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有蝙蝠家里发现蝙蝠干尸有什么寓意预兆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大多是儿童
  • 典型症状:躁狂与昏睡交替 三怕(水声、光、风)现象 低烧 恐水症 喉头痉挛

?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因其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典型症状:躁狂与昏睡交替 三怕(水声、光、风)现象 低烧 恐水症 喉头痉挛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风、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为不典型症状。

潜伏期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时间差异大。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9年。平均20-90天。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两者都可分为下列三期:

 两型的前驱期相似。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具有重大诊断意义的早期症候,是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神经通路上,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约发生于80%的病例。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而引起,此症状可维持数小时至数天。本期持续1~2天,很少超过4天以上。

 可分两型,两型的表现不同。

国内最多见,国外约占2/3。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有大难临头的预兆感,并对水声、光、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A)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者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因此,患者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也无法下咽,满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乱喷吐。由于声带痉挛,故吐字不清,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B)怕风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都可导致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C)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而且常伴有辅助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

D)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极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  天。

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国较常见,约占总数1/3,国内报道不到10例。临床上无兴奋期,无恐水症状和吞咽困难,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则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现。早期用叩诊锤叩击胸肌,可见被叩击隆起,数秒钟后平复。早期仅在叩诊处出现肌水肿与毛发竖立。病程持续4~5天。

 麻痹型一般为13天左右。两型狂犬病不易区别。痉挛停止,患者暂趋安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应减弱或消失,转为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渐变为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期持续6~18h。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路径是: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其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脑-脊髓)后可在一天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并不延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肤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询问是否被以下动物咬过,需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R等动物。  已属发作阶段的病例,根据患者过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史,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伤情况及该动物的健康状况,则对诊断本病更有价值。如不能确定咬人的犬或猫是否患狂犬病,应将动物关在笼内饲养,如动物在7~10天内不发病,则一般可排除动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注意有无“三怕”(怕水声、光、风)现象,必要时用扇风、倒水和亮灯试验,狂躁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咽肌水肿和毛发竖立现象。如生前免疫学抗原、抗体的检测阳性,死后脑组织动物接种及神经元胞质中发现内氏小体则可确诊。

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virus)属于RNA病毒,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一端钝圆,一端扁平,似子弹,直径75~80nm,长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狂犬病病毒有两种病毒株:A)自然病毒(街毒):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B)固定毒:由于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病的毒株。固定毒对人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注入人体后可刺激抗体生成,故可用以制备疫苗。抵抗力不强,在56℃30分钟或100℃2分钟条件下即可灭活,但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达数周和数年。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晒、紫外线、甲醛以及季胺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均能将其杀灭,故被狂犬咬伤的伤口可用新洁尔灭冲洗。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如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等)中生长,故可用这种方法从病人或病兽体内分离病毒和制备疫苗。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在犬、猫狂犬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病人传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故也应注意隔离。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其悬液经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神经外,即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5cm/d)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非特异性病变: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内基小体是指具诊断意义的病人脑组织内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击落,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呈樱桃红色,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不足以对狂犬病实行有效治疗手段,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物、人类染病,更加重要。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还应严格管理饲养动物(特变是猫犬等)的条例。降低发病率。

对野犬野猫通过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控制。对饲养的猫狗、警犬及实验用猫狗等温血动物,应进行登记,并强制性接种狂犬疫苗。狗(猫),只有狂犬病发作才带毒。已经发作狂犬症的温血动物咬人,才有可能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此时需要尽快打狂犬病预苗预防。发现已染病的温血动物,应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对咬人的可疑的狗或猫需要隔离观察10天,在此期间如果动物不发病死亡,被咬伤的人可以不要或中止免疫预防。动物一般在出现神经症状前唾液开始排毒,至死亡只有短短数日。自然感染狂犬病的狗、猫在潜伏期内唾液中没有病毒,狗通常在神经症状出现前1-5天唾液才有病毒;出现症状后迅速死亡的狗,它的脑和唾液的病毒浓度,比活得较长一些的狗反而低些。实验感染的猫一般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3天唾液排毒。  仍存活的动物可确定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离。对死亡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进食。对于器官移植方面,也应确保器官捐献者无染病。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早期的伤口处理很重要。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尚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试阴性后,可注入伤口底部和四周,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被流浪动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与否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不是碘酒,碘酒即碘酊,会刺激皮肤黏膜)。伤口不要包扎,要保持暴露,因为狂犬病菌属于厌氧菌,包扎导致伤口缺氧反而会加速病菌繁殖.在被咬(抓)伤24小时内到防疫站,疾控中心接种疫苗。(医院不提供疫苗接种)。

 接种对象为:①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②被发病随后死亡(包括观察期内)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③为已被击毙和脑组织已腐败的动物所咬者;④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⑤伤口在头、颈处,或伤口较大而深者,如咬人动物(指非流行区而言)5日后仍安危无恙,注射即可中止;⑥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近年来,国内已发现一些被咬伤发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却安然无恙,经证实该犬的唾液内带毒,故流行区被犬咬伤者均应接种。表1示狂犬病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我国广泛使用田鼠肾细胞疫苗,1979年起,由武汉生物制品所通过鉴定,投产。轻度咬伤者于第0、7、14天各肌注2ml,重度咬伤及头、面、颈部咬伤于第0、3、7、14及30天各肌注2ml。该疫苗的效果,各方报告不一致,有的认为其效果仅及人二倍体疫苗的1/6,因此,需寻找新一代疫苗。免疫血清有抗狂犬病马血清与人体抗狂犬病球蛋白两种。我国目前生产的是前者,每支10ml,含1,000IU;成人剂量为20ml;儿童为40IU/kg。需皮试阴性后方可应用,以一半剂量作局部伤口处注射,另一半剂量肌注。人抗狂犬病球蛋白的一次注射量为20IU/kg。免疫血清可干扰宿主的主动免疫而影响抗体生成,因此必须在接种结束后10、20和90日再给予激发量疫苗,以触发回忆反应而产生较大量的相应抗体。

  按需要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预防接种后并发神经系统反应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对动物实验感染有保护作用,用于人的预防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

在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有:

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因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伤部位的疼痛感面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无有低烧,也没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痉挛,没有恐水现象。  另一种是类狂犬病性癔症(假性狂犬病)。这类患者有被犬且多确定为狂犬咬伤史或与患病动物接触的历史,经数小时或数天即发生类似狂犬病的症状,如咽喉部有紧缩感、能饮水、精神兴奋等症状,但不发热,不流涎,不怕风,或示以饮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类患者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

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驱的症状相混淆。但无有咬伤史,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等,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前驱期症状不太明显时,一般不易诊断。询问有无咬伤史,或伤口处有无异常感觉可帮助诊断。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痉挛,则是不难诊断的。

(3)某些病例由于咬伤史不明确

早期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发病后症状不典型者,有时易误诊为精神病、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及脑型钩端螺旋体病。安静型肢体瘫痪病例可误诊为脊髓灰质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破伤风患者潜伏期较短,多为6~14天,常见症状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痉挛持续较久,常伴有角弓反张。而狂犬病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主要发生在咽肌。破伤风患者无高度兴奋及恐水现象,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可发生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应与狂犬病相鉴别。仅并发脊髓炎者潜伏期为注射开始后1~3周,从注射第1针算起,最短6天,最长者52天。临床表现为接种过程中突然发热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横贯性脊髓病变,有截瘫与括约肌失禁。如并发弥漫性脑脊膜炎则发病较迟,潜伏期5~8周。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病毒性感染意识障碍与脊髓炎表现。以上两种并发症均易与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脑脊液中和抗体的存在有利于狂犬病的诊断,病程中动态观察以及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的判断,均有助于临床鉴别。死亡病例则必须依赖动物接种,以内氏小体及病毒抗原存在与否作出诊断。

(5)严重的神志改变(昏迷等)

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改变及临床转归等有助于本病与病毒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可作出肯定诊断。

一)狂犬病吃哪些对身体好?

1、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供给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

二)狂犬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辣、辛热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辛热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刺激食物,可加重病情。

(2)忌食咸寒及甜腻食品:咸寒食物如咸菜、咸带龟等可引起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静,使症状加重;甜腻食物,如点心、蛋糕、养麦等亦可使脾胃不运,并加重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静,均使症状加重,均应忌食。

(3)忌酒、咖啡:二者均可刺激神经兴奋,可诱发病人狂躁发作,会加重病情。

(4)禁食发物。如鱼类、虾、蟹、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

急性心力衰竭,尿崩症,高血压,呼吸性碱中毒,低血压

如果被猫、狗等小动物抓伤或者咬伤,我们去医院就诊,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打狂犬病疫苗,有时候会建议打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有什么不同?

如何区分“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人类多因被生病的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100%。暴露后的狂犬病预防处置就是要赶在发病之前,对病毒设置重重阻碍,阻止病毒入侵和扩散,最终中和、清除体内的狂犬病病毒。这个过程就是一场抗体与病毒之间的赛跑。

狂犬病疫苗是由狂犬病病毒经过培养后收获毒液,经浓缩、灭活、纯化后制成,是一种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是主动免疫制剂,注射到人体以后,刺激人体主动产生抗体。抗体的产生要经过1-2 周时间,但产生的抗体可持续存在数年。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其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游离的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作用。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是从狂犬病疫苗免疫的人的血浆中提取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本身就是狂犬病毒抗体,它不需要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而是直接对狂犬病病毒进行中和。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狂犬病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有效抗体之前,在患者暴露部位立即提供所需的抗体,迅速消灭狂犬病毒,作用迅速但是短暂。

狂犬病疫苗vs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如何选择?

这是根据患者的暴露级别而定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将狂犬病暴露按接触方式分为三级。I 级暴露,不需要处理;II 级暴露,包括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处理伤口后,需要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III级暴露,包括贯穿皮肤的咬伤、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接触。出现以上情况之一,处理伤口后,除了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要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第一是当患者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时,Ⅱ级暴露也应该给予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第二是由于头、面、颈、手和外生殖器部位神经丰富,这些部位的暴露按照III 级暴露处理,也就是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还要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专家简介》》》 

崔彦:副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十余年医院药学工作经验,对大众用药安全、用药科普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指导、抗感染用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用药指导、妊娠期、哺乳期、儿童等特殊人群安全用药指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

7月以来,上海高温天气持续,被家中猫、狗等宠物咬伤的事件频发。

连日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多家开设犬伤门诊的医疗机构获悉,7月以来,随着气温的增长,犬伤门诊就诊人数较6月普遍有所增加。

在受访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南医院等医院,7月以来每天平均接诊100多例被猫、狗等宠物咬伤的病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家里或在小区内被猫、狗咬伤或抓伤。

而另一家受访的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的犬伤门诊,一名年轻人外出遛狗时因劝阻自家的狗与同类狗狗互相争斗,反而被自家的狗咬伤了手指,造成了撕脱性骨折。

多名急诊科医生建议,宠物咬伤事件以往在夏季都是高发季节。而在疫情之下,不少宠物如在家呆的时间较长、很少外出,也容易出现“情绪病”,在逗玩宠物时不要过度,避免激惹宠物。同时最好能每天能保持宠物一定的外出溜达时间,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较为凉爽的时间外出,外出记得主人要牵绳,避免伤害旁人。

7月来犬伤门诊病人数量明显上升

作为浦东新区最大的犬伤门诊,浦南医院在7月26日当日就接诊了新发犬伤120多例,复诊前来接种狂犬疫苗的病人超过了320人。

“跟6月份相比较,7月以来犬伤门诊病人平均每天增加了100多人。”7月26日晚,浦南医院急诊科主任张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犬伤门诊就诊人数从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会持续增加,到了夏季会出现一个高峰期,因为夏季气温高,再加人的衣着比较暴露,加上今年疫情,封控在家时间长,小动物也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与人接触的机会增加后,更容易出现抓伤、咬伤人的情况。”

而在周浦医院,7月1日-25日,该院犬伤门诊总共已经接诊了1254人次。相较于6月下旬医院开诊以来,接诊病人数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方面透露,7月以来,该院犬伤门诊每日接诊的新发犬伤类病人基本维持在100多人,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一是在家被宠物咬伤或抓伤,二是出门散步被没有牵狗绳的宠物咬伤,三是其他类型,如逗流浪猫被咬伤等等。

而在上海嘉会国际医院,7月以来犬伤门诊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近几周,犬伤门诊每周接诊30例左右新发病例。就诊群体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不仅有成人也有儿童,年轻人、中老年人都有。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7月以来犬伤门诊每周接诊30例左右新发病例。受访者 供图

“绝大多数病人还是在家里被宠物咬伤或抓伤的,有的是在小区遛狗时受伤的,也有投喂小区流浪猫时受伤的,有的还在宠物店被猫、狗抓伤。”7月25日下午,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急诊科医生沈佳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沈佳佳进一步举例说,在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有一名青壮年患者,由于外出遛狗时,他的宠物与其他狗相遇时变得激动狂躁、互相撕咬,他尝试近身阻止,结果反被自己的狗咬伤了手指,还伴有撕脱性骨折。

沈佳佳医生表示,夏季衣着清凉,肢体的表皮都暴露在外,因此四肢是最容易被宠物抓伤、咬伤的。同时,高温天气也会让宠物感到烦躁,即使为了躲避户外高温,长期处于开着空调的室内环境中,也会让宠物情绪不稳定,伤人的概率增加。

蝙蝠也能传播狂犬病,要及时注射疫苗

在采访中,也有诸多医生提及,不仅仅是猫、狗这一类宠物伤人时,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也有蝙蝠等哺乳动物,被其咬伤、抓伤等,也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沈佳佳医生还遇到过被蝙蝠抓伤的病人,“这种病例并不多见,蝙蝠是传播狂犬病非常高危的哺乳动物,被蝙蝠抓伤、咬伤,或者人的粘膜接触到蝙蝠的唾液,都是必须要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描述详细的接触史,比如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发现房间有一只蝙蝠,鉴于蝙蝠的高危传播性,我们倾向采取比较保险的方法,对有可能接触的患者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狂犬病一旦发病,进展速度很快,死亡率接近100%,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是关键。”浦南医院急诊科主任张雷同时表示,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如狼、狐狸等也会感染狂犬病毒,有些人会在家里养鱼或乌龟、蛇等卵生动物,被这类动物咬伤,一般不会感染狂犬病毒,但被猫、狗咬伤,还是需要来医院看一看的。

沈佳佳医生补充道,其他家养哺乳动物如仓鼠、豚鼠、兔子等,属于狂犬病传播的低危动物,如果被这些动物咬伤、抓伤,不必过多担心。

针对多次被猫、狗等宠物咬伤,是否要多次注射狂犬疫苗,张雷表示:“这还是要看具体的暴露情况,如果头面部、伤口深的话,最好还是注射下狂犬疫苗。”

而针对选择哪一类狂犬疫苗?张雷坦言,无论是哪种狂犬疫苗,效果都差不多,不良反应率也都差不多,主要是发热,但这种发热不会持续太久。

如果被宠物咬伤,我们应该怎么做?

沈佳佳医生表示,应当第一时间用肥皂水或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最好是前往犬伤门诊用专门的动物咬伤冲洗液进行冲洗,预防伤口感染。活动性出血的伤口可以加压包扎止血,然后来就诊。如果居民未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或者已经超出了既往疫苗的保护期,则推荐前往犬伤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预防狂犬病传播和感染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人人都可以接种,没有禁忌证。

上述两名医生提醒,天气炎热,逗玩宠物不要过度,避免激惹宠物。尽量选择早晚较为凉爽的时间外出带绳遛狗,避免宠物“情绪中暑”伤及旁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发现蝙蝠干尸有什么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