良伟、赵雅芝、汤镇业;再到武侠剧开始风靡的《射雕英雄传》里古灵精怪的翁美玲,忠厚憨实的黄日华,潇洒贵气的苗侨伟,痴情又楚楚动人的杨盼盼,《楚留香》里风流倜傥的郑少秋,《万水千山总是情》里干练又大方的汪明荃,风度翩翩的叔圈男神谢贤……。整个八十年代,香港明星以横空出世之势,璀璨如繁星流动于夜空的明艳之姿,充盈了整个华语文化圈。八十年代后期,香港时装剧开始走红,《流氓大享》《义不容情》等剧又掀起了一波收视狂潮。尽管当时有《血疑》《排球女将》等经典日剧和《天涯同命鸟》《人在旅途》《雾锁南洋》等经典新加坡剧的冲击,但港剧依旧是银屏大哥大。万梓良、张卫健、陈法蓉、刘嘉玲、郑裕玲等人在八十年代末期走红。进入九十年代后,都市商战片、警匪片、家庭情感伦理剧开始走红,《人在边缘》《灰网》《我本善良》《火玫瑰》《大时代》《鉴证实录》《创世纪》《天地男儿》《笑看风云》《银狐》《大地恩情》《戏王之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剧目百花争艳,扎堆播出,武侠剧包括《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天蚕变》《笑傲江湖》等武侠剧风头依旧,亚视和TVB棋逢对手,平分电视剧收视率。当然,不可忽略的是九十年代的台剧,琼瑶剧也在九十年代初期兴起,且独霸爱情剧之首,无人能出其右。这个时期,走红了大量的港台明星。黎明、温兆伦、邵美琪、温碧霞、吴岱融、曾华倩、陈庭威、江华、罗嘉良、古天乐、李若彤、陈慧珊、林保怡、陶大宇、欧阳震华、古巨基、张家辉、陈锦鸿、郭晋安、萱萱、伍咏薇、周海媚、陈松伶、黎姿、吕颂贤等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八十年代初港剧引进至内地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港剧只要引进到内地播出,播哪部剧哪部剧的男女主角、配角都会红起来。这是由当时内地文化刚刚放开意识形态的特珠时期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当时的香港影视,正处于辉煌期,人才济济,精品佳作倍出。剧本方面,有香港四大才子坐镇,导演方面,电视剧有戚其义。招振强、韦家辉等人,电影方面有徐克、吴宇森、王晶、王家卫、尔东升、陈可辛、林岭东等人。不论提起哪个人名下都有数部经典作品。说到电影导演,就顺理成章地想到了当时称霸电影圈的香港电影明星。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邱淑贞、钟楚红、梅艳芳、关之琳、袁洁莹、蓝洁瑛、李嘉欣等拥有着顶级颜值的女星们争奇斗艳。男星们此时也毫不逊色,四大天王就不说了,功夫明星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元彪、甄子丹、樊少皇、邹兆龙等象征着中国男性的力量感,狄龙、姜大卫、周星驰、张国荣、郑伊健、陈小春、刘青云、谢霆锋等人纷纷走红。女星就更不必说了,影视剧花开两岸:朱茵、吴君如、袁咏仪、万绮雯、邓萃雯、欧阳佩珊、李绮红、刘玉翠、雪莉等女星千娇百媚纷纷火遍两岸三地和东南亚地区。无论从幕后的制作团队到台前的演员,从八十年代直至2000年初期,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港剧都称霸华语圈以及整个亚洲。那时的香港明星,风采各异,美得无以复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再有强大的制作班底加持,香港明星参演的剧目,几乎就是神剧,播一部火一部。而当时的内地剧,正处于起步摸索和模仿时期,少有精品出现。整个八十年代,内地剧也仅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渴望》这少数的几部剧能与港剧抗衡。反观香港明星,大都成长于内地移民过去的家庭中,本土的港星极少,朱茵算是本土港星,有一种说法,她只有在周星驰的镜头下才够美,到了其他剧中并不出众。皮肤黑、个子小是朱茵的短板,但不论如何,是香港娱乐圈,造就了这一批又一批巨星。曾几何时,港圈哪怕是三四线的明星,只要来到大陆,就是香饽饽,就会受到大陆观众的追捧。但那时的港星,视来内地圈钱为自掉身价。大陆的明星,也想尽办法想挤进港圈,却总是碰壁。排外,是港圈从始自终的毛病,如果不从港圈出道的,大陆明星很难在港圈里混出名堂,除非你有李连杰那样的本事。大部分有着大陆人出身的香港演员,都是由香港培训班出道,方能在香港影视圈立足,后期扬名立万。这二十年,是香港影视无比辉煌的二十年。从2000年开始,香港影视开始陨落。随着香港老牌明星以及香港老牌的导演、编剧、制作人的老去,香港影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新晋的香港明星,从颜值上来说就没有一个能与老牌港星相提并论的人。只出了几个中生代演员陈伟霆、黄宗泽和钟汉良,其中两人还北上内地发展,留黄宗泽一人在TVB苦撑。香港老牌演员纷纷离港来到内地发展,但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只好再次返港,王晶、徐克、林岭东这样级别的导演开始与内地合作拍合拍片,香港影视独行天下的盛况已成为过去。内地影视业的崛起,香港经济的衰退以及影视人才的流失,后继无人都是香港影视衰落的原因。看看现在的港姐都是什么颜值,随便内地一个十八线的小花就能秒到渣也不剩的水准,无论是演员还是制作团队,都无法与过去辉煌时期的港圈相比。与香港明星一起成长起来的七零、八零后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充当着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作为文化的主导力量左右着整个娱乐审美的走向,也正是这批人,一直支撑着香港明星的号召力。而如今,七零后已经伴随着这些港圈的俊男美女们一起老去,他们,不再是影视文化的主力军,换以九零后零零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审美的主流已经易主。香港明星也就此失去了号召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台明星集体过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