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写过什么书五禽戏读书笔记怎么写没?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
余玮编辑
华南“……神农百草,肇始岐黄,神医华佗,悬壶问方……”伴随着礼器奏响的乐声,“外科鼻祖”华佗诞辰的周年祭祀大典在华佗故里、“药都”安徽亳州举行。祭祀者三奠酒并恭诵祭文,来自海内外继承发扬华佗医术的中医从业者、专家和学者身披黄色挽带行施拜礼,缅怀神医华佗以及他在医学上的重大贡献。悬壶问方的华佗画像(余玮/摄)在祭祀场地华祖庵,可以看到古木虬枝盘空,历代缅怀华佗的碑石林立。这里曾是华佗的居住地,如今已成为世界研究华佗药术的中心。笔者行走在这块土地,仿佛眼前有一位身背药篓、四处行医救人的神医,佗负梦想前行。华佗的故事,在这里传诵。史书背后的人与事东汉末年,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佗、董奉、张仲景,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症诊治中曾创造许多医学奇迹。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亳州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并有众多华佗遗迹,也有华佗后裔居住,有大量有关华佗的民间传说等。学者一般认为,华佗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有人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08年~145年之间,因《三国志》、《后汉书》均认为其终有百岁之龄。曾有报道:2020年,河南许昌市建安区华佗研究会纪念神医华佗诞辰1875周年座谈会召开。同年,安徽亳州纪念的华佗诞辰则是1893周年。两地先后纪念华佗诞辰,出生年份相差18年。华佗自幼刻苦读书,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华佗生活的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目睹官场的腐败和苍生之苦难,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弃绝仕途,甘愿做一个民间医生,为老百姓解除疾苦。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他熟练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相关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华佗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都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开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人用发汗药,一人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医学著作,可惜均已佚散。他的医学经验并没有因此完全湮没,许多有作为的弟子,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继承下来。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内容。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华佗贡献巨大,后世医者将他视作效仿对象。今天我们也可以在许多医院或诊室看到“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的锦旗。探源麻沸散与五禽戏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更多是用于战争或者暗杀。不少学者认为,华佗是世界上最早做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传说华佗和妻儿外出采药,他的儿子误吃了一种草药果实不幸死去,华佗研究儿子的死因,发现这种名叫“曼陀罗”的植物是一种慢性麻醉药。后来,他用曼陀罗和其他几种中药制成汤药加酒服用,可以达到麻醉效果。华佗的儿子叫沸儿,为纪念儿子,他将此药命名为“麻沸散”。有人考证麻沸散配方:曼陀罗花一钱,生草乌、金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另有一种配方: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煎服一碗,也可达到麻醉效果。《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总结各方面经验,又观察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并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自从有了麻沸散麻醉法,华佗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施以外科手术,剖破腹背,割掉发病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除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记录始于18世纪初,至少比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晚1600余年。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他并不滥用药物,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后世对华佗的精湛医术和对中医的贡献给出极高评价。《三国志》中载,“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精于方药”。华佗医术的精湛,一个重要来源是对民间治疗经验的汲取和提炼。如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三年时间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三年,对于一个医者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精研一方的华佗来说,无疑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而这种精神支持,源于他对医术的执着和对黎民的情感。华佗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创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姿态的养生健身操,世人称之为“华佗五禽戏”。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经常坚持综合练习,能起到调养精神、调养气血、补益脏腑、通经活络等作用。当然,五禽戏中的“五”可能是虚指,不单单就指这5种。五禽戏发展至今,已形成不少流派,每个流派各有风格和特点。不过,都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2011年,华佗五禽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佗之“佗”,负载之意;负载者,以重物置其身也。这就是命运与他名字的暗合。华佗一生悬壶济世,执医为民,长期生活在民间,与下层百姓打成一片。他的病人主要是下层的普通民众及无名走卒,包括那些同样属于民众的基层小吏。他丰富的医药知识与高超的医疗技术主要来源于此,也成就于此。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华佗的身份只是一个卑贱的“鼠辈”“小人”,他对统治阶层有种天然的距离与反感,反过来对于下层百姓便有种自然的亲切与关爱。治病救人和仁心仁术成为他一生担负的行囊,于是,有了《青囊经》《枕中灸刺经》,有了“五禽戏”,有了“内照图”,有了中医药文化在东汉末年的积聚与勃兴。一代神医竟成阶下囚华佗和曹操是老乡,都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当地魏武大道一侧就有魏武广场,并有曹操扬鞭策马的巨大雕塑。广场毗邻曹操公园,内有魏武祠,公园前身是曹氏家族墓群,不远处还有曹操地下运兵道。行走在亳州市区,会不时发现有曹操和华佗的雕像或纪念建筑。曹操出生在公元155年,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缔造者,曾利用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作出重大贡献。曹操有勇有谋,胸怀大志,一生南征北战,但最让他心烦的是头痛病,也就是现在说的偏头痛,思虑过重导致。自他起兵攻打袁绍患上后,头痛病更为严重,之后经由重臣华歆介绍,得知华佗的名号与医术,马上派人召唤华佗为自己诊治。《三国志·华佗传》载:“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曹操知道华佗的厉害之后,想把华佗作为专职医生守在自己身边,华佗表示:“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谓曹操病难以治疗,需要进行不断治疗方可延长寿命。言外之意就是这个病没有办法除根,这对曹操是个打击。由于华佗长时间离家外出,想要回去看看,曹操没办法,只得放行。华佗的名声也让他招来了祸端。曹操头疾一犯,痛不欲生,便派人多次去催,华佗借故不归,对曹操谎称妻子有病,卧床在家,要延长假期以治疗照顾妻子,三番五次延后回到曹操身边的日期。曹操派人前往华佗老家调查,发现华佗的妻子并没有生病。曹操怒火冲天,居然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违抗自己的命令,下令将华佗关进大牢。许多人向曹操求情,表示华佗医术高超,关乎很多患者生死,应该原谅华佗。曹操却不以为意,认为华佗本能治好自己的病,但他故意拖延,不给自己除根,想要以此来要挟自己,提高他的地位,表示:“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年迈的华佗被打入大牢之后,自知出不去了,便把他毕生写成的医书交给狱卒,对他说这是自己毕生的心血,拿着它一定会有用,可以用它来救治生病的人们。没想到,这个狱官胆小怕事,怕连累到自己,不敢接受“此可以活人”的医书。华佗没有勉强,叹了口气,忍痛“索火烧之”。在亳州华祖庵,笔者看到对联“素论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户枢不朽片言终在活人方”,内容写到相关史实。如今无法再见到这部医学著作,成为医学史上一大憾事。好在华佗医书虽然被焚毁,但他的学术思想并未因此而完全消亡。史载,华佗为人爽朗热情,淡泊名利,一心一意为贫民百姓治病,对那些耽于名利的人疾之如仇。他先拒绝了太尉黄琬招他做官,又谢绝了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民间医生,用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死后没多久,曹操心爱的儿子就生了一场大病,病情十分严重。可因为找不到像华佗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错失治疗良机。后来,曹操回想起这件事,长长叹息,说自己十分后悔当初杀死华佗,导致儿子就这样病死。《三国志·华佗传》载:“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说起家喻户晓的“刮骨疗毒”成语,一般都会想起关羽和华佗。小说《三国演义》第75回记载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佗曰:‘……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有相关记载:“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但没有指名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华佗。其实,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史书《三国志》的《华佗传》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再说,曹操早在公元208年因为个人头痛而一怒之下把华佗抓起来,下令赐死,而刮骨疗毒的事发生在公元219年。由此,很多学者认为,当年为关羽治疗的另有其人。身后的怀念与追崇目前,华佗墓在全国有8座。据有关专家考证:许昌华佗墓为华佗真墓;亳州、华山、扬州华佗墓为衣冠冢;徐州铜山、周口沈丘华佗墓为纪念冢;洛阳、项城两地华佗墓,没有葬于此地的古今佐证。虽各地传说不一,但历史上建这些墓冢都是人们出于对华佗的爱戴与怀念。亳州是一座常年浸润着药香的城市。当地华祖庵,有一副对联: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这或许是华佗生平的写照。华祖庵有一处古药园,遍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箩、玫瑰、棕榀等名贵中草药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华祖庵后院是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华佗对中国中医药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发展,以及代表性人物事迹。每逢华佗诞辰日,当地祭祀大典在华祖庵隆重举行。参加祭祀的人员全体肃立,向华佗像三鞠躬,表达对神医华佗的崇敬和缅怀。祭祀大典仪式庄严,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华佗怜悯苍生的高尚医风有示范意义,“华佗祭祀大典”被列入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传承华佗精神,亳州市曾通过网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征集华佗精神表述语,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回应和参与,共征集到500余条,最后确定“悬壶济世,大爱无疆”为华佗精神表述语。今天的亳州是药材之乡。殷华佗之遗风,凭舟楫之便利,亳州人世代种植、加工和经营中药材,蔚然成风,有“中华药都”美称,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常年组织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全国现代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等活动,拥有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种植中药材100多万亩,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贸易者100多万人。亳州中药品种丰富,且带有亳州特色,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4种。亳州当地景区除了华祖庵,还有华佗百草园,华佗百草园内有青囊湖……“华佗故里”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中医药+旅游”在当地日益红火。“新冠肆虐忆华郎,驱孽也期一碗汤。教术五禽舒玉体,走村百姓享偏方。银针妙手回春誉,神足高怀济世忙。懋德丰功千古颂,阿瞒儿殒悔青肠。”虽然华佗医书大部分失传,但他对医学发展影响非常大,关于他的医书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人们对于医学问题的认识,也直接促进我国中医药学发展。[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1年第23-24期 ]

五禽戏是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生卒不详,《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都没有记载,但均载: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如壮容。)在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原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生活习性和神态创编的养生医疗功法。他继承了前人导引术,利用吐故纳新的原理,吸取前人导引术之精华,属于气功的一种动功(俗称动气功),又属于象形套路。经常锻炼五禽戏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具有治病防病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套中医养生功法,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五禽戏是运动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有机结合,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是人类体育医疗事业的一大创举。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州人,他精研歧(qi)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行医济世。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好手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他开辟了我国体育医疗之先河,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导引是呼吸运动、思维活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呼吸就是吐故纳新,是把胸中的浊气从口或鼻中呼出,再慢慢吸入清鲜之气,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关节不利的“重膇(zhui)”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zhan)积,水道壅(yong)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资料中找到其依据。这段文字表明“尧”的时代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了。掌门人周金钟先生著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华佗五禽戏》书籍定价58元/本,《传统华佗五禽戏26式》定价20元/本。加微信13705685199购买。批发五禽戏专用服装鞋帽。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导引吐纳的养生家,《老子》一书中记载有“吹”“呴”(嘘xu)等有关导引的呼吸方法。《庄子·刻意第十五》更加明确地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其中,“熊经鸟申”,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生动而形象的描绘。《皇帝内经》中也记载有许多导引的内容。《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wěi)、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者亦从中央出也。”《灵枢·病传篇》中写道:“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将导引列为医疗中的一种方法了。《汉书·张良传》中记载:“良从入关,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的导引术势有熊经、鸟伸、凫(fu)浴、援(猿)蹬、鸦视和虎顾等六种名称,表明我国汉代时期导引已相当发展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中44个不同人物的导引图示,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鹞(yao)背”“熊经”,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是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给人们提供了导引疗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可见华佗的五禽戏与马王堆的《导引图》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以上充分说明了在汉末华佗创编五禽戏之前,老庄的二禽戏、刘安的六禽戏、马王堆的十多禽戏等等,中国的仿生养生导引术非常成熟了,为什么华佗又要创编五禽戏呢?大家知道华佗是医学家,他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基础理论,对前人的导引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继承了前人导引术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神态创编的养生功法——五禽戏。五禽对应五行、对五脏、对五腑、对五官、五体、五情、五志、五华、五色等等,对应的非常清楚。如,虎~水~肾~膀胱、鹿~木~肝~胆、熊~土~脾~胃、猿~火~心~小肠、鸟~金~肺~大肠等。五禽戏属于气功的一种动功(俗称动气功),又属象形套路,形是形态,练形取意,态是神态、练形时表现的神态。五禽戏 的“五”是数量词,并非限于五种功势或招势;“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嬉戏玩耍之意。传统华佗五禽戏有个顺口溜: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皮毛、气贯周身!说明了五禽戏具有巨大的健身养生医疗价值。华佗十分重视体育运动与劳动锻炼,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为导引之事,熊经鸱(chi)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可见华佗已知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促进血液流通,正如门窗的枢纽一样,经常活动就不容易腐朽。华佗认为只要人们坚持锻炼,引挽腰肢,活动关节,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使人健康长寿。据史籍记载,由于华佗坚持这种锻炼,相貌犹如童年。华佗去世后,导引疗法并未中绝。西晋以后,各种导引专著和导引图不断出现,导引的术势和名称也更加繁多。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佗五禽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导引专著和导引图相继出现,名目更加繁多。晋代葛洪在《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各种名称。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更为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对当时操练五禽戏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留下了“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的诗句(《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唯应逢阮籍,长啸作鸾音。”的诗句(《寄华岳孙逸人》)。五禽戏的盛行带动了其他医疗技术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继承华佗的医学思想,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提倡适当的运动,包括五禽戏、天竺(zhu)园按摩十八法等,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施用于平时,也可以用于患痛时。可见,华佗五禽戏在隋唐时代不仅用于锻炼身体,而且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宋初的佛道合一之人,也是养生大家,陈抟(希夷先生)在五禽戏等前人仿生养生术基础上创编的六合八法拳,拳中一大半是仿生动作,如青龙探爪、伏虎听风、鸿燕双飞、孤雁出群、野马分风等等。他把人与动物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仿生养生锻炼,流传至今。宋代诗人陆游写了以下诗句:“门巷萧条老病侵,春晴方快又春阴。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熊卧,微劳学鸟伸”(《遣怀》);宋代诗人梅尧臣在《秋日属疾》写道:“体羸易生疾,况乃凌秋阴。微寒薄肤腠,饮药增衣衾。一日失所治,百骸将不任。当从华氏学,聊欲为戏禽。”说明宋代华佗五禽戏较为流行。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华的传统养生文化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冲击很大,华佗五禽戏养生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更没有留下什么文献资料。明清时期,华佗五禽戏随着印刷术水平提高又有了较大发展,研究华佗五禽戏的专著也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是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du)·赤凤髓》,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编入《赤凤髓》一书。在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的功法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势,排列也变为“虎、熊、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大约在明代晚期以后,它已被后世的各种拳术所吸收。如《拳经》里就有龙、虎、豹、蛇、鹤所谓的“五拳”;又如武术中的许多姿势名称,如白鹤亮翅、白猿献果、怒熊拔树、饿虎扑食、猛虎出洞等,都可以看出“五禽戏”的痕迹。明万历年间,南京出版的一种坊刻书《赤凤髓》,书中也有“五禽戏”的资料。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刻本《万寿仙书》中,也收载有“五禽戏”的资料,书中所介绍的导引姿势与马王堆三号墓的《导引图》有相似之处,可见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一脉相承,从未中断。18世纪晚期,“华佗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法国,并由法国传遍欧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佗写过什么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