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朱自清写荷塘月色为什么不开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七律·教朱自清《荷塘月色》有写(新韵)

行观月色赏荷塘,月色苍茫人意长。

景取和谐将美写,情融深重把忧藏。

世皆羡慕兹华采,谁又感知其乱肠。

若使家国能靖静,江山何处不风光。


  [引子]《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作者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爱国的民主战士。本文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不满这样黑暗的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讲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起句点明夜游荷塘的缘由。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心境。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坐着乘凉”而“忽然想起”,正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体现。作者在苦闷惆怅心情的驱使下,想去寻找“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表示了对自由美好的向往。文章从心情写起,带进题目所制定的范围:晚上(时间),荷塘(地点),月色(情景)。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子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分号前写屋外,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分号后写屋内,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这是第一节,即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暗寓作者内心倾慕荷塘月色同丑恶的和黑暗社会的矛盾,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一句实写沿塘的曲径。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分号后以两个并列的分句就“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情况说明分号前分句所说的“幽僻”,这是虚写。曲折、幽僻、寂寞等词的运用,都服从题目所确定的内容要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写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这一句又实写树木。写荷塘前,先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勾勒荷塘的轮廓。“蓊蓊郁郁”是双音节词“蓊郁”的重叠,属于形容词重叠“AABB”的形式。“蓊”读wěng。作者将“蓊郁”重叠写成许多树“蓊蓊郁郁”在荷塘四面,加强了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和心情不宁静那种情景交融的气氛。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再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写月色前,先写没有月亮的晚上。“阴森”是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可以充分利用音节在语言上所表达的特殊效果,而构成以一个单音节为主体其后带上重叠的为音节为辅助成分的形式(ABB),成为“阴森森”。它一方面与上文的“蓊蓊郁郁”照应,另一方面又反衬出下文的“淡淡”的月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喜悦夹杂着淡淡地哀愁。以上两度实虚结合的描写,渲染了荷塘幽僻阴森的氛围,这是与下面一节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完全一致的,是作者追求宁静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反映。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典型表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作者用一句话赞美月光,点明荷塘月色的特色是“淡淡的”,这就定下了全文的基调。   这是第二节,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第三节起句描写了作者独游荷塘的姿态神情。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到了另一世界里”暗示与白天的世界不同。这里作者一说平常身不由己,目下暂得宽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又一次暗示自己独处月下于白天不同,说明现在自由,而白天没有自由。这里,再说平常身不由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独处的妙处;进一步点明现在和白天不同,作者三说平常身不由己。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时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那种在白色恐怖重压下不得自由的苦闷,那种在白天里被逼着做事、说话的难堪处境跃然纸上。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表现出来的潜藏作者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得哀愁,交织成一片薄薄的烟雾,笼罩在下文那幅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上,使整个画面呈现朦胧恬静的色彩,传达出安谧柔和的气氛。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种艺术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胧、柔美,描绘出一幅美丽宁静的荷塘月夜图;同时,作者也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心中淡淡的喜悦与哀伤,创造出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其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历代文人写月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就运用了这一手法。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莹皎洁之感。本篇“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斑驳,给人一种摇摆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斑驳。也因为荷塘正处于这种动态中,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连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诗句,他连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都听不到,内心深处却想着梁元帝《采莲赋》中采莲女嬉游的场面和《西洲曲》中的采莲人;而且还要感叹“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就呼应了前文的“什么都可以想”,然而这个“什么都可以想”的自由之中有对理想生活的遐想,然而遐想和现实的矛盾又涌上心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淡淡的忧伤。

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荷塘月色》一文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有着作者独特感受的荷塘月夜图,风是轻轻的,花香是淡淡的,雾是薄薄的,光是朦胧的,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淡淡的喜悦”之情,又抒发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作者带来的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带给人喜悦之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通过写景的词语不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喜悦之情。叶子像裙,是“亭亭的的裙”;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都饱含着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尽管身处良辰美景,作者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中的“觉”字给文章增添了无穷意味;少了这个字,就真成了自由的人,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之感。“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进为线索,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景色,从而使整篇文章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迷人的节奏。叠字叠词的运用使文章节奏鲜明,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诗歌的引用使散文更加意蕴丰富,真如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般情远意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为什么不开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