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方格纸书法作品带作品被评价读书有限作品缺少书卷气?

 要】 视觉习惯是有其时代特征的,按观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物观看与符号观看两大类,符号主要指文本与图像两大类;而书法作为艺术体系中的一种,它兼具了文本属性与图像属性,这是其他视觉艺术门类所没有的,因此人的视觉习惯对其影响最大。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特殊的关系,以当下社会为背景对论题进行思考。本文认为现代人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和图像视觉习惯是造成当代书法审美缺失、影响当代书法审美特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文字视觉习惯,文本视觉习惯,文图像视觉习惯,书法审美缺失

毋庸置疑,无论何种事物都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所谓时代烙印是指特定时间背景下一定的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同的行为特征。视觉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感知方式之一,也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物品面貌变迁和现代相关心理学研究成果得以证实。我们姑且将视觉的时代属性看做是一种特定的视觉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视觉习惯并非是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而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中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表现出来的观看特征。人的观看习惯是产生于生活之中的,这就很难明确的指出其具体的来源,而根据观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观看行为分属两种类别,一种是对实物(比如水杯、桌子)的观看,另一种则是对符号(此处指符号学所阐释的“符号”概念,比如文本、图像)的观看,艺术欣赏属于后者。艺术欣赏并非是以获得某种确定信息为目的,也就是说并非是一种认知活动,康德认为无目的性是审美的四大契机之一,这就决定了艺术欣赏对于观看主体来讲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因此审美主体的视觉习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将书法艺术从艺术系统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研究的典范,是因为书法艺术的独特性。首先,书法作品产生于具有实用目的的汉字书写,并且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任何非汉字的水墨涂鸦实际上已经逾越了“书法”的概念,书法艺术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书法作品具有文本的性质;其次,书法作为一门纯视觉艺术,具有通过线条、空间的变化去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的能力,这种富有节奏的黑白、虚实的变化在审美上具有图像的性质。正是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书法艺术在艺术体系中的特殊性。而对于符号的观看主要是指对文本与图像的观看,书法兼有这两者的性质,因此讨论人的视觉习惯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影响是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的。

一、 当下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文本视觉习惯来源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文字样态,现代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汉字样态有主要有以下几类,印刷宋体字、印刷楷体字、面貌众多的电脑特效汉字,还有就是日常手写硬笔字、软笔字,诸多类型中印刷字体所占比重最大。(字母文字对人的文字视觉习惯的也有影响但与本文联系较远,故不作研究)。我们从认字、读书开始,就是面对着各种印刷的教科书、工具书,工作之后日常文件的起草、打印、传播也都脱离了手写,在最大程度上使用电脑工具,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是有新的特征的。而书法作品的汉字书写样式使书法作品具有文本的性质,因此新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必然会影响当代的书法审美。

1. 文字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一方面,我们在学习、阅读书籍中所看的是布白均匀,笔画、结构单一,重复,没有创造性的印刷字体,按照横向从左到右的阅读顺序。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宣传图标上的电脑特效字又是面貌各异,在大小、颜色、排列上大都各不相同,(当然电脑特效字不具有智能的自我生产能力,所表现出的不同面貌与手写文字的变化并不相同,因为一个字体程序只能产生一种面貌的文字。)这就形成了两种跨度很大的文字、文本面貌,一种是工稳到极致——机械的重复,一种是奇特到极端——非人为的涂画。这两种文字面貌都是手写所不能或者说不容易达到的。

这两种文字面貌对人所产生的视觉刺激力度是很强烈的,长年如此就造成了人对于文字的审美产生了一种视觉忽略。这种忽略主要是指对介于两种文字面貌之间的文字面貌的不自觉的视觉忽略。这使得以中庸、中和为审美追求的二王传统帖学、书卷气书法风格就不再能在视觉上给人集中的审美感受,普通大众对于这一风格的作品就逐渐失去了欣赏能力,这一变化正是当代书法作品极力追求视觉效果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审美能力的丧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写体验的缺失。

在书法欣赏中缺少书写体验的观者往往会忽视书写的可能性,忽视书写材料、人的书写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认为机器能够做到的(而他自身能不费力气的就可以操作这些机器),人就应该能够做到,即使人做到了也不过是等同于机器的能力,也是无可贵之处的。无论如何,人对轻而易举就能做得事情是谈不上什么审美的。当然在古代也是存在着大量的没有书写体验的书法欣赏者的,单独将这点提出来好像缺乏说服力并且与论题也不相关,但我们再看一下今古人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疑惑就消失了。

如上所述,现代人所面对的是两种跨度很大的文字面貌,人的视觉就会习惯于所受到的印刷文字的刺激,对于手写文字的欣赏敏锐度就容易降低,面对平常手写文字常常是不知其好在何处。但是在古代即使是缺少书写体验的人也往往能欣赏书法的美,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强烈的文字面貌刺激,社会整体对于手写文字的欣赏敏锐度是比现在高的。古代没有书写能力的人自己是无法完成文字文本书写的(而现代人却可以使用电脑打印),他们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能力缺失,对于技巧能力的肯定应该是艺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当代书法作品为了达到视觉新奇的效果反而轻视了对于笔法的追求,虽然追求书法的视觉化效果也是一种技巧能力,但它的地位是不应当凌驾于笔法之上的,书法离开笔法就会流落为手绘涂鸦,不可在艺术体系中立足。

2.文本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当下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养成了很强的信息提取能力,每个人都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加快自己的信息阅读速度,这种情形尤以我们在面对文本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但是这种阅读模式大多是浅层的阅读,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模式。也就是说只要将信息中所包含的对我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就可以了。不能否认前人的阅读也有可能是类似的,但是这种现象不会像现代社会这样的普遍。在欣赏具有文本性质的书法作品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运用这种加速阅读的习惯,而书法作品的书写文字内容今古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审美问题。

我们现在所认可的古代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文本,无论是《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还是《黄州寒食诗帖》都是一篇作者完整的自作诗文,其中《兰亭集序》和《黄州寒食诗帖》还都极具有文学艺术成就。虽然现代都在追求书法艺术的本体独立性,但在古代这种独立性意识是很淡的,古人看待书法艺术必定是与作者的人格、与书写内容相结合的,不会单纯的就其书写水平来讨论其书法艺术。(虽然这一点在清代碑学思想产生后有所变化,但这种观念并未消失,而且碑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纠缠了很多的社会因素,并没有根本的否定这一观点。)历史已经证明有人会因其人而书名贵,如颜真卿,有人则因其人而书名废,如蔡京。而反观一下当下情况却与此不同。

现代还关注书法作品书写内容的书家是比较少了,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在追求书法艺术本体的独立性,试图只通过笔墨形式的审美因素来完全体现出书法的艺术价值,他们认为依附于书写内容的书法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在理论上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还是不可脱离其文本,何也?事实并非理论家所讨论的那么丁卯分明是也。艺术实践以尽善尽美为宗旨,理论研究以求真为宗旨,两者虽无不可调和之矛盾但却不是相同的,理论试图完全规划实践是上述矛盾所产生的根本原因。

既然书法的文本性质是不可消除的,那又何必苦心劳力的将书法作品与书写内容截然分开呢?如果这一观点是能获得共识的,那么也就是在理论上认可了当代书家对于书写内容的忽视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当代书家动辄摘录名篇唐诗宋词的习惯需要反思一下了,当然有些读者肯定会反问,“我就是习惯摘录名篇唐诗宋词又会怎样?”那我们将读者的文本阅读习惯再审视一下疑问就可解除了。

上文已经说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而且人的教育也比之前发达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唐诗宋词以及类似文本的机会,也就是说对于唐诗诸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好雨知时节”等篇大都是耳熟能详,当书家再将其写成书法作品时,观者读其三两字就知通篇了,这无疑会减少观者观看的兴趣,再加之本来就已经提速的信息处理模式,势必会影响书法作品的“情节长度”,比之陌生文本的观看时间自是减少的。而“情节长度”、观看时间又有何重要呢?我们以现代的实际情况为例说明之,当代书家大都致力于行草书的创作研究,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当代草书的兴盛正是由于其对于书写内容的掩饰,是对于艺术“情节长度”的追加,大家普遍都承认相对来说草书比之楷书更具有艺术表现价值,而与“艺术”概念相对的就是“实用”概念,那就是说楷书更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就是更方便识读就是更加容易知晓其内容,这岂不是说一篇更容易知晓内容的作品更少艺术价值呢?

    因此说,受当代人文本视觉习惯的影响,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于书写内容的忽视减少了作品的“情节长度”,造成了一定的审美体验的缺失。这一点应当是书法创作所需要进行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 当下的图像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环视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即使是一个狭小的角落,也能看到大量的印刷、手绘图像,我们的生活是被图像包围着。对于艺术的欣赏包含在图像观看之中,因此就会受到图像观看习惯的影响,那当下的图像视觉习惯有什么特征呢?

从图像的制作上看,可以分为手绘图像与非手绘图像两大类,非手绘图像是通过相机拍摄、科技洗印所产生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生活中非手绘图的存在数量要远远超过手绘图像的数量,因此人们的图像视觉习惯大都是建立在非手绘图像之上的,本文将对此有所偏重。现在的非手绘图像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照片与符号所代表了抽象与具象的两极、色彩的极度丰富、人为的任意拼接。

非手绘图的第一个特征是照片与符号所代表了具象与抽象的两极。这个特点极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观看习惯,对于图像的认识分为两个大的类,一是照片类另一个是抽象符号类。照片或照片类的图像认识标准是真实具象,抽象符号类图像的认识角度是观念意图,两者中人们更倾向易于辨识的第一种图像的观看。而在严格意义上说,书法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就会产生一种观看上的矛盾。以书法作品书写正确的汉字来说,书法应该是具象的,因为一个字的书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所谓具象也就是指,某一符号代表与其代表事物的真实面貌的相同。汉字本来是没有真实面貌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却出现了一种看上去颇为合理的汉字真实面貌。由于我们认字、识字开始所用的都是印刷字体(以印刷楷体与印刷宋体为主),印刷字体及其特征就在潜意识当中占据了汉字的真实体。当然这个观点是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的,唯独是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学习开端,这个事实是存在的。如果说印刷体在一定层面上分得了汉字的真实面貌,而书法艺术的魅力却是在因时布势,写出笔画和结构的丰富变化,破坏印刷字体的均匀单一,那么说书法则是抽象的。这其中的矛盾正显示出了书法在人的认识中的位置,是有别于我们一般的图像视觉习惯的,因此对于图像具象抽象的分类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在书法作品的审美上。而书法作品的文本属使人们在认识中又更容易将其划分到具象一类,则书法的审美特征是工整、匀称、好看了,相反的不工整、不匀称就是不好看了。当下书坛工整一类书法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

然而以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观念为艺术创作原则的书家恰恰否定了工整匀称的书法风格,以丑、拙为自己所要追求的风格,这就造成了书法创作与大众欣赏的偏离。艺术创作者在努力追求书法创作的观念性,大众越来越看不懂书法作品,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越来越少。而就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看,对于不同书法风格的探求是应当被肯定的,因此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在于当代大众书法审美的一种缺失,大众可以体会工稳的小楷书写是需要功夫的却不容易体会到面貌自由的草书仍旧是需要很大的功力的。

非手绘图的第二个特点是色彩的极度丰富。现代人对于色彩的运用早已突破了自然色的范围,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颜色,并将其运用到图片的制作中,这就培养了我们在观看中对于色彩的依赖习惯,对于色彩单一的图像会觉得乏味,而传统书法作品恰恰是只含有黑白两色的图像。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书法作品也并非是完全处于劣势的,对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观点是,正是因为常见图像的多种颜色反而使得书法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美。在理论上这个观点不失为创建,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视觉习惯是建立在日常图像的观看上的,这种视觉习惯是否能够培育出对于单色图像的审美?即使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所能达到的程度又是多大?我认为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总之这种观看习惯是影响了书法的审美。

那再反观一下当今的书法创作,从各届国家书法展览上的展出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人们大都在使用有色纸或者多色纸,目的是能丰富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而这恰是说明了,创作自身所对于危机的意识,对于大众书法审美特征的一种自我调节。大众对于传统白纸黑字的形式慢慢地失去了欣赏的兴趣,这正是由当代图像视觉对于颜色所产生的依赖习惯所造成的。虽然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对于有色纸、绢的使用,但是这种现象远不及今天的普遍。这种视觉习惯特征造成了人们对于作品样式的重视,当然艺术作品重视表现形式本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只是这应该是建立在对于内容有一定了解之后,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中才不会喧宾夺主,而在当下我不认为大众的审美能力达到这一点了。

非手绘图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于图像的人为任意拼接。现代科技所开发出的各种图像制作软件功能已经十分全面,可以对于图像的任意部分以及任意图像进行替换、拼接,人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各种新奇的图像。这类图像所给人在视觉上的影响是对于单次图像制作的忽略,是对新奇的视觉效果的追求,而书法作品却是单次完成的水墨图像,而且每一笔都是不可重复涂改的,人们在图像的制作上所形成的对于修饰修改的习惯恰恰很容易忽视书法的笔法,由不能做到变为不能欣赏。当然还会存在的一种观点是对于特殊现象的重视,但关键问题是审美不是认知,不是知道美的存在而是要在欣赏中确实见到美,产生审美的快感。在这一点上当代人所表现出的审美确缺失是很明显的。

    艺术作品应当是手绘图像的最高形式,非手绘图像的典型是照片,而当两者结合,艺术作品的印刷图像,那我们就该思考它是手绘图像还是非手绘图像,我们暂且不考虑事实发生的诸多原因仅就其现象本身做一思考。

    当印刷图片在学习、审美上代替了真实的作品,现代印刷科技又使人不得不相信印刷图片与原作品在视觉上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就容易忽视自己所面对的是印刷图像而并非是该作品本身,当然仅仅是作为观看,这并无多少不妥,只是我们不应该将建立在对图片上的审美习惯再毫不变动的情况下移植到对真实作品的审美上。最起码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别。

就书法作品而言,作品原件与印刷图片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产生上说,书法作品是一笔一笔写上去的,这其中凝固了时间,墨水是含胶和油烟颗粒的,与宣纸接触会留下不同轻重的痕迹,原本平滑的纸面留下墨水的痕迹后,就成为了“立体”的了。而印刷图片是一次着墨,而且在其复印之前的照片底本已经将书法作品的立体存在变为了二维平面。当人们所面对的是平面印刷图片时,怎么能体验到“立体”的真是作品的美感呢?

人们以印刷图像所建立起来的视觉习惯会将书法作品平面化,在审美上更多的会重视其整体形式感、图像性,对书法作品的立体性缺乏理解,对于线条的质量及其体积感容易忽视,而线条恰恰是书法的存在价值之一。对于书法线条生命力的淡漠则会影响对于笔法的表现与感受,平涂与书写是区分一般写字还是艺术创作的关键因素。而且相机本身是有一定的曝光度的,而作品本身是没有固定亮度的,也就是说我们观看原作品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光线看到不同的感觉,而对印刷图片却只能是看到不同光线中固定曝光度下的感觉。书法真迹是书写于宣纸、绢等材料之上的,他们的物理属性尤其是光感反映是完全不同于油性纸张的,两者的视觉差别是很明显的。

    正是在诸多图像视觉习惯特征的影响中形成了当代的书法审美特征,与古代相比当下的书法审美能力在整体上是一种缺失的状态。

以上讨论都是以科技传媒下的印刷物为中心的,对于各种手写、手绘的文本和图像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搁置不议,其原因正是想要突出当代视觉习惯的特征。诚然,当代的各种手写、手绘的文本和图像也是有时代特征的,但并不是最为根本主要的。书法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观看行为,必定会受到观看习惯的影响,而书法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了文本与图像的性质,因此对书法的审美是受到人对于文字、文本和图像观看习惯的综合的影响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分清究竟是受哪一种观看习惯的影响,但这不能否认影响的存在。综合当代中大众的文字、文本和图像观看习惯特征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当下大众书法艺术审美的缺失原因与表现。

当下,人的文字视觉习惯是对工整平淡的文字面貌的麻木,是对文字的新奇视觉样式的追逐;对文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信息处理模式,是对常见易见文本的阅读忽视。受这种文字、文本视觉习惯的影响,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是对新奇形式的追求和对文本陌生化的转变,天真、平淡、中和的书法审美情趣不再能被大多数人肯定,而古代书法史却是以这一种风格为中心所建立起的,对于不熟悉书法发展史的大众来说,就不能准确的理解现在书法风格的流变于承传,继而对于作品的审美也就较易于流于表层。以非手绘图像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图像视觉习惯会对图像的样式、颜色等方面更加关注,书法作品受自身的形质所限制,人们容易因其单一而失去观赏兴趣;而以建立在印刷品上的书法审美习惯去观看真实的作品也是存在问题的,印刷品对于真实作品的平面化处理消解了真实作品的立体效果,当人们再去面对真实的作品时反而不习惯其立体感觉。在观看艺术作品中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当下艺术欣赏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正是在这诸多看似是时代的进步中慢慢流失了,现代视觉习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对于视觉习惯于书法审美的研究本文仅是一个开始,还需更多有识之士不断的将其拓展深化,这将会对于认识、推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公丕普,山东临沂人,生于1986年,自幼喜爱书法艺术,把笔长年不辍。2005年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求学四年,略知书艺深奥。2010年考入江苏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至今。

  张岩,又名德珍,号南山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30余年,致力于中国古今书画研究,曾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国画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观察》等国家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五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中心主编的《造型艺术》全文转载。书画作品曾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画世界》、《羲之书画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改革报》、《当代中国画》等专业报刊、杂志作专题介绍。

  在北京见到张岩,他拿出一本打印的书稿让我看,是他准备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集样稿。我一页页看过,至今他的书卷气的作品仍萦绕我的脑海。

  绘事不易,书法尤难,对于经典的学习如火中取金,虽难尤珍。张岩在这条道路上一路走来,亦近三十年,喜怒哀乐,甘苦自知。张岩讷于言,然其对中国绘画及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对中国书画艺术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力求在中国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老汤里浸泡,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浓更纯。

  他的从艺之路很简单,高中阶段就得到山东书法名家谢孔宾先生的教诲,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后,视野得到放大,接触面更加宽广,同时得到宗维成、魏启后诸先生的点拨,使书法的认知得到了提升。毕业后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事古字画的整理与收藏,一呆就是十六年,我认为这是他难得的成才环境,观摩名家珍品,披研典籍,浸润学养,夜以继日,耙梳所学,漫步艺林,稽古集今。面对浩瀚书海,如饥似渴,成绩卓然。十几年来,他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专著多部,现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一成绩的取得,难能可贵。

  窥其学和艺,肆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史论研究,二是国画和书法的创作实践,双楫并荡,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当代热闹非凡的书坛画界,张岩沉潜传统,深心于古,多年倾心于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研究,尤其对宋元文人画、中国书法史论的研究用功尤勤,得力最多,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和内理的勤学善悟,对古典艺术文脉的洞察,心不离道,使得他的书画创作实践得以沿着传统文人画典正的脉向行走,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画的品格与笔墨精神。

  他对经典的全神贯注,其追求古雅潇洒,富有书卷气息的书法艺术。他的行书取法二王,后入苏、米,浸淫颜、柳,对明清书画家的题跋、尺牍、文稿费心揣摩,得先贤书作的熏染,笔法纯正;在二王行书体系内广览博涉、取精用宏后,尤具董其昌行书的韵致。运笔流畅自如,点画爽劲利索,每笔提按转折处皆有所交代,结体因字赋形,章法不拘一格,文人气息浓厚。

  “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可为画’之语。又云:天闲万马,吾师也。然非闲静无他好萦者,不足语此。”董其昌在此谈了书画应师造化、师古人的同时,还说出了艺术家的心境。在跟随恩师陈绶祥先生的几年里,对历代经典书画进行了大量的临摹。游学桂林,攀登庐山,览黄山云海,观泰岳奇景,寻觅太湖画家踪迹,悟对自然,若有所思。他认为书画品格的高低,在于对传统的理解与把握。在庐山写生时,陈先生看到张岩的新作,格调与前期作品判若两人,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话:“你敢于否定自己,是非常谦虚的一个人。”

  张岩有良好的心境,对于自己的艺术要求颇高。他认为无论书法或绘画,在格调的追求上,力求高雅静穆,使欣赏者感受一种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这在当下纷繁喧嚣的书画界,不啻是一股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他的作品除了书写古典诗词外,尤钟情于古代文人的心得札记,求其自己与古人相通。社会的喧嚣,沉渣的泛起,艺术取向的混乱,艺术观点的竞放,可谓生、旦、净、未、丑,喜、怒、哀、忧,都会影响一个艺术家的发展。面对这些,张岩会自我调适,顺其自然。人生活于纷扰尘世中,难达平心静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确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存状态。

  从张岩的书法中,可以窥探他的心境追求。正如陈绶祥先生说他:“张岩过的是一种务实的平常生活,天天上课吃饭,挣钱改善生存条件,抽时间尽量努力学习经典绘画,将心境放于闲适恬淡,不经营,不作秀,实属不易。”这种状态恰恰彰显了张岩的儒雅风范。表现在他的书法艺术中,是一种恬淡天真,素雅洁净,如一潭无污染的清水,清气宜人。他的字不管是在结体、点画形质的把握上,还是在情态、情质的收放、提按、顿挫、舒涩与抑扬上,他都能老练而稳妥地将之处理得精到耐看,恰到好处。书法耐看,是书法创作的标准,也是作者对书法创作的理念和境界,书法既要体现出他的实用性,可读性,也要充分体现它的艺术性,故耐看是评价书法的视觉标准。

  张岩绘画中那种灵动的用笔与富于变化的点染处理,得益于其书法;题款的书法同画面也相得益彰,这是当代年轻画家最需要加强的基本功。

  作为一位书法家、画家,大学教授,不仅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有更大的作为,同时比一般艺术家多了份责任。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张岩身居大学专业院校,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磨练自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相信他会不断地修持自己,潜心于艺,将会大成。

  (李荣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张岩花鸟画集》、《张岩书画作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岩画册》——山东画报出版社

  《中国当代名家-张岩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张岩作品精选》、《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张岩写意花鸟精 选》——天津杨柳青画社

  《怡山居——张岩书法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理论专著一部:《绘事鉴余——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名书画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明清名人中国画题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美术作品《黄昏》入选陕西省庆国庆四十五周年暨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9年美术作品《秋歌》、《晨曲》、《净土》分别参加有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省美术家画展及工笔画展

  2001年美术作品《一鸣惊人》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延安颂’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3年美术作品《冬天的欢歌》获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书画大赛银奖,并收入《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

  2006年应邀参加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陕西文化厅等单位举办的“西部风韵”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收入《西部风韵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2006年4月应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邀请举办“张岩花鸟画展”

  2012年10月,2013年11月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2012年,应邀赴韩国参加“韩、中国际美术交流展”,作品获“韩、中国际美术交流展美术协会会长奖”

  2013年5月,应山东青岛“崔子范艺术馆”邀请,举办个人画展

  2013年10月,应中国旅游观光局驻日本代表处、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等主办单位邀请,参加“澄怀观道——中国画十人联展

  2015年,参加济南“应目会心——全国名家邀请展

  2016年在山东菏泽市曹州书画院举办张岩“情系故里”个人作品展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般本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来欣赏。大的方面看章法,中的字法(结体),精细的看笔法。

一、章法:在章法上考虑三个要素,

1、 看构图,是不是符合美学原则,如视觉点在不在黄金点上,S型动感构图、三角形稳定型构图,满构图为主,以虚空为主的构图等。这幅作品符合美学标准。

2、 形式上看完整度、统一性、多样性。完整度包括正文和落款,有的还有上款、释文、旁注等;统一性包括笔调是不是一致,颜色是不是协调,印章不能太跳等;多样性是指在统一中要有变化,如字有大小、布局有疏密等。这幅作品在形式上统一性多样性都做得不错,完整度欠缺。

3、 看气韵节奏。在气韵上,主体部分一气呵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不是有种呼应连贯的感觉,视觉上能不能让眼睛的视线有停有驻等。在气韵节奏上不错。

二、字法:字法上看是不是符合结字规律?结字规律一般考虑矛盾的统一,如虚实、动静、开合、正欹、疏密、收放、向背以及笔画的多样性等。这幅作品在字法上做到多种矛盾的统一。

三、笔法:笔法上主要看是否丰富,笔法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使转、提按、翻、切、顶、顿挫、顺逆等。这幅作品用笔丰富。

综合评价这是一幅不错的书法作品。欢迎大家关注张学礼书法,每日为你分享书法学习方法

答:这幅书法,给人第一感觉是还不错!典型的米芾的字,看得出作者下了一定的功夫。笔性,笔力和笔势都挺好的。只是,在章法上有欠缺。我觉得落款的字,还应该再提高两个字的位置更好。最后,希望作者再接再励!

在行书中,王羲之第一,在草书中怀素第一。其狂草书《自叙帖》似雅士舞剑,轻快自如,俊逸潇洒。神采飞扬。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运笔象舞剑中的许多动作轨迹,如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线条有力量变化,时而停顿、时而飞动、时而收、时而放。

在此帖中,线质圆润、线形细劲。结构灵活多变,如帖中有多个“不″字,形态不一样。结构空间处理以圆为主。

章法上纵行行气贯通,每行字的中轴线成不规则的折线形和曲线形。意境给人的感觉就像帖中所说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通过精妙的狂草,也展示了他洒脱豪迈的个性。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评:“如狂风骤雨,如闪电雷鸣,溶天地万物之态,合宇宙阴阳之道,精彩频出,高潮叠起,这不可捉摸的线的精灵,溶化在《自叙帖》的黑白之间,呼之欲出,腾空欲飞。″

(上图狂草《自叙帖》为怀素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看过一些这样的书法,评价也挺高!

是的!书法功力很深,字也舒展,结构也趋于完美,应该是件好作品。可是,还是美中不足的嫌疑!

这个不足就是有些油滑,太熟练了,太干净了!这是书法艺术的高端感觉!就像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看起来斑驳淋漓,给人就是感觉自然,震撼!可是,这种漂亮且干净的东西,感觉确是不够真实!

当然,这个要求有些高,有些吹毛求疵,可惜不必介意啊!

书画作品要有收藏价值,作品必须有传统功力,有书卷气,有意境,值得欣赏与品味!

如图提供的作品只是临写过启功的作品,写启功的字,但是章法太板,字形还凑合,用墨没有浓淡与适当的飞白对比!

简单说一下毛主席词这一幅,“上”这个字底下横划左长右太短,“飞,下,翠,庭,尽”等是草书写法,其他的字基本行书,楷书为主,同一篇作品里用不同的字体来表达,楷书与草书拉距太大,给人感觉是四不像!再说一下大字,“精气神”三个字过于板,“精”字草书,“气”,“神”二字是行书,一幅作品主要是三个大字,用行,草两种字体,也是缺乏统一性,不讲究墨法!两幅作品都达不到意境这样的水准,也是基本上不能称为书法作品!

写毛笔字与书法是两个概念,这样的作品只能称为毛笔字,不能称为书法作品,还不具备收藏价值!

首先声明,我不是很专业,书法是业余爱好,只是从自己的感觉说说看法。

首先是字体不协调。风格不统一。放一起就成了四不像了。这是书法第一大忌。字可以写的不好,但要整体出形。

我们学书法,第一就是临摹,临摹就是拜师,名师出高徒,你跟谁学,就像谁。你精研了大师的法帖,就是吸收了大师书法的长处。这样入门以后,就要自觉的理性理解个感悟,审视各个书法流派风格,慢慢克服和丢弃,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一个从不像到像,再从像到不像的过程。也是正确的书法学习过程。

看到你的这四字横幅,就知道你是犯了临帖不精的弊病,可以说这是幅失败品。因为不但没有自己的风格,在字体上也不搭配,就是只有字,没有形。

我们看这幅字,对比一下:

你的那幅整体不是一个风格,乘风和浪都很紧凑,笨重藏拙,破字忽然变行草,松散而破格,破坏了整体美。

古人有个说法,叫,有章法的字,才算入门。

其次是临帖不精。或者说是没有真正临帖。因为看不出风格的影子。

创字体不是不好,而是没有章法风格的底蕴支撑,字就成了浮萍无根。比如,字间架结构问题,成了两头尖的陀螺坏型,叫站立不稳,而且明显高于其他三字。出轨了。而字前面写的规规矩矩,最后一笔为什么要用行草的勾连腿呢?一下就破坏了整体形象。就不说了,那是个坏人,这幅字的苍蝇,不能要的字。写得最好的是字,风是这幅字的基石,有唐代大书法家陈柬之风格。

陈柬之是草圣张旭祖父,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晚年学二王,落笔浑然。

最后提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我是临兰亭出来的,先看帖,赏帖,悟帖,做到每日一悟。先由一字一行到全篇。看八法,看结构章法到布局,到风格意境,最后达到通体感悟,把内涵的艺术素养,文化内涵,美学意义上的创造,都吸收为己用,到得意忘形的时候,你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最后祝你写出最好的字给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大师。

近现代称得上书法大家的有以下几位先生:

一,吴昌硕先生,其书法雄浑大气,奇崛古朴。

二,林散之先生,书法瘦劲坚挺,擅用枯笔,墨色变化丰富。

三,启功先生,其书法自然潇洒,刚柔相济。

四,沙孟海先生,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强刚健。

五,赵朴初先生,用碑意写楷书或行书,饱满厚重。

六,沈尹默先生,其行草书秀雅飘逸,活泼自然。

第一幅(清风)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字古朴雋永,内涵温藉,好字。

第二幅(宁静致远)俗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无论功力,修养不在一档上。看一眼后悔一个月,看二眼后悔一辈子。?

第一幅(清风),市场价应为300至500左右为合。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格纸书法作品带作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