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想没时间练琴的孩子咋学钢琴琴没得学,现在想跟娃一起学,现实吗?

这是一位有10年钢琴陪练史的琴童家长写给琴童家长的话,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透着真诚。我们曾经满怀疑问到处询问名师,但是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也曾经看遍各种琴童家长必看书籍,但是仍没有解决孩子不爱练琴的问题。老师、朋友、同事不懂和不会教我们的那些关于孩子学钢琴的那些道理——却是琴童家长们不得不知的必修课。1、放平心态,切勿急于求成家长要明确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学琴陶冶性情、增加艺术修养、多点生活情趣呢?还是想让孩子走专业道路,长大后成为演奏家呢?不管出于哪种目的,家长都不要急于求成。不少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问老师:“我们家孩子什么时候能参加器乐比赛呀?学一年能考出三级或五级吗?我同事家那孩子刚学8个月就要考三级了……”在这样的压力下,琴童能不厌烦学琴吗?父母不要让自己的虚荣心过多地掺杂到孩子学琴中去。考级只是一把衡量琴童学琴进展的尺子,时间长了可以来量一下,天天围着标尺转,难免要犯拔苗助长的错。父母过高的期望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2、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不管学什么乐器,其学习进度和内容都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有很多业余琴童在父母功利和攀比心态的引导下,以考级教材为主,天天为了考级而练琴,练习内容以规定的音阶、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为主。不管是手指的技术性,还是曲子的音乐性都是畸形发展,知识结构不系统、不完整,遇到的就学一下,没遇到的就成为盲点。这样的琴童是得不到长足发展的!刚开始学琴应以打基础为主,等到琴童的手指条件和综合素养达到相应的程度自然就会出成绩。3、兴趣跌停板,励志很关键事实证明,学琴之初,很多琴童的兴趣都是呈波浪型的,有巅峰期也有低谷期。当孩子遇到喜欢的曲子、技术难度又适合时,就会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练琴,且陶醉其中。当孩子遇到“不好听”的或技术要求超出能力所及的曲子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专心练琴,甚至退缩。孩子正处在天真活泼、不谙世事的时期,在心智、兴趣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时,家长不要陪着唉声叹气或轻言放弃,而要及时鼓励,讲一些知名音乐家小时候的励志故事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多听或看示范演奏,找找弹不好的原因,把难点化整为零,一天解决一个,相信琴童很快就能走出兴趣低谷。4、规律化练琴,什么都不耽误有不少这样的琴童:悟性很好、接受速度很快,可下次回课时,却只能勉强弹完,完全不得要领。原来,这类琴童练琴时间很随意,放学回家后先玩再吃饭、写作业,临睡了才想起来还没练琴,匆忙弹一会就算完成任务了;或者迫于父母压力,回家后先练琴,但练琴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觉得琴还没练好!这种乱而无序的练琴方法往往会出现练琴时间也不少,但总是事倍功半。父母应当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把自由玩耍、做作业、练琴的时间划分并固定下来。每天练琴的时间固定后,轻易不变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孩子会觉得练琴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偶尔不练琴反而会觉得少点什么。长期坚持,兴趣就会变成习惯,而当习惯成自然时,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孩子玩的时候就尽情地放松,学习和练琴的时候也能专心地学、投入地练,做一个学习、练琴、玩耍三不误的琴童。5、营造良好的学琴环境环境造就人,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一些家长忙于生意或事业,即便在家也是电话不停、朋友不断,对孩子只有一句:“快去练琴!”在这种得不到切实的重视、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生长,琴童是无法安心、投入地练琴的,弹出来的曲子也是急急忙忙、毛毛躁躁,毫无乐感可言。家长热爱音乐,才能感染孩子。学琴之初,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学,这样不仅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弹奏常识和乐理知识,还能给予孩子帮助。孩子弹错,家长也能听出点门道来。平时,可一起搜集并欣赏一些易懂的或目前正在弹奏的曲子,增加亲子之间的共同语言。6、该放手时就放手有这样一个小琴童:视唱谱子时,必须由妈妈带着一起唱。练琴时,遇到不认识的音符就向妈妈招手:“妈妈,这个音符唱什么来着?”这种过度依赖的琴童,总有一天会像一台缺油的机器在漫漫的学琴路上戛然而止。所以,在学琴之初,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自己能做的,决不代替。先从小事做起,打开琴盖、放乐谱、擦拭乐器等都要让孩子自己做。视唱曲子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唱,遇到不认识的音符,可找出大谱表让孩子从学过的最简单的音符开始,自己说出音符的唱名,这样记忆才深刻。尽量让孩子自己练琴,即便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家长也不要总是打断他,这样孩子很容易分心,等到他弹完一遍,再指出错误并单独练习效果会更好。在听到孩子弹出的曲子风格和自己的理解有所差别时,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改正”,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家长的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时,还要做他忠实的粉丝,给予表扬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从成就感中体会练琴的乐趣。7、给琴童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家庭音乐会是给琴童搭建交流平台的好方法。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学琴时间不长,弹不出像样的“大曲子”参加音乐会,会没“面子”。这种想法是成人化的、有失偏颇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在孩子学琴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多结交琴友,互相交流学琴心得很有用。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蒙头练琴,而成为“井底之蛙”。举办家庭音乐会时,可以先找一些和自家孩子琴龄相同、水平相当的琴童一起表演,让琴童们在观众的掌声中获得自豪感,并形成竞争、交流的氛围。再找几位水平在自家孩子之上的大琴童来客串表演,让小琴童在观摩学习、欣赏的同时,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出孩子学琴的兴趣和练琴的动力。
有机会的。成人理解能力更强,其实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我是3岁学钢琴,艾玛真是不堪回首,学的慢,家长老师自己都急的要命。练不好就额外花钱请教员(就是我们琴房弹琴弹的好的姐姐来盯着练琴,那姐姐比我来的晚,但是接受能力更强,直接来辅导我了,顺便还能赚个外快)。当时是零几年,钢琴课外班的费用水涨船高,从一小时50块飞速涨到100块,直接翻倍。再加上额外辅导、买琴,真的是花钱如流水。钢琴是我自己要学的,哪想着我小小的摸到琴键都费劲。我小时候对钱没啥概念,家里条件其实也一般,学了几年,学费越来越高,家里就想让我赶紧考级,考到10级就自己在家练习了,反正家里也有钢琴嘛。所以我就一直以考级为目的练琴。说来自豪,我是我们那一批学员里最小的,也是最早考10级的那一批。当时是5年级,我5年级的时候,才10岁。所以我是10岁考10级。当时我一进考场,考官就说,这么小?
确实挺少见的哈这个年纪。发挥的还行,就那么过了。大家都觉得我有极高天赋,练得还是童子功,将来一定可牛,可以成为一名全国知名的钢琴艺术家( ̄▽ ̄)~■。其实我考完十级,在家也就自己练了1年,就小升初了。我们河南省,中国第一卷省,被应试教育荼毒极深,上中学了,还那有啥时间练琴啊?我也没有走艺考的想法(主要是小时候练琴有阴影了,太折磨),所以就把钢琴放下了。当时学的不止钢琴,还有民族舞、绘画等等兴趣班,一并放下了。这一放,我算算,就是6年。我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准大二生了。小时候被人惊叹称赞的天赋好像被时光消磨的一点渣子不剩。今年暑假,我打开琴盖,只剩茫然。题主现在应该还是少年吧 。如果没有艺考的想法,其实倒也不急于一时。毕竟你的路还很长,钢琴作为一个兴趣,什么时候都不晚的。好好学习吧!将来努力赚钱,变成大富豪~想学啥不行呀吼吼吼。至于姐姐我,茫然之后也就释然了。一种兴趣嘛,不论级别,不论曾经,能使人愉悦开心就好。
理解题主的心情,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外界的影响会带给我们焦虑,但焦虑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对儿童发展的规律缺乏客观了解。现在各种早教五花八门,遍地开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a.5个月了该教孩子学坐、10个月了是不是该教孩子学走路?b.7个月了,去给孩子报个游泳班?c.2岁了,教孩子学英语启蒙?d.3岁了,是不是要开始指读学认字?e.4岁了,请个老师上门教孩子拉小提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开始有了“早教焦虑”:周围同事朋友都把孩子送去上早教课程了,搞得我这个当妈的也很心慌!看到周围朋友的孩子在学这个、学那个,自己也开始动摇起来。不报早教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就落后了?是不是还会错过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起跑线不能输啊!不然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都能拉小提琴了,我还能愉快地看着孩子过家家、玩泥巴吗?然而,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孩子在学龄前,他们的各阶段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辅助他们成长?什么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一、超前教育VS早期教育现在许多市面上的早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教育”,而是“超前教育”。比如说4、5个月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靠着坐,孩子坐不稳容易向两边倒,腰部力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坐久了他还会有焦虑感,哭起来。后来孩子终于学会独坐了,成人又开始架着宝宝学走路,却发现孩子自己走的时候,平衡感不好,反而容易摔跤、走不稳。又比如说给孩子看绘本、学认字,因为年纪小,孩子不仅没有学会,反而产生对绘本的逆反心理,连绘本都不爱看了。无论是孩子的体能发展还是认知发展,这些其实都是“超前教育”,而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二、为什么教育越来越“超前”?父母越来越焦虑?原因一:父母对孩子普遍的发展规律不了解世界上各种职业都需要考执业证书,只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学习就上岗了。很多的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加读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孩子特别固执、难哄,特别麻烦。面对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如果父母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用独立的思维去判断怎么样的早教是有利于孩子的,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态,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早教班”启蒙当中。原因二:社会对早期教育和儿童敏感期的过分解读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也存在着被过分解读的情况。比如说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担心是不是之前错过了“吃饭的敏感期”;看到孩子不愿意独立做事情,事事要父母帮助,又担心是不是错过了“独立的敏感期”;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看到其他的孩子都在学心算、拼读、认字,自己的孩子不去上个幼小衔接班开小灶,是不是小学就变成班上垫底的孩子?这些焦虑的背后,折射的是对早期教育的过分解读,“早教班”、“补习班”成了一刀切的、最简单的解决焦虑的出口。三、偃苗助长的超前教育可能带来你想不到的危害危害一:超前教育使孩子失去新鲜感和学习的乐趣被超前教育的孩子,刚开始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比较好,因为许多知识都学过、听过的。但是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的一个问题: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感觉没有挑战,没有新鲜感,这样一来就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出现上课听讲不专心、做小动作的习惯。而如果在小学的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看到有一波孩子出现成绩的分水岭们,超前教育的孩子反而落下了。危害二:违背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一些早教的方式,在孩子不会翻身的时候,教父母帮助孩子翻身;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驾着婴儿的手教他们走路,这些真的是良好的“早教”吗?在玫瑶老师看来却未必,因为这些方式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过早灌输死板、不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知识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6岁前的孩子,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过程的早教,如果脱离具体事物去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认知的局限,并且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我们让不到2岁的孩子看卡片上的“苹果”认字,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冷冰冰的卡片,并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什么口感、有什么特点,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即使我们拿着卡片天天和孩子念,通过一定的强化,孩子确实可以认出字来了,但是也不代表他可以将字和生活当中的实物联系起来。“灌输式”的学习,破坏了孩子本来对环境的兴趣和好奇,而兴趣和好奇,正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四、正确的早期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做?我从毕业后就一直和0-4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工作,也受过国际蒙特梭利AMI0-3岁的主教老师培训,简单来分享四点个人认为的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第一,创设丰富的环境同时,首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发展的个体化差异在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孩子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但是实现目标中要允许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幼儿在每一发展的目标的发展,都达到同样的高度。 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五个月就爬得很好了,同样的年龄段,自家的孩子还不会坐。父母马上开始焦虑起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落后了呀?得赶紧教孩子学坐、赶紧教孩子学爬。如此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真正的教育应该要能看到孩子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节奏,焦虑只会让事情变得糟糕。第二,创设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的丰富环境尊重孩子,给予他们积极且自主的探索空间a.0~5个月,让孩子感受被爱和安全感刚出生的孩子,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懂得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能保持平静,他们就建立起了安全感的第一层基础。爸爸妈妈和孩子说话的声音、日常照料中简单的身体互动和抚触,都可以让婴儿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的世界。给孩子换尿布湿、洗澡、换衣服都是很好的“一对一”的私人互动时间。如果在这个过程,我们能温柔、全心全意的对待,我们一边触摸孩子的身体,一边说出孩子身体的部位;我们会温柔以待,并会提前告知孩子,我们将会对他做什么。孩子会感觉到平静,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让婴儿感觉到平静,还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平静的他们会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在孩子5、6个月的时候,婴儿会开始研究父母的表情。当父母和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时,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我们,让我们持续和他互动,而这就是最好的早教。b.5~12个月,“玩”意味着不受约束地移动,因为移动就是宝宝在玩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好几个大肢体动作的里程碑,绝大部份的孩子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学会了爬行、独坐、站立、扶走、独走。这个阶段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孩子对移动的兴趣大于各种玩具的兴趣。家里准备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玩具,孩子专心玩的时间似乎很少,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爬来爬去。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玩”,并且是乐此不疲的移动和玩。在蒙氏的观点里,比较理想的是我们可以在家庭里为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宽阔的活动区域。在这个区域铺上软硬适中的垫子,垫子旁有一面镜子,可以让孩子观察到自己的身体是如何爬行和移动的。对于要学站的孩子,我们可以在镜子旁加上一个把手扶杆,(沙发的边缘也可以)鼓励孩子运用自己身体的协调和力量拉起物品站立起来,而不是成人拉着孩子站立。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区域准备一个相对开放的两层柜,在上面摆放一些简单的、天然的教具。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探索,用自己的运动计划够到物品。他们会当中学习到因果关系,也会意识自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我的小手一扔,球滚远了;我爬一爬,够一够,就拿到了,我真能干!”c.12~18个月,让孩子有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孩子的经验,发展越来越多,他们探索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照顾孩子的成年人比较多,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常常会受到好几位不同成年人,不同信息的轮番干扰,有时候不被打扰,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奢侈品。比如说孩子在玩一个积木。成人在一旁说:--“你看这个,这个积木是不是要这么搭?”--“我们来搭一个漂亮的城堡吧!”--“城堡要有一个公主,这个颜色的积木来搭更好看。”这样子的方式,看起来是陪伴孩子,但是其实孩子受到的是不断地打扰。久而久之,他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都被磨灭了。为什么要专注和有自己的想法呢?孩子会认为反正坚持了也没有用。除了日常生活的互动,试试看让孩子“有事情可做!”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简单的拼图--各种材质的滚动的球--大块的积木串珠--各种套入取出的小玩意--不同形状的盒子以及匹配的形状积木--各种小抽屉和带有盖子的盒子--可以练习打开和关上的物品和各种发出声光电的电子玩具不同,你会发现这些玩具比较开放,孩子会有许多自发性的玩法,你将会收获一个积极探索世界的孩子!d.18个月及以上,和孩子共处,参与日常生活,而不是支配随着孩子能够独立走路,他们双手能够被解放出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了。在一岁半之后,早教的重点不是在于玩具,而是在于参与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是具有群体性的,可以让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达到更深层次。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热衷于成人经常做的事情,在厨房里摘菜、在客厅里打扫卫生、擦桌子、扫地、摆餐桌......这些都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孩子所有做的一切,就像在模仿一个大人。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做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鼓励他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他可以自己倒水喝、自己穿衣服,可以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如此,他们就会获得目的性的动作,并且向着独立的方向努力发展。第三,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的引导,效果更好父母更轻松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阶段,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孩子学习的道理和我们成人一样,如果挑战太高,那么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如果挑战太低,就会觉得太简单,失去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当我们提供带有内容系数的内容,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他的潜能,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我们还需要观察孩子,因为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递梯子”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观察孩子,明白孩子现有的水平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给予一点点的调整,不断给孩子“递梯子”,孩子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自己完成了许多以前想不到的挑战!比如在我的孩子两岁半学习上厕所的时候,每次都不愿意自己动手穿。如果我执意不帮孩子穿,孩子可以在洗手间里僵持半个小时。后来我就观察到,其实孩子是可以穿裤子的,生理上做好了准备,但是在心理上可能他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给孩子“递梯子”,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完成这件事情:--“让我们把裤子穿起来吧!我提着裤子问孩子,你想先穿左边还是右边的裤腿?”(给予一个选择)--“嗯,我看到你把右边的裤腿穿进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穿穿左边的裤腿。”(描述客观的事实)--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在了,手又去玩其他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提醒孩子:“你看到你的腿了吗?它们穿过了你裤子上的洞洞了吗?”(帮助孩子的心智和动作一起工作)--“接下来让我们把裤子提起来,数到三,我们一起向上提。”(积极的邀请和参与)如此,这一把“梯子”逐步逐步的就帮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心,当我们不再和孩子对抗,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自自然然就会自己穿裤子了,逐步收获独立和自信。第四,以身作则,孩子正在“下载”周围的一切我自己是从孩子六个月开始,就和孩子一起去上早教课。上早教课对于我和先生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从中学什么,而是我期望通过早教班让自己和家人学习如何真正跟孩子相处,帮助他们的成长。早教班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孩子所有的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即使选择了早教机构,我们也不应该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此,而是要更多关注自我的实践以及自我的成长。早教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早教班,更不是揠苗助长的超前教育,而是在于我们和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细致的观察,还有更多耐心的等待,而这些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早教。放下焦虑,和孩子快乐的玩耍吧!@知乎亲子 我是 @玫瑶老师《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专注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接地气育儿干货。关注公众号【玫瑶老师】,每月一次公益领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时间练琴的孩子咋学钢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