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是什么类型的剧怎么样 一部让人深思的科幻电视剧?

(长长长长文预警)早就听说《黑镜》牛逼,但以前太拧巴,总是不愿意跟“大家”一起追剧,非要等热度过了才开始看,以示“特别”。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越来越有和人“讨论”的欲望,所以终于也加入了“紧贴热点”的人群中。第三季出来之后,发现很多人都给了很低的分,许多声称“不是熟悉的《黑镜》”,为了理解人们这样的推论,我决定按顺序看《黑镜》,导致最近补剧压力很大,每天下班就是争分夺秒地补剧,终于把一二三季加上圣诞特别篇都给看掉了。神奇的是看完之后我完全没有感觉到第三季水准下降,当然,每个人对一部剧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也许从一开始,我注意的点就不一样,所以以下都是我个人的观感,不必强求一致。在我看来,第一季受到追捧的主要是第一集,最大原因可能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新鲜”“刺激”,无论如何总统艹猪这件事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好像也确实没有出现过,整个事件荒诞的同时又让人细思极恐,剧情的反转也还没有被“套路化”。其实很想为第三季叫屈,人们表示第三季没有了一二季的“惊艳”,一方面是觉得故事中出现的事件或是模型似乎都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有迹可循”: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评分系统,种族清洗……都不是《黑镜》的首创,有人表示第三季首集设定几乎直接照搬了《世界奇妙物语》,甚至还有重复自己的嫌疑;另一方面是第三季淡化了《黑镜》标志性的“反转”与“暗黑”,少了一二季情节上的冲击力,以至于看到一半就几乎能猜到结局。然而我会倾向于认为《黑镜》原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就不是“创造”出一个不曾存在过的概念,而是使用人们都比较熟悉的科技模型来承载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我的观念里,《黑镜》的精粹就是主创在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架构里挑选素材、组合素材的方式,就好比《环形废墟》《苏菲的世界》和最近有点火的巴西电影《变焦》,讨论的其实都是创造与被创造、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实用的都是一种封闭循环结构,不能因此就说这些作品都是“重复”,同一个概念正是在不同创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绘而变得更加饱满,切入点不同也会让受众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个概念也因而得以成为一个体系——比如蒸汽朋克和克苏鲁。同样,《黑镜》那些被形容成“脑洞大开”的概念,也只不过是一种载体,所以相比概念,《黑镜》中更吸引我的反而是那些细枝末节;另外,主创必然知道反转不能老玩,因为玩多了就会让人失去新鲜感,所以极有可能是可以淡化了反转。况且,古往今来反转始终只有一样套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无非是好人变了坏人,好事变成坏事,那些人们特别爱挂在嘴边的“烧脑片”,其实也都是遵循这样的套路:看过《记忆碎片》之后,难保看《恐怖游轮》《致命ID》不会也产生同样的一种“套路感”,因为这样就说《黑镜》二三季失去了创意的锋芒,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补充一点至于“暗黑”与否,第三季只是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其实很多事不明着说,让你自己想一想就已经毛骨悚然了,所以这一点上我也觉得第三季和一二季精神上其实是统一的)。《黑镜》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概念有多超前,而是视角的独特,做法是将现实中已存在的技术、概念或者现象无限放大、推向极端,构成一个个高度概念化的未来模型,所以每当有人说这部剧“没有立足点”“人不会那么蠢”而打一星时,我只想说这部剧的表现形式就是无限放大人的自私与愚蠢,冷漠与怯懦,无限放大科技有可能导致的悲剧,也许这些人实在理解不了“无限放大”和“概念化”这种字眼,那也真是没办法了。“黑镜”是一面镜子,镜中体现的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真相,是阴谋论、怀疑论者脑海中的平行宇宙,从镜子里能看到许多事物、标准、价值观的两面性。对我来说,这面镜子最宝贵的意义就是:质疑一切,模棱两可。从第一二季就能看出,主创对人类这一物种是充满鄙视的——这种鄙视倒未必是出于恶意,而是出自对人性的观察。从整体上来看,人类的注意力太狭窄了,而且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自私自利的玩意:总统不得不艹猪是为什么?是因为舆论的压力,是因为人民已经将他选作了代表去替自己承受苦难和羞辱,如果他不“履行”这一“义务”,不仅仕途完蛋,而且永远要遭受世人谴责;第二季第三集里一个为卡通人物配音的哥们稀里糊涂就被推上政坛赢得了民意,然而“民意”是个什么鬼?就是全体“决策者”的“最大公约数”,是所有人都会感兴趣的东西,是性与暴力与不着调,“Youtube也很民主,但点击最高的是狗放屁的视频”。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黑镜》的每个故事都对人类的存在提出了许多问题,但主创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驴得水》点映,我写了一篇观后感,表示了对张一曼性自由主张的肯定以及对网民穷凶极恶咒骂“小三”群体行径的不齿,许多人就纷纷跳出来说“做人要有底线”,我想知道他们所说的底线在哪里?只要睡了有妇之夫就是十恶不赦,就该千刀万剐?夫妻关系是否和睦要不要考虑在内?女性第三者插足就要负全责吗?男性当事人有没有责任?这都是很难界定的。他们的言之凿凿恰恰反映出天朝人民看待问题普遍缺乏全局观,不能分类讨论,容易死抠一点不放,并且总是急于表态,而《黑镜》对于所谓的是非对错,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冷漠”的超脱,只是将可能性列出而不置可否。就像《百年酒馆》里一个酒客说的那样,民众并不真的热爱民主,他们总是更愿意挑出一个主事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又要抱怨主事人没有保障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公平”,然而每个人对公平自由的定义又不一样,如何平衡?《黑镜》S2E2、S3E3、S3E6和圣诞特别篇都涉及到了“伸张正义”的限度,我们喜欢看坏人受到“制裁”,但制裁的限度在哪里?是不是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加倍奉还?如果真那样的话,我们和“坏人”又有什么差别?我们从看到“坏人”遭受痛苦的过程中所感到的愉悦,和“坏人”犯下罪行时的愉悦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对“可行性”的探索,我们恰恰发现所谓约定俗成的是非真理不仅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如果强制执行的话,也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最近再再再次炒得火热的郭敬明抄袭事件,公关团队决定再次从“抄袭使人成功”这一角度为郭敬明洗白,他抄了,可是他成功了呀;微博抄脸书,百度抄谷歌,不也都成功了吗?难道成功也是错的吗?首先这就与人类“追求成功”这一永恒信条相悖了;另一方面,抄袭几乎无法避免,你可以界定小说或是设计抄袭,能界定想法(idea)抄袭吗?如何划分“抄袭”、“借鉴”与“优化”甚至“发扬光大”?再者,如果你说咱们不能为了赚钱就什么都干,但你无法阻止不择手段赚钱的人,事实上此时此刻,他们就站在现代社会的顶端一边挥洒着不义之财,一边嘲笑你的老实,就算赢了口实又能怎样?郭敬明们输了官司,不一样穿Gucci、LV,叫嚣他比你成功吗?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不干坏事我自己问心无愧,但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这肮脏链条的一部分,谁也脱不开关系。如此想来,人类的确很渺小,如果放在宇宙乃至只放在地球的历史里,几乎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纠结的问题也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况且,谁也说不准未来是否会突然出现一场浩劫,结束整个人类文明,而地球和宇宙都将继续存在,继续运转,丝毫不受影响。我们常说讨论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得到统一的答案而是造成观点的碰撞,可是说来说去,讨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黑镜》是致郁的,总是让人不可逆地变得颓废,然而这就是最让人们感同身受的地方:迷茫,空虚,孤独,无聊,都是现代人每天所必须经受的磨难,毕竟我们都只是宇宙中的小小尘埃,没有人能真正改变什么,从卡夫卡到垮掉派,近代文学开始描述这种普通人的日常情感,并凭借这种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这件事又是好是坏呢?谁知道呢。叨叨了这么多,也都不过是我自说自话的一些辩驳,下面才是第三季每一集里比较吸引我的点,也就是框架里的“内容”,我总是倾向于相信主创是有目的地选择素材,而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兴起,所以许多“微不足道”的细节也是值得纳入考虑范围的,感谢有耐性看到这里的众位。(以下真的有剧透)第一集 Nosedive 一落千丈除了显而易见的全方位点赞评分系统,这一集最让我震动的是“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这个词常常被用在和青春期有关的文章里,意思是因为身边的其他人都有某样东西或都从事某事,人们会感到有一种“自己也必须这么做”的压力,所以我们会学着抽烟喝酒打麻将飞叶子,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显得很不酷。这一集里挑选了一个渴望上流社会生活的女性,自己有中游的评分,但和“高阶”仍有差距,和评分超低的弟弟住在一起,为了得到她想要的生活,练习微笑,努力社交,积极结识评分更高的人群。虽然她可以精确控制婚礼致辞时那一秒落泪、落泪到什么程度,但她仍然无法学会像高评分人群那样在公众面前每时每刻都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还是一个正常人,一个焦虑生气难过时会爆粗发狂的正常人,可惜如果要进入上游,每一次失态都会被记录在案。这和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样的,你要多少自由,就会失去多少自由。官场里要晋升,免不了点头哈腰,职场上要称霸,免不了逢场作戏,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失去钱、失去权、失去便利、失去机会。可是钱、权、便利、机会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她在评分超低老太太的便车上时这样说,“就是为了不让自己显得那么糟,为了在看周围的人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还不错’。”就是这种“别人都有,我也得有”的心理,让许多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结婚、生孩子、买房、买车,承受巨大的压力,只因为不想觉得自己“很糟糕”,正是这样的恶性循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人的焦虑。其次是有所得和无所失,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生活与追求。评分超低老太太跟她讲述自己的往事,说自己一度在评分上游,但丈夫的死让她意识到,永远有人评分比你高,机会总是会被留给评分更高的人,所以追求评分又有什么用?还不如恣意生活,让自己更快乐。这显然更具有象征意义,并不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一生就能无忧无虑,人依旧是受困于自己的阶层,除非混到人类的顶端,否则无法保证生死攸关的时候,你会不会被舍弃。然而对于女主来说,老太太看不上的东西她还没有得到过,仍然值得争取。她说,“你现在是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可我还没有能失去的东西呢”。就像朴树会唱“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常被人用作人们应该甘于平凡的论据,但其实朴树是曾经经过了灿烂,才决定拥抱平凡;毕加索的画像儿童画,也总会有人说“我也可以”,然而毕加索是已经将学院派玩得炉火纯青,才选择了稚拙。虽然老太太是有感而发,却只是从个人角度、从她已走过的一生来看待评分的意义,而并没有站在女主的角度上,再次佐证了人类注意力的有限:虽然金钱和权利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你不能阻止别人想要啊。然后是人际中的依赖和互利关系,再好的朋友也难免因为利益翻脸,更何况泛泛之交。女主和混入上层的发小已经很久没见,却留着两人儿时一起做的玩具,我相信一部分原因是保持着儿时对她的情感(主要是羡慕嫉妒恨,恨是真的,因为发小睡了她的男友),另一部分则是为自己进入上层“留一手”,意图通过参加婚礼得到上层评分的点赞,使自己也进入上层。但她没想到,自己也只是发小精密设计的“提高评分策略”——婚礼——中的一环,两人都在电话里惺惺作态,假装彼此还没有分道扬镳。以至于当发小在看到她的评分低得离谱后,毫不犹豫地将她抛弃时,她的情绪压力达到了极值:为了评分不惜各种讨好一个自己恨之入骨的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以为发小多少会对自己有留恋或是愧疚,但看到她俩之间只是赤裸裸的互利关系;自己费尽心机假装出来的伪善面目被揭穿,而且在这种“互利”关系中,自己明显是处在“有求于人”的地方,另外从发小的说法中可以看出,自己对对方的价值也仅体现于评分,而当评分不符合要求时,“我最久的朋友”什么的都是狗屁。这恐怕就是最高级别的撕破脸,所以最后要不及一切后果地毁掉发小的婚礼,也毁掉自己虚伪的生活,只为“上来透口气”,对面牢房衣冠楚楚的黑人,和蓬头垢面一身污泥的女主,都是一样,可是咆哮过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是重蹈覆辙战战兢兢,还是破罐破摔浑浑噩噩?哪样更好?主创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而没有像《世界奇妙物语》那样演出其中一种结果,在我看来在处理方式上并不见得更弱。第二集 Playtest 终极玩家为什么挑一个嘻嘻哈哈的背包客当主角?为什么他曾照顾患老年痴呆的父亲一年?又为什么会因为父亲离世而远行?为什么要出现一个当地一夜情对象?为什么银行卡要被吞?为什么Katie不直接收走他的手机,还要走开,留下机会让他拍照?我会觉得这都是刻意为之的桥段,目的就是让男主更好地“浸入”自己的恐惧。其实利用自己的恐惧来吓人也并不新鲜,《哈利·波特》里描述了一种神奇生物博格特,能变成一个人最害怕的东西,但《黑镜》无疑做得更极致。评论里也有其他的答案讨论了这一集通过嵌套的结构表现“恐惧的层次”,浅层的是对具体事物的恐惧——油画里忽明忽暗的灯、大蜘蛛;然后是心理阴影的恐惧——儿时曾经欺负过自己的男孩,穿着让自己害怕的衣服或是干脆与大蜘蛛合体;然后是“推测”的恐惧,这时那些前面发生过的事情就开始起作用了,这是自己的潜意识在猜测,自己在短期内经过的事会导致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刚遇到的陌生人是否会对自己存在歹意,并且通过具体的方式出现——Katie会不会突然消失(Katie掉线了)?我的一夜情对象和银行卡被吞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女孩说是我把你引到这个项目来的)?这个项目有没有危险(女孩说项目没有通过审查)?安全口令会不会失去作用(失去了作用)?这个项目会不会无法停止(无法停止)?我偷拍会不会对我产生不良影响(干扰了信号)?我会不会被抛弃(被“和其他人放在了一起”)?而男主最害怕的东西在前面已经交代了——亲人患上老年痴呆,因为后果太严重,严重到无法承受:他只能全心照顾不能自理的亲人,直至亲人死亡。为了缓解这种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只能出逃。所以他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回到家之后发现母亲和父亲一样患上了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这就是最接近一个正常人的“恐惧”原貌的画像,存在你我的内心深处,所以对我来说,这一集的主题是恐惧,而非虚拟现实或是互动游戏。那么到底哪里是现实与虚拟的交界呢?真的重要吗?第三集 Shut Up and Dance 黑函之舞这一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东西:网络恐惧和“替天行道”。网络恐惧以往还只是人肉、骗钱、口水战,《黑镜》里挑了一个险峻的角度:勒索。许多人都曾经在镜头前撸过,但如果随便点开个链接就会使自己打飞机的画面人尽皆知,想想就会觉得毛骨悚然,赶快挡住家里的一切摄像头。设想自己生命中最不堪的事被留下了把柄,是不是会愿意对陌生短信的要求言听计从?看到一半,至少我会觉得,不过是打个飞机嘛,至于为了不泄密连银行都抢吗?可是到最后却突然发现,这样看似“非人”的要求,竟然是为了“替天行道”,惩罚大部分人类都不齿的恋童癖。“替天行道”在《黑镜》许多集中都是讨论的主题,而且都涉及到所谓“正义”的定义和伸张正义的可行性。这一集挑选了三个看起来并不“十恶不赦”的“主要受害者”:一个看起来还未成年、总是被工友欺负的内向男孩,一个有妻子爱儿女的中年男子,一个不愿为了自己活命而杀死男孩的胡须男。男孩和胡须男“受罚”是因为对着幼童打飞机,中年男子是因为嫖妓,黑人小哥在片尾被家人称作“变态”但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CEO则是因为收发了种族主义的笑话。可能除了恋童以外,其他都是我们通常理解中“罪不致死”的行为。在许多文化里,人们对恋童癖都是零容忍度的,猥亵儿童是重罪,可是恋童癖从本质上来说仅仅是像同性恋一样的性偏好(而非性异常),是不是该因为对着几张图撸就治罪?要知道,曾几何时同性恋是跟艾滋病绑定的,现在已经能够争取到自由。可是恋童癖和恋尸癖因为所涉及对象的复杂性,一直被大部分人们当作性变态,是否真的合理?正如《女性瘾者》中的女主所说,只有5%的恋童癖迈出了那一步,犯下了世人眼里的罪,那么剩下那95%,是否应该因为成功压抑了自己的欲望而得到表彰?在未来,是否有可能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使他们的性趣得到满足呢?有人认为,儿童色情和鱼翅熊掌一样,没有市场就没有伤害,可是真的如此吗?性欲与食欲是否真能相提并论?相对来讲,人是比较擅长喂饱自己的,但性欲如果没有出口,很有可能会导致心理异常。很少有人会抢鱼翅熊掌,却常有人因无法克制性欲而强奸甚至杀人。从可行性上考虑的话,如何才能让儿童色情没有市场?看起来只能要么杀光全球恋童癖,要么化学阉割,这些方法又是否可取?另外,这一集在叙述上真是严丝合缝,重看一遍才想起来最后那个种族歧视的CEO在整个任务中担任的角色。CEO在停车场留下车;黑人小哥将蛋糕送给少男;少男把蛋糕送给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和少男一起猜出了蛋糕的秘密(藏着手枪)去抢银行;少男负责抢,中年男子负责开车;少男把钱送到指定地点,中年男子烧车;少男和胡须男必须直播决斗。每个人在“任务”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又和他们在这个“暴漫脸”组织的心目中罪行的轻重相关,CEO、黑人小哥、中年男子似乎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没怎么遭罪,而少男既要抢银行,又要决斗,可能是撸的小孩年龄更小?不得而知。仔细想来,抢银行的分工一定也是内定的:他们必然知道少男不会开车。然而没有卵用,最后大家都要被暴露在日光之下。试想他们日后又该如何带着劣迹生活呢?一切都被毁掉之后,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开始?这样做是不是比杀了他们还要残忍?第四集 San Junipero 圣朱尼佩洛这一集讨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女同、永生、记忆保存、家庭观念和道德感…… 我很同意另外一篇评论中提到的,大力发展VR安乐死的潜台词可能是癌症的肆虐和养老系统的崩塌,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老人治疗和赡养费用,用无限诱人的“安乐死”吸引他们自行结束生命,以记忆的形式继续生活在林立的盒子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永生”。有很多人对这一集提出了很有趣的观点或者发现了有趣的细节,比如这个“记忆云”会不会“停服”,停服了怎么办?两个女人最后一起永生了,是不是会和“沼泽”酒吧里那些半死不活的家伙一样厌倦一切?放弃了49年的婚姻约定而选择和“一夜情”对象相守,真的温情吗?Yorkie约克夏,是一种可爱又固执爱撒娇的狗;片名圣朱尼佩洛是拉丁文,意思是“永生,永葆青春”。这些问题当然都没有答案,不过都很有意思就是了。不过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点,那就是Yorkie的年龄其实停在了21岁,因为在那之后她就瘫痪了,一直以少女的身份生活在圣朱尼佩洛;而Kelly则是妥妥的老奶奶,有过49年的婚姻。虽然两人生理年龄差不多,但真是名副其实的“忘年恋”,只不过因为在圣朱尼佩洛人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美的年纪,所以两个美女相爱,并不违和,可假设是21岁少女和80岁老妇的爱情,还有没有这么唯美呢?从此一想,年龄算什么呢?肉体吸引只不过是人类的惯性思维罢了,杨振宁和翁帆那样才真是“灵魂伴侣”啊(随口一说,请勿对号入座)。另外我注意到的一件很可爱的事是Yorkie的执拗体现:在圣朱尼佩洛人人都可以尽可能的“艳光四射”,Yorkie却仍然为了让自己心安而戴一副平光眼镜。第五集 Men Against Fire 战火英雄这一集毫无疑问最大的议题就是基因清洗的正当性和战争的欺骗性了。不想要有病的后代,就不要和携带有病基因的人产生后代,对于这些存在于基因链中的需要“被消灭”的特质,最方便的处理办法就是避免遗传,可是又因为人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爱欲,所以唯有消灭那些携带者们,看起来的确是无懈可击的逻辑。然而,这种基因清洗从本质上来看和当年的纳粹并没有什么区别,就跟第二集所提到的那样,人类是否有权仅凭一些标准,消灭一个群体的同类?什么人有权制定这样的标准?有病或有可能产出有病后代的人是不是无权活着?我在上中学时曾经见到过一个患红皮型鱼鳞病的小女孩,在文艺汇演上表演唱歌,她个子很小,浑身长满红色的鱼鳞,眼睛像是皮肤上的两个缺口,我当时就哭了,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她这一生有多少几率得到好的工作,好的爱人,好的生活?为了“后代的健康”,谁会愿意娶她呢?我无法想象答案,当然,也依然寄希望于有一天她能痊愈,可是这些年遭过的罪,也不知道能向谁追讨。本集讨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战争的欺骗性,换言之就是洗脑。历史上所有的军方都致力于给自己手下的兵洗脑,纸牌屋里的那个腹黑助手这回成了腹黑军医,将洗脑历史款款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敢开枪的士兵、越战老兵的战后应激反应……这一集里干脆来了个全套,全方位洗脑:控制听觉视觉嗅觉,听不到尖叫、看不见血肉、闻不到血腥,还能“生成”性高潮、“生成”幸福生活。黑人小哥原本是心地淳朴单纯善良,想的不多也不深,什么事都OK,却被当局者用作了工具、棋子,他有良知,也正因为有良知,才又被军医裹挟——他知道了真相,可不能忍受真相在脑海中一遍一遍重演。最后那一幕,他看着等他归来的佳人,流下了眼泪,是记起了什么?还是知道面前的一切皆是虚妄?还是仅仅是见到心上人的心潮澎湃呢?就跟那首贯穿《黑镜》三季的那首歌的含义一样:模棱两可。《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这首歌在我印象里,在《黑镜》系列里出现了三次:S1E2中是代表自由的歌声;圣诞特别篇是妻子出轨的征兆;S3E5则是丧心病狂捕鹿女折磨战俘时的助兴小曲。一样的词,一样的旋律,竟然会产生如此不同的观感,让人啼笑皆非。第六集 Hated in the Nation 全网公敌这一集当然可以说又是“老调重弹”,讨论网络暴民的可怕和“替天行道”的公正性了,但如我所说,采用了不同的切入点,而且在素材上做了有趣的选择。为什么杀人的是蜜蜂?多半是因为蜜蜂的两面性:蜜蜂有着辛勤工作的美好形象,既能为植物授粉,又能产出蜂蜜,自己还不吃蜜;与此同时,蜜蜂又是地球上杀人数最多的动物之一,因为蜜蜂数量众多并且平凡无奇,每年死于蜜蜂叮咬的人远远多于死于虎豹。在我看来,蜜蜂就是这集中所讨论的网民的动物化形象:平凡,大部分时候也都勤勤恳恳,正常生活工作,不仅算不上坏人,很有可能还是周围人们眼中的“大好人”,但当集合在一起并且有统一的攻击对象时,就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这一集同时也从细节处体现了国家借用机器蜜蜂监视国民的行为,当然这我们都知道了,可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承认确有其事的,真的承认了又会以为了“国民安全”考虑作说辞,所谓的“安全起见”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另外有很多人认为“后果游戏”的起因是科技天才要为自己暗恋的女孩报仇,然而在我眼中这并不是简单的报复行为,从本集的描写来看,这个天才绝非常人,小情小爱不是他的主要诉求,而是一个震惊世人的讯息。他从室友轻生这件事上意识到了网络暴民暴行的愚蠢和可怕,并一手导演了这一出好戏——性质就如同让总统艹猪的艺术家,他的表演是“因果报应”,所以这游戏才叫做“后果游戏”,不然他不会用活人作饵,引诱网民投票,最后再将所有参与游戏的人一网打尽。女警官为了抓他,不惜伪造自己的死亡,制造“后果游戏”的人也会迎来自己的“后果”,将圆画满。然而在这场大屠杀之后网络暴民真的消失了?民众是否会从“后果游戏”中吸取教训,不再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侮辱谩骂他人?这不是这一集的重点,而我也并没有信心。所以综合来说,我觉得这六季并没有让我失望,依然暗黑,依然发人深省。不过根据豆瓣知乎等平台的“热点”效应(热门电影评论越早,位置就越靠上,看到的人越多,点赞的人也越多),我这篇又臭又长的观后感八成是没什么人会看到了,如果看到了并且看到了这里,真可算有缘人了。不过再有缘,也免不了意见相左。豆瓣讨论区里一个热门问题讨厌第六集的理由之一是女警官的口音,那就纯粹是喜好问题了吧。我辛辛苦苦码了这么多字,也可以想象很有可能会有一些人会回复“又来了一个舔脚的”,“硬广”,他们并不针对任何一点进行讨论,只是立刻表态,并且污名化你的行为,这和直接骂你傻逼没什么区别,当然,也会有人选择直接骂你傻逼,对于这些人,我只能说:咱们不如都一起去死吧,不要再用彼此的存在为对方添堵。
总体来看,本季五部作品还是各具特点,整体调性也不完全一样。不过,在足够黑暗上倒还是比较一致。当然,比较之下,自然会有一个排名。第一集的内容会让你意识到,如果自己的生活被毫无隐私地拍摄成影视剧会怎样?如果是积极层面的,在流媒体和新媒体世界来说,会是一件好事,会成为网红或者明星。但如果全是负面情绪,甚至连手机对话这样隐私的细节都拍摄出来,自然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故事的节奏挺有意思,当女主按下那个剧集播放键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情况不妙,结果这种面对自己生活被拍摄的惊悚感还是挺“黑镜”的那种惊悚,生活一下子陷入绝望中,而且还有如套娃版的剧中剧内容,剧中扮演自己的人也成为受害者,还有布兰切特版本的,一环套着一环,一层包裹一层。但是当所谓的女主破坏掉那个带来噩梦的罪魁祸首的机器时出现的女人才是真正女主吗?这里再次回应了主题的内容,包括之后面对心理医生时提及的那个层面,就是自己是否能成为生活的主角?什么意义上才能说自己真正主宰了生活。这个短片用具有趣味性且带有惊悚意味的设定给观众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集的内容区别于本季其他几部的地方就是,它严格来说就是一个现实题材的惊悚故事。年轻男子带着女朋友来到自己的家乡拍摄纪录片。此前想好的题材被抛弃了,因为女友被当地神秘的凶杀案所吸引,要拍摄相关内容。做出一个选择,就会带来新的发现,当然也会带来不测。当地变态杀人狂的案件本身就透露和暗示着故事将走向某种不可控。结果也的确足够暗黑、荒诞和讽刺。在拍摄和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女友发现男友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变态杀人狂。她在躲避男友母亲寻找自己时,意外落水身亡。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男孩肯定后悔带女友回来,并走进那家酒吧。讽刺的是,男孩通过这部纪录片在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但代价是,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因为正是母亲把证物拿出来摆好,上吊自杀,才成全和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价值。面前这个身材瘦弱的年轻导演,面对着用亲人生命换来的奖杯,五味杂陈,在结尾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荒诞感。第三部的科幻设定质感上不错,有黑镜系列一贯的那个味道,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善意的尺度。在这部短片中,善意恰恰给恶提供了机会,一次次助长恶的蔓延。另一个空间的共事者一家惨遭杀害,作为同样有复制机器人身体的斯坦菲德为了疗愈大卫,和妻子商量用自己链接卡让大卫回到另一个世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但也正是这样的善意,助长了大卫的贪婪,逐渐走上“恩将仇报”的不归路。借用斯坦的身体,他不但爱上了斯坦的妻子,也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斯坦的生活有多美好,就会让大卫更加嫉妒,心生邪念与贪念。在看到无法以道歉之名返回去,大卫选择斯坦菲尔德去舱外工作时用链接卡返回去犯下杀人案。这的确算是五部短片里最凄惨,也最令人心碎的故事。我们究竟要不要提供自己的善意?这让我想起生活家陈立老先生在《锵锵行天下》第三季第一集说到的那样,我们的问题往往就是过于善解人意。现在想来,第三个故事就是对这句话好的诠释。第四部的确不能说是独特而是有些奇怪了。本来前半部分它有着和第一部类似的主题,就是人一旦出名,其负面带来的影响将是对他们生活的某种侵害。从女主从事的狗仔队职业,和最初的几个镜头,我们可以感觉出主创对这种行为的某种批判意识。我们可以看到舆论(或者说今天这个世界的网暴)对公众人物的伤害,对私生活的曝光,最初已经害得一个知名人物自杀。而接下来,一个女明星的失踪则给女主带来挣更多钱的机会。女明星因为夜晚开车撞死了路人,肇事逃跑后心神不宁。当四个狗仔队成员找到女明星被锁链囚禁之地,故事的确是给了一个不小的意外,让本来是现实题材的故事,突然朝另外的方向发展,让女明星在月圆时变成狼人这个设定的确是令人震惊,甚至是大跌眼镜,有一种在看迈克尔·杰克逊MV的错觉。其实批判的视角在之前已经表现了,结果却以这样的方式收尾,我个人还是不太能理解的。第五部算是带着强设定的奇幻惊悚片,片头还故意制作成早期复古恐怖片调性,背景音乐恐怖,且片名也带有恶魔之意。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一个女孩被黑人魔鬼选中,在规定期限内杀掉三个人祭祀,才能阻止地球毁灭。故事主要就是体现在杀与不杀,杀什么人上的摇摆不定,最终在午夜,他们没有完成任务,于是世界末日到来,而恶魔决定让女孩跟它一起走,女孩看到自己的境遇,决定跟随。所以,这五个故事中,我个人更喜欢第二部亨利湖的荒诞与讽刺,第三部虽然足够残忍,也是在一个设定前提下,不过,在对人性的善恶思考上还是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答卷。很多人喜欢第一部,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么好,只是说在这样信息爆炸和故事模式几乎被穷尽的时代,这个设定还是足够吸引人的,其表现方式也还说得过去,但我个人会放在第三名。而第四部变身狼人的方式,无论创作者有怎么样的充足的理由,我都觉得无法给出高的评价,而最后一部呢,虽然没有第四部那么糟糕,但相对于前三部故事来说,在主题立意上,还是没有走得更深。
一口气看完了第六季,被网飞收购已经是老黄历了,三四五季或许不如前两季残忍辛辣,不过仍有相当尖锐的集数,潘达斯奈基也是十分有趣的尝试,但是遗憾的是,至少在我看来,第六季实在有点低于预期,或者说,不是我所期待的方向。第一集,aigc/数据隐私/消费负面/为了吸引观众不择手段的流媒体(网飞:我骂我自己),都是相当玩味的题材,不过片中只是点到为止,至于“没人看各种应用的各种条款”这点,南方公园十年前就吐槽过了。看见剧集开始套娃时还觉得事情变得有趣起来了,但后续的剧情发展实在有点缺少新意,相比之下S3E2的套娃设计就给人了更多惊喜。说到aigc这点,似乎十年前的S2E1做得更好,在网上已经见到不少被newbing打动的网友了(笑)。第二集,本季中个人还算喜欢的一集,尽管看到开头,就知道主角们必然会找到埋藏的真相,一个好奇害死猫的故事,不过妈妈的表演真的相当加分。这一集把前面提到的“消费负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解读,鲜血背后的真相成为了为了谋取名利的手段,茶余饭后的消遣,无法摆脱过去伤痕的,依旧是那些受害者啊。网飞:我骂我自己,毕竟犯罪纪录片他们可拍了不少(笑)。第三集,也还比较喜欢,不过说实话,我总觉得更适合放进爱死机里。总的来说中规中矩,不功不过,剧情发展没什么惊喜,但也没跌出预期。倒是前两天正在回顾绝命毒师,看见小粉反而成了意外之喜,不过在这里老婆也没能活下来呢(笑)第四集,“这也能放进黑镜里?”,实在有点莫名其妙了。很难说为什么要在这里放一个狼人的桥段,为下一集铺路?能看出来这集想讲忽视人性的窥私欲,这个点也是和第一集相连接的(完全以普通人的隐私为蓝本的剧集大获成功),但是不管这是真相还是表现手法,我觉得这个突兀的狼人都是最糟糕的选择…第五集,上一集的超自然元素在后期才展示出来,这里则是一开始就疯狂暗示了。在黑底上加载出的散发辉光的白色非衬线字体,被替换胶卷记录的颇有年代感的街景与红色哥特字体,甚至还变成了“red mirror”,不要太经典恐怖片。前面的部分没什么好说的,稍微带了一点歧视与偏见的问题,不过重点还是在女主的转变上。最后的转折没有一点出人意料,毕竟“发现一切都是女主精神失常导致的”实在太糟糕了,不过我真没想到会有跟恶魔一起走的选项…总之,B级片的味道,我也许还会觉得挺有趣的,如果对它的期待不是“黑镜”的话(确实是“红镜”哈哈)。第五集感觉更像是某种宣言,如果还有第七季黑镜,那么变化一定会非常大的。总的来说,黑镜过去“技术与人性”的主题,在第六季里变得更加侧重“人性”这一边(毕竟后俩集都超自然了),我不好评价这种改变是好是坏,但就个人而言,至少现在,我还是更喜欢过去的黑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镜是什么类型的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