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特里克兰被西方称为“画中女王”的画种是有什么特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色彩粗犷-|||-B为表现某一精神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芯芯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辔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戴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B.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B.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膻恶臭"。
D. 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B.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4.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味的成语,有“兰桂齐芳”“桂馥兰香”“万世流芳”等,也有“遗臭万年”“附膻逐臭”“臭名昭著”等。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雷,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嗦,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哺哺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 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〇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
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C.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
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说: "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慑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清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请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 '必听之。' 靖郭君曰: '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 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无辞为之”与“王子皇孙,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B.“威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字含义相同。
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D. "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虽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面对齐宣王的讥讽,齐貌辨从容不迫,通过靖郭君的两件往事打动了齐宣王。
C. 靖郭君不惜门客不满离开,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都城后,韬光养晦,始终不肯担任齐宣王的国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4分)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4分)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掌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掌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16.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创作《蜀相》之时正处于人生的落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就吟咏出了“ , ”的诗句,与自己的遭际形成鲜明反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___①____,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宏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__②____: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___③_____,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对白鹤滩水电站的称呼由“它”到“你”,人称的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_①___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 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②,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③,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放纵,指解开绑缚,任其自适;攒捉,意为“约束收敛”,就是常说的“收得住”。
董其昌的这段话予人深思,你对“收”与“放”的关系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说说你的想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1.D(“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错。原文为“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演奏音乐是祭祀的前奏,最终还是出庙迎牲,用气味祭祀。且殷人崇尚声音来祭祀,不等同于殷人崇尚声音。)
2.B(“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错。原文为“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说明嗅觉的生物特点使气味记忆长久,而“才能”过于绝对化。)
3.A(A体现了先秦嗅觉表达的丰富性。B侧重描述气味载体,而不是气味的表达。C体现了嗅觉用于政治外交场合。D体现了嗅觉的饮食文化。)
4.①运用视、听、嗅、触等多感官享受美食,体会舌尖美味。
②不只依赖视觉、听觉,尝试用嗅觉唤醒记忆,感受生命的情味。
③多进行烹任等家务,少点外卖,愉悦视觉和嗅觉,享受舌尖美味和生活趣味。
④把散发馨香之物用于馈赠或者佩戴于自身,感受愉悦气味和人间情味。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5.①这些成语能直观表达人们对香味的喜爱和对臭味的厌恶。
②这些成语具有趋利避害的效果,体现行善与行恶的不同结果,人们用以警戒规范自身。
③这些成语用馨香代表美德,用腥臭代表侈靡生活,能体现人们赞扬向往美德,批判恶行的价值取向。
④这些成语是嗅觉文化的体现,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A(A.“‘我'因简陋的住宿条件‘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陋而“没心情”。故选A。)
7. B(B.“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故选B。)
8. 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可知,虽然鲜姜台环境恶劣,邢兰家境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邢兰贫寒的家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肯干、思想觉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说明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形象更为丰满。
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所以才会满怀热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突出了文章主旨。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9. 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
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
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
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写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选材的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通过琐碎的日常小事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
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退出去。邢兰在屋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融融暖意。
小说环境的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这些艰苦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小说语言的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方言的使用,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一定允许我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
“婴”是“不说”的宾语,“甚”是“不说”的后置状语,“不说婴甚”中间不断开,排除AB;“请”的内容是“必行”,应在“行”后断句,排除D。故选C。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推辞/辞别。句意: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
B.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亡/崩,帝王死亡。句意:威王去世/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C.宗庙。句意: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
D.脸色。句意:变了脸色/脸色憔悴。故选B。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始终不肯担任齐宣王的国相”错误,原文有“不得已而受”的表述。故选D。
13. (1)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
(2)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动。
【得分点】(1)“相”,面相;“若”,如;“更”,改。(2)“知”,了解;“非”,非议;“沮”,停止。
14. ①表明自己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兄弟。②表明自己将保卫国家土地。③以此来打动齐宣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是在表面自己的身份、立场,表明自己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兄弟,拉进与齐宣王的关系。
前文齐貌辨说靖郭君曾说“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如今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也是要表明自己将保卫国家土地。并以此来打动齐宣王。
参考译文:
靖郭君与门客齐貌辨交好。齐貌辨为人有不少毛病,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铲除你们这些人,你们毁坏我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会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早晚给他进献美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不合,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过多久,齐貌辨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一定允许我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腹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且宠爱的人吧!”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对靖郭君说:‘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靖郭君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对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啊!’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遵命。”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当时,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动。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故选C。
16.①“胸次诗书一派清”告诉我们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
②做学问犹如耕种,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③“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强调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胸次诗书一派清”意思是: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启示我们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学如耕稼到秋成”意思是:做学问就犹如耕种,到秋收成熟的季节自然就有收获,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意思是:十年时间闭门不出研究我的学说,万事不放在心上,不必计较世间风气。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①大功告成/尘埃落定 ②艰难险阻/艰难困苦 ③栉风沐雨/热火朝天
【解析】①处,语境指白鹤滩水电站这一浩大工程完工,可用“大功告成/尘埃落定”。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②处,语境有“战胜”,可见指困难险阻之类,可用“艰难险阻/艰难困苦”。艰难险阻/艰难困苦:指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
③处,语境形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艰辛、热烈,可用“栉风沐雨/热火朝天”。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19.构成:三个“是……”构成的句子字数相近、结构相似。(1分)
表达效果:①排比句行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②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产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分)
【解析】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三个“是……”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相同,字数相近。
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看,三个“是……”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从内容看,“我国‘西电东送’”“中国水电引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语意递进,层次清晰,突出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影响越来越大。
20.①“它”是第三人称,此处水电站主要是叙述对象,有距离感,客观真实地陈述了白鹤滩水电站壮美的特点和建设之路上面临的困难。②“你”是第二人称,是抒情对象,是面对面的倾诉,拉近了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白鹤滩水电站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礼赞。③“它”到“你”情感逐渐融入,逐渐强烈,直至物我一体。(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结合“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可知,在客观陈述性的语言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它”,体现语言冷静客观真实;
从“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可知,在抒情性语言中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拉近了与抒情对象的距离,使白鹤滩水电站如在眼前,体现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人称的变化体现出情境的变化和感情的变化,体现作者语言的灵动变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①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②遭受冲击的“限塑令”已沦为一种摆设。③“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22.①“限塑令”实施之后 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③实行“以竹代塑”
四、写作(60分)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
首先分析材料:“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这是对作书之法,提出要求;“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这几句指出失此两窍的危害;“放纵,指解开绑缚,任其自适;攒捉,意为‘约束收敛’,就是常说的‘收得住’”,这几句是诠释“放纵”和“攒捉”的含意。
第二段中“你对‘收’与‘放’的关系又有怎样的思考”为考生明确写作指向:收与放的关系。“请联系生活说说你的想法”则意在提醒考生不要局限于书法,而要将写作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如求学、处世、交往、为政、施教、经商、军事等,也可以联系舞蹈、美术、建筑、音乐、影视等艺术领域,阐述“收”与“放”的关系及蕴藏其中的道理。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西方称为“画中女王”的画种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