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过去,在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国产剧可谓是神仙打架,涌现出了多部观众喜爱

从2020到2021,这一年影视行业经历了太多,也成长了不少,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剧集作品大量涌现,但每一部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诞生了不少优质的剧作,用观众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国产剧变好看了”。

从6月6日正式启幕,到6月10日晚“白玉兰绽放”、花落各家,第27届上海电视节圆满落下了帷幕。

作为第27届上海电视节媒体合作伙伴,烹小鲜及联盟账号在上视节举办期间,推出『直击上视节』专题策划,我们第一时间亲临各类活动现场,为大家带来极具行业视角,有观点、有态度的行业报道。

我们发现从本届“白玉兰绽放”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主创类奖项还是作品类奖项,优质作品的内核都离不开“真实”。穿越历史、聚焦当下,层层悲喜、拨云见日,唯有“真实”最能穿透人心。

随着“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神仙打架”“史上最强”“创作大年”成为全网高频热词。

其实从白玉兰入围名单揭晓开始,今年“白玉兰”会花开谁家就成为观众们关注的焦点。上榜的剧集以“主旋律+强现实”为主要类别,且部部精品,都是热度与口碑齐飞的作品,早在入围名单公布初始,烹小鲜联盟就对名单进行了解读与预测。

如今从结果来看,观众呼声最高的《山海情》和《觉醒年代》不负众望。前者一举拿下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四大奖项;后者则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原创)三大荣誉。

好巧不巧,《山海情》可以凑一桌国粹麻将,《觉醒年代》则能开一局全民斗地主。

去年暑期火爆全网的《三十而已》,被网友们大赞的“佳佳子”饰演者童瑶捧得了最佳女主。

抗议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则和《三十而已》一起荣获了国际传播奖。一个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一个则对当今时代不同的女性角色进行描绘解读。《在一起》落地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传递着中国的抗疫故事,展现着中国的抗疫精神,《三十而已》不仅火遍国内,还登陆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引起海外观众的热议。

记录中国奇迹的《摆脱贫困》被授予组委会特别奖;《跨过鸭绿江》《在一起》获颁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改编)由《装台》马晓勇获得;最佳美术由《流金岁月》邸琨获得;《典籍里的中国》获最佳电视综艺节目。

此外,美国的《我们这一天 第五季》获最佳海外电视剧(长),丹麦的《调查》获最佳海外电视剧(短);以色列的《我当时也在》获最佳纪录片,中国的《小小少年》获最佳系列纪录片;法国的《妈妈的忧郁像倾盆大雨》获最佳动画片,中国的《大王日记》获最佳动画剧本。

今年的“白玉兰”撞上了高考,遇上了“梅雨”,但就是热烈得让人移不开眼。与去年“网剧「大胜」、中年女演员「绽放」”形成鲜明对比,今年的白玉兰“主旋律+现实”成为主流,影视人中坚力量扛大旗,新生力量也表现亮眼。

但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品里的角色,最能击穿人心的还是“真实”释放的力量。在这届上海电视节上,“真实”也成为国剧操盘手们打造优质作品的核心法宝。

今年的白玉兰,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题材”二字。

2020年,对中国来说绕不过的关键词一个是抗疫,一个是脱贫攻坚;2021年,“建党百年”成为贯穿全年的主题。

站在两个100年的交汇点上,“白玉兰”作为以“专业性”定位受到业内和观众的普遍认同的电视节,将文化的时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风向标”。

“主旋律”与“现实题材”成为本届白玉兰的热门国剧类型。

最佳电视剧《山海情》颁奖现场

提名9个奖项的《山海情》斩获了包括最佳电视剧的四个大奖。提名8个奖项的《觉醒年代》获得了三项大奖。

这两部作品一部是聚焦当代农村的现实题材,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另一部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两部获得评委会的大奖的作品,同样是一部历史,一部当代现实。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历史战争剧《跨过鸭绿江》首次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让当代年轻人也感受到了那段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那段光荣历史。

《在一起》讲述的就是当下发生在我们14亿中国民众眼前的故事。20集、10个单元,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参加全民武汉抗疫的故事,深深戳进了全国观众的心。剧集出品方之一的上海耀客传媒创始人吕超在“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新趋势”论坛中分享道:“《在一起》播出的时候,广大的观众对它的评价最多的是太好哭,一看就会流泪,很多网友晒的就是在电脑前、在电视机前一团一团的纸巾。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拍了一部让全国人民这么哭的电视剧,但是眼泪反映出了真实有千钧之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现实不仅能戳中泪点,也是色彩斑斓的。

《三十而已》《流金岁月》《装台》三部都是当代都市剧作,切面不同,但都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现实的力量。

《三十而已》里王漫妮的“穷精致”、顾佳的“烧饼哲学”“太太圈社交”、钟晓芹的“不成年”“冒傻气”,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魔都里,三个不同性格的女性也成为都市30岁女性群像的代表,无论是外来客还是“一线土著”,无论是职场丽人还是全职主妇,她们掀起了一场对30岁女性群像关注的风暴。

“看的不是剧,而是生活”。是网友对《三十而已》的评价,也是当代多样女性的生活描摹。

《流金岁月》时隔30多年,影视版再次呈现在大众视野,有人说剧中朱锁锁、蒋南孙主角光环太强,不够真实,但恰恰是那份有疏离感的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不是剧不真实,而是我们分清楚了现实与幻影。

《装台》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布景陈设,没有浓重刻板的表演痕迹,它卸掉一切伪装,以不完美的样貌还原了生活的本真,宛如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的困顿与希望。

现实本就是色彩斑斓的,有泪水,有欢笑,能宏大壮阔,也能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息。

每年的“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都是星光熠熠,到场的各位演员都能成为热议话题,尤其是关于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的奖项,无论花落谁手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上一届白玉兰最佳演员类奖项集中被中年戏骨捧走不同,本届白玉兰的最佳演员类奖项归属呈现出“中坚力量扛大旗、新生后浪崭露头角”的态势。

在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最佳男主是《老酒馆》中出演陈怀海的陈宝国,最佳女主是《少年派》里妈妈的扮演者闫妮;最佳男配则是《庆余年》中饰演王启年的演员田雨,最佳女配是《小欢喜》里宋倩的饰演者陶虹。

单从年龄上看,清一色的中年实力派。

本届“白玉兰绽放”的最佳男主是凭借《觉醒年代》陈独秀一角获得观众喜爱的于和伟,最佳女主由出演《三十而已》中顾佳一角的童瑶获得;最佳男配是《山海情》中扮演李大有的尤勇智,最佳女配则由出演《山海情》白麦苗的青年演员黄尧获得。

从年龄来看,覆盖了60、70、80、90四个不同年龄段。整体上中坚力量为主,但年轻力量崛起的态势也愈发鲜明。

其实,新生代演员崛起从入围演员的名单上也能看出端倪。

入围最佳女主的谭松韵,最佳男主的董子健,最佳女配的黄尧、任敏,这些演员都是90后新生力量的代表,任敏更是1999年才出生,年纪不过20刚出头。

最佳演员类奖项,每年都会成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意难平”成为了今年白玉兰关于获奖女演员的热门词。

获奖结果出炉的当晚,最佳女主和最佳女配两个奖项“意难平”的相关话题就被送上热搜。

关于最佳女主,许多网友为童瑶祝贺,也有不少网友为热依扎遗憾。对于最佳女配,网友们为新生演员黄尧祝贺的时候,也为塑造过多个经典形象的刘琳可惜。

本届白玉兰奖评委演员陶虹在采访时表示:“今年入围的每一部作品都很精彩,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棒,能够入围就已经是赢家了。”

其实,网友的“意难平”是一个值得影视行业欣喜的事情,这恰恰说明国剧的品质越来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市场上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作品越来越多。

无论是题材,还是演员,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众人齐心协力打造的作品,一部好作品是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的结果。

那么,锻造一部优质作品最关键的因素又是什么?

在本届上海电视节“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新趋势”论坛上,“真实”成为嘉宾们提及的超高频词汇。

一部剧集作品,如何做到“真实”,嘉宾们从源头讲起,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首先,是资料、素材选择的真实。

对于重大历史类作品,史料繁多,如何从中选取最有效、最关键的素材,是整个项目的前提。《跨过鸭绿江》在前期筹备时,主创们搜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正史、野史混在一起,筛选素材成为了一项巨大的挑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王浩告诉我们:“材料量太大了。我们请了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史的专家帮助我们共同结构‘全景式和史诗般’这个主题。”

“专家团队帮助我们把从出兵决策、五大战役,到边打边谈,到最后胜利这个过程中所有重大事件都梳理了出来,找出这几个重要阶段不能遗漏的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当军史团队给我们划出这个范围,不断筛选之后,编剧所看的资料范围也就缩小了,才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头不做浪费的工夫,而把这个剧本创作出来。”

史料的真实需要找到专业的团队,找出最关键的部分,当代现实题材的剧作同样需要根据大局意识,兼顾细节真实与宏观真实,适当“舍弃”。

吕超告诉我们:“在创作《在一起》时,编剧六六在最危险的时刻深入武汉,进行了大量采访,选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和原型人物,在回传采访资料的同时,让各个单元的主创和多位原型人物拉群,进行线上交流。”

在力保每一个单元故事真实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宏观真实。

要整体上反应抗疫的真实故事,关于“武汉”的宏观视角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致敬英勇的武汉人》,不得不舍弃“吉祥航空运送98位武汉人回国”的特殊航班故事。

在笔者看来创作真实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创作真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这就需要编剧深入生活,从生活里挖掘故事。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资深制片人任双有给我们分享了《装台》这部“热腾腾”的作品原著作者和编剧的创作经验。

“原著陈彦老师本身就在戏曲单位工作,平时他就会到劳务市场,和民工聊天,让民工讲故事给他,经年累月,陈彦老师说他积累的素材十年也写不完。”

从原著到改编,编剧工作至关重要。

“《装台》的编剧马晓勇就在城中村生活过10年时间,他对这样的生活特别了解,而这些东西其实我们日常可能是接触不到的,他如果没有这种体验的话,他是做不到这种真实的。”

“有优点、有缺点、有特点”这是任双有团队在选剧本时一贯遵循的规律,在他看来剧本里的人物要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作品也“真实”。

同样以《装台》为例。如何让这部“热腾腾”作品的烟火气渗进观众心里,装台工人的选择至关重要。

《装台》是一部描摹小人物,靠小人物撑起的故事,如何在平凡中见伟大、在伟大中见平凡,成为该剧的关键。

除了融入陕西当地的美食元素、方言元素,《装台》在演员的选择上从不将就。就比如,剧中随处可见的装台工人,就是从几百个工人里面精挑细选出来的。任双有谈到:“我们对演员的要求真的要求非常准确,如果不准确的话,我们宁愿等,等到符合这个戏要求的演员。”

第三,主创团队全体的理解真实。

一部极具“真实感”的剧集作品,需要每一个环节都把“真”落到实处。

除了编剧,导演、美术、后期制作、演员表演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把故事内容的“真实”理解到位。

“做一部剧强调真实是它的最核心的一个创作方向。”在《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看来,“一部作品的‘真’不仅仅是体现在剧本写的要真,我们作为导演二度创作的时候,更要把这个“真”落实到方方面面,包括所有工作人员,他们对剧本的理解也要以真实为基础。”

最后,整体呈现的真实。

一部好作品,真实质感的表现,最终还是要通过成品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届白玉兰最佳电视剧《山海情》的编剧王三毛在谈到作品最后呈现的时候非常动容,他表示:“非常感谢整个团队,他们把对剧本的理解全用在了呈现和表达上。”

结果远超他的期待,正如当时侯鸿亮对王三毛说的那样“这部剧描绘的是一段历史,作为电视剧可能会被载入史册。”从整体呈现来看,《山海情》用乡土文学的表达手法,将104万吊庄移民的心灵史呈现在了大众眼前,真实展现出了中国扶贫的特色模式和成果。如今这种模式已经随着《山海情》在海外落地,让世界更多有需求的国家看到了。

与《山海情》整体的心灵写实不同,《觉醒年代》在整体表达上多了几分浪漫。

张永新表示:“《觉醒年代》在题材上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一个表现思想流变过程的剧,它的思想厚度与强度是足够的,但就题材本身来看戏剧性会弱一些。”

如何在二度创作中让这一段历史的表达既厚重感又有艺术性?

张永兴和编剧龙平平沟通后,决定在保证完成叙事的基础上,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和逻辑,比如隐喻、留白等手法,这些极具东方味道的美学表达,嵌入到作品中。镜头的运用和小动物的拍摄都是典型的代表。

从2020到2021,这一年影视行业经历了太多,也成长了不少,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剧集作品大量涌现,但每一部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诞生了不少优质的剧作,用观众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国产剧变好看了”。

在观众审美日益提升,市场细分越发鲜明的大背景下,国剧市场能诞生如此多的精品力作,幸甚至哉。

一直以来,烹小鲜联盟都关注着国剧的发展,在白玉兰顺利落幕之际,我们也一起回顾下那些我们曾经一起追剧的美好时光。

编辑导读:网易云音乐作为一款颇受用户喜欢的音乐产品,凭借着优质的评论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中脱颖而出。它的成功能给其他产品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呢?本文作者对其生命周期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份练手的分析报告,记录一下。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佬多多指正!

网易云音乐正式上线于2013年4月23日。彼时,在线音乐市场被多家分食,其中,目前仍在互联网音乐行业排名靠前的酷狗音乐和QQ音乐凭借良好的PC端用户基础,市场份额分别为21.6%和17.9%(见图1-1)。

尽管百花齐放,当时的音乐软件更像是一种工具,能够便捷地搜索音乐,却不能够满足音乐在情感连接上的作用。为了让发现&分享音乐变得更方便,打着“音乐社区”定位的网易云音乐横空出世,并在短短两年三个月的时间里积累了一亿的用户量。2019年8月,网易云音乐总用户数已突破8亿,是音乐市场当之无愧的巨头之一。

图1-1.《2013年第3季度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来源:易观国际)

本篇文章将对网易云发展至今的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产品的功能迭代和各阶段的运营策略。

二、网易云的孵化:产品理念与产品定位

2012年,正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音乐作为智能手机用户需求的top5之一,早已是一片红海:有强大PC端基础的酷狗和酷我、背靠QQ的QQ音乐、早早瞄准安卓手机厂商预装红利而发家的多米音乐、同样是小众化但存在差异的豆瓣FM和虾米音乐……

在这样的竞争市场中做一款新的音乐产品,虽是丁磊的情怀,但更是对网易版图的布阵——移动互联网的娱乐领域和社交属性产品的需要,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审慎,既需要感性扬帆也需要理性掌舵。网易云音乐便在理性审慎地对内外条件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感性和勇气一把抓住机会,顺利启航。

2.1 产品理念——大方向上,要做一款怎样的产品?

  • 纵向:音乐环境中曲库利用率低 ;
  • 横向:国内外音乐产品的步差大;

国内音乐环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音乐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仙打架的局面已经终结。12年开始,网络歌曲大量涌现+平台主力分发,大街小巷清一色地播放着爱情买卖和凤凰传奇——只有金字塔尖才能被人听到,只有口水歌才有机会攀上金字塔,本该百花齐放的局面落到这幅境地,不免让人唏嘘。

国内国外竞品:虽然已有多家音乐产品分食市场,但从市场的结果来看,主流产品的身体里似乎将要发出咯吱的声音。曲库搜索、排行榜、电台、编辑推荐……最基本最普遍的功能沉淀了数年,把天然与情感相关联的、以各种生动的形容描述也不为过的音乐装在了一个个冷冰冰的工具箱里,市场上的巨头各自鼎立,但大多只停留在一介“播放器”的程度。与之相较的是,spotify已经实现了音乐的精准推荐分发,并且整合社交趋势,满足了人们在音乐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备受乐迷好评。虽然还未清晰显现,但国内用户在高层次需求上的饥渴已在发酵。

情怀:网易云音乐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作品,这从网易CEO丁磊的轶事以及他选择的创始团队都可见一斑,当然,网易云音乐的产品功能中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从自己的情怀出发,由此产生的产品似乎总会更加闪耀一点。是情怀和需求让人主动承载了使命,也为产品装上了翅膀。

网易发展的版图需要:网易与腾讯的竞争用暗流涌动似乎并不合适,交锋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了,两者在竞争维度上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意味。腾讯利用QQ和微信笼络了大批用户,而网易过去却没有做的好的社交产品。此外,前网易云音乐高级总监王磊曾提到:网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里的布局,有一个矩阵,这个矩阵里其中一个是娱乐,而音乐肯定是娱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网易云音乐能够做到网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布局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 让听歌不再孤单(分享音乐、音乐社交)
  • 能帮助助用户发现更多好音乐(发现音乐)

在确定产品理念之后,需要用多维度的分析确定产品的定位,建立更确切的框架。

在用户量时代进入一个主流竞品基本都存续了5年以上的红海市场,以细分领域划出一道口子,或许是更合适的入场方式。

以音乐喜好程度(决定使用行为)和年龄(关联音乐品味成长阶段)为因子,对用户进行划分可得到:

图2-1.用户圈层(来源:幕后产品)

其中,意见领袖易向下辐射,带动羊群效应,而年龄偏小的用户群体具有发展性,更能够接受新兴的产品和事物。

考虑代表型竞品的用户覆盖圈层,可得到:

图2-2.竞品和用户圈层(来源:幕后产品)

由上图分析可得到,QQ和酷狗这两大巨头的用户覆盖程度较广,但不能很好的满足音乐喜好程度较高的用户(且该部分用户往往是意见领袖,对于口碑建设和传播有重要的影响,相当于KOL);豆瓣和虾米的用户圈层集中于音乐喜好程度较高的用户,但普遍年龄较大,不利于产品的长期发展,且定位较为小众;多米作为新兴的产品,同样主打移动端,瞄准了学生间的意见领袖这一细分市场(该圈层年龄较小,处于音乐品味形成期,非常有利于由此发散创新性的产品和相对小众的音乐类型),但多米音乐对市场格局的冲击较有限。

音乐喜好程度较高且偏年轻的用户群体潜力较大,这点也可由多米音乐在短时间内聚集了较多用户来佐证。但这一领域还没有绝对的巨头,存在市场空白。

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给各个领域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根据艾媒咨询《2012年中国无线音乐市场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激增,总数达3.8亿人,较上一年增长72.7%。

图2-3.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发展状况(来源:艾媒咨询)

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给互联网伸出了新的触角,音乐作为受众性极广的一项娱乐方式,在手机用户中有着较高的渗透率,2011年-2012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稳步上升,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2.37亿。随着智能手机用户规模扩大以及音乐客户端性能的更新,音乐将开启新的时代,迎来新一轮用户量的几何式上升,无论是作为主战场还是作为其他业务的翘板,无线音乐市场都将成为众多公司的必争之地。

图2-4.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数发展状况(来源:艾媒咨询)

在这样的市场中,想要抓住机会,需要看到变化,并满足变化。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接入互联网的生活场景得到扩展,发酵出更大的社交可能性,且由于智能手机能够随身携带,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将增长。此外,由于智能终端的体积较小,将衍生出与PC时代不同的需求,例如搜索变得不方便,语音、手势等新型交互方式将更有发展空间。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还需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用户精神需求上的提高:懒和个性化,在大多数产品主攻基本型需求的时候,同时看到用户的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并尽力满足,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较好的口碑效应,利用差异化特色脱颖而出。

音乐市场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迎来剧变,为社交类、娱乐类、个性化的音乐产品发展带去新空间,音乐产品应在变化中把握新趋势,在同质中寻求差异化。

2.2.3 竞品功能性分析

由于竞品的用户层已在用户分析中介绍过,因此将不赘述,仅针对版本功能进行分析,以判断趋势,并结合行业分析,在变化中跟随趋势,在不变中发现机会。

首先,摘取主流的曲库型产品——QQ音乐、酷狗音乐在11年-12年的主要版本更新,其中,QQ音乐在功能改进的路上动作较大,虽然主体上仍然是一个曲库型产品,并从搜索优化、云同步、离线收听、免费高品质音质下载等多方面优化体验,但也有了一些跨步更大的尝试:增加电台频道并新增“猜你喜欢”电台、音乐主题个性化定制,在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上已初步展现了行动。

在社交方面,由于腾讯手持两大社交巨头:QQ和微信,上线的相关功能主要是社交分享到QQ和微信、微博,没有构建QQ音乐产品内的闭环社交,点歌功能作为一大创新功能,结合赠言和边聊天边听歌的噱头,应当是从两大社交产品进一步引流的野心之举。相较之下,酷狗的实质版本更新较少,但也有一些亮点功能上线:以线控、甩歌提升了听歌的用户体验;上线了电台频道并首创MV频道,进一步扩大了音乐软件内容的边界。

图2-6.酷狗音乐(11-12年主要版本更新内容)(来源:APP annie)

对于较为小众的虾米音乐和豆瓣FM,不再详细解析版本更新历史,仅摘取艾媒咨询的产品解析以作分析。虾米音乐作为小众的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集合了大量非常优质的由用户上传的精选集,由于音乐相关信息专业而全,被誉为“音乐图书馆”,2012年,虾米音乐率先在网页版本上线了每日歌单功能,开启个性化推荐时代。电台型产品豆瓣FM在同时期也进行了个性化播放的改进。

图2-7.虾米音乐(12年主要版本产品解析)(来源:艾媒咨询)

图2-8.豆瓣FM(12年主要版本产品解析)(来源:艾媒咨询)

2012年,原先的曲库型产品纷纷试水电台和推荐算法、云同步新功能,在社交功能上主要集中在歌曲分享,未有主流的实现闭环社交的音乐软件出现。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swot分析。

2013年4月,在网易云音乐发布会上,丁磊把网易云音乐定位为一种“移动音乐社区”的新形态,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音乐社区和开放平台,形成独一无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音乐生态圈。”

综上,产品定位可概括为:以移动端为核心的音乐社交平台。

  • 在用户上,其瞄准的第一个细分市场为音乐喜好深且偏年轻的用户群(具体而言,考虑到用户与产品的成长路径,该用户群为大学生→一二线城市白领)
  • 在功能上,其以歌单为架构,主打歌单、社交、音乐指纹、以及大牌推荐四大核心功能,在发现音乐和分享音乐上为用户创造差异化体验。

网易云音乐上线于2013年4月23日,距今已近8年。累积更新版本次数157次(历年更新频次见图3-1)。2017年7月25日,网易云音乐将slogan从“听见好时光”变更为“音乐的力量”,并发布同名品牌影片,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情感媒介作用和产品的社交属性。

图3-1. 网易云音乐每年产品版本更新数量图(数据来源:APP annie)

根据百度指数的关键词搜索指数(借以反应活跃用户数趋势),可以初步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如下:

图3-2. 网易云音乐生命周期(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结合网易云上线至今的大事件(见图4)对该生命周期划分进行验证与修正:可见,衰退期的时间段与2017年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大战紧密相关,以歌曲下架事件为导火线,网易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瓶颈期。而随着腾讯、网易、阿里互相达成版权互授协议,2018年初,网易云音乐的发展渐趋稳定,进入成熟期。(Ps:成熟期中2019年7月处的剧烈波动源于网易云音乐在2019年7月经历的应用市场下架风波,该波动对于整体趋势影响可忽略不计)。

图3-3. 网易云音乐大事件总结(数据来源:IT桔子)

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总结如下表:

图3-4. 网易云音乐阶段划分

3.1.1 主要版本更新内容与分析

图3-5. 网易云音乐探索期主要功能更新(来源:APP annie)

网易云音乐上线初期,产品架构类似于spotify与微博的功能加和,开创了以歌单为线索,融入用户、明星、DJ等元素的音乐社交模式,导航栏包括:发现、我的音乐、朋友、账号。

图3-6. 网易云音乐相关截图

起初的登录途径并未包括游客入口,猜测是基于筛选种子用户的目的,提高门槛,做好氛围沉淀,建立口碑。

图3-7. 网易云音乐相关截图

虽然歌单是网易云的亮点功能,但实际上歌单功能到了1.2版本才得以在首页中展示。通过观察网易云音乐官微所发布及转发的信息,发现在上线初期,其宣传重点是音乐人入驻以及大牌DJ。

音乐人和DJ入驻的初衷来源于网易云音乐产品的核心诉求——发现和分享音乐。

最初,网易云音乐帮助用户发现音乐的途径主要有:

  1. 常规的曲库型产品常有的搜索(包括听歌识曲、哼歌识曲等)
  2. 榜单:包括常见的官方榜单(排行榜;分类:语言、歌手……)、第三方的榜单(明星歌单等)、用户建立的榜单(歌单)

其中,歌单作为一种新式的歌曲组织形式,强调了用户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是一种经过验证的有效的推荐形式,并可以有效地辅助多端同步功能,但在当时,这种方式还是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在上线初期便主打让用户自生产歌单是很冒险的行为。

通过让大批音乐人入驻网易云音乐,并鼓励他们生产自己的歌单,在微博等媒体上进行分享,吸引用户加入网易云音乐并关注他们,在发现音乐这个维度上,有以下好处:

  1. 利用“标签”帮助分发:关注音乐人实则是关注了隐形的“标签”(类似于今日头条等软件设置的标签喜好选项),以便在冷启动期这样缺少用户行为与用户关系链的情况下进行歌曲的分发。
  2. 鼓励用户进行歌单创建:教育和鼓励用户效仿音乐人建立自己的歌单(第一批用户是歌手、DJ、乐评人、资深乐迷以及网易的成员,其中,歌手在带领羊群效应上的效果是最明显的),这有利于快速营造起以歌单为线索的氛围,丰富产品用于发现音乐的架构。
  3. 挖掘曲库和增加听歌行为:音乐人是音乐行业的专业人士,具有优秀的音乐审美,对于大众有一定的权威性。引入他们能够实现对曲库的深度挖掘,并且相较于小编推荐而言,由他们进行歌曲推荐能够减少抵触感,更具说服力,增加用户产生听歌行为的可能性,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个性化推荐的精确性。
  1. 音乐人入驻拉近了歌手与粉丝之间的距离:音乐人有自己的主页,并可以发布动态、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同时可以在软件内实现与粉丝的互动聊天,相当于一个“音乐微博”,贯彻了网易云音乐的定位——音乐社交。
  2. 在产品外部,运营上也采用了音乐人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分享歌单的策略,在一次引流的同时,可能带动粉丝也在微博上分享歌单,实现裂变。

离开产品本身在功能和理念上的自洽,在用户侧:

  1. 与微博类似的明星率先入驻的噱头是粉丝不可抗拒的加入网易云音乐的理由,明星创建的私人歌单这样在其他平台上无法见到的独家的内容更是为加入网易云音乐增添了一丝义不容辞。(在音乐人的选择上,第一批音乐人包括陈楚生、李霄云等,等较为小众、文艺,相应的粉丝圈层与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定位是相符的,并且能够沉淀出较好的氛围)

这一行为在产品上游也形成了良好的效应:

  1. 音乐人在网易云音乐分享自己的动态、私人歌单以及跨界成为大牌DJ等,除了帮助歌曲宣发外,能够提高人设的新鲜度,有利于更好地塑造艺人的IP,提高商业价值。此外,如果有艺人在此中吃到红利,能够吸引更大牌更多样的音乐人入驻网易云音乐。
  2. 音乐人在网易云音乐中积攒的粉丝,相当于是对粉丝群的一次筛选,如果不以路人盘为主要对象,那么将网易云音乐作为版权合作甚至其他深度合作的伙伴,对歌曲的传播是更为有利的。这同时也帮助网易云音乐提前布好版权等版图,为音乐产品的后半场竞争积累弹药。
  3. 一批音乐人的入驻为全面的音乐人平台的建立奠定基础,有效的弥补了网易在音乐行业积累不足的缺陷,对于后续培养独立音乐人等影响音乐行业的动作创造可能性。

DJ入驻与音乐人入驻有着相似的效果,并且DJ能够对音乐进行更深刻的解读,深受小众资深乐迷的喜爱。DJ电台推荐音乐是一种非常完善的音乐发现方式,而网易云音乐通过重整门槛,让DJ节目重唤活力。

由此,音乐人入驻和DJ入驻,从产品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来看都是很好的选择,在初期代替歌单作为宣传重点更是能创造良好的效应。

短暂地将音乐人和DJ入驻作为重点宣发功能后,网易云音乐开始了对UGC歌单部分的发力。

  1. 歌单迁移:作为音乐行业的后来者,从红海市场中获取用户本质就是从竞争对手中转移用户,在网易云音乐1.3版本中加入了从豆瓣和虾米迁移精选集的功能,虽然该功能仍留有争议,但从结果来看确实成果斐然,以较低成本的方式获取了小众资深乐迷并丰富了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2. 用户成长体系:从竞争对手处获取歌单和用户毕竟是一时之计,激励用户持续生产高质量的UGC歌单才是长久发展的正道。为了充分挖掘用户的爱现心理以给UGC歌单内容助力,网易云设置了一套用户的成长体系:根据用户创建的歌单在一周的收藏数和播放数,形成明星用户榜和歌单达人榜。

图3-10. 网易云音乐相关截图

日益丰富的歌单以及人性化的歌单分类与推荐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正式上线仅一个月,就有高达80%的用户选择收听歌单,足见用户对歌单的喜欢。

虽然从现在回看,网易云音乐的音乐社交野心是在产品内部大有可为,建立闭环的社交社区,但在第一阶段,其版本更新主要是在提升用户发现、分享音乐等方面的用户体验(歌词搜索等)以及打通域外的分享渠道(创新的分享方式:歌词分享;主流的分享渠道:QQ、微信、微博等),目的在于建立口碑以及引流、丰富用户的关系圈数据等,大噪一时的歌曲评论在1.4.0版本才上线,而到了接下去的第二阶段才对评论区进行发力:结合评论和大型运营活动实现用户数的快速增长。

播放页设计:黑胶唱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歌单等是第一阶段主打的差异化功能,但最先引起口碑的却是网易云音乐的播放页:黑胶唱片的设计展现出满满的怀旧感和逼格,吸引了无数资深音乐爱好者。

图3-11. 网易云音乐相关截图

这一阶段的运营重点在于提升用户体验和进行产品引流,做好产品的冷启动。

具体包括配合产品工作,及时回应用户评论,并反馈至产品更新,对于种子用户的留存和口碑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个性化推荐功能上线伊始,为了更精准的进行推广,开展了趣味的音乐口味小测试,并联合明星进行测试结果分享,吸引用户参加测试,为冷启动时期的个性化推荐积累数据,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线下渠道包括入驻音乐节、开展知音汇等沙龙、聚焦校园市场启动校园音乐开放日,除此之外,后期红极一时的地铁营销,在这个阶段也进行了一次“中试”:在杭州定安路地铁站设立“音乐加油站”——在那里摆放了100台安装了网易云音乐APP的iTouch,供上班的白领们免费领取、享受音乐 ;

线上的运营内容也相当多样:

  • 对重点功能进行推广:如明星歌单分享,容易引起话题的歌单分享(如做爱时适合听什么音乐,转赞在同期微博中极高),歌单精选和小编推荐(完善UGC歌单的激励体系)、正版320K超高音乐品质、分享歌词送你专辑活动……
  • 网易云音乐在营销上独具一派的品格在此时已经有所展现,结合热点事件《中国好声音》的播出,联合微博kol带领用户互动吐槽,开展#网易云音乐好声音辣评团#活动;结合七夕情人节,开展定制电台:我们的情歌活动。
  • 同时,在运营上网易云音乐还爱打情怀牌,对独立音乐这一小众领域进行了立体的扶持(开展独立音乐人招募计划,在微博上定期分享原创歌曲榜),为后台曲库引流的同时加深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吸引音乐深度爱好者加入。
  • 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还在音乐资讯上进行了较深度较密集的分享(如#云音乐日历#、#云音乐小知识#等),虽然可能对于用户数提升等目的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树立了品牌的专业性形象。

这一阶段,网易云音乐从产品和运营上努力为产品引流并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核心是发现与分享音乐的体验),打造专业的音乐人平台,吸引用户并留住尝鲜的用户,激励用户的成长,为后续音乐社区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3月25日,网易云音乐公布用户数据,自去年4月初上线以来,网易云音乐取得:2000万用户,其中北、上、广用户最多,分别为360万、270万和225万;网易云音乐共收录400万首音乐;用户共创建歌单3200万个;另外还有超过500位歌星入驻网易云音乐。可见,这时的探索是非常成功的。

3.2.1 主要版本更新内容与分析

图3-12. 网易云音乐成长期主要功能更新(来源:APP annie)

这一阶段配合运营以及前期积累的口碑,网易云的用户规模实现了快速大幅的增长,社区是用户大量涌入的助力因素之一,但随着用户数的增长,社区氛围也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以免影响用户体验,造成大批用户的流失。

因此,这一阶段的功能更新更多的集中在社区氛围的建设和防卫上,尤其是评论区进行了多项功能的改进:评论支持打标签并新增支持查看更多精彩评论,优化了优质评论的露出,提升用户的互动意愿,同时激励用户产出更好的评论内容。评论的区域从歌单、单曲和专辑外,还延伸到了MV区域,深化了产品的社区氛围。此外,评论举报增加“无关评论”选项,更好的维护了评论区的氛围。

在发现音乐上,本阶段的实质更新较少,少有的亮点是推出了跑步FM,产品的核心功能——歌单已经在上个阶段获得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产品的整体架构趋于成熟,为了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的潜力,同时为网易云音乐带来新的色彩,在2014年这样运动市场蓬勃发展的时间段,网易云音乐上线跑步fm,深化了云音乐与线下场景的连接,同时带来更广阔的付费想象空间。

由于版权之争已渐渐浮出水面,为应对版权四处分散造成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网易云在2.2.0版本上线音乐云盘功能,该功能提供了在网易云音乐端统一管理音乐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挽留核心用户的作用,同时,由于该功能需要下载电脑客户端,对提高相关用户的粘性有所帮助。

这一阶段,网易云音乐开始了对付费方式的探索,紧跟竞品的脚步,推出了SQ音乐的付费音乐包,是继三元畅听包后推出的又一项付费方式,由于前期已经有过尝试并且相较于竞品而言该业务费用较低,因此本阶段用户对于付费业务的抵触情绪还算ok,不满意的部分主要是认为SQ音乐的选择较少。

另外,可以从更新中看出,网易云在这一阶段进行了几次扩展用户群的试图:

首先是在2.8.0版本时期,配合运营,在宣布用户数突破一亿的同时网易云启动了一场真人秀形式的“明星对抗赛”——2015年度音乐盛典“音乐大战”活动,相较在产品上线初期入驻的音乐人而言,本次参与活动的艺人更为主流(徐佳莹、got7、白举纲、4min、UNIQ、徐佳莹、got7、白举纲、snh48等中韩艺人及团体),更能带动粉丝经济(也是这阶段付费业务探索的需要),可以为网易云撬开更低龄的用户市场,避免在用户增长上过早地进入瓶颈期。这次“音乐大战”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该推广时间段内网易云音乐的下载量实现了第一次爆发性的增长,两个月内便翻了一番。(见下图:图3-13. 2015年9月前的安卓端下载量汇总(来源:酷传))

瞄准下沉市场,针对三四线城市的低龄人群,4.0.0版本中,网易云上线了短视频功能,开启了音乐产品视频化的尝试,为社区引流找到了一个新的入口,试图让大众关注到网易云的更大的野心:泛娱乐内容社区中不仅只有评论区。

虽然这一阶段是侧重用户量增长的时期,但未雨绸缪的网易云音乐也早早开始了盘活用户的计划:

  1. 2.5.0版本中新增了积分商城和用户等级,有助于提升核心用户的活跃度。
  2. 粉丝经济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在通过音乐大战吸引一大批粉丝后,网易云陆续上线明星定制皮肤、明星闹钟并更新云村交流会实现爱豆的实时互动,为粉丝用户提供网易云独有的个性化体验。
  3. 社区是盘活用户的极佳场所,正如之前提到的,这个阶段正是评论区火到发紫的时期,对社区的严格管理,结合围绕评论区所做的大型营销活动,网易云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并以好的内容和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评论区等社交活动中,上线短视频或许也是看到了其巨大的盘活用户的潜力。

在初期,延续了上一阶段的运营重点,网易云音乐在上线2.0版本之际,启动“音乐体验师”活动,收集资深乐迷等核心用户对产品的意见,帮助产品向更好的方向迭代。

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核心用户后,阶段性的运营重点从产品移到了拉新上,15-17年是网易云音乐用户数激增的时间,优异的用户增长与该阶段的大型营销活动是分不开的。

虽然上一阶段在杭州地铁中展开的音乐加油站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这以创新性的切入点在红海市场中劈开蓝海的公司或许在这创新的运营活动中寻找到了自洽,先是把音乐加油站从大本营杭州复制到用户最密集的广州以试图获取更多白领的青睐,接着瞄准大学生用户在北京国贸地铁站进行了校园歌手大赛的宣传,在音乐大战时期,根据之前的经验,在线上进行大规模宣传的同时,网易云音乐在机场和地铁铺设宣传,射猎粉丝经济,成功实现下载量翻倍。

17年,因评论区和UI设计火极一时的网易云乘胜追击,进行品牌焕新,启用全新slogan“音乐的力量”,展示了将继续深耕社交的决心。配合品牌升级,网易云利用高口碑的两大UGC内容——评论与歌单,在前后推出乐评专列、音乐专机的系列推广活动——其差异化的内容、切入点和推广渠道以及结果上的破圈性和影响力可谓是营销中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 用户圈层:白领;用户情绪洞察:孤独
  • 媒介选择:地铁(目标人群高密度集中地;封闭场所易引起情感发酵)、微信(目标人群主流社交软件;同城活动靠熟人社交实现刷屏与裂变从而以较小的投入为影响力波及全国领域点燃火焰
  • 传播的内容:“文案简单、一语中的、能脱离歌曲环境被理解”的乐评(利用共鸣吸引群众自发传播;本身具有情感导向的文案降低用户分享门槛;设计上经典的网易红配色抢眼且有美感;内容具有差异性,放大UGC内容对产品的引流作用,吸引新的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
  • 效果:强化网易云在情感上的传递,为新slogan“音乐的力量”造势。利用社区的优质内容引流有利于社区的活跃度提升与用户量增长并形成良性循环。
  • 用户圈层:白领;用户情绪洞察:飞行中的枯燥
  • 媒介选择:飞机(封闭场所:无网络,与日常生活有割裂感,枯燥无趣,且时间较长)
  • 传播的内容:有趣、有代表性的歌单(网易云音乐的核心功能,由用户自发对歌曲进行二次组织,相较同类产品具有差异性,且在产品内部这些歌单已经被证实在用户间有很好的热度,对于品牌营销是很好的利器;对比乐评专列,音乐专机使用音乐能够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相较于文字性的热评更适应于时间较长的飞行场景,能够覆盖消磨时间、以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等多种需求)
  • 效果:再次为新slogan“音乐的力量”预热,且歌单功能与评论区相比更靠近核心用户,从乐评专列到音乐专机,从浅到深地让更多用户认识到网易云音乐)

这一阶段,网易云音乐产品和运营的重点放在拉新上,产品上主要表现为注重管理社区氛围并试图拓宽用户群,运营上启用大型营销活动,洞察用户心理、活用社区内容实现破圈与引流。

光明网讯(记者陈晨)在线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4月11日在上海召开发布会,在公布用户数突破3亿的同时,对外宣布公司近期已完成A轮融资。

3.3.1 主要版本更新内容与分析

图3-14. 网易云音乐衰退期主要功能更新(来源:APP annie)

自4.0.0版本,网易云拥抱下沉市场,以短视频为入口,试图撬开三四线城市的低龄学生,且配合品牌升级和几个大型营销活动,用户量迎来新一轮爆发,但17年8月,随着大量歌曲下架,网易云音乐出现危机,活跃用户数减少,开始衰落。本阶段的实质更新较少,主要是在新的音乐媒介——视频上做文章。

针对网易云的天使用户——大学生群体,在七月的毕业季,网易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个活动,活动的预热放在6月29日,以一张文案为”两根手指,能做什么“的悬念海报在短短24小时吸引了近100万播放量。7月1日,网易云正式揭晓了”毕业放映厅“活动,该活动类似”淘宝二楼“,在限定的毕业歌单中设置彩蛋,双指下滑便可以进入黑胶唱片背后的放映厅,通过五分钟重温”毕业三部曲“,活动的创意以及其中精准的情感洞察在毕业季的场景之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上线不足24小时,歌单播放量便突破160万。这次的创意也是对4月前上线的短视频功能的宣发,表明了除了评论区之外,网易云音乐在音乐社交和情感传递上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短视频的初衷更多是为了开拓下沉市场,但是在宣传上以大学生这样兼具好奇心和包容心以及分享欲的天使用户为目标群体,并利用毕业季的环境使营销效果放大,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产出更好的宣传效果。

2017年7月25日,在声势浩荡的几次推广活动之后,网易云音乐发布了全新Slogan并上线同名全新品牌影片「音乐的力量」。

2017年8月7日,网易云音乐×农夫山泉“乐评”正式上线,与“乐评专列”和“音乐专机”一致,本次网易云的营销内容依然是其优质而独特的UGC内容,是新slogan“音乐的力量”推广环节中的一环,但将媒介从一二线城市交通工具转向矿泉水瓶,标志着相比于前两次营销活动,本次的营销已不再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白领阶层的笼络,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农夫山泉的下沉渠道,辐射至三四线城市用户,实现与上线短视频功能的自洽。

2017年10月26日,在发布扶持独立音乐人的石头计划一年后,网易云音乐宣布首批作品即将上线,同时在微博上对于其子计划——云豆现场也展开了密集的宣传,这一系列消息是对于因版权受困的网易云音乐而言是一大利好信息,此外,在头部版权资源上,反垄断的局势也在渐渐铺开。

2017年11月18日,继农夫山泉后,网易云与另一“红色”的快消品——可口可乐联手,在上海大悦城开展了一场名为“经典的力量”的主题投影灯光秀,利用动感的灯光秀配合积极的文案与歌词鼓舞年轻用户对抗丧文化,再一次强调网易云音乐不仅是听音乐的平台,更是传递力量甚至激发力量的平台。在利用评论区文案先后打造“乐评专列”和”农夫山泉乐瓶“之后,网易云没有再次试图让朋友圈都看哭,而是打造了一个氛围正能量的活动,足以见网易云在品牌调性维持以及社区氛围维持上的警觉性。

与此类似的还有2018年1月4日,网易云在北京团结湖地铁站的新年献礼活动——“镜面长廊”,同样是利用了评论区中的热评,与上次在地铁中开展的乐评专列不同,这次的活动充满了正能量的气息,寓意为“照见自己,照见希望”。网易云在寒冷的冬天,辞旧迎新的关头开展这两场线下营销活动,在继17年上半年几次洞察用户情绪的营销活动之后,对营销活动的立意进行拔高。

几次营销构成了新slogan“音乐的力量”非常完整且成熟的营销专题: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季节,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不同的媒介,出色地达成了不同的目的:

  1. 先是针对白领人群,以最火的评论区文案看哭朋友圈,制造影响力,再以更深度更核心的歌单功能为漫长的飞行增添趣味,这一阶段的宣传实现了破圈,很好地宣传了网易云音乐“音乐社交”的定位,同时为品牌升级造势。(白领:通勤工具)
  2. 针对大学生群体,利用毕业季热点,结合新内容短视频打造煽情彩蛋,为音乐内容生态更大的可能性制造悬念。(大学生:线上)
  3. 此后,根据开拓新用户层的目的,同样以能够打动人看哭人的评论为内容,跨界农夫山泉,利用快消品渠道,深入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快消品)
  4. 之后,在多次看哭群众的活动后,在推广的后期,针对一线城市的年轻群体,在一年的末尾和新一年的开启阶段,利用评论与其他创意的结合,不再意图看哭朋友圈,而是传递希望,激发力量,实现从了解用户到鼓舞用户的立意上的拔高,为品牌升级的系列推广画下了非常圆满的句点。(一线城市年轻群体:商场、通勤工具)

这一阶段,网易云音乐产品的功能上向下沉市场偏移,向视频化转型。运营上,由于网易云音乐发布新slogan并进行品牌焕新,因此针对不同用户群进行了专题性大型营销。

3.4 第四阶段:成熟期(2018年初-至今)

3.4.1 主要版本更新内容与分析

图3-15. 网易云音乐成熟期主要功能更新(来源:APP annie)

深入视频化:经过上一阶段的预热后,在5.0.0版本中,网易云音乐的产品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增全新视频页,进一步增强了网易云音乐在音乐内容上的多元化属性。5.5.0版本中,视频化也在歌词分享上做起了文章,将歌词分享和短视频做结合,相当于将歌词分享、黑胶唱片设计和试听功能同时搬到了域外,是网易云在视频化方向上一次“小而美”的尝试。

频繁推出新功能:除了深入视频化转变之外,5.0到6.0阶段还频繁地推出了很多新功能。

一是从整个大环境看,人口红利消失,用户手机使用时长见顶,而短视频的强烈进击又让各赛道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网易云音乐不得不思变;

二是在音乐产品中,虽然99%的版权已经实现了共享,但真正让各大巨头兵戎相见的实质上是剩下的的1%的版权:200万评论的《晴天》在周杰伦歌曲全线下架后也不过成了一场空,纵使到了18年,版权依然是网易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网易云因而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一条尽量不依靠版权的道路;

三是经过短暂的衰落期,随着后版权时代到来,网易云迎来了产品的成熟期,比起吸引用户,扩大用户群,更重要的或许是提高用户的体验,做好用户的促活、促留存与转化。与之相对应的,这个阶段,将网易云在版本上的主要更新梳理如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音乐品味形成的时间段向前推移,因此网易云顺势将用户群扩展至三四线城市更幼龄的学生党,推进短视频化,同时顺应他们的喜好上线了鲸云音效。同时,随着产品的发展,较早接触网易云音乐的用户也在成长,曾是大学生曾是初级白领的他们也纷纷迎接了人生的新阶段,或许是出于满足这部分用户体验的需要抑或是丰富产品的差异性召回这些曾经的老用户,网易云上线了亲子频道,亲子频道对于版权的依赖性较低,同时,亲子频道的垂直特性可能为网易云带来更广阔的付费可能性,与这一阶段的提高转化的目标相适应。

能够避开版权之争的尝试还有网易云在5.6.0和5.8.2相继上线的古典专区和sati空间,前者跟亲子频道的上线有一定的承接性,或许是在亲子频道推出的过程中发现了古典音乐的推行可行性,同时,古典音乐作为较高门槛的音乐形式,为其设立专区可以增强平台在音乐的专业属性,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用户在平台泛娱乐化转型上的消极心理。潮汐等软件的风靡足以说明正念解压市场的爆发潜力,而冥想的受众与网易云的主流群体高度相似,且其对现代人内心的慰藉作用与网易云前期的几个破圈营销在内核上是相通的,推出sati空间,能对主流用户群的体验实现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也是将前期的营销产品化的一个举措,可能能够依靠此功能引起社交媒体的新一轮分享热潮。此外,老生常谈的版权问题也和该功能关联不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差异化尝试。

经过之前的探索,这一阶段网易云已经建立了较为丰富的盈利模式,并于5.3.0版本升级会员模式,本次的升级使得网易云的付费会员机制更向市面上的竞品靠近,普通会员和豪华会员分别变为音乐包和黑胶VIP,其中,黑胶VIP的主要特权包括票务特权、商城折扣以及一些个性化服务,应当是希望利用主流的付费业务带动附加的付费业务,以建造更综合更一站式的音乐平台。

在社交部分,这一阶段也有一些版本上的更新,首先是在5.1.0版本评论区的标识从原先的999+变为1W+,10W+,甚至100W+,这应该是看到《晴天》等歌曲的评论区激增效应,对粉丝用户而言,这种方式的评论数分级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激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评论区变得更加活跃,但同时粉丝经济的涌入以及对于评论数的“攀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论区的氛围,如出现刷屏的应援信息甚至出现粉圈之间的纷争等,对于评论区氛围的维护是一大挑战。除此之外,5.7.4版本推出了音乐密友功能,通过听歌品味匹配相似的人,即利用songmate来寻找soulmate,该功能最早出现在18年的年度报告彩蛋中,从彩蛋变为正式功能,预告了网易云音乐在音乐社交上更大的野心。

6.0版本后的网易云依然有较多的动作,视频化作为之前主推的变动之一,随着网易云在不同方向上的尝试增多,也不过成为了泛娱乐化的一角。在上线mlog后不久,网易云将视频并入云村内,将电台升级为播客,并新增K歌功能。总之,整体产品架构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音乐内容的边界明显扩大:发力长音频赛道,推出全新内容版块“声之剧场”;二是在社交方面,网易云做了不同力度的尝试:软性的尝试例如一起听功能,硬性的尝试例如云村交友,更娱乐性的社交功能例如K歌功能。可以看出,网易云在现阶段的迭代趋于多元化,深化平台社区属性,提升其与“Z世代(网络世代)”群体的用户黏性。

由于其已经是一个在营销上非常成熟的产品,加上有着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和鲜明的品牌特性,网易云的变现在这个阶段有许多可能性,除了产品内部的会员售卖之外,还有多元化的品牌联名,如悦诗风吟、三枪、SPACE、亚朵酒店、海底捞等。通过不同领域的品牌联名,网易云让音乐渗透到更多场景,接触到更多的用户群体,并且深化品牌的多元化性和创新性形象。

商业化部分的尝试当然也不会忘记粉丝经济,疫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也让音乐市场提前接受线上化变革。网易云音乐牵手TFBOYS独家推出TFBOYS日光旅行七周年演唱会,并售卖相关周边,如时下最流行的盲盒等,最终这场演唱会达成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78.6万的记录,打破线上付费演唱会世界记录。

作为音乐平台,在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探索之外,网易云也在音乐上有多元的探索,功能上如前所述纳入了多元的音乐内容和呈现形式,在运营上,网易云则是持续性地推出了不同的企划:有较为小众独特的曲风相关企划用以宣传国风、电子和摇滚音乐,也有迎合复古风潮发起的经典翻唱企划,更有现下讨论众多并且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大热IP相关的女性追众创合辑企划,网易云用多种新奇的企划证明了其在音乐领域上广阔的可能性,在吸引更多用户的同时,也积累了与头牌艺人达成合作的筹码(如与张杰的战略合作),同时还激发了更多原创音乐人的加入与创作,可能触发内容与用户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网易云引以为豪的社区却为网易云带去了危机——使网易云音乐变身“网抑云音乐”,面对形象危机,网易云展开了阶段性补救行动:先是联合心理平台升级云村治愈行动,推出抱抱彩蛋;再是制定新版云村公约,对恶意说不;此外,网易云还招募万人乐评团,征集有爱、有趣、有料的乐评,试图让社区氛围焕然一新,传递音乐美好力量。可以看出,在社区氛围的监督管理上,相较于上一个阶段,网民对网易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易云当前甚至今后面临的挑战会更大,要在社区氛围管理和引导上更快更大地跨步。

这一阶段,网易云音乐产品迭代的关键词是多元化,深化平台社区属性,提升其与“Z世代(网络世代)”群体的用户黏性。运营方面,网易云的商业模式更加成熟,除了跨界联名之外,抓住疫情的机会深化线上付费服务也让网易云再次从粉丝经济中获利,此外,作为音乐平台其展现出了出众的企划能力,预测会在今后与音乐人达成更多更深入的合作,革新现有合作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网易云特色的社区氛围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社区氛围的管控依然是运营当下与今后重要的课题。

  • 网易云音乐迭代路径深度分析(@野猪)

本文由 @泡泡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你有多久没更换过手机了?自从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还有什么功能是可以激发你购买欲望的?你是否觉得千篇一律的手机让人审美疲劳?

相信至少95年之前生人的朋友们记忆中,手机绝不仅是如今外在差别只能体现在挖孔的位置、摄像头的布局和后盖材质与颜色上的样子,而应该是下面这样:

这三台手机都来自iPhone诞生前一年的2006年,分别是诺基亚的N73,摩托罗拉的K3和索尼爱立信的w850,具备各具特点的形态和色彩是前智能时代手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现在是2022年七月,距离1987年十一月中国大陆第一台大哥大入网已经过去近35年,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持续地推动着移动通信设备不断攻城略地,在一路消灭了固定电话、Mp3/4、便携数码相机,侵占了电视、电脑、游戏机的大片领土,终于成为统一霸主的今天,手机却突然变得无聊无趣了。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暂时不表,今天只想简单和大家回顾一下,如今高度同质化的手机,在其精彩纷呈的进化过程中经历过哪些精彩的时刻。

前言稍多,让我们赶紧进入正题,就从大哥大开始。(防杠声明,本文仅以作者个人认知列举手机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部分标志性时刻、品牌和型号,欢迎补充讨论)。

【第一部分】 开天辟地的80、90年代,摩托罗拉的峥嵘岁月

首先,手机进化史的第一篇章一定是属于摩托罗拉的,前文提到的1987年十一月入网的第一台设备就是摩托罗拉的大哥大。从大哥大到二哥大,再加上此前的传呼机,摩托罗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是移动通信的代名词。

在90年代,大哥大造就了不少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画面,原因之一应该就是这玩意儿的块头确实是藏不住,几乎只能握在手上。而后来逐渐小巧的二哥大在代替了大哥大的地位之后,出镜率就明显变低了。在一样的配色、一样的设计语言,一样简单的显示方式(你甚至不能称它为一块屏幕)之外,我们还是能看到手机迅速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趋势的,而这一趋势也将始终贯穿之后近二十年的发展始终,直到iPhone和安卓问世之后而终止,再到三星note系列引领到反向的趋势,后文再表。

因为当时的网络是模拟信号,通信质量极差,所以即便身形庞大,但还是需要对着送话器扯嗓子以确保对方可以听清。对当时的大佬来说,大声讲话除了让整条街知道自己有一台大哥大的作用之外,也可能真的是因为电话对面听不清楚。

就大哥大而言型号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管是功能还是外观,不同型号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这里就举一个比较好记的型号:8800x,它是1988年上市。对应一个同样好记的二哥大型号9900x,是在1993年上市,这两位大佬的体重分别达到了:531.4克和242.3克,名副其实的居家防身利器。

可以说摩托罗拉大哥大和二哥大的形象贯穿了几乎整个90年代,直到1999年一位挑战者诞生:诺基亚3210。当然在3210上市之前的一年诺基亚就已经凭借5110及其搭载的贪吃蛇小游戏初步奠定了江湖地位,但相比之下,显然是在此后爆卖1.5亿台的3210更具有标志性意义,它的诞生宣告了第二位武林盟主的时代正式开启。

有趣的是同样在1999年,摩托罗拉也有一台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机问世,308c,中文昵称掌中宝。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相比它的两位大哥,308c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确实可达到尽在掌握的程度。在今天看来,308c的电池安装方式非常有趣,它竟然是安装在手机前盖上的。同时308c也继承了大哥大时代电池也需要承担一部分机壳的设计思路。

虽然机身体积重量甚至使用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8800x,9900x到302c我们都能看出来风格的延续,比如标志性的黑色塑料机身,小小的屏幕,尽可能保证听筒靠近耳朵、送话器靠近嘴巴的机身形态设计,无不透露着作为那个时代行业标杆对于手机的理解——用来打电话,要能听得清楚,要能让对方听得清楚,这是一种追求,同样也是一种偏执。而故事后续的发展我们也知道了,诺基亚率先为手机带来了娱乐属性,凭借产品理解的领先,一举替代了摩托罗拉的地位。而在十年之后诺基亚又因为偏执丧失了发展的机遇,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不管怎么说,1999年两台代表性的手机基本定义了下一个10年手机形态三大流派中的两个——即直板和翻盖,而第三大流派滑盖的现代鼻祖西门子SL1088同样是在该年问世,甚至它还是第一款量产的彩屏手机,不得不说,世纪末的1999真是个神奇的年份。

【第二部分】 新神降临,诺基亚称霸的世纪初大战

进入新千年,手机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的繁荣,国际品牌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飞利浦、阿尔卡特、三星、LG、松下等,国内品牌如波导、TCL、夏新、海尔、康佳等,要么雄踞市场一方长盛不衰,要么你方唱罢我登场,给市场带来了无尽的活力。

不管各家厂商如何创新,但在市场霸主诺基亚的引领下,有一个主题是永远不会不会变的,那就是结实,结实,还是TMD结实,诺基亚在2000年推出的3310和3210一起,长期作为各种恶搞诺基亚结实的素材而广为流传,它两加起来累计卖出了近3亿部,可见当时的市场和用户对诺基亚的产品理解是绝对认同的。

在此基础上诺基亚乘胜追击,接连推出数款搭载S40和S60 GUI的经典机型,并逐渐在系统工具预装、音视频格式支持、数码拍摄、网络访问等应用方面迅速完善起来,短短数年,手机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全能移动平台的各项条件。这一时期诺基亚的经典机型数量太过于爆炸,属于开创性、口碑、销量三开花,为了不让文章看起来像诺基亚辉煌简史这里就只列举两个极具代表性的:7610和1110。

2004年3月,诺基亚7610在德国发布,此时距离2000年旗舰机型3310发布仅过去三年半,诺基亚就带着自家手机从基本只能电话短信砸核桃的石器时代,大踏步来到了多媒体时代。7610配备了65536色分辨率176×208的TFT彩色显示屏,一颗100万像素摄像头,并支持WAV和MP3等格式铃声,同时搭载的塞班7.0 S60系统使其具备良好的应用扩展性。当然如此豪华的配置并不是7610在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因素,因为即时有了摄像头,能听音乐,甚至还能上网,但手机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作用仍然是电话短信砸核桃。而让7610成为经典的毫无疑问是成龙和新警察故事。

7610独特的非对称柳叶造型,镜面雕花的背壳,红白拼色的机身纹路,令其辨识度爆表,在影片中的表现就好像异世界科技一样耀眼,就算只用它来砸核桃。。。那也一定是科技感的核桃。总之7610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代街机机皇。诺基亚7610到底有多经典,即使在进入2020年代的今天,还有人在通过为它招魂来骗流量。这个YY出来的7610 5G,你觉得怎么样?

诺基亚7610在大陆上市的市场定价高达5400元,要知道那可是200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区区五千七,相当于购买一部手机需要花掉一年的收入,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万,iPhone 13 Pro Max的中间配置约1万元,对中国人来说7610相当于比iPhone 13 Pro Max贵3.5倍左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买大件方面总是能表现出惊人的购买力。

同样就像苹果已经靠高端机赚麻了,但还是不忘推出平价机型来服(赚)务(取)更(穷)多(鬼)用(的)户(钱)。诺基亚在2004年3月推出全能机皇7610的情况下,一年后的2005年6月又推出了1100这种单色屏返祖机。不过与苹果不同的是,对诺基亚来说7610可能更像是秀肌肉,而1100才是初心,对于更广大用来说来说,多花数倍的钱获得一堆并不怎么会用到的功能和科技感还是太奢侈了些。毕竟最核心的功能还是电话短信砸核桃嘛。诺基亚1100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单一销量超过2亿部的手机,说它为移动通信人口的普及做了巨大贡献也毫不为过。

在诺基亚疯狂开疆拓土的00年代头几年,曾经的一哥摩托罗拉还在热衷于给掌中宝系列做各种小幅的优化升级———就像他们曾经在大哥大和二哥大身上做的事情一样。一直到连诺基亚的尾灯都看不见,MOTO才终于大梦初醒,在2004年9月推出了自我的颠覆之作V3。

凭借剑走偏锋的超薄翻盖设计,MOTO总算在即将要掉队的时候杀出了一跳血路,拉丝金属外壳,超薄机身,尽管30万的摄像头在当时都已经不够看了,但是利用上盖副屏自拍却成为了它的独门绝技,可以说V3展示的就是MOTO创新的气质的魄力,也是V3自我颠覆的成功让MOTO跟上了时代,没有像10年后的诺基亚一样被掩埋在时代的尘埃中。这样的气质似乎也伴随了MOTO许多年,在每个时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口碑和销量还不错的产品推出,每次你以为它掉队了,它会用产品告诉你:爷还在。

在国际厂商如同武林高手般内修真气、外练招式的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一众品牌争夺市场,但彼时因为技术实力差距太大,国内品牌只能像少林寺的小和尚一样简单学学腿脚,下山靠自吹自擂混口饭吃,所谓贸工技对当时的中国企业而言确实是更普遍的选择。而说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不是指技术,而是营销)你会想到谁,我想多半会是波导。在2000年春节前后,忽如一夜春风的手机中的战斗机响遍全国大街小巷,甚至直到2007年还能成为春晚小品中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一个爆梗,传播度有多惊人就自不必多说了。

但营销和产品力严重不匹配的尴尬就体现在,你知道有一个品牌叫波导,但是你能想起它某一款型号的手机吗,好像是很难的,在波导所推出林林总总的产品中,相对知名度较高的应该是2002年上市的s2000和2003年推出的女人星F1。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靠外观设计和低价策略寻找错位竞争的空间,国产手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艰难求生的阶段。

时间来到2004年,在经历了新世纪前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手机作为一个便携设备已经初步具备了与现在相匹配的地位:首先它可以砸开核桃之后还能照常使用,其次它通话清晰、打字顺畅,除此之外它可以听音乐、拍照片,可装电子词典,可以玩游戏甚至可选择的Java游戏还不少,可以上网甚至可以聊QQ。当每家手机厂商具备的基础能力差不多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垂直发展,就是突出手机的某一特质,主打细分人群。于是手机纷纷冠上了各种定语,如音乐手机、拍照手机、游戏手机、商务手机等。

【第三部分】 音乐、拍照、游戏手机各领风骚

说起音乐和拍照,终于可以轮到索尼爱立信发言了。2001年索尼和爱立信分别出资50%成立了索尼爱立信,这一组合可以说是相当地取长补短。看上去行业在很早就相信手机终将成为一个综合多媒体平台,因此索尼和爱立信才分别拿出自己在通信和多媒体方面的看家本事,合资成立了索爱。在经历了数年不温不火的发展之后,索爱终于乘着手机娱乐化进阶的东风腾空而起了。2005年,索爱推出了W800和K750两款手机,分别代表了音乐和拍照两个核心需求。

从软硬件来看二者其实是同一款手机,同样是200万像素摄像头配备虚按快门对焦,只不过主打拍照的K750后盖设计更接近数码相机,支持同样的音乐格式,只不过W800带Walkman播放器并标配入耳式耳机和500MB记忆棒。凭借清晰的定位和索尼在年轻人群中的品牌影响力,这两款手机同时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不俗的销量。在同一时期其他厂商普遍也有主打拍照或音乐的手机问世,但毕竟不及索尼Walkman和Cybershot的积累。

不过说起来有趣,索爱大大方方在W800身上用了Walkman的品牌,却没有给K750配备Cybershot的名头,而是在1年后K800达到320万像素的时候才第一次在手机上使用。可能索尼当年觉得手机的音乐播放已经很能打了,但是拍照相比数码相机还是有亿点点的差距。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那之后的几年间,MP3和MP4就基本上被手机消灭了,而拍照到底是用手机好还是用相机好的争论则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当然这里说的好并不单指成像效果,也包括便携性和易用性等方面。

提到手机功能垂直细分的代表机型,有一个名字是一定不得不提的,依然来自于诺基亚,N-Gage QD。2004年是掌上游戏机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年,没有之一。在Game Boy家族掌机驰骋市场15年之后,任天堂终于在2004年推出了其第三代掌机平台NDS,而同年在家用机市场杀疯了的索尼也携PS之威名推出了自己的掌机PSP,这也是掌机史上唯一有可能挑战任天堂霸主地位的产品,在随后的数年间二者激烈的竞争最终以PSP虽败犹荣收官。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但因这个故事受伤的却是另一个名字,就是刚才提到的N-Gage QD。

如果不是遇到两个神仙打架,作为挑战者的QD大概率是能获得更大成就的。QD上市于2004年的3月,当时掌上游戏机市场还处于GBA统治之下,显然GBA对于N-gage的设计是存在一定指导意义的,这一点仅看二者的机身对比便能略窥一二。尴尬的是N-Gage QD实际是在对标着二代掌机做产品,但在推出之后却要和三代掌机打擂台,面对NDS丰富的玩法和PSP强悍的性能,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当然绝不能因此就否定N-gage QD的价值,甚至称之为失败,这是非常有创建型的尝试,是诺基亚作为市场霸主仍然在不断探索边界的体现。但N-gage QD终究是生不逢时,多年后当我们提起它,还是一个能玩很多游戏的手机而不是一台游戏掌机,这显然不是诺基亚想要的结果。

尽管当时手机在游戏方向的尝试算不上成功,但是音乐和拍照绝对是闯出了一片天的,在2010年代中期到末期的几年中,拍照手机和音乐手机都已经卷飞了。拍照手机这边传感器像素不断提升,镜头模组越来越大,外观越来越像数码相机甚至DV,有数码相机产品线的厂商纷纷在手机上用上了自家的影像品牌,没有影响品牌的则是找来老牌光学厂做认证背书,内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安卓阵营。

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N93,320万像素蔡司认证镜头,双向翻盖可以手持当DV使用;刚才提到的K800,320万像素,Cyber-shot软件支持,机械镜头盖开盖即拍;三星D908,这是本文第一次出现的三星手机,300万像素;还有当年绝对的拍照王者但是未在中国大陆上市发售的夏普V903,搭载320万像素CCD传感器和2倍光学变焦,对焦速度和成像素质都远超当时的竞品,只不过当时在国内比较少有人可以用到。

音乐手机这边,因为当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音质并不敏感(可能现在也是如此),除了索爱坐拥Walkman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大部分厂商主要在卷存储、外观设计和营销,如诺基亚n91是截至目前仍是唯一搭载机械硬盘的手机,有4G和8G两个版本;摩托罗拉E2不仅找来周杰伦代言,甚至还推出杰伦橙配色作为市场卖点;索爱把音乐手机概念贯彻到智能系统的机型W950。

【第四部分】 为男性设计的商务机,为女性设计的颜值机

做垂直和细分,娱乐是一个方向,那商务和效率自然也是一个方向,进一步又可以划分为强调外观、设计和定价的气质流和配备全键盘、触控笔、办公软件的效率流。二者互相渗透补充,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商务手机领域。前者的极端个例当然是威图Vertu,但作为奢侈品的它显然没有什么代表性,就不重点介绍了。

除此之外在大众消费品牌中称得上奢华手机一定有MOTO的AURA R1的一席之地,这款手机在2008年上市,定价高达惊人的1.6万。但从产品层面来看这个价格其实并不离谱,它拥有当时独一无二的圆形屏幕,外屏为蓝宝石材质,机身大量使用带有精美化学刻蚀花纹的不锈钢,钢材都能用出花,小米看了直呼内行。虽然MOTO自己给AURA R1定义为时尚手机,但是端庄大气且个性十足的外观设计,以及高昂的定价使其备受商务人士的推崇。

相比于气质流,效率流则更加百花齐放一些。但尽管各大主流厂商都有布局,有影响力的手机型号却并不算多,如上文提到索爱W950的兄弟型号M608,诺基亚E71,摩托罗拉Q,这个赛道不太成功的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当时的国人并没有很强的线上办公需求,二是受限于网络、硬件性能、软件易用性,这些所谓的商务手机并不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所以相应的产品在市场遇冷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既然聊到商务商务手机了,那么有两个名字一定是绕不过去的:windows mobile,以及多普达/HTC,在00年代末到10年代初的风云际会中,这两个名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稍后再详细展开。

最后在这个时代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是女性手机,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不占优的情况下,国产手机不约而同地打起外观设计的牌,目标用户也就自然而然定位到了都市女性身上。把这一概念用到极致是朵唯,甚至可能是唯一把女性二字写到品牌名中的厂商(未具体考证,这里不深究),但朵唯成立的时间是2009年,首发三款手机上市的时间都已经来到了2009年6月,算是侏罗纪晚期的恐龙了,赶了一个功能手机时代的大晚集,最终尽管营销做得轰轰烈烈,但实在没留下什么经典的产品让人追忆。

相比之下,深挖外观设计和目标用户营销,同时具有不错产品力的LG KG90才算是这个方向的集大成者,它上市于2006年4月,不仅I chocolate you的广告语极其深入人心,同时运用电容式触控达到的一碰你就脸红的效果让它看起来有超过同时期产品的科技美感。KG90的成功奠定了LG在今后多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始终秉持着为产品引入创新点的习惯,直到手机业务正式关停之前还是如此,偏执,但很有趣。

另外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夏普的SH9020,它上市于2008年,华丽的大翻盖加鲨鱼屏,这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基本是外星来客般的存在。但最让SH9020火出圈的时刻还是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被第一代带货女王——郭嫂牛莉完全带火,成为唯一可以被称为女性手机机皇的经典。

其实在功能机发展十年中,日系手机经历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就像澳洲大陆经历的生物进化一样另类,这其中的故事也是尤为精彩,且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但是限于今日的篇幅和主题,就只能来日再表啦。

功能机在经历了近10年的蓬勃发展之后,终于在2007年苹果春季发布会之后快速走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第五部分】 点燃智能时代的烽火,iPhone开启的群雄逐鹿

其实在iPhone问世前的很长时间里,功能机和智能机的边界都非常模糊,比如诺基亚大部分机型搭载的塞班S60平台在当时普遍被称为智能平台,但从结果来看它们只是硬件架构智能了,使用上却完全没有智能。

尽管当时市场上的几乎所有主流玩家都在布局所谓的智能机,仿佛冥冥中听到了来自智能时代的呼唤一般,但又几乎全都像诺基亚一样不得要领,塞班、linux、黑莓等传统移动平台始终被旧的系统逻辑和交互方式所局限,踌躇满志的windows则是甩不掉桌面端的惯性思维,所以在此之前所谓的智能手机始终不成气候,其中诺基亚的N系列,摩托罗拉的A1200,索爱的M600,黑莓8700,多普达838等等,经典机型不少,但最终没有人能够引领时代。

iPhone的iOS系统凭借领先的用户理解率先打破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桎梏,引领整个行业大踏步走进智能时代,众多传统手机厂商在两到三年之后才缓缓睁开眼睛,而时代的列车早已经疾驰而过了,幸运者如HTC和三星识时务地搭上了安卓的快车率先起飞,平庸者如MOTO和索爱搭上末班车得以续命,而功能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则因为早期的傲慢、中期的徘徊、末期又遭队友背刺而最终被时代抛弃。

乔布斯为手机行业推开一扇窗,智能时代的光才照了进来,于是就有了众多的追光者。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安卓了,安卓手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联盟,所以自然并没有过多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交互变革带来的应用性提升,现在众多的迹象和证据可以表明安卓早期做了一个极其原始的系统版本,相比WindowsMoblie和塞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体验优势,而在看到iOS之后才如梦初醒般推翻了原来的交互层设计,终于在iPhone推出一年半之后的2018年10月才和HTC合作推出第一款安卓机G1 DREAM,格局打开了,梦就开始了。

另一位追光者的名字叫微软,(说起来有趣,这位在桌面平台开天辟地呼风唤雨的大佬,在智能手机行业却始终像牙牙学语的幼童),从2000年到2010年,微软做了10年windows mobile系统,版本号都已经来到了6.5,却没能在行业激起太多波澜。微软直到2010年才彻底放弃windows mobile系统,推出了完全基于触屏交互的新系统WindowsPhone7,开创性地metro界面使其展示布局、点击、查找的效率甚至要超过iOS和安卓的图标式界面,加上封闭系统换来的流畅性也足以秒杀安卓。诺基亚顺势推出的Lumia800可以说是WP7系统最经典的机型了。

WM6.5和WP7系统最具代表性的设备首推HTC HD2,它推出的时间是在2009年,是HTC为WM6.5系统推出的机皇定位堆料王,按照正常的逻辑,出生一年之后WM系统停止营运,这娃虽然出身尊贵但是很快就变得有妈没爹,按说应该长不大了。但谁能想到它竟然能凭借自身天赋异禀和民间大神的努力逆天改命,HD2在今后的几年间先后支持了刷到WP7、WP8、安卓4.1和4.2、Firefox OS等系统,更离谱的是它还可以运行win95、乌班图、win8RT等桌面系统,既然爹没了,那就人尽可爹,整个可以说是手机界的小吕布。硬件堆料、软件兼容性无敌,一代神机无疑。

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争霸中诺基亚其实也不能算是完全被动挨打没有还手之力,毕竟在塞班系统有多年的积累,而且诺基亚的偏见源于iPhone不够结实而非不认可iOS的触控交互。尽管姗姗来迟,诺基亚还是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推出了搭载Symbian^3的N8和搭载MeeGo的N9,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但时间毕竟已经来到了2011年,诺基亚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是iPhone4和HTC G11 Incredible S这样的产品了,此时的N9显然是没有最够竞争力的,如果诺基亚能早两年到三年推出N9和MeeGo的组合,现在的市场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之后诺基亚因为某些原因全面转投WP8阵营,但最终的结果竟然是阵营一起消失了,实在是令人唏嘘。

除此之外,黑莓和Palm这两家老牌移动智能设备厂商也象征性地参与了一下新智能时代的角逐,黑莓2010年推出的9780搭载了最新的BlackBerry OS 6,产品外观、硬件配置、系统易用性都不错,且水货价格实在,在国内有非常多的拥趸。

Pre系列在国内的影响力甚微,但是它的一些超前意识的设计对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被称为点金石的磁吸充电和系统的手势交互,磁吸充电再多年后被苹果拾起,而手势交互的设计思路日后在魅族的Flyme系统上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了魅族的一个标志,但是Palm的WebOS却在经历了短短四五年之后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2010年前后这段时间的智能手机市场,讲起故事来是很热闹,但不管是当做春秋战国还是三足鼎立来看,其实都没有能够持续太久,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安卓和iOS就已经联手拿下了全球智能机市场的95.7%。至少在这一个世代,将不再有其他厂商的机会。

【第六部分】 iPhone和安卓,各自精彩

尽管系统进入了恒久的南北朝并立,但是设备厂商间的竞争却异常刺激,其后十年间的故事和经典的机型太过于丰富多彩,限于篇幅这里肯定要做大量的精简,只选出作者认为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些设备,且同一品牌不会出现太多机型,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我,后续会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手机做更详尽的考古和介绍。

在作者看来,苹果最具代表性的手机是四款,分别是2007年的初代iPhone,2011年的iPhone4,2014年的iPhon6,2017年的iPhoneX,初代iPhone自不必说,iPhone4算是封神之作,也是iPhone在国内的普及之作,更是乔老爷第N次和最后一次封神。从iPhone6开始,库克带领的苹果开始变得平庸,但是也开始更加贴近用户和市场,开始倾听来自凡间的声音,iPhoneX则是iPhone在失去乔布斯之后最后一次引领行业潮流,其基础设计语言一直延续到现在,时隔五年,不知今年苹果是不是还能够为行业和用户带来一次惊喜。

而安卓这边可聊的就太多了,光是品牌就能说出10个以上值得介绍的:HTC,三星,摩托罗拉,索爱(又是这两兄弟)以及后续的索尼,LG,小米,魅族,华为,VIVO,OPPO等等。

HTC在安卓阵营早期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可谓是首功之臣,从2008年开山之作G1,到2011年的G22,HTC像下崽一样3年推出了22款风格各异的设备。早期的G1到G3,HTC利用平衡球小游戏,把陀螺仪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置硬件让用户通过交互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也算是给后续安卓设备卷I/O和传感器配置立了一个基调。

另外标志性的日历和天气小组件构成了用户对安卓手机视觉上的第一印象。在中间的G10,HTC进一步优化了自家的Sence UI,在G16的时候尝试推直板全键盘,到了G18的时候HTC和beats合作开始尝试主推音乐场景。可以说这期间HTC的产品力和审美情趣都是在线的,但不知道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高产耗尽了HTC的创造力,还是太过于迷信前期抢跑的优势,在2012年推出one x(也是事实上的G23)之后就肉眼可见地走向了下坡路,随着三星和国产手机的快速崛起,纵使是安卓阵营的排头兵,HTC最终也只能黯然退场。

摩托罗拉也和HTC一样,在安卓早期的势头很猛但随着竞争加剧又很快掉队了。MOTO第一台标志性的安卓机是大陆行货型号为XT702的里程碑,它采用了侧滑全键盘的设计,滑轨的机械感很强,机身多处金属用料使其整体看上去华丽又硬朗,具有极其鲜明的商务风格,推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备受好评。而既被冠以Milestone之名,可见对它寄予厚望的同时,MOTO对于已经到来的新时代与新挑战一定是踌躇满志的。

携里程碑大获成功的胜利之势,MOTO在2010年底推出了另外一款有代表性意义的手机,被国内用户称为戴妃的ME525 Defy。ME525最突出的特性和卖点是三防,虽然MOTO没说,但毫无疑问ME525是当时最好的三防智能手机,凭借IP67级别的防水防尘,以及康宁大猩猩玻璃外屏(没错,在那个时候大猩猩玻璃还不是标配)以及原生支持安卓2.1让MOTO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但是,不知是否是为了照顾三防性能和缩小体积,ME525的外观设计和用料相比XT702明显不够在线,没有了一眼惊艳的效果。

2011年,MOTO祭出了功能机时代最成功的代表Razr刀锋品牌,使用在XT910 DROID Razr身上,同样以纤薄的机身作为核心卖点,使用凯夫拉作为机身后盖材质,主打轻薄与坚固并存的概念,同样这也是本文介绍的第一台镜头模组厚于机身其他部分的安卓手机,谁能想到这会成为十年后的今年行业的普遍现象呢。

另外XT910身上还有一项特技领先和行业近十年,就是可变身桌面系统,MOTO在同年发布的MB860是,推出了一套TV dock和一套PC dock,可以使手机变成多媒体终端或者Linux桌面平台。这一想法和现在大部分手机系统原生的桌面模式并无二致,只可惜以当时手机的性能,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多媒体终端和生产力的工作,使得对应的功能也只成为了少数爱好者的大玩具而已。自此之后,MOTO逐渐再无力参与到日渐血腥的市场竞争,直至卖身联想,再到现在也只是偶有新品出来刷个脸证明自己还存在。

相比之下三星的步伐就稳健得多了,在2009年推出首部安卓机型i5700小试牛刀之后,三星在次年就推出了核弹级的产品i9000 Galaxy S,这一系列绵延1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的S22,几乎可以说是代代机皇。

在i9000推出的次年,三星敏锐地觉察到了全触屏交互之下产生的对大尺寸屏幕的需求,继而推出了GalaxyNote,在拉开了智能手机大屏时代的同时,三星也凭借GalaxyS和GalaxyNote系列每年双机皇的策略登顶了全球手机销量排行榜。

S系列绵延13年直到今天的S22,NOTE系列也走过十年的辉煌,直至NOTE20之后,才顺应市场潮流,以超大杯的形态合并到了S系列之中。回看2010年,作为第一款屏幕尺寸超过5寸的手机,在当时仿佛庞然巨物,要推出这样一款手机势必需要一些魄力和决心,而确实NOTE在推出伊始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和恶搞,但是市场给了看衰者响亮而持久的耳光,手机发展至今时今日,反而是小于5寸屏幕的手机难得一见了。

三星的稳健崛起和长久制霸除了上述用户和行业洞察的因素,当然夹杂着一些运气成分,如唯一挑战者华为就因为不可抗力的打击暂时退出了王座的争夺战,除此之外其实也和三星在不断探索行业的边界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三星在2012年推出过一款叫GalaxyBeam的投影手机,在2013年推出过一款叫S4 ZOOM,把手机和便携数码相机拧到一起的拍照手机,诸如此类的探索尽管没有太多市场回报,但是品牌提升技术前瞻力和用户理解力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索爱在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后基本延续了功能机时代的风格,重视外观和工业设计,影音表现和拍照性能出众,但索爱在系统方面能力的薄弱在此时显露无疑,不管是2010年索爱时期的X10,还是2012年索尼时期的LT26ii,再到已经后来的Xperia系列手机,都是一贯的外观惊艳让人一眼心动,但用户一旦买回来,系统会让人一言难尽如鲠在喉,这对于一个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所以不出意外的索尼很快就在竞争中被无限边缘化了。

在2010年代的前一个五年,有一个安卓的品牌名非常重要——Nexus,Nexus是谷歌在2010年推出的自有品牌,先后由HTC、三星、moto、LG、华为等厂商代工,推出了一系列搭载原生安卓系统的设备。

LG贡献了其中最多的三款,同时可能也是LG最具有影响力的几款机型,分别是2012年上市的Nexus4,搭载原生安卓4.2系统,2013年上市的Nexus5,搭载原生4.4系统,2015年上市的Nexus5X,搭载原生安卓6.0系统。有趣的是LG在几乎整个安卓时代都在沉迷于整活儿,如果说三星是在S和NOTE系列的主线之外兼职整活儿,那LG则是把整活儿当成了主业,反而是刚才提到的Nexus系列机型没有太多的亮点可以聊,难道是亲爹关注,熊孩子也不敢造次了。至于LG到底整了哪些有趣的活,同样也需要再单开一期详聊了。

【第七部分】 全面屏时代的繁荣与平庸

如果说以Nexus为代表搭载的各代安卓系统的版本号是2015年之前安卓世界最重要的标志的话,那么进入到10年代下半段这个标志一定是全面屏。

在全面屏概念出现之前的2014年,夏普就推出了无边框手机305sh,利用骨传导取消听筒、前置摄像头下移、使用独特的超窄边屏幕,造就了305sh几乎三面无边框的视觉感受,效果无比惊艳,这等于是为手机硬件的发展思路打开了一扇窗。

两年后的2016年小米推出了MIX,正式启用了全面屏的称呼,同样是三面无边框,尽管其边框厚度相比夏普来说有明显的差距,但胜在下巴更小,从视觉上来说已经非常接近今天全面屏的样子。

再到一年后的2017年,苹果另辟蹊径把摄像头和传感器放在了刘海里,引发众多安卓手机效仿、并优化方案形成了窄刘海、美人尖、水滴屏等解决方案。再到一年后的2018年,三星推出的A8s第一次使用了挖孔屏,也是现在大部分设备所使用的方案,还记得三星起的名字特别中二:黑瞳全视屏。

此时厂商对于屏占比的追求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为了隐藏前摄做到真正理想的全面屏,滑盖前摄、机械伸缩前摄、利用背屏取消前摄、屏下摄像头等方案纷纷粉墨登场,但这些都没有能够取代挖孔成为最主流的解决方案,不知是技术难度太大,还是判断用户对一个小小的开孔并没有那么敏感,也可能兼而有之,亦或是折叠屏爆发后前摄开孔问题将被曲线规避,总之直到最近的两到三年,各大厂商才终于放缓了卷屏占比的脚步。

OK,那么讲了这么多,万众期待的国产手机的表演时间终于到了。2011年8月,随着小米的诞生,国产手机终于开始逐渐行至舞台的聚光灯下。尽管小米1和小米1S因为硬件设计原因存在发热甚至死机等问题,让为发烧而生的slogan被恶搞出了另一层意味。但就把旗舰配置机型压到2000元以下和以用户思维做好系统这两点,绝对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传统手机厂商哪见过这样卷起来不要命的,他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虽然小米手机的问世更具有标志性,但其实魅族的步伐要比小米更早,2009年魅族就推出了搭载基于WIN CE的自制系统的M8,尽管大获好评,但是此时安卓已经是如日中天并大有一统江湖之势,所以从应用生态的角度考虑,使用自用系统并不明智,因此魅族在2011年元旦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安卓手机M9,如果单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M9明显要优于同年的小米1代。二者在系统层面各具特色,但是魅族在硬件和外观设计方面显然要有经验得多,特别是机身正面右上角的汉字魅族logo成为了很多人回忆中的亮点。

魅族的高光表现也没有止步于此,同年,魅族就乘胜追击推出了奠定其历史地位、被粉丝称为梦想的MX系列,并成为其接下来6年的核心产品线。依靠独到的用户理解和过硬的审美情趣,魅族保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粉丝群体,是整个安卓阵营中另类但非常有影响的力量。这一势头一直延续到7Pro的问世和遇冷,独特的背部副屏反响平平、硬件表现不佳、价格跳水、库存积压,各种负面状况几乎将整个品牌压垮,魅族也从此一蹶不振,从重要配角直接走到了舞台边缘。

经过2010年代初智能手机行业的大爆发,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成熟,做一台手机逐渐变得像功能机时代后期一样门槛急剧降低,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那么几年,数不清的门外汉嚷着要造手机、要改变世界,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是罗永浩的锤子,不管是声量,还是结果。尽管从商业层面难言成功,但从锤子T1开始,锤子和坚果的每一代产品基本上都能做到挑不出明显的毛病,到最后一代的坚果R2甚至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位六边形全能战士了,对于一个成立6年的公司来说真的是非常厉害,锤子的破产对于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在小米、魅族、锤子等互联网新贵利用网络渠道打开局面的同时,传统国产手机厂商其实也在默默耕耘积攒着实力。从结果来说,华为、OPPO、VIVO的崛起对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似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华为在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方面已经做了经年累月的努力。我要默默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话用在华为P20身上应该是非常贴切的,正是2018年的P20和MATE20让华为一举跃升为国际高端品牌,开始和三星在全球范围掰手腕。

作为十年前低端货代表中华酷联的一员,华为实现了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正仿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是美帝恶意的打压,相信现在全球销量桂冠应该是稳稳戴在华为头顶的。

OV则是另外一个路线,典型的贸工技的继承者,唯一不同的是OV在短时间内就是实现了行进至技的阶段目标,在通过海量线下渠道铺货,实现销量和利润的规模化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渐向上渗透高端消费人群。

2018年是国产厂商集体爆发的一年,似乎也有可能成为安卓和iOS智能时代的最高光与由盛转衰的一年。除了刚才提到的华为家的P20和MATE20,代表了小米量产能力最顶尖技术与工艺的MIX3,OPPO旗舰FIND系列的开山作品FindX,VIVO拥有升降摄像头和前后双屏两款设计的探索旗舰型号NEX,全球首款量产折叠屏手机柔宇的柔派,同样是双屏设计的努比亚X,被魅族寄予翻身厚望的16plus,1加的水桶机标杆6t,每一个拿出来都是超级能打,相信上述提到手机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的亲密伙伴,不能说是仅仅够用,保养好的话甚至仍然有性能溢出。所以说,2018年的手机况且又好看又好用,年轻人真的是没有换机的动力啊。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2018年之后的几年间智能手机发生的故事吧,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一大四小五个主题,除了前文叙述的屏占比之外就是:游戏、拍照、快充、折叠屏,其中游戏原本就只是软硬件的调教,没有什么技术层面可卷的空间,而拍照和快充在有限的空间、以及用户真实的需求范围内也已经卷到接近极限了,那仅剩的折叠屏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出路和用户需求发展的方向吗?我们不得而知,答案恐怕只能交给时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