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运算阶段的两个阶段儿童假装游戏有游戏逐步()和()的特点?

第一讲 意义:发展,是我们一生的事

第二讲 动因:彻底扭转你的成长认知

第三讲 过程:咱这一辈子,到底发生了点啥

第四讲 婴儿期:襁褓中的心,终将成熟

第五讲 幼儿期:记不住的那几年,却决定你一生

第六讲 童年期:成长中的雾霾

第七讲 青春期:每个人都将经历的一场精神呕吐

第八讲 青年期:多了一点勇气,少了些“我以为”

第九讲 中年期: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中年人

第十讲 老年期:你终将成为人生的过客


1 意义:发展,是我们一生的事

一、心理发展定义和性质

(一)定义: 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 √社会性 √活动性

√规律性:普遍特殊的统一;方向、顺序性;不平衡性

二、发展心理学定义和简史

(一)发展心理学定义 :毕生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生命死亡的全过程中心理发展和变化

  儿童心理学研究基础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1876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1882 普莱尔《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动因

描述、解释、预测、调控

  横向、纵向、横纵交叉

2 动因:彻底扭转你的成长认知

相互作用论、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理论 (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

心理发展的实质: 内化结果

心理机能分两大类: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抽象、整体、个性)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有能力的同伴合作)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调节。

(二)认知发展本质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智慧就是适应”,用图式、同化、 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

1.图式:即认知结构。

2.同化: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 构的过程。

3.顺应:当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

4.平衡: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源泉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2.经验:①是物理经验,②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社会交往、教育

3 过程:咱这一辈子,到底发生了点啥

1.感知运动阶段(0~2) 感知运动图式 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6、7)具体形象或表象性思维

(1) 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不可逆性 (5)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形式逻辑思维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二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   

(1)婴儿前期(0~1):信任感对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1~3):自主对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目标品质。

(4)童年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20):角色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20~40):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40~60):繁衍感对停滞感;关系品质。

(8)成年后期(60→):完善感对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4 婴儿期:襁褓中的心,终将成熟

二、婴儿的生理和动作发展

六、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二、婴儿的生理和动作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意义:1.心理发展的源泉 2.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条件反射学习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一)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最早发生、最先成熟、 最先衰退(开端)

婴儿感觉的发展 (听觉、视觉)

吉布森用“视崖” 六个多月婴儿 深度知觉 重点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婴儿12月前,记忆主要是情绪和动作记忆。

12月后主要提升到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

简单发音阶段 连续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掌握词汇特点: 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 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1.单词句到多词句 2.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交流技能、诱导注意方法。

语速减慢,多加停顿,话语多重复。

互动方式、促进发展、孩子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引申。

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情绪性 活动性 冲动性 社交性

2.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类型分

容易型 困难型 缓慢型

出生后一年,呈连续增长的模式。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教养的关系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二)婴儿基本情绪发展

自发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 有选择的社会性

自发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 主动操作性的哭

  阶段:啼哭→冷漠→适应

  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婴儿依恋的种类 安斯沃:

1.安全型 2.回避型 3.反抗型(矛盾型)

1.早期社会性依恋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1)反应性 (2)情绪性 (3)社会性刺激

  1.主体我 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 “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婴儿期2岁末,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出现,是个体自我意

5 幼儿期:记不住的那几年,却决定你一生

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论、认知学派理论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促进认知和社会发展重要渠道。

  3.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特点:无意识、形象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5岁:基本没有 5~8、9:需要知道 10岁后:主动、自觉

(1)视觉“复述”(2)复述 (3)特征定位

皮亚杰 三山实验 自我中心 缺乏观点采择能力。

1.问题类型变化: 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创造想象得到显著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流的工具2.有助于适应环境

3.不可取代4.心理训练发展的助推器

幼儿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

2.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4 婴儿期:襁褓中的心,终将成熟

二、婴儿的生理和动作发展

六、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

  2、没有明显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二、婴儿的生理和动作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意义:1.心理发展的源泉 2.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获得新手段和主动权4.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发展

主要动作: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一)模仿学习: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学习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一)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最早发生、最先成熟、 最先衰退(开端)

婴儿感觉的发展 (听觉、视觉)

吉布森用“视崖” 六个多月婴儿 深度知觉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婴儿12月前,记忆主要是情绪和动作记忆;12月后主要提升到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

简单发音阶段 连续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掌握词汇特点: 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 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1.单词句到多词句 2.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交流技能、诱导注意方法。

语速减慢,多加停顿,话语多重复。

互动方式、促进发展、孩子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引申。

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情绪性 活动性 冲动性 社交性

2.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类型分

容易型 困难型 缓慢型

出生后一年,呈连续增长的模式。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教养的关系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二)婴儿基本情绪发展

自发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 有选择的社会性

自发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 主动操作性的哭

  阶段:啼哭→冷漠→适应

  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依恋发展阶段 鲍尔比: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 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3. 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4.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婴儿依恋的种类 安斯沃斯:

1.安全型 2.回避型 3.反抗型(矛盾型)

1.早期社会性依恋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1)反应性 (2)情绪性 (3)社会性刺激

  1.主体我 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 “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婴儿期2岁末,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出现,是个体自我意

5 幼儿期:记不住的那几年,却决定你一生

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论、认知学派理论

(三)游戏的发展 ——体现认知发展水平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参与水平

  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促进认知和社会发展重要渠道。

  3.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5岁前:基本没有 5~8、9:需要知道 10岁后:主动、自觉

(1)视觉“复述”(2)复述 (3)特征定位

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认知的发展趋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1.问题类型变化2.概括能力发展3.推理能力初步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创造想象得到显著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流的工具2.有助于适应环境

3.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境界4.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幼儿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

2.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2.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沟通是双向的过程,良好的沟通需要

会说的讲话者, 也需要有听取技巧的听话者。

四、幼儿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

1.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自尊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情绪发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

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

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和阿姨、哥哥、姐姐

第一逆反期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其年3~4岁。

1.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2.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6 童年期:成长中的雾霾

三、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1.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转折年龄在9~10岁。

1.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归纳、类比

    即恒等性、 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变化过程。

三、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等都有密切关系

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延迟满

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把童年期道德认知发展分三个阶段:

  2.他律道德阶段(受自身以外价值支配)

  3.自律道德阶段(主观价值标准)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直接身体欺负 直接言语欺负 间接欺负

我国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

1.我国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率为20%,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2.言语欺负最多,其次是身体欺负,间接欺负最少。

3.欺负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2.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发展

3.有利于自我概念发展4.增进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主见、独立、能力强、热情、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不友好、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退缩、安静、顺从性

1.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意义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情感共鸣、 增加快乐和兴趣

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3.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成绩和兴趣相近

  (3)尊重、和谐并敬慕

(六)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变化。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长管理→老师管理→自我管理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七)儿童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

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与同龄伙伴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与教师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7 青春期:每个人都将经历一场精神呕吐

三、少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四、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性功能成熟(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2)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

1.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2.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少年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属于形式逻辑思维。

1.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少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二)少年期情绪的变化

1.烦恼增多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少年期儿童的自我中心性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 可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但具有迁移性。

  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独立意识:要求独立自主权。

超前意识: “长大感” “成人感”

第一逆反期:独立自主性,自己行事。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

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逆反期

逆反期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现象 发展性现象

四、少年期面临心理社会问题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8 青年期:多了一点勇气,少了些“我以为 ”

三、青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二、青年期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 2.辩证逻辑思维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三、青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

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 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过程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我分化“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整合统一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

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2.同一性延续: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4.同一性混乱(扩散):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制约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非规范事件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通过著名两难故事,划分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固定不变的顺序。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2:功利取向。

  阶段3:“好孩子”取向 阶段4:“

9 中年期: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中年人

二、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四、中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女性更年期是指从妇女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多数妇女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一般延续8~12年,严重者出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男性更年期时间靠后,一般在55-60岁,症状程度较轻,

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精神状态和情绪时常变化。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人智力的两种基本形式: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液态智力开始下降,而晶态智力的发展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四、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

(三)适应环境控制理论

10 老年期:你终将成为人生的过客

二、两种不同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以个体变化为重点老化理论。

遗传学说 行为老化学说

二.强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老化学说。

二、两种不同老年心理变化观

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

1.心理和行为整个一生都在发展。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3.心理发展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

4.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决定的。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1.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慢。

2.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重点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一)对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和老年期生活心理适应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运算阶段的两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