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室内空间的属性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作者:邸威 刘艺婷本文字数4471字,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老年公寓一般被界定为:兼具生活与服务功能的老年居住建筑,入住对象多为健康活跃型及独立生活型老年人,兼顾部分轻度辅助型老年人。居住者主要为年龄较轻、身体机能退化不显著且心智正常的老年人,老年公寓提供适合此类老年人基本生活的服务和轻度健康服务。老年公寓功能系统可分为公共服务活动空间及居住功能空间2部分。1.公共服务活动空间1.1 空间组成老年人按年龄分为55~75岁的初老型老年人、75~90岁老年人及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按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分为活跃型、独立生活型、辅助生活型及护理型老年人。活跃型老年人在身体机能及生活能力上与中年人没有本质差异;独立生活型老年人大部分能自理日常生活;辅助生活型老年人需他人或某些辅助设施帮助;护理生活型老年人依赖他人照料且需大量专业医疗护理服务。老年公寓是介于养护院、养老院及适老住宅之间的一类产品,其重要特征是在满足适老化硬件居住空间条件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及轻度医疗护理保健、教育娱乐等服务,是软、硬件高度综合的建筑产品。老年公寓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所提供的服务体现在对老年人日常健康状况的监测跟踪与健康管理、慢性病治疗与调养、高品质基础生活服务与照料帮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及对各类群体有针对性的康复、康体、养生等服务,体现在健康、生活、情感、育乐、社交乃至信仰等多方面,以生活、情感、育乐、社交需求为主(见图1)。1.2 总体布局模式结合公共服务及活动功能,老年公寓整体规划设计主要采用集中独立型及融合嵌入型2种总体空间布局模式。1)集中独立型 将各类服务功能空间集中于某个独立建筑物内,各居住建筑与此建筑通过室内、外连廊相联系。优势:功能相对集中,运营服务效率高,有利于引导老年人参与集中活动,并具有较强的功能方位识别感;劣势:所需场地较大,老年人到达功能服务活动空间的路线较长(见图2,点击查看大图)。2)融合嵌入型将各类服务功能空间与各居住部分垂直布局,在建筑较低层设置服务活动空间,上部为居住单元。优势: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老年人可方便到达服务活动空间,结合居住单元出入口及垂直交通,可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交流接触,提升老年公寓的整体活力;劣势:功能动线较复杂,需对参与活动的公共人流和归家的半私密人流进行有效组织,避免动线过分交叉(见图3,点击查看大图)。1.3 动线组织老年公寓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复合型空间,在设计上需强调串联各功能空间动线的闭合性和开放性(见图4,点击查看大图)。闭合性指动线清晰明确,1条主动线串联所有功能空间是最佳解决方式。动线采用环状闭合路径,使老年人能清晰识别,并可轻松回到出发点。开放性指各功能空间应面向主动线路径充分开放,一个功能一个封闭房间的传统做法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功能,浪费建筑面积,也不利于老年人之间的交往,降低老年公寓的整体生活活力和氛围。开放性动线向内庭院开放,可营造丰富多变的动线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1.4 各公共功能空间的设计方法1)健康服务类功能 对于活跃型老年人,健康需求不同于护理型老年人,其更重视日常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功能聚焦于基础性医疗、慢病调理及养生保健类功能,同时中医、康复类功能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老年人青睐(见图5,点击查看大图)。2)生活服务类功能活跃型老年人相较于护理类老年人对于日常餐饮、购物等方面的需求更旺盛及多样化。例如餐饮空间需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就餐空间形式上需提供公共食堂、自助餐厅、零点餐厅等不同就餐方式,适合不同地域老人的风味餐饮及不同身体或疾患特点的健康膳食,餐厅的数量、规模、形式均应有所不同(见图6)。商业购物空间需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外部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中针对老年人的商业设施较匮乏,老年公寓可设置小型商超、老年用品专卖店、小型药店、养生食品店等(见图7)。一方面满足老年人就近购物需要;另一方面使老年公寓具有多元化经营和业态服务延展增值的可能。3)情感服务类功能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心理情感及精神生活的关照。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后最大的心理问题是与以往生活环境脱节及亲情的疏离,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身体健康。老年公寓应设置亲情聚会空间,为探望家属提供临时居住空间,为老年人的家庭团聚、亲朋聚会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条件(见图8)。4)娱乐服务类功能不同背景的老年人对文化娱乐生活方面需求各异,老年教育及娱乐空间设计尤为重要(见图9)。5)社交服务类功能健康老年人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及社会生活的延续,不希望退休后脱离社会,乐于通过参加社交活动继续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生活圈。因此社交空间需充分体现互视互感的设计原则,动线设计应靠近主要交通,各空间面向主要动线充分开放,使老年人方便交流(见图10)。6)信仰服务功能我国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具有宗教信仰,特别是传统宗教地区。这些老年人也需要精神支撑及归属感。这类功能空间可独立设置于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内,不同信仰活动空间相对独立,对于空间有限的项目,通过划分使用时段或预约空间使用,利用同一空间(见图11)。2.居住功能空间在老年公寓生活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强,对于居住空间有更高要求,如功能全面性、空间私密性及个性化。活跃型老年公寓的居住空间需充分考虑此类需求,避免出现机构化、医疗化的居住氛围及空间功能。2.1 公共交通空间方式的选择传统养老院、养护院等养老设施均脱胎于医疗及护理机构,其公共交通形式着眼于医疗护理服务的便捷与高效,形成的垂直及水平交通模式具有高度集约、明确、距离短等特点(见图12)。以活跃型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公寓若采用传统交通组织形式易破坏老年人生活的私密性及归属感,影响活跃型老年人延续既往生活模式及居住心理健康。老年公寓中的医疗护理服务并非核心服务,服务频次和强度较低,大多数服务在公共健康服务空间完成。因此,沿用传统护理机构交通模式既损伤老年人居住感受,又达不到提升服务效率的功效。老年公寓交通空间方式的选择应延续及模拟老年人以往生活模式,保障居家感、私密感及形成邻里圈氛围。内廊式交通模式局限于我国老年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居室空间多为单向采光通风房间,内部居住品质不高。外廊式交通模式局限于地域及气候因素,只适用于南方地区。老年公寓可采用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分离、日常生活交通与防灾疏散交通分离的模式,实现一种地域适用范围广、使用效果及户内品质俱佳的设计模式。如笔者参与设计的某老年公寓项目采用了特殊的交通模式,力求在使用效率、舒适度、公共及户内空间品质等方面寻求平衡。布局形式以垂直交通划分居住单元,延续普通住宅单元形式,消解传统集合式老年公寓的消极空间氛围,缩小邻里单元规模,加强邻里生活的黏性。同时将外廊作为防灾疏散的主要通道,平时可作为老年人在本层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这种平面形式使大部分居住套型实现双向或多向采光通风,提升了户内居住品质。外廊形式节约了建筑公摊面积,将更多面积让渡给公共服务活动空间及居室套内空间,大幅提升建筑面积的使用效率及品质效果。2.2 户内居住空间的设计模式老年养护机构中护理房间的空间设计更关注护理服务的高效,对生活空间的品质、生活功能完善性及私密性要求不高。自理生活能力较强的老年人更希望延续年轻时的居家生活习惯及生活模式,因此老年公寓的居住空间功能配置应包括较完整的起居、简单餐饮、必要家务、如厕洗浴、就寝等功能。私密性及空间灵活可变性也需重视,以满足此类老年人的居住归属感、尊重感及丰富的生活起居需求。受我国当前健康老年人生活习惯、消费能力等因素影响,市场上的老年公寓产品以一室一厅为主。这类居室套型面积不大、功能全面、灵活度强,成为各老年公寓项目的主力套型产品。在满足无障碍设计基础上,老年公寓套型设计更应注重对老年人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和深层次需求的研究。2.2.1 一室一厅套型如图13所示,笔者参与设计的某老年公寓一室一厅套型设计要素,包括a户前空间、b入户玄关、c厨房、d卫生间、e户内阳台等方面。1)户前空间充分考虑老年人提重物开门的情况,设置置物台,方便老年人入户,也可作为个性化物品摆台,成为各户在公共走廊上的一道风景。2)入户玄关充分考虑老年人出入时更换衣帽鞋等动作,设置相应的空间及家居。3)厨房空间以C字形台面串联洗、切、烧、放及就餐等功能,方便高龄老年人操作。4)卫生间在玄关及主卧内部均有连通门,方便老年人在户内各空间到达卫生间。5)户内设置大尺度阳台,为老年人提供集观景、休闲、储藏、洗衣、晾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半室外空间。2.2.2 多居室套型笔者参与设计的某老年公寓多居室套型如图14所示,设计时需关注a户前空间、b玄关、c衣帽间、d洗手间、e起居和餐饮空间、f卧室、g卧室卫生间、h餐厅、i厨房、k多功能空间等。1)在户前空间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特点,户门处设置置物板,方便老年人外出购物归家后开启户门。2)玄关处设置换鞋凳、钥匙台,并设置储物挂衣柜,衣柜主要储藏当季衣物,衣柜外设置换衣镜,方便老年人出入更衣。3)老年人衣物不多,传统卧室设置衣柜的做法并不符合老年人行动特征,增加了老年人出入流线长度。因此,就近在玄关一侧设置步入式衣帽间,方便老年人存储换季衣物,老年人出入时方便选择及更换衣物。4)在步入式衣帽间相邻位置设置洗手台、洗衣机、烘干机等空间,方便老年人自己洗衣、挂衣等家务活动需要。同时设置单独的马桶厕位,方便访客如厕。5)此户型将南向开间全部作为起居空间和餐饮空间,老年人可在日常活动中享受更多的阳光和景观环境。6)卧室为起居、就餐活动空间让位,没有放置于直接采光面上,由于相对活跃型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并非就寝卧床,因此采光环境不必强求,相对远离户外门窗,可减少外部强光、噪声影响,有利于老年人入眠。将卧室相对内置的做法可节约单户面宽,使更多的套型获得日照及景观。7)卧室内设置功能完备的卫生间,方便老年人夜间如厕。8)餐厅空间适度放大,方便老年人厨房活动,也为老年人提供除就餐外的日常休闲及访客聚会活动空间。9)厨房空间临近窗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避免传统厨房空间较暗、排风不畅等问题,同时与餐厅结合,方便老人烹饪操作。10)户内设置多功能空间,满足老年人读书看报、学习上网等活动需要。也可作为孙辈临时居住的小卧室空间,使老人有机会与家人共同生活。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设计明显区别于护理机构或普通住宅,设计关键是对老年人生活起居本质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分析。3.结语当前,虽然老年公寓概念并没有清晰定义,但这无碍于对此类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考模式,其设计的本质核心是对居住者需求及行为特征的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加以实现,使建筑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与老年服务的载体,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特别说明:原文《老年公寓的功能系统及设计模式探讨》,作者为邸威、刘艺婷(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文章来源于《城市住宅》2017年第1期。本文略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本号编辑。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总结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总结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感知环境:收集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2.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  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教育 三方面去研究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特尔菲法工作步骤:  a) 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b) 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c) 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  d) 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  e) 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  f) 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行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部分专家不同意预测结果的意见;  g) 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最后一轮预测之后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  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地的分类  一般认为,旅游地可以划分为七个大类:  自然风景旅游地  文化旅游地  历史古迹旅游地  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  运动型旅游地  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  综合性旅游地  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含义+特点  1)概念: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2)特点:  a)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和潜在的(未开发的)旅游头资源(旅游地);  b)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用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做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  c)对于某一类型(以所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有着确定的评估标准;  d)评估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  e)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最早是德国的克里斯泰勒于1964年在其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中提出的, 他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别为三个阶段:发现期、成长期、衰落期。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理学家巴泰勒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概念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运用“S”型曲图示,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探查阶段(初始阶段,零散游客,无特别设施),  参与阶段(人数增多,旅游规律化,本地居民提供设施),  发展阶段(广告宣传,市场成熟,投资骤增,现代化设施),  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下降,但超过常住居民),  停滞阶段(游客量最大,旅游环境容量饱和),  衰落(市场衰落,无法与新旅游地竞争)或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变化:人造景观、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势)。  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RBD:游憩商业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城市RBD功能与意义  一方面,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于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工作时间的缩短,收入的增加,使短途旅行或一日游日趋普遍,他们需要一个区域集中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  通过多RBD的形式与演化过程研究,可得到许多城市旅游的特征及影响情况,RBD为研究城市旅游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它的研究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课题;RBD这一新的城市空间要素,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RBD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其它功能的活动,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游憩、旅游商业的功能已成为新的城市功能。通过对RBD的各方面研究,获得对现有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主题公园:  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高门票,高消费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响:  践踏后果。(林地受影响大于草地)  对水体的影响。(水体污染)  噪声。(惊走动物、生态破坏,气氛不好、游客心理不满足)  对设施的影响。(设施压力大,遭受破坏)  第九章 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内的交通。  特点:  高质量是现代旅游交通的特点,也是构成旅游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质量要求,一是安全运行;二是正点运行;三是各个层次之间的旅游交通连接性好;四是设备舒适;五是经济。  第十章 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完整性原则。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第十一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过分依赖旅游业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旅游宾馆(酒店)选址  宾馆选址包括第一选址和第二选址两层含义。  第一选址即宾馆建在哪个城市或地区的选址,属宏观选址。  第二选址即在第一选址确定后的具体位置的选择,属微观选址。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用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来考虑宾馆宏观选址,有下列几种模式:  a.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选址。  b.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与风景区(旅游点)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c.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d.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若出现新的可留住游客的中间机会,可以在此选址。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具体位置的确定即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因素:  交通因素(利于推销、经营;便利游客,增加可达性)  旅游资源因素(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土地费用因素(土地购买费用有增无减)  扩建因素(要有扩展余地。只要有发展可能,经济生命就能延长)  集聚因素(减少费用支出;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服务范围)  城市规划因素(为城市增辉)  旅游地理学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的5个基本特点异地性、暂时性、流动性、享受性、综合性。  2、根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相关分类,旅游产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  3、20世纪30年代麦克默里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4、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巴比伦等地域,这和这些区域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世界近代旅游业之父和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  6、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由入境旅游带动国内旅游进而催生出境旅游。  7、1963年,罗马会议把国际旅游者分为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又将两者统称为游客。  8、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9、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分为:基本层次、 提高层次、专门层次。  10、旅游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认识需要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  11、狭义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12、常用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有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13、旅游资源的特点有:观赏性、多样性、地域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和吸引力的定向性。  14、旅游地一般在空间上分为旅游活动区和接待区两个部分。  15、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1990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的分类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可细分为: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与天象类;人文旅游资源可细分为:历史类、近现代类、文化体育类、风情胜地类。  16、按照旅游资源的利用角度分类可将旅游资源分为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1、7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艺术欣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18、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9、瀑布景观“三部曲”:造瀑层、瀑下深潭、潭前峡谷。  20、“水中冒烟”、“彩虹通天”、 “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是对壶口瀑布的形象形容。  21、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  22、中国传统工艺三绝: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  23、“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24、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 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25、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替代性竞争。  26、城市旅游产品的特征有文化性、现代性、独特性、包容性、  27、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和服务吸引。  28、1955年,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主题公园的诞生;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29、影响主体公园的要素之一“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投资者决策行为和政府决策  行为。  30、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其中基本容量概念体系中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五种基本容量。  31、旅游地域接待的容量达到极限容量,称之为饱和。极限容量值也称为饱和点。  32、饱和分季节性饱和与非季节性饱和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由于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于旅游供给长期不足而产生的。  33、南岳衡山绝顶的祝融峰景点,总面积477平方米,一天开放12小时,每人浏览时间15分钟,人均最低空间标准5平方米,则祝融极限日容量为4291人。  34、旅游交通与一般交通工具相比较具有游览性、舒适性、区域性、季节性等特点  35、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36、郭来喜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分为三个层次:旅游带、旅游省和旅游区。 旅游规划按性质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37、城市RBD的类型有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二、名词解释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包含范围极广,从家庭休闲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人们以旅行为手段,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地作短期停留,以了解自然和社会、完善自我或发展事业为目的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调旅行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的时间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才能促使人们作出旅游决策。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正近邻效应:属于不同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其吸引力因其它个体在其附近出现而加强。  负近邻效应:属于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吸引力大的抑制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旅游资源: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旅游地生命力:在旅游资源、区位、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旅游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的综合能力。  旅游地吸引力:目的地的景观、设施、服务、知名度、游客关于其意境的强弱等若干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对旅游者的诱惑强度。  旅游地竞争力:指旅游地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环境、生态等效益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当前旅游地的发展程度以及这种发展程度的可持续性。  城市RBD: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的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街区。  主题公园:是一种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的塑造运营管理构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  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时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旅游环境容量:指调查区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资源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在不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所能容纳游客的限定数量,超出这个数量,旅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旅游感知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这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的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旅游极限容量:指最大的旅游承受能力、最终旅游接待容量。  基本空间标准:指在旅游活动的主体(人)和载体(车、船等)在旅游目的地所使用的空间规模大小和设施量。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方式总和。  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旅游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扣除外购的物品和服务(中间消耗)为旅游增加值。  旅游规划:是指对旅游地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案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又进行科学编排、组合的选择过程。  三、简答题  1、旅游业的出现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旅行社的出现;(2)导游书籍的出版;(3)运输业与旅游业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4)为旅游者服务的旅馆业和饮食业的出现;(5)金融界介入了国际旅游业;(6)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征?  答:游客的大众性(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规模发展的持续性;活动空间上的国际性和相对集中性并存;旅游活动时间上的季节性;  3、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答:(1)个人因素:包括心理或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差异、职业差异。  (2)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的差异导致的对旅游行为的态度差异。  (3)文化因素:民族风俗、宗教的影响、  4、详细解释旅游动力的构成?  答: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 动 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 动 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5、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答:(1)感知环境: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2)最大效益的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3)旅游偏好:旅游者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不同,构成了各自的个性特征,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6、旅游者各个尺度的空间行为特征是什么?  答:(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在居住地或暂住地附近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7、旅游市场的功能?  答:(1)旅游产品的交换功能;(2)旅游资源的配置功能;(3)旅游信息的传递功能;(4)旅游经济的调节功能。  8、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  答:(1)对旅游产品需求的整体性;(2)旅游需求对特定地域的指向性;(3)旅游需求的高弹性;(4)旅游需求的季节性。  9、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答:(1)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目的地的供给部分,包括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以及旅行组织机构等。  10、旅游市场调查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1)调查客源市场情况(2)对自己的接待情况进行分析(3)对竞争或可能的合作者的情况进行调查  11、旅游市场开发的基本战略?  答:(1)寻求特色旅游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最佳结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自己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开发上。  (2)旅游企业与当地政府相配合,把旅游宣传与地区总体形象宣传相结合,形成整体宣传合力。  (3)与周边旅游地要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点成线、串线成网的区域旅游格局。  (4)把常年促销与重点“轰动性”促销相结合。  (5)把面向旅游者的促销活动与面向旅行社的促销活动相结合。  12、旅游资源评价的涵义、目的?  答:(1)涵义: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基本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开发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目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结构、质量、功能和性质的评估,为旅游区开发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旅游资源规模及水平的鉴定,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的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挥宏观效益提供可行性论证,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  13、喀斯特洞穴旅游规划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同一个地域上出现多个喀斯特溶穴时,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2)旅游投入以满足基本游览条件为准则,不宜在游客量开始下降时进行大的投资。(3)当游客量下降到低于门槛游客量,维持不了管理费时,考虑关闭洞穴。  14、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答:(1)遍在性旅游资源。(2)共性大,个性强。(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15、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注重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形象主体与特色;突出核心要素。  16、主题公园的特性?  答:(1)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2)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4)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17、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  答:(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4)空间积聚和竞争;(5)决策者行为。  18、设法消除旅游饱和与超载成为旅游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工作,其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答:(1)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饱和点之内。(媒体宣传)  (2)提高旅游供给能力,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合理引导旅游需求,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外部空间分流措施、内部空间分流措施)  19、试分析索道建设的利弊及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利: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能减少有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弊:但是使风景区面貌受到破坏,使自然风貌受到损害,索道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会破坏自然美的完整和和谐。  原则:(1)经济原则。必须做好充分的综合调查、科学论证,方案比选,和可行性安就等工作,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避免建成后亏本经营。(2)与景观协调原则,保护自然美的和谐与完整。  20、旅游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为?  答:①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客源,增加国民收入。  ③有利于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使其与本区各部门相互协调。  21、一般情况下旅游区划应达到哪些目的?  答:(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2)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 其今后发展的方向;(3)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22、旅游区划的原则?  答: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完整性原则、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还应该注意下述二点:第一,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第二,旅游区的地域不连续性。  23、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答: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24、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感知环境:收集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2.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  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教育 三方面去研究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特尔菲法工作步骤:  a) 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b) 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c) 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  d) 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  e) 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  f) 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行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部分专家不同意预测结果的意见;  g) 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最后一轮预测之后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  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地的分类  一般认为,旅游地可以划分为七个大类:  自然风景旅游地  文化旅游地  历史古迹旅游地  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  运动型旅游地  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  综合性旅游地  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含义+特点  1)概念: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2)特点:  a)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和潜在的(未开发的)旅游头资源(旅游地);  b)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用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做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  c)对于某一类型(以所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有着确定的评估标准;  d)评估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  e)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最早是德国的克里斯泰勒于1964年在其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中提出的,  他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别为三个阶段:发现期、成长期、衰落期。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理学家巴泰勒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概念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运用"S"型曲图示,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探查阶段(初始阶段,零散游客,无特别设施),  参与阶段(人数增多,旅游规律化,本地居民提供设施),  发展阶段(广告宣传,市场成熟,投资骤增,现代化设施),  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下降,但超过常住居民),  停滞阶段(游客量最大,旅游环境容量饱和),  衰落(市场衰落,无法与新旅游地竞争)或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变化:人造景观、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势)。  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RBD:游憩商业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城市RBD功能与意义  一方面,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于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工作时间的缩短,收入的增加,使短途旅行或一日游日趋普遍,他们需要一个区域集中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 通过多RBD的形式与演化过程研究,可得到许多城市旅游的特征及影响情况,RBD为研究城市旅游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它的研究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课题;RBD这一新的城市空间要素,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RBD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其它功能的活动,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游憩、旅游商业的功能已成为新的城市功能。通过对RBD的各方面研究,获得对现有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主题公园:  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高门票,高消费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响:  践踏后果。(林地受影响大于草地)  对水体的影响。(水体污染)  噪声。(惊走动物、生态破坏,气氛不好、游客心理不满足)  对设施的影响。(设施压力大,遭受破坏)  第九章 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内的交通。  特点:  高质量是现代旅游交通的特点,也是构成旅游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质量要求,一是安全运行;二是正点运行;三是各个层次之间的旅游交通连接性好;四是设备舒适;五是经济。  第十章 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完整性原则。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第十一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过分依赖旅游业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旅游宾馆(酒店)选址  宾馆选址包括第一选址和第二选址两层含义。  第一选址即宾馆建在哪个城市或地区的选址,属宏观选址。  第二选址即在第一选址确定后的具体位置的选择,属微观选址。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用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来考虑宾馆宏观选址,有下列几种模式:  a.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选址。  b.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与风景区(旅游点)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c.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d.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若出现新的可留住游客的中间机会,可以在此选址。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具体位置的确定即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因素:  交通因素(利于推销、经营;便利游客,增加可达性)  旅游资源因素(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土地费用因素(土地购买费用有增无减)  扩建因素(要有扩展余地。只要有发展可能,经济生命就能延长)  集聚因素(减少费用支出;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服务范围)  城市规划因素(为城市增辉)【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总结】相关文章:一年级语文重点句式整理07-02一年级英语下册期中复习重点整理07-03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点知识整理07-03整理书包教学总结06-09处暑养生的重点总结07-02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重点考点整理07-03《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06-09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重点字词整理07-03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重点整理07-03重点短语和句型的总结06-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间的属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