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莫这麽觉得

欢迎转载,请规范署名,添加公众号名片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近告诉特斯拉高管,他对经济形势有一种“超级糟糕的感觉”,所以他想暂停招聘并裁员。这也许不是经营企业的最佳方式,但它反映了当前的情绪——许多人都感觉经济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即将出现问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位置,某个经济魔鬼正潜伏在角落里。

这种恐惧感如此普遍,所以当你听到美国经济的许多方面目前总体状况良好时,你可能会感到惊讶。实际情况是:失业率低,劳动力市场强劲。职位空缺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许多希望找到更好工作的员工都在趁机跳槽。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很强劲。业务利润率下降了一些,但不是灾难性的。股市正在摇摇欲坠,但最严重的问题似乎集中在科技板块,它们经过多年高歌猛进,也该稍微降点温了。股市投资者仍比5年或10年前富裕得多。

当然,房间里的大象是通货膨胀,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一点极其讨厌。物价上涨正在削减工人的工资增长。截至6月7日,全美平均汽油价格为4.91美元,攀升的同时,许多美国人正准备在夏季出行。

“其他一切都很顺利,但通胀高得令人痛苦。人们无法从心理上回避这一点,”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Mark Zandi)表示。再加上过去两年的通货膨胀、乌克兰的战争、大规模枪击事件和政治失灵,“这是一种有毒的混合物,对集体心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正在收紧货币政策,试图遏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无论如何,从大流行衰退中复苏的惊人步伐正在放缓。

经济形势并不差,但综合各种因素让人感觉经济很差劲——而且只会继续走下坡路,尽管这根本不是一个既定的结论。

通胀影响你对一切的看法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人们讨厌它。FiveThirtyEight和益普索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美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远远超过了政治极端主义、枪支暴力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皮尤研究中心发现,70%的美国人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没有其他问题能及得上对它的关注度。

通货膨胀对消费者来说真的很痛苦,尤其是像食品和汽油这样的商品,人们根本没法不买。在经济的其他层面中,没有一种能像涨价那样,明晃晃地摊在人们面前。

如果你在过去的一年中加了薪——很多人都有过——那很可能是一次性的。“你的老板不会每周都跟你说,‘嘿,我们又给你加薪了。’但通常不同,通胀是周周涨,”Indeed经济研究主管尼克·邦克(Nick Bunker)说,通货膨胀是一种持续蔓延。尤其是汽油价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没有加满油箱。“我们有多少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那么显眼地亮在大招牌上?”

通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许多公众似乎认为美国已经陷入衰退。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尽管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确实出现了萎缩。

消费者仍在消费,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用自己的储蓄。2021年底,美联储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人的财务状况达到了自2013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另一方面,他们对整体经济的看法有所下降。《大西洋月刊》最近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我很好,但其余一切都很糟心”。

受消费者对房屋和耐用品购买状况的看法以及通胀对经济未来前景的影响,密歇根大学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娅·萨姆(Claudia Sahm)说:“我们所处的消费者信心水平基本上是更严重的衰退期才有的水平。但考虑到劳动力市场,考虑到消费者支出,我们现在不可能陷入衰退。”

萨姆指出,上次消费者信心如此低迷时,美国正处于债务上限危机之中,仍在走出大衰退,欧洲也出现了动荡。本质上,很多事情都很糟糕。现在我们处于类似的情况下——人们对很多事情感觉不好,这转化为他们对经济的感觉。消费者“真的对这个世界感到愤怒,”萨姆说。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欧洲再次出现动荡,人们对政治的愤怒越来越强烈。实际上,没有人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感到满意。“当我们思考世界和经济时,没法孤立地思考其中的一方面。”

经济衰退并不一定会来临,但感觉已经来临了

6月初,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警告称,一场经济“飓风”即将到来,他的理由是美联储收缩资产负债表,以及俄乌战争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他说:“现在,天气还算晴朗,一切都很好,每个人都认为美联储能处理好。但飓风就在那里,就在路上,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是不知道这是一个小风暴还是超级风暴桑迪。”

就像马斯克的“超级糟糕的感觉”一样,戴蒙谈的是当前的情绪——许多消费者、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即将到来。今年5月,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一项调查发现,明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30%。股市近期的许多问题都与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有关,也与人们担心美联储抗击通胀的努力会导致经济衰退有关。

“市场从‘哦,耶,软着陆,哦,耶,美联储搞定了’变成‘哦,我的天啊,’”萨姆说。

尽管有一些末日预言,但衰退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金融界有个笑话说,过去五次衰退中,股市预测到了九次。有迹象表明,火热的经济可能正在趋于稳定,比如房地产市场放缓和工资增长放缓。

赞迪仍然认为短期内有可能避免经济衰退。他说:“在疫情和俄罗斯入侵方面,我们需要一点运气,以及美联储的一些灵活决策。”

无论经济是否真的陷入衰退,美国经济都处于转型期。美国曾迅速从疫情经济衰退中复苏;现在,复苏的脚步会慢下来。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因此经济扩张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刚刚经历了疫情的衰退,然后是一个非常迅速的反弹,现在则是增长恢复到正常速度,”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高级经济主管阿塔曼·奥齐伊德勒姆(Ataman Ozyildirim)说。“这是一个调整的时期,当然,人们不喜欢改变,所以这让人们非常紧张,这种心态也完全可以理解。”

正如戴蒙的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即将到来的“飓风”可能并不一定属于灾难级别的风暴。这可能是一场更普通的衰退,当然,有些群体在应对衰退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好得多。

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达蒙·琼斯(Damon Jones)解释说,在进入2008年的经济衰退时,美国人的债务比现在多得多。尽管如此,任何衰退的前景都是可怕的。琼斯说:“没有人想经历衰退,不同的人会经历更严重的衰退,因此对某些亚群体来说,整体失业率可能掩盖更高的失业率。”

琼斯还指出,如果经济衰退真的来了,联邦政府可能不会像在新冠疫情衰退期间那样伸出援手。工人们可能本能地意识到,如果他们失业了,额外的失业救济金就不会来了。“如果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这种情况还会再次出现吗?”琼斯说。

从好的方面来看,尽管科技行业已经出现了裁员,但这次雇主在裁员方面可能会更加犹豫,因为他们会很难再招到人。他补充说,当前的一些经济悲观情绪实际上可能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起到帮助作用。如果人们不期望他们的工资上涨,那么这将有助于避免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从而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好的氛围,但对宏观经济前景可能是好事,”他说。

我们不可能告诉任何人如何看待经济——或任何事情。我们对经济的看法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

白宫可能会非常想敲锣打鼓说,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糟。但如果你突然发现,你加满一缸油的成本是过去的两倍或三倍,白宫的利好不会在你这儿引起共鸣。

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正从动荡的两年中走出来,感觉有点难以相信未来真的会有任何缓解。大流行仍在发生;每个人都对政治感到愤怒。最近的新闻周期,从大规模枪击事件到即将到来的最高法院判决,感觉都很可怕。

当马斯克和戴蒙唱着相当悲观的经济调子时,他们的富人伙伴——前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却走了一条不同的路。本月早些时候,他在推特上告诉所有人放松。他说:“把对经济前景的负面看法稍微放一放。如果我管理的是一家大公司,我当然会做最坏的打算。但经济正从一个强劲的起点开始,就业人数多于求职者,并正在适应更高的利率,”他写道。他补充说,我们正处于“风险更大的时期”,但最终可能会好起来。

这不是一种坏情绪。如果你有10亿美元的身家,你可能会更容易拥有它。

原标题:《深度 I 美国人财务状况近十年来最佳,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觉得经济衰退?》

网络时代互联网社保代缴公司非常的多,是很多个人缴费用户关心的重点。什么叫做正规,什么叫靠谱。

对比对家社保代缴公司之后的选择

我们很多需要代缴社保的客户,之前有在其他平台交的。比如之前有个客户选了北京一家互联网社保代缴公司,平台号称是各个一线城市都可以做。因为客户是需要交深圳的社保,前面几个月还算正常,但是某个月快申报的时候,突然告诉她,告诉不做深圳社保业务了,只做北京的,让她自己另外找。后台她找到了我们,一直在我们这里交,成了一个付款非常准时的忠实老客户。这是一个关于代缴客户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客户之前在深圳另外一家代缴社保公司交,按代缴公司的要求将一年的社保费和服务费转给了对方,后来因为公司经营问题,对公账户没钱,导致客户社保费都无法扣款。最后只能和对方扯皮,钱也退不回来。但是社保还是要继续,只能再继续找。吸取上次教训之后,只选择按月交社保费的代缴公司。而我们真社保恰恰是希望客户按月支付费用,当然有交了几年的老客户不想每月转款,索性一次性转了一年,我们不强求,你一定要这样做,我们也不拒绝。这是第二个例子。

代缴社保公司归根结底还是要稳妥经营

社保公司的经营和其他企业经营是一样的,一定要平稳,不可以折腾。所以客户的每一分钱都是对你企业的信任。所以正常合理的服务费该收就说,事先说明,你情我愿。收费后就要把事情办好。

现在很多代缴社保的公司,一味贪图客户数量,不断的通过扩招员工来吸收客户,这不一定是好的,所以评判一家社保代缴公司靠不靠谱,不一定规模说了算,第一个客户就是例子。很多公司每个城市都做,政策都没熟悉,全部靠渠道完成。

真社保经营思路恰恰不是这样,我们不追求一年两年内做到多么多客户,细水长流,慢工出细活。所有的业务必须是自营,不能假人之手,保障服务质量,自然而然的口碑就形成了,我们不追求太大规模,因为规模上去了各种成本上去了,最终要么提高服务费,要么降低服务品质。社保代缴公司还是要追求稳妥的平衡。

所以很多客户挑选了这么多代缴社保的公司,最终选择真社保这家代缴机构。也是做多角度对比权衡的结果吧。

其实,“品效合一”不是近年来才兴起的营销热词,它早已有之;只是近年来被营销圈愈加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只讲不能立即实现的品牌效应,不讲销售结果”的营销越来越不受待见,屡遭挑战。但是,营销人一边高举着要“品效合一”的大旗;一边又在和“品效合一”拉仇恨,认为这是胡扯、不可能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品效合一”?为什么“品效合一”这么艰难?怎么才能“品效合一”?这些问题不说清,“品效合一”确实只能沦为一个流于案例包装的装饰词。

什么是大多数营销人认为的“品效合一”

大多数营销人认为:“品效合一”的“品”就是品牌效应。“效”就是实际的销售转化(有多少人买了这个产品?或卖了多少钱?)。“合一”指的是:“品”和“效”要同时发生、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消费者不是品牌营销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什么“先品牌建设(不考虑销售结果);再进行促销”;或者“品牌建设和促销是两码事、要分开进行”。“品效合一”要求:在建设品牌时,也要达到销售转化的“效”。但是,现实是:“品效合一”似乎很难实现。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具体的原因:

数字营销时代,效果广告的兴起,让一些企业终于看明白了:自己投在营销上的钱到底花在了哪里?带来了多少销售转化?因为效果广告可以量化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比如:确认需要阶段的“用户注册量”、购买决策发生时的“购买量”、“购后”的“朋友推荐量”等。

于是,面对一切用数据说话的效果广告,一些营销人开始质疑、甚至看不起“品牌传播”的一些动作。比如:品牌广告大片,砸了几百万,得到了什么?(即使得到了“刷屏”又怎样?顶多维持3天热度,又被别的热点无情取代)。

这就提出了一个千年难题:怎么衡量品牌传播的效果?比如:一条品牌广告片传播了,到底带来了多少销售转化?这几乎无法精准测量,或许只能通过广告片传播期间,销售量上涨了多少来间接推断。

但是,品牌岗的营销人也很委屈。他们认为:如果发公关新闻稿、拍品牌广告片等也要背负销售转化的KPI,一切以“买了是王道”来衡量,消费者还愿意和这样沾满了铜臭味的品牌打交道吗?

尽管喊了很多年“各部门要互通有无、团结作战”,但是现实是:不少公司的市场部和销售部,或者品牌部和电商部等等——都还是泾渭分明的。一起开会就吵架:这还是情况好的;情况不好的:各司其责,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比如:我曾问一些甲方做品牌Campaign的,你们这波Campaign做完后,带来了多少销量?他们一脸茫然地说:“那是电商部门的事,我们也不知道。”

以上两点是“品效”至今很难“合一”的具体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整个营销圈对“品效合一”的误解太深。这表现在:

“品”——品牌和产品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效”——只有销售转化的效果吗?

“合一”——“品”和“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以上三点:

很多营销人认为:品牌和产品是二元对立的,产品在工厂生产、品牌在办公室里制造。在做传播时,要么讲品牌、要么讲产品。这其中常见的场景之一就是:如果销售部对品牌部的某条传播内容,提出了要加“销售信息”的要求,品牌部通常会争论道:“这条内容到底是讲品牌?还是讲产品?”这就是在表明:品牌和产品就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在做传播时,要么讲品牌、要么说产品。

这种对品牌和产品的关系误解,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僵化版的“情感营销”。“情感营销论”认为:诉诸于情感的营销要好于诉诸于理性的营销。品牌工作就是要让消费者和品牌产生情感共鸣,认同品牌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品牌忠诚度,达至长久的购买。于是,举着“情感营销”大旗的营销人在进行品牌传播时,第一要务就是:催泪。怎么拍出能让人泪流满面的、走心的片子,就怎么来。他们很避讳谈产品,仿佛只要讲到了产品,消费者就会反感、心生厌恶。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对产品几乎不提、或只字不提?他们说:用户最讨厌推销了。要先用情感打动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

久而久之,营销人也“习以为常”地把品牌推广方式套路化了。比如:一说到品牌传播,就是拍创意广告大片、或写一篇微信公众号软文等。而且软文一定要如履薄冰,只能在文末或“峰回路转”或“巧妙衔接”,露出产品。总之,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好品牌和产品的关系。不能过分曝光产品,带给消费者“王婆卖瓜”的骚扰。

有着以上认知误区的营销人表面上看很有“用户意识”,深怕“卖产品”惊扰了用户;但其实是不理解品牌和产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一直强调一句话:一个伟大的品牌必定有一个伟大的产品,产品是品牌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产品讲品牌;而对于一个有心建立自己品牌的企业,也不能脱离品牌讲产品。“品牌和产品的关系”折射到“品效合一”的“品”上就是:我们给消费者提供的既不是只讲功能的产品,也不是虚幻的品牌,而是一套“品牌的解决方案”。

怎么理解“品牌的解决方案”?我们先从以下这幅图说起。

我认为把“品牌”这个概念解析得最清楚的就是《战略品牌管理》一书里的这幅图:

这幅名叫“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金字塔”图清晰地表明了:任何品牌的品牌建设都分为“物理”和“化学”两条线(注意:不是两个层面,因为层面有高、低之分)。这两条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且相辅相成。

金字塔中部的左侧表明了“物理”这条线:产品的功效是什么?人们对这个产品的使用感受是什么?金字塔中部的右侧表明了“化学”这条线:产品的品牌形象是什么?(注意:这里的品牌形象从最基本的产品包装、VI视觉体系到通过品牌传播带给用户的印象等)这个品牌带给了人们什么样的感觉?最终,才能达到品牌共鸣,让人们认识到:这个品牌和我有什么关系?(而不是通过之前“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情感营销,打一波催泪弹,就迅速窜到了“品牌共鸣”;而且“品牌共鸣”也不仅仅只有“情感”上的共鸣,还有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共鸣。)

如前文所述,“品效合一”的“品”就是一套品牌的解决方案,而这个品牌的解决方案就是:怎么从“物理”或“化学”两条线上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物理”线上的“还没有找到好用的产品”,也可以是“化学”线上的“没有找到懂我的品牌”。无论从哪条线上解决了用户的需求,都是在进行品牌建设,而不是把品牌和产品割裂开来。

也正是因为用户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他们才会产生“效”。也就是说:“品”是利益驱动,是“效”的原因。这里对“效”的理解有三个关键点:

01.“效”的维度。“效”不仅仅是狭隘的“销售转化”,还有另一个“效”:口碑相传(也就是:推荐值)。有多少用户愿意主动推荐你的产品?宣传你的品牌?如果只是止步于“购买转化”,那么最好的方法也确实是:拼命打折促销、发优惠券等。而如果还要更进一步追求“口碑相传”,就要做好相关的售后服务、内容营销工作。

02.“效”的发生地。正如杨不坏老师在《2019年,品效合一元年》里说到的:如今,“效”的发生地大多集中在手机屏幕里。消费者无论在哪里看到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手机的相关App查询、购买。所以,“品效合一”不是在“品”的内容上添加个购买链接这么肤浅,关键还是要看“品”的“品牌解决方案”利益驱动性强不强?

03.“效”的时长。品效合一的“效”也不能只图一时的量化数据,还要看长此以往沉淀的品牌资产对应的品牌抗风险能力。比如:遇到经济大环境的低迷、相关政策收紧等风云莫测的事件时,品牌仍能保持稳健增长,能抵御财务风险。

效=销售转化+口碑相传

合一=“品”是“效”的利益驱动

那么,为了实现“品效合一”,最重要的一点就不是斤斤计较:到底是讲品牌?还是讲产品?到底哪个部门要对销售结果负责?如果现在还有营销人为这点烦恼,那真是庸人自扰了。当然也不是:要创意带来的声量?还是要简单粗暴的销量?一切的一切,都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出发,想想怎么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品牌解决方案?你是从物理这条线解决了他面对的实际难题?还是从化学这条线,解决了他自我认知的困惑、给了他重新点燃生活希望的曙光?如果以上都没有,纠结于讲品牌、还是讲产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底,品牌和用户打交道,就像人和人打交道,没有利益驱动,谁愿意理谁呢?而当你的“品”——品牌解决方案生效时,谁又会在乎你讲没讲产品?讲了多少产品?(想想等平台上的“种草”文、苹果手机的产品发布会等);又或者即使你通篇都在讲品牌,但用户也会千方百计去了解这个品牌到底有什么产品,能带给我温暖和自信?(想想多芬的“真美行动”、三九的“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你”)

所以,要想“品效合一”就要想明白:你到底要带给目标用户什么样的品牌解决方案?这点想清楚了,就不要惧怕露出你的产品、在内容里多次提及你的产品、放大你的产品名称等等;也不要只看重一时的“销售结果”,就轻易否定对品牌本身的传播。

我的从业经历包括:《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沃尔玛中国总部、华润置地品牌营销相关负责人;之后一路在乙方,服务的客户没有一大摞,但各个都深度。既服务过招商银行、腾讯等世界500强大公司,也为Little Freddie(小皮)等新兴创业公司做过品牌营销顾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说话说到一半不说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