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封了多少天3月份封控时间算不算上班

据央视新闻,4月2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2119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6383例

上海市卫健委22日通报:4月21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698例。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截至目前,上海本轮疫情已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近45万例累计报告死亡36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今天(4月22日)上午10时,上海举行第16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国资委主任白廷辉、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出席,介绍本市统筹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关情况。

图片来源:看看新闻视频截图

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通报,4月21日,本市新增193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1569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931例本土确诊病例中,1685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03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4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1569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15551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47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全市疫情已连续几天呈下降趋势。浦东、闵行、松江、青浦、普陀和长宁等6区,近三日总体疫情持续下降。徐汇、虹口、宝山和嘉定等4区总体疫情继续处于平台波动状态。静安区、黄浦区和杨浦区等3区疫情仍有所上升。奉贤、金山和崇明等3区疫情持续保持低位。

截至4月21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160例、危重型患者24例。4月21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平均年龄84.2岁,最大年龄94岁。11位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终末期,脑梗,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尿毒症等。其中1例曾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患者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所致

截至4月22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413497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343467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1732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26256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

4月15日,上海市启动清零攻坚以来,行动效果日益显现,每日新增感染者特别是社会面新增感染者逐步下降,封控区逐步缩小。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正处于较劲爬坡的关键时刻,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清零攻坚工作成效,市防控办昨天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力争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吴乾渝介绍,接下来,将开展社区管控行动、检测筛查行动、流调排查行动、转运隔离行动、腾换扩容行动、中医药干预行动、清洁消毒行动等九大行动。其中的社区管控行动,将按照“三区”划分要求,实施从严管控,加大对流动人口、居家隔离等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动态梯次调整“三区”划定范围。还将开展检测筛查行动,采取分区分级检测推进模式,实施“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全面提高“采、送、检、报”全流程效率。

3月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7.5%

重点企业已有70%复工复产

发布会上,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本次疫情以来,本市一些战略功能、城市运行保障、防疫物资、连续生产、基础配套类工业企业,如能源通信企业,民生用品、口罩防护服和第三方检测企业等,克服困难、持续运行,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其中,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微企业,既有央企、国企,也有民企、外企,都对服务城市运行和关键产业运转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但同时,本轮疫情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影响,3月份产值同比下降7.5%,造成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仅4.8%,增速放缓

副市长张为表示,近日来,全市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社会各界对复工复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复工复产是在当前疫情条件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城市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近期,我们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分批有序推动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平稳运行、复工复产。

一周以来,666家重点企业已有70%实现了复工复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上汽、特斯拉等整车企业连续实现整车下线,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也陆续复工,汽车企业在产率、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集成电路、化工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更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势在必行。首批重点企业所探索的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相结合的路径,将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企业统筹生产经营和高标准防疫,积累经验、提供借鉴;而随着更多“无疫小区”、“无疫工厂”的创建,推出点对点、半闭环管理方式的时机也会加速成熟;城市普遍核酸采样检测网络的建立,在为城市提供应对新冠疫情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会为更广泛、更接近常态模式的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大支撑。

下一步,上海市将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着力抓好保运保供保链各项工作,支持更多符合防疫要求的企业有序实现复工复产。市区两级职能部门也将加大交通物流、人员返岗、核酸检测服务、物资供应等方面保障,帮助企业加快破解堵点难点问题,更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全市性封控还会持续多久?

据上观新闻4月21日报道,就上海市民关心的问题,相关部门答解放日报记者问。

全市性的封控还会持续多久?市民生活何时能够完全恢复正常?

答: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到了社会面清零攻坚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这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标志。一旦实现社会面清零并不断巩固防控成效,就可以根据“三区”划分相关要求,逐步、分批、有序开放社会面人员流动和生产生活,直至完全恢复常态。目前看,上海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努力,正常的生活就会早日到来。

三区划分后,市中心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究竟采取何种管理措施?有的小区已经超过14天没有“出阳”了,为何仍未调整管控措施?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全市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封控区实施“7天封闭管理+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封闭管理期间,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

考虑到目前上海疫情仍在高位,不同区域之间,特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人口密度、集聚性风险也不尽相同。对毗邻地区有较多封控区可能产生集聚性风险的区域,各区可实行提级管理。 我们看到有些防范区仍要求“足不出小区”,主要就是考虑防止集聚性风险,提级按“管控区”管理 这样的情况在中心城区较多。这是暂时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在封控区的人越来越少,管控手势会相应及时调整。

社会面动态清零后,万一疫情再起我们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做到提前拉响警报? 

答: 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动态清零是指对于发生的新冠疫情, 发现一起、消灭一起 ,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至其他区域。它的精髓是“快速”和“精准”,为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用最快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上海是重要的口岸城市,“外防输入”的压力一直很大,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具体来说,各级指挥体系要始终保持高度灵敏、高效运转,各条战线要迅速响应、快速处置,一旦出现情况,第一时间抓好流调溯源、核酸筛查、转运隔离、区域管控、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我们也要全面排查问题、堵塞漏洞,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严格落实防控规范,持续抓好督促检查,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聚焦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紧紧抓牢面上防控,重点岗位人群要强化闭环管理,重要场所区域要严防聚集性风险。我们还要加强医疗科研攻关,推动疫苗接种,建立个人防护的屏障。

张文宏:脆弱人群病死率

将是是否摆脱疫情的重要指标

据环球网,“未来我们是否摆脱疫情可能有很多指标,但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的病死率将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表示,对于这一部分人群,需要加强疫苗接种率,并且给予他们充足的医疗资源和最好的救治,才可以把病死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张文宏在“科学为盾,战胜疫情”分论坛上发言表示,在当前上海遭遇的这波疫情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病例死亡率(CFR),这一指标也是各个国家评价是否可以走出疫情以及医疗资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张文宏说,在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医疗资源比较相似的地区,例如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病例死亡率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张文宏说,在本轮奥密克戎疫情中,各国都发现,如果医疗资源是充足的、可以覆盖到疫情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例如老年人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让这些高风险感染者活下来。与此同时,各国还需要提高脆弱群体本身的抵抗力,应该大力呼吁加强为这一人群的疫苗接种。“我们发现,凡是这一群体疫苗接种非常高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就会大幅度下降,这是我们走出未来疫情重要且关键的科学手段。”张文宏表示。

张文宏也分享了上海疫情的情况:阳性感染者超过43万人,死亡病例25人。在这25人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九成,几乎每一个病例都有基础疾病。与此同时,上海出现的重症病例几乎都没有接种疫苗。对此,张文宏建议,需要提升疫苗接种的效率和可及性,包括上门接种,同时对于脆弱人群给与更好地教育。

“中国因为此前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人们感受到的风险比较低,大家就会出现‘疫苗犹豫’,但我相信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疫苗的信任度、可及性和接种的便利性”,张文宏说,展望未来,各个国家都需要走出疫情并实现充分的交流。只有做到更高的疫苗接种率和医疗资源供应保障,才能最终安心走出这一波的疫情。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新民晚报、上观新闻、环球网、公开资料等

杨芳律师解答了2022年3月份回上海疫情实行网格化封控...问题...

2022年3月份回上海疫情实行网格化封控被封断断续续封在家6天,工资被扣,2022年4月封控一个月未上班,老板发1500元出于人文关杯工资没有,请问老板这种做法有没有侵。

孙真律师解答了2022年3月份回上海疫情实行网格化封控...问题...

2022年3月份回上海疫情实行网格化封控被封断断续续封在家6天,工资被扣,2022年4月封控一个月未上班,老板发1500元出于人文关杯工资没有,请问老板这种做法有没有侵。

2022年上海元旦春节补贴通知,比以往来的更晚一些,标准是多少?

每年的这个时候,尤其是在元旦、春节之际,许多人便会心心念念的惦记着相关补贴的事情,这个时候的社会上也会传出一些版本各异的小道消息,许多说法与标准不一,。

2022上海取消限购了吗?

2022年上海没有取消限购。目前的限购政府包括: 沪籍单身人士:一、单独名下有房,限购。二、单独名下无房,本人和父母在之前共有不超过2套(含2套),...

2022上海一模考试时间?

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期末1月初(每年10号左右的)模拟考试,是一模考。第二学期4月下旬的是二模考试,三模考试临近中考(一般来说三模的意义不大)。 简析一下一...

目前上海小时工是23元,我们一起来看下2022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小时工工资标准是什么) 至2022年1月,全国32个省市(深圳单列)最低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最高。

上海22年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方案?

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今年对于已退休的企事业人员再次增加养老金(第十八次)。上海在2021年底退休的人员增资和补发的金额已逐步到位。对于上海22年退休的人员,。

上海城商行大额存款利率多少?

存款利息=存款金额*存款期限*存款利率。 2022年上海银行存款利率为: 1.活期存款利率:0.30%。 2.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三个月1.40%,六个月1.65%,一年1.9...

上海科三开始限时考试了吗?

2022年4月1号起,上海考驾照将实施科二“5+4”,科三“限时”考试。 科目三限时考试具体要求: 对于现在的科目三考试来说,并没有时间限制,只要考试中操作不失。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2022年春节放假七天。 2022年春节假期具体安排如下: 除夕:2022年1月31日 春节:2022年2月1日 1月31日...

最近,上海疫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买菜困难、看病困难,各种求助信息,看得人焦虑又心忧。

近日爆发的一件事,一下子让人们绷不住了。

4月6日,上海,一位33岁妈妈从32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高龄听障父亲,没了女儿;

一位年幼的7岁儿子,没了妈妈;

一位担心妻子想不开的丈夫,还是没了妻子。

我多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辟谣。

可事实是,我们永远等不到反转了。

而最让人心痛的是,这位妈妈的去世:

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人心。

导致她死亡的,竟是因为一件善事。

4月4日,一条正能量新闻,在全网热传。

据一位上海本地博主博文:

一位33岁年轻妈妈,因为疫情封控,无法像往常一样给父亲送饭。

家中没有多少食物,父亲又腿脚不便、有听力障碍,现在只能干吃白米饭。

做好的饭菜送不过去,她急得不行,闪送等都没人接单

情急之下,她联系了之前认识的外卖小哥,求帮忙。

外卖小哥被她的孝顺打动,答应下来。

她很感动,给了外卖小哥200元红包。

小哥说什么也不收,她无奈只好给小哥充了200元话费。

只是没想到,因为疫情封控,外卖小哥的送餐路,比预计得要艰难。

原本1.5小时的路,花了近4小时,等到小哥送到再回去休息,已是凌晨。

这位年轻妈妈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约定等疫情结束要请小哥吃饭、给他送锦旗。

只是没想到,原本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竟会急转直下,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很快,这位年轻妈妈开始频繁受到网暴。

有人嘲讽她,“像打发乞丐”、“上海人都这么小气吗?”

“这是欺负外地人”、“真精明会算计,换上我,虽然很穷,但起码也会给个五百。”

她一晚上没睡,看着停不下来的指责和谩骂,忍不住出来澄清:

没想到路程会这么难,200元是在小哥出发前就给了。

事后还联系小哥,说等疫情结束请他吃饭。

她们一家住在经济适用房,儿子出生以后,她为了带孩子,就没有工作。

全靠老公一个人的收入养儿子、还房贷、赡养老人。

可那些网友们根本听不进去。

有人扒出她双十一买了很多件东西,有人质疑她没钱还买得起打印机,打印饭盒上的标签。

双十一囤的都是日用品,饭盒上贴标签,是因为菜是一周一送,怕父亲不知道日期,混在一起。

虽然外卖小哥得知她被网暴后,也是煎熬得辗转难眠,发信息安慰她,公开表示希望人们不要网暴她。

但网友们依然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她,涌入手机的恶意淹没了她。

她绝望地发现,不管怎么解释,后面都有一句在等着怼她。

她越解释,这群人越来劲,越不放过她。

据后来开屏新闻对丈夫的采访,这位年轻妈妈那两天,像失了魂。

不断关注和回复网友的评论,主动剖开自己的过往,收集凭证解释自己,一直没怎么吃东西。

他一直陪在妻子身边,劝妻子不要在意那些评论,但妻子很难听进去。

直到那天中午,妻子说想回房间睡一会儿,他以为睡觉也好,睡着了就不会想这糟心事。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一向胆小的妻子,从32楼卧室跳下,以这种惨烈的方式,自证清白。

一个当事双方都很满意的事,网友却偏偏不满意;

一个明明温暖的故事,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一个明明有温度的事情,最后变得如此鲜血淋漓。

她只想说谢谢,却因此被杀死。

疫情没有打败人,人却打败了人。

那些网暴者有没有想过:

一向胆小的她,从32楼跳下,内心该有多绝望?

那个有听障的年迈爸爸,怎么接受这竟是女儿送的最后一口饭,以后该怎么办?

7岁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该如何接受明明就在房间的妈妈怎么永远消失了?

她的丈夫,以后将活在怎样无尽的后悔中,看到32楼的那扇窗该有多难过?

那个外卖小哥,明明好心却造成了悲剧,会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

以后整个社会,还有谁敢公开表达感谢、还有谁敢做好事、传递善意?

他们以所谓的正义之名,杀死的却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孝顺的女儿,一个爱孩子的妈妈,一个顾家的妻子,一个原本想为疫情之下的人们传递善意的好人。

曾看过一段话:“你看清谁杀了你吗?

没有,他们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在圣光之下,我看不清他们的脸。”

这些网暴者们,只顾着自以为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不顾自己并没有比别人高尚多少。

哪怕是这位年轻妈妈已经坠亡,他们依然没有闭上杀人的血口。

“关我什么事,要怪她自己太脆弱了”、“就这么把7岁孩子抛下,也太不负责任了”。

刀子不扎在自己身上,永远不觉得疼。

拿起键盘,就自以为是这个世界至高无上的神。

而实际上,叫嚣着200元少的他们,现实生活中可能1分钱都不愿出;

无所谓地说“让别人去说,不理会不就得了”的他们,遭到网暴时一样崩溃不已。

更让人悲哀的是,他们永远不觉得自己错了。

再多次血的教训,仿佛也唤不醒他们的良知。

事后,这些网暴者很多注销了自己的号,换了个新号,仿佛就当自己没参与过这场悲剧。

你发现,这群人总会聚在一起,总有无数个网暴别人的理由,总会造成一个又一个被网暴的悲剧。

《乌合之众》一书中曾说过: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这种群体性的恶,不仅对一个个被网暴者,对整个社会对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我们与恶的距离,已经如此之近。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必须团结和警醒起来。

网暴已经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重病,不要再让无辜的人成为网暴的牺牲品。

不要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没有病识感的社会。

最近,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上海人的买菜日常刷屏了。

定5点闹钟,各种团菜抢菜一顿操作,能买到的菜,少之又少。

有网友更是趁机笑话上海人:“让你们整天高高在上,活该。”

他们意识不到,疫情之下,没有人可以独自保全。

生活,不是只有自己和遥远宏大的世界。

还有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正在求救的同胞。

你所散出的恶,某一天会回到你身上;

你所给予的善,某一天也会回到你身边。

一次次网暴和举报,让我们反思,也让我们警醒要告诉孩子: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保持善良的同时,要保留锋芒,拥有强大的内心。

好在,我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温暖的人站出来,互帮互助、报团取暖。

上海母婴群里一位哺乳期妈妈,因为吃的不够,母乳量锐减,很是焦虑。

爸爸在群里道歉,妈妈的焦虑打扰到了大家。

结果群里的人们不仅不介意,还主动送奶粉送菜给他们。

上海一位在便利店工作的32岁妈妈,一个人在便利店打地铺。

没有床没有淋浴,她坚守了整整23天,只为能给居民们提供物资。

工作量是日常时候的3倍,她不仅坚持了下来,还让便利店保持24小时营业。

只因很多大白、物流司机、志愿者……,白天很忙,深夜才有时间吃两口饭。

她的善良,触动了很多顾客,大家给她送毯子、暖宝宝、热情邀请她到自己家洗澡。

便利店被贴上封条后,更是为她的安全考虑,求着她赶紧回老家。

上海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站了出来,守望互助。

邻里之间互换互送食物,志愿者为居民们、尤其是老年人们,免费跑腿买菜,看到被隔离的陌生人第一时间送出温暖……

上海这座城市,正在逐渐恢复它的活力。

这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地温暖坚持,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互助的意义。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每一位在隔离中选择勇敢面对的人,每一位在疫情中选择帮助别人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所以,比起开地图炮,比起嘲讽什么抗疫神话:

不如闭上嘴,低头做一些温暖的小事吧。

保持基本的同理心和尊重,去关心和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与人交往互助的温情,才是长久对抗疫情困苦的真正良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2上海封了多少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