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的动物是什么生肖三七高打一生肖?

龙门县南昆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2%,是广东著名的森林度假旅游目的地,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美誉。南昆山的森林度假产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其漫山的家庭旅馆,堪称岭南民宿的“鼻祖”,而其高端酒店如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又巧妙地与自然融合,享誉海内外。在让游客舒服睡在南昆山的征途中,南昆山每每有惊艳之作,而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淘金客,都获得了发展的红利。

今年“五一”假期,龙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吸引许多游客。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走访南昆山发现,华南地区首个以兰花为主题的度假酒店开业,二坑村打造的民宿开始拔节生长,南昆山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加高端,往当好全省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迈出坚实步伐,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家庭旅馆生意红红火火旺了当地村庄

走进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下坪社区中坪尾居民小组,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茂密丛林中掩映着一座座别致的家庭旅馆,风格各异的家庭旅馆与碧水、青山、翠竹融为一体,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20世纪80年代,“待字闺中”的南昆山被开发成旅游区,下坪建成多所宾馆等现代化旅游设施,成为广州市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南昆山由此成为广州市近郊最好的避暑胜地。

但由于处于海拔600多米、距离南昆山圩镇较远,20多年前,中坪尾还是杂草丛林中的贫穷小村落,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唯有小孩和老人留守村里,以种植竹木为生。

“那时候,我们要到离家5公里外的山上砍竹,然后扛回来做成半成品。”中坪尾居民麦秋桂说,他们挑着竹木产品沿着羊肠小道运往集市贩卖,走一趟就是大半天,还时常卖不到好价钱,一个月收入仅七八百元。

中坪尾的命运在1994年之后开始有了变化,居民的生活陆续得到改善。那一年,来自广州的巫露平一家人在中坪尾建起了南昆山第一家家庭旅馆——高山森林度假村。高山森林度假村建成后,很快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来,每逢节假日,游客还需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房间。

高山森林度假村分为三区,每一区各有一种发展模式:一区采用的是企业独资的方式;二区采用度假村与下坪社区共同投资、中坪尾以土地入股每年分10%红利的模式;三区采用的是居民以土地老屋入股、度假村投资装修的模式,中坪尾与企业三七分红。第一年下来,中坪尾获得1万多元租金,并分得了8万多元红利。

从企业独资到居民入股,村民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而受“森林度假”理念的影响,中坪尾人开始开设家庭旅馆。2003年,麦冬桂开设了中坪尾第一家家庭旅馆,虽然只有三间客房,但当年盈利近8万元。麦冬桂的成功带动了中坪尾其他居民,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经营好的家庭旅馆一年能收入一二十万元。随着当地家庭旅馆的发展,很多早年外出的年轻人被吸引回家乡。

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引导下,中坪尾居民还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法,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生态保护区等资源,通过“走出去”和“互联网+”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同步经营,打造舒适、有温度、有文化的森林养生乡村度假区。

如今,中坪尾近20户人家家庭旅馆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中坪尾的家庭旅馆目前能同时接待近600人,彻底摘掉落后贫困的标签。

几近消亡的小山村将建成具本土特色风格美丽乡村

中坪尾家庭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经营模式,辐射到了南昆山其他地方,丰富并提升了南昆山休闲旅游、森林度假的内涵。

服务游客,南昆山人考虑的不单纯是解决住和吃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游客对自然的青睐。南昆山人把宾馆、别墅建立在风景点相近之处,让游客推窗可听涛、闭门可以揽月,携亲朋好友下棋垂钓、喧歌弹琴……这种形式的休闲方式,受到游客的欢迎。

2016年2月,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志着南昆山旅游发展步入崭新时期。一些南昆山游客,“反客为主”,为游客张罗吃睡。

2013年的春天,20多岁的背包客琪琪与驴友来到南昆山,无意中闯进了南昆山二坑村。在进入村子的那一刻,琪琪就被迷住了,在她眼中,这个小山村就是一块“宝地”,有着金钱买不到的优质空气、水等生态环境。于是,琪琪义无反顾地卖掉了深圳的房子,辞掉了人人称羡的教师工作,从深圳来到二坑村,与村民租下数间老房子,亲手建造了二坑村的第一家民宿——二坑村民宿28号,成为这里的第一位民宿主。慢慢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受琪琪影响到二坑村游玩,并定居于此,逐渐在二坑村建立了数家民宿。

琪琪的到来,让这个几近消亡的小山村“活”过来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的二坑村,人渐渐多了,并带动了周边土特产的销售,增加周边村民的就业机会,村民们也因出租老房子增加了收入。还有年轻人回来翻修老家,打算建现代化的旅馆。因为村民的回流,当地政府把进村的一条土路改造成了硬底化村道。

琪琪说,“村子‘活’了是好事,但是我们希望变化能够遵循自然、形成特色,而不是盲目拆旧造新,要避免无序化、同质化、商业化”。

目前,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计划把二坑村打造成民宿示范村,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让利益共同体(社区、村小组、村民、民宿主)共同参与二坑村的规划,共同建设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的美丽乡村。

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交通将更方便

除了家庭旅馆、民宿等“亲民”产品,南昆山的高端酒店业也较为发达,比如十字水生态度假村,被业界称为“中国首家顶级生态度假村”。

近日,南昆山翠兰谷度假村开业,这是目前华南地区首个以兰花为主题的度假酒店。该度假村负责人邓兆平介绍,兰花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南昆山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均非常适宜兰花生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昆山的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加高端,其中新崛起的以兰花为主题的翠兰谷度假村和二坑民宿,影响力逐渐扩大。”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刘业丰介绍,南昆山游客逐年增长,2018年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旅游收入5.7亿元。

据介绍,南昆山将发展营地休闲、森林度假、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5大特色乡村旅游,目前已陆续开辟了山内公路,村村有公路相连。此外,正在建设的汕湛高速龙门段在南昆山设置了出入口,将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游客到南昆山度假将更加方便。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普洱市

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

普政办发〔2020〕2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普洱市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普洱市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稳步规范发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根据《普洱市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突出普洱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丰富林地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依托,以绿色发展、健康养生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品牌行动,培优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稳步规范发展。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为社会提供药食兼用、健康安全的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品,把普洱建设成“中国林下有机三七之乡”、“全国林下有机三七的核心基地”和“云南健康养生之地”,为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产业基础。

(一)市场主导,政府监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合理控制种植规模。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新机制。

(二)保护优先,科学发展。严守生态红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能力和水平。

(三)合理布局,严格管控。根据三七适生范围和条件选择种植地块,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布局产品加工企业,严格管控三七种植区域和产品质量。

(四)加强统筹,合力推进。政府统筹协调,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多部门合力稳步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五)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依托现有科技手段,制定产品生产、加工和认证标准,加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打造“中国林下有机三七之乡”为目标,按照“培优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科学确定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的种植规模、加工能力、服务体系和营销方式,建立和完善种加销、科工贸一体化发展新机制。突出“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品牌,打造连接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全过程的产业链,提高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程度,实现森林受保护、林农得实惠、大众获健康的绿色林业产业发展目标,把普洱打造成全国林下有机三七的核心基地,促进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9—2025年,全市每年规划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种植面积20万亩,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

(一)规划引领,合理布局。根据三七生物生态学特性,深入调研论证,结合普洱林地资源、立地类型、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等,发挥思茅松人工商品林的比较优势,注重结合森林资源培育、国家储备林建设、天然商品林管护、人工林抚育、退耕还林等林业建设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尊重林权所有者意愿,突出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的特色和优势,科学编制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严格管控,培优一产。严格执行“政府认定、专家授权、企业承诺”的管理机制,从基地种植源头上控制好林地使用的认定与管理、种植与管理技术授权和企业(经营实体)经营承诺,保证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品安全和品质。合理控制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基地建设规模和三七年产量,建立生产与加工能力相适宜的协作机制,杜绝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的无序发展乱象。(责任单位: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招商引资,做强二产。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与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新产品研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品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实力、技术新、国际国内销售平台的大型国有医药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方式与普洱市本土企业合股经营,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优势,打造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高端品牌。实现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

(四)形成合力,搞活三产。结合普洱大健康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集林下有机三七生态旅游、消费体验、医药文化特色旅游、科技培训、“订制农场”服务、康体养生为一体的林下有机三七综合体验新模式,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林下有机三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市投资促进局)

(五)利益联结,培育大户。建立风险共担、稳定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应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林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林权流转、租赁、合作经营、订单合同等方式,让林农分享产业链各环节的收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大户,不断提升林下有机三七基地建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增效、林农增收。(责任单位: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六)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建立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协会(加工销售企业+科研院所+种植企业、大户),制定协会章程,实行“1+N”企业诚信入会机制,借鉴“烤烟发展”模式,建立诚信经营体系,对诚信企业通报表扬,对失信企业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终止有关种植经营许可,取消会员资格。同时指导、帮助入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定价,建立订单销售管理制度。指导入会企业共同研发产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提供融资拆借、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责任单位: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七)培育市场,促进流通。积极培育林下有机三七产品的专业市场,建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园区、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健全流通网络,引导产销衔接,推进林下有机三七产业与现代流通业融合发展,建立“线上+线下”林下有机三七网络销售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经营销售林下有机三七产品,促进贸易便利化。充分利用普洱沿边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对外合作开放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供销社、市政府新闻办)

(八)研发产品,确保质量。依托院士团队和高新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林下有机三七系列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构建林下有机三七质量追溯体系,做到从种植采收、加工贮存、交易流通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可追溯管理;构建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技术标准,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投资促进局)

(九)突出有机,打造品牌。充分发挥普洱林区景观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富聚、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繁荣等优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高起点、高质量、高规格发展林下有机三七循环经济,开展林下有机三七原产地保护和产品有机认证工作,着力打造“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绿色、生态、有机的产品质量特色。有序推进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的有关专利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和农产品源产地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导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普洱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查处市场上的侵权假冒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政府新闻办)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林草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人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形成合力。各县(区)要把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作为普洱绿色崛起和林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统筹规划,依法依规,确保成效。(责任单位: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森林公安局、市政府新闻办、市茶咖发展中心、市供销社、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二)强化科技支撑。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系统开展林下有机三七良种选育、壮苗培育、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研发等方面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农牧等系统科技人员作用,做好林下有机三七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实用技术服务。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打造普洱林下有机三七品牌,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

(三)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建立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为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提供林地林权评估、交易、入股、转让等服务。鼓励建立有关专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的作用。加快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支持企业建立林下有机三七战略联盟、诚信联盟、专业合作社等,提高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对林下有机三七产业给予倾斜,支持普洱市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扶贫部门要把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列入林区脱贫致富关键产业,整合有关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投资促进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实力、技术新、懂市场企业参与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工信部门要把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纳入全市规划,为入驻企业提供便利、做好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把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林草部门要整合有关林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重点扶持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交通运输、水务、电力、通讯等部门要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把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区的道路、水利、电网和通信建设分别纳入行业发展规划;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扩大金融扶持覆盖面;税务部门要比照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政策,对林下有机三七产品免征增值税;其他各部门要根据挂钩扶贫安排,积极支持挂钩村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税务局、市投资促进局、普洱供电局)

(五)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出台种植标准和规范等,实行“政府认定、专家授权、企业承诺”制度,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禁止以发展林下有机三七名义擅自改变林地性质、乱砍乱伐、毁坏林木和破坏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有机三七。林草、森林公安部门要加强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决定打击和查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大对违规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水质污染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林下有机三七产业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森林公安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社)

(六)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科普宣传、专题讲座、示范基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广覆盖、高密度宣传;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导、重点发展的原则,用身边的事例带动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讲好三七故事、做好有机文章,营造良好的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

各县(区)要认真贯彻本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确保稳步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三七产业。

8月10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市专场。

发布会上,普洱市委主要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基层干部和脱贫群众代表介绍了普洱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区位独特、生态优越、资源富集,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然而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是普洱市情的真实写照。

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有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

10个县(区)中有4个边境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

乡村道路晴通雨阻,广大群众出行困难,全省未通高等级公路的6个县中,普洱占3个;

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低于全国2.4年,低于全省1.4年,沿边四县仅为6.4年;

农民收入低,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141元,低于全国2996元,低于全省268元。

普洱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具有时代特征、普洱特色的脱贫发展新路子。

《快乐拉祜》老达保风情实景原生歌舞

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普洱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沃柑

最直观的变化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变

公路方面,规划建设高速公路22条(段),投资达3000亿元,建设里程和投资均占到全省的10%以上,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十四五”初期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全市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硬化路通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1位。

航空方面,全力推进“三支线五通用”航空网建设,短短2年时间建成澜沧景迈机场,5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思茅机场迁建并建设口岸机场、景东支线机场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再过几年,

普洱有望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支线机场的州市。

铁路方面,在建和规划建设铁路7条,玉磨铁路将于2021年底建成运营。再过三到五年,普洱将成为云南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次区域中心城市和陆路口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易地扶贫搬迁点

最欣慰的变化是群众生活水平的质变

所有贫困县均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95%,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

县级公立医院、103个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9.8%,水质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年人均1920元提高到4620元,兜底保障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了,收入来源更多了,增收渠道更广了,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

西盟佤族自治县莫美村小学课间

最可喜的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嬗变

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5.3万户,解决158.3万人住房保障问题,江城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西盟佤族自治县莫美村民房

最振奋的变化是富民支撑产业的蝶变

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成为群众的“摇钱树”,肉牛、生猪、瓢鸡等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坚实靠山”。

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绑贫困户),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

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

澜沧县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曾经闲置的林地1亩收入高达10万余元。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人均收入达3050元。

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340亿元,居全省第1位。获有机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省第1位,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国第1位。

在全国率先发布普洱茶十项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普洱茶品牌多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普洱咖啡荣获“中国农业区域品牌10强”,墨江紫米、江城坚果上榜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产品分别荣获云南省十大名茶、名果、名药材称号。

全市GDP保持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绿色GDP占比达94%,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蜕变

群众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好学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更加浓厚了,“我要脱贫”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自波村民小组用上了自来水

最深刻的变化是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

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4万人次,1180家市县乡单位定点扶贫,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

388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数量居全省前列,2019年普洱市选人用人工作民主评议满意度排名全省第1位。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产业

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接下来普洱要这么做!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机制,迅速掀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提升巩固行动,扎实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查漏补缺,逐村逐户再过一遍筛子,动态排查清零各类问题,确保无缺项漏项,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任务,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对已经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保持投入力度不减,现有产业、就业等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密切跟踪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统筹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兜底性社会保障措施,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避免出现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夯实产业基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成色

全力抓好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打造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沃柑、澳洲坚果、美藤果、牛油果、中药材和生猪、肉牛等高原生态特色种养殖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从脱贫稳步走向富裕。

强化统筹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围绕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着力补齐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支撑、人居环境等短板,有效激发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活力,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塑造文明乡风,提高治理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队收获3金2银以奖牌第二名收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