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闭游戏怎么才能跳过防沉迷迷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讯游戏租号令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专家:应进行远程动态实时身份验证
2021年08月30日
在暑假假期里,一些家长给孩子们松了绑,在有限的时间内,孩子们可以打会儿网络游戏。尤其是有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似乎家长们不用对游戏时长过于担心。2019年,相关部门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推行网络游戏实名制并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从去年开始,不少游戏平台正式推出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玩游戏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活跃着大量游戏账号出租平台,一小时一块多钱就可以直接登录游戏,打游戏可以不限时。这是怎么回事?筑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防火墙”,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今年六月,一个收号的贩子联系上了江苏的游戏玩家王科(化名),提出以一九分成的方式,劝说王科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放在游戏租号平台上。王科说:“租号平台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这些账号的收号、租号业务,然后跟拥有账号的人(联系)。比如,他跟我(说),他来管理我的账号,上架、下架、更改我的游戏账号密码,他跟我一九分成,游戏账号一个小时两块钱,我就得一块八,他得两毛,一个月一结。”每位游戏玩家要进入一个游戏,必须要输入账号、密码,当玩家希望实现自己账号所不具备的功能时,“租号”就出现了。王科说:“各个游戏的区服是不同的,都需要一个账号,但是自己每个区服的账号都玩会特别累,他还不如去租一个相应的账号。特别像《英雄联盟》,这个游戏是分段位的,两个段位相差过大的人是不可以在一起玩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账号,他们就去租号平台租号来使用。”平台收号贩子联系收号目前,我国的游戏账号需要实名注册,实名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控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长。四川成都的一位游戏玩家阿智说:“实名认证需要有身份证号,就能知道你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就不能没完没了地玩。”以腾讯的实名认证和健康系统为例,未满18周岁的用户都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成年以后,解除防沉迷限制。然而,在“租号”行为出现之后,防沉迷系统变得不再那么有效。阿智说:“租一个不是未成年的账号玩,上号的时候只需要账号密码,不需要身份证。有时候是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就登上去了,账号密码都可以不用了。”应用商店里的租号App王科告诉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及网页中搜索“租号”,至少有几十个不同的平台,主流电脑端游戏、手机游戏的账号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租到。“网上也有特别多租号的渠道,它有大量的 App和平台,在应用商城里搜租号,至少有三四十个租号的App,还有网吧,甚至有很多游戏群,还有直播有大量的主播接这样的广告,帮这些租号平台打广告。”王科说。租号成功记者任意下载了一个租号App,在这一平台上,以《王者荣耀》游戏账号为例,较高级别的V7账号玩一个小时只需要1.4元,两个小时起租。尽管在确定购买时,一些平台需要输入姓名及身份证号以确定不是未成年玩家,但记者随意输入了一个非本人身份证号,顺利通过了验证,支付了2.8元,页面就显示“进入游戏”通道,点击后手机直接打开游戏界面,无需任何输入账号和密码的操作,就出现了游戏人物,用户可以直接玩两个小时的游戏。在这些平台上,只要花钱租号,游戏时间可以不受限制。租号成功后无需账号密码直接登录游戏当然,一些情况下,用租来的账号打游戏会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或者进行人脸识别,王科说,这些在租号时,平台都会提出要求,“端游强制你改密码就会给你发消息,如果你回复不及时,他就会暂时把游戏号先下架掉,然后你密码改好之后,他再把后台的密码改一下,然后再上架。”主流游戏账号均可出租租号界面因无法得知自己的账号会被出租给怎样的用户,王科拒绝了租号,但在网络上,非法牟利的行为仍有不少。有媒体报道,一些黑产人士用软件替未成年人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上如何实现,这些售卖系统、有偿破解的从业者讳莫如深;另有一些人假借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名义,骗取未成年人钱财。广东中山的一位未成年用户小郭就因此被骗了不少钱,他说:“一天就只能打三把。我一开始不信他把我删了,我又加回他,问是不是要提供身份证号,QQ账号密码我也给他了,微信账号密码、手机号码都给他了,从我的微信骗了2700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认为,要将游戏账号出租问题与未成年人保护、游戏市场的秩序管理结合起来,综合管理。刘德良说:“对整个网络游戏的监管,包括游戏账号的出租交易、未成年人沉迷乃至成年人防沉迷,要放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界定。因为我们国家刚刚通过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游戏运营商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应该建立怎么样有效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我觉得从账号的注册到每一次登录和登录时段的长短进行远程动态的实时身份验证。”另有法律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法律要求,未成年人在登录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平台时应当受到相应的时间、权限、消费等方面的限制。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应进一步统一防沉迷系统的强制标准。不久前的腾讯控股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7月,平均每天有1360万未成年人账号因触发1.5小时游戏限制而被系统强制“踢”下线;平均每天有825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4.9万个账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了人脸识别验证;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登录环节有92.4%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而这背后,成千上万的出租账号,如何能有效管理起来,亟需多方合力,采取更多更有效协作。来源:人民资讯编辑:贺素兰责编:李颖编审:邱峥终审:李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也有部分未成年人严重沉迷手机游戏。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同时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受访家长:孩子每天玩游戏远超1.5小时  据介绍,本次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同时详细整理了49封来自各地家长给中心的信件,归纳分析了共计152份材料。  一般而言,手机网络游戏会对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长进行限制,但《报告》发现,几乎所有接受调研的家长都反映,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长远远超过了1.5小时。这些未成年人主要通过借用其他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在网上购买成年人游戏账号等方式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  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会频繁偷用父母的钱在游戏中购买皮肤道具。在他们看来,这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了直接影响,也会导致孩子的消费观念出现严重偏差。  《报告》显示,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令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家长们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不得不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整理材料,以期望能够和游戏公司沟通退款。在本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有超过50%的未成年人会因为手机网络游戏充值,10个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竟然达14.9万元。  建议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网游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亟待国家关注和治理的社会问题。  《报告》建议,应当尽快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户外活动  同时,《报告》还提出,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进一步细化,它的出台将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主体落实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职责,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  此外,《报告》建议,国家应当支持、鼓励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方式。针对当前户外场地不足和专业活动匮乏的问题,国家应当积极支持、鼓励户外场地的修建和户外活动的组织。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当前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网络游戏产品层出不穷,游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手机网络游戏中不得含有引诱未成年人沉迷的设定。但当前手机网络游戏中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诱导性设定,如:每日签到广告、游戏活动广告和通过在线时长提升角色等级的机制等。这些设定在无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频率,具有一定的致瘾性。  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为此,《报告》建议,应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同时,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报告》最后也指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个人或者社会一方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应当统筹社会各方的专业力量,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治理。  调查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的同学有时一天玩8个小时王者荣耀。”“手机被我摔了5、6个,孩子不吃早饭,把钱攒起来买手机,继续玩游戏。”  网络游戏对学生影响较大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随机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展开调研。当地蓝田中学得知记者调研主题后,主动设计问卷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班主任和家长督促全校2154名学生尽可能参与,共交回1929份问卷。问卷数据显示,两三天玩一次网络游戏的学生占比为26.23%,几乎每天玩网络游戏的占比为11.66%;每天玩游戏时长为1-2小时的占比53.91%,每天玩游戏时长超过5小时的占比达2.28%。  面对这一让人吃惊的数字,学校8年级12班的班主任刘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学生接受调查时肯定有保留,实际情况远远比这个严重,班上60名学生完全不玩游戏的学生几乎没有,可控的有20人!”  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有双重负面影响。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可轻松绕过。部分App上,用户只需自行输入四位数密码即可自由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约束力对自己控制手机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记者还发现,登录一些软件时,初次注册并未强制要求实名和年龄认证,易导致用户真实身份与年龄不明。专家告诉记者,当前部分带有一定强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实名认证年龄的基础上,有的还将模式设置为按用户年龄条件强制开启,但如果年龄等关键信息不明确,青少年模式将形同虚设。  难点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卡”在哪?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了解到,“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是今年“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的重要内容。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  流量利益诱惑大,网络平台动力小。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告诉记者,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客观上会带来流量,推高网络平台的广告估值,让其获利增多。如果严格设置青少年模式,就可能直接影响平台获利。“平台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让未成年用户‘钻空子’”。  现有青少年模式下内容吸引力不强。“目前,青少年模式下内容比较枯燥、单调,难以吸引青少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当前不少平台青少年模式下内容重复度高、可看性弱,难以激发青少年兴趣,更难以真正起到引导其成长的作用。“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和服务高度匮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当下部分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像是被逼“交作业”,少有创意和诚意。  制度配套协力不够、平台运营方社会责任心不强。蒋俏蕾等多名专家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内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级制度、对平台运营方“青少年模式”更具体的评估和追责制度等。  佟丽华说:“希望更多的互联网企业从战略上来思考,自己的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益?自己的青少年模式到底是真是假?”  建议  跳出产业多方共治 防范网络沉迷需多措并举  专家表示,网络平台不能将打造青少年模式视为应付差事的“公关之举”,应携手监管部门等各主体从内容、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优化。  佟丽华、蒋俏蕾建议重视在青少年模式中做“加法”,推动青少年模式下的网络内容创作、输出,真正以未成年人的视角打造“青少年模式”,以健康、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优质内容来解决“青少年不看青少年模式”的现实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关振宇建议,不能完全指望网络平台自查自纠效果,应用底线思维前置考虑不良信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以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完善。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何蕊芳表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中形成上网习惯的关键场所,家长要对孩子们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学校除对未成年人在校使用手机进行严格管理外,还应与社会各方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多一些选择,在现实中找到兴趣点与成就感。  业内指出,网络游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规模可观,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其健康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表示,虽然立法一直在完善,但具体措施无法跟上网络的发展,使得实践中的青少年网络沉迷依旧存在,难以根治。例如互联网平台已经普遍采用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仍然能被孩子们找到漏洞,从而避开监督,成功上网。  业内指出,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彭伶指出,要把牢网络入口关,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机会。政府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依法、持续对平台监管,对处心积虑突破底线、祸害社会的企业要追究到底。  相关人士建议,除了要求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单纯追逐利益,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完善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处罚的力度也要同步跟上。  彭伶建议,家庭也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将法律规定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家长负有监督责任和表率义务,为孩子树立榜样的同时增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辨别,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  统筹:周全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刘嫚 李玲 综合新华社

2023-02-02 09:30
来源:
乡味胖哥发布于:江西省
不管是什么年代,“放假”对于孩子们来说都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毕竟假期的到来就代表着不用早起和上课,可以在家里好好地休息。
而且在2021年“双减”实施后,学科补习班在假期里也不能再开班了,孩子们除了假期作业和兴趣特长班外,完全就是无事一身轻的状态。
所以和往年不一样,双减后的这第一个寒假,将会成为孩子们最为期待的一个假期,也是最轻松自在的一个假期。
中小学生迎来寒假
随着时间来到2022年初,各个地区的中小学都要开始放假了。根据各地公布的“22年教学日历”来看,1月20号前后大部分学校不出意外都会放假。
不过由于地区和具体的教学安排不同,每个地区寒假的具体时长会有些变化,短的也就20多天,长得可以达到40多天。
当然,不管是放多久,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少的孩子在期末考试时心就已经飞了,早早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度过这个没有压力的假期了。
放假就能可劲玩了?“防沉迷系统”给出答案:只有14小时
对于平时一直要上课的中小学生来说,其实是没啥玩耍时间的,延时活动后基本就很晚了,有补习的再上个补习,下课也都将近九点了。要是还有作业的话,写一写也就十一、二点,基本没啥时间玩耍。
而且在近些年来,对于学生网络游戏的管理也在加强,相关部门多次出台各种规定和通知,从多方面限制管理了孩子们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和时长,学生们基本就在节假日和周末可以玩一玩。
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之所以期待寒假,就是因为觉得到了寒假就可以随便玩了,毕竟这是假期啊。
不过网络游戏巨头公司在1月17号发布的“寒假游戏限玩通知”却是直接断了孩子们的念想。
在该项通知中,游戏公司明确地表明了寒假期间孩子的游戏时间是会得到控制,还是按照以往的标准进行游戏时长管理。
从1月21号的周五开始,学生们还是周五、周六、周天可以玩。而在28号,也就是涉及到调休的那一周,只有周五可以玩。
不过在整个春节假期的7天里,孩子们也到是可以一直玩的。并且在春节结束后的时间里,一切也会按照周五、周六和这周天的计划正常实施。
而且不光是天数的限制,学生们在每天的游戏时间都是限时的,未成年用户只有晚间8点到9点才可以进入游戏。
可以说,学生们想在假期随心所欲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了,游戏成了“限时享受”,不少学生都在吐槽,这么长的假期一共就玩14小时,那够玩啥的。
不过在这一通知发出后,多数的学生家长都是感到喜上心头,觉得算是解决了孩子假期沉迷游戏的可能性。
但是也有少数家长因为孩子们假期不补习,疫情也不方便出行旅游,外加游戏也打不了多久的背景下,陷入了该让孩子干啥,以及觉得孩子也玩的没意思的苦恼中。
最严格防沉迷政策实施,家长们该咋做
在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学生们接触电子产品的年纪是越来越早了,如今四五岁的小孩也可以抱着平板电脑玩小游戏。
但是人类对于游戏是会上瘾的,而这种上瘾是成年人都是发生的,对自制力和认知力更低的青少年和幼儿来说,也是更容易上瘾的,所以对于防沉迷政策的实施,家长们都应该予以支持的态度。
不过在具体的实施上,其实是要看家长本身的处理。毕竟很多的孩子们没手机,一般都是玩爸妈的,而父母的游戏终端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很多孩子该玩还是玩。
可以说,如果家长自己不管,除非游戏直接每天定时关闭,不然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定时关闭等过激手段也是不可能的,会侵犯到其他人的游戏选择,世界不可能光围着自己孩子转圈。
而且也确实有即使不设置防沉迷,孩子也不会沉迷电子游戏的家庭。所以家长们不能把一切的责任都往外推,自己也要做实事才可以。
在游戏时间和时长的问题上,要和孩子们讲道理,和孩子明确游戏的本质,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用学习的目标和时间做兑换。
另外,在此过程中,家长们要以身作则。毕竟如果自己都玩得停不下来,也就别指望孩子管得住自己了。
总结:而且其实孩子们玩游戏也是因为其他的没啥好干的,或者是在现实生活没朋友,所以可以主动带孩子出门运动,或者近距离的去野餐、远足等。
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爱好,建立更为健康的社交圈子,就不会对于虚幻的网络游戏那么沉迷了。
【今日话题】:你觉得孩子沉迷游戏,游戏方该负责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成年禁玩怎么关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