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杜瓦战役:拿破仑意大利战役成为国际笑柄?

2019-11-21 18:44
来源:
半壶老酒半支烟
说起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人们总是评价说日军负责惹祸拉仇恨,意军负责搞笑扯后腿,可怜的德军四处救火当裱糊匠。实际上意大利军队不仅仅在二战中负责搞笑,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闹过更大的笑话,被非洲长剑武士击溃了。当时舆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手中的长剑下遭到如此灾难性的惨败!”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当时欧洲红毛,虽然有坚船利炮,但绝不是什么文明人——皇家饲养海盗,并与海盗分赃,这绝不是文明人,甚至也不是正常人能干得出来的。有人趴着说他们如何如何绅士,熟知历史的人都会嗤之以鼻:那些所谓的绅士,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贪欲,猪马牛羊干不出来的事情,他们都干得出来。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看意大利军队是怎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沦为笑柄的。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十九世纪末期,意大利还是由英国庇护的,在主子默许下,他们把贪婪的眼睛瞄准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这地方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的国王仅仅是一个还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但是意大利不知道,他们眼里那个“未开化”的皇帝,却也能把他们耍得团团转。1889年才当上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孟尼利克,为了赢得战争准备时间,跟意大利签订了割让一部分土地的《乌查里条约》。
缓兵之计奏效,孟尼利克抓紧时间向欧洲和美国采购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意大利军队一向是吃柿子捡软的捏,得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部分领土之后还不满足,居然提出“埃塞俄比亚皇帝必须由意大利政府代表他处理与所有其他国家或政府间的一切事物。”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不承认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一个一心要当爹,另一个却不甘心当儿子,双方谈不拢,那就只有开打了。
没想到一开打,前线的意大利军队就觉得自己是一脚踢在了铁板上,1896年二月初开打,打到25日,就打不动了。前线不想打,后方的大佬们可不答应,他们严厉斥责意军前线指挥官“胆小如鼠”“畏敌如狮虎”,命令他们必须于2月29日向孟尼利克皇帝所在的阿杜瓦发起总攻。
意大利军队不想打,但却又不得不打,磨磨蹭蹭一直拖到天黑,他们才开始向阿杜瓦开拔。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出发的,反正是意军大部队足足走了一夜,才稀稀拉拉地来到阿杜瓦城下。长途奔袭,意军已经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了。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完全不熟悉阿杜瓦的地形地貌,一头扎进了孟尼利克的口袋阵。
晨光熹微,迷迷糊糊的意大利军队发现自己被包围了,他们在战报中这样写道:“埃塞俄比亚军队如同潮水般从山顶和峡谷中冲杀出来,漫山遍野都是他们的军旗和闪亮的中世纪头盔、盾牌和长剑。”
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这次战役发生在1896年,马克沁机枪已经发明了十六年,1894年英军五十人靠着四挺马克沁击败了五千麦塔比利人,击毙了三千多人。意大利军队不但有马克沁重机枪,还有先进的后膛步枪——1841年,普鲁士军队就列装了M1841后膛枪,英军在1888年就装备了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后来转型成李·恩菲尔德步枪,阿三至今还在用)。
拥有马克沁重机枪和金属弹壳步枪的意大利军队,面对呐喊着挥舞长剑长矛冲上来的埃塞俄比亚原始军队,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因为他们能够有效地实现火力压制。
但是打着打着,就不对劲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并没有一点后退的意思,反而沿着战友牺牲时倒下的方向,不顾一切地冲了上来。撬不开弹药箱都会成为投降理由的军队溃败了,他们溃败的原因是“晕血”——杀的人太多了,他们自己手软了。
于是意大利军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笑柄,也成为唯一一支被非洲长剑击败的现代化军队。但是通过阿杜瓦战役,我们发现三个问题:第一,皇帝亲自上阵冲杀,是武器落后的埃萨俄比亚能取胜的重要因素。第二,意大利军队确实只适合花前月下红酒美人的浪漫环境,杀人放火真不是他们的强项。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晚清军队的武器,跟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武器相比,谁的更精良?
我们不要被电影电视剧误导了,晚清军队根本就不是拿着大刀长矛跟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厮杀,而是有着跟八国联军一样先进的武器和更为充足的弹药。
据倭酋的回忆录记载:“交战之初,清军火力极其强大,但是精准度几乎没有。等到发射完第一轮弹药,他们马上放弃阵地逃跑,坚决不与我方展开白刃战。由于火力不足,我们经常是靠白刃战取胜,绝大多数清军,都是在白刃战中被格杀的……”
埃萨俄比亚军队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意大利军队也不是只会搞笑,八国联军中就有意大利,清军在意军面前一触即溃,说明要论战斗力,意军还真不是垫底的。意军很搞笑,但是清军的表现,让人连笑都笑不出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尔纳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