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音真的值得去读吗学子都在哪些大型选秀活动中,有过不错的表现呢?

CBA的选秀制度虽然只实行了7年,而且选秀球员的质量普遍不高,但随着这项制度不断成熟,再加上参选的球员的水平越来越高,选秀之于CBA联赛依然有非常广阔的未来。其实,并非每年的CBA选秀都没有看点,和NBA一样,状元秀依然是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已经有郭凯、王少杰等状元在各自球队站稳脚跟,2018年的状元秀姜宇星主力控卫,经常打出20 的表现。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去年,也就是2021/2022赛季的CBA选秀状元是谁?与前面几位状元秀不同的是,2021年的选秀状元王翊雄在进入CBA的第一年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很多人都猜测,他是否还在福建队打球。其实,王翊雄虽然是选秀球员,但他完全有立足CBA的实力,只是,在赛季前的一场热身赛中,王翊雄腿部受伤,不得不休战养伤。到了2022年3月4日,王翊雄总算迎来了自己的CBA首秀,此时距离赛季开打已经半年有余。从今年3月份复出以后,王翊雄就再也没有缺席任何一场比赛,作为当赛季的状元秀,福建队也是给了他足够的表现机会,每场比赛都让他打20分钟以上,其中两场还是首发,赛季结束以后,王翊雄交出场均7.4分4.2个篮板和0.4次助攻。我们都知道,在NBA,作为一名状元秀,处子赛季必须场均得分上双才能满足预期,但是,在CBA,无论是榜眼、探花,还是状元,只要你能尽快获得一个稳定的轮换位置就算成功,因此,王翊雄的处子赛季还算不错,至少,他已经在福建队站稳了脚跟。王翊雄参加的9场比赛都在赛季后半程,虽然缺席了前半段的比赛,但是,他在复出后的表现完全对得起状元的身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CBA的选秀球员绝非全是花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能够打顶级联赛,只要篮协坚持办好选秀制度,十几年后,选秀绝对是CBA的人才库。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1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习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习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刘大??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4、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明确:第1段:地理位置。  第2段:登山经过。  第3段:日出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一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在哪里?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作者怎样介绍日观峰?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给第一段图画命名。  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作者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五)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全段由几幅画组成?根据画面划分层次。(三幅)  2、为第一幅画命名:旅游路线图。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幅画命名:登临泰山图。  5、划出登山的时间及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  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点明节令,为下文作铺垫。  登山路线: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6、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景象特点,并说明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  险。①崖限当道,世谓天门;②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7、为第三幅画命名:泰山夕照图。  8、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9、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这几个词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表态。  (五)背诵第二段。  三、作业  检查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第三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画出时间词语以及对应的景象变化。  2、这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  泰山观日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如果说夕照图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生机勃勃,对比映衬之下,足见其阳刚之美。  3、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写了大风、积雪、云雾、雪峰、朝霞、太阳、大海、远山,重点写日出时“极天”的变化。  4、作者的观察顺序、描写顺序各是怎样的?  观察顺序:  由暗到明(稍见云中……→正赤如丹…… )  同近到远(自足下……→极天云一线异色)  由东到西(亭东……→回视日观以西峰)  描写顺序:  日出之前(大风、积雪、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  日出之时(一线异色、五彩、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之后(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品味作者描写日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  示例:写日出之前的情景,“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云雾弥漫,不但写出“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劲急的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风力之急,气候之寒,积雪之多,使人感同身受。  以?股h比喻雪中的远山,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股h。作者抓住远山又白又小的形、色特点,显得十分贴切。再从这一判断句式来看,作者先写直觉(像何物),进而判断出实际是什么(山也),完全符合观察的过程,显得十分真实。这是一幅云雾中的山的静态图。  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静衬动,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从“一线异色”到“须臾成五彩”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倏忽万变的壮美景象。一个“承”字,把旭日写得仿佛有一双巨手轻托着徐徐上升,又以汹涌着、摇动着、充满无穷生命力的红光为衬托,情景愈加显得奇丽。紧接一句“或曰:此东海也”,好像是谁突然发现,惊呼了一声,引发了我们对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想象:原来太阳是从一片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东海之中升起来的,难怪它是那样的绚丽,热烈,浑圆。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由东而西,由高到低,写晨曦中山峰绚丽多姿,是一幅奇异的立体风光图。没有一个字写冰雪,却使我们能够从它的形象中想象到。而“或得日,或否”的山峰,尽管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皆若偻”。课文注释多说一句“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是有道理的,这里以群山有如臣服于下、敬礼膜拜的姿态来反衬泰山的`“五岳独尊”的巍峨气概,也使日出景象显得更加庄严。  (五)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第四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五)背诵第四段  三、研习第五、六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这种静美,给我们以和谐的色调感。游览结束之时,作者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泰山之冬印象图,这幅图画,犹如风光影片的结尾,最后再给你一瞥全貌,虽无细部刻划,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总体印象。  (五)背诵第五、六段  四、全文总结。  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雪”构成连贯全文的一条线索,是映衬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比和渲染作用。“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出此行的非同寻常。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阔的视野。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之中。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积雪之多,日出前的气侯之寒。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文章末尾的“积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白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俗的崇高和磊落襟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世皆谓之天门云(古义:语气助词。今义:云彩)  (3)至于泰安(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情)  (4)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  (5)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6)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3、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3)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4)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二、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  2、汶水西流(西,方位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  3、济水东流(东,方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东)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  (2)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生石罅(“生”前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4)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股h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q,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  课后练习,背诵全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9-17《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3-29《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7-29《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6-16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5-21《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1-07《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6-16《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与反思12-16《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12-07《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12-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音真的值得去读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